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范文1
现代社会信息化的浪潮冲击着社会的各个领域,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基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信息素养成为新世纪公民的基本素养。国家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规定为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要求职业中学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学习该课程,这顺应了信息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因此,提高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使之充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应该成为计算机教师不断的追求。
说到提高教学质量,绝大多数教师都把注意力放在更新教学理念、精炼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却经常忽视教学设计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将教学反思仅仅看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抱着应付的态度来做,所作的教学反思认识不到位;有些教师教学反思没有结合课堂教学深入思考,表述肤浅、内容空洞;有些教师以抱怨之心罗列遇到的困难、问题而不思解决之法。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时刻注意做好对教学的各个过程的反思,坚持紧扣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教学前反思
说起反思,我们经常想到的是课后反思,但是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功能是连接教学活动的过去和未来,既指向先前的、已存在的事实、经验和观念,也指向随后的、尚未执行的教学活动。因此我在教学中更多进行的是教学前的反思。教学前反思我总是紧紧围绕两个问题:一是预测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上课前,我总是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情特点、学生在课上可能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导。
我校采用的是马成荣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它以项目教学为载体,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着重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但学生实际水平差异很大,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对相关的操作已经非常熟练,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基本操作还不够熟练,学习新知识的操作难度大、速度慢。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针对不同的学生,合理设计教学任务,尽可能地实现分层次教学。比如,在《计算机基础》中讲到项目2-2《在线写封书信》这一节的时候,需要学生在网站上申请一个免费的电子邮箱。事实上有些学生早就是E―MAIL用户了,而有些同学不知道什么是电子邮箱,更不明白电子邮箱地址的特征、书写方法。为此,我课前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并根据是否拥有电子邮箱、是否会收发电子邮件、是否使用过电子邮件管理工具Out look的标准进行分组,然后对不同学习小组布置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
二、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计算机教学以传授实际操作为主,教学过程要围绕某个教学项目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教学效果高度取决于这些任务是否被学生接受。我们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班级现有的学情,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比如,在讲授项目1-1《拆装计算机》时,因为学生对于计算机硬件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对于各部件安装方法不够清楚,所以最好能事先给予充分的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拆装步骤,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拆装计算机流程及注意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具体操作情况,当大部分同学出现学习困难或出现误操作时要及时地进行统一的讲解演示或更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能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后反思
有批判地在教学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帮助教师积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阅历。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教学后反思可主要针对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中的失误之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因而课堂的教学过程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教学效果无法达到教师的预设。出现失误后教师如果不进行反思,放任这种问题的出现,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且会贻误学生,给学生以思想上、思维上的误导。因而教师在课后一定要思考自己的失误所在,产生失误的原因,对出现失误采取怎样的补救措施。
2.教学中的“出彩”之处。教师课堂教学属于创造性劳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旦进入“角色”,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机智往往使“灵感”顿生,会创造出成功的教例。因而教师在课后教学情感还没有从头脑中消退之时,应立即进行反思,思考出现“出彩”场面的主观原因,以及如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再创这些“出彩”场面等。同时也可作些情景记录,既可以方便再教时运用,又可以为撰写随笔漫谈、案例评析积累素材。
3.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课堂教学效果往往通过学生的反应表现出来,学生聚精会神听教师所讲、看老师所写,或偶尔点头示意,或偶尔面带笑容积极回答就说明他们正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教师教学得体、方法有效。相反,课堂一片沉寂,学生面无表情或坐立不安、交头接耳、目光愕然,就说明教师讲课不够精彩,空洞说教,教学方法呆板。教师上完课后,应及时回想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情况,深入探究造成相应状况的原因,以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少些抱怨,多些对策,努力从一般的描述性反思逐步实现为反思性反思,让教学反思的内容变得丰满、实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主动积极地对待教学反思,争取在反思中不断积累,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 教学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TP3-4;G71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计算机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已广泛适用,全国技工院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就是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应用,其目的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文字处理技术、数据处理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关键是要加强计算机操作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为以后更加深入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打下良好基础,让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可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的现状
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有十多年的教学历程,课程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环境、教师计算机技术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得到蓬勃发展。实际上,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矛盾和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中的不适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评价体系不适用;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差异大;各个技工学校的计算机配置以及环境、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衔接性不强、计算机教师教育理念差异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发展,当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探讨计算机基础课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2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配套设施的滞后
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各大IT企业不断地推出各类新的硬件和软件。而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配套软硬件设施方面跟不上推出的要求。2014年美国微软公司宣布终止对Windows XP系统的服务,XP系统是很多学校的办公电脑和学生机房的计算机系统版本,这样给学生学习WIN 7操作系统带来了很多的不方便,因为主流操作系统和办公系列软件的改版和升级,各个出版社也出版了WIN7+office2010的新教材,但是学生教材的改版没有那么快,造成了教材方面的滞后。很多学校不重视计算机基础课,投入也很少,所以造成学校机房的配置相对落后,有些计算机连正常使用都困难,更不用说安装主流的WIN7操作系统,有些学校校园网总带宽较小,如果讲授互联网的知识时学生需要上网,这样要和办公区域的计算机竞争宽带,导致上网困难,相关网页打不开,所以,校园网接入网络总带宽也影响了正常的计算机教学。
2.2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
在技工学校就读的学生,大部分文化基础水平偏低。春班的学生更是初三没有读完就进了技校;有的读完了初中三年,26个英文字母都分不清,汉语拼音也不会,拼音字母与英文字母读音混淆不清。学校为了确保生源,总是来者不拒,客观上造成学生质量不高的现状。进入技工学校的学生,不仅文化基础差,而且不少学生有厌学的想法。有的学生对理论学习根本没有兴趣,在教室上理论课时精神不集中,讲话、睡觉、玩手机的现象严重,作业不认真完成,相互抄袭,甚至根本不做,经常吵着要上机;在机房上操作课时,一进机房就把手机连上电脑,把游戏拷贝到电脑上玩,布置的任务不认真去完成,甚至根本不做。不准玩游戏或不准上网就坐不住,无端关别人的电脑,甚至把旁边同学电脑的鼠标键盘连接线拔掉,使其他同学无法完成上机学习任务。对考试不在乎,题目都没有看就乱答,有的学生甚至还缺考。
2.3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积极性差
技校生的生源差,学习缺乏目标,学习懒散,动机不良。有的学生将计算机课程当作游戏时间,将使用计算机网络简单地等同于看网络电视、上网聊天,有的学生抱怨学校上的课程没有用,上与不上一个样,实际工作中用不上,对学习的内容不屑一顾。
技校生入学时成绩普遍很低,学习水平差,缺乏探索知识的主动性。上课时很多学生不认真听讲,老师在讲台讲课,学生在下面玩手机,睡觉的比比皆是,如果是上理论课,有小部分学生根本不带课本。课前能够预习和课后能够温习的学生则是少之又少。
2.4教学方式过于陈旧,方法有待改进
当前许多技工学校都配备了专属自己的计算机专业设备、多媒体广播系统、网络机房等等,从这样一个角度上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授课方式和手段,另外一个方面也极大了丰富了教学的内容。然而许多教师并没有合理地运用这些资源,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当中仍然沿用过去老套的教学套路,机械式地完成授课过程,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私底下反馈的信息,讲台上的教师一概不知,就算是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课堂上教师看着多媒体课件内容照字念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少之又少,很难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兴趣。
3技工学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对策
3.1加大投入改善学校计算机硬件设施
加强计算机的硬件设施建设是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物质基础保证。学校必须借助政府、教育部门、社会等多方面力量,为学校添置必要的计算机教学设备及配套设施,以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正常开展。学校应积极推动校园的信息化进程,组织相关的老师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平台和网上精品课程,让学生在此平台可以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教师要解放思想,转换教学观念
思维决定行动,因此如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技工院校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厌学现象,首先我们就应该纠正技工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作为技校教师,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思路的束缚,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学生当中去,因材施教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情况修改教学内容,帮助和引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克服厌学的情绪,培养他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良好兴趣。让他们能够在技工学校里面真正地学到一技之长,将来才能够走向社会,报效祖国,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都有用的高级技能人才。
3.3以实践为主线,无缝对接岗位需求
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决定实践的课时要多于其他课程,只有加大实训比重,才能保证学生在真正进入到岗位时的无缝对接。实训内容可分为四方面内容:教材内容即小程序或小作品的简单运用、校本课程项目开发中的模块集成练习、岗位模拟练习和相关认证的操作实训。这四方面的内容可以按2: 3: 3: 2的时间分配比例进行。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够让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直接运用在实践操作中,同时与岗位需求进行对接,减少上岗后的二次培训,也可聘请企业相关岗位的专业人才进行实训指导。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又可以按岗位要求进行练习,最终达到学生毕业即上岗的顺利过渡与转换。
3.4改善学生的学习观
作为技校学校教师,虽然无法选择生源的状态,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学生入学后的学习观。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教师要为学生解开思想上的束缚,给他们更多的独立学习时间,给学生更多的展现个性的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也就是时下我们学校所倡导的一体化教学、行为导向教学、项目教学等,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至少把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体。要想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应多采用基于问题或者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形成开放的学习环境。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演示文稿”章节的基础知识学习完之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主题让学生利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进行主题的介绍和说明。为了激发学生的发散和创造性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分组协作,自定主题进行设计、制作和展示,并有完善的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体系。
4结论
通过对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发现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着若干问题,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观、教学环境、教材、学生的学习观等问题,这些看似教育的问题实际上是社会的问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协调和配合来进行改进、调整和完善,从而满足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需求,使滞后的技工院校职业教育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冯建锋.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2(02).
[2] 杨速章.计算机应用基础[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7).
[3] 张雪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探讨[J].文化与教育,2011(07).
[4] 陈磊,李海滨.关于中专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反思[J].教育园地,2010(12).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改革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新世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计算机教学应当与时具进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目前许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好多学生并没有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
2.教学手段和方法滞后
当前在计算机教学中,普遍沿用以教室、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许多老师过分注重知识条理及细节,突出了计算机的学科性而淡化了计算机的工具性,对学生只重视基础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兴趣与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影响毕业学生的就业。
3.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由于大部分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在浪费时间,使其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心理,从此妄自菲薄,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4.教学设备有待改善和更新
计算机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需要自己动手操作,提高实际的操作能力。通过上机操作,能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当前许多高校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较为陈旧,维护跟不上,故障较多,功能残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提高。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当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以各种交流会、研讨会的形式探讨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加强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关键。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加强对教师的知识技能培训。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在新形势下对大学计算机教师的要求。
2.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针对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这就是: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通用性和工具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方法,主要的操作技能应在上机环节中强化,积极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教学。
3.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课时有限,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如何让其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4.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否符合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要求。我们着手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提高学生上机操作成绩的比重,上机成绩和笔试成绩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则是操作技能的表现,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建议每个计算机课程后都有一个综合设计的课程设计,这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大大加强,同时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
四、结束语
我们应当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观念,积极在教学过程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卫国.当前深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03(1).
2.张李.把脉信息技术教学[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09-22.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范文4
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面向的学生是学校所有在职一年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武汉市中职学校生均率达到550人以上,每所学校的计算机教师的人均数不到12人而专门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就更少了,因此出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少,学生多的局面。据武汉市历届学生中考成绩的统计结果表明,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总体比较薄弱,成绩差异较大。他们较缺乏扎实的基础功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致学生的参与度较低,主动学习的兴趣不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较强、逻辑性较强的文化课基础课程。由于中职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较薄弱,记忆力,理解力,接收力相对较差,因此造成部分学生有厌学的情绪。由于学生较多,又受到师资的限制,所以该课程采用的是大班教学方式,而且教师多采用的是任务式教学和项目驱动式教学的教学法,教师和学生缺乏足够的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2.微课及其特点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首次提出了“微课程”这一概念。 美国一个教育信息化专业研究机构Educause于2012年11月分享关于微课(Micro-lecture)的介绍,根据Educause报告的定义,微课(Micro-Lecture)一段聚焦于单一、严格界定的教学主题的简短的教学音频或视频。微课一般用于在线学习、面对面教学或者混合学习,成为学习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强所聚焦主题的学习。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国内教育工作者一致认为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
微课的主要特点包括:
1)时间“微”,微课视频时间较短,一般为10分钟内;
2)含量“微”,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一般是重点、难点、疑点),或是反映某个教学策略或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
3)资源容量“微”,微课的视频格式一般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加上与教学主题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资源一共也就几十兆。
由以上论述可知,微课并非是传统课堂的微型化,也并非是传统教学视频的切片,而是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片段化”视频,配以辅的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进行个别化的学习探究。它具有指向明确,资源多样,短小精悍,易于扩充,可交互化等特点。
3.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的特点
目前在校中职生都是“95后”,手机、电脑、ipad等数码产品在他们中间非常普及,达到了“人手一机”,这是开展微课教学最基本的条件。另外,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且收费低廉。教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将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然后将其进行制作、整合并将它们放到相应的学习群上或学校网站上面。同时可以借助班级QQ群或相关的信息平台,建立起即时互动的学习交流平台,开展答疑解惑等学习活动,构建起和谐的学习体。
3.1 利用微课进行针对性教学,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动手能力
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功底比较薄弱,而且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调查发现,他们中间仅有17.8%的学生表示在上课时能集中注意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上,由于有些操作逻辑性强,许多学生记住了前一步骤,却忘了后一步骤。例如图文混合排版,这一节的学习需要将Word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综合在一起灵活运用,教师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引线(如以校园宣传册的制作),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在文档中插入并编辑片、艺术字、剪贴画和图表等对象,此时已实现了图文混合排版,此时再此基础上插入封面,一个漂亮的校园宣传册就完成了,到这里是不是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呢。
微课紧密联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短小精悍”,能使学生产生“聚焦式的学习体验”。那么,学生在观看视频时能够集中注意力,认真学习。而针对章节设计的项目任务,则能够促使学生体验相关操作,提高其动手操作的能力。
3.2 利用微课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使传统课堂得到延伸和扩展
移动微学习是指能使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此种学习方式使学习者能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这为中职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也更符合“95后”中职生的认知习惯。
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加上中职学校无线网络的覆盖,使得移动微学习越来越受到中职学生的青睐。微课学习提醒了“微”的特色,虽说每节微课只讲述了少量的新知识,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吸收,日积月累,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相关知识点和相关操作步骤的理解会更加透彻。而且学生在课上或课下遇到疑惑的时候,也可以随时随地的再次观看微课视频,遇到不清楚的可以与任课教师进行在线交流,解决疑问,较好的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使之得到延伸和扩展。
3.3 利用微课开展交互式教学,促进师生交流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文化基础课,面向的学生是学校所有在职一年级学生,因此出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少,学生多的局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均实行班级授课制。这决定了任课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以至跟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利用微课的交互性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框架结构,而且能使学生精准把握教学目标,从理论上从实操上从实用性上加深对计算机应用的理解。
在理论教学中,例如计算机显示屏分辨率的问题,如果单凭教师通过讲述式教学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这种情况,依托微课将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西游记取经的故事融入进来,然后预设一个场景就是经文为何在电脑上无法清晰的显示,唐僧、孙悟空等人以为取到了假经。于是,找到佛祖讨要说法,经佛祖的查实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的显示器分辨率的问题,接下来就自然的过渡到佛祖教他们如何辨别分辨率。由此可见如果充分利用微课将这一知识点通过有效的扩展学习范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实操教学中,教师把操作步骤和微课进行结合,把操作步骤制作成微动画。在操作前让学生观看微动画,了解相关的任务和步骤过程,动手操作时学生可根据需要反复观看微动画,反复揣摩,更加熟悉每一个操作步骤及其所达到的目的,从而帮助学生较好的完成实操任务。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补充微课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和任课教师进行在线交流,通过交流,可以克服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4 利用微课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教学最大的成功便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们教师在班级授课制(尤其是人数众多的大班级)下对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欠佳的学生“吃不消”普遍感到力不从心。通过微课,学生们可以自定义步调的学习,即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根据自己的需求,他们可以自由的选择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可以实现控制学习内容的目的,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习者的个性。
对于能力强的学生,他们能够更好的进行自控式的深度学习,满足其自身的学习需求,获得个性化的教育的体验。对于能力欠佳的学生,他们能够查漏补缺,巩固知识,通过多次观看微课,反复揣摩,从而消化相关的内容。
3.5 利用微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微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因此微课教学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提高专业水平的一种手段。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所授班级学生的现状以及学生反馈的问题,不断思考自己在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个过程也是对教师自己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完善的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课,不断的思考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同时在微课中也可以将师生的经验、理解、智慧、见解、感受、问题等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对已有的故事和经验进行深度的挖掘,也就是对自己的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形成微课,将更有利于优秀经验和成果的传播和推广。
4.结语
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出,教学指向更加明确,其设计和制作都是围绕某个教学主题而展开的,较为完整;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又能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并且能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反馈;教学特色鲜明,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能够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范文5
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以及教学实践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视频为主要传播载体,其记录了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堂下围绕某一个教学问题或者是教学知识点而开展的精彩的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随着信息化不断的发展和进步,首次智能产品以及无线网络的普及为微课的移动传播和远程学习以及在线点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微课必将会成为辅助课程教学的全新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的全新方式。
一、微课教学的前景分析
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其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以形式灵活的方式吸引了学习者的眼球。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利用闲暇的时间充分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和思考。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辅助教学模式,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环节,将对推动整个教学领域的改革以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首先,对于任课教师来说,微课教学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还能够突破教师传统的讲课方式。教师进行微课设计过程中,能够随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能够及时的进行改进。而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微课交流不需要面对面的进行教学交流。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通过微课的交流能够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对于刚入职的教师通过观看视频能够意识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找到自身的差距,从而实现青年教师快速进步的目的;其次,对于学生来说,微课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层次按照自己的时间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能够掌握自己的学习时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对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同时还能够及时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模式,微课教学为传统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资源渠道补充。
二、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育系统中,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必须的公共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顺应时展的要求,更好服务教学。对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而微课教学主要借助于是视频播放终端以及网络终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面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学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和研究,这些活动都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因此,十分适合微课的应用,因此,学校就需要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教学平台,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过程中就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学习,从而更好的提升计算机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切实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微课教学的实际特点,应该构建完善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微课教学框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始终将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的主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为关键要素,帮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将知识内化,保证微课应用的质量。微课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个主要的部分:
1.课前自主学习
首先,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深度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制作好相应的微课视频以及搜集相应的视频材料。然后将制作好的视频内容上传到微课网络学习平台上,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本堂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的相关任务;其次,学生和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的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这样能够更好的、更系统的保证学生能够完成在教学前的自主学习任务。
2.教学中保证师生活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和学生直接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平台,课堂教学应该被充分的利用和发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的理解透彻课堂教学的知识。在正式教学之间,教师应该为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好一个充分的教学设计,及时的了解到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在微课中进行全面的演示和说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主要的分析。做好课堂教学前反馈信息的收集工作,将学生的学习需求分为多个层次进行教学,并进行广泛的小组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对教学内容全面的消化和吸收,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3.课后的巩固复习
3.1做好选题的设计
例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课程时,很多学生都反应在进行长文档排版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熟练的应用word中相关知识。很多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会页面设置、页面页脚的设置也存在问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会自动生成目录。也不会设置页面。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针对这方面的知识设计好微课,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学习,以便更好的对知识点进行内化。
3.2做好教学设计
在进行微课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和学生角度进行充分的考虑和分析,切实保证学生能够全面的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始终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教师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3.3素材课件准备
在微课教学过程中,素材课件是为了提升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因此,在进行课件设计过程中,应该才采用讲课,辅助PPT演示的方式进行微课视频的制作,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培养字幕和音频,同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微课教学的特点,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快速的切入知识点,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保证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同时,在教学课件设计过程中,要保证课件内容设计的清晰性和合理性,在进行微课设计过程中,尽量设置显著的图标和按钮菜单。最终微课在最后阶段的设计过程中还要加入到课程知识点的综合和回顾,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加深学习的印象。
3.4教师点评
微课制作完毕之后,教师要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之后,应该积极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微课平台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能够得到教师的帮助。这个环节能够切实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并且能够根据学习的效果及时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从而进一步提升学习的质量。此外,在课程结束之后,还应该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保证学生能够及时的发展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争取实现每一个知识都被学生吸收和理解。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面,各种专业课程都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需要达到更高的程度才能够满足人们对其的需要。中职院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使得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等相关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利用计算机进行查询从而获得想要的信息的能力,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应该顺应时代的脚步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和实践。
一、完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从中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社会对中职院校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需求,运用“重能力、求创新、多实践、精理论”的指导思想对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最大限度的改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其目标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掌握与计算机有关的基础知识,能够初步的运用计算机进行相应的操作,为其他专业后续学习中需要使用到计算机的地方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中职院校学生来源的复杂,学生所处地方计算机教学环境的不太一样,各学生计算机水平有所不同,一些学生所处的地方计算机学习的氛围还没有形成,甚至一些乡镇学校根本就没有计算机课程,学生对于计算机的理解还处于理论阶段。因此,大多数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专业基础操作还是不甚理解的,即使会一些也大多数都是在网吧中自学的,其内容和专业的基础操作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是经过专业的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学生来源的复杂,各地学习环境的不同,使得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学习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也是有所不同的。学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先解决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们都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再对部分学生进行计算机技能的提高,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证学生整体的计算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有所收获。
二、灵活应用教材,培养创新意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材的灵活应用对于教学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每时每刻计算机技术都在发展当中,教材中的内容不可能是最新的,有些教材如果不及时的更新其内容甚至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脚步,尤其是教材中所引用的一些实例,大部分时候都是比较陈旧的实例。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不能够过分的依赖教材,应该要灵活的运用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及时掌握现在先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与教材联系在一起,找寻合适的案例进行补充教学,这样才能够保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其教学内容既符合教材的范围,又能够补充教材中不足的地方,保证学生能够了解现代先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计算机课程在教学的时候需要保证一定的灵活性,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时候应该灵活的结合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课程设计,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有所收获。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计算机学习实践。不同的学生计算机水平有所不同,其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欲望水平也就有所不同,教师在讲解新知识的时候,应该将新知识和已经学习的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联系,教师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设计好一系列的线索,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计算机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首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计算机中的界面都是面向用户的,如果只是依靠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是不能够理解的,没有直观的印象。随着现在教学环境的改善,大多数学校都有了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实验室,教室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让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过程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还可以让学生观看生动的教学视频,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再安排学生到计算机实验室中进行实践操作,深化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印象,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其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以往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采取的仍然是机械式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是进行知识的灌输。现在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比如在进行计算机软件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事先就设计好一个模板,配上动画和音效,采用符合现代年轻人兴趣的风格,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学,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吸引学生在课堂教学时候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还可以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从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操作水平出发,先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进行讲解,对于某一个模块的计算机知识则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实际生活应用结合在一起,大大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印象,增加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电子作品创作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基础知识结合在一起的实践学习活动。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先利用范例进行相关操作知识的讲解,然后再提出类似的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设计,学生需要自己动手去寻找材料,自己动手完成设计并且将其制作出来,之后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所有学生的电子作品进行点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设计当中,不但重新复习了一遍以前学习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从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一些与考证内容有关的知识。比如在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相关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规定学生在学习完这部分的知识之后还需要进行与之相对应的实践学习,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考试,争取拿到证书,增加学生以后进行社会的砝码。提高学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教学课时比例,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四、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改革
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现代的教学必须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往往会受到时间的制约,通过课堂教学传递给学生的知识量是十分有限的,加上现在计算机水平发展越来越快,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越来越多,我们必须利用计算机网络将一些教学内容放在网上供学生自主学习。校园网上的教学内容大致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教师活动区、学生活动区、BBS论坛以及教学资料。在教师活动区是教师用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管理,教学资料和布置学生作用等的区域;学生活动区则可以上传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网络上的新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以及提问题等等;而在BBS论坛上学生可以自由的和人就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进行交流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教学资料区域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程的课程教学大纲以及其他相关内容。利用计算机网络对教学进行辅导,改善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
现在学校检验学生学习水平的方法就是进行考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的时候除了要考核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还需要考核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随着现在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考试的内容还应该包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等等。在传统的考试中,学生都是在期末进行统一的笔试或者是机试,这样的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我们应该设计开发一种开放式的考试系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进行综合考评,学生按照阶段性的教学内容进行多次考核,在期末的时候进行总结,这样所考察出来的学习水平才更接近学生的真实水平。
五、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在内容上应该实用,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灵活,在教学手段上应该创新,通过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和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进行培养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5).
[2]秦殿英.基于建构主义的VB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
[3]杨玉宝.认知弹性理论对网络环境下专题教学的启示[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
[4]任玉梅,胡小伟.建构主义指导下计算机课教学实践分析及反思[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05).
[5]陈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音乐情景教学[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
[6]张洁.从《新音乐课程标准》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
[7]莫永华,魏文展,寇冬泉.以人类分层传播模式探讨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整合[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
[8]英配昌,范国睿.关于教师评价模式的个案研究――兼论传统教师评价模式的弊端及新模式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0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