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村级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村级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1
村级财务问题历来是农村工作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财务管理工作中稍微混乱或者失误,就有可能引发农民群众上访,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当前,虽然各级在开展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中勇于实践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由于受村级组织特殊性与地方差异性所限,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财务制度执行方面的问题。
1、财务收支年初预算,年终结算制度执行不到位,收入盲动,支出随意,缺乏控制与监督。
2、财务收支入账不及时,白条列支现象严重,所占比例达90%以上,经手、证明、验收手续不全,会计监督不力。
3、村级生活接待费、教育卫生计生费、学习培训费、参观考察费等非生产性开支比重过大,占村级管理费的近半成,其中生活接待费占管理费的比例超出30%,严重超标;而学习培训及参观考察费用所占比例过小,不足8个百分点,不利于村干部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高和村级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
4、有些村财务支出审批手续不全,没有严格执行开支审批制度,甚至存在村主任或书记个别人说了算的现象,财权控制在少数人手里。
(二)财会业务工作方面的问题。
1、现金赤字现象较为严重,甚至年年赤字,难明真假。
2、收入渠道的狭窄导致村级银行存款业务基本上未开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坐收坐支行为;开通了银行存款业务的村,库存现金也时常超出限额标准。
3、财务收入使用的票据比较杂乱,有按规定使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用收款收据”的,有使用市场上销售的各种收款收据的,有使用白条收据的,也有兼而用之的,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到财务收入的监督管理。
4、有些村没有按照规定的会计分期进行账务处理,而是因村主任或村会计或村出纳的任职时间而设,时常跨年度入账;账务处理程序混乱,单据内容与科目内涵时常不一致,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数据核算不准确,错记、漏记现象时有发生,而会计账与出纳账核对又不及时、不仔细,缺乏严肃性与责任心。
5、近年尽管没有新债发生,但村级原有债务沉重,而且难以有效化解,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村级日常工作的开展。村级债权虽然也大,但多为无效债权,要么不积极组织催收,要么很难催收到位。
6、多数村集体资产管理较为松懈,特别忽视加强固定资产、库存物资的管理,岗位职责不明,严重存在着资产流失现象。
7、有些村存在着私设账外账瞒报收入胡乱开支甚至多发奖金、补贴的行为。
(三)民主管理制度履行方面的问题。
1、村级组织虽然都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但大部分村尚未开展实质性的民主理财活动,他们只是象征性地做做样子,并未真正实行民主管理,充分体现民主监督。
2、村级组织尽管实行了财务公开,但大多数村仅限于简单公开,有时公开不及时,有时公开的内容不一定全面、真实、准确,违背了财务公开的真正目的,失去了财务公开的实际意义,错过了接受群众监督的重要机会。
(四)会计岗位建设方面的问题。
1、村级换届选举的推行,造成村级财会人员未经县乡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审核、审批经常调换,队伍稳定性较差,由此导致,一是村级财会队伍良莠不齐、素质不一、能力不等,工作好坏相差悬殊,培训效果难以平衡;二是村级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难保持续发展和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专业工作难以开拓创新,甚至时常从“终”点又回到起点;三是新老财会人员交接手续办理不及时、不全面,工作上留下许多漏洞和隐患。
2、有些村财会档案保管不够规范,有时还丢三落四,给日常工作增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可能激化矛盾,影响稳定。
二、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强化检查监督与责任追究,确保村级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到位。在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中,尽管健全和完善了村级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但这仅仅只是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运行有了制度保障,能不能规范运行?其效果还得看贯彻执行制度的力度。只有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到了位,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才能真正规范运作起来。如何加强制度的执行?一要靠村干部的自觉。只要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了,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也就大大加强;二要靠上级部门特别是县乡农经部门的监督。只有加强经常性的敲打督促,才能确保制度落实到位;三要推进廉政建设的深度。廉政建设不只是针对个人而言,政府职能部门的廉洁从政也同样重要,如果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歪风狠刹不住,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很难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四要看群众的满意度。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的落实与否,主要看群众的满意程度,只有群众满意了,工作才算到了位;五要严
村级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2
一、当前农村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目前农村基层防疫队伍体系不健全
基层防疫队伍中的街、镇畜牧兽医站是基层动物防疫的主体,然而多数村级动物防疫队伍出现断层,且大部分的村级防疫人员承担了基础免疫的主要工作,工作较重,以致于组织形式松散,业务技术水平不高,防疫意识不强。另一方面,由于近几年就业机会增多,很多年轻的防疫员外出务工,致使农村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呈减少趋势,人员老龄化严重,个别乡村出现有畜(禽)无人防,有病无人治的局面,导致动物疫病频频发生。不按规定保存、发放、使用疫苗,不按免疫程序实施免疫的情况屡见不鲜,造成免疫密度低,免疫质量差的不良后果。
2 防疫经费投入不足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政府行本文由收集整理为,也是社会行为,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织实施必须由政府来主导。然而目前大部分街镇财政困难,很难保证防疫经费的投入,尤其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报酬偏低,以至于达不到较高的防疫密度利较好的防疫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经费不足导致疫苗种类不足,运输、保管条件达不到规定要求,使用无效苗的情况常常发生。另外,对农村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往往只集中在春秋二季进行免疫,由于经费和人力多方面的原因,对新补栏动物的免疫未进行有效监管和及时补免,存在疫情发生的风险。
3 养殖户养殖观念落后防疫意识低
长期以来,社会对动物防疫的认识处于一个较为低下的层面,尤其农村的广大养殖户对动物疫病发生和传播的危害性认识不够。许多畜禽散养农户认为饲养的畜禽是自己私人财产,打不打防疫、畜禽病死了是自己的事,其他人无权干涉。在这一观念的支配下,养殖户不重视疫病防范,基础免疫工作难以实施,随意抛弃病死畜禽和宰杀食用、出售病死畜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了动物疫病的整体防控。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养殖户防疫观念落后、法治观念缺乏,疫情发生后,隐瞒疫情,阻碍执法现象严重,病死动物尸体不能依法处理,传染源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造成了农村动物防疫工作执法困难。
二、对策
1 理顺体制,健全防疫队伍,确保村级防疫人员待遇
乡村兽医是动物防疫的主力军,动物防疫、检疫和畜牧技术推广任务基本都靠他们完成,总结2006年我国南方各省市猪高热病流行的教训,乡村兽医力量薄弱是主要原因之一。在新形势下,特别是当前各类重大动物疫情的频繁发生对动物防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乡村兽医力量薄弱已成为首要矛盾,如不能尽快解决,将成为我国动物防疫乃至畜牧业发展的瓶颈。一是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待遇,以增强村级动物防疫队伍的稳定性。二是不断完善市、乡(镇)、村三级防疫网络,不断将有知识、懂专业、热爱畜牧兽医工作的年青人纳入到动物防疫队伍中来,使村级动物防疫队伍不断壮大、力量不断增强。三是进行人员分流,将从事经营性活动的人员推向市场,从事公益性活动的人员留在畜牧兽医站,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基层畜牧兽医站组织和队伍的稳定,从而在保障畜牧业发展、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保护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中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和作用。
2 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明确养殖业主防疫主体责任
动物防疫是一个长期的重要性工作,在宣传上要坚持常抓不懈,并要建立动物防疫责任制。当前要抓好基层领导干部、动物防疫员,特别是
养殖业主的《动物防疫法》及相关的配套法规的宣传工作,使广大畜牧养殖者了解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宣传科学养殖技术,提高养殖业主的防疫意识,做到养殖大户主动防疫,散养户积极配合防疫,并且树立“防重于治”的观念,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和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动物防疫氛围。
3 加强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要加强市、县两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建设和经费保障。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常年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对本地的动物疫情动态进行预警,制定适合本地具体情况的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和免疫程序,使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做到有的放矢;要对动物疫病防疫效果进行监测评估,对未达到要求的要及时查找原因,进行补免,使动物疫病防控真正产生实效。
4 搞好动物检疫,抓好以检促防
对农村畜禽散养户,实行仔猪阉割前后给仔猪、母猪注射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佩戴免疫耳标,填发免疫证明,建立免疫档案;春、秋两季对猪、牛、羊各注射一次口蹄疫疫苗,对家禽注射禽流感、鸡新城疫疫苗,对种公猪注射猪瘟、口蹄疫疫苗。围绕“三个结合”搞好产地检疫。一是产地检疫与防疫的结合,在对畜禽进行临床健康检查时,查看免疫标识,回收免疫证明。未免疫的动物由防疫员进行补免,两周后重检合格方可出具产地检疫证明;二是产地检疫与屠宰检疫的结合,凡进入屠宰场的动物必须查验或回收产地检疫证明;三是产地检疫与运输监督相结合,凡是调出县境外的动物,必须凭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才能换取《出县境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运载工具消毒证明。
村级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畜牧业统计;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085-02
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丰富城乡“菜篮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具有积极作用。畜牧业统计是农林牧渔业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水平,为研究畜牧业发展规律,使畜牧业更好地健康发展,制定畜牧业政策,编制畜牧业规划提供依据。本文从畜牧业统计工作出发,结合县、乡、村基层统计工作与统计制度的执行情况,提出存在的问题及针对性的建议,希望对畜牧业统计工作能有积极作用。
一、现行畜牧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行的全面调查方式不适合蓄牧业季报工作。目前现行的畜牧业生产情况统计制度分为季报、年报,均采用全面调查、逐级汇总的调查方法。调查对象是养殖户(场)、生产单位,每个报告期末由村调查员入户访问采集数据,逐户累加,上报村级汇总数据至乡级,由乡级统计调查员汇总各村级数据,上报乡级报表至县区统计机构,县区统计机构汇总其全部下属乡、镇、办数据,再上报县区报表至市级统计机构,直至省级、国家。这种调查方式简单,但不易行。因为一个乡的辖区内,统计信息源涉及千家万户,有的乡办畜禽养殖户(场)、生产单位达几百家甚至更多,每逢季末均需乡、村调查员逐户调查,逐户加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工作量相当于普查。从统计学的角度讲,普查的方式不适用于经常性报表,采用普查方式的调查周期一般间隔在几年以上,而畜牧业生产情况报表一个年度内要进行三次季报、一次年报,报表周期短,频率高,显然不适合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取得数据。
2.基层统计力量薄弱,统计数据质量难以保证。基层畜牧业生产情况统计报表的起报单位为村级,但村委会没有专职统计人员,一般由村会计承担,村会计除了负责全村财务事务外,还要兼顾家庭、农活、务工等,没有充足时间深入养殖户,逐户走访取得数据,有时会根据村组台账、主观印象、电话调查等方式填报数据,造成基层数据来源可信度不高。而作为被调查对象的养殖户(场),绝大多数没有建立生产台账,对养殖规模大多是近似估计,甚至对出售情况有所隐瞒,也导致基层统计调查工作难度增加,难以取得真实准确的统计数字。而在乡一级,统计工作由统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负责统计的人员一般身任多职,不仅对口上级统计部门布置的各个专业统计调查工作,而且对口多个上级非统计部门布置的工作任务。每逢各个专业报告期末,面对着农业、工业、投资、第三产业等多种统计报表的数据收集、调查、整理工作,疲于应付,对统计中的一些指标涵义理解不准确,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填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
3.目前的畜牧业数据采集平台审核功能比较简单,指标间的逻辑关系有待完善。目前的畜牧业生产情况统计报表通过统计系统的网络数据采集平台上报,数据审核功能比较简单,仅限于统计指标数值的简单加减逻辑关系审核、包含与被包含指标数值的大小关系审核,而对肉产量与出栏量之间胴体重的上、下限,出、存栏之间的比例关系,蛋鸡存栏与禽蛋产量之间的比例的上、下限,奶牛存栏与牛奶产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上、下限,报告期与上年同期数据对比的增减幅度等指标没有相关审核公式控制,需人工根据经验审核完成,一方面增加了基层的工作量,另一方面遇到业务不精、责任心不强的统计人员,极易携带错误上报,造成统计失误。
二、改进畜牧业统计工作的对策建议
1.改革现行的畜牧业统计报表制度。一是取消畜牧业生产情况统计季度全面报表,建立以多种调查方式相结合的报表制度。以每年进行一次的畜禽规模名录库维护工作为基础,针对散养户、规模户、养殖公司等不同调查对象,采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非全面调查相结合的统计调查方法。二是增加报表的多样性,改变畜牧业报表指标设置单一,不能全面反映畜牧业发展状况的局面,报表指标设置应涉及到生产、效益、成本、发展趋势、养殖品种分布等方面,全面反映畜牧业的发展状况,提高畜牧业统计的监测、预警能力。三是建立统计部门与畜牧部门互动的工作模式,互通工作信息,共享调查成果。畜牧部门的调查结果与统计部门的调查结果实行数据共享,如果两个部门同口径的调查数据相差较大,应有可启动的相应核查机制,以便取得真实可靠的数据。四是对于规模较大的养殖户(场)、生产单位,有条件的可进行网上数据直报;对于被调查对象集中的养殖小区等,有条件的可由村委会统计人员进行网上直报,减少层层布置安排产生的误差与干扰。
2.加强基层统计力量,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一是针对基层统计人员经常更换,业务不精,疲于应付等现状,建议固定专职统计人员,并对报表制度上的统计指标解释尽量详细、系统,聘请行业专家组织专业培训,同时可联系素质较高的养殖户技术人员在养殖现场做实地讲解等方式,增加基层统计人员对畜牧业生产情况的了解,掌握畜牧业生产规律,更好地理解统计指标的含义,提高其畜牧业专业知识与统计调查能力。二是通过村广播、宣传单、墙体广告等方式,宣传统计知识、统计信息服务、统计法规、统计调查制度,提高养殖户与基层统计调查员的配合程度,提高畜禽养殖者的法律意识,增加养殖者与统计部门的配合程度。三是统计部门与畜牧部门可联合开展业务培训,共同交流业务经验,调查技巧,共同提高工作水平。
3.完善统计数据网络采集平台,加强审核、评估、信息交流等功能。一是完善对基层单位报表的审核功能,在现有的网络平台上,除具有对报表的简单逻辑关系审核功能外,还应增加相关指标间的匹配性审核,报表间的关联性审核等功能,如肉产量与出栏量之间的胴体重审核,出栏与存栏的比例关系审核,奶牛存栏与牛奶产量的比例关系审核,蛋鸡存栏与鸡蛋产量的比例关系审核等。二是完善数据平台的数据对比、汇总、分析功能,在录入当期数据时可与上年同期数据进行对比,方便数据录入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增减幅度过大的指标数值,及时查询,及时预警。
4.充分利用农业普查的优势,以普查年份数据来修正非普查年份数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表中的畜牧业指标,主要有猪、牛、羊、禽及其它动物的存栏情况,基本涵盖了畜牧业生产情况报表中的存栏指标,可充分利用每次农业普查组织起来的人力、物力,搞准、搞实畜牧业总量、结构等指标,并以普查年份数据来修正非普查年份数据。
参考文献:
[1] 布仁.对完善现行畜牧业调查统计方法的探讨[J].内蒙古统计,2001,(1):25-26.
[2] 冯颖.对加强和完善畜牧业统计的探讨[J].宏观热点,2011,(10):116-118.
村级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南京市;农村环保;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106-03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这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也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在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上的重大创新[1]。目前,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党的十号召,正在开启建设美丽中国的序幕。南京市也正着力建设“美丽南京”,争取2014年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生态市”的副省级城市。经过3~5a努力,逐步建成江宁、高淳、浦口、六合、溧水美丽乡村示范区,使五大都市美丽乡村示范区成为展示南京生态文明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成果的样板区、示范区[2]。
由于南京市农村区域面积5 798km2(江宁、高淳、浦口、六合、溧水),占南京市市域总面积(6 587km2)近90%,因此可以说,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南京”。为此南京市政府提出积极建设南京“都市美丽乡村”的口号,并且要求在建设过程中重点突出生态优先,强力推进污染整治及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整体改善农村环境[2]。
然而,长期以来,与全国各大城市相似,南京市农村地区承担着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压力,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使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危及农村饮水和农产品安全。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粪便和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的问题严重,已经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南京市“都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南京市环保主管部门于2013年初组织力量对南京市农村环保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1 南京市农村环保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前,南京市农村环保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农村环境的长效管理得不到体制、机制方面的保证 目前农村环保工作主要依靠项目推动,缺乏“顶层设计”,没有体制、机制方面的保障。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没有像工业项目那样,有“环评”、“三同时”制度,只要农民愿意,可以随意喷施农药和化肥,只要有水面出租,可以任意养殖水产品;农村污水处理费用还无法像城市污水处理那样,从自来水价格中提取,村庄污水处理费用由村集体和地方政府支付,没有形成“谁污染、谁治理”的费用承担机制;农村垃圾管理没有像城区那样,建立有效的环卫保障体系。农村污染面广量大,区级以下的政府基本上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存在大片空白,执法监管能力严重不足,环保秩序相当混乱。目前,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管理费用基本上依靠项目经费,管理机构也基本上是由“工程指挥部”代替。
1.2 农村环保投入明显不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在环保领域长期存在 长期以来农村为城市发展提供廉价农产品、劳动力、土地资源等初级产品,但“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始终没有突破,农村地区缺少污染治理的监管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的投融资、收费体制,环境治理缺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农村镇街的污水设施没有落实收费渠道,镇街污水处理厂“有钱建设、无钱营运”。全市农村除江宁部分镇街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外,多数镇级、村级污水处理设置不能正常运行,“晒太阳”污水厂并不鲜见。
据初步测算,全市农村区域仅垃圾和污水处理两项约需10亿的运行费用。而目前市环保主管部门每年支持农村污水管网和污水厂建设经费仅约2 000万,主要用于农村区域污水管网建设补贴。南京市对农村环保的财政支持力度与“多予、少取、放活”中央三农政策要求,相差极大。
1.3 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观念有待破除,农村环保立法、环境管理规范和环保考核制度滞后 我国初步形成的环境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规制重点在城市和大中型企业,农村成为环境保护的真空地带。虽然我国已经制定并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宪法》和《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法体系框架,但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和重要的生产环节还缺乏明确的规定,甚至存在一定的空白。例如,在环境污染补偿方面,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补偿措施不到位,无法阻止城市工业污染大规模向农村转移,既损害了农民的合法环境利益,也不能有效激励农村居民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同时,由于现行法律的原则性规定,使法律所赋予的环保部门的工作职责难以在管辖区域内真正得到履行和不打折扣地实施。
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环保重视不足,如:市政府组织的全市镇街分类考核办法,将全市镇街分三类进行100分考核,考核成绩作为基层镇街主要领导工作业绩评价的依据。农村环保仅有一项考核指标,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占2.5分,太低。环保部门本身也对农村环保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工作重心一直放在工业污染治理和城市环保方面。农村环保法制建设、技术规范、治理技术等方面严重落后于现实要求。
1.4 农村执法力量薄弱,与管理任务不匹配 区级环保机构人员偏少,许多工作不能有效开展,疲于应付。监理人员严重不足,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类环保投诉案件。监测能力十分有限,环保投入太低,急需加强。据本次调查,全市农村地区(原三区两县)区级环保机构共有310个在岗人员,监测人员89人,监理执法人员81个,每个镇街只有1位兼职环保员。而2011年原三区两县共有3 491件环保投诉,且2012年原三区两县环保投诉案件均有上升趋势。区级环保机构强烈要求政府在镇街设置环保办公室。
2 对策建议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远景,南京作为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会城市,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供给和进行农村聚居点环境综合整治的体制条件和发展基础。建议市委、市政府重点出台以下相关政策:
2.1 在农村地区坚定不移地推进“三个集中” 农民向集中居住点聚集,推进城镇化;土地向大户集中,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业向园区集中,推动农村工业园区化。从韩国的“新农村运动”及日本的“并村运动”经验看,农村人口的相对集中和居住乡村的适当合并,有利于公共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只有这样,农村工业发展的治污设施才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提升。
2.2 在政府层面上,把镇街环境整治纳入镇街政绩考核范围 要加大农村地区环保工作分值的比重,镇街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将环境改善纳入年度和任期考核评比,奖优罚劣。
2.3 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区、市两级政府充分认识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的公益性质,从城乡一体、环境基础设施均等化的高度,加大生态补偿的总额,将现行按稻田和林地面积大小的生态补偿机制改为按生态功能区(林地和湿地)面积大小进行补偿。并且建议在全市原有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划定不少于国土面积20%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并严格执法保护,守住生态红线。
2.4 组织开展南京市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地方法规调研工作 目前,国家的环境保护法涉及农村环境的内容极少,因此南京市应着手研究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地方法律法规体制,把农村污染治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如根据《环境保护法》和《农业法》,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农村各级政府的法律责任、环境污染者法律责任等做出具体的规定;研究制定《农业废物综合利用办法》,具体规定农业废物的处置方法、利用途径和管理措施等。制定相应的生产责任制度,污染损害赔偿制度,定期教育宣传制度,公众参与制度,市场准入、运行管理制度等[3]。
2.5 南京市政府应大力增加农村环保的财力和人力投入 希望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能够从政府层面上落实生态补偿政策,研究出台排污权交易的操作办法,使农村的环保资金在投入机制上得到保证。按中央的“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宏观政策,从环保系统内部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办法,允许地方环保部门从工业排污收费中提取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环保工作。增加农村地区环保机构工作人员,在镇街设置环保办公室(人员3~5人)。
2.6 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环保主管部门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建全农业污染源监控体系,提高监测能力。选定常年环境监测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量化测定,建立农田氮、磷、农药流失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管理系统。建立种植业污染源、农村生活污染源以及畜禽养殖业污染源排污系数测算示范点,掌握污染特点和规律,为政府制定农业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2013〕7号)“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在南京市农村开展土壤环境质量普查工作,排查出需要进行功能调整和需要进行污染修复的重点区域,以利于尽快开展土壤功能区调整和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工作。
(2)控制和划定畜禽集中养殖区域,落实养殖项目“环评”和“三同时”要求。根据国家环保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划定畜禽禁养区,搬迁或关闭位于水源保护区、城郊结合部的畜禽养殖场。禁止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500m以内建设养殖基地。建议对全市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非禁养区都有明确划定,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措施,相关责任部门密切配合,开展已有规模化养殖场的综合整治工作;在农村地区重点针对集中养殖开展因地制宜的生态型养殖引导和管理。
(3)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持续强化农村地区“三高两低”企业整治,杜绝工业“三废”向农村转移。严格执行江南地区禁止发展化工项目的政策,强化农村地区“十五小”行业的治理,将各个镇级工业集中区撤并到市区级工业区,解决农村突出的工业污染问题,消除环境污染的“问题村”。
(4)研究推广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技术和适合农村地区采用的污染防治及污水处理技术,为农村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持。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测土配方技术和精准农业技术,减少农业化学品对环境的损害。
参考文献
[1]张壬午.倡导生态农业 建设美丽乡村[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1):5-8.
村级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农村;反假币;人民银行;机制
近年来,假币不断流向农村,直接影响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民的生产与日常生活。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80%以上的农民接触过假币。这充分表明农村已成为假币犯罪活动的“重灾区”。因此,加强农村反假工作势在必行。
一、当前农村假币流通的现状和特点
1.流通假币的券别以大面额为主,小面额的假币相对较少。
2.假币种类多样,造假水平不断提高。以当前出现的HD版假币为例,其印刷技术、图形处理等手段都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仿真程度较高,一般群众难以鉴别。
3.假币来源渠道复杂,流入面广。从调查的情况看,假币来源于外地的居多,主要通过三条渠道:一是不法分子直接从假币制贩商手中零星购入;二是流窜作案的不法分子从外地带入;三是制贩一条龙,从省外用货运或托运的方式带入后分销。来源于当地的假币则相对较少。
4.从已发现和收缴的假币看,连号的假币少,重号的假币多。
5.农村集镇和偏远山区成为假币流入市场的主要渠道。农村集贸市场人员复杂、现金使用量大、从事交易人员鉴别能力相对较低。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大肆将假币通过各种渠道推进流通领域。同时,偏远山区和外地游客交易时使用假币的现象普遍存在。
6.在假币使用方法上,以大面额假币购买小件商品,从而换取小面额真币者居多。
7.假币危害群体主要是文化程度较低、年纪较大的老人或年纪较小的儿童等。
8.缺乏假币鉴别技能。由于农村群众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而且很少有机会接触反假币培训等活动,因此普遍缺乏相应的假币识别能力。
9.缺乏必要的假币鉴别工具。由于资金、管理以及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原因,目前95%以上的集市批发业市场没有配备专门的鉴别仪器。
二、当前农村反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群众由于文化水平较低,金融知识缺乏,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薄弱,极易上当
受骗。目前,农村反假币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不够完善
根据国务院反假联席会议精神,各地都已经建立了“反假货币联席会议制度”。但这一制度在农村尚未得到完全的落实,部分成员单位工作缺乏主动性,基层反假币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管理机制尚需完善,信息平台有待建立,工作督促落实和考核制度尚需完善。
2.反假币知识宣传不到位,农民缺乏基本的防假识假技能
近几年,人民银行加大了反假币力度,开展了一系列反假币宣传活动,社会公众的防假、反假意识有了一定提高。但由于以下原因,导致宣传效果不甚理想:
(1)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集中于城市,农村成为反假币知识宣传的薄弱地带,尤其以偏远山区更为明显。各金融机构注重于对城镇及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宣传工作,忽视了对农村及农民反假币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2)反假币宣传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每年的反假币宣传活动时间短、跨越时间长,很难满足日趋严峻的反假币形势的需要,如何创建长期有效的反假币宣传机制,以保持反假币宣传工作的经常性和连续性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
(3)宣传手段较为单一,宣传效果有限。
3.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反假币服务难以保障
金融服务窗口作为反假币的第一道关卡,在反假币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商业银行的改革,农村金融网点大量撤并,而保留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网点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心乡镇,难以为分散居住的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假币鉴别及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4.假币受害者法律意识淡薄,导致假币长时间“体外”循环
多数农民对识别假币的方式方法、持有和使用假币等违法行为的后果知之甚少。绝大多数群众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发现假币后不会依法上缴银行等金融机构,而是千方百计用出去,将损失转嫁他人,这就使一部分假币长时间“体外”循环,严重影响了人民币的信誉。
5.基层金融机构反假币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
个别基层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为了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忽视《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放松假币收缴工作程序,发现假币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收缴,致使假币在市场上继续流通或使已收缴的假币重新流入市场,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声誉。
6.反假币专业技术力量薄弱
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社情复杂,假币来源渠道较多;另一方面,农村基层金融机构的部分一线人员反假币专业知识相对较少,反假币技能尚有待提高。因此,农村的反假币专业技术力量相对比较薄弱。
7.对制、贩假币等犯罪活动处罚不够严厉
目前对小额的假币案件,司法机关只是对涉案犯进行罚款处理,这必然会助长犯罪分子继续从事更大的制、贩假币等犯罪活动。
三、关于加强农村反假币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农村反假币工作的严峻形势,基层人民银行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应对策略,多措并举,群防群治,才能有效遏制辖区内涉假案件上升蔓延的势头。
1.加强监管,发挥人民银行在反假币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人民银行作为基层反假币工作的主管部门,应抓好反假币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全辖区金融机构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反假技能,定期组织开展反假币专业知识培训,切实督促有关人员全面掌握反假币业务技能。同时,应加大对各金融机构假币收缴工作的检查监督力度,定期通报各金融机构假币收缴工作情况,对不执行或不认真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的金融机构给予严肃处理。
2.建立健全农村反假币法制网络
充分发挥县域“反假货币联席会议”的作用,积极协助公、检、法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建立、健全农村反假币法制网络。公安机关要加大查堵力度,切断假币贩运的链条,同时要广泛发动群众,提供破案线索,追根溯源,深挖假币贩运、贩卖团伙,摧毁假币贩运的渠道和贩卖的网络,遏止假币犯罪在辖区内的蔓延。检察机关要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涉假案件尽快提讼,使涉假犯罪嫌疑人员从严、从快受到法律的惩处。法院对涉假犯罪嫌疑人员要进行公开审判,对涉假犯罪增加法律震慑力。
3.改进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针对广大农村群众文化层次较低、反假知识有限的特点,应改变过去集中时间、集中地点、小范围、低层次宣传的方法,采取“下乡到基层、宣传到人心、服务到细节”的宣传方式,做到“集中宣传与分散宣传相结合、农忙宣传与农闲宣传相结合、宣传假币识别知识与宣传法律、法规知识相结合”,通过开展经常性、反复性的宣传活动,逐渐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反假币知识水平。
4.推广非现金结算工具
随着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结算手段有了很大进步,农村金融机构在积极开展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方法创新的同时,应当在集贸市场、商店、旅馆、饭店、便利超市等消费场所加大POS机投入和使用宣传,增加ATM机等硬件设施建设,强化现金管理,引导、鼓励企业、个人采用非现金结算方式,义务为群众提供假币咨询和鉴别服务,从而减少农村的现金交易,杜绝假币的滋生市场和生存的空间。
5.建立健全长效的反假机制
农村反假币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制度和机制上去保证,要建立和完善如下三个机制:
一是强化反假联络员培训机制。通过个别辅导、办班培训、观看视频影像资料及真假币实物对比等形式,定期对反假联络员进行培训指导,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币防伪常识、假币特征及反假币法律法规等,尤其是当新版人民币发行后及发现新版假币后更应及时进行培训。
二是完善反假币职能部门协调机制。人民银行要加强与公检法机关、宣传部门在打击制、贩假币等犯罪活动及反假币宣传等方面的协商,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形成合力。
三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人民银行要按照《反假人民币奖励办法》的规定,及时兑现破案奖励,调动基层办案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除人民银行要严格落实反假奖励办法外,各金融机构应设立“反假货币专项奖励基金”,对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收缴假币和对社会人员举报制假贩假等违法行为做出具体数额的奖励规定,对知情不报或违反规定的行为做出相应处罚。
目前,在现金交易中,农村误收假币的概率远高于城市,给原本经济就不发达的农村和农民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只有全面提高农村群众的反假币意识和假币鉴别能力,才能够真正有效地遏制假币在农村的蔓延。
参考文献:
[1] 陈晓波,郑德文. 加强农村反假币宣传工作的设想[J]. 河北金融, 2005(8)
[2]孙洪信. 基层央行应加强农村反假币工作[J]. 黑河学刊, 2007(9)
[3]芦燕. 着力解决农村金融机构假币收缴难[J]. 现代金融, 2007(2)
[4]李均成. 目前农村假币流通新动向应予以关注[J].时代金融, 2007(11)
[5]宫振. 如何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机构假币收缴难问题[J]. 科技信息, 2008(24)
村级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动物疫病;防控;浅谈;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5-0069-03
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不仅会对畜牧业本身造成重大损失,而且还严重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动物疫病的防控,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是当今畜牧工作的第一要务,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健全动物疫病防控的长效机制是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两个关键。
1 健全村级防疫员队伍
村级动物防疫员是防疫工作的中坚力量是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最坚实的堡垒。加强村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是落实防控工作的基础。
目前,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存在素质不高、待遇不好、队伍不稳、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致使防疫工作开展得非常被动。
1.1 防疫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1.1.1 人员结构不合理 咸丰县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组成:一是大中专毕业生占10%,二是多年来从事动物诊疗的乡村兽医占35%,三是因父亲是兽医,长期从事动物防疫和诊疗,子承父业的占55%。在这些人员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员不到30%, 60%的人员只有初中文化程度, 10%的人员只有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畜牧兽医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只占到10%。
1.1.2 素质不高 村级防疫员缺乏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对动物疫病的基础知识认识不多,掌握不多,没有以养殖户的根本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不会将防疫工作看成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应尽的义务。在防疫工作中做形式、走过场敷衍对待,导致防疫工作不彻底,给许多疫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1.1.3 待遇不好 从2006年,咸丰县实行以钱养事机制,防疫工作由政府买单,2006~2008年,全县有在岗在职的村级动物防疫员250人,用于动物防疫的以钱养事资金是70万元,平均工资为2 800元/年,加上村级动物防疫补助工资1 440元/年,平均每人总收入4 240元/年,2008年以前,职工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都还没有落实,处于老无所养、病无所医的境地。 2008年及2011年,县咸丰政府分两批解决了问题,但工资待遇仍然很低。以2012年为例,全县在职在岗的村级动物防疫员为208名,用于畜牧的以钱养事资金为110万元/年,中央落实的村级动物防疫补助资金36万元,合计146万元。在所有经费全部用于防疫工资的基础上,平均工资为7 019元/年,加上每月120元的补助工资,平均工资为8 459元/年,低于恩施州最低工资水平。防疫工作本身就是一项脏、苦、累的工作,平均每年不到1万元的总收入,防疫员很少能够积极主动完成防疫工作,有的防疫员甚至根本就不从事防疫工作,有防疫任务时随便敷衍了事。
1.1.4 队伍不稳,老龄化现象严重 咸丰县现有的防疫员队伍中,老龄化现象相当严重。到2012年底,全县有村级动物防疫员208人,其中50岁以上的有82人,占39.4%,平均每年有5个以上防疫员退休。由于受养老保险等政策的影响,村级动物防疫员退休后不能实行缺一补一的政策,所以全县平均每年将新增10个以上行政村没有防疫员,现有的防疫人员年龄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无法按要求完成各种防疫任务。
1.2 对策
1.2.1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首先是要加强村级防疫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全面提升村级防疫员的政治修养,其次要加强对现有的村级防疫员的业务、技能进行培训,提高防疫技术水平、业务水平和动手能力,培养对工作有责任心、对产业发展有信心、对养殖户有爱心、服务有热心、吃苦耐劳有恒心的“五心”级村级动物防疫员。
1.2.2 把好村级防疫员准入关 今后防疫人员的准入要提高门坎,必须具备畜牧兽医专业中专以上学历资格,并且热爱畜牧兽医工作的人员才能进入防疫队伍,进入时要签订承诺书,用诚信的原则加以约束。
1.2.3 提高村级防疫员的待遇 物价上涨与村级防疫员工资的过低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低于恩施州最低工资标准的待遇决定了村级防疫员无法安心做好本质工作,造成了防疫队伍不稳定,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防疫工作,增加了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资纳入财政预算或者增加防控工作的以钱养事经费。防疫工作是一项特殊的工种,加上山区的特殊地理条件,交通不便、山高、路远、坡陡,很多职工未到退休年龄就落下了风湿、关节炎等疾病,50多岁的防疫员多半是疾病缠身,不能按要求完成动物疫病的各种防控工作。所以,应该将村级动物防疫的退休年龄提前到55岁,退休后按缺一补一的原则对防疫队伍给予充实,保证有工作、有任务、有人员。
2 建立动物疫病防控的长效机制
建立科学、有效、完善的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是落实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保障。
目前,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主要还是以春、秋集中防疫为主。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是在防疫人员的监督下实施自行免疫,每年的集中防疫过后对免疫注射效果进行抗体检测,由相关人员组成专班检查验收,对新增存栏的动物原则上实行月月补针。因管理体制不完善、监督不力,动物疫病的免疫密度、档案、标识管理、免疫抗体合格率都无法达到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2.1 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1 行政措施落实不到位 动物防疫是一种政府行为,防疫工作虽然常年开展,但少数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片面认为防疫是畜牧部门的事,工作只作一般性的号召,不督促、不检查,因而有的地方出现防疫任务难完成,防疫密度不达标等问题。
2.1.2 少数养殖户对防疫工作认识不够 部分养殖户对防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畜禽患病与防疫无关,因而不但不积极主动参与防疫工作,有的还阻挠防疫工作的开展。
2.1.3 防疫注射死亡补偿机制不健全 发生免疫副反应死亡后给予的补偿金额不高。目前咸丰县的补偿标准是:大猪400元/头、中猪100元/头、小猪80元/头、羊300元/只、禽15元/只、牛1 000元/头,补偿标准与市场价的巨大差异,造成养殖户不接受防疫、防疫人员不敢防疫的现象比较严重。
2.2 对策
2.2.1 建立防疫工作新机制 继续对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在防疫监管人的监管下实行自行免疫和程序化免疫。对农村散养畜禽抓好源头,将春秋两季集中防疫过度为源头防疫、适时防疫。所谓源头,就是指管好母畜,建立各种能繁母畜档案,保持与养殖户的信息沟通,对新增存栏的动物进行适时防疫。在各种动物流向市场前将所有的强制免疫项目全部注射到位,特别是对猪的防疫,只要将新增仔猪能够全部免疫到位,就可以不需要走家窜户的集中免疫,因为疫苗的保护期一般都在6个月以上,而猪的出栏时间一般为180 d左右,这样既可以促进有效免疫,又可以减少村级防疫员的防疫难度;养殖户由被动防疫为主动防疫,对新增存栏的动物要进行免疫申报,由政府部门实施监督;各种惠牧政策的落实可以与防疫政策的落实挂勾,对落实防疫政策的养殖户在各种政策上优先支持。
2.2.2 建立免疫副反应赔偿机制 一是通过疫苗厂家补贴部分资金,用企业反哺事业;二是将免疫副反应死亡纳入财政预算,一旦出现免疫副反应死亡,村级防疫员向乡镇畜牧服务中心报告,乡镇畜牧服务中心派人到现场调查核实,报县主管局审批后按市价进行赔偿,这样既可以让防疫员能够放手大胆的工作,又可以避免农户拒绝对所饲养动物进行免疫,对保证防疫密度和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2.2.3 抓好疫情监测 按照动物疫病监测方案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在全县全面开展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准确掌握全县疫情动态。健全动物疫情测报网络,形成村有村级防疫室、有村级防疫员,乡有畜牧服务中心,县有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严密的疫情监测网络。建立动物疫情预警预报体系,逐步建立疫情预警预报机制;积极组织开展动物疫情预警预报,为科学防控奠定基础;开展主要动物疫病的疫情监测,并对监测结果实行月报、半年报和年报制度;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和疫情确认程序,建立健全举报疫情核查制度,对重大动物疫病实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
2.2.4 抓好应急管理促进疫病防控 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县政府成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并设立指挥部办公室和动物疫病防控股。建立县、乡(镇)、村三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指挥体系。成立应急预备队,搞好应急预备队人员的培训,积极组织应急演练,应急经费、疫苗、消毒药品、防护服、防疫车辆等应急物资必须储备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