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生儿科护理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生儿科护理问题范文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5年6月产科参加培训的在职护理人员46人,其中,注册护士44人,注册护师2人。培训分3期完成。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 ①培训小组成员:由儿科主任牵头负责,2名医师参与制定培训内容并授课,培训包括正常足月新生儿特点与护理、新生儿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及新生儿疾病知识3个方面。②分阶段分批次培训:考虑产科护理班次的特点、工作强度及学历水平,尽量确保每名产护人员不疲于应对,制定简单可行方案,以幻灯片形式授课,每次培训时间不超过30 min。③考核:培训前后分别组织人员对相关知识进行考试,以百分制计,对培训前后的成绩进行比较。
1.2.2培训内容 ①理论知识培训:主要包括正常足月儿生理特点、正常足月儿护理要点、新生儿早期常见病的临床表现。需产护协助完成的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如: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新生儿静脉穿刺、洗胃、黄疸监测等和母婴同室新生儿观察表的书写规范。②实践技能指导:儿科医师查房与产护病房交班时间同步,指导新生儿护理及如何与家长沟通,并进行细致的新生儿查体、黄疸监测、喂养指导增强产护感性认识。操作性技术观看视频熟悉标准化流程,指定护理小教员直接带教。
1.2.3评价指标 理论和实践技能各50分,满分100分。考核内容以培训内容为主,实践操作以重复率为标准。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培训前后人员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的方法,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考核,所属人员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成绩(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通过对产护人员进行新生儿相关内容系统培训,临床护理质量明显提升,家长满意度调查明显提高。
3 讨论
3.1以目前我院的儿科现状,加强产儿合作是必要的 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991年联合发起了“爱婴医院计划”,提出了24 h母婴同室的措施,对产科和儿科有了更高的要求,儿科医师要在高危孕产妇分娩时预估新生儿分娩风险,并负责高危新生儿的管理工作,产科护士实施母婴同室的护理,这就要求母婴同室护理人员具备更多关于新生儿的知识,因此,我们组织了相关的培训内容,经考核,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对培训知识的掌握让我们的护理人员可以更好的用理论指导实践。
3.2了解新生儿相关知识,优化产儿合作,提升服务质量 在产科,由传统的护理模式向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转变,需要时间的适应和新生儿相关知识的学习,又面对新生儿这个特殊群体,许多低年资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经验及热情,巡视敷衍了事,有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对家长反映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反馈处理,缺乏有效的沟通。护理操作技术不娴熟,有关新生儿常用操作技术差,如静脉穿刺不能1次成功,送检标本凝血,重复洗胃等,这些均为我们的医疗行为埋下安全隐患,我们培训则弥补了潜在的隐患。实践证明,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的培训使我们的护理人员更从容的面对新生儿护理工作,打破了新生儿有问题问儿科医生的尴尬局面。不仅满足了新生儿、产妇的需要,也让产妇对新生儿护理充满信心。
3.3提高家长满意度,减少医患矛盾 母婴床旁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由护士在床旁进行示范和指导等,家属积极参与其中,掌握有关育儿知识及产后的保养教育。林卫通过对母婴采用床旁护理的模式发现,通过该护理,产妇可以较快的融入新生儿的生活,增加哺育婴儿的自信,成功的转变角色。
母婴床旁护理即新生儿护理如喂养、沐浴、换尿片等操作都在护士的演示下在产妇床旁进行,鼓励父母参与其中。而我们开展的新生儿相关知识培训使产护人员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产妇家庭在和护理人员的互动中增进了信任与理解,增加了沟通,无形中减少了医患矛盾。
4 结论
因此,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进行新生儿知识的培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对优化产儿合作意义重大。产科和儿科作为医院的两个高风险科室,纷争多,矛盾大,我们通过培训的模式,互相交流,增加了相互理解的机会,有助于高质量的完成每一次的产儿合作,这种模式值得临床相关合作科室推广使用。
新生儿科护理问题范文2
【摘要】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新生儿病房探视模式进行分析,在有效防范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探视,有利于医患和护患沟通。
【关键词】新生儿 病房探视管理
新生儿因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完善、免疫抵抗力低下,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以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粘膜感染为主,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和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细菌感染在国内发病率高,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1]。据文献报道,国内、外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18%[2,3]。可见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非常重要。新生儿病房应科学布局,严格分区,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此外还应加强对患儿探视的管理,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现就我院新生儿科实施人性化探视现状进行分析。
1 我国现有新生儿探视模式
从我国目前各级医院新生儿病房探视模式来看包括间接探视和直接探视。间接探视在满足家属探视的需求的前提下考虑了新生儿保护性隔离的要求,有闭路电视系统探视和新生儿隔窗探视等形式。直接探视,即开放性探视,探视者可直接观察患儿的容貌和健康状况,亲切真实,但增加了患儿的感染机会,不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2我国新生儿探视管理问题
新生儿探视缺乏有效的探视制度,我国卫生行政部门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探视制度和政策,人性化探视管理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和尺度,各医院探视制度各具特色。如果将国外的人性化探视理念生硬地引进,无疑会增加新生儿科的管理难度,也不符合我国多数地区的实情。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对护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护理队伍严重缺编,护理治疗工作繁重,人力严重不足,缺乏专人接待探视,如果严格管理又与患者缺乏沟通,极易造成家属的误解[4]。
3 我院新生儿探视情况
我院新生儿科病房设立时,充分考虑到新生儿探视人性化理念,新生儿病房按管理规范进行布局,分区明确,设立了重症监护室、非感染病室、感染新生儿室(隔离室)、蓝光光疗室等。以上新生儿治疗区有外走廊环绕,外走廊配用可视玻璃窗隔断,探视时可直接隔窗探视。病房内安装音响设备,整个病区可播放音乐。推行探视证制度,持证家属当天凭证完成探视。
探视是为了满足家属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我们在遵循保护性隔离,避免交叉感染的原则下,开展人性化探视。新生儿科病房每周一、三、五下午16∶30~17∶00为探视时间,家长直接进入病区外走廊进行隔窗探视。如患儿病情危重,则要求家属根据病情变化随时床边探视,但严格控制直接接触。包括我们医护人员应用贵重药物如固尔苏(猪肺磷脂注射液)时,让患儿家属全程观看操作过程,从而减少家长不必要的担心和猜疑。
探视结束后主管医生与家长沟通,告知家长患儿在院期间的奶量、尿量、大小便次数及体重等情况,让患儿家长亲眼看见自己的孩子在院的变化,满足患儿家长的心理需求。并详细告知患儿病情并解答提问,对于病情特别危重的患儿,我们每天早上查房后会主动和家属电话联系,告知患儿目前病情发展状况及治疗方案,充分维护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4讨论
人性化探视既能在情感上给予患儿和家属最大程度的满足,在新生儿科绝大多数是病理性新生儿,首要的工作就是针对性地解决和减少患儿的痛苦并促进早日康复,又能在首先保证患儿的医疗安全和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关注对家属的人文关怀。如果任由家属随时探视,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压力和新生儿医院感染风险,实际是对人文关怀的误解[4]。
同时要加强患儿家属健康教育,医护人员要充分利用患儿入院查体的时间,除向家属介绍科室的基本情况及各项制度外,还要使他们认识到院内感染对患儿健康的威胁及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使他们能理解并遵守探视制度及消毒隔离制度。还应充分体现自己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给家属与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不仅要护理患儿,还要注意关心患儿家属,多与家属讲解患儿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护理情况及新生儿的特点,及时真诚的解释病情和这些治疗的必要条件,将有助于减轻他们的担心和增加他的信任感。既满足了患儿家属的心理需求,也加强了与患儿家属之间的沟通,拉近了医患和护患之间的距离。
我们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患儿本身,而且包括患儿家属,要做到让患儿家属对新生儿科完全放心。我们必须拥有高度的责任心,过硬的业务技术以及优质的服务态度。它是患儿家属对新生儿科工作人员信任的前提和保障,减轻家属的困扰与顾虑,保证新生儿科工作的顺利进行。
多数家属担心患儿病情变化时能不能及时知道,还有担心孩子是否会留下后遗症等情况,为此我科设置外走廊隔窗人性化探视,合理安排探视时间,满足患儿家属心理需求,大大地提高了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吉希.实用新生儿学[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37-359.
[2] 吴俊,吴本清,黄进洁等.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9):2964-2966.
[3] Orsi GB, Ettorre G, Panero A, et al.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surveillance in a neonatal intensivecare unit [J] .Am J Infect Contorl,2009,37(3):201-203.
新生儿科护理问题范文3
【关键词】新生儿;细节;优质护理;满意度;
1 新生儿科的特点及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
1.1 由于新生儿抵抗力差,易感染。我院新生儿科为层流式无陪护病区,消毒隔离制度
要求严格,患儿家属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进入。本着优质护理的目的,从人性化服务角度出发,我院从建筑上就以内为病区,外为走廊的格局,让患儿家属在外走廊透过玻璃就能够看到医护人员的工作情况和自己孩子所处的位置,平复了家属的情绪,降低了家属的忧虑心情,提高了满意度。
1.2 为了强化新生儿科的护理服务,让每个人都明白优质护理的含义。科室举办了“假如我是患儿家属”为主题的讨论会。从家属的角度出发,从一位母亲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提出了如何更好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提升了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认识,从点滴做起,从细节抓起,当好新生儿的“母亲”。
1.3 由于新生儿大脑及其他系统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更不具备语言沟通能力,只有被动的接受护士的各种治疗与护理。因此,新生儿科的护理便产生了一种误区,即只重喂养、只关注单个疾病的护理,而不去考虑新生儿作为一个人的全方位需要。抚触便成为护理人员与患儿情感交流的最佳方式。护理人员以微笑的脸庞、爱意的目光、温暖的双手去接触患儿的身体,用这种特殊的语言,让患儿感受到母爱般的温柔与舒适,也为患儿创造了良好的刺激。
1.4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人是生产力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一个团队之所以能够实施管理,首先的条件就是人员素质要达到一定的水平。为了优化和提高人员素质我们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4.1 举止稳重、言语谨慎、仪表端庄、善解人意,具有慎独精神,能够换位思考的考虑问题,塑造良好的护士形象。
1.4.2 提高护士的操作水平,练就高超的专科技术。结合临床,交流操作的成功经验并由护士轮转进行小讲课,掌握理论知识,规范操作技术,提高操作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从而使患儿得到了优质护理服务。
1.4.3 强化法律意识,保障护理安全,在护理活动中,共同遵循护理规范操作。
1.4.4 巩固基础知识,坚持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次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创造机会提高在职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
1.5 改变病区管理模式,落实责任制护理。我院新生儿科病区实行区域管理,分为普通患儿病区、早产儿病区、NICU病区和隔离区,每个区域均有护理组长和责任护士组成,负责本区域内患儿各项治疗与护理工作,实行责任护士负责制,全面履行护理职责。
1.6 细节决定成败。落实基础护理,便从细节做起。在新生儿科,面对不是睡觉就是哭闹的患儿,护士工作既要小心谨慎,又要富有爱心。认真的观察病情,不放过任何细微的变化;精心的人工喂养,保证患儿不出现呛咳;细心的更换尿布,防止红臀的发生;严格六步洗手法,预防交叉感染。让基础护理不图虚表。
1.7 强化专科护理。病情允许时,为患儿进行每日一次的沐浴和两次抚触;脐部护理每日两次;按时做好预防接种;对早产儿实施“鸟巢护理”,让早产患儿感受到全身温柔的接触,并能够减少早产儿热量的散失,维持各项生理指标的稳定,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缩短住院时间。
1.8 加强语言沟通,提高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
1.8.1设身处地的为家属着想,理解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期望。每日下午设立一小时探视时间,家属进入外走廊,由各区域护理组长陪同,尤其对新入院患儿的家属,介绍病区环境,说明患儿的治疗与护理情况,讲解每日沐浴、抚触、喂奶及换尿布的时间与方法。热情、耐心的接待,委婉、礼貌的用语,让沟通从心开始,让语言传递温暖。家属心中得到了安慰,我们也得到了家属的理解与信任。
1.8.2出院指导。耐心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如何进行母乳喂养;新生儿沐浴、抚触、脐部护理及臀部护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黄疸、几种特殊生理状况的观察;预防接种的时间和地点。同时将留有科室咨询电话的宣教卡片送至患儿家属手中,便于家属回家后对讲解内容的遗忘和出现问题的咨询。
1.8.3需要跟踪的患儿,科室派专人进行电话回访,解答和解决家属提出的问题并给于正确指导。为患儿提供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的护理服务。
1.9 优质护理服务抓住细节、重在质量
1.9.1新生儿护理是一项特殊的护理工作,护士要有极高的责任心,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让家属放心的工作态度去面对每一位患儿。落实责任制护理的模式,让护士有了自己的患儿,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这种明确对应关系对保证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更为有利。
1.9.2色彩是刺激患儿视力神经的一种方法。用卡通画把病区布置一新,在紧张严肃的工作中,让患儿受到良好的刺激。外走廊利用图文并茂、言简易懂的宣传画,介绍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洗手的重要性,新生儿科仪器设备使用的目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宣传形式,提高了患儿家属的认知水平。
1.9.3根据科室情况,每月组织一次有相同疾病患儿家属的座谈会。由高职称护士用多媒体方式向患儿家属讲解疾病知识,解答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这不仅促进了医患间的沟通与交流,还为医患之间搭起了沟通、理解、信赖的桥梁。
2 结果
2.1 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抓住了细节,提高了质量,护士主动服务意识明显提高。护士用自己周到的服务、精湛的技术、丰富的专业知识,赢得了患儿家属的信任,提高了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2 改变护理管理模式,加强护患之间沟通,护士服务思想转变,密切了护患关系,从而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
2.3优质护理服务中,护理组长、责任护士都由学历高、有责任心、沟通能力强的护士来担任,绩效考核也有侧重。所以护士中自觉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因而专业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护理操作技能更加娴熟。护士整体形象与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
2.4由于护士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护患沟通能力增强,观察病情更加仔细,执行医嘱正确及时。因此,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也同时提高。
新生儿科护理问题范文4
【关键词】 优质护理;新生儿;智能发育;满意率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13-01
新生儿时期是人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小儿大脑迅速发育的时期,良好的育儿刺激可促进新生儿脑功能和结构的发育[1]。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对50例新生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有效的促进了其智力和体格发育,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均为我院新出生的新生儿,其中男52例,女48例,日龄7~28d,平均18.2±3.5d,出生时Apgar评分均在8~10分,平均(9.1±1.2)分。体重2600~4100 g,平均(3250±650)g,胎龄37~41周,平均(38.6±3.2)周。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新生儿科常规护理和保健方法,包括喂养、辅食添加、预防注射等,不予任何特殊干预,仅做定期随访。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措施如下:
1.2.1 营造优质护理氛围
通过护理简报、橱窗、定期召开优质护理服务会议、护士长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建立护理质量督导管理机构,量化考核细则,加强督促和检查,注重对新生儿科能力较强、专业素质较硬的护士的选拔,让其参与到优质服务工作中来,通过对新生儿进行连续动态观察和整体护理,减少护士交接的次数,减少护理薄弱环节,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实行弹性排班[2]。在全院范围内营造出良好的活动
氛围。
1.2.2 零陪护制度
新生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患儿免疫力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为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我院采取零陪护制度.由护士完成所有基础护理工作。新生儿由于完全不能自理,故均为一级护理,这无疑会增加护士的工作量,因此,护理部和新生儿中心领导高度重视,确保人员到位。
1.2.3 抚触护理
喂奶后1 h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医务人员实施一对一的抚触,抚触者用强生润肤油双手,按照头部、面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的顺序进行按摩,头部及背部用指揉法,四肢用挤捏法[3],动作轻柔,力度适宜,同时指导新生儿母亲正确的按摩手法,让其参与抚触的实际学习,出院后由其实施抚触。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新生儿的智能、体格发育情况和家长的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统计软件,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百分比描述计数资料,率的检验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智能发育情况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在6个月、12个月时的MDI、PDI显著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新生儿智能发育情况比较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
2.2 两组新生儿体格发育情况比较
观察组在12个月时的身长、体重、头围显著优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早产儿体格发育的情况比较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
2.3 两组新生儿家长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在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宣教、关爱新生儿、心理支持五个方面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注:两组相比,P
3 讨论
优质护理氛围,对于激发护理人员护理的积极性,开展优质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零陪护制度有利于降低新生儿的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降低因陪护带来的护理风险问题。健康宣教通过指导产妇对新生儿时期保健知识的学习,增强了其知识储备,对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产妇出院后对新生儿进行正确的护理起到了积极作用。新生儿脑部及行为发育尤其出生后6个月内可塑性很强,在此时期对新生儿脑部发育进行良好的刺激,无论在生理和生化方面均有重要影响。抚触护理的实施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构成了良好的刺激,将柔和的触觉刺激传入大脑,使大脑对冲动进行分析、判断,而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刺激脑神经细胞和其他神经系统的发育。
优质护理巩固了护理人员专业思想,提高了其护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新生儿在护理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进而提高了家长的满意率。
参考文献
[1]王光霞,方鲁阳.早期综合干预对早产儿早期发育的影响[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0,25(6):337-338.
新生儿科护理问题范文5
【关键词】新生儿科 院内感染 交叉感染
新生儿科患儿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生活不能自理,病房内仪器复杂,护理操作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易感因素,再者,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缺陷,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器官功能发育未完善,特别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综上所述,新生儿科病房由于以上的特点,防止院内感染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护理人员在防止院内感染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 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常见的类型和原因
(1) 皮肤感染:新生儿皮肤NI粘膜薄,易于破损,加之室内空气不通风,易出汗,在颈后、腹股沟等处易破损,易发生新生儿脓疱疮;患儿大小便次数多,且皮肤薄嫩,易发生 尿布疹、臀红。患儿家属知识缺乏是主要的原因。
(2) 脐部感染:脐部是新生儿与外界接触的主要创面,由于尿布长期包裹极易导致大小便感染。
(3) 口腔感染:鹅口疮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它是由白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它主要来自产妇阴道以及未严格消毒的奶瓶、奶嘴,如果口腔护理不当,极易引起鹅口疮。
(4) 肺部感染:由于新生儿长期使用抗生素以及糖皮质激素导致免疫力低下,尤其早产儿,吸吮能力差,如喂养不当,极易引起呛咳误吸而导致肺部感染。
2、 新生儿病房完善的制度是防止院内感染的重要保障
(1) 医务人员是防止院内感染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工作人员应至少每半年检查一次,凡有呼吸道、肝脏、皮肤粘膜、胃肠道疾病或其他可传染的感染性疾病者,都不可在新生儿科病房工作。
(2) 坚持陪人、探视者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入室人员,定时探视、限制人员出入,入室要穿备好的隔离衣,换鞋,戴医用帽子和口罩,与患儿接触前要进行手卫生消毒, 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3) 坚持手消毒制度,医务人员要在进入新生儿病房前,应将双手致肘部清洗干净,并用速干手消毒液消毒一遍,接触下一个患儿前做好常规手消毒。
(4) 坚持新生儿房分区制度,将感染与非感染的患儿分开,病情重与一般患儿分开,避免交叉感染。
(5) 新生儿病房要坚持每日通风,冬季2次,夏季4次,每次通风时间15~20分,每日定时用消毒液消毒床头柜、输液泵、婴儿床以及其他台面,每日定时用紫外线消毒病房1小时,临时有需要再次消毒。
(6) 提高新生儿免疫力:新生儿的免疫力与其营养状况、喂养种类有关,家长可以据此 对患儿进行合理的营养搭配,进行母乳喂养,提高患儿的体质和免疫力,同时对患儿进行预防接种预防病菌感染,经常对新生儿进行按摩,促进其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促进身体成长,提高免疫力。
(7)新生儿暖箱做好清洁消毒;氧气湿化水使用灭菌水,并每天更换;呼吸机外置管路及附件应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新生儿使用的其他物品和器具采用正确的消毒方法;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固定使用。
3 、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防止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重要途径
(1) 加强护士职业道德培训,培养护士的责任心和爱心,例如给于新生儿抚触,喂奶后给于排背,头偏向一侧。
(2) 强化无菌观念,任何操作都要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完成,并做好标识。
(3) 加强新生儿专科护理知识、护理技能的培训,如静脉留置针、留置胃管、光照疗法以及股静脉穿刺法等。
(4) 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不成熟,缺乏分泌型IgA,不能阻止病原体在黏膜上黏附、聚集,故易发生呼吸道、皮肤、消化道感染,因此应做好患儿基础护理,增强抗病能力。做好口腔、脐部、皮肤及眼部护理:每日口腔护理2次;每天用碘伏消毒脐部;每天评估观察皮肤情况,皱褶处有无破损、脓点、红疹;每次排便后做好臀部护理,及时更换尿布,并根据情况给予护臀霜预防臀红;防止局部皮肤受压过久,每次输液前后评估穿刺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防止液体外渗。
4、小结
医护人员应主动地、前瞻性地、客观地观察每例患儿的疾病情况,及时筛查出高危患儿,及早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做到早防范、早发现、早隔离;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的患儿,要按照国家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的消毒措施,所用物品应优先选择一次性医疗用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严禁交叉使用。;采取全面正确的医疗护理措施,有效控制和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新生儿科护理问题范文6
1.凡住院分娩(阴道或剖宫产)的产妇及新生儿,除不宜母乳喂养者外,均应收住母婴同室。
2.有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暂不宜母乳喂养,待病情好转后酌情转入母婴同室。
3.高危新生儿的母亲,如儿科无条件提供母婴同室,可继续留住母婴同室。如新生儿,则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有条件的医院应尽量将母亲共同转入儿科母婴同室。
4.母婴同室期间,母亲或新生儿患传染病需隔离时,应将母婴共同进行隔离治疗。
二、工作人员职责
1.产、儿科医师工作职责:
(1)产、儿科医师分工合作,负责产妇及新生儿的医疗、保健、健康咨询等全面工作,24小时有人负责。
(2)产、儿科医师与护士密切配合,指导母乳喂养。
(3)每日查房至少2次,做好相应诊治工作。
(4)认真书写病历,包括有关母乳喂养记录。
2.护理人员工作职责:
(1)实行母婴责任制护理,认真执行母婴同室护理常规。
(2)医护配合共同做好母乳喂养工作。
(3)产房及待产室护士协助产妇做好早接触及早吸吮工作,并同时指导产妇母乳喂养。
(4)产房护士或助产士与产后母婴同室护士认真交接母婴情况。
三、护理常规
1.产后6小时内母婴观察及护理:
2.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及伤口、宫缩、阴道出血和排尿情况。
(2)核对新生儿姓名、性别、住院号。
(3)观察新生儿呼吸及皮肤、脐带有无渗血、婴儿有无呕吐并注意保暖。
(4)协助剖宫产的母亲进行早接触、早吸吮,并指导正确哺乳姿势及按需哺乳。
(5)协助并指导母亲生后6小时内再次喂奶,按需哺乳。
2.产褥期的观察及护理:
(1)每日检查恶露、伤口愈合、子宫复旧情况,保持外阴清洁。
(2)每日检查情况(胀度、乳量、形状),指导母亲正确的哺乳、含接姿势及挤奶手法。发现异常情况(如奶胀、皲裂、副乳等)及时加强指导和咨询。
(3)加强心理护理,针对产妇的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使母亲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4)指导并提供母亲科学膳食,保证充分营养。
3.新生儿及患儿的观察及护理:
(1)记录新生儿及患儿的一般情况,每日测体温、体重、大小便次数及性质、黄疸情况并做好记录。
(2)了解新生儿的吸吮次数及吸吮情况。
(3)每日洗澡一次,做好新生儿皮肤护理、脐带护理、预防接种工作。
(4)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5)加强巡视,了解母亲及新生儿情况,做好护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四、简易人乳库
鼓励有需要有条件的爱婴医院设立人乳库,收集人乳的对象应为无传染病身体健的母亲。
1.人乳库供奶范围:
(1)产妇不能用自己的乳汁哺喂的新生儿及患儿。
(2)有医疗适应症的新生儿及患儿。
2.人乳收集:
(1)备好消毒奶杯,以有盖的透明广口杯为宜。
(2)清洁产妇的,采奶前洗手。
(3)挤乳方法:手法挤乳为主,消毒器具(吸奶器或奶泵)挤奶为辅。
(4)将收集好的人乳汁贴上瓶签,准确记录供乳者姓名、收集日期、时间、分娩孕周。
(5)采奶后入乳库前消毒。
①消毒条件为恒温水箱62.5℃30分钟,待自然冷却至室温后放入冰箱待用。
②冰箱内保持4℃,储存应在24~48小时内使用,-20℃储存可在3个月内使用,库奶使用时需复温。
(6)若乳母挤出的奶用于哺喂自己的新生儿,则不需要消毒,但容器外应标明姓名、日期、床位号,置于4℃冰箱内保存,24小时内使用。
3.人乳库应由专人管理:
(1)对各病室收集的人乳进行检查。
(2)管理人员对乳库的人乳做好时间标记,储存及使用时应作记录。
(3)每日检查乳库,应保证先入库的先供应,并及时清理过期的乳汁。(4)设专用冰箱储奶,冰箱应每周清洁一次,每月对库存奶检菌一次,并有记录。
五、探视制度
1.严格执行医院探视制度,以确保母婴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治疗。
2.为防止交叉感染,有传染性疾病者禁止探视。
3.严格控制探视人数,每次不超过2人。
六、消毒隔离制度
1.母婴同室每日上下午各通风一次,每次15~20分钟,应注意母婴保暖。
2.保持病室清洁卫生,安静温馨,严禁吸烟。
3.每日常规进行母婴床单位消毒一次,用5‰洗消净擦拭。
4.母婴出院后,母婴床单位应做终末消毒处理。
5.探视后病室进行通风换气。
七、基本设施
房屋环境应舒适、清洁、明亮、安静,温湿度适宜,每一母婴床单位的面积应不少于6平方米。
1.室内设备:
(1)每个母婴床单位应设有产妇床、新生儿床各一张,床头柜1个,靠背椅1把(方便产妇哺乳)。婴儿床应在产妇床旁,以便产妇随时可以观察新生儿及哺乳。
(2)室内有通风、保暖装置,室温应保持在22~24℃。
2.病区内设备:
(1)有治疗室。
(2)婴儿洗澡室。
(3)流动水洗手池及盥洗室:
(4)热水供应设备。
5.宣教室或必要的宣教设施,如电视机、录像机、示教实物、宣传画、板报等。
6.厕所及污物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