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播电视的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播电视的基本特征范文1
关键词:数字电视广播;模拟电视;单频网
1数字化
1.1数字化的基本特征
数字化基本特征主要有两点:第一,在对数据实施传输、拷贝及存储操作时,不易受外界干扰;可与其他数字化数据进行叠加使用;数据易于处理和管理。第二,可对所使用信号数据进行压缩并纠正数据错误;整理和管理信息内容;在对数字信号进行过载时若数据丢失则无法恢复;若误码率过高且超出系统纠错能力范围时,数据信息也会丢失;加密数字信号会出现一定延时[1]。
1.2地面数字电视的优势
相比于传统的模拟电视,地面数字电视有着诸多优势:第一,具强抗干扰能力。传统的模拟电视因受外界干扰较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影问题,而地面数字电视可通过利用信道编码、正交频分复用等方式来增强抗干扰能力,从而弥补模拟电视的这一缺陷。第二,单频网。单频网是数字电视广播的特殊产物,是指在同一个网络当中,具相同频率的多台发射机可同时发射相同的节目。单频网的使用一方面大大节省了频率资源,另一方面可降低发射机的发射功率,有效减少电磁污染。第三,接收方式多元化。地面数字电视不仅支持固定接收,而且还可依照不同的业务需求提供便携式接收和车载移动接收,相比于传统的有线电视或是卫星广播,地面数字电视的接收方式更加多样。第四,高频谱利用率。数据压缩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地面数字电视的频谱利用率也逐渐提高。现同一电视频道可传输4~6套标清电视节目。第五,具不同信号损伤表现。因信道的复杂多变,无线广播电视信号在进行传输时会出现各程度的损伤。相比于传统模拟电视因信号损伤而表现出来的图像质量下降,数字电视的表现更加明显,其可能会突然从接收良好直接转至无法接收。第六,明确的覆盖区域定义。因传统模拟电视的覆盖边缘变化相对较慢,所以其对覆盖区域定义相对模糊。但是数字电视的质量变化则比较快,在这种情况下,地面数字电视就需有明确的覆盖区域定义。
1.3地面数字电视的标准及技术要求
地面数字电视在进行运行时所使用的技术主要有采样和量化。其中采样是指系统在进行运行的过程当中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对音频信号的幅度进行自动读取;而量化是指系统会将采样过程当中所获取的音频信号的幅度转变为具体的数字值。从根本上来说,采样就是信号在时间方面的数字化,而量化则是信号在幅度方面的数字化。采样频率是采样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指在对模拟声波实施数字化处理时,系统每秒采集声波幅度样本的次数。采样频率对经数字化处理后的模拟信号的频带宽度及瞬时特性起决定性作用。
2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
2.1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的业务
无线覆盖是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主要信号接收方式。据统计,我国利用模拟无线方式进行电视信号接收的用户约占全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用户的2/3。全国3.5亿户家庭当中有1.26亿户是利用有线进行电视信号接收,而利用无线进行电视信号接收的则高于2亿户,且其多为城郊及农村家庭,这些用户急需更为稳定的电视信号[2],以接收更多、更优质的电视节目,而提供这些服务便也成了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主要业务。
2.2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的特征
在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地面电视广播覆盖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投资成本低、见效快,通常无需架设大批线路。第二,具强移动性,可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性,这是有线电视无法实现的。第三,具强抗灾害能力,一般来说,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很少受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包括建筑施工或是自然灾害等。第四,有效提高频谱利用率,使无线频率资源得到充分使用。第五,覆盖范围广且接收便携,可有效扩大用户量。
2.3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的需求
2.3.1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的基本需求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基本需求主要有五点:第一,功率大,面积大且可实现一点到多点和连续播出的需求;第二,充分考虑同频道和邻频道,存在模拟或数字干扰时的需求;第三,数字电视是在当前模拟电视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转变,为此还要充分考虑模拟电视发射需求,包括发射位置、设备及条件等;第四,频谱规划,其中最重要的是覆盖范围及效果;第五,支持单频网且移动接收速度超过250km/h。
2.3.2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的技术需求
在数字电视的协助下,地面电视的节目传输容量将会更大,频谱的利用率也会更高,如在数字电视的帮助下,利用数字化信号,地面电视的每个信道可以传送2套高清电视节目或是10套标清电视节目,同时服务模式也会变得更加灵活,不仅可为用户提供标清电视节目,而且还可为用户提供高清电视节目,同时借助相关科技设备还可为用户提供高速移动及手持接收等地面电视服务。另在数字电视的协助下,地面电视广播还可能实现大区域范围内的单频组网,如利用移动设备实现移动电视、填缝发射、利用小功率发射机进行组网等,从而改变地面电视广播的运作方式。此外,依照地面数字当前的运行状况,利用数字电视还可有效提高城居民的文化素质。通过观看各类具文化意义的电视节目,居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3]。
3影响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的因素
影响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的因素有很多。在此,重点讨论具选择能力的因素。第一,发射参数,包括发射机的输出功率、发射天线的高度和增益、馈线损耗。通常来说,发射机的输出功率、发射天线的高度和增益越大,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覆盖范围也越大;而馈线损耗则与覆盖范围成反比。第二,发射频率。因发射频率越大,电磁波的穿透能力及绕身能力就越弱,这就会使得覆盖阴影衰落加大,进而导致接收效果差;高发射频率还会使得多数无线数字信号被水、湿地或是树林等吸收,最终传送至用户处的无线数字信号就越弱;再者,越高的发射频率就地产生越大的多普勒频移,不利于高速移动接收,为此,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的发射频率应保持较低,一般保持在550~700MHz即可。第三,极化方式。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的极化方式主要有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水平极化的远区场强分布较好,覆盖范围更广,因此发射天线多选择水平极化天线。而垂直极化具强环绕效应,且易于实现,另垂直极化天线还可有效抵抗雨雪天气信号接收能力差的缺陷,且车载安装方便,为此在移动接收当中多选择垂直级化天线。第四,接收参数。通常来说,接收灵敏度、接收天线的高度及增益与接收效果之间成正比,接收效果越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的面积就越大。第五,信道调制参数。基于多载波传输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系统当中,载波的数目会对单频网的组建大小及接收速度产生影响。调制方式及编码率会对接收效果及节目数量产生影响,一般节目数量越大,接收效果就会越差。此外,单频网的规模会受载波模式及保护间隔的影响,因此在实施单频网的同步传输时务必要充分考虑这一点。
4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的关键技术
4.1发射系统
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主要由3部分构成:地面数字电视信源前段、传输网络和地面数字电视发射前段。其中传输网络的主要工作是负责ASI码流的传输,包括其内容和格式;地面数字电视信源前段主要的工作是负责给码流配备相应的单频网;而地面数字电视发射前段的主要工作是负责调配码流分路及节目码流。
4.2组网方式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组网方式及传输方式包括单频网和多频网两种。以单频网为组网方式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中的各发射点是利用同一频率将相同的数据码流进行同时发射。节目的分配则是利用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实现的,如直连光纤、SDH、微波等,并利用调制器将其进行同步处理之后转变为射频信号进行传输[4]。基于上述单频网的工作流程,以单频网为组网方式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在对信号频率进行调整时务必要尽量减少运行范围内各发射点的相互干扰或是信号覆盖。在此,信号覆盖区域主要是指两个或超过两个发射点的信号或是频率能同时达到的区域,这样就会形成信号覆盖。简单来说,要想尽量避免信号的相互干扰或是覆盖就要尽量缩小信号覆盖区域的面积,为此可以采取缩短延时长度和降低信道存在强度的方法。
5结语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是数字化技术应用的表现之一,也是现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的主要方式。但因经济基础及相关设备有限,现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仍存在部分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望能给相关工作人员以借鉴。
作者:张保同 郭丽丽 王亚飞 单位: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省广播电视监测中心
参考文献:
[1]王黎明.对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的探讨[J].电子世界,2014(24):196-197.
[2]波.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的思路构建[J].无线互联科技,2014(6):165.
广播电视的基本特征范文2
电视公共服务从纯公共物品转向准公共物品
在农村,一些农村公共产品“没有固定明确的实物形式,而是表现为一定的服务形式,我们称之为农村公共服务”。③农村电视公共服务属于农村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而农村公共服务则属于农村公共产品的范畴。
公共产品是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特征的产品,不能排除人们使用一种公共物品,而且,一个人享用一种公共物品并不减少另一个人对它的享用。在现实中,真正的纯公共产品是很少的,大多数产品因为兼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特征,而被称为准公共产品。
以前,我国无线电视产品具有纯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无线电视,通过微波传送电视节目的信号,在一定区域内,观众可以不用付费,就可以直接收看电视节目。电视在它能够覆盖的领域,所有的观众都能收看到,对于电视节目的生产者来说,多一个观众并不增加成本。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出现,电视台通过光缆介质和加密技术可以向观众收取费用,拒绝为有线电视付费的人将不能收看其节目,使电视产品产生了排他性。因此,电视产品经历了从纯公共产品向准公共产品的过渡。
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发展状况
山东临沂市是山东省内农村有线电视发展较先进的地级市之一,笔者在临沂市的莒南县相沟乡进行了调研。
1996年,临沂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村村通有线广播电视工程领导小组”,采取承建单位自筹一块、县财政配套一块、镇村集体补贴一块的办法,推进“村村通”有线广播电视工程。截至2006年,临沂市已架设光电线路1.5万公里,开通行政村4900个,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47万户。
莒南县是临沂市下辖县之一。过去,莒南县单纯依靠地面接转站进行接收、发送电视信号,县城附近的居民、农民只能看到三四个频道的节目,而在偏远的农村,农民只能收看一两个台的节目,并且信号十分微弱,有的村根本收不到电视信号。后来莒南县先后投资近千万元,完成了全县18个乡镇的有线电视传输网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226个村通了有线电视,安装用户2万多户,偏远山区设立地面卫星接收站19处。接通了有线电视的农民,可以看到24个台。
莒南县相沟乡位于莒南县西南13公里处,现辖32个行政村,人口4.5万,境域总面积110平方公里,耕地6.2万亩,农民种植板栗、花生等。相沟乡1998年开始为农户安装有线电视,第一批全乡通了14个村,当时共有54个行政村,户数占不到10%。十年来逐步发展,目前全乡37%的农户安装上了有线电视。
王石河村是相沟乡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共80多户村民。王石河村在2000年铺设了有线电视网络,半数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村里的农户以种植花生、地瓜和养猪作为农业收入来源,另外邻近村庄有采石厂,该村的年轻人在采石厂打工一天少则挣一百,多则几百,所以整个村子的收入比较高。目前王石河村有线电视的安装率达到了70%。这个比率,在山东省的农村里,属于比较高的。
但是,近几年,非法卫星天线(俗称“锅”)开始威胁到有线电视的地位。“锅”现在可以对的卫星包括亚洲三号、中星6B和中星九号,当地销售商给农户调的大多是对中星6B,接收到的节目在70个以上,销售商称“调全了可接收一百多个频道”。村里原先没有安装有线电视的农户开始购买安装“锅”,已经安装了有线电视的人家也开始动心。在这个村,“锅”的安装率已经达到了20%,也就是说占据了有线以外的大部分市场。在笔者随机抽查的农户中,有一户是已经年近七旬独居的老人,一个人住,也买了“锅”用着。
早已安了有线电视的人家之所以想买锅,并不是对有线费用有多大意见,刚安装的时候每月6元,后来调到8元,一年96元钱,对这个比较富裕的村子的农户来讲并不是很大的负担,主要原因是对有线的信号越来越差非常不满意。
相沟乡广播电视站的工作人员谈到有线线路的维护时透露出很多无奈。目前有线电视的安装办法逐步完善合理,但2000年前后有线电视的安装是几个村共用一个接收器,雷雨天放大器很容易遭雷击,一出问题就影响到几个村的信号。并且几个村共用接收器的情况受供电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安接收器的村子停电,那么其他几个村子也看不到电视。2004年以后安装的有线才变成4户一个接收器,可是近两年安装得比较少了。
另外,有线用户入户线由以前的串联方式改为并联方式,虽然能使用户的电视信号互不影响,可是由于分线箱的输出线路多 (特别是用户暗线),在施工中又没有标志,这就给维修、报停和收费带来不便。还有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比如每到过年过节一些在外工作或学习的人回老家,会偷偷将线路剪断分岔,用分线器多接出一个或几个头来。由于缺乏经费无法及时更换线路,广播电视站在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只能将被剪断的线接起来,重新接过的线路信号就会变弱。一些地方的有线电视网络安了已经近十年,很多线被剪了又接,反复多次,信号越来越差。广播电视站也只有4个人,各个村经常有电话打来要求维修,他们很难及时赶到。由于有线信号变差,目前收费难度越来越大,有些农户以信号不好为由拖延或者拒交有线电视费,这些损失乡广播电视站都要承担。
相沟乡广播电视站站长对“大锅”的问题很是头疼,“很明显大锅现在越安越多,用着比较实惠,我们虽然也查处过,但是很难清除”。目前相沟乡每年都搞一次统一行动,到各个村里去查“大锅”,一般是给予没收,没有罚款。但是工作成果并不明显,相沟乡政府的人说有线电视的推广和大锅的查处虽然属于他们每年业绩考核的内容,但占的比重并不高,所以每次只要查到三五个锅,多少有个交代就可以了。平时广播电视站的人在进村收费或者维修的过程中也有查处大锅的任务,不过这个任务基本是完不成的,广播电视站的站长说正常的程序是发现了大锅以后,先要给该农户发自行拆除通知书,如果农户不肯自行拆除,再给处罚通知书,到农户家拆除的时候需要有两个以上有执法证的才可以,可是广播电视站4个人中只有他一个人有执法证,而他一个人是不能进行拆除的。
政府作为农村电视公共服务唯一供给主体的弊端
从以上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政府作为我国农村电视公共服务唯一的供给主体表现出了一些弊端。
首先,政府作为农村电视公共服务的唯一供给主体,供给效率比较低。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因此,政府的公共支出行为是由政治制度安排和决定的。由于政府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因而农民真正的需要却被忽视,从而导致了供给效率的低下。
其次,当有线电视面临“锅”的挑战时,表现出市场竞争能力的欠缺。不仅是有线电视,现在农村开始推广的数字电视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仅仅靠行政命令推广,效率很低。数字电视的宣传资料是通过政府渠道,从镇政府或市里的工作组直接发到村委会的。虽然政府在推广过程中也有人员推销,如在莱芜市农村,数字电视推广采取了专门工作组的方式,但工作组工作人员人数较少,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收费和网络维护问题占用较多精力,进一步推广的可行性措施几乎拿不出来。而“锅”在农村的发展,比起有线电视来,走的是一种更商业化的路线。比如,采用实物广告和户外广告进行宣传;销售过程中有多种促销办法;零售商会有比较好的售后服务。
再次,农民在信息的购买和使用上会遵循收益最大、成本最小的市场原则。虽然农民不能影响有线电视提供的电视频道,但他们可以选择安装或不安装有线电视。以本文临沂和莱芜的农村为例,农户家里安一个“锅”,能接收到的电视频道远远超过有线电视提供的频道数量,一般都在40个频道以上。在价格上也不同,卫星接收器的价格在160元至300元不等,而且是一次性投资;有线电视的初装费是260元,另外每月还要交纳10元的收视维护费。相比之下,“锅”则具有明显的优势。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许多专家都研究了电视对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电视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接收方式和接收内容,甚至“影响了乡村政治面貌的改变”。④笔者从调研中也强烈感受到农民对于信息的渴望,这就更凸显了完善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通过新渠道,使农民的需求得以充分表达。一直以来,政府都垄断着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市场在农村公共服务生产中的作用很小。当前,在电视公共服务提供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在政绩考核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追求的目标与农民的需求并不完全一致。在调研中,有些农民就表达了对于有线电视提供的频道不满意,一些自己希望看到的频道没有包括进去,而这些频道用“锅”可以顺利接收。这也说明了,在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供给决策过程中,农民的意志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如果能建立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公共财政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才能更有效率。
进行体制改革,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供给的市场化。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不是完全不计成本地进行服务,其建立和运行也需要实行科学评估投资、成本收入核算和绩效管理。多元化的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可以包括政府供给主体、农村社会供给主体、私人供给主体等,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可以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来进行供给。⑤完全可以通过规范有序的竞争,来实现农村电视公共服务的高效率。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出现,特别是数字加密技术的运用,使得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能够变为排他性的,用户必须付费之后才能收看得到。这样,电视产品便具备了排他性,具有了私人产品的性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由私人投资兴办的电视台也有可能涌现出来。
迄今,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卫星电视直播业务,付费卫星直播频道超过3000个,通过有线电视网转发的卫星频道还有3000多个。可见,市场在提供电视公共服务方面是非常有潜力的。中星9号等卫星发射升空实现正式运营后,个人用户只需架上一个小型卫星接收器,只需要花费一百至几百元不等,不受地面任何限制,就可以直接收看到上百套高质量的电视节目。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我国农村电视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提供是可行的。
注 释:
①李红艳:《乡村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1页。
②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③徐小青主编:《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④柯克・约翰逊〔美〕:《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⑤姚世斌等:《农村公共产品供需调查与思考》,《中国市场・学术论丛》,2007(12)。
广播电视的基本特征范文3
关键词 农村电视公共服务 准公共产品 供给
中图分类号 G220 文献标识码 A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我国工作的一项重点,这其中,为农民提供充分的信息、建设农村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随着电子技术在中国的迅速发展,电视机开始成为农村电子媒介中的龙头”,电视越来越成为农民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农村电视的公共服务供给也随之成为关注较高的一个问题。
一、我国农村电视公共服务概念界定
农村电视公共服务属于农村公共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农村公共服务则属于农村公共产品的范畴。在农村,一些农村公共产品“没有固定明确的实物形式,而是表现为一定的服务形式。我们称之为农村公共服务。”
公共产品(publie goods)是经济学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之一,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指出:公共产品是这样一种产品,在增加一个人对它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它们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而排除任何个人对它的分享都要花费巨大成本(它们是非排他性的)。
在现实中,真正的纯公共产品是很少的,大多数产品因为兼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特征,被称之为准公共产品。因此,按照产品特征,可以将公共产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纯公共产品。即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第二类是俱乐部型准公共产品,其特点是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却可以较轻易地做到排他。即对这类产品的使用可以通过收费而将不愿付费者排除在对该产品的消费之外,同时,在该产品的使用者范围之内,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多增加一个使用者的边际成本是微不足道的。一些自然垄断行业的产品就具有这种性质;第三类是拥挤型准公共产品,这类产品与俱乐部产品刚好相反,即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但当消费者的数目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消费上的竞争性,也就是说这类产品是拥挤的。
根据这个分类标准,我们可以对我国电视产品进行分析:原来。无线电视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但是,随着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出现,电视台通过光缆介质和加密技术可以向观众收取费用,拒绝为有线电视付费的人将不能收看其节目,使电视产品产生了排他性。因此,电视产品经历了从纯公共产品向俱乐部型准公共产品的过渡。
二、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作为俱乐部型准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选择
与上面所论述的分类方式大体一致,詹姆斯・布坎南曾经把物品按照“公共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对公共产品进行分类。他认为,公共产品既包括“纯公共产品”,“也可以包括‘公共性’从0到100%其他的一些商品和服务”,即准公共产品。而关于公共产品的供给一般认为,“公共性接近100%(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显著)的准公共物品适合由政府供给,公共性接近0的适合由市场供给。”
俱乐部型准公共产品恰是一种公共性介于0到100%之间的公共产品。那么它采用哪种供给方式更合适?
首先,各级政府作为理性人,在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重视有形的公共产品供给,而轻视无形的公共产品的供给;重视短期的能直接利于绩效评估的公共产品,而不重视投资期限长的公共产品。在这种导向下,电视公共服务的供给就会出现短缺现象。
其次,因为政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作为市场中的经济主体,其自身运行同样存在交易成本问题。因此,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某种程度是一个政治过程,其交易成本甚至比市场制度昂贵,这表现为现实中政府的种种“政策失败”。
因此。准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不能依靠某种单一的政府供给模式。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考察,政府供给重在公平,市场供给则重在效率。如果新的市场主体进入公共产品提供加强市场竞争,势必能提高政府的效率和资源的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既分工又合作,便可将二者的有效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这种有机结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准公共产品能否由市场有效提供。要看一个排他成本问题。对于排他成本高的准公共物品。私人资本一般不愿生产。因为“搭便车”现象严重,会使收费比较困难。排他成本低的准公共物品,私人生产就比较容易。电视公共服务这一类的俱乐部型准公共产品是具有非竞争性但有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一般属于排他成本比较低的准公共物品,所以,引入市场机制是非常合适的。
三、正在构筑的我国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供给体制
当前,我国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仍旧表现出供给不足的问题。
1998年以来,为解决部分农村地区收听不到广播、收看不到电视的突出问题,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广电总局共同组织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截止到2005年底,中国共投入建设资金34.4亿元,运行维护费0.4亿元。完成了11.7万个行政村、10万个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建设任务,并修复了1.5万个行政村“村村通”工程,解决了近1亿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2005年。广电总局又启动了“村村通”卫星直播(DTH)试验系统。2007年,中央政府再次投资107.5亿元支持“十一五”计划期间村村通项目的建设和改造。
现在,农村电视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转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在财政方面,各级政府筹款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如自2007年开始实施的“村村通”工程,根据《“十一五”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除中央政府安排的补助资金外,省市两级政府负责解决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资金,并切实落实修复“返盲”设施资金;省、市(地)、县(市)级政府分别负责解决转播本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发射转播台站的机房和设备的更新改造资金。国家给予建设、经营县(含)以下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的单位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政策扶持。对用于覆盖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节目发射台、转播台和监测台的用电,执行国家规定的非普工业类电价标准,不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在国家广播电视机构控股51%以上的前提下。鼓励国有、非公有资本投资参股县级以下(不含县级)新建有线电视分配网和有线电视接收端数字化改造。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向农民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本村的广播电视设施建设。
尽管政府为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供给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我国农村电视建设还处在较低水平,一些偏远农村还存在电视覆盖“盲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新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中还有广播电视覆盖“盲村”70多万个。早期建设的“村村通”工程,由于受当时的经济技术
条件限制,投入少,起点低,通过无线方式覆盖的广大农村地区实际覆盖效果滑坡严重。无线覆盖是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的主要方式。但承担中央和省节目对农村地区无线覆盖任务的发射台、转播台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老化、日常运行维护经费缺乏。导致广大农村地区中央和省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成为薄弱环节。农民接收电视套数少,质量差,满足不了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村村通”工程的投资力度很大,但这还是政府行为。政府作为目前我国农村电视公共服务惟一的供给主体已经表现出了某些弊端。
首先,政府作为农村电视公共服务的唯一供给主体,供给效率相对较低。针对“村村通”的发展,作者在2007年10月和2008年4月两次在山东莱芜一些村庄进行调研,“村村通”开展以前,这里由于这里长期没有有线电视,农民一直是靠普通天线接收电视节目,但能收看的节目套数并不多,天线质量好点的农户能收到中央一套、山东卫视、莱芜电视台等六七个频道,差一些的只能收到三四个频道。而且接收质量也不稳定。“村村通”开展以后,花260元初装费安装了有线电视的农户说。现在接收到的36个频道里,单单山东台和莱芜台的频道就占了10个之多,虽然比以前有所进步,但离自己期望的还有距离。可见,有线电视作为俱乐部型准公共产品,虽然通过技术实现了排他,但是政府作为供给主体,提供的服务内容还有待丰富。
当然,由于是个案研究,这个调查的内容不能做推论,但这反映出政府在提供农村电视公共服务过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而政府要提高农村电视公共服务的效率。关键在于把农民的消费需求集合为社会的需求,即政府只有按照农民的意愿进行资源配置才是有效率的。
其次,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民,在信息的购买和使用上会遵循收益最大、成本最小的市场原则。虽然农民不能影响“村村通”工程中提供的电视频道,但他们可以选择安装或不安装有线电视。还以莱芜的农村为例,目前农村里很多农民自行添置了卫星接收器,能接收到的电视频道远远超过有线电视提供的频道数量。一般都在40个频道以上。在价格上也不同,卫星接收器的价格在160元至300元不等,而且是一次性投资;有线电视的初装费是260元,另外每月要交纳10元的收视维护费。相比之下。卫星接收器大受欢迎。
四、中国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供给改革路径分析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自上而下”的供给和决策机制与需求表达机制的缺失造成了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供给的结构性不足。应当对这种状况加以改革:
1 改革农村电视服务供给的体制,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可以包括政府供给主体、农村社会供给主体、私人供给主体等。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可以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来进行供给。
就电视公共服务而言,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出现,特别是数字加密技术的运用,使得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能够变为排它性的,用户必须付费之后才能收看的到。这样,就能够消除了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特征,使电视产品可以具有排他性,因而具有了一定的私人产品的性质。如果预期收入大于排他性的成本,利用技术设备进行电视产品排它的行为将会有利可图,价格机制就会发生作用。付费频道和付费节目就具有这种特点。所以,电视产品是可以消除非排他性特征的公共产品。
另外,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俱乐部型准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提供还是由私人提供除了考虑该项产品收费管理的难易程度还应考虑它的需求弹性,难度越大。弹性越大就越适合于采用政府提供的方式,相反则应采用市场提供的方式。对于电视公共服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和电视机在农村社会中的普及。电视产品提供难度正在减小,电视节目的需求弹性也有减小的趋势。这也给电视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
2 建立农村电视公共服务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
当前。在“自上而下”的公共产品决策机制下。由来自于外部和农民不具有同等切身利益的政府进行公共产品的决策,就很难和农民做出同等精细的计算来保证公共资源利用的有效性。目前农村电视公共服务的供给主要不是由农村内部需求决定,而是由农村外部决定,由于公共产品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有待建立健全,农民难以在公共服务供给决策中体现自己的意志。由此造成农村电视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能反映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现状。如果能建立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则公共财政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才能更有效率。
3 发展直播卫星系统,促进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供给
广播电视的基本特征范文4
国家严格限制广播电影电视业市场准入,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播电视业的经济属性日益凸现,许多广播电视的新景象层出不穷:广播电视购物、媒介购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媒体和娱乐公司共同运作平民选秀节目、网络电视、手机视频等等,使广播电视业的市场主体制度面临新的挑战。而在广播电视市场化进程中,符合广播电视产业当前发展的市场主体制度仍待完善。因此,研究、完善广播电视业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1 广播电视市场化发展趋势
从行业收入上看,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2008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报告》公布,2007年全国广播影视总收入1383.66亿元,其中广电产业收入1129.41亿元。作为广电产业主要收入来源的广告收入为600.56亿元。第二大收入来源的有线网络收入为306.71亿元,其中有线电视收视维护费212.20亿元,付费数字电视收入8.34亿元。在产业经营方面,广播影视已初步形成了广播产业、电影产业、电视剧产业、网络产业和广播电视广告产业蓬勃发展的格局。并且广播电影电视产业以内容产业为中心,逐步形成了传输产业、衍生品产业的广播影视产业。经营收入已是广播影视产业的主要经济来源,市场已是广播电视产业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 广播电视市场准入制度现状
我国广电业播出机构一直实行严格准入制度,完全是国有制形式,而广电节目制作经营在逐步向放松管制迈进,逐渐形成了广电集团、民营及合作、合营制作机构3种市场主体形式,对这3种主体形式的一般规制就是现行的公司法律制度,而对他们加以特别规制的就是《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规章。下面我们主要就许可证制度和严格审查制度展开论述。
2.1 许可证制度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对于批准筹建的电台电视台、电视剧制作单位规定了许可证制度。《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34号令》规定了广播电视节目经营制作单位设立的条件以及内容要求。曾在2004年11月29日实施的《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广电总局44号令),已于2009年2月广电总局59号令废止。但44号令实施期间,已经有众多外资进入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中。从44号令的实施到废止,仍不难看出国家对于外资涉足广电业仍坚持严格限制的原则。
2.2 严格审查制度
《条例》第四章对广播电视节目、节目制作商规定,对节目内容规定,尤其新闻真实作了规定,但这些规定显得相当单薄,规制标准也不具体,没有对具体违反规定的内容作出列举,导致在具体审查过程中缺乏执法依据;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过于宽泛,所以导致现在虚假新闻、虚假广告在广播电视领域泛滥,多次严厉打击都无法从根本上加以制止。
综上所述,从现有的市场准入制度看,民营广电企业与国有的广电集团都属于广电业市场主体中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广电业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国有广电集团仍是主要市场主体,民营企业在法律地位上仍属于较为薄弱的市场主体,需要进一步对我国广电业市场主体的特殊性加以分析,以完善现有的广电业市场主体制度。
3 我国广播电视市场主体的特殊性
广电市场主体中只有国有的广电集团不全是经营主体,民营、合营企业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广电市场主体在经营范围、经营内容等方面限制较多,政治性较强。随着广电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传输运营商呈现出高技术性、高投入性、专业性极强的特征。与一般市场主体相比,广电市场主体有以下特殊性:第一,政治性与社会性并存。广电企业不能完全以经济效益为主,需兼顾政治传播和文化传播功能。这是基于广播电视播出权、所有权国有化而产生的。第二,实质上的不平等性。国有广电企业、民营及合营广电企业在资质认定、业务范围、经营方式等方面存在法律规制的不平等性。第三,相互间的强关联性。民营及合营广电企业对国有广电资源存在极强的依附关系,国有广电资源是唯一的播出渠道。
4 国外广播电视市场主体制度
公共广播电视制度是由公益机构、公众社团、社区组织或其他一些专业团体主办经营。英国是公共广电体制的典型代表。商业广播电视体制以广播电视业的私人占有和商业化经营为基本特征,国家只负责制定规则、发放许可证及业务管理,以美国为典型代表。国外对于公共与商业广播电视并存的法律规制主要集中在分别许可或统一许可,分类管理或统一管理上。比如,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采用统一许可、统一管理,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采用分别许可、分类管理。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可以采用特别许可、分类管理的制度,建立广电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广电业市场主体的法律制度。
5 完善我国广播电视市场主体法律制度的若干建议
5.1 明晰分类管理制度
对于广播电视从业企业的资质也加以分类管理,作公共节目的和作商业节目的资格审查,业务范围、注册资本等标准应该分别规定,明晰公共与商业,分类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区分节目类别,区分节目层次,区分节目受众群体的范围,换言之就是对经营制作机构分类管理,对节目内容在分类管理后再加以分级管理,建立以国有广电集团为主,民营、合营广电企业为补充的市场主体制度,这一主体制度的建立应体现在广播电视法中。分类管理公共和商业广电市场主体,规定两类市场主体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市场经济行为。将公益性广电媒体定位为特许经营,建议引入特许制度,将垄断不合法的行为与专营及特许等合法的行为区分对待。同时,建议对于传输权也应采用特许经营并有期限限制,对于国有广电媒介资源、频道资源,借鉴电信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有偿使用。
5.2 完善许可证制度
我国广播电视准入一直采用先审查后许可制度、行政命令与法律制度交叉管理的方式。这显然已经不能从根本上适应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法制经济条件下就应以法律制度为标准。《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了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具备的具体条件,皆属于市场准入的刚性条件。然而满足了上述条件即具备了相关资质,并不一定就能获得许可证,因为该规定还要求,“审批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除依照前款所列条件外,还应当符合国家的广播电视建设规划和技术发展规划。”可见,电台电视台并不是可以任意设立的,具有严格的限制条款。既然是统一许可设立,就应确定刚性条件,不应参杂行政计划的内容。符合许可设立的合理性、合法性原则,如果还符合“规划”,就失去了刚性条件的力度,也削弱了法律法规的法律效力。而对于广播电视制作机构的设立应在注册资本、设立人员、资质认定、业务范围等方面加以规定。从根本上改变广播电视业行政命令与法律制度“双轨制”的现状。
5.3 完善节目审查制
广播电视的基本特征范文5
一、互联网新兴媒体从边缘到中心:电视媒介遭遇挑战
过去几年里,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广告收入上取得了强劲增长,其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传统媒体。
互联网广告是利用网站上的广告横幅、文本链接、多媒体的方法在互联网刊登或广告,通过网络传递到互联网用户的一种高科技广告运作方式。与传统四大传播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广告及近来备受垂青的户外广告相比,网络广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实施现代营销媒体战略的重要一部分。目前网络广告市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网络广告发挥的效用越来越显得重要,以致于广告界认为互联网络将超越路牌成为传统四大媒体之后的第五大媒体。众多国际级的广告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网络媒体分部”,以开拓网络广告的巨大市场。
电子网络广告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传播对象面广。网络广告的对象是与互联网相连的所有计算机终端客户,通过互联网将产品、服务等信息传送到世界各地,其世界性广告覆盖范围使其它广告媒介望尘莫及。
二是表现手段丰富多彩。电子网络广告采用文字介绍、声音、影像、图像、颜色、音乐等于一体的丰富表现手段,具有报纸、电视的各种优点,更加吸引受众。网络广告制作成本低、时效长以及高科技形象将使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选择网络广告作为重要国际广告媒体之一。
三是容种类繁多,信息面广。网络广告的内容大到飞机、小到口香糖均可上网做广告。庞大的互联网网络广告能够容纳难以计量的内容和信息,它的广告信息面之广、量之大是报纸、电视无法比拟的。
四是多对多的传播过程。报纸广告基本是一对一的传播过程,电视传媒是一对多的方式,互联网上的广告则是多对多的传播过程。互联网上有众多的信息提供者和信息接受者,既在互联网上广告信息,也从网上获取自己所需产品和服务的广告信息。
五是具有互动性。工商企业或个人将广告信息内容准备好,放置于站点上,所有网络用户都可以通过上网及时查看,获取广告信息,即人―机―人模式。新的互联技术由于构建在平等、自由、开放的架构体系下,倡导创新应用,由海量数据和点对点的关联产生智能,未来的应用会更有发展空间,也受到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媒体的密切关注。网络广告的优点集中表现在:覆盖范围广;主动性,积极性强;时间持久;费用相对较低,性价比高;灵活性;可直达产品核心消费群;具有强烈的互动性。
面对电脑屏对于电视屏的注意力争夺,传统电视媒体也开发出一种内容的多种表现形式,从时间到空间,将传播的价值发挥到极致。2010年国家提出三网融合政策,各地掀起内容整合新趋势,深圳广电集团开通“中国时刻”网络电视、广播、手机、互联网门户,并与知名国际手机厂商签订合作协议。广电网络与陕西移动签订了合作协议,湖北楚天数字电视与联通合作拉开三网融合农村试点。三屏中的手机屏与另外两个大屏的博弈合作,竞合演义会越来越眼花缭乱。
二、网络视频直播和点播交互应用:电视“广播方式”的受众被分流
电脑屏前的点击浏览、链接、关联阅读、搜索等媒介使用习惯已经成为社会主流的媒体使用习惯,而传统电视节目的被动收看特性,在互联网络技术的冲击下,已经越来越受到质疑。
媒介的用户使用分析得出结论,21世纪的媒体呈现“碎片化”和“重新聚合”的演变过程,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接触的媒体数量多,而平均接触媒体时间分散凌乱,像一个打烂的盘子散落一地,谁能找到巨大吸力的媒介工具和手段,将落地的碎片重新组合,就成为新一轮媒体营销的高地,受到商家的青睐。
有研究表明,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
媒体碎片的同时,有线电视行业的数字化正在推动模拟电视用户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换。新媒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数字化传播方式。数字化为传媒业自身带来了什么?目前至少可以看清楚这样一些事实:它彻底冲破了传统媒介一向自守的介质壁垒,新媒体产生,一种媒体大融合的趋势正在呈现;它极大地改写着现有传媒市场的版图和游戏规则,使旧有的运作架构和赢利模式日渐式微,催生着与这一时展相适应的新媒体和新型产业模式;特别是数字化传媒在颠覆传统产业的同时,更创造着新的产业和新的商机。
中央电视台的网络传播实践, 从2008年奥运直播开始,获得长足发展。
2009年12月27日上午,中国网络电视台悄然上线,目前该域名()可以正常访问,并且伴随中国网络电视台同步上线的还有一款名为CBox视频客户端软件。据该网站页面显示,中国网络电视台导航上主要有新闻台、体育台、综艺台、爱布谷和爱西柚五大栏目设置,其中爱布谷和爱西柚是央视前一段时间上线的两个视频网站,分别定位于在线直播和用户分享。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网站同步上线的还有一个名为CBox的视频客户端,目前已经在页面上提供下载。据官方介绍显示,CBox是一款通过网络收看中央电视台及全国几十套地方电视台节目最权威的视频客户端。它的节目来源依托中国最大的网络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
官方介绍强调称,CBox客户端提供的所有视频内容均不收取任何费用,并且配备了高清观看模式。有业内观察人士表示,此举意味着央视将进军视频客户端与暴风影音、PPStream以及PPLive等直面竞争。
央视网总顾问赵立凡曾对媒体介绍,国家网络电视台第一步工作即“台网捆绑”,使中央电视台20个频道的节目全部实现实时网络直播,并加入点播、搜索、下载及互动评论等功能。由此,国家网络电视台可提供日均750小时的海量节目。
此前据媒体报道,在一份材料中,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定位为:是经过批准设立的国家综合网络视频公共平台,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立体化传播平台。
2010年六大卫视广告价格表
受到各种压力,用户对于电视台的广告失控和电视购物无序发展也提出异议,国家广电总局也出台有关“限播令”,规范电视广告的播出,维护广播电视的媒体公信形象,广告播出单位时间的总量减少,一些优质卫星电视纷纷提高广告价格,以维持巨大的节目采编、制作、播出成本,一场媒体营销新的博弈拉开序幕。传统的电视收视率指标,在这一次大转型中显示出直接经济利益。
《贵州卫视广告传播效果承诺书》中表示,2010年,在广告合作过程中,贵州电视台承诺贵州卫视频道每月在35中心城市网晚间黄金时段(19:30~23:00)所有省级卫视排名中不低于12位。如收视排名每下降一位,广告执行价格降低10%,并在下月支付广告费用时直接扣除。
歌华有线通过数字化技术处理,让机顶盒默认值定义为BTV-1,仅这个技术处理,让媒体广告价值年提升6000万元。
激烈的卫星电视广告大战中,谁能脱颖而出,除了内容和栏目的优势外,还需要用新的商业模式和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让占到电视用户群体超过30%的有线数字电视多方位了解频道的精彩,无疑是一个有竞争优势的手段。
三、传统电视的内容优势
中国互联网市场收入在2003-2008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0%,但与美国互联网市场相比,中国互联网公司规模很小。美国四大互联网公司――谷歌、雅虎、eBay和亚马逊2008年的总盈利超过400亿美元,约占当年美国GDP的0.29%。去年美国互联网业总收入约为600亿美元,是中国互联网公司总收入的6倍。
由于广告环境疲弱,以广告为主要收入的网站在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面临不确定性。但门户网站比在线搜索更有防御性,因为后者与中小企业的关系更密切。中国的广告更倾向于品牌促销而非具体产品促销。从这方面来讲,在当前经济放缓的情况下,门户网站比搜索引擎定位更佳。同时,经济下滑期间,游戏业务带来的收入相比搜索及电子商务更有防御性。
尽管互联网新兴媒体后来居上,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是作为传统四大媒体的电视媒体依旧具有不可抵挡的传播魅力,一些品牌企业在构建企业影响力的大业时候,仍然会把电视媒体作为重要的媒体广告投放对象。
电视媒体依然面临诸多机会。一方面, 电视在全国的人口综合覆盖率94.61%,其广泛的影响力是目前的网络等媒体无法比拟的,而且由于技术的发展,电视的影响力在短期内还有可能继续扩大,电视的“广”将一直是其广告价值实现的重要筹码。另一方面,电视只要在对待新媒体的问题上采取正确策略,完全有可能将新媒体的发展力量为己所用,从而在整体竞争中占据主动。通过内容优势整合媒体资源,主动实现与新媒体的互融,并在新媒体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要占据后电视时代制高点的关键。电视广告的优势集中体现在:视听结合,声相具备;收视率高,传播范围广;诉求力强,印象深刻,更有利与感性诉求的表达;传播速度迅速,不受时空限制;媒体形象好,是主流价值传播。
四、电视媒体的数字化改造提升
据国外媒体报道,鉴于美国经济萎靡不振,美国电视广告局重新修订了2009年地方广播电视业绩预期,2009年电视广告总收入大幅下降。而能够有效遏制传统电视行业广告市场下滑的有力手段就是,数字化后的有线电视行业中的更多贴近用户和互联网媒体使用习惯的交互电视应用。
有线电视运营商在单向模拟电视时代仅仅是做一个传输者,当各种交互应用在数字电视荧屏上开始广泛应用时,播出机房的各种电视栏目、节目、内容推介等媒体二次开发,让有线网络的运营公司也成为了一个媒体营销的传播环节,电视台与有线电视运营商的“网台交互”是数字化时代的重点研究课题。
数字图文多媒体电视形态,就是利用了数据广播浏览器或者中间件软件技术的一种新电视形态,这种模式下将看电视和用电视结合,采用视频、音频、图像、文字、资讯、数据、表格、字幕、GIF、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在一个频道甚至多个板块栏目中间混合集成、交叉切换,是节目内容和广告信息嵌入使用的新电视形态,是可以存储查询的互动电视。
数字化以后的荧屏呈现出交互应用的特点,人机之间、消费者与商家、电视台与有线电视运营商、内容提供方与受众,都能通过数字图文多媒体电视形态,实现关联应用,众多的应聚集,产生智能,将现有的运营平台提升为“数字化生态”体系,成为一个具备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让电视用户成为一个享受科技人文乐趣的“电视生活家”,实现媒体价值的提升。
在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价值链中的利益分配正日益朝着有利于内容生产者的方向转移。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生产和创造内容,新闻、知识、娱乐信息海量呈现,受众面对的是过度泛滥的信息。而专业内容生产者的优势在于,能提供有效的内容整合及信息解读的专业服务。以专业精神制造受众需要的内容,这将是抓住受众注意力的法宝,也就抓住了消费者,抓住了广告主最重视的资源。因此,电视经营应将内容生产放在最核心的位置。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视媒体自身也会加入更多的互动成分,并带有更多新媒体时代的个性化和体验式特征。将新媒体的技术及特点优势为我所用,主动改造现有的制播上的局限,牢牢抓住现有的内容资源,并以此打通与新媒体间的合作通路,在“媒介大融合”时代到来前率先转型成功,成为最先进的,最有代表性的整合型媒体,这是电视媒体最好的未来。
五、专业的覆盖公司需要提高完整的落地覆盖服务
媒体用户的体验方式在发生变化,从卫星电视的覆盖传播效果角度上看,为了让商家的广告营销达到最佳目的,专业公司的用户调查、数据采集、模型分析、趋势判断等工作,可以为媒体的资源整合营销提供高效的系统解决方案。
对广告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广告市场格局的变化和广告主的广告投放总量、投放策略及投放效果上。中央级别的大电视台上动辄千万甚至上亿的电视广告投放,这样的企业毕竟数量有限,大量的创业型中小企业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媒体投放途径。数字电视多媒体图文和多形式传播特性,为大量中小型企业灵活的媒体投放需求,找到新的通路。
不过我们也完全理解,因为在这样的冬天接受一半广告费的浪费也许就选择了死亡。找回被浪费的广告费,最重要的就是媒体策略的变化。媒体策略变化的核心就是要研究数字电视用户由于技术推动,产生的电视媒体交互应用习惯。
在数字电视多频道和多通路传播的格局下,电视台与有线电视运营商联合,开发关联电视应用,从强迫用户被动收看,到主动交互应用,让媒体内容、资讯、信息、业务、服务融合,采用定向分发和嵌入叠加方式,在数字电视荧屏上,方便用户收视和电视台广告业务延伸拓展,并通过手机屏与电视屏的交互应用,成为新媒体关注重点。
广播电视的基本特征范文6
1997年8月,暨南大学教授黄匡宇《电视新闻:用语言叙述、用画面证实》(载《现代传播1997年4期),该文的核心观点是“电视新闻语言符号的双主体构成”,不料却引起“声画结合”论者的反驳。1998年4月,《现代传播》第2期发表马莉的《电视声画不再分离——兼与黄匡宇先生商榷》、杨竞的《略论电视新闻中的声画同构》,以“声画结合”观点驳斥黄匡宇的双主体论。1999年,朱光烈在《现代传播》上发表长篇论文《“声画结合”论批判》,从12个方面向“声画结合”论开火,提出“语言是构成电视传播的基础”,“声画结合论不具有普遍意义,不具有理论品格”。2000年1期的《南方电视学刊》刊出凌燕的文章《强化画面意识,实现声画的最优化结合——兼与朱光烈、黄匡宇先生商榷》一文,也以“声画结合”作出回应。
电视声画关系引发的争论,其实是两种电视观念的碰撞,争论的双方各执一端,多陈其理。其中也有“调和论”、“声画结合”即“主画论”者意识到画面的缺陷后推出的调和论,“双主体论”也是“主声论”者推出的调和论。但这两种调和论都未跳出“以谁为主”的思维框架,似乎都不能令争论双方信服,反而引发对方更为激烈的批评,这其中原因到底何在?
应该说,电视声画关系的争论,推动了电视学术研究的进展。“主画论”和“主声论”者都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电视界长期以来存在重画面、轻声音、重视觉元素、轻听觉元素的现象,“主声论”者对“主画论”的诘难,打破了这种平衡,却不能解释引发争论的原因。
电视声画关系的争论,说到底是电视叙事艺术符号系统内在机制造成的。从系统论的视点看,电视叙事符号系统本质上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它以自身的内部矛盾为依据,通过与外部环境的适当交流而自发地为自己开辟道路。这就是电视叙事符号系统的内在机制,它在形式上表现为互斥、互补和整合。它调节电视叙事符号系统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运动,随着时代的衍变,打破元初的和谐,使之经过重新建构,达到新的平衡,沿着“有序——无序——新的有序”的历程前进。
电视是一门晚近诞生的新兴艺术,它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是地地道道的晚辈,显得年轻而稚嫩。电视在构建自己的符号体系过程中,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那就是无论是画面系统还是声音系统,都从其他艺术形式汲取了养料,甚至可以说是从其他艺术形式脱胎而来。它难以割断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
有一个不容忽视实际情况是,早期的电视人要么是广播界人士,要么是电影界人士,在构建电视符号系统过程中,大家一开始就注意到了电视与广播的区别,“听广播”、“看电视”,便是这种区别的最直观的显现。广播只能诉诸人们的听觉,而电视不仅诉诸人们的听觉,更重要的是诉诸人们的视觉。看到了这一区别,人们理所当然地作出判断:广播主要依靠有声语言,而电视主要依靠画面语言。人们致力于电视画面符号的研究在情理之中,而电视画面系统的构建完全建立在电影画面的基础上,因为电视同电影区分的只能是物质手段、成像原理、镜头运用的不同而并无本体上的符号的质的区别,它所运用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同电影完全相同。人们以电影画面模式来研究电视,认为屏幕上存在没有声音的画面,却不可能存在不见画面的声音,由此推出“无声的画面,仍然可以成为电视艺术作品,而无画面的声音,则根本与电视绝缘”,“没有了画面,就没有了电视”[4]的结论。这是典型的“主画论”。“主画论”在电视符号系统建立之初以及之后较长的时间,居于主导地位,使得电视符号系统成为一个稳态系统。
由于“主画论”的盛行,电视界较长时期重画面、轻声音,重视觉元素,轻听觉元素。结果是:纪实性的电视艺术作品没有同期声,没有真实的环境音响和真人的原腔原调;电视剧几乎都是后期配音,对口型、补台词。重者,口型对不上;轻者,体型对不上、气质对不上、情感对不上、气氛对不上,百片同调,多剧同腔,移花接木。更有甚者,有人试图以画面取代声音甚至文字语言的功能,美国人施瓦兹尼就曾说,“电视使得人类社会进入脱离文字的时代”,“主画论”走向了“画面崇拜”,暴露出许多问题。
然而,电视符号系统一经建立,便具有了系统的内在机制,电视声音系统的功能画面无论如何取代不了。电视声音系统在电视画面系统侵入自己的功能时,其内在机制便会自发地摄取负熵、排除正熵,以维持系统内部的稳定有序状态。这一维持的机制就是前文提及的“互斥机制”,就是说,电视声音系统与画面系统彼此之间互相对立、相互排斥、互相斗争。这种“互斥”的内在机制在系统外的表现就是“主声论”的崛起。
电视声音符号系统的构建一方面移植了广播艺术声音,另一方面亦受到电影声音的渗透,其运用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同广播和电影并无二致。在电视符号系统构建之初,因有广播艺术声音的完整移植,电视声音系统处在有序状态,其互斥的内在机制并未发挥作用。国内电视学术界普遍认为“电视是广播的延伸”,“广播电视”经常并举,可见电视声音系统对广播声音系统的完整移植。然而,当电视画面系统功能不断地侵入声音系统,产生较大范围的互切边缘区域后,电视声音系统的互斥机制便产生了作用,具体表现就是以朱光烈为代表的“主声论”者向“主画论”发起诘难。声画关系的论争,打破了元初的和谐,直接将电视叙事符号系统导入一种无序状态。
必须看到,电视叙事符号系统中声音和画面的互斥性,仅仅是其内在机制的一个方面,也不是电视声画关系的实质。声音和画面同属电视叙事符号的两大系统,其相互之间的对立、排斥是电视符号系统内部的矛盾斗争。“主画论”和“主声论”都同样从“以谁为主”的问题出发,具有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偏差,将电视符号系统中声音和画面的互斥机制给予过度强化。电视叙事声画两大系统的关系的根本出发点是如何配置并发挥电视的声画功能,而不是“以谁为主”,突出或者削弱声音或画面的功能,因此,声音和画面关系的实质,不是声画的互相排斥,而是声画的互相补充。电视叙事符号系统的都存在这种互补的机制。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我们把电视符号系统看作是一个恒久不息、变化前进的开放系统,“开放系统被定义为这样一种系统:它通过输入和输出组建和破坏自身物质成分的行为,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5]电视声音和画面系统正是通过与外部环境(指其他艺术形式或声画之间)的物质交流,保持自身的结构,并取得进一步发展的。这种交流的机制,就是互补机制,它指电视声音和画面对外部环境之间同时共存,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各以对方为依存条件,一旦丧失了对方就丧失了自身。
电视叙事声音和画面的互补机制取决于它们各自承担着的不同的电视的功能,它们各自承担的功能的融合才构成电视叙事的符号系统。电视画面和声音各自功能的负载并不意味着它们处于封闭状态,恰恰相反,这两大系统都处于开放状态。一方面,电视声音和画面各自都从相邻艺术和相关范围汲取营养。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电视声音和画面符号的构建,独立品格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是从较低水平的有序向较高水平的有序上升的流转不息、生气勃勃的过程。在这两种有序状态之间,电视声音和画面以其互补机制,通过与外部环境(其他艺术形式)的交叉与联系,刺激与反应、“同化”与“顺应”,打破旧的有序,导问新的无序状态。这是电视声音和画面互补机制表现出来的独具特征的形式。电视叙事艺术晚出,电视画面从电影画面汲取营养,电视声音从广播声音延伸,形成一种元初的有序。随着互补机制的形成,电视声音和画面均需脱离母体,进而建构自己的独立品格。因而,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人们致力于电视声画两大符号系统的构建,努力寻电视艺术的“个性”,终于为自己争得“第九艺术”的地位。
电视艺术地位一经确立,其互补机制便日益强化。电视不断地同其他艺术形式交流,从而打破元初的和谐,导向新的无序状态。在90年代以后,许多艺术形式与电视联姻,交叉渗透,电视诗歌、电视散文、电视小品、电视舞蹈、电视音乐,等等,莫不反映出电视互补机制的强大作用。正是这种交叉与联系,使得电视声音和画面两大系统内部发生不平衡状态,尽管其互斥机制可以排除正熵以维持有序,但交叉与联系的广泛使得电视声画外部环境的干扰加强,正熵激增,元初的和谐被打破,电视声画走向了新的无序状态。
另一方面,电视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除电影外)大多的一种符号体系作为要素,电视以声音和画面两大体系构成其符号系统。声音和画面在与外部环境交流的同时,互相之间亦不断地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是以声画各自负载的功能为交换内容的。交流的结果便是声音和画面在功能上产生了互切形式,出现了中间环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中间环节的产生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互交流的结果。因此,电视声音和画面的交流应该是一种互补关系,而非对立关系。这是声音和画面关系的实质。
无论是“主画论”还是“主声论”,看到的都是电视声音和画面内部的互斥机制,强调的都是声音和画面的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斗争,以为强化某一方面的叙事功能,必然削弱另一方面的叙事功能,这其实都是片面思维的结果。电视声音和画面各自负载了不同的电视叙事功能,声画之间除了相互对立、排斥之外,其本质的关系是互补关系。电视声音和画面的交流,使其功能上产生了互切形式,出现了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既非声音在功能上取代了画面,也非画面在功能上取代了声音,而是声音和画面都可以负载或共同负载了某方面的电视功能。就是说,电视声音或画面某一方在某一方面功能的强化,并不能削弱另一方在这方面的功能,而是在这方面出现了边缘区域。由于电视声画互补机制的作用,电视声音和画面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交流的同时,互相之间亦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这就出现了两种相切的边缘区域:一是电视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切的边缘区域,二是电视声音和画面功能上的相切的边缘区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视的互补机制日益强化,这种边缘区域必然走向扩展。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任何试图扭转这一趋势的努力都是白费功夫。实际上,“主声论”和“主画论”的努力都是这种努力,双方都试图准确界定以至强化声音或画面的功能,忽视了声画功能互切的边缘区域扩展的趋势。
在电视声画功能互切的边缘区域扩展面前,发挥作用的应是电视声画的内在的整合机制。从系统论动态原则看,由于电视声画的互补机制的作用,引起了声画内部的变化,发生了不平衡状态,这时就有新的行为,将无序导向新的有序,建立新的平衡,同时又向着比受到干扰以前更加稳定的平衡前进。这就是电视声画的整合机制,即对电视声音和画面的基本属性、基本功能和审美观念的调整和规范。电视声画的内在机制并不允许“边缘”区域的无限扩大,因为“艺术越接近到它的或一界限,就会渐次地消失它的一些本质,而获得界限线那边东西的本质”。[6]这时候,电视声画的整合机制就会自我调节,在旧有本质的基础上,整合相切时产生的特质,从而建立起新的本质,完成更高形态的本体建设。实际上,在电视声画关系争论的同时,这种整合就已经发生,“声画结合”、“声画同构”就是这种整合的表现。或许,“声画结合”、“声画同构”如朱光烈、黄匡宇先生指出的那样,还存在很多理论上的问题和缺陷,但是对电视声画关系的整台却是电视声画内在机制的要求。
笔者认为:对电视声画关系的整合,不仅涉及电视传播的基础,而且涉及电视的本质。我们以叙事理论审视电视声音和画面,并综合争鸣各方的观点,提出以“声画一体”对电视声画关系进行整合。电视声画关系整合表述为:电视传播的声画关系是以语言为基础,以叙事为本质,主要通过声音叙述和表现、画面描写与再现,声画功能互补的声画一体的关系。
首先,电视传播以语言为基础。语言是以“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资格被归入现象之列的,语言的交际功能显而易见。每一个人都可以体会到在他和其他社会成员接触时,他都要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哪怕是极其简单的所谓“寒喧”,也要运用语言来进行。正因为这个缘故,只要有社会生活的存在,只要有人们之间的接触,就要有语言。从人类社会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有语言。人类创造了语言,以语言来进行思维和交流。语言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在生命的诞生与终结这一点上,人同其他动物没有区别。然而,人却因其精神的存在可以不死,精神的不死在于语言符号。人肉体消失了,但其精神却被语言符号锁定并流传下来。人类创造了巨大的文明,这个文明离不开语言符号。语言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如朱先烈先生分析的那样,文明社会人的交流,他们的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科学等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发展,都是借重于语言进行的,文化、教育、科学都是用语言构成的,人类的一切传播都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电视也不例外。语言不仅是电视传播的基础,也是画面解读和阐释的基础。
其次,电视传播以叙事为本质。电视的本质是什么?张锦力在《解密中国电视》中否定了对电视本质从电视定义方面作出的理解,认为“电视的第一本质是对新闻的传播,而不是什么第九艺术,也不是什么画面纪录”。以新闻传媒作为电视的本质,笔者不能苟同。从传播学观点看,电视是视听合一的媒介,视听兼备决定了电视具有极强的形象感、现场感和过程感,由于是电子媒介,电视时效性强,保存性、选择性差,这些是电视传播的特点。认为电视传播的本质是新闻,仅仅看到了电视传播时效强的特点,试图以一个方面的特点概括本质,显然是片面的。仅符号学的观点看,电视声音和画面分别包含了电视传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系统。符号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指代性,符号总是代替某一事物,它承载一定的内容(概念、意义),是传播活动的基本要素。符号的基本属性是指代性、社会共有性和发展性。从电视承载的符号看,怎么也难以得出电视传播的本质是新闻的结论。
那么,电视传播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从其功能切入看看会得出什么结论。电视属大众传播,查尔斯·莱特认为,大众传播的功能共有四个:监视环境、舆论引导、传承文化、娱乐。胡正荣据此概括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7]功能决定了电视节目的编排。在大多数的电视节目里,浸透的是叙述。那些电视剧、供电视播放的影片、动作系列片、卡通片、新闻、纪录片等等,都是叙述性文本;那些供消遣娱乐却有着描述、教育或论证之类目的的其他电视节目也往往以叙述作为达到目的一种手段。“惟一的一种贯穿始终都避免叙述的电视节目是那种依自身的交替规则结构十分明显的节目:例如游戏节目,体育锻炼节目、记者招待会、访谈节目、音乐节目、体育竞赛等。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叙述也在悄悄发挥作用。比如说,一场足球比赛就可以看成是一个队胜利和另一个队失败的故事,可由体育竞赛播音员来叙述”。[8]因此,叙述不仅是电视中起主导作用的文本类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叙述结构就像是一座大门或一个栅栏,即使是非叙述性电视节目也必须穿其而过。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是由叙事话语规则构成的世界。由此,我们自然得出电视的本质是叙事。
第三,电视主要通过声音叙述表现、画面描写再现。语言基本上是一个听觉系统,语言的模式是一种时间中的系列运动。在运动中,语言符号主要由声音负载。电视声音是一个时间流程,它在时间中运动,是历时性的。叙述是一个过程,是线性的、流动的,也是历时性的,是时间的艺术。这与电视声音的特质是相同的。因此,电视声音主要承担了电视的叙述表现功能,电视亦主要通过声音(语言)叙述表现。当然,电视并不完全依赖声音叙述表现,画面也可以叙述表现,声音亦并不只是承担叙述表现的功能,它也可以描写再现。
电视画面负载了非语言系统的全部具象性符号。它以流动、动态的空间,通过横向的展示,主要承担电视的描写再现功能。再现是描写性的,共时性的,这与电视画面的特质相一致,因此电视画面主要承担了描写再现功能。电视并非仅仅通过画面描写再现,声音也可以描写再现。画面的叙述和声音的再现就是电视声画互切的边缘区域。
第四,电视声画一体,交相扶持。在视听兼备、有声有形的电视叙事艺术中,画面赋予声音以形态、神韵,声音则回报画面以生命、现实感和生活气息。在电视叙事文本中,声音(语言)历时性地提供事件、人物和背景,画面则共时性地展示这一事件、人物和背景。声音和画面,如骨肉难分,相辅相成,交相扶持,相得益彰,一损俱损,一荣皆荣。因此,我们说电视是声画一体的时空复合艺术。
笔者认为:非要在电视声音和画面中分出以谁为主,无异于非要在人之手足中分出以谁为主。声音和画面各自承担着电视的功能,它们的功能之间可以交叉,但不可能互相替代。强调声画一体,其实就是要充分发挥声音和画面的功能,声画交替扶持,互相补充。有的论者将声画两张皮现象归咎于“声画结合”,“声画同构”,是不够准确的。声画两张皮现象是强调声画互斥机制造成的,无论是以声音为主还是以画面为主,都无法解决两张皮现象,而声画一体,为声音和画面共同完成叙事任务提供了理论支持,更能解决声画两张皮问题。
收稿日期:2001-06-18
【参考文献】
[1]朱光烈.“声画结合”论批判[J].现代传播,1999,(5).
[2]洪民生.繁荣电视音乐,为屏幕增光彩[J].电视研究,1991,(3).
[3]广播电视业务[M].电视业务,1990,(1).
[4]高鑫.电视艺术学[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贝特朗菲.开放系统模型[J].哲学译丛,1983,(2).
[6]剔林斯基.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