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增加创新意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增加创新意识范文1
【关键词】 交叉学科 原创力 跨学科
一、交叉学科是符合新时代科技创新需求的新趋势
21世纪以来,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将发展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首位,而国际竞争实际上更是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早在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中,是否具有科学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决定科技实力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点。为此,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手段,加强自己国家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创新性,以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抢占科技制高点。
1、通过交叉学科来加强原创性科技研究是我们目前科技发展的新目标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一批致力于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高等院校,其人才优势和人力资源等优势,长期以来已经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成功经验。但是,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我国的科技研究水准实际上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落后,主要以跟踪研究为主,而在原创、改进方面所占比例较少。因此,若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科学科技工作的水准和竞争力,从总体上推动我国科研尽快向世界先进水平靠近,并在一定程度上领先、赶超其他国家,就必须围绕科技研究的创新性,特别是在原创方面下功夫。
2、交叉学科理论为传统学科进一步发展以及开拓原创、创新性科技领域提供了机遇
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已经不再是各个科学领域孤立的自主研究和进步了,传统学科之间开始不断的交叉与渗透,在某些方面甚至开始相互融合与影响,呈现出高度的系统化、整体化趋势,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仅为传统学科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或重大突破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为我们开拓了一片孕育新的方法理论的沃土。打破传统方法上的学科分割,积极促进学科间方法论、知识理论上的交叉,已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显著特征,更是增进科技创新性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方法。所谓的交叉学科,主要是指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综合理论或系统学问,有时候也与“跨学科”、“综合学科”等概念互换使用。需要指出的是,交叉学科并不仅仅是几种学科简单堆积形成的拼凑学科,它的关键在于是多种学科的有机融合,即这几门学科依存于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而连接和相互渗透,从而进一步形成的“新的综合理论或系统学问”。
二、在借鉴日本交叉学科发展理论的同时打破并拓展国内交叉学科现状
1、中国目前交叉学科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钱三强就指出学术发展即将进人“交叉科学的新时代”。然而,20多年过去了,我国“个别新兴交叉学科或研究领域被作为新潮热炒,而大多数交叉新学科或领域举步维艰”,交叉科学研究机制和支撑体系处于缺位和滞后状态。国内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学科分类、学科间的分割以及学科保护主义,再加上现有科研管理体制的制约等因素,使得跨学科研究、学科交叉研究难以大张阔斧的进行和发展。由于在某些新方法、新观点上缺乏足够的思想和认识,我国目前交叉学科研究工作上普遍表现出缺乏勇气和积极性。
2、邻国日本在交叉学科方面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及方法
日本高教界对交叉学科的关注始于20世纪50年代,1973年创立以交叉学科教育与研究为特色的国立筑波大学。私立大学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交叉学科型学院等特色建设成为其首选策略。此类学院至9O年代末已超过260个,其学科和课程的设置注重新颖性,便于就业。这促成了一批以国立大学为中心的从事交叉学科教学和科研的系、学院、研究生院等的设立和整编。经过研究分析,日本交叉学科实施和推进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以名古屋大学为例,其研究生院的交叉学科教育是在其独特的理念和教学体系之下,以一个研究生院为单位整体展开的。其目的是:通过广泛领域的学习、交流,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下一代工学科研和技术人才。具体来说即在原有领域专业群里开设由复合领域专业群教师承担的课程。其优点在于能够将不同领域的,尤其是交叉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及时反馈回原有专业领域群,起到不断补充新知识、深化原有领域知识结构的重要作用。
(2).以东京大学为例,通过学术的交叉融合,开拓和创造新学术领域、新学术体系,并塑造一个引领世界学术前沿的东京大学21世纪新形象。其中,学术的交叉融合是其核心理念。则注重包括成熟度不同的各种学科的超越领域界限的“横断”结合和重组,并可能由此生成新的学术领域,这被认为是高层次的学科交叉;学术融合的目的不在于促进研究成果量的扩张,而在于促进研究成果质的变革和飞跃。这种学术运作打破了传统的死板体制,确立了以战略}性学术运作为宗旨的“学术营运机构”,充分展示出战略性、灵活性、开放性和国际性的特色。
可以看出,目前在发展交叉学科研究的道路上,上述的两个范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应对未成熟领域、尤其是处于萌芽状态的研究领域更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注,或许这正是我国发展交叉科学研究应该具有的胸怀和思路方向。
三以国际经济合作与正义原则相协调解决全球气候变化案例说明交叉学科在现实中的应用与启示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随之带来的环境生态问题也日益被各个国家作为重大议程不断进行研究解决。人类生产与生活过程不可避免地排放大量温室气体,逐年累积的结果导致大气成分改变.由此引起全球气候向着不利于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破坏了人类社会的正常安排,不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就一直致力于努力寻求妥当的平等机制,试图找到国际合作的路径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但是存在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那就是因气候变化受到损害的国家及其人民是否有权利请求国际社会的援助呢?如果确认气候灾害的受害国的此种求偿权,那么应当由谁来承担赔偿或补偿的义务呢?当代人是否有义务为了下一代的环境利益而牺牲发展经济的权利以减缓气候恶化的速度呢?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涉及复杂的公平正义与伦理道德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往以单纯的国际经济合作计划来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未免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做到合理公正,因此,创新性的将国际经济合作与正义原则两方面融合协调充分的体现了经济学与哲学跨学科交叉应用在当今国际问题上的突出优势和发展前景。
1、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美国著名法律经济学家波斯纳(Posner)教授曾经指出:“温室气体减排将会导致国家与国家之间发生成本收益不均衡的现象。有些国家会受益多,成本少。而另外一些国家则受益少,成本高。” 如果仅仅倡导国际合作减排,历史上的排放大国——往往集中在北半球——却不太愿意为此支付巨额的减排成本。另一方面,那些饱受气候灾害的发展中国家虽然迫切希望合作减排却支付不起巨额的减排费用。所以,减排负担的公平分配问题必然要求减排的赢家与输家通过平等协商,找到一个符合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的平衡机制。
2、经济学与哲学正义原则的跨学科交叉才能形成真正合理公正的国际合作激励机制
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在历史上属于排放大国,其利用的大气吸收温室气体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它们应当享有的份额。因此,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后果要承担首要责任。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积贫积弱,相对而言几乎没有对气候变化造成很大的破坏,因此.今天发展中国家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可以参加减排合作,但要充分保证其基本的发展水平。在这种合作条件下,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各个国家的积极性,最大程度上的推进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改善和解决,也最大化的贯彻了各国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形成一个互利共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是提高一个国家创新力的新的推动力,必须对现有思路和政策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将加强和支持交叉学科这一战略意义的重要课题真正摆到议程上来。
参考文献
[1] 刘仲林主编.中国交叉科学(第一卷) 科学出版社,2006.17,12
[2] 刘仲林主著.现代交叉科学 [M].浙江教育出版社
[3] 吴忠魁 《论知识经济与九十年代日本大学的科研》
[4] 王英杰 《规律与启示——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思考》
增加创新意识范文2
摘要: 有创新才有进步,有创新才有发展,有创新才有腾飞。为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鼓励幼儿积极探索,不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笔者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创新意识 观察力 记忆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时时有创新,处处有创新,人人有创新。” 21世纪是充满挑战和竞争的时代,创新已成为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动力和灵魂,有创新才有进步,有创新才有发展,有创新才有腾飞。
人贵在创新,为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创设有意的教育情境,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鼓励幼儿积极探索,不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一、通过加强幼儿的观察力来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是幼儿学习各类知识的开端。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谈不上创新,要求幼儿认真观察、学会观察,才能获得全面、正确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形成思想意识,增强创新力度。观察之前要给幼儿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要求达到的目标,要求幼儿改掉过去那种观察不细致、无条理,只注重刺激现象,忽视观察整体和本质的毛病,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帮助幼儿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在观察中要及时指导观察方法,及时地要求幼儿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和探讨。幼儿的观察力是诱发想象力的前提,想象力是幼儿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活动都由创新想象力产生的,有了想象幼儿才会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大脑中形成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细致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强调观察和思考相联系,这样在幼儿脑海中印象就越深,思维就越灵活,创新的可能性就相应增加,激发创新意识的几率就越高。
二、通过加深幼儿的记忆力来加强幼儿的创新意识
记忆力是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的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幼儿感受到一种新鲜感,要求从幼儿“知道”转化为幼儿“思考”,改变过去老师满堂灌,讲得详尽再详尽,细上再细,不注重给幼儿留有思考的余地,不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幼儿的记忆力得不到适当的发挥和锻炼,养成“等食吃”,不愿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是高分低能,以至给就业造成一定的难度。教师要采取先进的教学模式,如:先进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来增加幼儿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从而增加幼儿的记忆力,在实施中要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注意幼儿的个性差异,树立面向全体幼儿观,鼓励幼儿积极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特别要鼓励幼儿质疑,因为,质疑和问题是幼儿想象力提升的结果,是记忆力增加的前提,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起点。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幼儿多问几个为什么,幼儿围绕该问题的“为什么”去思考、去探讨、去寻方法,在研究“为什么”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加了想象,无意中循序渐进地加深了记忆,这样不但提高了幼儿的学习能力,而且促进了幼儿记忆力的发展,更进一步加强了幼儿的创新意识。
三、通过温故而知新的方法来促进形成创新意识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对幼儿来说,已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地、及时地进行温习,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才不易忘记,才能积累知识、积累经验。知识是形成创新意识的基石,积累知识就是积累创新经验,是创新意识形成过程中最关键的要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幼儿成为积极、主动、独立地探求知识、发展能力并有所创造的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求幼儿自己动手查字典、查公式,自己动脑解决问题;对教材内容中那些可讲可不讲而幼儿又能通过自学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让幼儿自学解决知识内容中的问题;对幼儿自学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和点拨,让他们通过查资料或请求其他人等办法自行解决,这样通过长期的训练,幼儿学会了学习方法,掌握了学习技巧,提高了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到知识积累了经验。要求幼儿长期反复地巩固知识,这样才能更深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才能通过现象看本质,不会轻易忘记,才能积累大量知识,为进一步形成创新意识积累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四、手脑并用,重视“开放性”练习,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为幼儿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同时还需精心设计提问,并留给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以启发幼儿思维。此外,适当进行“开放性”练习,鼓励幼儿冲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从而逐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当然,开放题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现有的材料,结合实际和社会热点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开放性问题显得相当重要。总之,只要教师有效地开展开放性问题的研究,必能唤起幼儿的兴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使幼儿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五、培养创造思维和创造个性,开发幼儿创新能力
增加创新意识范文3
一、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树立创新意识教师不仅是人类知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者,在《新课标》标准下,更重要的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更加适应现代小学教育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积累有用的教学经验,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首先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一是变以知识教育为本的教学观为以学生发展和创新为本的教学观。教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有自主发展的能力,要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设广阔的空间。如在课堂上多增加一些“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发现那些数字信息”、“你认为呢”、“除了这种方法外,你还有别的想法吗?”“你还发现了什么”等这些提高学生思维效益的提问,进一步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促进学生自主、充分、全面的发展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二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扭转“唯师独尊”的不正确观点。素质教育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一种适应所有儿童的教育。教师应努力创设温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掌握与人的心境、情绪有直接的关系,当学生处于压抑中学习,其内因的门是闭合的,无论你传授的知识多么重要,学生往往是无动于衷,思维是僵硬的,对于知识是半知半解的。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把温暖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随时掌握他们的学习动态,随时改变教法,用一切办法使学生处于学习状态之中。
其次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对一些基础知识,通过学生的阅读思考或做,可以独立掌握的,应尽量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对一些较难的知识,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他们逐步获得知识。教师起到启发、引导、点拨、解疑、总结提高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具体情况,通过周密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思维,主动获取知识。这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有争议的隐蔽的错误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各抒己见,并要求学生根据客观标准,细心权衡一切意见,达到明辨是非之目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深刻性、探索性、创造性等等。另外,教师要通过继续教育尤其是在实践中的学习钻研,努力吸收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科研的最新成果,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二、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珍视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学生的创新思维处处存在,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应站在发展的高度,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正确对待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思维,循循善诱,鼓励创新,让创新思维火花燃烧起来。
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方法是兴趣。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更是创新的前提。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是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面临新的、未知的知识或方式,便在头脑中产生了问题,引发他们的思维,从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的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是引导的有效性。主动参与,激发创新意识。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是质疑。学起于思,由于小学生是不太成熟的正在成长的群体,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导,很难能有效整合各种观点。因此,在学生习作时,教师要及时全面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例如:画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1厘米和2厘米后,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可以先将学生分组,在组内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在上述基础上,延伸思考得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结果: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那么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___?如果长方形的长增加,那么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___?如果长方形的宽增加,那么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___?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启发诱导,及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每一位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只要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为21世纪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冒国平.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有效教学[J].吉林教育,2010,(06).
增加创新意识范文4
关键词:创新教育 大学生 培养
在依靠科技强国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等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创新的核心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开发创新能力,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院校教育的目标。如何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师面临的一项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几点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看法。
一、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创新意识的形成
意识是个体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发明。创新首先要让学员建立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包括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等心理品质,而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因素,是成才的决定因素。只有具备这些创新的心理品质,才能发现新奥秘,探索新方法,只有拥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才可能不断涌现灵感和新思想。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这种创新意识,贯穿到学习中,就是对知识的探索求知,是一种科学精神。它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课本内容和老师讲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探索求知,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一种知识再发现,把被动记忆的经验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的
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师个体所能完全展开的,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在总体把握课程的基础上,构建出合理的课程体系。要从专业特点出发,分析原有课程之问的逻辑关系,分析每门课程对于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能力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将知识点和内容有交叉的课程进行合并,增设符合专业特点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的课程,增设突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课程,并适当开设一些有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选修课和专业新方向的课程,从整体上对课程总门数、总学时进行分配调整。教师需要改变原有单一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可以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等互动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接受者的角色,激发学生自学、讨论、科研和实践,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自主建构,把学生的维持型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习。当然,这种转变对教师来说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教师首先要树立这样一个创新教育的理念,有了这个大方向的指引,在课堂环节中,就可以自觉主动地运用创新教育的理念进行教学活动。
增加创新意识范文5
关键词: 物理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同志曾指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全球高新科学技术正在迅猛地发展,到处充满机遇和挑战。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人人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活动的迫切任务。那么,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动手实践,孕育创新意识
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由于物理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注意利用这个因素,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动手实验探究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如在教学“声音是什么”这部分新知时,为了让学生弄清声音产生的条件,我并不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根据学生好动、好玩、好奇的特点,让他们充分利用自己手边的物体,采取多种方法使其发出声响。而后再去思考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最终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样动手操作,反复实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有“所感、所思、所悟、所得。
二、鼓励探究,激发创新意识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样,就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探究“影响水的沸点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就纷纷提出:是否与水的多少有关?是否与加热时酒精灯的内焰与外焰的温度有关?是否与水的纯度有关?是否与大气压的高低有关?是否与当时的环境温度有关?……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不急于裁决,而是让他们分组进行讨论、争辩、畅所欲言,最终通过实验找到影响水的沸点的因素。最后我再作总结。这样,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注重联想,培养创新意识
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石,是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如在学习“浮力”的知识时,有这样一个探究活动:怎样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漂浮在水面?我给学生提供的实验物品是橡皮泥。大部分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球形、方形、数字形……放在水中,它们最终还是“探底”了。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有位学生突然举起了手:老师,万吨巨轮都可以在水面漂浮,而这小小的橡皮泥却沉入水底,这是否与“排水量”的多少有关?我们能否也把橡皮泥做成船形?被他这么一点,同学们茅塞顿开,都捏成了不同形状的小船,放入水中都漂在了水面。此时,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位学生的脸上泛起了幸福和自豪的笑容。
四、逆向思维,提高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正面讲授外,还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互逆因素的问题,打破学生思维中的定势,逐步增加逆向思维的意识。如学习“汽化”这部分知识时,通过分组实验,学生得出结论: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在此过程中要吸收热量。学生回答完毕后,我提问:根据这个结论,反过来想一想,物质如果由气态变为液态,这又是什么物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放出热量呢还是吸收热量?此时大部分学生都想到此物理过程与汽化是互逆的,很快得出结论。再如,在冬季早晨起床后,会发现房间玻璃窗的内侧有许多小水珠,我提问:在夏季早晨开空调房间的玻璃窗上是否有水珠出现?如果有,是在玻璃窗的内侧还是在外侧?以上问题旨在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顺向和逆向的积极活动之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辨析得更清楚,而且逐步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精心设计开放题,发展创新意识
增加创新意识范文6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想象
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与幼儿园教学评估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把创造思维培养的考核评估放在首位,而不能只注重幼儿获得知识的数量,管理者只有用”幼儿创新教育”的新思想武装自己,才能正确地将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教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到”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围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知识经济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材的重要摇篮”.”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具有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而创新的核心即”创造力”的培养,在每个教育阶段对人的创造性的培养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阶段的教育对人创造力的培养作用是奠基性的,所以创新教育必须从幼儿期抓起.那么如何在幼儿教育中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据笔者在实践中的摸索,简单可归纳为下面几点:
1.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
幼儿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欲望和精神,而激发探索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第--步.没有兴趣就没有持久的动力,更没有创新思维可言.激发幼儿探索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因此,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例如在一次语言谈话活动中,按事前的计划安排,主题是让幼儿表述自己对父母的爱.当教师期望幼儿说出”我爱爸爸”、”世上只有妈妈好”之类的话时,孩子们却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与家人在一起时发生过的趣事,老师的设计失败了.这时,老师灵机一动,马上调整了活动计划,按照幼儿的兴趣将谈话主题转移,同时老师巧妙地进行引导,让幼儿说个够.结果,由于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兴趣,整个谈话活动进行得非常热烈,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
2.捕捉教育契机,启发幼儿创新想象
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可以增加其感受力、悟性,创造性与适应性.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主要在于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次游戏活动,我们设计了活动主题为《未来的汽车》要求幼儿用橡皮泥设计自己喜欢的各式各样汽车.在老师的启发下,幼儿们思维在自由驰骋,搓的搓,团的团,捏的捏,是那么认真,那么投入,汽车制造出来了.我让幼儿们相互欣赏.看,小小设计师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那么丰富:陈天正的汽车上有很多车轮,他说这是气轮,当汽车遇河而无桥时,气轮可以把汽车浮起来开过去;林智涛的汽车顶上有一把大风扇,他说当汽车被大山挡住去路时,可以开动大风扇,象直升飞机一样飞过大山;郑婕的汽车在车顶上裁了花草树木,她说这是汽车花园,在街上来来往往,城市更漂亮了…….
3.让幼儿亲自解决”十万个为什么”
幼儿们对世界是充满好奇的,遇到任何事情都爱问个”为什么”.如果我们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他们就不再有解决问题的兴趣,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依赖性,思考力差.所以我们教育者不能只是传授知识,更应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一次幼儿们围着我问花朵是怎样喝水的.我反问他们.幼儿们叽叽喳喳说开了.有些说是用花瓣喝水的,有些说是用枝条喝水的,有些说是用树叶喝水的.我并没有立刻判断,而是让他们亲自观察去找结果.幼儿们就找来一盆茉莉花,分别让茉莉花的叶子、枝干和花朵接触到水,然后观察变化,结果花的叶子渐渐发黄,花瓣烂了,只有枝干仍然生存.这时我适时提出问题”花儿是种在泥土中的,枝干吸收的水分从哪里来的呢?”幼儿们经过思考和讨论,终于发现真正吸收水分的是根.他们对自己观察得出的结果都有很大的满足感,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注意以下事项:
3.1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与幼儿园教学评估
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把创造思维培养的考核评估放在首位,而不能只注重幼儿获得知识的数量,管理者只有用”幼儿创新教育”的新思想武装自己,才能正确地将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教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3.2幼儿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要素真正投入
师幼均是教学过程的活动要素,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主体间的关系.教师只有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在活动中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幼儿,以商量的态度和幼儿展开讨论,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他们探索和创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