创新意识心得体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意识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范文1

白罡乡一中 刘华

自我校积极开展“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以来,这段时间的学习犹如一股清泉涤荡了我的心灵,我受到了很大触动,现谈一下学习的心得体会

借“一创双优”的东风,我要更加提高认识,通过集中教育活动,破除自我满足、不顾大局、僵化保守,脱离实际、追求享乐、个人主义的思想观念,树立创新学习、科学发展、敢为人先、顾全大局、求真务实、廉洁从教的理念。树教师形象,强师德修养。教师形象是一个学校的门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教师的素质影响着学生的成绩,一个教师的师德影响着学生的品质,一个教师的言行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然后对照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孔子的“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等等名言佳句一直启迪和警醒着我!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电视综艺晚会;文本;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174-01

电视综艺晚会是现代电子技术和文学艺术联姻、融合、升华、再造的一种新的文艺形式,它将歌舞、音乐、戏曲、曲艺、小品以及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等进行巧妙的编排。同时还借助影视独特的制作和传播手段,打破原有的舞台框架和时间、空间,以一种“集约化的信息传递方式”构成的多种艺术门类、多样形式风格,多个欣赏视点的全息画卷。

一、电视综艺晚会概念及特点

(一)电视综艺晚会的定义

电视综艺节目的始祖为新闻节目和音乐节目。它是充分调动电子技术手段,运用独特的电视表现手法,如声 光效果、时空的自由转换、独特的视觉造型等,广泛融合音乐、舞蹈、戏剧(戏曲)小品、曲艺、杂技、游戏、竞赛(猜)问答等艺术形式或非艺术形式为一整体对各种文艺形式进行二度创作,既保留有原有文艺形态的艺术价值,又充分发挥电子创作的特殊艺术功能,用以满足广大观众多方面的艺术审美的和消闲娱乐等需求,给观众提供文化娱乐审美享受的电视节目形态。

(二)电视综艺晚会的特点

1.内容的丰富性

综艺节目集音乐、歌舞、戏剧、相声、曲艺、杂技、绘画、游戏、笑话、故事于一身,融娱乐性、欣赏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它的内容的丰富多样,没有任何一种电视艺术形式可以匹敌。

2.形式的多样性

艺术形式的多样——一台综艺节目可以包括舞蹈、歌曲、相声、小品、戏曲、双簧、快板、杂技、故事等许多艺术形式。

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时空转换、内外结合、声画并茂;可以通过服装、化妆、道具、舞美、音响、灯光等多种艺术手段强化艺术效果。

主持形式的多样性——主持人可在台上也可在台下,可报幕也可茶座式,可一人主持也可多人主持,可在演播室内主持也可在外景主持。

播出形式的多样性——可直播、可录播也可插播,还可两台对播或多动播出。

3.大众的广泛性与参与性

收视调查表明,在电视艺术各门类中,综艺节目的受众人数最多,人群分布广泛,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另外,综艺节目特别注重受众的参与,因为要参与,才能娱乐。因此常常安排猜谜、游戏、设置热线电话等广泛吸引受众参与。

二、电视综艺晚会文本创新的要素

(一)文本创作应考虑整台综艺晚会的总体策划和精良创意

策划与创意是一台晚会的根本所在,一台晚会质量优劣取决于此,或有新的点子、构思,或有新的节目、样子,即使在一个局部、一些小细节上体现出来,也能够让观众感到有新意。串联稿只是晚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整台晚会整体没有什么新意、创意或特点,那么再精彩的串联稿也变得暗淡。

(二)文本创作应考虑对事实政治的了解和当前社会信息的准确把握

一般来说,大型的电视综艺晚会都有鲜明的主题色彩,有时是担负着传达党和中央政府近期中心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重要职责,所以 ,关注社会、掌握信息、了解社会动态等是综艺晚会文本创作者必备的素质。

(三)文本创作应考虑对综艺晚会所选主持人语言风格的掌握与了解

人们通常认为综艺晚会主持人在镜头前所说的一切,都是主持人即兴发挥、率意而为的结果,殊不知,主持人说出的话虽然很难做到字字珠玑,但却是和编导、串联脚本创作者共同精心打磨、反复推敲的结晶。综艺晚会主持人由于年龄、阅历、知识储备等不同所以主持的风格特点也不尽相同。很多主持人有自己擅长的主持风格,有自己钟爱的语言表达方式,所以文本创作者在撰写主持人的串联脚本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主持人的这些因素,尽可能的安排给主持人说的话是让他们感觉到舒服,感觉到是自己的表达方式,不会让观众感到背诵稿件的痕迹。因此,为主持人写串联脚本,有时是需要了解该支持人的支持特点的,有时甚至需要量身定制语言,使得他们在语言表述中呈现最佳效果。

(四)文本创作应考虑综艺晚会整体形象性的立体思维

一般说来,综艺晚会文本创作者在撰写串联脚本的时候,头脑中应该要有形象、立体的思维。有的时候想象很重要,串联脚本的创作特别强调的是可操作性,有时撰稿人必须先具备整台晚会的立体概念,才能在文字中准确描绘出将要诞生的这台晚会的整体概况。

(五)文本创作应考虑对综艺晚会整台节目编排的熟悉程度

在学校实践过程中发现,晚会节目顺序的编排其实是很有学问的,经验的感觉特别重要。很多次,节目已经定下来后经过不断的排练过程,有时导演会刻意更改节目的顺序,通过对节目顺序的调整,让原先平淡的效果变得一下子出彩了。所以文本创作者只有在充分了解每个节目编导的创作意图后,在熟悉整台晚会的结构流程及节目特点基础上,尽情地用文字来润色节目,为节目设置闪光点,为整台晚会增光添彩。

创新是势在必行的事。电视综艺晚会在基调已经确定,主题蕴涵其中,在这些“规定其中”中,能够不断出新,年年有新变化,让人们眼睛一亮、拍手叫绝,实在是需要晚会导演们不断下功夫的。在这些框框里,能够寻找到自己的艺术自由,成功驾驭以达到预期效果,也是晚会导演们需要推陈出新、精益求精、适应变化、常办常新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对于当今传统与时尚相融合的电视综艺晚会的同样适用。

参考文献:

[1]项中平,王国臣.广播电视文艺编导[J].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初中生物;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具备多项技能和全面素质的,其中创新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有些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有些学生的创新能力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有意识地培养。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有目的、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当学生有了创新意识的时候,才会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去进行创新活动。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所学知识,把知识深化、拓展、举一反三。因为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学生如果只是一味地钻研课本上的知识,而不去创新的话,是无法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以书本上的知识为基础,向学生讲授一些课外的知识。比如说,教师在讲授植物的培育这一知识点时,可以以植物的传粉受精知识为基础,引出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的贡献。让学生在了解杂交水稻的培育过程的同时,可以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来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这样做,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体会学习生物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一种创新意识。让学生在看到一件事物的时候,可以发散思维联想相关的事件。

有了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正确的思维来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行动。当学生有了创新这一意识时,教师可以相应地采取一些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改之后,很多教学内容都不是固定死板的了,而是有很大的灵活性,这正是为了教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说,遗传这一知识点,书本上以父母的眼皮单双和孩子眼皮的单双关系为引子来引出知识。教师在教授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围绕自己与父母五官的关系来思考遗传有什么特点。这样不仅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更可以让学生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发散思维,这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过程。并且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学生学习生物知识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具备创新的能力,所以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之后,更重要的是要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生物这门课程是研究人类、动植物、地球生态等贴近生活的内容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以及实验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需要吸引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学生才肯下功夫去钻研、去探究。创新是需要学生以掌握知识为基础的。摸清了学生学习中的这一特点,教师就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和学校里的教学资源来吸引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如说,教师可以搜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等,在讲解知识前播放给学生看,或者是把动植物标本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以这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引出教学内容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也为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在学生观赏视频、图片或者是动植物标本之后,让学生自主讨论观察结果并自由发言。每个学生的想法是不尽相同的,自由发言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互相启发,开拓学生的思维。

进行实验课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虽然实验步骤一般都是固定的,但是操作中的不定因素是无法估计的。所以在上实验课时,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只需要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进行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拥有最大限度的实验自由,在实验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比如说,在进行探究唾液在馒头消化中的作用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在完成基础实验后提出以下假设,“漱口前和漱口后的唾液在消化中的效果有什么差别”“同样的唾液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下对消化的效果是否相同”。让学生根据这些假设来进行额外的实验以寻求答案。而这个实验的过程就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创新能力来进行了。

总之,创新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一项重要素质,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的一个培养方向。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结合工作经验来不断地改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明学,张素梅.试论生物学主体性教学的基本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10(12).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职学生,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创新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学生德育途径创新研究》(课题号:ZJB2013060)研究成果。

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指导思想。我们要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落实到学校德育的各种机制上,渗透进高职学生的各个政治思想环节,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一、发挥高职德育课堂的主渠道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

德育课堂是高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的阵地,高职院校要通过德育课堂这个主渠道来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来说,一是要充分发挥“两课”的育人功能。“两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主渠道,“其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结合实践性教学,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通过这些“技术能手” 和“道德标兵”的榜样作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一方面就是通过走出去的方式,高职院校要带领学生到实训工厂,到校企合作的企业,到工厂车间去观摩和实训,从而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团结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利用学校宣传阵地来提高德育教育实效

指出,“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为切实加强高职学生德育教育,提升高职学生道德水准,“学院宣传部始终把学校的各类宣传阵地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宣传,引导高职学生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高职学生学习生活之中。通过宣传引导高职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自我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着力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文明行为。

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基地建设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高职学生比较好动,而且动手能力较强,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高职学生的广泛参与,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积极开展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建设,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发掘潜能;支持学生参与学生会、班委会等民主管理,提高学生主人翁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积极开展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德育基地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强有力的载体,加强德育基地建设,是高职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职学生深入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平台。按照高职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熟练的操作技能”这个要求,高职德育教育要使用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来要求学生,用企业劳模、能手的人格魅力来引导高职学生如何做人,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四、不断开拓网络德育教育新阵地

当今是一个信息时代,多媒体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调查显示,“网络文化正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他们的择友标准、学习方式和生活模式”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要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克服其中的不利因素,使网络更有利于对当代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多从网上吸取养分,通过网络这个开放的渠道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等手段对德育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按照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来设计德育教育的内容,使得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独特新颖,更加浅显易懂。多媒体网络具有开放性、自由性、新颖性、独立性等特点,可以利用网络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帮助高职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的各个环节,使高职德育更加受到学生喜欢,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范文5

【摘 要】近年来我国社区媒体的兴起,不仅仅是传统纸媒应对危机,寻求自我转型发展的探索创新,从本质上看更是政府改革、社会治理大背景下,政府与社会寻求沟通之道的必然产物,社区媒介的中国特色之路,产生了独特的第三方组织,在政府与社区之间起到沟通和桥梁作用。

关键词 社区报 媒介社区化 社会管理 创新

自2014年以来,笔者先后北上南下,对我国京津冀、晋粤沪等地区的传统纸媒单位做了一系列的调研,综合业界与学界的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至少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纸媒的改变之路似乎只有两条,一条是政府买断的党报公益化,另外一条是以提供购买服务为主的媒介社区化。前者对于已经产业化了的传统媒介而言,是一种被动的危机,而后者却是一条可以主动尝试的机遇。相比较而言,前者对于传统媒体本身而言无异于扼腕断臂,而且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而言,后者的意义或许更大于前者。

根据相关资料与调研,目前在我国能够成功运营的媒介社区化模式,主要为传统媒体与基层政府合作共同创办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我们不禁会担心社区媒介在运营中能否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主体性?一些研究者也曾就作为舶来品概念的社区报在我国10年的发展实际,质疑社区报可能遭遇到了“水土不服”,但在笔者的调研中发现,很多社区媒介的“操盘手”对这一问题却一直持有乐观态度。在他们看来,在全球化政府改革与科学政府新型管理时代到来的背景下,政府没有必要事无巨细,在政府职能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改变以往单一社会管理主体的模式,转为寻求多元化社会管理主体的模式,将以往自身的很多职能分化到更多的社会组织身上,在政府的领导下协同解决社会问题,这才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应有之义。未来媒体的工作就是把政府职能与百姓需要连接起来,以市场的办法解决社会问题,非党报媒体产业的未来出路必然是转型为社会服务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成为政府和社区之间最强有力的平台与桥梁。只有走出藩篱、凤凰涅槃,才能在市场与营销竞争中,占领最好和最后的终端——社区家庭。所以,基于我国的媒介环境与以往社区报的实践经验,采取与政府部门合作的模式,而且一定要保证社区报的最终话语权和管理权在基层政府手中,在这个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回归公共服务,在他们看来,这将是中国媒介社区化最安全的模式,至少在现阶段是如此。于是,正如同数十年前一样,在一片纸媒将要消亡的哀叹声中,以服务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为主的社区媒介不断出现,媒介社区化竞争浪潮,实际上已悄然到来。

本文结合笔者对我国京津冀、晋粤沪等地区的传统媒体的调研,综合相关的文献研究,以合肥地区的社区报为案例进行分析,试图解答社区媒介是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又是如何提供公共服务的,以此来思考社区媒介未来可能的发展机制。

社区报,是指服务于城市中的社区读者,强调其归属感的报纸。①自2004年以来,这种早已在欧美地区存在的媒介形态,不断被国内媒体尝试创办。在当下中国的媒介管理体系下,社区报成为了媒介社区化的主要代表。

2013年5月22日,合肥晚报报业集团旗下合肥晚报推出了安徽省第一张社区报《滨湖新闻》,开始在传媒大变革以及合肥“大建设”背景下试水社区报的探索。截至2014年7月1日,共创办了10张社区报,并且争取在年内完成15张的布局任务。通过对这10份社区报进行文本分析以及对相关人的访谈,我们发现,合肥地区社区报在实践媒介社区化的进程中,运营团队除了在新闻业务方面“创新”和“苦干”外,还积极的探索社区媒体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模式与机制。

1、深耕社区大小事,建设新型关系纸

在新媒体时代,围绕着单纯的新闻传递问题,社区报并没有时效性优势,像合肥地区已经创办的10份社区报全部是周报。而且如同前文所述,社区报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将政府与社区更好的连接到一起,做好平台与桥梁。所以,很多社区报经营者干脆把社区报定义为“关系纸”,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纸”。

(1)做家门口的新闻。好的社区新闻正是“当地的新闻、原创新闻、社区报记者自采新闻”②。2013年《滨湖新闻》发行之后,以“报道家门口的事”为宗旨,还开设了“邻里事”、“菜篮子”等版面,提供一些类似辖区大妈带你逛菜市场推荐当季菜谱,家庭主妇带你逛超市选择优惠产品,辖区银行的理财经理向你推荐最新的理财产品等内容。这些来自特定辖区的生活信息,虽然“小”,但对于生活在该城市社区的居民而言,却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而这种面向小区域的新闻信息是很容易被追求高发行量的传统都市报所忽视的。社区居民想关注的事情,才是社区报要重视的事情。社区报借助可以贴近生活、贴近社区的优势,拉近社区居民与社区报的距离,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关注,获得社区居民的信任。

媒介社区化与传统新闻理论并不矛盾,只是强化和彰显了媒介社会功能中传播、协调和娱乐功能,弱化了社会监督的功能,更加追求社会效益,而不是商业效益。

(2)做政府与社区的连心桥。社区报借助信息传递将基层政府与社区联系在一起,将社区居民联系在一起,把社区居民的心情、感情、生活与需要的服务联系在一起。社区报创办的“公民议事厅”、“市民会客厅”等,吸引社区居民来唠唠开心事、烦心事,聊聊家常事、社区事。这种互动、交流的过程,为社区报提供了最有价值的社区新闻素材,将社区居民的所思所想、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呈现给基层政府。与此同时,社区报将基层政府为社区建设所做的工作反馈给社区居民,帮助社区居民及时的了解相应的法规政策。社区报的这项工作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开放性的社区空间,为社区和社区居民与政府之间就社区建设问题的协调与协商提供“连心桥”,实现各方之间的信息沟通,用民主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避免以往因为缺少交流而造成的矛盾。

(3)做社区形象建构的帮手。社区报对基层政府管理创新的探索还体现在对基层社区建设的形象建构与呈现上。社区建设的水平需要通过社区形象的建构来呈现,社区形象的建构又要通过媒体的传播来实现,然而基层社区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具有新闻价值的。社区报背后拥有传统媒体资源、专业的人力资源以及可以带来的社会资本,一方面它本身就可以参与到所在社区的形象建构与呈现之中,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北城新闻》从2013年12月5日开始,以美好乡村的生态宜居、兴业富民、文明和谐,以及美好乡村建设前后图片对比做了4个专题,集中展现了长丰县农村的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正是基层政府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社区报在这些版面的建构之中,让硬性的政策宣传、主题塑造,软性的走入读者心中。这种润物细无声般的形象建构,对希望能够及时宣传自己辖区内取得的成绩的基层政府而言无疑是多了一个帮手。对基层政府部门来说,和这个“帮手”合作,不同于以往在涉及宣传的时候,有被动的感觉,而是相互依存的信赖。社区报作为社区的一部分,主动参与社区建设,与政府部门互动,这也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应有之义。

2、培育社区参与感,建构社区共同体

社会转型期间,由血缘、宗族等组成的“熟人社会”被由社区形成的“生人社会”所代替,社会人口流动大,人际交往少,人际关系淡漠,这种状况尤其出现在一些新建设的社区之内。当下中国的社区发育程度对于社区居民而言,仅仅是一个生活区域,对社区中还要上班工作的青壮年群体尤其如此。他们在正常的上班时间内,活动范围是同工作区域相关的,而下班之后的活动范围基本上与社区活动关联不大,多属于个人生活圈内的活动。“在个人至上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社会,一群陌生人如何超越个体私利形成具有集体责任感和归属感的社区?”③自滕尼斯以来,这个困扰西方社区研究的核心问题也在困扰着当下中国的社区建设。

在分析合肥晚报社区报的文本,以及对社区报负责人的访谈之后,认为合肥晚报社区报对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还体现在利用文化的力量,打造“纸上空间”,搭建“户外舞台”,培育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之中,以此来建构社区的生活方式与社区的共同体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1)“纸上空间”与社区建构。合肥晚报社区报现已发行9份社区报,每份社区报根据社区发育程度与文化构成,制定不同的报纸定位,以此来实现社区报的办报风格的差异化。这种差异化的背后,一方面体现着社区报为了适应社区文化的差异而做出的调整,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区报为了培育不同社区文化所做的努力。

“中国目前所办社区报还是‘中国特色’,行业印记明显,社区居民的参与度过少。”④合肥晚报社区报在差异化定位的同时,招聘市民记者,吸引社区的居民参与到社区报的内容生产之中,让社区居民既是社区报的读者,也是社区报的作者。开放、参与、分享、互动,这是互联网时代对媒介转型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与社会管理创新理念所重合的部分。社区报定期设定相关的议题,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到报纸的新闻生产之中,利用社区报形成的“纸上空间”,参与、分享、互动。

社区报打造 “纸上空间”,进行舆论引导,让社区居民在潜移默化之中将社区报看成是“自己的报纸”,在这个空间之中进行着关于社区建设的交流,进而实现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完成社区共同体在社区居民想象中的建构,形成“我们的社区报,我们的社区”的观念。

(2)“户外舞台”与社区建构。打造尽可能多的户外舞台,这是基层政府部门在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时候,可能想做却力不从心的地方。社区报参与到户外舞台的搭建中,可以利用市场的力量,通过吸引赞助或者投放广告等方式,获得财力支持;通过动员社区居民参与进来,解决人力问题;通过与基层政府合作,获得基础设施的支持。比如,《滨湖新闻》组织的“滨湖狂欢节”系列活动、《北城新闻》同长丰县合作举办“美好乡村请您回家看看”活动、《高新新闻》组织“高新区植树节植树活动”;《老城新闻》组织老城区桃花节相亲活动等等。

由社区报与基层政府合作共同举办或者单独承办这种社区活动,让多元化的力量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这本身就符合文化体制改革的理念。这种开放的户外的文化活动越多,社区居民就越来越主动的走到户外,走到社区的公共空间之中,由陌生变得熟悉,逐渐形成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现实中面对面的交际互动,对社区居民形成社区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3、回归公共服务事业,探索公共服务模式

“公共服务社会化,不仅有政府‘放权’的过程,更有政府‘还权’的过程,把本应由社会承担的那部分公共管理职能真正交由社会来行使。”⑤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推动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在政府职能转型期间,很多原本属于政府职能范围内的社会工作,慢慢将会转移给一些有能力的社会力量。

“如果能够将一个新闻机构从这种商业化模式中解脱出来,就像美国的大学一样,成为一种社会组织而不是盈利组织,新闻还会有美好的未来。”⑥美国学界和业界掀起的关于“报纸公共服务模式”思潮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呼吁媒体向公共服务转变,而不是依旧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这股思潮对正处于媒介转型期间的中国媒体而言同样具有可借鉴之处。

在具体操作上,社区报深扎在社区,通过举办市民议事厅(珠江时报社区报)、市民会客厅(合肥晚报社区报)等类似的项目,致力于帮助政府解决社区居民的日常所需。而这些大事小情,往往又是基层百姓投诉无门、政府恰恰又无暇顾及的小问题,有些做法甚至写进了当地区街部门的年度工作报告里。

一些地区社区报的负责人想把社区报与政府的更多职能部门紧密对接,建立联动机制,比如组建基于社区和媒体联合基础上的“市民服务中心”,集中精力解决政府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社区媒体作为拥有公信力、号召力、影响力的社会组织,有能力参与到社会公共服务的整合与提供之中。

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主要途径之一。社区志愿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社区志愿者队伍的招募,社区志愿者资源整合,以及社区公共服务的展开,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社会组织来协调组织,而基层政府委托的社居委由于还要处理行政性事务,分身乏术,回归公共服务的社区报正好弥补这个欠缺。合肥晚报与合作街区如庐阳区、滨湖区启动了合肥晚报社区义工合晚“帮客”的志愿者组织,建立和运营着一支专业化、细分化、常态化服务的社区义工队伍,细致科学服务辖区有需要的家庭和人群,并以此为引领,将相关经验和组织架构推广到市内的其他社区,最终形成系统和规模化的合肥晚报社区义工组织,深耕社区,服务百姓。

媒介社区化是传统媒体面对媒介变革带来的碎片化、分众化现象,所采取的产业转型之路,同时也是传统媒体应对城市化布局的新举措。从本质上看更是政府改革、社会治理大背景下,政府与社会寻求沟通之道的必然产物,社区媒介的中国特色之路,产生了社区报这种独特的第三方组织,在政府与社区之间起到了沟通和桥梁作用。尽管当下社会转型过程中,对社区媒体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机遇,但我们还要看到以往实践中未曾解决的一些危机,社区媒体在完成作为媒介本身的职能的同时,更要提供社区与政府之间沟通、协商、协调的民主平台,在潜移默化之中培育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重构社区的共同体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自觉性,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协调社会力量回归社会公共服务,共同参与到社会管理之中,或许,这正是中国媒介社区化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①陈凯:《走进美国社区报》[M].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14

②④宁田甜,《目前在中国,没有一份真正意义的社区报》[N].《大河报》,2013-05-20

③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4)

⑤陈庆云,《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其重点》[J].《公共行政》,2003(3)

⑥王学锋,《迎接新闻业的“小时代”》[J].《中国记者》,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