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思维训练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思维训练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思维训练培养

儿童思维训练培养范文1

儿童哲学诞生以来,儿童哲学课程也是各路学者关注的焦点,儿童哲学课程在国内研究者的研究中大多适用于校本课程当中。而在学前教育当中,也可以用于园本课程的探索。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天生就能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哲学问题,天生就带有好奇心看世界,但是若缺乏系统的思维训练,缺乏发现这些哲学问题的眼光,无疑到最后便会变成缺乏思考能力的人。因此,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也需要这样的思维训练,这便是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意义所在,在学者的研究当中,儿童哲学课程在一些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已经初见端倪,但是整个学前儿童哲学课程还在摸索当中。

一、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内涵

西方国家认为“儿童哲学”是为儿童提供的哲学课程。在全国教育哲学学术委员会2015年高峰论坛中凸显了当前儿童哲学教育有几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公民教育取向的看法是以批判性思维、自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为主,方法论取向的看法是以训练思维为主的,而人文教育取向的看法是以提高哲学素养为主。学前儿童哲学课程可以说是以训练学前儿童思维为主,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以及沟通合作能力,最终达到培养提高学前儿童哲学素养目的的活动。

二、提出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必要性

余保华、刘晶(2015)在其文章中提到,澳大利亚将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探究性与合作性能力的儿童,作为应对时代挑战的核心对策,把儿童哲学引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澳大利亚儿童哲学课程发展启示我们,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应该从儿童开始,错过关键期想在儿童成年后再去实现这样的目标则十分困难;针对儿童理性思维训练的内容应该有专门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应该是统整性的。基于此,在学前教育或小学阶段开始设置儿童哲学的课程内容,是完全必要也是可行的,这也是形成学生批判性的思维品质进而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提出还可以保护学前儿童的哲学天性,留住幼儿由于好奇心提出的哲学问题,并从中激发幼儿的思考。这样的课程提出可以让学前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可以提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新想法或事物,这也正是我们时下所倡导的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把一切能够培养人创新能力的想法从幼儿期开始激发出来。

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提出能够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当中,如何教育培养人才是各个国家讨论的主题,而儿童的创新能力便是关键,但儿童的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密不可分,因此能够开发人的理性思维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幼儿的理性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凭空出现便不会消失的,需要训练才能长期保持并一步步提高。而哲学课程便是能够训练幼儿的哲学思维能力的活动。

三、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基础之一:哲学

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哲学家都认为哲学源于惊讶,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秉持这一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并且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这地地道道是哲学家的情绪,即惊讶,因为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决定性的起点。”其实惊讶并不是我们常说的少数人的专利,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对自己和世界都怀有o限的惊讶与好奇,幼儿不断发出“为什么”的信号,提出“我是怎么出生的”“我为什么在这里”“世界从何而来”等根本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哲学诞生之初,古希腊哲人们争论不休的哲学问题。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但他们思考往往是一种直觉反应,特别是对于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学前儿童阶段更是如此,由于学前儿童的惊讶并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审查,必然会犯逻辑上的错误,李普曼认为需要对学前儿童的这种直觉反应加以训练打磨,儿童的这些逻辑错误以及思考上的混乱与不足才会得到纠正与引导,才能对日后的言语及行为带来积极影响。因此学前儿童也需要把直觉反应经过理性的思考训练,若在关键时期内得到了引导训练,便会在以后的思考中事半功倍。

儿童哲学所倡导的对儿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推动理性思维发展的学前儿童哲学课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基础之二:心理学

儿童思维训练培养范文2

[关键词]园林设计初步;实验教学;线性思维;情境思维

一、教学现状

《园林设计初步》是园林、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比重大,内容丰富,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实验内容,在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制图和设计思维方面起了显著作用,使学生能够建立起实物与图纸之间的关联,并将优秀园林作品转化成图纸,将设计创意转化成图纸。但是,从目前教学效果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园林、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在绘画技能方面明显逊色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虽然设计工作越来越多地采用电脑制图,但手绘作为图纸制作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已,它更是设计思考、设计美感、设计能力的集合,综合体现了一个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样,作为该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如何针对学生美术基础薄弱的特点,制订合理的手绘训练内容、学时和方法始终是该课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二,所有设计相关的课程中一个共同的难题是设计思维的训练。设计思维作为一种无形的东西,很难用量化的方式来衡量,因而,关于设计思维的训练方法莫衷一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是基础和专业课之间的一个衔接课程,要求学生实现从观摩学习他人作品到学会自己创意思考的重大转变,其中思维方式的转化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目前,该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借鉴形态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方法组织教学内容。但实际上三大构成本身是所有设计类课程的理论基础,其理论丰富而抽象,如何更好地与园林专业相结合并在教学中进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再者,关于设计思维的训练除却形态构成设计法则是否还有可供借鉴的其他理论,可以再探索。本文将围绕以上两个问题,提出一些课程改革建议。

二、教学改革思路

目前,园林设计初步的实验内容分布在Ⅰ和Ⅱ上下课程之中。Ⅰ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园林要素及其表现技法,平、立、剖(断)面图的绘制方法,渲染技法,园林制图规范,园林草测,实验总学时48;Ⅱ的内容主要是园林效果图表现、形态构成设计、园林模型制作和小园林设计,实验总学时48。梳理课程关系后,应该明确的是Ⅰ的课程目标是通过讲课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园林制图的技巧,能够将真实的小园林转换成图纸;而Ⅱ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学会运用设计思维将设计构思转换成图纸。前者强调“手”的技巧训练,后者强调“脑”的思维训练。

1.侧重“手”的技巧训练

(1)内容设置

手绘训练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设计初步Ⅰ,结合园林专业学生的特点,改革将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突出线条、形体、透视的训练。由于园林专业的学生普遍没有什么美术基础,手绘表现能力较差,在内容设置上不能按照传统手绘训练的技法进行训练。新的内容将训练重点放在钢笔线条的应用、园林元素的形体表达以及画面透视关系上。首先,要求学生熟练把握钢笔墨线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长短曲直、浓淡干湿、强弱虚实的变化维度,从而能借助线条的丰富表情进行情感表达。在这个基础上,对常见园林元素,如植物、景石、小品等进行平立面的临摹加写生训练,由于园林专业的学生对植物的种类和形态的识别比较擅长,该类元素的表现可以充分借助这一优势抓住植物形体特征进行手绘表现的训练。再者,通过对一点、两点、三点、散点、轴测、鸟瞰等透视方法的讲解和训练,使学生能将前面掌握的园林元素表现组织在一个画面之中。在手绘技法训练的过程中,还结合了园林场景测绘和园林制图规范进行内容上的组织。

(2)学时调整

字体和线条的练习侧重于熟练掌握线条的使用方法;园林元素的练习主要包括地形、假山置石、植物、水体、建筑、道路的训练,这是手绘训练的一个重点,为后面的训练打基础。草测与平立剖面的练习需要结合前两者,并在真实园林的草测中进行综合训练,是帮助学生建立实物与图纸之间联系的重要内容。可以设置单独的园林测绘模块,设置3周左右时长,总课时量控制在12~16学时左右。这也是手绘训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透视和渲染的内容主要是完成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马克笔、彩铅、水彩的渲染技法,为绘制效果图服务。由于手绘的训练成果非一蹴而就之事,尤其是园林专业的学生,因此在课堂学时外还可以增设建议完成的课后训练学时。

2.强调“脑”的思维训练

设计思维的训练既要学会“看”,又要学会“想”。这一部分的实验内容主要集中在Ⅱ,内容设置围绕“看”和“模仿”的模型制作和设计思维训练两个模块。其中模型制作,通过选取优秀园林、园林建筑设计案例,分析和解读设计作品并将其制作成模型,使学生在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他人的设计方法。设计思维的训练部分包括了形式美法则为主导的构成设计思维训练、以行为\认知为主的线性思维训练和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情境思维训练,这是课程II的重点和难点。

(1)形态构成的设计思维训练

形态构成的设计思维训练主要是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方法和形式美法则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如运用平面构成方法进行景观平面设计,用色彩构成进行园林配色设计,用立体构成训练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这种训练方法主要以形式美为依据,通过构成法对园林元素进行统筹布置,以达到园林空间设计的美型。里面可以设置两个实验内容:①平面构成作品的转换应用。让学生选择恰当的平面构成作品,借用其构成形式,赋予其内容和具体元素形态,将其转化成园林中的铺装设计或场地轮廓设计。②抽象到具象的小节点设计。将点、线、面的组织规律运用于园林中的道路、节点、水体、绿化等的布置——道路可以是线、节点可以是点、分区布局(花坛草坪、水面、广场)可以是面,从形式美的法则的角度考虑园林元素组合的手法。色彩构成的设计方法可以和园林中的植物种植设计相结合,将园林中常见观色植物按照色彩构成的法则进行配色设计。这部分的实训内容可以是同类色、对比色、互补色配色训练和小课题形式的花坛的配色设计。立体构成是让学生更多从三维角度运用形式美法则进行空间设计。在课程中可以通过具象造型的概括提炼,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象征对象如人物、色彩通过提炼、简化、分解、重组的方法进行新形象的创造,以小园林模型的方式组织实验。

(2)线性思维

线性思维指的是按照线性线索进行连贯性思考的方式,包括了顺向、逆向、横向、侧向、多向、聚向思维。这里的线性思维主要训练学生通过对特定园林空间内人的行为和认知的了解,从而运用掌握到的知识进行功能组织和空间布局。以往该课程设计思维的训练主要是形态构成设计法,学生对园林设计的把握难免陷入纯粹的形式设计之中。其实,园林的设计更应该强调设计的实用性。通过特定园林空间类型的认知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该类园林设计的基本内容,而行为的分析则可以使园林空间的设计更加人性化,贴合使用人群的使用需求,这是园林设计师应该具备的人文情怀。为了更好地进行这种目的的训练,这里以儿童公园作为案例。首先,根据人们对儿童公园的广泛认知确定公园的基本功能(游戏、休憩、认知)和主要内容(一个主要的公园出入口、明显的公园铭牌、特定的游戏设施、休息设施、建立儿童认知的易教设施)。其次,根据儿童行为的分析——喜欢色彩鲜艳、好奇心强、精力旺盛、喜欢丰富的体验行为等,对公园进行具体的设计。这种基于行为和认知的线性思维,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儿童公园的共性设计;另一方能够找到设计灵感产生的线索,进而创作出有设计特色的作品。

(3)情境思维

情境思维安排在最后,这符合学习递进的特点,目的是解决设计过程中空间认识不足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够从二维过渡到三维,乃至四维。情境思维注重空间的体验,要求学生能够代入场景,模拟在情境中的行、驻、观、感;关注园林环境中行走的方向、舒适、安全,驻足停留中观望的兴趣点,看、嗅、触等多种感官体验。情境思维的训练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园林交通空间的序列设计,要求学生对某一公园内的交通空间进行空间序列设计。借鉴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手法组织交通道路的沿线空间,用空间组织视线,用视线组织园林元素,关注交通路线变化过程中人的行、驻、观、感的多元体验,创建一个个连贯的观赏内容相异的空间。另一个训练是园林模型制作,将前面思维练习的成果在一个完整的小园林案例中综合,初步形成设计方案,并将这一方案制作成1∶200—1∶300左右的模型,让学生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园林空间的尺度、空间。实现小尺度到大尺度的过渡。

3.教学方法

(1)示范教学

示范教学法包括了动作示范、视频示范和书写示范等几个方面。示范教学贯穿在整个“手+脑”的训练中,手绘部分需要教师亲身示范运笔、设色技巧,在学生人数较多无法一一示范的情况下,结合多媒体录制手绘视频教学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情境思维的训练中也经常需要用到视频进行场景再现,让学生更生动地体验情境的维度。

(2)讨论教学

基于认知和行为的线性思维常常需要头脑风暴式的广泛讨论,如儿童公园中关于儿童的认知和行为的了解,需要将所有与儿童相关的线索罗列出来,然后一一构建相互关联,通过线索梳理形成儿童公园设计的主题、功能布局、空间组织。讨论的基础是阅读和经验,将个体所积累的知识通过交流传达给群体,群体将获得的碎片式信息综合,这是讨论的意义所在。所以虽然是课堂讨论,前提是资料的广泛获取,要求学生通过文献、网络掌握信息获取的方法。

(3)项目教学

针对思维训练改革过程中采用实践项目进行,所引用的多为2000—5000㎡的小型项目,涉及设计竞赛类和教师自己的社会实践项目。这类项目有明确的设计范围和目标,以及解决的关键问题,不至于太大,非常适合学生进行小园林设计的训练。在最近一次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引用了一个口袋公园和医院景观项目作为课堂内容,通过为期3周12个学时的训练,大部分学生能以快题设计的方法完成方案的构思。

三、教学效果

目前,这一教学改革还是带来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园林制图、园林设计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在园林设计思维方面掌握了从形式到功能,从平面到空间,从表层到内核的设计思考方式。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多元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90%的学生反映课程信息量大,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方法契合课堂教学内容。随着学习的深入,这种手脑相合的训练和思维方式将给学生带来越来越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吴刘萍,黄艳娜.感知•情景•体验:风景园林设计思维训练的教学探讨.中国林业教育,2016.5

2.刘骏.理性与感性的交织:景观设计教学中的理性分析与感性认知.中国园林,2009.11

3.梁艳.高校《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安徽农业科学,2009.29

4.刘娟娟.走向体验—参与式教学模式:“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改革尝试.中国园林,2015.5

5.马晓燕.形态构成与园林设计:浅谈园林设计初步课的教学.北京农学院学报,2001.4

儿童思维训练培养范文3

关键词:发散思维 审美创造力

检 索:.cn

作为一名儿童美术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日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美术课程具有浓厚的人文性,美术本身极为注重独特与创新。在关于儿童审美创造力的研究中我发现几个长期存在的问题:1、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些思维已形成定式,审美创造力需要被激发。2、儿童想象力较为丰富,但自由想象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效果不甚理想。3、儿童惯于模仿,不当的引导会阻碍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发展。针对以上情况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发散性思维训提升进儿童审美创造力。在此做一些浅显的论述。

发散思维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来的是集中思维的基础,而集中思维又是发散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1]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层次的思维过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进行信息重组,形成尽可能多的发掘问题解决途径的意识。具有大胆创新、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局限的特征。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简单地讲就是由点到面,由一到多的思维,它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寻求不同的答案。

一、生活经验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2]其实在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来解决。在课堂上我经常鼓励学生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在上《剪剪撕撕画画贴贴》一课时,我以魔术游戏的形式导入,用手随意撕出一个形状撕。也让学生尝试撕出一个随意的形状。撕完后有许多学生在小声说着自己的图形像什么。这就是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第一步。这是图形引发的联想。我趁热打铁请学生互相讨论他们撕出的图形像什么。有的说自己撕的像把手枪,有的说像个花盆。还有的说转过来就像一个月亮。这时我又请求他们帮助我想想我撕出的图形像什么。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说像月亮,有的说翻过来就像张开的大嘴,还有的说横过来像条小鱼。这时他们自己已经探究到变换图形的位置可以产生更多的联想。这些就是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的结果。从自己熟悉的事物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我及时总结。这时的学生已经在自觉运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了。他们找到了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接下来我用现场演示如何把刚才所撕好的图形用添画的方式变换成了一只正在孵蛋的鸡妈妈。这个所谓的魔术就变完了。最后我还展示了提前准备好的这个图形其他的变化作品,培养学生学会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就是这种发散思维训练使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最终转化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图1)

二、大小比例关系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在人们的头脑中对现实事物的大小比例关系会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式,儿童亦是如此。如果打破这种固有的比例,就会获得一种特殊的形象关系,在艺术创作中可以有效地加以利用,可能会形成极具创造力的艺术作品。

在上《大人国与小人国》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述《格列佛游记》。这里就出现了大人国和小人国。在课堂上我设定了一个有趣的“吹牛游戏”。游戏的要求是要尽可能的把自己描述得很大或很小。看谁能把自己变得最大或者最小。第一个学生说“我变大了,变得像我们的教室一样大。我脚踩着地板,头顶着天花板”。另一学生说:“我更大,我和教学楼一样高”。第三位学生说:“我才大呢,教学楼只到我的腰……”。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有得说白云只到自己的脚踝,有的说伸手可以摘到月亮。这时有一个学生说:“我把自己变小了,小到可以坐在课桌上听课”。另一位学生说:“我更小,小到可以爬进妈妈的口袋”。又一个学生说:“我才小呢,可以骑着蚂蚁去旅行……”看来吹牛游戏很成功,学生的思维已经成功被发散开。这是学生就自然理解其实大与小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儿童的想象力很丰富,但如何把这种自由的想象落实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呢?这是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画面中表现自己很大或者很小。有的同学说把自己画得很小很小,小到得用最细的铅笔去画。有的说把自己画大,得占满整张纸。这时的学生对大小还只停留在纸张的范围内。突然有同学说:“我想只画自己的脸,旁边有一座和我的脸一样高的楼”。学生们突然很兴奋,他们的思维又被发散开来。有的说:“我只画自己的大手,手里捏着一架飞机”。有的说:“我站在一片花瓣上在跳舞……”。学生们连画面都自觉运用了发散思维的方法去构图。在比例游戏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发散练习。(图2)

三、逻辑变化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和大小比例关系一样,自然界中的事物在人脑中会形成思维定式,如果人为地改变这种思维定式,就会产生一种奇异感,若在艺术作品中运用这种方式就会取得创造性的效果。如俄罗斯画家夏加尔的绘画在一般人的眼里, 往往是脱离现实、带有梦幻的色彩。他的绘画中经常出现飘浮在空中的人物、人身与动物的头部相结合,以及倒立的物体等等。他的画面中经常出现不合逻辑的关系,运用奇妙而充满幻觉感的视觉图像表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是艺术家思维发散的一种结果,也是对现实世界的再创造。这些绘画作品的魅力就在画面思维远离了自然规律的逻辑思维方向,使思维灵感获得了“发散”。

在给孩子们上《图画大餐》一课时我就运用了改变逻辑的思维训练法。作业要求以《图画画大餐》为题,描画各种美味的食物。但桌上的主菜不能是任何一种食物。这种半命题的绘画激发了学生改变逻辑的思维方式。在合理与不合理的拉锯中,学生的作品呈现出奇异的创造性。在一桌子美味的大餐中,有的主菜是一双粉色的舞蹈鞋,有的是一盘扑克牌,有的是一个玩具小丑……学生的绘画充满不符合逻辑的创意,在矛盾冲突中产生一种超现实、违反常理的逻辑关系,形成赋予个性的独特的艺术创作。(图3)

四、想象与幻想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游戏是儿童了解世界、探究世界的认知方式。想象与幻想已知是人类乐于进行的一种游戏。在成人的世界中把离奇的幻想视为白日做梦。弗洛伊德把关儿童游戏和白日梦的理论解释为:诗人和玩耍的孩子干着同样的事情,创造犹如白日梦,是旧时儿童游戏的继续和代替物。[3]利用想象与幻想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是美术课堂中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在设计《我的书包》一课时,幻想就成了一个有趣的游戏。在一开始我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科幻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拥有一只神奇的书包,这个书包隐藏着许许多多独特的功能,让小主人公在历险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故事的最终,小主人公在沙漠里迷了路,是靠书包里的卫星定位系统才被救援人员发现。在等待救援的日子里是靠吃掉了这只由植物纤维制造的书包才得以生还。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都暗自在想如果自己也能够得到这样一只书包该有多好。这时我提议每人设计一只最有用的书包。

儿童思维训练培养范文4

据了解,主办方收到了来自深圳书城、杭州市新华书店、陕西嘉汇汉唐书城、新疆国际书城、郑州市新华书店、深圳友谊书城、安徽图书城、上海书城、中原图书大厦等书店卖场近40幅作品。作为本次创意大赛的参赛渠道之一,浙少社新浪官方微博近日也热闹不已,粉丝量直线上涨,提交了作品的书店纷纷在微博上晒起了自家作品,颇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氛围。在浙少社微博上,记者看到诸多参赛作品主题各异、造型多样,从不同角度突显了少儿读物特色,展现了书香世界中童真童趣的一面。一幅幅或是猫头鹰造型、或是城堡造型的作品,透着书店一线业务人员的独特创意和技能实力。例如,一幅名为“乘风破浪”的码堆作品,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的新作《小猪大侠》为创作素材,搭建了一艘远航的帆船,寓意青少年读者在成长道路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借作品寄托了对当代青少年的殷切希望。

据介绍,本次创意大赛邀请了全国百家实体零售书店参加,通过以浙少版图书为素材的码堆造型或POP手绘海报等作品形式,展现书店一线人员的实力和风采,绘就书店卖场的最美风景线!为了发掘更多的明星店员,“浙少杯”图书码堆暨POP海报创意大赛将分5~6月、7-8月两期进行评选,通过初步海选、专家评选和网友票选,陆续产生“月度之星”“年度之星”等奖项。(叶子)

2012年接力社:基于读者全面创新

本刊讯截至2012年5月21日,接力出版社当年发货码洋突破3个亿。其中一般图书发货实现1.4亿元,同比增长19.83%,在出版效益上取得喜人的成绩。接力社总编辑白冰认为,接力出版社作为一家坚持以读者为本,为读者服务的专业青少年出版社,在出版实践中始终坚持“基于读者、基于作家、基于文本、基于市场”的出版原则,从读者需求与均衡读者精神膳食营养的角度,不断为青少年读者提供大量符合青少年阅读心理和审美需求的图书,既出版为少年读者打好精神底色的经典图书,让少年读者从小就得到最优质的精神滋养,也出版具有当下型、时尚感,能培养孩子现代社会意识和开拓国际视野的流行畅销精品,满足了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多元阅读需求。

2012年,接力出版社根据不断增长的细分读者阅读需求,拓展开发了儿童数学思维训练、少儿哲学启蒙和阅读指导三个全新板块。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接力出版社的产品结构。

现今,家长、教师对儿童数学思维训练极为重视,而市场上也有众多门类各异的数学思维训练图书。而接力出版社2012年暑期出版的“何秋光思维训练”《儿童数学智力潜能开发》则是一套具有先进理念、科学方法和扎实实践基础的儿童思维训练权威读本。在阅读指导板块,接力社从2011年就开始陆续推出了彭懿阅读与指导系列《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以及由接力社总编辑策划,彭懿、徐鲁、汤锐、吴岩分别创作的“这样读系列”。这两大阅读指导类系列图书从专业的角度为家长和老师指导选书,从实用的角度提升了儿童的阅读效率,开启了儿童阅读世界经典的大门。

接力出版社在图书出版中一直强调策划先行,强调编辑含金量,通过策划来丰富图书价值,让图书价值最大化,以丰富读者在阅读中的收益。在策划出版图书的过程中,接力社也始终坚持着创意出版的理念,在图书装帧设计方面更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意,很多图书都通过设计、制作出新而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今年,斩获奥斯卡五项大奖的3D奇幻电影《雨果》于5月31日上映。为了让读者同步领略到原著小说的魅力,电影原著小说《造梦的雨果》(新版)以及作者新作《寂静中的惊奇》均由接力出版社适时推出。为了增强《造梦的雨果》与电影的相关性,新版《雨果》增加了带有电影获奖和国内上映信息的腰封,并在图书封面最显著位置印制了凯迪克金奖标志,体现了该书的文本价值。从装帧设计到图书用料,接力社都将创意出新放在首位,而创意的最终目的就是尊重和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让中国儿童健康地、绿色地阅读好书。

儿童思维训练培养范文5

一、让学生深情朗读,触发他们的语感。

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就是要以读为本,让书声朗朗进入课堂。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逐步读出情、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出语感不是空洞地让学生这儿读出感情,那儿要读出语气,而是通过教师精心的点拨,学生感悟、理解之后,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天性好动,单一的指导方法效果大多数不理想,因此采用示范读、评读激励等各种各样的朗读指导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在反复背诵中积累,积淀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积累又离不开必要的识记背诵。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小学语文学习的普遍规律而言,必要的记忆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是空中楼阁。语感能力就是在大量阅读、大量背诵的过程中逐渐地积累、内化而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6~13岁儿童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间,趁此时大量地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背诵一些诗文佳作,名言警句,多积累一些语言材料,多积淀一些语感经验,日后的阅读、表达就会多一些敏锐,多一些顿悟,多一份神采。只有储存大量的优美词句和名著佳句,让语言材料深深烙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苏教版小语教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文辞精彩,犹如一幅幅画卷,让人陶醉,使人遐想。教学这些课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对于低年级儿童,教师可以采用引背、比赛背、做动作背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背诵。如《雨点》一课,“雨点落在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学生边背边做“睡觉”的动作,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理解了课文内容,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发展了语感。

三、指导学生品析揣摩,仔细体味语感。

训练语感,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读、议、品析、披文入情,深入理解文字的内在含义,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敏锐和感悟力。但教学时不能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字句、研究文章和辞法,而是要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从中体会用词的准确、传神,摸索出语言的规律。比较是培养学生语感准确性的一种有效手段,有比较就有发现。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感知能力相对较弱,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品味词句,通过比较,让学生去发现、去领悟作品语言的独到之处,这对训练学生的语感大有裨益。

四、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不断拓展语感。

语言是思维训练的凭借,是进行思维训练的物质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凭借语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要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相结合,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们既要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开展想象,同时又要为他们提供想象的空间、想象的条件。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所以在思维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卡壳”现象,这时应利用知识信息来弥补缺陷,保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小学生的阅读潜能不可忽视,对于思维的培养必须持之以恒。只有经过必要的思维训练,才能进一步提高语感。

五、帮助学生说写结合,使学生内化语感。

小学生写作是从有声语言发展到书面语言,如果没有有声语言的帮助,小学生的书面语言便难以展开、充实、丰富。因此要大力发展小学生的口头语言,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唤起学生的已知,丰富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在模仿中逐渐规范语言,学会创作,拓展思路。

儿童思维训练培养范文6

一、创设进行思维训练的情境

课堂教学是训练小学生数学思维的主渠道,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创设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是一件长期性的工作,必须从低年级开始重视。

例如:教学一年级思考题“要拿出8角钱,你能想出几种拿法?”课前,让学生准备好5角纸币1张、2角纸币4张、1角纸币8张。

首先,让学生随意拿,然后再要求学生动一动脑筋:“怎样拿才有规律,拿的方法又多?”“如,从币额大的拿起。”在教师启发下,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部分学生能用各种拿法组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组织图案写成下列的算式(以角为单位):

5+2+1

2+2+2+2

5+1+1+1 2+2+2+1+1

2+2+1+1+1+1

2+1+1+1+1+1+1

1+1+1+1+1+1+1+1

再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规律:(1)从币额大的拿起。(2)把第1种拿法的2角分解为2个1角就变成第2种拿法,(3)还可以从币额小的拿起。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通过动手、动口、观察、思考,愉悦地学习,同时也训练了思维。

二、选择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

俗话说“过河要搭桥”,思维训练同样也须途径,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应用题教学既能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应用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解题思路,从而做出正确的解答。这是一种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

例如,教学乘法应用题“每人浇4棵树,有3个人浇树,一共浇多少棵树?”时,请一个小组读题,让学生回答问题:“题中第一个已知条件是什么?”(每人浇4棵树)然后教师贴出4棵树的图。“题中第二个已知条件是什么?”(有3个人浇树)教师贴出3个学生浇树的图。“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一共浇多少棵树?)

“每人浇4棵树,求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树,就是要算什么?”(就是要算3个4的和是多少)如果用加法解答怎样列式?列式:4+4+4=12(棵);如果用乘法解答又怎样列式?列式:4×3=12(棵)。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得出乘法口诀的意义,建立起正确的乘法概念,学会了解答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训练了学生思维。

三、充分发挥练习题的多向思维训练的功能

课本中有的练习题,尤其是有的星号题、思维题,可用简捷解法、反常解法和独特解法等多种解法,是对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训练的好材料。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积极寻找多种解题思路,对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训练。

例如,教学面积计算后,让学生练这样一道思考题: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老师,这图形没学过,怎么求面积呀?”题目刚出现,学生就提出了疑惑。

“对,这种图形我们未学过,但大家东动动脑筋,怎样把它转换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思维开窍了,可把不规则图形割补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并且有以下几种解法:

以上解法中,既有组合,又有划分,不少学生能想到两种以上的解法,每想到一种解法都给学生带来了极大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本题的教学中,如果能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对原图的拆分进行演示,通过视觉刺激加深学生的理解,其良好的效果是静态的图片、幻灯片无法相比的。

在这几种解法中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第三种割后的每个小长方形大小相等,因此第三种解法“20×10×6=1200”最为简便。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问题,寻找简易快捷的方法,解答出答案,使学生既学会多向思维,又学会解题方法的优选。

四、利用互逆因素,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

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心理学家曾做过研究,经常进行逆向思维训练的儿童,往往创造性思维能力较强。学有余力的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也特别强。教材中的例题如果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新的联系,新的构想,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例如,学习两步应用题后,学生可练习这种习题:“学校图书馆新买来科技书70本,故事书的本数比科技书的3倍还多50本,故事书有多少本?”

学生解答:70×3+50=260(本)

然后让学生讨论上面这道题,假如故事书已知260本,科技书未知,可以怎么说?讨论结果有两种:

(1)学校图书馆有故事书260本,比科技书的3倍还多50本,科技书有多少本?

(2)学校图书馆有故事书260本,比科技书的4倍少20本,科技书有多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