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课程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课程的特点

美术课程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煤炭高职特色;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在煤炭高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后续专业课脱节,很多电子技术讲授的知识点后续专业课用不上,而真正用上的知识点又没有深入地去讲,煤炭高职的培养目标是专才教育,而不是像本科的通才教育,所以,应立足以煤矿生产应用为主线,充分考虑以煤矿生产对课程的要求,对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力争编写具有煤炭高职特色的电子技术教材。我们的改革设想,就是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以期找到比较好的解决方案,使电子技术课程在煤炭专业上用得有理由、有方向、有目标;使教师教得有方法、有工具;使学生学得有动力、有用处。发挥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我们煤炭高职的培养目标。

一、改革的内容、目标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以煤炭高职电类专业课所涉及知识范围为切入点,对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2)如何将后续专业课所涉及的电子技术实例纳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去。

(3)对电子技术课程的学时数、内容、讲授方法、相关性等进行研究。

(4)对课程的实验、实训及课程设计等环节中的内容、实施时间、实施方法、考核方法等进行系统配套改革。

2.课题研究的目标

电子技术作为煤炭高职专业基础课,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占有较重分量。通过教学改革将达到如下几个目标:

(1)师资队伍建设,要求队伍要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但要代电子技术基础课,而且要求同时代后续专业课。

(2)不断改革课程内容,跟踪煤炭类电子技术最新发展,充实和完善一流的教学内容。

(3)优化教材内容,总结教改经验,追踪煤炭类电子最新技术与器件,力争编写符合煤炭类专业教育的高质量教材。

(4)完善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进一步完善各种教学文件和有关教学资料,实现教学管理合理化。

3.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结合煤炭高职的办学特点,根据各专业所涉及电子技术的后续专业课,完成《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重点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整合。

(2)在煤炭高职办学基础上,完成《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有关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的编写。

(3)制作和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煤矿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方法、计划及可行性分析

1.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结合我院煤炭类高职学生的就业特点,基于煤矿的生产实践,剖析煤炭高职后续专业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知识点等,可以看出,要使学生的电子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就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现行的教学大纲,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我们的实验、实习、实训及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中不合理的内容、时间与方法,制订出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计划,注重计划的可行性、实用性、实效性。

2.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法

(1)教材改革

教材编写应以煤炭类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出发点,减少烦琐的理论推导;以文字叙述为主,借助图表说明问题;侧重器件选择使用、电路调试方法;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煤矿生产应用实例的介绍,以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应介绍新知识、新内容。

(2)教学内容与方法

从培养煤炭类高职技术人员的角度出发,对课程重点内容、授课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课程讲授应遵循的教学规律,并按课程主讲教师多年总结的经验,归纳了一些科学的讲授方法。

(3)实验改革

实验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掌握一般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巩固已有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及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要使实验课真正发挥作用,应多安排与煤炭类专业课相关的实验,如,简单的电子保护器的设计,以便对后来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帮助。

(4)课程设计与实训

课程设计、实习这两个环节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至关重要。从培养学生电子技术应用能力与煤炭专业素养出发,应安排与后续专业课相关的设计和实训项目,例如,电子综合保护装置的设计和实训。

3.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计划

从煤炭类高职学生电子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出发,考虑到本教改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化改革:

(1)理论教学

①教学内容,课程的重点内容、知识点、教学时数、教学的重点内容、具体课时分配、采用的教学手段的改革。

②教学方法:实物展示、专业课电子部分实例的引入、多媒

体等。

(2)实验教学

①实验内容:引入综合设计性实验,对后续专业课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提前验证。

②实验方法:由教师设计题目,学生进行设计并验证。

(3)课程设计和实训

把传统的焊接收音机、放大电路换成煤矿电气设备电子保护电路的设计。

(4)可行性分析

本教改课题立足于煤炭类高职学生电子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将煤炭特色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煤炭办学理念与电子技术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注重实效,本课题的实施将会使学生的电子技术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同时也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

争力。

总之,该项目拟建立煤炭高职教学特色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新思路和方法,把后续的专业课教学内容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煤炭类高职培养专才教育为出发点,对现行的电子技术教学进行合理改革,以适应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以后煤炭类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京南,余玲玲,堵国梁.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04):20-21.

[2]侯俊勇.师范院校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03):28-29.

美术课程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美术学习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美育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其对于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美感、提高人才全面素质非常重要。那么,肩负着美育任务的小学美术课堂,又应如何改革创新,实现高效呢?

一、借助“同课异构”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此种教学模式建立在“同课”的基础之上,并通过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方式来达成教学目的。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及想象力得到发展,小学美术教师应在常规教学环节有意识地采取“同课异构”教学模式,进而通过此种教学模式的实施,确保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得到更好的呈现,使学生更为高效地领会和接受美术知识。同时,通过此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亦能够达到小学美术课堂教改的目的,使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契机。

二、采取课上启发式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小学美术教师应意识到,美术课程是一门充满了艺术魅力的课程,如若教师采取平铺直叙的讲解方式,将会让学生感到美术课堂同其他课程的授课方式区别不大,进而逐渐丧失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有鉴于此,小学美术教师应使学生通过在美术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认识到艺术之美。小学美术教师应改变以往平铺直叙式的授课方式,在美术课堂上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即美术教师不直接向学生讲解和介绍相关美术知识,而是逐步引导学生自行发现美术知识,如此,学生不但能更为深刻地领悟所学的美术知识,亦能使学生自身的美术艺术素养获得宝贵的养成契机,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旨趣获得提升空间。小学美术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并在想象力的驱使之下去自由地进行美术创作,从中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所在。

三、结合游戏激活美术课堂,创新美术教育

游戏是小学生普遍喜欢的活动形式,参与性强,积极性高。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适当的游戏,能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氛围。为此,教师应把握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融入游戏环节,使其通过游戏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形成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如在《水墨游戏》课程教授中,小学生对于水墨画的学习兴趣不高。为了避免枯燥乏味的水墨画教学,教师可精心设计课堂,融入游戏成分。如设计一个游戏场景,播放舒缓的轻音乐,让学生随着线条翩翩起舞,自由地跳跃,进而趁热打铁,播放《赛马曲》,让学生在欢愉的氛围中,听着音乐画墨线,一边感受到骏马驰骋草原的景象,一边进行绘画创作。学生在游戏中绘画,体验着不同墨色之间的转变,同时,一幅幅水墨画跃然纸上。在游戏氛围的衬托下,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在无垠的时光中自由遨游。游戏创新了美术课堂,激活了美术课堂,大大提升了美术教学效率,也提升了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和美术学科的特点,教师可在教学中多组织开展一些游戏活动,必会对美术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四、依托鼓励评价,让学生增强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兴趣

美术课程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美术;有效性;实施路径

一、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中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其课堂教育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中国固有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的高中美术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难题。首先,教学目标定位过于追求“人文性”,直接导致美术教师不能根据学科特点和特性进行教学。其次,教学形式相对较为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和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同时,高中美术教育应有的课程内涵和素质教育的培育目标难以实现。最后,高中美术课程缺乏合理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发挥其设置应有的目标和评价作用,无法正确确定优质的课程成果。

二、促进高中美术课堂教学高效性实施的途径

1.促进教学活动主体性作用的有效提高

根据高中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判断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一特点,高中美术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时根据这一特点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主

动性。

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对学生美术课堂学习兴趣的引导,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作用,在课堂中实现“教”与“学”角色观念的转变,通过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定位目标的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实现“教”与“学”的优化配置。其次,在注重学生兴趣教学的同时科学设置教学范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特点创设适合学生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同时应当重视美术教学中课程范例的积极作用,因为美术课程具有直观性,范例的选择应该能让学生举一反三且具有典型性,在教学中选择一些典型性的美术作品和现代感较强的设计作品,让学生从案例中了解特定时代的艺术原理和艺术思维。最后,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手段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美术课程是视觉欣赏感受非常重要的学科,而利用当代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学生产生直接的视觉冲击力,简单直接地让学生接受美术知识的同时又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2.优化合理完善的课堂评价体系

高中美术课堂的教学成果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体系进行评定。为了改变长期以来美术课堂评价主体单一、方式死板的系列问题,笔者认为高中美术课堂应多方面改革评价体制,树立新的教育思维理念,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评价方法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依据此方法可不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开拓与创新意识的提高;可不可以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能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切实可行地实施操作。评价内容多维化:从单一的结果导向评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应该在新课标机制下不断深入变革。评价主体多元化:新课标理念下高中美术课堂教育评价体系的主体应倡导多元化,应倡导学生间进行互评,让学生互相解读自己的作品,发表不同的见解,促使作品的不断完善和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

新课标理念下提高高中美术教育的有效性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开拓,有利于学生自身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以后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构建合理完善、切实可行的高中美术课堂教育方法和评价体系。

美术课程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 苏州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教学策略

随着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培养学生对本土艺术的热爱,传承地方文化等教育目的的实际要求,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指出: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高度重视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体现当地美术教育的特色。苏州地区的地方美术资源优厚而独特,我们不但有着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还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吴文化资源。如何有效地加以开发利用,形成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从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开发利用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基本策略。

一、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界定与分类

首先,这里的“课程资源”是指狭义的课程资源,即“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地方美术”一般被理解为“在地方产生和延续的具有本地艺术特色风格的美术创造和历史遗存”。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就是指具有苏州本地美术特征的教学内容的来源。其特点是:种类丰富、内容庞杂、特色鲜明、积淀深厚。针对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特点,本文进行了梳理分类,以更好地服务于美术教学。总的来说,可以将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划分为以下四类。

1.具有苏州本地美术传统的经典性资源。

传统的苏州美术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有一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优秀美术遗存,堪称经典,包括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吴门画派,闻名世界的苏州园林,“四大名绣”中的苏绣,被誉为“南桃北柳”之“南桃”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等等。这些优秀的美术资源作为美术学习的经典,时常出现在各级各类美术教材当中,使当地的学生了解并熟悉她们。

2.具有苏州地域特色的自然与社会资源。

苏州地处江南,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著名的“水上都市”。苏州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市布局,呈现出“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独特风貌。其自然优美的水乡风光、风格古朴的民居和古建筑遗迹,无不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芒。可以说,苏州就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我们要引导学生挖掘身边的艺术宝藏,在美术课程中体现苏州的地域之美。

3.具有吴文化特色的民俗与民间资源。

在底蕴深厚的吴文化滋养下,苏州民俗与民间艺术大量涌现。尤其在民间手工技艺方面,以精、细、秀、雅而蜚声中外:丝绸、刺绣精美绝伦,木石雕刻技艺精湛,苏灯苏扇华美精巧。还有剪纸(窗花、礼花、刺绣花样)、编织(草编、竹编、棕编、麦秆编)、食品(面花造型、糕点模、糖果造型)等,多姿多彩的吴地美术,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此外,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作为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美术技艺,了解本地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的重要方式。《美术课程标准》认为,通过美术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传承和交流活动,是美术课程的核心价值之一。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苏州民间美术,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吴文化,这是美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

4.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文与网络资源。

苏州是一座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充满创新与活力的现代化文明城市。古韵今风和谐交融。因此催生出了新的文化和艺术式样。近几年,“苏州印象”专题海报文化展、“情调苏州”全国创意设计与摄影大赛等文化艺术活动影响越来越大。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以网站、邮件、博客、论坛等形式,相互传递地方美术信息,交流与合作,扩展了苏州地方美术的人文资源。这些资源因其新颖有趣而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教学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二、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

根据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不同种类与特征,美术教师可灵活选择不同的开发策略,以多种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加以利用。

1.以苏州经典美术资源为主体,组织“欣赏与评述”。

经典的苏州地方美术资源是美术学习的主体资源,它们经常出现在美术教材“欣赏与评述”的学习领域中。在日常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安排和扩展地方美术那些具有经典性和优秀传统的学习内容。

例如,在欣赏“中国园林艺术”时,苏州园林就是重点。我们特别安排了两节课,专题欣赏“苏州园林”。利用平时拍摄的园林照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寻找园林中的假山、花窗、门洞等雅致的小景,体验苏州园林的精致典雅之美;欣赏文艺纪录片《苏园六记》片段,品味园林中蕴涵的文人情怀、隐逸文化。学生用图文形式评述园林艺术,不少同学在欣赏与分析作品时,附上了收集的图片,用PPT展示自己拍摄的园林美景照片,生动表述了对苏州园林的热爱和赞美。

此外,我们应尽量以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接触地方美术的精品。我校组织参观苏州博物馆,那里藏着不少苏州本土艺术的精品、极品。学生浏览“明四家”的墨宝,欣赏经典的明式家具、瓷器、古玩,参观清代画家徐扬的《姑苏繁华图》……参观结束后,学生写了不少“观后感”来表达他们对地方美术精品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对地方美术经典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那些对他们来说不可或缺的苏州地方美术的常识,对苏州地方美术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增强了对本土艺术的热爱之情。

2.以苏州地方自然资源为素材,进行“造型与表现”。

在苏州的地方资源中,自然资源及基于自然的人造景观(建筑、遗迹等),是最直观,也是最贴近学生的美术素材。对于苏州的孩子来说,这里的芦荡荷塘、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等景物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也常常因为熟视无睹,未能发现其中蕴涵的地域之美。美术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身边常见的美术素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苏州、表现苏州”。

比如,组织学生去最具苏州水乡特色的平江路采风,对校园内的控保古建筑――王鏊故居进行调查和写生,利用集体春游和秋游的时间拍摄地方美景,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轻松愉快地学习,认认真真地创作,对苏州的水乡之美、建筑之美有了更深的体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我们还开展了手工制作和景观仿造的活动。学生利用瓦楞纸等废旧材料,手工制作苏式民居,仿造古建筑。有同学建造出了粉墙黛瓦的“江南人家”和“水乡风光”,还有的同学建造出了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园林景观……学生通过他们灵巧的双手,学会了表现苏州的地域之美。

3.以苏州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为依托,参与“设计与应用”。

苏州的吴文化是民间美术的依托和生存土壤。在传统民间文化日渐式微的今天,苏州的民间艺人迫切希望能把自己掌握的美术技艺传授给下一代。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老艺人王祖德先生,就希望美术教师能为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发展做些事。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苏州民间艺术,我校开展了“民间美术进课堂”系列活动。聘请知名民间艺人传授棕编、剪纸、面塑等民间手工艺。民间棕编艺人徐荣兴老师教会了学生利用粽子叶编织各种小动物;章维伟老师的剪纸手艺让学生们钦佩不已;叶长林老师的面塑栩栩如生,富有江南特色……学生们受到了文化与艺术的极大感染,兴致很高,设计出的作品充满了苏州地方的审美情趣。

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近距离欣赏年画作品。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了桃花坞木刻年画不仅具有装饰效果浓郁、构图丰富及造型夸张等艺术特点,更有着深刻的寓意和内涵,了解和体验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设计过程、制作方法,学习创作技巧。这些洋溢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作品,生动翔实地展现了苏州地方美术精细、典雅的风格,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这次活动之后,在“藏书票设计”活动中,学生仿照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制作步骤,创造了许多木刻版画作品,获益良多。

我们对苏州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了民间美术的趣味性和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学生设计和创造的美术作品“苏味”很浓,也为苏州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4.以苏州民俗文化活动资源为契机,开展“综合与探索”。

苏州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各种民俗节日、庙会及社区文化活动等,是开展地方美术学习的契机,也是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途径。

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是现代美术学习的主题之一。2009年,“苏州端午习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借此机会,向同学们介绍苏州端午习俗,带领学生开展端午彩粽制作和龙舟设计活动,用彩粽装点教室,营造节日气氛,组织学生观看苏州胥门的划龙舟比赛,开展龙舟造型设计评比,让学生参与到民俗活动中来。通过这次综合性的活动,学生了解了苏州端午习俗的特色,加深了对民俗节日的喜爱。

此外,我们结合平江社区的文化活动,策划了一次美术制作与展示活动。“苏州・桥”是社区开展的“吴风古韵伴我成长”系列活动的主题之一。从中小学生的视角,目光聚焦水乡苏州的桥,开展赏桥、做桥及展示的交流活动。在我们的引导下,学生考察了苏州桥的特点:多而密、小而精、古而秀;收集桥的相关资料,又运用各种不同材料,手工制作了各式各样的“小桥”。这些“小桥”是学生创造的,很多作品风格古朴,设计独特,有鲜明的苏州特色。完成制作后,同学们看到自己的作品陈列在社区展示,都非常开心,收获不少。此外,元宵节制作苏灯的传统活动,也成为学生了解苏州民俗文化的“窗口”。

5.以电脑网络资源为媒介,探索地方美术教学新形式。

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一方面,地方美术资源逐渐信息化、网络化,另一方面,美术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整合,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利用新的教学形式,开发电脑网络资源,为地方美术课程教学开辟了新领域。

网络《姑苏行》一课,是美术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共同完成的一节网页设计制作和地方美术(人文)展示活动。学生通过电脑美术创作资源库和互联网收集苏州地方美术的相关资料,进行网页设计,教师指导学生美化网页、完善设计。教师扮演来苏州游玩的“游客”,每组学生都作为“导游”,将本组制作的网页通过网络广播介绍给“游客”,有的展示苏州园林,有的介绍姑苏美食,有的推介水乡风情……在虚拟情境中,师生共同完成了网络“姑苏行”。课后,师生通过邮件收发美术作品,利用博客发表美术评论,开展网络评价,等等。

这些基于网络的美术教学活动,通过教学互动的过程,促成了美术教学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展示和评价,具有强烈人文性的活动特征,昭示着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正由技术层面向美术文化层面转化。

总之,发掘苏州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掌握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本地美术教师充分利用地方美术资源,促进学生美术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有效地推进美术课程改革。对于合理地改进美术课程结构,以及培养学生热爱本土艺术,弘扬优秀民族和民间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教育部制订.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术课程的特点范文5

一、校本课程的定义以及当前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是指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的课程。美术校本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一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二是能够彰显教师的教学特色。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术校本课程中,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相关资源,促进美术教学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许多美术教师就民间美术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第一,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精神内涵。第二,对我国的民间美术传承尽到了相应的责任,一定意义上体现出学校教育的实质。第三,拓宽了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空间,使美术课程更加多样化。第四,学生通过美术课程得到了多样化的综合发展。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在众多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人们对美术的认知经常存在不准确、片面化等现象。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学校应该着重加强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解决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解决措施

1.完善知识储备

在美术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面临着较多困难,具体表现为知识系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在资源上较为匮乏,在内容上存在繁琐的现象。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应该着重开发课程资源,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从而更好地完善知识储备。教学内容以中国文化为核心,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知识内容的精准度提出了较高要求。教育者可以通过相关渠道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如书店、电脑网络、报纸等都是较好的渠道。

2.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向引导者角色转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对来说,美术课程中合作探究占据着重要位置,不同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都存在差异,针对这种情况,美术教师在分配小组时要合理分配,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进行分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实际教学中,美术教材是重要的辅助工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小学美术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

4.教师的自我完善

美术课程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个性化;美术“选课走班制”;价值旨归;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281-02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美术教学应该是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审美意识,使之进入美术创作的“巅峰状态”。但多年的课程实践使笔者感觉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对相同的美术课程内容缺乏热情与信心。笔者认为:美术课程必须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去体验美术情境并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热情。通过实践与反思,“选课走班制”能够有效打破常规的美术教学模式,重构我们对世界的感觉,不仅可以增添美术课程的自身魅力,还可以推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把与实际生活完全不同艺术的另类现实展现给大家,是相当务实和具有超前理念的。同时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也为素质教育开启了一扇“窗”。

一、“选课走班制”释义及其个性化价值

何为“选课走班制”?顾名思义,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各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去找相应的不同层次的班级上课,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形式,而传统的行政班则保持不变。这种流动性的学习模式扩大了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也使以往教学中难以做到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得到充分实施。教师也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灵活变动教学内容,使原本固定班级授课制形式下,难以发挥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的现状有所改观。

从美术“选课走班制”个性化的角度看是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化时代使得学校不再是用“克隆”的方法批量生产标准件的地方,必须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和兴趣特点选择课程,美术“选课走班制”是一种全新的管理和教学思路,它解决了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矛盾。美术“选课走班制”的基本特征就是打破常规、出其不意,其价值就在于打破美术形式运作上的自动化和心理上的惯性化,重构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把不同的美术形式现实展现给不同的学生。那么,在我们的美术课程中嵌入“选课走班制”,将使学生在个性化的美术课程中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二、“选课走班制”个性化的价值旨归

1.基于“选课走班制”个性化的美术课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美术课程本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滋养我们思想情感的一种手段。可见,只有学生心中有情才能在美术创作中流露真情,下笔才会有情可抒,才能打动人。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只有这种个性化才能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它可以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也可以是教师创设个性化的情境让学生体会的。总之,“选课走班制”个性化的美术课程是指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寻找独特的自己,感受与众不同的体验,展现独特的魅力。

2.基于“选课走班制”个性化的美术课程完善学生的美术语言。“选课走班制”个性化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它是为了在欣赏过程中引起观者对作品所表达语言的充分注意,以期待观者更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同时也是为了更大限度地满足观者欣赏时的求异的个性心理,因此要引导学生寻找个性化的美术语言并用它来描绘自己眼中的世界。实践中,我们只有运用“选课走班制”的个性化,使学生美术语言在感性的理解和实践中加深对美术课程内涵的理解。

3.基于“选课走班制”个性化的美术课程深化学生的审美过程。“选课走班制”个性化的重要主张是:创作美术的根本目的不是要达到一种审美认识,而是要达到独特的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就是靠自己在审美过程中加以实现的。“选课走班制”个性化的美术课程的价值就在于让人们通过欣赏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在这一感觉的过程中产生审美。它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三、“选课走班制”个性化的实践方略

(一)根据美术“选课走班制”的创意构思体现个性化

创意构思是美术课程的核心。美术“选课走班制”的个性化告诉我们,学生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亲近自然并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自己的创意构思,激发创新灵感、触发创新感悟。

1.“选课走班制”激活美术构思的个性化。创意构思是美术课程的核心,它决定着作品的发展方向,好比作品的心脏,源源不断地向作品四处输送“血液”。“选课走班制”要求美术课程要“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即注重对事物感受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了个性的差异和独特的见解,具有鲜明的创意构思。

2.“选课走班制”激发美术灵感的个性化。“选课走班制”能够解构学生在创意构思中的无效成分,让美术课程呈现一种情感激奋的状态,这是一种不可遏止的创作灵感。激发美术创作的灵感,用独具个性的视角感受独特的艺术之美。每个学生在美术创作中都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欲望,而每个学生的参与和创作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灵感,这也正是每一个学生美术活动的真实展示。

3.“选课走班制”触发美术感悟的个性化。美术“选课走班制”应该让教师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个性化,让同学之间感受到自己独特的个性,体悟自我。从而在美术课程中展示他们的个性风采,挖掘每个学生内心萌生的创意构思,通过不同形式来触发内心的感悟。提倡学生用个性化的手段表达不同的作品,允许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多元的解读和创作感悟,表达独特的见解,从而提高美术能力。

(二)根据美术“选课走班制”的独特视角体现个性化

独特视角是美术课程的漂亮外衣。此案例说明学生是天生的幻想家,他们的世界是异想天开的世界,对生活、对绘画,他们有着完全迥异于其他人的独特视角、情境和感受。

1.追寻“选课走班制”美术视角的个性化。如果说创意构思是美术课程的核心,那独特的视角就是漂亮的外衣了。追寻“选课走班制”美术视角的个性化主要指选择有别于其他人的切入点和视角,去描绘事物同样的题材,可以用旁观者的视角去审时度势;可以“旁敲侧击”;亦可以“反弹琵琶”。我们要凭借美术视角的个性化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使学生获得美术课程所必需的经验和知识。

2.创设“选课走班制”美术情境的个性化。当教师试图以某种美术课程情境引导学生遭到失败时,那么学生可能使用了完全不同于教师的创作情境,教师必须要对之进行有效解构,在创设美术情境基础上实现更加合适的个性情境。美术课程应该通过独特的视角来呈现美术课程情境,使学生从创设美术情境的任务和问题情境中产生美术创作的独特视角和对美术创作方式的探究动力。

3.催生“选课走班制”美术创作的个性化。为了催生学生独特的美术创作感受,应大力倡导在美术创作中获得独特的创作视角。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学生的感受而产生独特的创作视角,重构学生的内心深层体会。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个体的认知发展与美术创作感受密切相关,因此利用美术创作的个性化可以比较好地感受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

(三)根据美术“选课走班制”的作品风格体现个性化

1.运用“选课走班制”打造美术风格的个性化。创作风格是美术课程的灵魂。在欣赏作品时,我们常常会遇到看似不符合常规的创作风格,这些美术作品不受常规创作风格的限制和束缚,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这样的“创作风格”充满个性、富有灵气,让观者深思。美术风格的个性化告诉我们,在美术课程中,我们要多方面进行思考,使学生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2.运用“选课走班制”张扬美术创作的个性化。在美术课程中,要求学生抹去别人的创作画面,重塑自己的创作,实现“创作风格”个性化。我们必须要抓住美术“选课走班制”的特点,张扬美术创作个性,让学生学会借鉴和改造。因为正是在自由的创作与改造过程中解构“选课走班制”的认识立场、观点、信念或认识模式,才能伴随着学生的美术创作个性而重构。

3.运用“选课走班制”提升美术体验的个性化。教师要运用“选课走班制”重构学生内心微妙的创作体验,那些具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品,往往能够提升学生内心独特的感觉和体验。正如上述案例所述,可以看出无论是何种创作形式都渴望展现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教师必须意识到在美术课程中要给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说自己话”的权利和“话说自己”的策略。

在美术“选课走班制”个性化的指引下的美术课程应该放飞学生的个性,使其充满睿智的感悟,我们还要给予学生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美术“选课走班制”个性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我们不仅要敢于解构既定形式,更要深入我们的时代,切实感受美术“选课走班制”状态下的生存状态,从中获得真切的审美体验,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美术作品。我们要通过美术“选课走班制”的个性化开发和拓展绘画知识、关注并升华美术课程,从而达到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样我们才能重构美术课程并能精彩地展现和激活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相信他们都能在漫长的个性化美术课程之路上不断追求,不断超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