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范文1

一直以来,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方案的接受度是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实践表明,在实际执行新课程改革方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一些改革方案并没有得到预计的效果。在教学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无法和改革方案一致,因此使教学改革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阻力。另外,由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使小学数学课程难度加大、同时也对学生和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导致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很好地接受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方案,这样就使教学质量极大地下降,从而导致数学课程实施过程中遭受挫折。因此,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接受度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对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以及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接受度差的表现

1.小学数学教师的知、行不一致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调查研究可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个人的见解,并且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在主题的选择上也能够和社会期望同步,然而,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却又重新回到了应试教育的圈圈中。虽然在培训的过程中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已经接受了新课程改革的新思路,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却不能较好地加以执行,仍然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教学。例如,新课程改革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用于讨论的自主学习时间,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有26%的小学数学教师做到了这一点。

2.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存在疑惑

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已经对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比较清楚,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却无从下手,感觉到很困惑。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大约有84%的教师在执行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疑惑。一些小学数学教师感觉新课程改革的某些理论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难点。很多问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易实施,比如,体验式教学实施方法、合作式教学实施策略、研究性教学的执行过程等。

3.小学数学教师无法转变课堂教学的角色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小学数学教师属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按照课本的内容进行教学。但是,在新课程改革方案中,教师的角色从过去的被动者转变为了主动者,从而使较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感觉到措手不及,由于在新课标下不存在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自由度,使很多教师感觉到无所适从。

除了上述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有30%的教师认为学时不足,32%的教师认为课本中的一些案例不适合新课程改革方案。

三、研究过程与和方法

1.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方案接受度的基本内涵

小学教师对新课改的接受度是指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积极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学者Punch对接受度的研究表明,影响接受度的主要因素有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师本身的教学态度以及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学者Waugh提出了六种影响接受度的因素。学者李子建分析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接受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五个,分别是:课程的实用性、非金钱的成本效益、关心事项、校内支持以及校外支持。

2.问卷调查结果

笔者以本市十三所小学的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编制了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接受度的问卷,发放问卷共400份,回收问卷389份,回收率为97.25%,并且利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水平设置为α=0.02,研究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知度。

(1)不同教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方案接受度

不同教龄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方案接受度的问卷结果。

问卷上的统计表

不同教龄的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接受度各有不同,其中教龄为6~10年的教师对新课程教改方案的接受度最高,主要原因在于该年龄段的小学数学教师相对于0~5年教龄的小学数学教师具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而相对于11年以上教龄的小学数学教师具有更好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教龄为15年以上的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接受度最低,主要原因在于该年龄段的小学数学教师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不容易接受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

对不同教龄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接受度的统计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0.002

(2)不同学历的教师对新课程接受度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获得不同学历的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接受度对比情况

接受度统计分析结果

专科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和硕士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具有比较显著性的差异;本科学历和硕士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相比具有较显著的差异;专科和本科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存在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硕士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接受度最大。主要原因在于硕士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不仅能够很好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而且能够提出有效的实施措施。

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教师应该不断完善新课改革的实施方案,从难度和深度进行调整,从使新课程改革方案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数学教师不同的成长阶段。同时,积极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师的培训,给他们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心理素质,从知识水平和教学态度上都更加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实际要求,从而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方案的适应度。

参考文献

[1] 李子健.香港小学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接受:目标为本课程与常识课的比较.课程论坛,1998(2).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范文2

关键词: 学案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 新课改

一、学案概念的界定

学案,相应的英语词汇是lesson plan,在英语中的基本含义是“授课计划”,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为学生每节课的学习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内容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是教师站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对教材作二度创作而后编写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文本;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二、采用学案教学法,打造高效课堂

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避免传统教学的弊端,更好地实践新课改理念,实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呢?我认为落实好以下“三部曲”确实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课前遥控”

课堂是我们实现育人目标的主阵地。为了提高课堂效益,学生课前就要知道下节历史课所涉及的知识点,即对所涉及的知识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为此我所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都制定学案,在学案里明确考点要求的层次,例如在设计人民版《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学案时,第一部分首先就是:

内容标准:了解宗法制分封制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将涉及的知识点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这样既可使学生在上课时目标明确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又可使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作一个初步的梳理。

2.“课堂直控”

课堂是一个教师的阵地,学生掌握的情况就是我们的战果。所以课堂教学效益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而课堂效益又直接取决于学案的落实程度。为将学案落到实处,我通常实施三段式教学。

第一,复习巩固。时间10分钟左右,目的是巩固上节课复习的知识;措施是给出学生所要回答的问题和准备时间,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问题时既要做到全面考察又要做到重点突出。

第二,知识架构。时间20―25分钟。本阶段要求教师在充分领悟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使相关知识点形成内在逻辑关系,最终构建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

由于有学案的课前引导,就很容易将历史中的“死”知识变“活”,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教学《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时,我布置学生预习后写一则旅游日记(内容要求是一个中国人到英国、德国或美国去,时间可以是大约1800、1885年或1900年,反映当时当地的人们衣、食、住、行及娱乐等最新信息)。其中有位同学写道:1885年5月1日凌晨,我乘坐的蒸汽轮船到了伦敦,街上灯火通明,我穿着尼龙袜,但冷得发抖。我打电话通知姑姑开汽车来接我。第二天我们去看了精彩的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又去参观科技博览:飞机模型、电动机、无线电报等。这篇文章基本上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中的许多科技成就,真假难分。在课上我让学生互相阅读、讨论其真实性。学生们讨论得非常热烈,这样便将枯燥的发明变为生活常识,他们知道汽车刚刚发明,电话虽然发明,但在中国不可能有等。学生改变了被动学习方式,主动探究知识,很快就掌握了新知识点。

第三,模拟测试。时间10分钟左右。及时的课堂检测是学案教学的重要一环,我认为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把握的是题量、题型和难度的搭配问题,在一般情况下视教学内容而定,以当堂完成为限。目的是让学生熟悉高考题型;难度把握也是关键,以让学生既感觉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又明白学无止尽为原则,简单题与难题要适量搭配。

通过这样的学案教学三部曲,不仅教师可以做到运筹帷幄,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而且学生有“成竹在胸”的感觉,学习效果显著。

3.“课后点控”

“学案”除了有利于“先学、自学和教学”之外,最后的落脚点是“学到了什么”。历史教师一般都教几个班的学生,无法了解学生的状态,而学习后记,就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情绪,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接纳程度。鼓励学生坚持写好学习后记,有利于师生感情的拉近。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它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

总之,历史学案教学可操作性强,不仅做到重课标、重引导、重互动、重反思,而且从学生实际出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素质与应试兼顾,突出个性和创新,同时也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以上是我在学案教学领域探讨的一点浅识漏见。学案教学到底怎样开展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才能使历史教学开展得更有时效性?还寄望于各位同仁的共同探讨。但我坚信,在新课程改革东风劲吹的大背景下,学案教学是我们今后教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我们应该积极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聂幼犁.中学历史教育论.学林出版社,1999.10.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范文3

关键词:高中化学 学习困难 认知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19-02

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习的现状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施行,有些老师还没有完全深入了解,与学生的互动沟通还不够,课堂上气氛不活跃,大多老师运用满堂灌的方法,学生在下面,思维得不到扩展,学生兴趣不太浓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兴趣,学习没有动力,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对于新课程改革,大部分师生都还没有正确应对,对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还不能完全领会,这都是导致了学生们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因素,也是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习现状。

2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困难的原因

2.1 知识内容的增加

学生在初中学习的知识量较少,知识结构也比较简单,学生们大多都能掌握,而到了高中知识量增多,知识结构复杂,这样的跨越使学生往往难以接受,老师讲课的速度也有所提升,学生在课堂上也难以吸收消化老师所讲内容,学生常常“手忙_乱”,难以跟上老师的思维。

2.2 教师的原因

有些教师片面的了解了新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没有体会到它的精髓,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比如说“合作”,在课堂上确实应该有合作并互相沟通交流增加学生之间接的合作能力,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太过依赖“合作”在课堂上无论什么问题都让学生合作讨论完成,遇到探索新知识的时,让小组优秀者代表其他组员发言,这反而使学生对合作产生依赖心理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老师确实是应该与学生友好沟通,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与学生做朋友,为学生解疑答惑,同样的如果老师陷入到理解的误区,不能很好的处理,反而会使课堂纪律散漫,不能很好的管理学生,和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中的重要特点是“对话”,而有的老师不能良好的运用,这就形成了课堂上老师反复问学生“是这样吗?”“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机械式提问,使学生不能很好的拓展思维,往往表现的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也就导致学生的思维被局限,无法增加学生探究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2.3 学生的原因

由于不能快速适应新课程改革,所以部分学生坚持已有的学法,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不能很好的理解并应用新课程的学习方法。由于高中课程增多,课业负担加重,有些学生不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学习方法,没有真正能做到“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及时复习”。

听课的时候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课后又不抽时间认真复习,遇到困难不及时解决,夹生现象严重,慢慢的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造成越是不会,就不想学,也就导致了学习的困难。

3 认知因素的探索

3.1 阶段性的转变

初中生所处的年龄导致其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初中化学主要是化学学科的入门,基本上没有难度,靠形象思维就能学懂初中化学。学生升入高中后,需要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才能准确理解高难度的化学知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更高,对学生的认知要求也一定程度的提高了,学生一时间还无法转变。具体来说,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针对各种问题形成了统一的思维模式。题型不同建立的解题思路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训练。但是很多高中生的学习对教师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高中化学对思维模式的要求高,高中化学知识容量大,教师上课节奏比初中更快。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只是对化学知识中的重难点进行点拨,学生要靠自学完成一部分教材内容。很多学生对这个知识难度很难接受,导致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出现了种种困难。

3.2 学习环境的改变

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只凭借学生的抽象思维不能对新知识完全理解,需要培养学生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些学生初中化学成绩很好,但是进入高中就出现了学习困难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对学生本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很难适应,导致学生的化学学习困难。

4 克服化学学习困难的策略

4.1 课前预习不可少

课前预习是最基本的了解课本上的大概意思,了解老师课堂上要讲的重点,带疑问去预习,看完后记性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仔细听讲座寻找答案,课前预地减轻了课堂上的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课本中的重难点,那些简单的知识点在课前预习熟悉后,在课堂上只需老师的提点便能明白,这样就节省了更多的精力去学习那想看书都不太理解的重难点的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4.2 巧妙听课,主动思考

在课堂上要真正听老师讲课并做好笔记,已经预习并弄懂的就不用再多花力气,有需要记忆的部分,可以运用联想的方法,也可以理解记忆,把知识点理解透彻后,自然就很容易记忆,不要化太多的力气死记硬背,能在课堂上记下的,就在课堂上记,不要把太多的记忆任务留到课后记忆,一方面是课堂上结合老师讲解记忆更加深刻,另一方面是课后是用来巩固预习,不能让它成为背书的“主战场”。课堂上要多思考,多探索,要锻炼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上,要多动手,多动脑,增加实验的趣味性,积极配合老师。

4.3 巩固课堂成果

每次下课,并不要几急于使自己的思维放松,而要用几分钟时间静静思考一下本堂课的基本内容:中心要旨。这虽是几分钟工夫,效果却是不可低估的。因为遗忘的过程总是先快后慢,记忆后的最初遗忘得最快。这样,课后一定要及时安排复习,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是知识化归自己所有,从而大大提高智力素质水平。总之,只要你掌握了听课,也就拥有了学习的大部分,剩下的工作,就要靠大家自己去开拓,去完善。

5 结语

找到主要问题,并解决。在新课程改革方面,它是一个环境的适应过程,学生需要适应,并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至关重要,不要一味守旧,觉得以前这样学挺好,就不愿去尝试和接受新的方法,也不能完全摒弃旧的,要懂得创新学习,把知识学活,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在学生方面更重要的是接受。而老师方面是理解,老师需要理解新课程的核心思想,并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正真的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起来,要创新教学,在做实验的时候,可以使用更正式教学,按照课本上的要求进行实验,最后使实验失败,让学生去思考哪里错了,该如何更正,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也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让学生也都参与其中,体会实验成败,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而不是老师一味地讲,显得内容枯燥。

参考文献:

[1] 郭晓慧.高中生的学习倦怠与学习压力、心理资本的关系[D]. 山东师范大学,2013.

[2] 孙涛.高中生压力源和应对方式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 增娟.中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压力、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 张晓静.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压力情况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

[5] 刘明艳.中学生学习压力源、学习倦怠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及其模型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0.

[6] 刘秋萍.农村初中生学习压力、应对方式和学习倦怠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7] 吴萍萍.高中生学习心理压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D].苏州大学,2009.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范文4

【关键词】 青海乐都 高中数学 新课程改革 新思路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121-02

2010年9月,青海省高中各学科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新的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是广大教师、家长议论的一个热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新的评价标准、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挑战之一:教师怎样较快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怎样解决教师固有的却早已习惯了的“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方式与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方式之间的冲突?

挑战之二:教师面对形式、内容、结构、体系都与以往有较大变化的新教材,教师能否克服定势,尽快地熟悉与适应新教材?怎样处理好在新技术平台下有效地使用教材?

挑战之三:怎样解决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评价制度?

挑战之四:怎样调整更切合时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具有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交流合作的优秀人才?

到2011年10月,青海省乐都县实施新课改一年多来,我作为一名身在改革一线的高中数学教师,感觉真的是体会颇多。

1 新课改实践的体会

1.1 加强研讨交流,转变观念是核心。

数学教师在长期的数学教育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这些观念在我们实际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的认识局限在数学教科书上,课堂教学就是对数学知识的解读,教学模式仍以练习模仿为主。这些认识与时展的趋势不相吻合,有些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阻碍了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例如,教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I》的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时,总觉得课本内容较简单,与老教材要求相差较远。而教辅书上的很多习题类似于高考复习题,学生无从下手。面对这种矛盾,我们教师若不转变观念,势必对教学内容提高要求,补充不少教科书外的东西,甚至想一步达到高考要求。导致学生对老师如此“高要求”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产生了一定的“畏惧感”,学生认为高中数学既抽象又深不可测,很难学,老师认为新教材太难教。因此,认识教材中每部分内容的作用与意义,领会数学新课程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我们教师能有效转变观念,我们必须多参加研讨交流活动,加强研讨交流。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力量,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到自己是数学课程的建设者,是课程的主体;认识到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结构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拓展丰富学生、教师数学知识与感悟体验数学内涵与价值的过程,教师才会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1.2 强化备课组功能,搭建新课改网状平台。

新课改对教师个人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形势下,教师完全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高质量的教学工作是非常艰难的,因此加强集体的力量是每位教师所必须认识和执行的。为了细化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必须加强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目前青年教师是一支生力军,他们有较高的工作热情,但还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他们有新时代的工作能力,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良好的外语基础、更容易与学生交流沟通等。因此,备课组的集体备课,一方面要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要发挥备课组集体的智慧,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教学策略,培养备课组的团结合作精神。

1.3 通过课例的研究,为新课改提供示范性。

因为没有提供符合新课标理念的示范性课例,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在课改教学实践中,我们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进行案例研究,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示范性课例。

通过课例的研究,可以使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活动机会。教学实践让我们教师认识到:只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就可以按需调整新教材的结构;适当延伸新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处理教材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合理把握新教材的度,深入挖掘新教材的潜在价值。用活教材还必须从学生的三个基本点出发,即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学生的心理发展与需求。

2 新课改实践的思考

高中新课程改革既继承了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也针对我国数学教育的问题行了改革,我国传统数学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叙述条理清晰,文字简洁、流畅,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等;教学强调概念理解和基本技能训练,强调为学生铺设合理的认知台阶,强调变式训练等;学生学习刻苦,基础扎实,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强等;但是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传统数学教育教学强加于人,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有不利影响;在学习过程中缺乏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少,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力 ,进而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不利;传统的数学教育重结果轻过程,结论记忆多关注知识背景和应用少,导致学习过程不完整;重解题技能技巧轻普适性思考方法的概括,方法论层次的内容渗透不够,机械模仿多独立思考少,数学思维层次不高“讲逻辑而不讲思想”,强调细枝末节多,关注数学思想、理性精神不够,对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不利。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范文5

新课改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6种能力,这6种能力表现为6个层级(A、B、C、D、E、F)。其中,探究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现代文阅读命题非常看好这种探究题。下面我们分别论述。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首先在选材上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由以往散文体裁一统天下的局面改变为了散文、小说平分天下的局面。如2008年浙江、江苏、广东、海南宁夏卷均选考的是小说体裁,2009年浙江、辽宁、安徽、海南宁夏卷也选考的是小说体裁。这就启示我们,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定要重视小说体裁的阅读。

“阅读文学类文本”的要求:

1.阅读内容: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2.阅读方法:了解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要求: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4.能力层级:分析综合C级,鉴赏评价D级,探究F级(最难)。

文本解读的一般方法有:⑴知人论世,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解读文本;⑵了解文本的特征,从结构要素方面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⑶阐释文本的基本意蕴,发掘文本的特色;⑷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独立探究等。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由于新课程高考《考试大纲》将“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列入必考范围,因此,2009年的新课程高考有9套试卷选材以文艺随笔为主,选材注重文化因素,关注社会现实,体现人文关怀;同时,还注重与教材的沟连,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和导向。除江苏卷是将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列为选考外,其他省市都是将论述类文本列为必考题。

论述类文本考点有三处变化:一是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改为“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了,这样一改,考点更明确了,更突出了其基础性;二是将“概括中心思想”改为了“概括中心意思”,改后更着眼于阅读信息的处理,变得更加全面了;三是取消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这一条要求,降低了难度。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2009年,广东、山东、江苏、辽宁、福建、海南宁夏的6套试卷,除了论述类、文学类文本外,还考查了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其中,江苏卷是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选考一个,文学类文本必考;广东、山东、福建、辽宁、海南宁夏5套试卷是论述类文本必考,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二选考一。

2009年考查实用类文本的省市有:福建卷的《寂静钱钟书》、江苏卷的《画家黄永厚》、广东卷的《黄侃先生二三事》、山东卷的《杨澜访谈余光中》、辽宁卷的《达尔文的拖延》、海南宁夏卷的《寻找教育的曙光》。可见,实用类文本的考查,以人物传记为主,以新闻访谈为辅。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很少涉及调查报告、科普文章,主要是因为其篇幅大多过长的原因。

四、命题特点和趋势

从以往,特别是2009年的高考现代文考查的情况来看,今后新课标卷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特点和走势,以下两点特别值得注意:

1.突出文学类文本的鉴赏

从福建、江苏等卷来看,现代文阅读加大了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的考查力度,如2009年,江苏卷试题的数量虽然和2008年的相同,但分值却由2008年的20分增加到了2009年的23分,足见其注重的趋势。

2.突出各种文本,尤其是文学类文本的探究题、评价题的考查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范文6

关键词:活起来;情感;融洽;学习方式;主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099-02

提起目前的新课程改革,我感觉到让生物教学活起来是学生获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在我县高中已实施了五年的新课程改革,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实施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先去了河南师范大学听课学习,后又去江西省几个重点高中参观学习,并且在暑假间进行了新课程培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面对全体学生,以人为本,倡导探究性学习,重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就教学实践中如何让生物教学活起来谈一谈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需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就要求学生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尊重客观事实,但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枯燥,那么,新课改下如何让生物教学活起来,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一项基本内容,新课程标准中的“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审美、快乐等态度,有时还会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体验。现在的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们不喜欢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喜欢机械地学习,更不喜欢死记硬背,如果老师不能真正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们容易放弃生物这门课。如果单纯地让学生看课本,平时的讲解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基本理论,那么学生们是不能提高学习积极性的。

如在讲有丝分裂时,我问学生:“你们体内是否也正在发生有丝分裂?”这样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也在生长,细胞也在分裂,那么我又问:“那么老人细胞也会发生有丝分裂吗?”再如:我讲DNA分子的结构时,我就让学生回想教室的楼梯,正好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外周含N碱基和五碳糖相当于楼梯的“扶手”,上的台阶相当于“踏板”,这样很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形象,让学生真正理解DNA分子的结构。那一节课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说:“走!去看看楼梯DNA分子。”

在生物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为教学主线,以德育并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为辅线,使学生主动、轻松地掌握生物学知识。

二、建立融合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记得每年我上第一节课时,总要对学生说,要想学好生物,就要既喜欢生物又喜欢老师。我认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往往与老师的情感投入相关联,学生如果喜欢老师也肯定会有意识地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以前有不少科技兴趣小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各种科研活动,但是有些小组一般只有一部分人参加,有的学校也往往只有尖子生才能参加,这就对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阴影。实际上,每个学生都具有充分的发展潜能,都有探索的欲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这些活动中,我认为老师要面对全体学生,激励所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到教师既是他们的老师,又是他们学习的好伙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顾及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后进生,让他们感到他们并没有被老师遗忘,让他们都能平等地享受到老师的服务,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这样把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到实处。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做到师生互动,与学生沟通,老师与学生应建立民主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合理的开发。

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动起来

生物学科是理科中的文科,很多生物学概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好生物学的基础。但是我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因生物概念多,知识碎,难记忆,不系统而感到乏味,不感兴趣,缺乏学习信心,因此这就要求老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欲望,让他们由不想学到想学,主动去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我在讲细胞呼吸时,该节内容很抽象,理论性较强,要想讲得让学生清楚、明白,是有一定困难的。课本上用的酵母菌做为实验材料,我就问:“同学们,在家蒸过馒头吗?留意过发面里的小孔吗?发面时用温水好还是冷水好?为什么不用沸水去溶解干酵母?还有酸奶是怎样做的?为什么新鲜的水果、蔬菜在冰箱中能保存的时间更长些?”通过这些与生活相关的现象,让学生引起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呼吸作用的内涵。再如:在讲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时,我就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质壁分离要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用洋葱根尖分生区行吗?把洋葱表皮细胞放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而后放入清水中为什么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如果把洋葱表皮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尿素溶液中,又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