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改革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改革培训范文1
一、引言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中,教师的关键作用是无庸质疑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面临着许多挑战,从新课程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这些挑战来看,教师培训成为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目前新课程改革已进入推广实践阶段,为推动改革顺利进展,国家、各省地市已经专门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广泛开展了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对象的通识教育和新课程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笔者承担了所在市高中英语教师新课程培训任务,在培训过程中,发现目前涉及英语师资培训模式的研究较少,这显然不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因此,笔者以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在客观分析中学英语师资现状的前提下,尝试从新课程改革角度探索师资培训的思路,以期为建构中学英语师资培训模式提供一定启示。
二、中学英语师资现状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因为他们将是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者。据调查,虽然大部分小学和中学英语教师拥有一定教学实践经验,但就其整体素质而言,仍然存在理论水平较低、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学模式比较固定、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等问题。具体说来,一些中学英语教师仍然坚持课堂讲授和强化调练等题海战术,忽视教育的素质培养功效;注重以分数为标准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重教学、轻科研,固守“只要提高升学率就是好教师”的思想,很少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科学反思,忽略了自身的专业发展。然而,就英语新课程改革而言,需要更多的具有先进理念和较高教研能力的英语师资,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对于推进新课程体系至关重要。
鉴于新课程要求小学高年级到高中全部开设英语课,而英语教师师资又相对缺乏,因此培训任务相对较重,但培训结果差强人意。拿中学骨干教师培训为例,一般说来,这一工作由高等师范院校或者地方培训中心承担。就前一种情况而言,被培训者往往到高校去上课,抛开教学管理因素不谈,就培训内容本身而言,往往在普及性和实用性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第17条明确提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为了切实贯彻这一要求,解决师资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终身教育理念、反思教学理论和互动理论等为依据,结合高校进行英语师资培训的经验,尝试对中学师资~i)tl的目标、内容和方式进行整合与定位,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参照。
1.培训目标定住
为适应时代要求,推进新课程改革,应重新定位教师培训目标。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学教师已经逐步意识到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尝试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教研活动。笔者认为:在理念上,中学英语教师应坚持终身教育观,把教育当作一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专业,在知识结构上不仅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相关英语教学理论和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还要拥有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综合能力上,除具备设计教学计划,调控教学过程的教学能力外,还应具备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反思能力,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关注教学科研动态,将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不断培养自身的行动研究能力。总之,通过系统科学的师资培训,使中学英语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掌握先进理论,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2.培训内容设置
培训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培训内容的取舍。为提高中学英语师资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学+科研”,“知识+技能”的学者专家型人才,有必要调整培训内容。就中学英语师资培训而言,培训内容可分为教学理念更新、理论知识拓展、教学技能培养、科研课题研究四大板块。其中教学理念更新即通过开设教师职业道德、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等课程,引导学员在了解当今教育动态的前提下,改变传统守旧的观念,树立新的学习观和教学观。理论知识拓展主要包括三个层而,教育理论、英语学习论和英语教学论。教学技能培养方面包括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和观摩实践两个维度,其中现代教育技术主要通过上机操作培养学员制作课件、设置网页、搜集资料等应用能力;观摩实践即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公开课学习观摩等形式,使学员在演练课堂教学技能中丰富自身经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科研课题研究旨在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教师引导学员进行反思,与学员共同研讨中学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指导学员运用所学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旨在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和科研能力。
转贴于 以上所论述四个方面的内容缺一不可,因为目前英语新课程标准融合了最新的教育理念和语言学习理论,如高中阶段的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内容涵盖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
总之,培训不应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应关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注重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密切结合,使学员通过了解英语研究新动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3.培训操作方式
高校作为师资培训的主要基地,师资力量强大、教学资源丰富,如果有针对性地调整办学思路,采取切实可行的培训方式,使之与基础教育改革密切结合,则能使学员在短暂的进修期间吸纳最新的理念和知识,达到培训目的。下面笔者从培训管理、培训师资、培训方式等层面阐述一下具体举措:
①严格教学计划和管理,创设良好的培训条件。在进行培训前,承担培训任务的高校除应根据新课程改革培训目标,结合学员需求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以外,还应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在培训期间对学员采取严格的教学管理,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笔者2005、2006年参与市级中学教师培训时发现,有些学员因离家脱产学习而有思乡情绪,经常请假回家。这样不仅影响本人学习,还会对整体教师培训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做好学员的思想工作,保证学员的出勤率和学习效率。
课程改革培训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培训包;课程改革;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42-02
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于1997年开始使用,目的是为了规范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课程,使全国培训的内容相统一,而且使培训的要求与企业能力标准相一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有八十多个培训包被审批并允许在全国范围内执行,涉及绝大多数的工业领域,有效地保证了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1]。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在不断地探索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其中“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澳大利亚培训包的特点[2-3],然后初步探讨了培训包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澳大利亚培训包的特点
1.国家权威性。培训包是由澳大利亚国家培训总局根据国家能力标准组织相关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的。每个培训包都包含能力标准、教学指南和评估指南[1]。其中能力标准是由工厂为满足特定的工业技能要求而制订,能力标准由许多能力单元组成,每个能力单元指明在特定工作或职业中的一项关键作用或职责;教学指南是规定如何由能力单元获得国家承认的资格,在培训包中的每个能力单元都关联着一个或多个资格,一个培训包中可以包含若干个资格;评估指南是对能力标准的评估考核方法和对环境的指导性要求,以及对受训者和评估考核人的资格要求。培训包中还包含一些支撑材料(以前称为非授权部分),如学习指南和教学资源等。所有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都必须依据培训包提供的课程框架进行培训、编写相关的教学文件[2-3],并且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由澳大利亚质量培训框架监督。培训包的国家权威性保证了培训内容的相对一致性,相同的资格代表着受训者具有相同的技能水平。
2.市场紧密性。对培训包定期的修订使培训包的内容与行业企业的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修订培训包是由相关的国家工业技术委员会完成,国家工业技术委员会覆盖了绝大部分的澳大利亚工业,并且由雇主、工会和其他股东的董事会代表组成。培训包的修订有着严格的制度规定,修订的过程包括和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广泛的咨询和磋商,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企业提供的就业市场信息以及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和能力标准而调整,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修订。而且国家工业技术委员会对培训包的修订受国家筹划指导委员会的监督,规范性的操作和政府的参与使企业积极地投身于培训包的修订和完善,保证了培训包的内容与市场的紧密联系性,使受训者能获得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且能很快适应行业企业对就业岗位变化的需求。
3.能力本位性。澳大利亚所有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都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训练(CBT)。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包括公办的TAFE学院和其他经注册的政府公认的培训机构(RTOS)1]。以能力为本位的训练目标是受训者在工作场合中具有能执行任务的能力。能力包括工作表现的所有方面,如单独执行任务、管理一系列不同的工作、对不可预见事情或故障的反应能力、对工作的责任心和与他人的协作能力等。工作能力是相关技能、知识和态度的综合应用,因而培训包的重点是培训受训者学习的结果,即是培养出在工作场合中有能力完成任务的个人,而不是培训过程的本身,并且特别加强受训者对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使受训者能满足工作岗位对能力的要求。
二、培训包对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启示
1.推广国家资格证书。国家承认的资格证书是澳大利亚培训包中的主要内容。受训者经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培训,可以获得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Ⅰ、Ⅱ、Ⅲ和Ⅳ)、文凭和高级文凭。资格证书是澳洲企业招聘员工时重要的衡量标准,因此是受训者获得理想工作岗位的敲门砖。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是学历学位教育,这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而言,与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相比具有明显的劣势,但幸运的是,国内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不再一味地重视高学历高学位,开始关注应聘者是否具有高技能高素质。依据现有的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各个工种的能力标准,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点和实践技能要求与国家能力标准相衔接,使高职院校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可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砝码。并且可以面向社会各层次人员,包括企业在岗、转岗和待岗人员,推广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认定,是高职院校拓宽办学机制的有效途径之一。
2.与企业需求相接轨。培训包的制定和修订都有相关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因此培训包的内容设置实用,与就业市场需求紧密相连。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也开始重视现有课程的改革,“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核心就是要求课程设置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结合。然而国内企业一般忙于自身的生产、管理和营销,不参与高职院校关于课程的改革,因此建议一方面国内有关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专业教师深入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岗位,保证专业教师每年有一定的脱岗进修时间;而且高职院校应积极参与行业企业举办的各级各类会议,定期邀请相关企业人士来校座谈,讨论课程改革和专业发展的方向,从而使教学内容尽可能与企业岗位要求相一致。
3.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训练是澳大利亚培训包的核心[1]。CBT评价的重点是实践操作技能,而非基础理论知识;并且CBT评价的标准是企业需要的能力标准,而非与其他同学能力水平的比较。因此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时,应更多地培养学生在工作场合中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我国传统的教学由于实验实训资源非常有限,都是重理论轻实践,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较差,企业往往还需对新招聘的员工进行再培训,因此加大对实验器材和设备的投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技能培训重要的物质条件,同时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是“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有效保障。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上,以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三、结语
培训包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必须依据的核心内容。培训包是由澳大利亚国家培训总局制定、由相关国家工业技术委员会修订,并且其修订受国家筹划指导委员会的监督。培训包具有国家权威性、市场紧密性和能力本位性的特点。在我国高职院校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时,应将原有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点和实践技能要求与国家能力标准相结合,推广国家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认定。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置上,应与企业对岗位的要求相接轨,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上,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从而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Smith,E.A review of twenty years of competency-based training in the Australia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2010,14(1):54-64.
[2]Erica Smith,Andy Smith.Does the availability of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through work assist social inclusion?[J].Education+Training.2011,53(7):587602.
课程改革培训范文3
[关键词]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8-0039-03
[作者简介]陈韵妃(1975―),女,湖北广济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中学高级;黄银美(1961―),女,江苏高淳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中学高级。
2014年,市教育局高等教育与师资培训处(以下简称“高师处”)牵头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市教学研究室及我市部分教育教学、教师教育等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我市教师培训工作进行了系统思考和整体架构。根据教师职业发展各阶段的特点,设计出不同阶段的教师专业成长目标,并在重组、优化原有教师培训项目的基础上,用系统性思维整体建构“分段分类、分层分岗”实施的教师培训课程,并提出了“顶层架构、课程引领、实证评价”的教师培训工作课程化推进策略。
一、理念先行,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顶层框架
1.教师培训项目推进模式的现状分析
纵观目前全市的教师培训,多是以项目形式来推进。比如,骨干教师培训班、学科教师培训班等。这些培训项目的培训通常套用大学教育学院对学术精英的培养模式,多采用集中听课、理论讲座方式,这样就导致同样的培训课程会在不同项目、不同班级里重复演绎。还有的培训项目是由培训机构来承担,培训机构往往会根据拥有的师资现状来确定培训课程,导致课程内容呈现“零散”“拼盘”的特点。而且不少教师培训项目的课程内容重叠、交叉,培训对象多头培训、重复培训和培训错位。鉴于此,我市开始着力于教师培训实效性的策略研究,着重思考如何把握教师专业发展过程性特点,构建满足不同发展阶段教师需求的培训课程。
2.教师培训阶段性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
根据中外学者所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在教师专业发展生涯中,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5年的适应期,5―10年的发展期,10―15年的成熟期……其中,第一个5年是关键。因此,在研究我市教师专业发展5年一段成长特质的基础上,实施教师阶段性培训课程的系统性架构,是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教师培训阶段性课程体系有两个维度,一是教师发展的阶段性设计(这里暂分成三个阶段),并从处在第一个5年发展阶段的职初教师着手研究;二是研修课程内容的架构(这里指非学历课程)。从三个方面进行规划,不仅包括市、区教师研修部门组织实施的区域研修课程,还包括教师所在学校组织实施的校本研修课程和教师个人自主研修课程。每个领域的课程如何规划,如何组合相应模块,主要基于我市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特点逐步修正、调整,长期聚力研究。
这样的课程建构,既基于不同教师成长的需要,又基于国家、社会对教师发展的要求,有效规避了培训项目泛滥、内容重叠、形式单一的不足,满足了教师对培训的实际需求与发展需要。
二、课程引领,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1.研究制定《南京市中小学职初教师教育课程方案(试行)》
自2012年起,我市从处在职业适应期教师的教育(培训)课程着手,对入职1―5年(含5年)的教师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依据教育部出台的《中(小)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精神,并结合南京教育实际,结合“凡进必考”的教师招录选聘模式,组织师培、教研、科研等领域专家以及部分基层校长、一线教师共同制定了《南京市中小学职初教师教育课程方案(试行稿)》(以下简称“《课程方案》”)。2014年,对《课程方案》进行修订,正式颁布。《课程方案》明确了职初阶段(入职1―5年,含5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即尽快成长为师德优良、教育水平合格的教师,同时,对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踏实的行为习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培育科学的思维方式等方面也提出了要求,为我市各级各类学校职初教师指明了具有适切性的现阶段专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同时,《课程方案》还从专业理念与师德素养、学生教育工作基本素养、学科教学工作基本素养三个维度,从职初教师的三个发展阶段(第1年,教师见习期;第2―4年,教师适应期;第5年,教师巩固期)规范了区域培训与校本研修不同的课程学习模块(课程架构见下表),且依照属地管理,确定了组织实施、指导监督的责任单位,也为各级培训机构、各级各类学校提供了可操作的职初教师培训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课程方案》的制定,为职初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确定了实施标准,此举不仅能丰富职初教师理论修养,而且能提升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我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我市还建立了以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基层学校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课程管理(领导)共同体,来参与规划、设计、开发、实施、管理、评价教师教育课程。
2.编写职初教师教育课程系列读本
为了保证职初教师能够顺利达成《南京市中小学职初教师教育课程方案》中该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我市组织一批专家在《课程方案》的基础上,编写了《职业成长:从这里起步――职业适应期教师教育课程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向我市5年内(含5年)教龄的所有教师免费发放,并以《读本》为基石,继续组织人力编撰了《南京市职初教师校本研修指南》,为学校课程的实施提供服务,汇编了《职业成长:就这样起步――职初教师校本研修案例》(案例集即将付印)。职初教师教育课程系列教材、读本的出版,使得职初教师五年培训规划更加切实可行,也让区级培训机构,基层学校打开了培训思路,优化了培养策略,让众多教师寻到了自身专业发展之道。
三、实证评价,创新考核促推进、促发展
1.研究制定《南京市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要求》
2013年开始,市教育局组织市小培中心、市教研室相关专家,根据《职初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读本》研究制定了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标准,历经一年的研究,推出了《南京市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要求》,这既是要求,更是教师专业基本素养指标体系的量化标准。从本质上看,《南京市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要求》不仅是一种目标导向,也是一种过程控制,还是一种阶段性的评估要求,有效地强化了职初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健全了教师培训与考核机制。
2014年8月,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开展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培训与考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对职初教师的培训评估提出了“三个一”的要求,即一份个人专业发展档案袋(档案袋是过程性评价),一节独立备课的常态课,一场教师专业基本素养纸笔考核,一节课与一场执笔考试是5年的阶段性评估。
2.启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
2014年11月,我市正式启动了义务教育阶段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及展示工作,并于12月至2015年元月,对全市2009年秋季入职教龄满5年的义务教育阶段职初教师培训与考核工作进行抽检与评估。抽检与评估工作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职初教师,抽取10%的人数(123名)参加市级考核,考核形式是笔试;第二步是各区推荐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数、英学科的优秀职初教师(55名)参加展示,展示形式为课堂教学和现场答辩。虽然5年教龄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的考核与展示的样本还不够大,实施过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相关数据分析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总体上说,这批职初教师的专业基本素养较好,这也充分肯定了我市从2004年起执行的“凡进必考”人事制度。客观上看,经过5年的各级各类培训和自主发展,这些教师的分化还是比较大的,有的提升很快,也有的原地踏步。通过对考核数据比对、分析,各区各校在职初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必须以此阶段性评估结果倒逼培训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按5年一段进行教师教育课程的系统性、结构化建构,并聚焦课程领导力,这无疑是我市持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努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品质的一种创新之举。事实证明,从教师培训项目化的推进走向教师培训工作课程体系的建构与改革,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品质的有效路径。但如何探寻教师队伍整体提优的新的生长点,如何将教师培训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完美结合,以及如何使教培工作的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互作用,仍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继续认真思考、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培训范文4
【关键词】冲压模具;培训模式;教学改革
1.引言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作为模具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不仅实用性强、应用性广,而且与岗位的联系非常密切,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学生能自主设计冲压模具,并能制造出模具。而现阶段高职类学院采用的教学模式并不能达到这一要求,以至于很多学生在毕业后,通过参加社会培训学校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培训课程,才能满足岗位需求。针对这一弊端,笔者结合多年的企业工作及教学经验,提出采用培训模式来对《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进行教学,把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完美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毕业后能真正做到零距离上岗。
2.现阶段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弊端
现阶段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下面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教学模式,先照着书本顺序将理论知识全部讲完,然后再进行1~2周的课程设计。该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局限于教材内容,且实践很少,结果是导致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感差,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不能得到有效提高,教学很难达到现在企业的岗位需求;另一种是工学结合模式,先根据岗位需求,分析出岗位能力,而后构建学习情境,重组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比较前一种模式,该模式教学下,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离企业岗位需求还是有一段距离,并且该模式的教学形式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基础上,今天讲两个课时,明天讲两个课时,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不透切、不连续,如果要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要求学生要花费很多的课余时间才能达到,而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差,最后形成的结果是累了老师,学生依然停滞不前。为此,借鉴社会模具培训学校的经验,将培训模式引入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教学,在多个方面实施了改革措施。
3.教学模式的改革
通过借鉴社会模具培训学校的经验,对课程进行采取集中培训的模式进行,时间为期2个月,根据企业制造模具的方式,给学生模具制造任务,在老师的讲解与辅导下,学生自主完成设计、零件加工、模具组装、试模等任务。
4.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差,自主能力弱的特点,对于知识传授,主要以教学需要为主,尽可能传授企业的经验,减少课本上理论讲解。经过反复研讨后,选择8个企业案例作为教学载体,内容包含冲压常见的冲裁、弯曲、拉伸三个基本工序,覆盖单工序模、复合模、级进模三种典型模具结构,设计出相对应的8套模具,选择其中一套模具进行零件加工、组装、试模等后续工作。
通过设计模具,学生可以把以前所学的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材料等知识进行串联并应用到实践中,加强了使用CAD软件画图能力,提高了学生对模具结构的认识,使学生的能力基本上达到模具设计员岗位的要求;通过加工零件,提高学生操作普通机加设备的能力,熟悉机床操作岗位的工作职责,企业车间的相关制度;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机床操作岗位。通过组装、调试模具,加强模具钳工的各项基本技能和操作冲压机床;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模具钳工岗位。对于内容的改革,最重要的一点是尽可能多的传授企业经验,把很多书本上需要计算的公式、数值,全部采取经验数值来取代。
5.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打破传统的以黑板为主体、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借鉴社会模具培训学校的经验,主要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老师先讲,学生紧跟着练习,而教学手段上更加丰富,完全按照企业模具制造的方式进行。如模具设计全部安排在CAD/CAM机房进行,老师先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讲解,同时并且通过视频录像工具,将上课的内容录像,传给每个学生,学生在练习时碰到不会或者上课时没有完全理解的知识点时,可以通过看录像来解决,当然也可以问老师进行解答。模具零件的加工全部在实训中心完成,学生根据零件所需要用到的机床,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使用机床完成模具零件的加工。模具的组装与试模,在模具生产实训中心完成,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模具钳工等基本技能,完成模具组装、试模。所有的过程都以学生为主,老师主要给定学生任务,辅导、督促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实践证明,通过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也掌握了实践技能,同时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因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6.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然后加平时的成绩。期末考试答卷成绩占70%,平时成绩由出勤率与作业完成情况组成,占30%。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体现不出高职学生的对于知识的真实掌握情况。平时的作业大部分是抄袭完成,体现不出学生真实的成绩。期末考试就是考理论,而这恰恰是他们的弱项,并且与培养他们技能为主的目标有出入。针对原有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弊端,我们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取消了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主要采用过程与实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就根据8套模具的图纸与模具实物来进行考核,每套模具占有相对应的比例,最终成绩由这8套模具的比例分数总和构成。
7.小结
通过借鉴社会模具培训学校的经验,我们从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出发,以企业实际冲压模具的制造过程为导向,结合课程特点,完全打破传统教学的方式,采用集中培训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学生毕业后能完全胜任模具企业相关岗位。
参考文献
[1]杨俊杰等.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观代觳教育装备,2009(11):71-72.
[2]吴诗惇.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3]秋艳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5):179.
课程改革培训范文5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材料科学;产学研;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40-02
作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培养出合格的卓越工程师类人才,开设了一系列相关课程。在“卓越工程师”项目的大力支持下,从2010年起,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与美国肯纳公司合作,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了《材料类专业职业生涯培训A》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得到了肯纳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担任该课程的主讲教师均为该公司相关岗位的资深专家和部门经理。该课程已持续开设了3年,受益学生达170多名。三年多来,我们教研室的教师与肯纳公司人力资源部相关人员就如何更好的开展和组织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进行了多次交流和探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与探索,选课的学生对这门课程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
该课程讲授的范围十分广泛,从“毕业生就业指导”到“刀具的基本知识”,再到“陶瓷工程”及“销售技巧”和“财务培训”等,这些课程内容的安排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为他们补充了很多课堂上学习不到的实用知识,为将来的就业及生活都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每个主题都安排3个学时进行讲解和培训。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培训中,肯纳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针对肯纳公司就新进本科生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及面试技巧等方面分享了经验,并在课堂上开展了模拟招聘环节,使学生真实的体会到面试的场景,并在面试官的建议下更好的完善和提高自己的面试能力。在“销售技巧”培训中,肯纳公司北方区销售总监刘刚先生在介绍了销售人员的一些基本素质和基本的能力之后,就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模拟销售不同类型的服装,让学生们进行销售案例情景展示。学生们积极踊跃展示和点评,课堂洋溢着浓浓的学习氛围。案例情景展示过后,刘经理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及丰富经验一一点评及分享,让学生们了解到销售领域的大学问。刘先生根据学生们在演练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了销售的技巧和经验。结合实际案例,刘经理又详细介绍了销售领域理论知识――销售六部曲。首先第一步是发掘客户,销售人员需要根据自己产品标准来寻找需要此类产品的客户。第二步是了解客户,销售人员需要了解客户的需求,在替客户着想的基础上达成一笔合理公平的买卖。第三步是学习产品,只有十分了解自己的产品,才能够在客户提出要求的时候及时介绍适合客户的产品给他们,抓住客户的心。第四步是提品,在向客户介绍产品的时候,产品必须具有差异化和独特性,满足客户的要求。第五步是达成协议,走到这一步客户与你就有了合作关系,而这个关系是否能够持续和长久还需要下一步。所以,最后一步就是管理客户,对客户进行分类。在“外资企业高绩效管理”培训中,主讲人是肯纳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李娟女士。李女士以她丰富的人力资源培训技巧并结合学生们关心的评优工作,细致的介绍了外资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讲座一开始,Alice女士询问学生在校期间是否获得优秀学生、是否获得过奖学金,以及是否知道如何考核、如何评定。由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提问,她深入潜出的由学校延伸至企业,提出了三个在企业中关注的问题。“什么是绩效管理?”“如何设定绩效目标?”“什么是个人发展计划?”带着疑问,学生们专注得听着Alice的生动讲座。培训老师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演练让学生们更深入的了解了外企是如何考察员工的工作成绩的,这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们对外资企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们对于财务培训也是相当感兴趣的。肯纳公司的财务共享中心经理丁苏宜女士讲课风格非常的风趣幽默。丁女士借用肯纳公司的一张资产负债表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如何制作资产负债表,里面的各种数据是如何得出的,然后从中得出“资产=权益+负债”的公式,由此说明了解一个公司的资产与负债就可以掌握这个公司目前的资产和负债规模,有助于公司作出优化结构、降低风险和提高运营效率的判断和决策。为了方便学生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她引用了诸如Dell、宝洁、家乐福等知名公司的许多例子,向大家介绍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其流动性的差异以及对公司的影响。在最后丁女士还给出数据请大家亲自动手制作一份资产负债表,实践练习让学生们对这次财务培训讲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短短的3个小时的时间就让学生们明白了一些财务知识。还有“刀具应用介绍”和“刀具设计”以及“物流和供应链”等培训都给学生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这门课程主要是针对大三学生开设的知识拓展课,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希望他们能够积累就业经验及对不同职业有一定的了解和规划。以往的教学方式,很多情况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学生一方面觉得课程比较枯燥,另一方面觉得和自己相关性不多,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的理想。在这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来自企业的各个资深的部门经理除了给学生传授一些实践经验,更多的是设置了很多模拟的场景和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课堂的氛围非常的活跃。同时,部门经理们还会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公司真实的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及提示,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自身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不足之处,增加了很多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在“陶瓷工程”培训中,肯纳公司的斯泰克厂长郭志全先生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还准备了很多精美的小本子和小礼物。在他的课堂上进行了分组讨论,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并培养了合作精神,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深奥的陶瓷内容介绍的非常容易理解。通过郭厂长的介绍,大家逐渐了解了陶瓷基本的判定标准及陶瓷的应用领域。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他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围绕“氮化硅(Si3N4)样品制造”进行相应工艺过程制定的练习。尽管学生缺乏专业系统的陶瓷工艺知识,但大家利用上课所学的内容,拓展思维,积极讨论,合作完成了制作工艺图,并派出代表阐述各自小组的设计思路和方案。最后,郭厂长针对四个小组的不同方案进行了详细的点评并选出最佳方案团队。通过这样一个分组练习,学生对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市场培训”是由肯纳公司的市场传媒经理赵婧婧女士进行的。在课堂上赵女士详细的介绍了市场和销售的区别,使学生们在学校里就深入了解了将来若从事市场方面的职位应该做什么工作。赵经理还特意准备了海盐巧克力来活跃课堂气氛。
三、考核方式
成绩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和教师检查教学效果、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又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衡量他们是否达到规定目的,是否具备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方法。对于《材料类专业职业生涯培训A》这门课程主要是想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多的了解自身特点和各个职业的特征,为将来走入职场、正确定位自己在职场中的位置做准备。这门课程的考核主要通过开卷考试及学生心得体会报告来确定,开卷考试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每次培训的基本理论内容来进行的。同时,课程结束之后,让学生根据课堂上参与讨论的内容,写出自己对培训课程的感想及收获,目的是想通过对课堂知识的回顾和总结,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培训范文6
(一)时代性和发展性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新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的综合素质。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因此,21世纪将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
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科技的日新月异,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能迅速作出反应,增加一些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的新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确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素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面对时代和未来的挑战,根据“全教会”的精神,审视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我们发现,确实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部分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生活;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重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缺乏灵活性等等。
因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2、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体现了时代特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确定了这样一些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主义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这些理念和策略的提出,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二)延续性和继承性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对前面所进行的课程改革的延续和继承。我国曾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成就。最后一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行的体系。这次课改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比如增加了“选修课”和“活动课”;引入了地方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这些成绩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但是,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和需要。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在吸收了前几次课程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弊端而进行和开展的,因此,相对于前几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说,本次课程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的一种延续,是课程完善过程的一个阶段,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
(三)综合性和开放性
我国以前的课程计划在课程的分科性、统一性和持续性方面考虑得比较充分,而对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方面关注得不够,因此,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依据国际课程发展趋势,课程现代化的要求以及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传统,重建新的课程结构,需要特别关注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
1.综合性。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照学科来确定的,各门学科有其独立的,严密的学科范围和体系。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学科壁垒森严,相互割裂的状态,科学知识综合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一方面要求现代人具有一种综合的科学素质和全面认识能力,另一方面要求课程内容实现综合化。为此,本次课程改革中,注意矫正传统的不合理的学科分类,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按照科学综合发展的本来面貌提供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通过开发和设置综合课程的方式体现出来。
当然,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的发展并不一概地否定分科,而是反对那种认为完整的事物可以通过孤立地研究其中的每一部分而得以把握的陈旧观念。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尤其在小学阶段,综合学科和综合活动所占比重应超出分科学科。.
2、开放性。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课程内容既要继承人类历史积累的正确的、合理的知识,又要剔除旧的、已过时的、不合理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及时吸纳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新知识。国外就有一些将教材或教师用书以活页形式呈现的做法,以便随时增添,修改,调整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当今课程设置的开放性。
另一方面,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改变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做法,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四)自主性和互动性
1自主性。《纲要》指出,中国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发挥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只有当每一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而不是课程改革的被动执行者、实施者时,课程改革才有希望。因此,在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的规定上也有了较大的弹性。学校和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本校的条件,自主决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通过选择并设置有关课程来创造和形成本校的校园文化特色。
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每门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形成的,逻辑性强的学科如数学是按逻辑要求来排列的,时序性强的学科如历史则是按时序来排列的。这些做法都是以具体学科本身的特点为出发点,没有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条件、需要和兴趣。现代学校课程除了以学科为本的结构形式外,还可提供个别化,处方化的课程形式,构成多种可能的组合,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如能力,需求,兴趣以及已有的知识基础)来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2、互动性。《纲要》中提出了体现时代要求的新课程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等,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中国的学生遵守纪律,课堂秩序良好是很多国家难以比拟的,而在新的课程目标的要求下,我国的课堂教学必须讲求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
二、教师培训中心面临的新任务:
师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搞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作为教师培训中心,在当前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任务,那就是加强教师培训,加速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传统型教师走向现代型教师,为实施新课程作好师资准备。
(一)认识到位,重抓落实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新课程实验和逐步推广的师资培训的规划工作,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并适当超前。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首先培训中心的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新的观念,并将这些观念传递给广大的中小学教师,从而为新课程的大范围实验和推广奠定基础,要将新课程培训作为正在实施的“继续教育工程”中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观念更新,形式多样。
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创新的过程,课程思想的创新,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最终都得靠人来实施。培训中心的教师首先应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新思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例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认识到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课程功能观等等,按实施新课程的要求,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方式上,要采取多种形式,倡导培训者和教师的平等交流、对话,了解他们的疑惑和困难,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深入地讨论,使他们能全身心的参与到培训中来,使培训工作收到实效。
(三)结合实际,加强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