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谈谈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谈谈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谈谈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范文1

营造具有美术氛围的活动空间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幼儿对美的感觉,对新事物的兴趣往往是基于非常直接的视觉形象,因而班级的整体设计、教室内外的装饰,特别是墙壁美化都应该注意构思的形象夸张,画面的栩栩如生,色彩的鲜明调和。为幼儿提供一个真实的、可以感受到的美的空间。另外,让幼儿感受美的同时,还应该为幼儿提供表达美的空间。在班级内增设美工区,提供了可以供幼儿绘画的空间,使他们在园内园外,或外出游玩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能在绘画区上得到充分展示。有了这样的氛围,幼儿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观察美、欣赏美,而且也能随意及时地表达美、创造美。

人脑中可以产生对新事物的想象,但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从已经感知的事物的大量形象中制取有关内容,经过粘合、夸张等特殊思维方式才能形成。比如:有关春天,幼儿一般只能联想到天气变暖和了,花开叶绿了,此时要让他们画出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教师可以经常带孩子们到户外去游玩、去观察,或是给他们读一些描写春天美景的文艺作品和给他们看一些描绘春天的图画。这时再让幼儿们画“春天来了”的图画,他们的思路就开阔了许多,画出来的画也极为生动。同时,在引导幼儿观察、回忆的时候,教师要多指导,多关注,提醒幼儿不要漏掉生活中那些真实重要的东西,要帮助他们存贮形象质量,进而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联想出更多新奇好玩的事物,使幼儿绘画更具创造性

游戏是幼儿主要的活动,我们在一日活动中组织幼儿玩了许许多多的游戏,殊不知在这游戏活动中暗藏着许多绘画教学内容。如,我们在跟小班孩子玩音乐游戏“网鱼”,我们就可以让幼儿学画斜线—“鱼网”;在体育游戏“打大灰狼”中,让幼儿学画圆形及涂色—“画石头”;在玩语言游戏“狐狸和小鸡”中,让幼儿画横线、竖线—“画栅栏”等。

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

1.由于绘画水平的不同,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幼儿绘画水平进行分类,然后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画“动物园”,对能力较强的幼儿要求多画几种动物,并画出动物的不同姿态。能力相对较差的画些相对容易的动物,对中间水平的幼儿要按教师的标准画来作画。对有绘画特长的幼儿则要求他们画带有故事情节的动物画面。这样每个幼儿的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增强了每个幼儿的自信心。

谈谈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范文2

一、教材编写意图

人教版《新教材》在贯彻、执行《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框架,在呈现方式、教学内容、编排方式等各方面都有创新,单元主题的结构、富于创造性的教学内容、音乐游戏、评价方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

以下简要介绍《新教材》一年级上、下两册的主要特点。

(一)贴近儿童生活,寓人文教育于生动、活泼的单元主题内容之中

1.贴近儿童日常生活

在成年人的社会里,儿童是弱小无助者,思想受成年人的影响,精神上依赖成年人,行为上模仿成年人,儿童自己的生活所剩无几。儿童需要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意志,在儿童天地里满足释放和表达个人情感的需要。《新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我们都是好朋友”,第一册第五单元“动画城”,第二册第五单元“我们多快乐”,第六单元“藏猫猫”,从各个角度展示了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友谊、歌唱、舞蹈、游戏,等等,引导儿童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感受与表现不同音乐情绪的音乐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生活,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音乐创作似乎只是作曲家的专利。《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则告诉儿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存在着音乐。这一单元引导儿童关注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发现和倾听自然界与人类生活中最寻常的声音,让儿童体验到音乐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每个儿童都能创造音乐,都能拥有创造音乐的快乐。

2.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动物和谐相处是关系到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主题。儿童是地球的未来,应从小建立爱护动物、爱护自然的观念。第二册第二单元“春天来了”,汇集了描写春天的音乐作品,表现春天的云、雨、冰雪融化、动物苏醒、春游、春耕等,启发儿童观察春天,产生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情感。第一册第四单元与第二册第三单元“音乐中的动物”,利用儿童爱动物的天性,激发儿童内心美好的情感,鼓励学生对不同音乐所描绘的不同的动物形象产生联想,将动物拟人化表现,感受人与动物的互敬互爱。

3.生动、形象的道德思想教育

祖国在儿童心目中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我爱家乡、我爱祖国”,则运用音乐手段,通过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我爱家乡 我爱祖国》等手段,在儿童心目中勾勒出一个具体形象的祖国。第二册第一单元“红灯停 绿灯行”,运用儿童熟悉的交通规则和游戏,吸引儿童学唱与公共秩序、道德规范相关的歌曲,培养儿童遵守公共道德,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公民的自觉性。

4.多元音乐文化

第一册第六单元“迎新春”,第二册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教材围绕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展示了祖国各民族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及服饰、舞蹈、地域风情等相关文化的差异。

(二)注重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培养和发展儿童创造能力

按照《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应该从小开始,贯穿整个音乐教育的全过程。《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理念,从第一册第一单元开始,就以培养儿童即兴创造能力为切入点,激发儿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儿童热爱音乐的情感。

1.创编声音故事

第一册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集中体现了编写者用声音启发儿童,发展儿童感受、模仿和创造声音的能力的意图。尤其是“用声音编织的故事”,改变了音乐创造就是作曲的传统观念,突破了儿童音乐创造能力受音乐知识与技能约束的局限,有机地将声音、想像、创造、表演融为一体,给予儿童以广阔的创造空间。此后,第二册在第二单元“春天来了”《春天悄悄来临》,鼓励学生用语言、动作、图画、歌声、朗诵等表现春天的景象,延续了第一册的音乐创造方式。

2.创编歌词

第一册第六单元“迎新春”《新年好》,第二册第五单元“我们多快乐”《幸福拍手歌》,第六单元“藏猫猫”《数蛤蟆》,教科书只提供一段歌词,请学生创编其他几段歌词。第二册第三单元“音乐中的动物”例。《动物唱歌》请学生模仿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叫声,作为自己新编的歌词。

3.创编动作

第一册第四单元“狮子、大象”,模仿狮子和大象走步;第二册第三单元“音乐中的动物”个快乐的小熊猫》随着音乐即兴表演;第三单元‘’春天来了”《云》随着歌声即兴做动作。

细小的创造环节贯串在教材之中。第二册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我家门前有条河》尝试以其他的方式,用其他的儿歌进行表演;第二册第三单元“音乐中的动物”《小毛驴爬山坡》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等等,都体现了发展儿童创造能力的意图。

(三)将必要的音乐知识、技能融入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中

一年级教学重点在激发、培养儿童的音乐兴趣爱好,音乐知识和技能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直观的教学形式,发展儿童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

1.节奏

一年级儿童随音乐自由做动作,即兴舞蹈,按节奏即兴朗读儿歌等,都贯串着对儿童稳定的节奏感的训练。此外,要求一年级儿童能感受和体验具体音符的时值,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附点二分音符,四分休止符等。这些音符与休止

符的感受都是以生动有趣的动物叫声介绍给儿童,结合具体的活动进行。如休止符的感受,先从心里默唱作为铺垫,然后有口型不出声。最后达到准确休止的目的。从儿童日常生活人手,如附点二分音符,从模仿鸭子短促的叫声引入三个四分音符,再从模仿悠长的牛叫引入附点二分音符,最后画出狗的短促叫声,请学生继续联想和思考,还有什么动物叫声悠长,可以用附点二分音符表示?2.音乐表现

引导学生注意和感受喜乐的各种表现手段,积累和提高音乐表现能力。如力度记号,一年级认识和了解强弱两种不同的力度记号,能听辨不同力度的音乐,能运用不同的力度表现相应的音乐情绪,第二册第三单元《小动物唱歌》,唱出力度不同的动物叫声。如乐句、段落的感受与比较,第二册第二单元“春天来了”《小雨沙沙沙》,听辨相同的乐句,给相同的旋律涂上颜色;第四单元《保护小羊》听辨乐句不同的落音,《快乐的罗梭》听辨相同与不同的段落等等。

3.演唱、演奏

能听辩各种课堂打击乐器的音色,并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表演和创作。要求能模唱歌谱《小雨沙沙沙》《乃哟乃》,背唱《新年好》《云》《咏鹅》等。能区别领唱与齐唱,如《小胖胖》。

4.音乐情绪的感受

初步感受音乐能表达不同的情绪,第二册如《快乐的小熊猫》按音乐表现内容,给画面排序。儿童既要聆听音乐,根据音乐的发展想像不同的画面,同时要根据想像对教材提供的插图进行判断,作出正确的选择。第二册第六单元《玩具兵进行曲》与《糖果仙子舞曲》。采用雄壮与优美两首不同情绪的音乐对比欣赏,并请儿童为童话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朗诵。还有一首歌曲《蝴蝶花》要求比较活泼与舒展的音乐情绪。

(四)生动活泼的版面

版面设计活泼、插图丰富,卡通式人物形象富于童趣。拟人化的动物形象,骑自行车的小蚂蚁、会唱歌的猫等,给儿童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满足儿童审美要求,使儿童爱看爱学。

(五)富于时代气息的选材及设计

一年级在保留一些经典作品的基础上,增选了具有时代气息,反映21世纪小学生精神面貌的新歌,大约有17首。其中《咏鹅》根据唐代诗人骆宾王的诗歌谱曲,旋律以诗歌吟诵的音调为依据,优雅而抒情,富有古诗韵味。欣赏曲中《春天悄悄来临》也是第一次选用在教材中,冰雪融化、春寒料峭的音乐形象非常鲜明。

“我的音乐网页”是电脑科技在音乐评价方式的具体反映。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版块,既可以运用在单元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在单元学习结束或学期结束时使用;既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组织对儿童学习进行评价,也可以在课外,通过儿童相互合作,或家长监督,或儿童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了解儿童学习情况。评价手段既可以是静态的,如书面、录音带等形式,也可以是动态的,如音乐会、表演唱、音乐游戏等形式;既可以是虚拟的“音乐网页”,装载学习评价的内容,也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电脑上制作成真正的“音乐网负”,体会现代科技赋予音乐的时代特色,增强学习成就感。

(六)教学提示

在每一单元,每一课后面都有教学提示。有的是教学方法如“大声歌唱与心里默唱”,有的是教学重点“这首歌有领唱与齐唱,请你来领唱好吗?”,还有的是教学要求如“背唱这首歌”,教材编写组的初衷是在没有任何教学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教师能拿着教材实施教学,或者为音乐能力强的学生提供自学的便利。

二、如何使用教材

传统的教材除了一首歌曲、还有知识点以及相关的练习,不管学生的感受,教师总有事做,教歌、教知识或教识谱。《新教材》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一、二年级以感受音乐为主,教科书给予教师的提示也非常有限,教师实施教学有一定困难。如何使用教材,如何实施教学,以下提供给教师一些建议。

(一)教师必须熟悉和了解教材,深入领会教材的意图

教师必须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知识点、音乐表现手段、相关社会文化等等内容,以音乐为主线将这些内容贯穿起来,才能符合《音乐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

《新教材》的每个单元基本上由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组成: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相关音乐文化。有的内容是显性的,有的内容是隐性的。

如第二册第一单元“红灯停绿灯行”,教材显示有三个层面的教学内容:一是歌曲学唱;二是大声歌唱与内心默唱、音符与休止符;三是道德行为规范。本单元共三首歌曲,一首童谣,教学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综合贯穿音乐感受、音乐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三个方面的内容。隐性的内容是感受音乐和培养学生内心稳定节奏感,创造性地处理歌曲大声歌唱与内心默唱的部分,自由选择打击乐器为童谣伴奏等内容。

又如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要求听出《保护小羊》这首歌曲前、后两个乐句结束音的不同,这是显性的教学内容。隐含在教材后面的意图是,前面学过的歌曲《小动物唱歌》《小毛驴爬山坡》也是如此,教师教学《小动物唱歌》《小毛驴爬山坡》时可以提前进行前后乐句的比较,也可以从结束音的比较,扩展到前后乐句的比较,如《小雨沙沙沙》《红眼睛绿眼睛》则是前后两句前半句相同、后半句不同,甚至节奏与音高的比较,如《小蚂蚁》节奏不同,音调不同等。

再如,第六单元“藏猫猫”《玩具兵进行曲》,显性的教学内容是哪首乐曲适合走步?请随音乐走一走。并不是说只有《玩具兵进行曲》适合走步,整个教材很多乐曲,如《小蚂蚁》《快乐的罗梭》《小毛驴爬山坡》《幸福拍手歌》《小动物唱歌》等等,都可以走步,做律动。

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乃哟乃》,请学生在有颜色标记的小节处拍手或做其他动作,潜台词是指出歌曲旋律是sol、mi、do三个音构成的音调,是歌曲的核心音调。

(二)反复感受和体验,将教材内容融入内心体验中,找对个人情感体验的兴奋点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教师全面熟悉教材之后,接下来就是寻找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哪些东西可以作为切入点呢?可以是教学内容如唱歌、器乐、欣赏、创造等.也可以是音乐体裁、同一首音乐作品不同的表现形式等都可以是教学设计的切入点。但是教师如果抓不住重点,学生就会不得要领,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必须对教材反复琢磨,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地方,或自己认为重要的一个关键点,或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从一点入手,发散和收集、整理与此相关的各种资料,展开思考并以此为主线筛选和组织教学工作。如:

1.音乐作品是教师情感体验最深刻的地方。像文学作品一样,音乐作品中也具有类似“眼”意义的元素,意蕴深厚、能传达音乐形象的主旋律,或给人留下无穷回味的主题旋律,或反复出现的节奏型,等等,可以说就是音乐作品的“眼”。“眼”是音乐作品最具灵气的地方,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也会有对“眼”的不同认识。仔细揣摩,发现音乐作品中的“眼”,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音乐表现的处理,对音乐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福建陈托谈《中小学音乐教育》2001,12)

如,第一单元“红眼睛绿眼睛”中的四分休止符就可说是歌曲的“眼”。演唱时,准确的休止,会给学生带来“红灯停”这样一种令行禁止的体验,与绿灯畅通无阻的流畅音乐形成对比。可以以此培养学生听辨旋律节奏的异同,也可以此培养学生律动,还可以此制作红绿灯的课件等。再如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乃哟乃》中sol、 mi、do三音组可说是歌曲特点最鲜明之处,以此为切入点,

可以设计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可以使用碗、碟、杯敲击演奏歌曲旋律,可以用三音继续创编和发展歌曲旋律等等。2.某一自然、社会主题。如第一册第一单元“用声音编织的故事”,采用“清晨”“课间十分钟”“公园”等主题,把声音模仿、演唱、演奏、律动、表演、创编等教学内容有机综合在一起。再如第二册第二单元《春天悄悄来临》的创编活动也是如此。

3.教学中的难题。例如,小学一年级学唱歌曲,学歌词、记歌词较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朗诵、讲故事、律动、表演、多媒体演示、分组竞争、游戏等综合方式,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用词。例如在学唱歌曲《小蚂蚁》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设计让学生扮演小蚂蚁搬运歌词、拼接歌词、踏着节拍朗读歌词、随音乐背诵歌词、演唱歌词等环节,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歌词这一环节的巧妙构思。

再如第二册歌曲《小动物唱歌》是一首从弱起小节开始的歌曲,儿童在四四拍的最后一拍进入,是这首歌曲学唱的难点。通常解决这样的问题,先由教师数三拍,学生进入歌唱,或者由教师喊:“预备起”,直接进入歌唱。如果以此难点为突破口,教师可以做许多文章:设计由动物叫三声的前奏,动物出场亮相的三拍富有节奏感的动作等等,既解决了弱起的难点,又提高了歌曲学唱的趣味性。

还如,小学生发声习惯的养成,就可以通过生活中吹蜡烛、吹泡泡的游戏,汽笛“嘟嘟”、刮风“呼呼”声音的模仿,歌曲演唱等综合各种活动练习声带闭合、气息均匀。

(三)灵活运用、处理教材,适当扩充和删减,调整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尝试多种构思重组教材

1.调整教材教学顺序,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设想与构思都是理想化的,教师应根据学生音乐能力、学校教学场地、设备、教学时间等现实操作的可能性,在保证每个学期或每个学年甚至整个小学阶段能完成音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调整教材教学顺序。如《我家门前有条河》,教材中有50个格,要求数l~50的数字,并同时按节奏读儿歌、做动作表演等,如果学生数数难度较大,就可以减少教学内容,或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或留待以后进行。

突出音乐教学的特点,对教学材料进行加工和丰富。挪威作曲家辛丁的《春天悄悄来临》,学生无法很快领会,可增加与春天有关的其他欣赏曲;在《红灯停绿灯行》游戏中可增设十字路口、跑道等,帮助学生进行默唱与大声唱的练习。《我们才不怕大灰狼》增加观看《三只小猪》动画片的环节,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等。《红灯停绿灯行》一课中,黄灯虽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但与歌曲学唱、音乐游戏关系不大,就不必在课堂上出现,不必与现实生活完全吻合。

2.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尝试多种构思重组教材。

任何一个切入点都可发展设计多种样式。教师重组教材,许多设想纷至沓来,尝试多种构思,可以帮助教师理清头绪,选择最佳方案。

第二册《红灯停绿灯行》,教材显示有三个层面的教学内容:一是歌曲学唱,二是大声歌唱与内心默唱,三是社会行为规范。而除去教材表面的这三个内容,隐含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歌词的记忆,歌曲的学唱、按歌曲的节奏走步、内心稳定的节奏感,与交通规则有关的游戏,了解小学生社会行为规范等等内容。第一个方案是,以歌曲学习为重点,把歌词的朗读,歌词的创编,旋律的听唱和模仿,上、下句的辨析,歌曲的接唱为主线,穿插着游戏、走步以及相关的社会行为规范等内容;第二个方案是以培养学生内心节奏感为重点,那么听音乐走步,音乐的进行与休止,红灯停绿灯行的游戏,大声歌唱与内心默唱,就是教学的重点,穿插着听唱歌曲、了解相关的社会行为规范等内容;第三个方案是以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为重点,那么就可以把听旋律创编歌词,根据旋律填词,根据歌曲设计动作走步,如何处理音乐进行与休止等内容是重点。应该说对教材的这几种理解和处理都是符合教材要求的。取谁合谁,取决于教师对自己的了解和教学侧重的选择。偏重演唱的,可能选取方案一;偏重舞蹈的,可能选取方案二;偏重创造的,可能选取方案三等。教学重点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顺序的编排,体现了教师对音乐的内涵及表现的个人偏好与侧重,也体现了对教材重组和再创造的过程。

3.根据地方音乐文化习俗,选取恰当的角度和材料,进行富有特色的教学。

同一个教材,除了体现教师个人情感体验和教学处理的特色外,还应该具有当地的地方特色。参加实验的教师,有的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例如,海南是黎族少数民族的聚集地,黎族人在“三月三”跳起竹竿舞,音乐教师把竹竿舞弓队课堂或做律动、或创编节奏,或把学生带到节日聚会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上一堂生动的音乐课;“舞狮”是南方逢年过节及各种喜庆场面都能见到的壮观场景,在第一册《过新年》中,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扮成生龙活虎的小狮子,滚、爬、踢、打地表演狮子,十分可爱。北方的《过新年》就可以“扭秧歌”,听听秧歌节奏,学学秧歌舞,学生乐在其中。北京的《国旗国旗真美丽》就可以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听国歌唱国歌,身临其境地感受国歌响起时雄壮威严的气氛等等。

(四)根据学生的各种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

贯彻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音乐教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音乐能力、性格爱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等各种情况选择、创设情感教学的种种氛围。

1.熟悉儿童的个性,了解其生理、心理的需求,尤其寻找儿童兴奋点,响应学生汲取知识与感性体验的方式、让师生彼此融合,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情境。

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不受约束,朗读、唱歌、欣赏、创造等都可似配合律动来进行。这个时期也是训练儿童感受节奏、记忆旋律、模仿音高、动作的好时机。具体音乐儿童会有具体反应,这更值得教师观察和研究,因为儿童的兴奋点恰恰是教师与学生达成共鸣的好时机。

如第一册《我们才不怕大灰狼》是动画片《三只小猪》的主题曲,儿童在欣赏、观看动画片时,最惊心动魄的既不是三只小猪盖房的悠闲、快乐,也不是大灰狼的仓皇逃跑,而是大灰狼吹倒房屋、追逐小猪与小猪逃脱凶险的矛盾冲突,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围绕这一环节设计的音乐教学肯定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参与,教师可充分展开和突出这个环节的教学。

2.学生感到困难的环节,是教师充分展示个人才能和想力的机会。教师以引导为主,提供多种方式方法启发和帮助学生学习,应该重视学生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鼓励他们发展自我思考与自我决定的能力,真正弓践学生无限的学习潜能。如上面提到的为了帮助学生记《小蚂蚁》的歌词,教师精心设计的诸多环节。

3.除了这一时期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共同特征,更要关注儿童在某些事物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教学中安排学生操作为主的空间,鼓励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重视个人的学习历程即创造才能的表现,个人内在体验与情感的真实性的表现,充分尊重,尽情流露,进而激发学生个人多元智能的真实展现。(《教师角色的转变》──终身学习与现代教师 P.114)

如《三只小猪》中如何搭建房屋,如何制造风沙吹扬的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设计。如歌曲《红灯停绿灯行》,大声演唱与心理默唱的部分可交给学生扮演的“交通警察”去处理;歌曲《小动物唱歌》由学生自由摆放强弱标记,设计音乐演唱的强弱。

4.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把教学的自交给学生,老师可以从孩子本身汲取许多失落的童年和褪色的重心,也可以从

孩子的脸上解读另一份人生成长的喜悦,还能从儿童身上受到很多启发,教学相长。如听听学生带来的歌曲,谈谈对不同歌曲的态度和看法,讨论流行歌星名声鹊起和销声匿迹的原因等,谈谈哪位同学有音乐专长,哪位同学有组织能力,如何开展班组音乐会等,都可以和学生共同商量,共同决策。

(五)反思个人教育教学行为

反思能力的养成,是确保教师不断再学习的最基本条件。教师在个人反省或集体反省的过租中,可以发现个人他人的优缺点,从而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超越的动机。

反思的重要意义在于,把个人的专业经验与教育理论进行转换,不断修正和调整,促使实践与理论螺旋式的上升,获得理论与实践的高层整合。建构并持续发展个人的专业实践理论,有效地将个人的专业经验转化为专业知识,并将其作为进一步反省与提高的基础。例如,综合课教学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每位教师都值得在实践之后进行理论总结。

三、音乐课的评价标准

一堂好课具有示范作用,能为教师备课、上课、评课提供依据,并带动整个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什么样的音乐课才是一堂好的音乐课?以什么标准来评价一堂音乐课?这是许多教师关心的问题,也是直接影响到新教材实验的问题。

过去评课主要是评教师,评教师讲课的水平,其次是评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如何,侧重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要贯彻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我个人认为评价一堂音乐课至少要考虑以下四方面。

1.首先应注意对教学过程的真实记录。学生与教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教师做了多少次?教师在不同教学环节花了多长时间?教师和学生应该怎样做?收集课堂教学的事实,为客观评价提供依据。

2.注重课堂上学生参与状态、学生交往状态、学生思维状态、和学习达成状态等方面来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如学生参与状态:学生上课情绪如何,能否在音乐课上积极体验和模仿。学生交往状态:对教师提问和要求反应是否积极,与同学合作是否友好。学生思维状态:对音乐现象有没有独立见解,能不能在已有的音乐基础上自由、即兴地创造,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达成状态:能不能自觉、自信地学习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音乐知识和技能等;能不能按教师要求把学到的相关音乐知识、内容与个人情感表达联系起来,有表情地演唱、演奏等。

3.注重教师将自身专业知识、文化知识、道德品质进行转换,外化为学生能接受的形式,能运用音乐自身的勉力感染、影响学生。这是很重要的。教师不同于学者,不但能自己唱得好,自己学得好,还必须以自身的行为和能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成为学生效仿、学习的楷模。

4.是否具有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的发展性特征。好课能让学生受益终生,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即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即价值观和人生观。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追求的精神。

一堂好的音乐课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步,教师在学生的愉快中感受童趣,体验成功,享受音乐。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课堂气氛,情境交融,共同享受课堂教学,享受音乐。

谈谈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范文3

【关键词】:营造环境 创新品质 思维 能力

语文学科做为小学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如何充分发挥其学科的优势,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能力等诸多能力之中,更应优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在当今这个社会中,只有创新才能谋求发展,只有创新才能立足于不败这地。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是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

一、营造创新环境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改变就是由“教学生学”到“学生自己学”教学观念的改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课堂教学应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善于营造民主、自由、合作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表达,积极参与,能感受到自身价值之所在,体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民主自由的气氛,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独立思考。学生表现只要有肯定的地方都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即使有缺点,也不要泼冷水,全盘否定,而要在鼓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修改、完善。同时,要给学生较多的自由,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对他人乃至老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形成自由探讨,自由争论的氛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培养创新品质

首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新离不开学生的自信心,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力,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决不可能有创新的想法。教师鼓励学生努力完成较难的任务,为坚其信念,让学生默念“我自信,我成功。”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给予鼓励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自信。如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鼓励的动作……都可以使学生信心倍增,攻克难关。

其次,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坚韧的品质。科学研究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没有坚韧性,任何创新想法都不过是空谈。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经得起困难和失败的考验,要做到越挫越勇,越挫越要坚定完成下去的信念,让学生明白只有付出才有回报。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说:“创新需要勇敢,创新需要耐心。”让学生独立思考语文教学中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坚韧的创新品质的目的。

三、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定势指的是沿着固定的思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有两重性,积极的方面是稳重,消极的方面是缺乏创新精神。定势是创新的最大障碍。如何巧妙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并用,力求求新求异,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想象力。爱因斯坦曾经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全部,是知识的源泉。”可见想象力对于科学研究,探索发现的重大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安排一些启发学生想象能力的教学环节,对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创新能力是大有益处的。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欣赏,使学生受到感染;通过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之后,创造想象能力便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其次,在已有知识结构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和发展,从而产生的新奇结局。当然,创造性想象能否产生创新成果,还取决于结果的合理性,在教学时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评价自己想象的合理性,并告诉学生创造性想象不能违背客观现实和客观规律,学生创造性思维不是失去理智的胡思乱想。

课堂上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直觉思维是创新的先导,许多科学家就是靠直觉思维作出预测,把握方向的。直觉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弥补,是创新的高级思维形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猜测是发展创新的方式之一。语文课堂适当应用发现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独立发现,而不是越俎代庖,这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系,又使学生获得了自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的态度和形象,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兴致勃勃、精神愉快等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增强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诱发创新“灵感”。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兴趣呢?

谈谈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范文4

一、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新。儿童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有位老师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忽然有同学问:“老师,书上说‘小蝌蚪的尾巴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那么,它的尾巴到底什么时候不见了呢?”孩子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独特角度总是出乎成年人的预料,看似天真的问题,却正体现了孩子探求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遇到这样的问题既不可能告诉学生具体的时间,因为小蝌蚪的尾巴从有到无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知不觉中慢慢脱落,又不能直白地向学生讲明其中的道理,因为如此虽回答了学生的问题,但同时亦抑制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强烈欲望以及好奇心。这位教师很善于引导学生,首先表扬孩子提出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问题,随后,面向全体学生:“同学们,小蝌蚪的尾巴什么时候不见了呢?让我们在班上开辟一处‘生物角’养几只小蝌蚪,一起来观察他们、研究他们,好不好?”“好!”一双双闪亮的眼睛更加明亮,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更加灿烂。灵动的教学,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还更加激起了孩子们渴盼探寻的求知欲望。

二、鼓励质疑问难,唤醒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小到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文章思想内容的质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笔者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当讲到在孙膑的帮助下,田忌利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自己的上等马和中等马分别对应齐威王的中等马和下等马,以两胜一负的优势赢了第二场的比赛时,许多同学提出疑问:难道齐威王就不知道要调换马的顺序吗?课堂生成的活力,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在肯定了孩子所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乘势反问:“那么,齐威王此时会否调换马的顺序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

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字斟句酌地分析,最终达成共识——不会调换,其原因关键在于齐威王由于第一场比赛的大获全胜而得意洋洋、骄傲轻敌,哪能想到自己的手下败将已改变了战略呢?

三、给予想象空间,激活创新潜能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其创新勇气,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想象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材中有些课文段落结构类似,如《精彩的马戏》、《黄山奇石》等,作者在安排内容材料上有详有略。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知识的迁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文中略写的内容进行想象补充。

如《黄山奇石》一课,文中详细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奇石,结尾部分提到了“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等几种奇石的名字。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小结,并运用介绍四块奇石的方法展开联想,想想这些石头的样子及其何以得名,以转换角色的方式让学生当小导游,结合屏幕画面向同学介绍这些奇石,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我表现欲望。

四、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寻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活动。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教学中要精心选择发散点,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逐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例如《卢沟桥的狮子》这篇课文,第二段最后一句采用了总分的写法,文中先总说“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之后分别具体描写四座石雕上的小狮子有的怎么样、好像在怎么样。教师可利用句末省略部分结合有关图片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五、提供动手机会,增强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中教师深入把握教材,根据文本特点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更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平面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理解操作下立体直观地再现,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的同时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的效果。此外,还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探究意识。如教学《詹天佑》,可让学生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画出挖掘隧道的两端开凿法、中部凿井法的设计图纸,体会设计图纸的不易。学生通过动脑动手,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更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谈谈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范文5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113-01

故事是伴随着儿童成长的,它对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母语和外语),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有着很大的作用。在国外的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中,讲故事是被广泛运用的教学技巧。而目前,我国的儿童英语教学也把故事引入了课堂,在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地运用。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谈谈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巧用故事教学法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英语教学不仅要教学生英文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英语的言语技能。通过故事学英语,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了听懂内容,学生会好奇地、有目的地去听,听懂了就会有种满足感,并有兴趣去进一步提高理解故事的能力。学生有时当听众,有时又拥有听众,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乐趣。要多听老师、磁带或其他声音媒体的范读,也要有针对性地对比着听听同学、自己的读音与范读的异同。但是如果在教学中只是让学生机械地听课本上的单词句型,其效果必然不会很明显,还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

二、巧用故事教学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听了范读之后,经过内部消化,再用“说”的方式将学习的成果表达出来,这才是学习英语的一大目的。故事能有效地帮助儿童发展语言技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应该让他们自己来编故事,讲故事了,也就是该孩子们输出的时间了。如教学4A Unit 7 《Where》时,当我将本课的句子Where is/are …?教完以后,我利用电脑创设了有趣的情景。将经典的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进行了适当地改编。让学生表演。整个表演,学生们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也在不知不觉中操练和巩固了所学句型。

学生续编或是创编故事的过程中,既提高学生听和读的熟练度,又培养了他们说和写的流利度。当学生在聆听和阅读故事时,不可能一下子理解所有的内容,因而也得到了推断、猜测字义方面的训练。而当学生在讲故事和写故事时,他们往往以积极的态度来参与活动,在尝试的过程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样,学生的才能和创造力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总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学生开口说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中英文结合。

三、巧用故事教学法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娓娓动听的故事,读起来引人入胜,使人开阔眼界。有些故事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分析和表达能力。学生在轻松的浏览中,不仅学到了饶有兴味的故事和生动活泼的语言,而且从这个角度,增加了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的了解。故事阅读教学能提供多方面的语言训练活动。学生为了获知故事内容,他们会集中精力去捕捉故事的大意和细节,会尽力去推断和猜测,这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根据语境猜词的能力。另外阅读之后再把它讲出来也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改写阅读的故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只要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就能让学生得到充分和全面的训练。小学阶段学生由于所学英语词汇量少,阅读能力一般较差。但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从开始学英语就培养阅读的习惯,要经常阅读已学过的课文、对话和教师自编的小短文、现有的简易英语故事。

四、巧用故事教学法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与“读”相似,小学生“写”的水平有限,但又不能完全不写。要本着学以致用、边学边用、以用促学的原则,从一开始就加紧“写”的训练。如做造句、完成句子、连词成句、修改病句、翻译、看图写话、小日记、小短文等练习。而把自己编的故事写下来则是最有意义的事。教师在要求学生动笔之前可以提示一些精美的词、句,再让学生结合已学过的词句,另编一个短小的故事,允许在不能够用英语表达时,用母语代替英语故事。如教学完交通工具的单词时,可以让学生编去某地郊游的故事。学了shopping的对话,可以编写和妈妈购物的故事。学了动物类的单词可以编写动物之间的趣味故事。并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简笔画把自己编的故事画成连环画,并将自己制作的故事画在教室里传阅。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上的热情,而且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谈谈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范文6

关键词:幼儿;说话能力;培养

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幼儿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使幼儿在语言教学中自主合作地互动起来,幼儿的说话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幼儿的说话能力不强,实施起来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幼儿的课堂说话能力较差,而很多老师又不注重幼儿说话能力的培养,造成幼儿对语言知识的感知、理解、掌握、运用等方面发生困难,阻碍了逻辑思维的发展。如何培养幼儿的说话能力,下面就谈谈本人的几点肤浅之见。

一、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说话意识,培养幼儿的说话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说话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给予幼儿无穷的动力,让幼儿自主学习,对自己进行教育、提高。只有让幼儿自己读书,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才能使他们准确地明白事理、掌握规律。我们要根据幼儿掌握语言知识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创设情境,使静态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营造故事表演和讲述的气氛,为他们提供一个故事表演讲述的小舞台。考虑到幼儿对自己的物品都比较珍爱,操作起来也比较熟练,因而在故事材料的提供上,我们就充分利用了家庭资源,让幼儿从家中带来各种布偶、手偶、拉线玩偶或其他立体的玩具等丰富活动区材料,一段时间内进行补充与更换。尤其是对小班幼儿来说,让他们与自己喜欢和熟悉的玩具进行互动,他们会倍感亲切,操作的兴趣自然会提高。同时要把故事讲述与游戏结合起来,抓住教育契机,重视对幼儿的指导和启发性教育,寓教于乐,变静为动,不仅可以较好地发展幼儿故事讲述和口语表述能力,而且对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提高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的自主性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2.在说话中质疑,“自我实现”说话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提问,幼儿想、回答的现象是常见的。为了体现幼儿的自主探究,在与幼儿谈话时,选择一些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让幼儿说说他们最喜欢的玩具、最喜欢的动画片、最想去玩的地方等。在区域活动时,为幼儿创设“聊天室”,让幼儿能在“聊天室”里和老师或伙伴说悄悄话,让幼儿能充分地说话,看他们说话那么自然,无拘无束,脸上露出那种得意的表情时,我心里甜滋滋的,甭提有多高兴了!当然,有的幼儿在说话时词不达意,语句不完整,我没有急于纠正,而是慢慢地引导,让他发准字音,说完整的语句。当幼儿表达很流利,说得有条理时,我及时给予了肯定表扬,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这样就提高了他们说话的兴趣。最终达到了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读、问、导三者结合,师生互动,培养幼儿的说话能力

语言教学中,要采用阅读、提问、指导等结合的方式,防止阅读单调。特别是教材中的重点不能一带而过,否则就会使幼儿养成随意浏览的不良习惯。对于概念较强或幼儿较生疏的内容,教师可先指导幼儿阅读,在幼儿理解概念的前提下,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要求,有针对性的阅读。如柳树发芽了,柳丝长长像秋千,小草绿了,一大片的,好像铺了绿色毯子;春雨落在树叶上的声音,落在地上的形态,让幼儿在观察中讨论想象,并用语言表达出来。组织游戏时,让他们在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体验;欣赏时,先让幼儿听音乐,然后启发、引导说出感受。让幼儿有根据地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幼儿用准确、简练、科学、严谨的语言回答各种问题,来表达和描述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师也能从幼儿的语言表达中获得反馈,达到师生情感的互动交流。这种有阅读、有提问、自主合作、有尝试的学习方式,能创造出一个愉快、和谐、合作的良好学习氛围,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幼儿说话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培养说话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说话能力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说话一般可分为三个环节。

1.课前说话

课前教会幼儿做以下几件事:(1)准备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与以前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2)能看懂吗?有什么困难?(3)哪里有困难?说一说。既然说话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那就得讲求实效,使幼儿的说话水平不断提高。如,刚开始说话时,我给幼儿规定:说话时要做到仪态大方,面向全体幼儿,声音响亮,要让教室里的每个幼儿都能听清楚,要用普通话。逐步达到以上目的后,就进一步严格要求幼儿说话时做到语句通顺、语言流畅。再过一段时间,就又进一步提高要求,做到说话准确、生动、有感情,甚至要求幼儿说话逻辑严密,以姿势助说话等等。

2.课内说话

课堂是幼儿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渠道,是训练说话的主要场所,因此要把培养说话能力写进教学目标,积极扩大幼儿的说话空间,讲求科学、系统、规范、有效的训练方法,锻炼幼儿“说”的能力。“听”——信息的接受,“说”——信息的输出。(1)在课堂上,我结合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地设计一些问题,要求幼儿听明白,按要求回答,让儿童初步感知说话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儿童有了一定的说话基础后,我的提问就逐步向深度发展。如教生字时,我便问:“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在总结归纳时,我提问:“你能否把结构相同的字归为一类?”启发幼儿作出准确完整的回答。(2)结合插图,启发联想,打开思路。我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指导幼儿,培养儿童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如,在学习诗歌《我们的家》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有家的孩子多幸福。那么,除了诗歌里所说的小鸟、蜜蜂、鱼儿有家外,还有谁有家呢?什么地方是它的家?让幼儿通过想想、说说,创编了一首新的诗歌。通过这些活动,锻炼了幼儿的说话能力。(3)加强口头造句,训练说完整的话。在平时回答问题或用词造句时,我就注意让幼儿把话说完整,不要说半句话,说出一个词,让幼儿讲一句话。到后半学期时,我就开始训练幼儿看实物或图片讲一句话,有时请幼儿创作一幅画并说上一句话,再发展说一段话。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幼儿的口语有了较大发展。俗话说:“一分天才,九分努力。”口语表达也是如此,需要后天的培养和训练。让幼儿用上关联词,把想要说的话有序地结合起来。如组织幼儿劳动时,让幼儿说说应按什么样的顺序,引导幼儿说说先擦桌子、再擦椅子,最后擦地板这样的顺序进行。

3.课后说话

课后及时说一说,复习一下当天的教学内容,可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平时,要求幼儿对老师讲的内容进行大概复述,对故事中出现的优美词句能完整复述。同时,取得幼儿家长的共同配合,让幼儿把学习的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家长及时反馈幼儿的情况。从“学说”转化为“会说”,培养幼儿的说话能力。幼儿的说话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要靠幼儿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以及在长期的说话训练中培养出来。

总之,只有善于改革创新,教育才会不断发展。自主、开放的学习活动使每位幼儿都可找到焕发潜能的机遇。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幼儿的学习方式,幼儿的说话能力和综合素质将会有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示范大学出版社,2004-05.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