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与应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电算化与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电算化与应用

会计电算化与应用范文1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信息化

党的“十七大”会议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我国从90年代开始,会计电算化在事业单位应用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上也有的新手段,现代单位已经脱离了靠人力和手工核算的时代,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给事业单位从会计核算到管理上都带来了很大的不同。实现会计电算化之后,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电脑存储的数据可以实现共享,单位的每一项账目登记都有计算机控制,只需要实现正确的输入和处理手段,每一项账目都会准确显示,不需要再像以前一样,一一核对。

一、会计电算化在事业单位应用的问题解析

(一)管理思想落后

现代事业单位管理思想落后,复杂不清。主要表现有:有的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无法完整的展现出目前单位的实际情况,没有强化会计电算化在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事业的会计核算只是为了明确收支情况,可以缺乏一个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以及会计信息管理并没有在整个管理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从整体上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制度缺乏系统科学性。由于每个行政事业单位所体现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所以在理论实践和规章制定方面都有差异,尤其是内部管理,差异性十分明显。一些实行会计电算化较早的事业单位,有较完善的制度规范,相对的会计管理体制也相对健全;而那些使用会计电算化较晚的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上就相对落后。总之,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管理还存在制度上的缺陷。

(三)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有相关会计电算化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也存在职业道德上的问题,普遍科学意识不强。行政事业单位是非营利企业,并不被强大的经济效益所驱使,因此事业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在追求效率和运用科学管理思想改进工作方面的意识均不强。

(四)缺乏系统性的规划与指导

实践中,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外部管理是一个单位协调进行的过程,单位里的每一个部门都要负责相应的工作,各具体的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鲜明的个性。

(五)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会直接引发主管部门监控不力,信息质量落后的问题。上级部门能对下下级部门进行准确有效的管理,需要根据正确的信息来制定管理政策,所以的决策制定也是如此。但是正确充足的信息来自于精确的技术处理平台,如果没有信息平台的支持,管理部门也无法识别该信息是否有效,是否正确,要制定合理的管理政策更是无从谈起,如果是这些基层部门有意设计那就更是如此,因此对基层单位和部门的监控信息是不对称的。

二、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应用会计电算化问题的对策

(一)从内部角度

1、事业单位进行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时,首先应注意管理控制的理念。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建设的根本思想就是科学的思想和理念,同时根据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实际情况,分清各级管理关系,将整个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重组,形成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系统。

2、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现现代会计电算化的管理要求,做到与时俱进。制度建设就是要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与会计电算化相适应的相关管理制度。由于会计信息管理的环境会随时出现不同的变化,所以,相关的管理制度也需要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如果将会计电算化管理分成软件管理和硬件管理两方面,制度建设管理就属于软件管理部分。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真正保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事业单位应随时对会计系统软件实施更新,同时完善本单位的会计管理,健全会计电算化的内外部控制机制,对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使用,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提高系统的效率和效益。

(二)从外部角度

l、会计电算化建设是一个整体系统,需要一个整个的系统来规范指导,以协助事业单位的上下级部门进行管理和协调。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建设所涉及到是事业单位很多,并且出现在不同的行业,所以,一定要从全局出发,从总体上对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进行建设和管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上而下的系统信息采集处理的问题,也即是自下而上的会计信息共享的问题。

2、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要认真考虑其数据的收集和系统化的建设。做好从头到尾的规划,全面指导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建设。做好系统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系统性会计信息的采集与统计;其次,我们需要系统化设计对对行政事业单位在大经济活动中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

3、要建立健全与会计电算化相适应的管理制度,高级的技术力量是不可缺少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就是一套高科技的计算机系统,不管是多优秀的硬件,都需要有相应的软件与之想适应,即科学的管理制度推动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因此,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从全局的角度来系统地进行管理制度的设计,保证所需采集信息的有效性是会计管理工作的重点。

三、结语

会计信息化是事业单位信息化的先行者、拓荒者,它促进着信息化事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会计电算化在事业单位中的良好运行,必然带来会计核算对象、内容、方法等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发展,同时它对会计和会计工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种影响必将推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实践更加健康地发展,从而加快实现事业单位信息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郜保萍.对当前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山西财税 2007,(12).

[2] 廖文龙.论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08(01).

[3] 张继德.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会计师,2007,(04).

[4] 王海洪.会计信息化下财务软件的特点分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O3).

会计电算化与应用范文2

一、会计电算化应用中的风险

1.职业道德风险

会计岗位本身需要从业者拥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专业技能。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对财务人员的需求量加大,导致会计这一职业的考核相对松懈,使得会计队伍思想素质和技术技能良莠不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侵吞财产,或者在其他人授意下为其侵占财产提供便利,类似于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职业道德风险和财务管理人员主观意识有关,具有不可预测性,而且因为电算化实现了网络操作为资金转移提供方便,故该风险必须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电算化应用第一风险因素[1]。

2.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存在两种形式,一是财务人员主观故意出具虚假电子凭证、电子账簿,从中渔利。这种情况下会给单位审计造成影响,使其不能有效地发现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影响其“总结-评价-规避”的作用机制的发挥,即操作风险会导致审计风险的提升[2]。二是非主观故意而是操作失误导致的损失,比如在支付中打错了账户、数字填写中数字填错等。操作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不健全和培训的不到位,导致操作者精神松懈,技能低下。另外操作风险也可以导致整个系统崩溃,影响财务工作进程,严重地会导致单位违约,需要交纳违约款,给单位造成一定的损失[3]。

3.制度风险

事业单位如果制度不全,会导致一部分人以权谋私。而电算化应用,让资金转移操作简单化。进一步说,制度点风险和电算化应用风险是彼此影响的,会导致单位处在较大的风险当中。比如关于资金、资产管理的制度不详细,导致会计人员帮助一些人做假账,以权谋私;收支预算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内部控制不到位,造成单位活动出现了资金浪费等[4]。总而言之,制度风险包括了制度不全导致的风险,也包括了监督不善导致的制度不能落地从而出现的一些风险,而电算化应用使得该风险扩大。

4.软件风险

软件风险指的是会计电算化软件带来的风险。第一,现阶段主要体现是,会计人员对电算化系统功能利用不全,主要在报账、收支预算管理方面应用较多,而对于其带有的财务分析功能等使用率低,而恰恰财务分析对于单位财务管理具有促进作用。即因为这一功能使用少,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第二,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存在漏洞,或者计算机软件系统存在漏洞,被病毒攻击以后造成信息泄露。事业单位掌握着国家一部分重要的信息,而这部分信息以财务信息为核心,如果其被黑客所得,对国家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5.硬件风险

会计电算化软件必须有相应的计算机硬件来支撑,如果硬件质量不足,或者硬件之间存在不兼容,就会影响软件功能发挥,从而降低会计人员工作效率。甚至于因为硬件冲突造成乱码,或者导致存储数据被毁。而被毁掉的数据需要采用专门的修复技术才能予以恢复,一般这种恢复要视信息重要程度而收费,不仅价格不菲,恢复后数据也不一定完整。最主要的是,修复数据过程中如果数据被拷贝,后果不堪设想。

6.维护风险

事业单位采购电算化软件之后,会和软件开发者形成合作,后者要定期给前者提供维护,或者在前者要求下进行一些技术培训以及系统诊断。但如果对方人员少,便可能延迟提供服务,这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很可能造成损失。另外维护风险就是维护人员趁客户不备将电脑中重要数据拷贝销售获得不法之财。亦或者维护人员技术水平问题,导致系统问题更加严重。另外,还存在软件开发单位有意刁难不履行合同,或者而不进行售后维护的风险。

7.内控风险

内控风险即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内部控制风险。事业单位部门人多员杂,不能保证内部人员都是守法人员。如果财务人员没有给系统加密,就会导致其他人随意登录复制信息,造成单位信息外泄。造成这种风险的原因有几种:第一,单位制度不全,没有要求地重要信息予以保护;第二,财务人员风险意识低,没有意识到内控重要性;第三,财务人员主观故意不予加密,导致的信息外漏。总而言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会计电算化应用存在以上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联合存在而且彼此产生影响机制提升风险级数。如果不能正视这些风险,建立风险预测机制,必然会对单位造成损失。

二、规避会计电算化应用风险的对策

1.人力资源严把招聘关

单位招聘财务人员时,要对其思想品德、业务能力、操作水平等进行综合考评,择优入取。要在工作过程中,机动灵活地进行相关政策学习,提升其法律意识,使得会计人员能够端正认识,使其根除那些违法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利用电算化软件工作过程中,能够积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地发现管理的疏漏之处,减少单位损失,保护国家财产。

2.加强内部审计,杜绝违规操作风险

事业单位必须要定期内审,对财务工作情况以及整个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查。为了确保内审部门对财务工作的监督作用得到发挥,在部门架构设置上实行内审机构和财务部门并列。在工作中,需要内审部门对财务部门进行动态监督,对其存在的错误工作予以及时纠正,确保财务提供虚假记账凭证的情况得到控制。当然,审计部门也必须要精通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否则就是行外指导行业,难以达成监督成效。另外,对于财务部门操作风险,还需要技术部门配合,对其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操作水平[5]。

3.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具体来说就是针对财务部门工作予以规定,包括财务报表制度、财务岗位管理制度、财务绩效考核制度、财务收支预算制度、财务审计制度、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财务报销制度、部门岗位奖金制度等,只有分门别类地细化制度,才能确保制度约束,降低会计人员以及其他主体违法操作,保护单位以及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另外,要将电算化应用和这些制度充分融合,从而打造财务部门信息化管理机制,对财务信息能够做到科学分析,找到资产、资金浪费之处,提升财务管理效率。

4.科学升级系统培训

为了减少系统漏洞,保持软件高效运转,需要在开发单位指导下系统升级。每一次升级都需要对功能作用熟悉一遍,要进行系统培训。在培训中要充分明确电算化软件的优势和劣势。比如优势是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劣势是在使用初期必须要对一些命令功能予以学习,这对于一些年龄大的财务人员来说存在很大的压力。培训人员需要对其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和电算化软件培训,并能够耐心指导其使用,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解答,确保其在短时间内熟悉系统正确操作,最终实现传统管理模式向电算化管理模式转变。鉴于操作风险对单位资产资金的影响,需要在培训过程中,对容易发生错误操作的部分进行充分讲解,提高会计人员对此的注意,做到有效规避。

5.做好硬件维护工作

按照会计电算化软件对硬件的要求来匹配各种硬件,使得硬件之间兼容性提升,降低蓝屏等故障出现次数。平时要轻拿轻放,不要强烈震荡,有效避免硬盘损伤,确保数据完整。要积极地清理卫生,保持环境清洁,避免电脑主机内灰尘过多导致的散热不良。要确保单位内线缆通畅,从而为电算化形成数据传输提供保障。

6.定期维护

事业单位财务部要积极地联系电算化软件开发单位,对其进行定期维护,提高其稳定性,确保财务工作顺利开展。为了避免维护工作带来的风险,首先,要积极地拷贝数据,将其另存。其次,要选择技术高负责任的维护人员或者业务人员,防治维护中发生各种意外。要和维护人员搞好关系,这样可以在故障发生后,可以让其短时间到场,缩短等待期。最后,为了确保得到良好的售后服务,可以和开发单位签订合同,以具体条文来规定彼此责任和义务,防止后期责任不清导致的维护不利。

7.加强安全管理内控水平

首先,要针对财务部门进行安全教育,提升其安全意识。其次,要将安全内控写入考核系统,使其和奖励挂钩,确保会计人员主动提升安全控制能力,比如设定电脑用户密码、文件密码。其次,人力资源要负责密码分配,对于内部公开的文件用统一密码,要求密码不可外泄,对于高度机密文件则需要专用密码。然后,要组建单位电脑维护团队,积极地建立防火墙,提高黑客入侵难度,保证财务信息得到高强度保护。另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监督力度不足情况,即上级对下级单位监控不足,其也属于内控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事业部门上下级之间应该实现软件系统对接,确保专款专用,减少国家财产浪费。同时也涉及到了上下级单位之间电算化报表的传输,故此需要对这些文件予以加密,防止泄露[6]。

8.建立风险测机制予以工作总结

具体风险预测指的是对导致风险的一些因素进行讨论分析,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比如软件质量、硬件水平、会计能力、制度内容等,并将这些影响因素予以评级,对威胁程度高的因素予以关注,并给出具体的预防措施。这样可以做到事前预防,有效地降低风险的发生。而所谓的工作总结,则是要求财务部门就会计电算化工作予以阶段性总结评价,对工作效率、出现的问题等进行总结,从而有效弥补不足,不断提升工作水平。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必须要谨慎,因为其掌握着国家的一部分资源、资产、资金,一旦误操作导致信息泄露后果不堪设想。而且电算化工作还存在其他客观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彼此影响,会造成连带反应。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风险进行研究,从会计人员为代表的主观因素、制度为代表的客观因素综合入手,形成系统的风险规避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建平.浅析会计电算化风险及防范[J].卫生经济研究,2003,(z1):63~63.

[2]田欢.会计电算化在应用中的风险与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2016,(S1):54~58.

[3]刘文华.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审计风险[J].中国审计,2010,(11):60~61.

[4]黄大双.浅谈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J].财会通讯,2009,(35):102~103.

会计电算化与应用范文3

关键词:事业单位 网络会计电算化

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事业单位网络会计电算化的普及速度不断加快。但在具体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网络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网络会计电算化认识不到位。一些事业单位使用电算化仅仅是替代手工核算,减轻会计人员的负担,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性。现有会计电算化中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单位决策提供会计服务,无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

(2)对会计电算化的安全防范认识不到位。一方面,目前事业单位财务可选用的会计软件很多,甚至有些单位使用的是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软件质量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数据的安全性、统一性;另一方面,在电算化系统中,会计信息大多以数据文件形式记录在存储介质中,如果不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可能造成后台数据库被盗,文件数据被修改或者增删等等,使会计信息数据准确性降低。

(3)财会人员计算机知识能力不到位。由于电算化是新生事物,一些事业单位电算化人员由原有会计担任,计算机知识掌握水平有差别。相关软件基本培训并不能根本解决这一问题,由于使用不当,可能造成上机操作失误,造成会计数据的丢失,甚至是系统崩溃。所以,随着网络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应用,对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财会岗位必须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财会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计算机技术;既要懂得使用财务软件,也要对计算机进行日常维护与保养。

二、解决网络会计电算化相关问题的措施

(1)提升网络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意识。目前,计算机在我国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已经具备相当规模,成为中国计算机应用中发展最快、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因此,各级领导和财会人员需转变观念,理解会计管理的革新发展,重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推广应用。现在,随着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总量的增加,会计管理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对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可在当前市场经济下更好地开展工作,并适时掌握市场经济信息。通过电算化的应用,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准确性、系统性及全面性,便于决策层及时掌握各种会计信息,实现单位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筑牢网络会计电算化的安全防线。网络会计实现了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但同时也将自身暴露于风险之中。同时,会计数据多是事业单位的内部机密,关系到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会计信息的安全程度将对会计电算化的落实发挥重要作用。针对内部泄密、网上黑客攻击等安全风险,事业单位应加强网络会计电算化安全防护,针对此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完善岗位分工责任制,规范会计操作流程,并采取相应办法保护计算机设备。

其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购买或者自行开发符合单位需要的软件,购买会计软件时应注意识别正版,确保会计数据的稳定性。

第三,在单位内部实行机房管理制度,防止各种非指定人员操作计算机及财务软件,保证机内的程序和数据的安全;明确规定上机操作人员对会计软件的操作工作和权限。

第四,建立数据保护机构,涉及计算机机密文件时应登录户名、日期、运用方式和运用结果,修改文件和数据必须登录备查;系统应自动识别有效的终端入口,当有非法用户企图登录或错误口令超限额运用时,系统应锁定终端,冻结此用户标识,记录有关情况,并立即报警。

第五,对财务室电脑应加装UPS,避免由突然断电而造成的数据丢失问题。

(3)规范网络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体制。网络会计电算化是近年来的新兴产物,能否在应用过程中促进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对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一整套网络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确保事业单位财会工作有章可循,形成机关财务良好的内控环境。建立内控制度可参考以下原则:不兼容权限必须分离原则;相互制约原则;安全、保密原则;内部防范原则。

(4)加强财会人员素质建设。再先进的设备和系统软件归根到底是要靠人来运用和操作的。因此,从国家教育部门来说,各大专院校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积极开设网络电算化专业,或者在财会专业中加入计算机维护、编程等专业课;事业单位在职财会人员,则积极进修计算机课程,要求既要掌握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也要深入了解计算机与财务管理知识,满足现代化财会工作需要。从事业单位角度来看,在推行网络会计电算化过程中,要主动适应网络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积极培养一批既懂电脑知识,又精通财会业务的复合型系统管理人才和软件运用、操作人员,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由“核算型”转变为“智能型”、“管理型”。

参考文献:

[1]杨敬爱.浅谈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J].城市建设,2010,(10)

[2]宋爱玲.规范会计电算化核算程序问题刍议[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0,(9)

[3]杜峰.浅谈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不安全因素及安全对策[J].苏盐科技,2005,(4)

会计电算化与应用范文4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分析

1.在教学中课程视频应用的情况。

目前,会计电算化实训教材中的任务操作都配有相关视频的操作演示,但其局限性却很大,不是操作任务短小达不到练习效果,就是实训练习过于繁琐使练习遇到阻碍。同时,相关的视频只有图像缺少语音讲解,使得学生在观看学习时眼花缭乱,无法跟进。教材后所附的操作视频大多都存放于光盘,使用上又被电脑的硬件水平所束缚。

实际教学中,教师都是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对相应任务或练习进行讲解与操作演示,而对于这些授课却没有相应的连贯的视频教学演示,这在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属于空白项。示范校建设中,教学资源的建设,正好弥补了此处的缺陷。根据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单元任务、综合任务都配以相应视频,提高了教学效率、学习效果。

2.在教学中没有课程视频应用的弊端。

(1)教学实施中生师比例大,实训效果较不理想。在上机实验教学中,往往是一名教师要面对三四十个学生,教师既要进行正常的教学,又要指导学生操作。课堂的时间却是有限的,教师授课后,难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个别指导和检查。而学生在操作中,无论遇到系统问题,还是操作问题,都不能得到及时指导。并且,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又有着差异性,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逐一解决,这就使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打折扣,实验效果不理想。

(2)教师成了“软件说明书”,学生成了“操作员”。现在相当一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通常是介绍财务软件的使用步骤,一味地教学生如何去操作财务软件,仅仅按照教材、教学大纲去教会学生按部就班地去操作软件。而学生呢?只是被动地接受,遇到问题无法处理,只会关机重新开始。此种教学方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只能遵循程序一步步去操作,遇到问题时不会分析、解决,无法胜任企业中的会计电算化工作。

(3)学生的课下练习得不到指导,影响学习热情。会计电算化是需要大量的练习来熟练其操作步骤,以及软件中各个模块之间的勾稽关系。而学生在课下独自练习时,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无处寻求指导,甚至无法再操作下去。即使学生操作完成后,也不知道自己操作的是否正确。课下练习的不足,经常导致课上已掌握的知识,到下次上机实践时因遗忘而不能进行。长此以往,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

(4)软件问题、教师误操作使课堂教学效率降低。教师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无可避免要进行软件的操作演示,而这时,若是软件出现问题就会给教学带来影响,教师的误操作也会阻碍教学进度的推进,浪费了课堂的有效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

二、课程视频在教学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

课程视频,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通过视觉和听觉技术相整合而形成的。

1.教学技术的改变,提供利于吸收的经验。

视听教育家戴尔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他把各种经验分为三大类、十个层次(见图1)。通过“经验之塔”我们可以看到,位于中层的录音、幻灯、电影电视等,比语言、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经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克服困难。

课程视频能使学生通过观摩示范,对知识留下深刻印象。研究表明,人所感受的外界信息中有80%以上来自视觉。学习某种知识三日后,单靠听觉学习记忆率为18%,单靠视觉为25%,而视听合并使用为68%。课程视频在教学中就很好地利用了视与听的相结合,使学生很直观地从中获取经验。

2.打破时空限制,使学习随时进行。

学生在使用课程视频时,不受时空限制,不受软件约束,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播放视频进行学习。同时,课程视频可通过转换格式,在手机、MP4等设备上播放,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处学习的需求。课程视频播放控制简单,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利用前进、后退、暂停、播放等功能来进行学习。

3.外部环境的改变,延长了长时记忆。

在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模型中,学习就是学生接受外部环境的刺激,再通过自身的加工而形成能力的过程。通过环境刺激而转变为的信息暂时形成了短时记忆,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只有经过多次复述之后,才能转换成长时记忆。

课程视频教学正是通过视觉、听觉刺激学生感官,以快速形成短时记忆。视频不间断、重复地播放同一内容,增加了短时记忆时间,学生形成短时记忆的信息不断在大脑中反复加工,最终形成长时记忆。

4.适用性强,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传播与再利用。

课程视频具有通用性,适用范围广。不仅可以在学校进行班级教学,也可以在成人培训中使用,同时还可以针对学生个体进行辅导学习。课程视频形成的数字化资料,可以永久保存,便于教师交流和学生自学。对于《会计电算化》这类操作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视频在教学上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赢得教学效率。

三、课程视频在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课程视频教学,即根据授课资料将讲课过程录制成视频,在录制过程中,需强调注意问题、重难点,以及出现问题该如何去处理;授课中使用该视频进行讲授,随时进行补充;课下,学生根据此视频复习、练习,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教学前的准备。

若教学中使用的软件没有变化,那么其操作使用过程就不会发生变化。教学前准备好相关任务或资料,通过软件将任务分解,分单元录制成课程视频。这样在每次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调出相应的课程视频进行教学。

2.教学中的使用。

在使用中,教师不受软件问题的影响,操作过程中根据授课需要来控制播放进度。这避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误操作而带来的影响,从而缩短了教学时间,使呈现的教学信息有着很高的清晰度、准确度。在短时间内大量的信息内容在教师成功的引导下被学生所接受,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个别问题进行指导、解决,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3.课下复习、练习。

学生的课下复习、练习都可以通过此课程视频得到相应指导,从此学生拥有了自己的“私人家教”。当操作练习中遇到问题时,只需要调出与操作相关的课程视频,既能听到教师的讲解,又能看到教师的操作过程,通过反复听反复看,直到完全掌握,再继续进行练习。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4.自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虽然有课程视频的指导,但学生在上机实践中还会出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这期间,将问题汇总,鼓励学生自己寻求解决方法。

在课堂上,留出一定时间,先由学生相互讨论、分析,提出问题解决方法,教师再进行评议、讲解。在此基础上,再衍生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会操作使用,他们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教师探讨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法,逐步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效果与反思

1.教学效果。

通过课程视频在教学中的使用,在教学中所浪费的时间明显下降了25%,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的比例上升了33%,这无疑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未使用课程视频教学时,教师不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指导,而使用视频后,100%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得不到指导、实验效果不理想的现状。

2.学习效果。

通过课程视频,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程度发生了明显变化,完全掌握程度上升了17%,基本掌握程度上升了17%,未掌握程度下降了35%。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信心,提高了课下练习的热情,从而使学习进入了良性循环。

3.能力培养。

使用传统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仅仅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使用课程视频教学后,学生的自学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探究能力均上升了30%左右。

4.教师能力的提升。

课程视频,使教师实现了教的最终目的,即“不需要教”,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习上的“导师”,这种教学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更注重了引导学生智能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因此,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教学中实践探索的结论

会计电算化与应用范文5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

会计电算化课程本课程是一门复合型的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课程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随着会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用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所以要求学生必须要通过省会计电算化初级证书的统一考试,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单位会计电算化操作能手,以适应实际会计电算化岗位的需要。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难点是系统初始化、各子核算系统的初始化工作以及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要多、综合性要强,且不能出差错,才能保证电算化会计工作的顺利实施。而学生因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会计业务不够熟悉,计算机操作水平也参差不齐,故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进行耐心地讲解和指导,培养学生的严谨、务实、求真、耐心的职业素养。

二、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突出

开放教育会计电算化教师在以往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一直都是扮演着指挥者和灌输者的角色,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好地将知识融化成自己,也不能很好地将学习的知识消化。如果不能及时改变这种教学和学习的状态,学生后面会越学越吃力,最后完全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各个细节的知识点,从而让学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他们要有主人翁的意识,学习主要靠自己,教师只有学习过程中可以帮忙打开一扇通往捷径的窗户,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培养提高现代公民的科学素养方面没有起到很大作用,更违背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与开放教育院校的要求背道而驰。这就需要采用项目教学法,为学生的会计电算化书本的内容提供具体的实践和检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书以外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应用与实践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账务处理系统和报表处理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上机实践。通过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案例及实训资料进行教学选用财务软件的上机操作,使学生掌握企业会计核算业务核心模块的电算化处理。学生接受探究实践活动的培训,如实践学习项目的选择,实践项目的注意事项。进入实验室,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对应的项目,利用课本知识完成,接受教师检查。通过小组内交流实践方法和过程,进行操作。

首先是教师的组织与引导。由于目前大部分会计类教材在进行会计经济业务核算时普遍采用以工业企业为例进行分析,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案例应尽可能多采用一些比较具有典型性的工业企业一个月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例来设计教学案例,适当结合一些其他行业的教学案例。案例内容要求尽可能的全面、有特色,案例的难易程度应与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等结合起来。

会计电算化与应用范文6

“会计电算化”是机在会计工作中的简称。“会计电算化”的这个“化”字体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即从非电算化逐步过渡到电算化;从初级电算化过渡到高级电算化这样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演变过程,而非一蹴而就。准确把握这个过程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1.渐进性: 会计电算化的应包括实现如下几个转变过程:

(1)从单项应用向综合财务处理转变;

(2)从财务会计电算化向将财务会计和成本与管理会计有机结合后的电算化转变;

(3)从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向会计决策支持系统转变。与此同时,对会计数据的管理应从数据库管理向数据仓库管理方向。

2.动态性:在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要将会计学和计算机相互结合和交叉并推动会计学科的发展。因此,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和创新的过程。因此,不仅会计电算化的过程是变化的,而且对传统会计也不能看成是静止的。这里我们应该明确会计电算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标。

二、会计电算化的目标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目标,应该是应用财务会计原理和成本与管理会计以及计算机技术,对传统手工会计的处理方法、流程及对会计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传输和报告方式进行改造后而建立起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要建立一个新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急需澄清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误解,纠正在认识上和实践中出现的偏差。

首先,在认识上要明确“会计电算化”是指一个过程,而不是目标。但是,到目前为止从界到企业都把“会计电算化”看成是目标。因此,开发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完全是模仿手工处理过程,对传统会计不敢改革。所以,开发出来的系统完全是一个模拟手工处理的电算化仿真系统。这样的系统对会计管理职能和控制职能的实现与手工处理没有本质的变化,只是对核算职能的实现有明显的改善。显然这不是会计电算化的初衷。

其次,要纠正把计算机看成纯工具的片面认识。大家知道,纸张、文字及书写的发明创造了会计的复式簿记,推动了原始会计向传统会计的发展①。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诞生已经为传统会计的革命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因为传统会计的程序和规则是以手工信息处理为技术基础而诞生的产物,没有考虑也不可能考虑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特征。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程序和规则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不适应性②。解决这一的根本症结在于改造传统会计本身,而不是简单的替换处理工具。要改造传统会计本身就要有革命的胸怀和气魄来正视我们正面临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认为,21世纪的会计应该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简称电算化会计)。

这里所说的“电算化会计系统”与传统会计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认为新的电算化会计应具备如下特征:

(1)信息系统的特征

所谓信息系统就是指从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到传输使用的整体。电算化会计系统是指对会计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与报告使用会计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可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结构,分别为不同管理层服务。会计数据处理系统结构(ADPS)为操作层服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结构(AMIS)为中层管理服务: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结构(ADSS)为高层服务③。同时,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又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

(2)数据集中存放和管理的特征“电算化会计”改变传统会计数据重复记录分散存放而带来的弊端,采用先进的数据库及数据仓库技术,实现了数据分类集中存放,既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又可从此完全取消各种会计明细分类账和对账操作,实现数据共享。

(3)人机交互作用的特征

“电算化会计”可理解为一个由人、计算机、数据及程序组成的系统。因为它不仅具有核算的功能还具有管理和控制的功能,所以,它离不开人的交互作用,尤其是预测和辅助决策的功能必须在管理人员的控制下完成。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不应该是一个“儍瓜型”的仿真系统,而应该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的管理信息系统。

“电算化会计”是会计学进入信息的发展,它是会计学、电脑与信息技术、企业管理及计量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结合后产生的综合性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电算化会计”是为了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应用现代与方法对传统会计进行改造和整合后产生的能适应信息化要求的新型应用型学科。 三、电算化的

在明确了“会计电算化”的目标是对传统会计进行改造以后建立的一个新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之后,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应该特别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财务会计电算化与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关系④,我国会计电算化还处于会计核算电算化的水平,或者说,现在仅仅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还不是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因为,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成本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所以,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全面电算化。我们不能因为目前管理会计在企业还不普及或者有困难而停止不前。我们认为,管理会计在企业推广困难的原因尽管很多,但重要原因之一是其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不如财务会计以及财务会计与成本管理会计的分离。因此,管理会计软件商品化通用化比较困难,只能有针对性地开发。但是,管理会计电算化是以财务会计电算化为基础的,因为它们的数据同源,财务会计电算化能为管理会计电算化提供所需的财会信息。因此,企业应在实现财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推进管理会计电算化,解决管理会计手工操作难的,这里应特别强调会计电算化不是简单的财务会计电算化加管理会计电算化,而应该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后的电算化,这样才能促进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真正实现会计的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和控制职能。

2.正确处理会计电算化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的人、机系统。它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利用已知的数据和模型对未来作出预测;从企业全局出发,对管理决策提供信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按管理职能一般划分为会计管理、人事管理、市场营销、计划管理、生产管理、库存管理、技术管理等子系统。各子系统担负着不同的任务,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会计管理子系统(即电算化会计子系统)是最重要的子系统,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会计管理子系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1)电算化会计子系统是开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因为会计信息全面反映了企业销、 供、产日常生产经营流程的各个环节,完整地反映了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没有哪个子系统的管理信息像会计信息那样自始至终贯穿于企业的管理活动之中,几乎与其他所有子系统都有数据联系。因此,企业管理化一般都从会计电算化开始,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扩大功能,最终实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2)促使会计电算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是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前提。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当务之急是加强会计电算化发展方向的引导,促进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重视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和二次开发;引导会计电算化由单机向化和客户/服务器方向发展。只有这样,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才具备开发的良好基础。

(3)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系统目标和客观生存环境。 脱离企业管理这个系统目标,会计电算化的研究就会迷失方向,无所适从。会计电算化的研究应站在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立场上,从整个企业的角度发挥机在管理中的应用,努力实现“管理一体化”。或者说,会计电算化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是一致的。会计电算化只有充分参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才有生命力。因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为会计电算化提供研究课题,并不断丰富会计电算化的从而推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正确处理好会计电算化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实现会计电算化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共同目标,要求我们把会计电算化系统作为企业MIS的一个子系统来开发,开发时又要充分考虑到它是企业MIS的一个独立的起核心作用的子系统。

3.正确处理好会计电算化与审计的关系会计电算化是对传统手工会计进行了改造和革新后产生的,它将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诞生不仅给传统会计带来革新而且也给传统审计带来巨大冲击。主要表现在:

(1)会计电算化后,传统审计线索变化了而且计算过程也不直观了。 因为电算化会计的手工明细账、日记账不存在了,记账凭证数据存储在磁性介质上。财务处理过程在计算机内自动完成,肉眼可见的审计线索大大减少,过去对证账、账账核对的办法现在不方便了,这无疑给审计工作者带来了困难。

(2)会计电算化后,过去的内部管理制度也不适用了。 靠人为的分工来监督很困难。因为电算化系统除凭证输入目前需要由人工完成外,其余处理全由计算机完成,人工干预越来越少,而且数据的输入、存储和修改都不留痕迹。所以,手工会计使用的内部控制失去了作用。这一点是对审计人员提出的严重挑战。

(3)电算化会计系统本身的故障也会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 例如,不可预计的环境灾害、硬件设备或软件的失灵、人为无意的差错和有意的舞弊等都可能给系统造成无法估计的危害。

因此,会计电算化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存在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为了尽可能减少风险,尤其是打击计算机舞弊,我们再不能重犯发达国家过去先研究电算化会计再研究电算化审计而造成巨大损失的错误。我们应该在研究开发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同时重视研究电算化审计的工作,使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为此,当前在研究电算化会计系统时,要注意研究现代审计的要求,使会计软件尽可能满足审计的要求,以减少系统的风险。

现代审计活动一般分为查询审核、证实存在和系统三个阶段⑤。在查询审核阶段,电算化会计应能为审计提供新的查询线索。因此,电算化会计软件应提供关于“凭证-总账-报表”三者之间的双向查询功能。在证实存在阶段,电算化会计系统应提供多种会计核算方法处理过程供用户和审计员选择,并编写一套审计测试预留通道。系统分析阶段是现代审计重要的过程。系统分析过程的重点是加强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第3号《审计准则公告》 中将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类。一般控制是指对会计电算化过程的组织、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研制开发及应用环境等方面进行的控制。而应用控制是为适应各种会计处理的特殊要求而建立的能预防、检测和更正错误、处理舞弊行为的控制措施。因此,应用控制与会计软件开发密切相关,应特别引起重视。

应用控制一般分为初始化与维护控制、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

(1)初始化与维护控制

初始化工作主要指为保证系统正常运行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如设置系统初始时间、明细科目、口令、余额初始化及各种参数和文件的设置等。 初始化工作是后续工作的基础, 因此会计软件必须重视初始化工作的控制。维护工作主要指对系统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它是保证系统安全正确运行的重要措施。

(2)输入控制

输入控制是应用控制的重点。输入控制就是在保证原始数据真实、准确的前提下,采取措施保证会计数据在编码、填制记账凭证及输入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差错并纠正。输入控制的措施除了要不断加强操作人员的责任心和提高技术水平外,还要采取如下控制方法: 1) 建立科目对照检查; 2) 借、贷平衡检查;3) 逻辑性检查;4) 人工检查。

(3)处理控制

处理控制的目的是保证处理步骤的正确性、可靠性和适应性。因此, 电算化会计系统应具备处理过程的时序控制。例如,成本核算的时序控制及打印报表前的过账和结账时序控制等。由于审计人员不能观察到有关数据的处理过程,所以,对处理控制应特别关注。

(4)输出控制

输出控制的目的是保证输出信息的准确、 可靠。输出控制必须做到的措施有打印日志控制、 打印预览控制、打印时间及序号控制等。

总之,要使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能够健康的发展,我们还必须从上和实践上进行认真的探讨。我们认为,21世纪的会计应该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崭新会计,而不是一个修修补补的会计。我们应该抓住对会计电算化的讨论来促进传统会计的革新。

注释:

①② 薛云奎:《手工会计的技术特征及其对电算化会计的局限》,载《会计研究》1997年第11期。

③李守明:  《试析企业财务决策支持系统》,载《武汉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