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教育的弊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私立教育的弊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私立教育的弊端

私立教育的弊端范文1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损害兴趣;挫伤自信;扼杀潜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38-01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个家长共同的心愿,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女将来学有所成。正因如此,如今的大多家长,对其子女期望太高,过早地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学习,促使幼儿教育小学化。那么,究竟什么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它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又有哪些弊端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看法:

所谓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部分幼儿园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为参照,把识字、算术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小学一、二年级的学习内容为主要任务,通过考试等手段来评价幼儿教育的最终成效。把幼儿当作小学生来教育,把语言、数学等学习任务强加给还不具备任何学习能力的三、四岁幼儿,把考试这种早就该淘汰的极不公正的评价方式用在什么都不懂的幼儿身上,这直接就是对幼儿的一种摧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幼儿教育小学化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社会已年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误解造成的,家长总认为幼儿教育就是小学教育的雏形,幼儿教育阶段就是对幼儿进行小学低年级的最基本的加减法及识字教学,加之许多家长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便导致他们的思想观念守旧,在他们的心目中认为:知识是衡量孩子成才的决定因素,因而对孩子早期教育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要么自己在家中施教,要么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生产劳动把孩子送入学校,让教师管理更为放心,正因如此,促使学校不得不用更高的目标来进行对幼儿的教育教学,要么,家长不答应。另一方面是由于私立幼儿园的兴起造成的,近年来,好多商家为了达到家长们的这一心愿,在各地大力兴办私立幼儿园,就一般的小县城而言,至少有上十家私立幼儿园,并在各农村有条件的地方也开设私立幼儿园。笔者前不久无意之间听到家长们这样议论,孩子在私立幼儿园不到半学期就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可这学期送到公立幼儿园两周了,什么都没学下,竟连名字也不会写了。私立幼儿园的小学化,致使幼儿教育不得不向小学化迈进。大多家长且不知,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只是一种短期效应,从长期看作用不大,实践证明提前学习的幼儿只是在小学一年级时略显其优势,随着年级的增加,这种优势就不明显了,到了高年级几乎没有差别。所以,提前学习只能使幼儿一时领先,让孩子在学习上体会到的是一种由高峰渐渐滑向低谷的感觉,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那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的成长教育来说到底有哪些弊端呢?

一、损害孩子的兴趣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但在目前仍然以分数、成绩来评价学生优差的今天,小学教育,初中教育,乃至高中教育,最终都是服务于学生高考,成绩决定学生的一切,高分进高校,低分离校园,这已经是一种谁也不愿看到的悲剧了,而幼儿教育教育小学化,会使学生提前进入到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部分地方或幼儿园,以高标准要求幼儿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把幼儿大量的时间放在室内,让幼儿识字,算数,甚至完成难以想象的作业等,尽管就像大家所期待的一样,这样做能为孩子将来上小学打基础,但试问:这是孩子愿意做的事情吗?孩子的天性是什么?是学习知识吗?错,应该是玩,小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的东西,远比父母,老师教给他们的要多许多。而让幼儿提前学习文化知识,孩子会觉得十分无趣,既便是硬着头皮完成学校或家长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或者说是上小学后比其他孩子更聪明,但这种现象仅仅是暂时的。笔者曾做了大量调查,凡是学前教育过于注重文化知识学习的孩子,他们上一、二年级这种优势都很明显,每次无论是什么科目,轻而易举考个满分不成问题,但当孩子上了三、四年级之后,这种优势会越来越弱,甚至有部分孩子的学习会直线下降而一发不可收拾。因为从幼儿时期一直到小学,所有事情都是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但迫于家长和学校的要求,被动接受学习,这种无兴趣的学习不会持续太长时间,随着三、四年级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的难度加大,孩子也就慢慢落后了。所以,幼儿教育小学化,会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挫伤孩子的自信

幼儿园每学期结束,都会评出一些优秀幼儿,以便激励孩子各方面的健康成长,但部分幼儿园的评价标准让人难以理解,学期末,总会根据教学目标,比如中班语文要识1000个汉字,会写800个,数学要会从1数到100,且要学会20以内的加减法等,给学生出一些测试题,然后按照双科成绩给学生评奖,分数高的自然有奖,分数低的,什么也没有。别看他们年龄小,在他们眼里,有奖的就是好孩子,没奖的就不是好孩子。而在平日的教学管理中,老师也总是喜欢天生聪明的孩子,一问便知,一教便会,这样的幼儿人见人爱,所以他们也就爱上学。相反,一问三不知的孩子,总是受到老师的批评,教啥啥不会,一学期下来,一个字也不认识,学期结束,一考一个零分,老师气愤,家长讨厌,同学嘲笑。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严重打击,别人为什么那么聪明,而自己就这么笨,久而久之,讨厌上学,害怕老师,这对孩子将来的学习成长影响很大,甚至会促使他们提前误入岐途。

私立教育的弊端范文2

关键词: 衡阳 私立学校 中小学英语教师 现状及对策

一、引言

衡阳作为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南地区重要工业城市,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其他大城市一样,各种城市问题接踵而来,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节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衡阳市大力发展私立教育,涌现出以成龙成章实验中学、童兴小学、船山实验小学等为代表的私立中小学学校。英语教师作为私立学校的英语教学质量的根本,研究教师队伍状况和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推动衡阳市英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二、国内外关于私立学校研究现状概述

私立学校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包括学者在内的方方面面的关注。国外对于私立学校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宏观上把握。如Hilary Olek(1998)研究私立学校对波兰教育及民主化的作用;Matthias P.Altmann(2009)研究私立学校存在的理论基础与法律保障;Mehrak Rahimi和Zahra Nabilou(2011)研究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教师的不同之处。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私立学校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社会不断地对它提出新的呼唤,引起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学者对于私立学校的研究既有宏观方面的,又有微观方面的。宏观上,如曲铁华(1993)概述了当前我国私立学校发展;赵立芹(2004)比较了美国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核的不同点;许云昭(2006)在《美国私立学校的发展及其对我们的启迪》中指出我国私立学校发展的出路;胡卫和方剑锋(2006)从师资队伍、管理体制、课程教学信息技术校本研究等方面阐述私立学校如何运营。微观上,也有许多学者对私立学校的教师进行研究,如严开胜和王德清(2002)指出如何建立教师资源配置有效机制;宋志刚(2004)对私立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石英德(2006)提出私立学校中小学教师管理的问题等。

三、私立学校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现状及问题

笔者以教师的专业发展理论为基础,以衡阳市部分私立学校中小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成龙成章实验中学、童兴小学、博雅等私立学校的英语教师队伍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收入等的情况,分析衡阳私立学校中小学英语教师现状,着重探讨私立学校中小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及和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访谈,笔者发现私立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现状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语教师队伍年轻化,年龄结构不合理。

在笔者调查的几所私立学校中,英语教师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的占77%,30至40岁之间的占13%,40至50岁之间的占2%,50至60岁之间的占8%,大部分私立小学尤其是新建的私立小学,英语教师以刚大学毕业或者才工作几年的年轻教师为主体的,学历结构以本科专业为主流,专业结构上基本上为英语专业的科班生,因授课教师倾向年轻化,因此职称结构上主要以小学三级和中教初级为主,这些教师年轻人富有朝气,具有现代的改革意识和改革思路,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私立学校,青年教师比例过大,与中老教师形成极大的反差,这种教师队伍结构是极不合理的。一个高效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教师队伍,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年龄结构。只有形成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才是私立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

2.英语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强。

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强是众多私立学校举办者和办学者均感头痛的主要问题,这一点在衡阳市私立小学中体现得特别明显。几乎所有私立学校都采用聘用制,相当一部分是“双职”人员(人事关系保留在原任职单位,本人脱岗在私立学校工作),绝大部分教师都是聘用的,大部分人员处于“进退自如”的状态。而伴随社会诚信体系和机制的残缺,教师职业意识的淡薄,使得教师队伍呈现极大的流动性。尤其体现在年轻英语教师上,很多年轻的教师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观点,以私立学校为跳板,在私立学校就职期间积极准备公务员考试等各种考试,几乎没有教师将私立中学作为长期甚至永远的工作单位。此外,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不配套,私立学校的教师迟迟不能纳入整个教育体系,社会保障机制缺失,多数教师表示缺乏安全感,笔者认为这是人为地造成教师频繁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私立学校的教师聘用随意性强,随用随聘,教师队伍极不稳定,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长久性、稳定性。学校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具有长远目标的教育集体。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就缺乏长远规划,必将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英语教师压力大,待遇低,缺少幸福感。

在笔者采访的过程中,英语教师们普遍反映工作没有保障,福利待遇不高。同一所私立学校的工资差别较大,最高和最低差别能在两千左右。工作压力大,每天像机器一样工作,尤其是中学英语教师,因英语科目的重要性,除上课外,白天的其他时间基本上花在改作业、备课和辅导后进生等事情上。有些年轻的教师表示,她们从进校门就像陀螺一样转到下班为止。繁忙的一天下来基本上没精力做别的事情,因此缺少对自己一天工作的反思,缺少对教育的思考,更不用提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另外,大部分教师表示在私立学校没有体验到教师的幸福感。她们的责任是让家长认可学校,让家长对孩子满意。然而因不同教育理念,家长有时对教师的教育方式会产生质疑,家长们会以最直接的方式投诉到校长处,而校方更多地会站在家长的立场上说话,这使教师们倍感委屈,找不到归属感,体会不到教师的幸福感。

四、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缓解教师自身,教师与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方面的矛盾。

1.保护私立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合法利益。

私立学校的英语教师应与公立学校的英语教师一样享受教师的基本权利和各项待遇,除了按《教师法》有关的规定外,给予私立学校英语教师以法律保护以外,还应该根据私立学校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目前,对私立学校的英语教师在住房、医疗、保险、职称评定、进修提高、评优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政策法规,这就给教师造成很大的后顾之忧,特别是年轻教师,更是不敢涉足私立学校,即使涉足,也没有长期待下去的打算。

2.建立开放英语教师人才市场。

私立学校英语教师队伍年轻化、流动性强等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现代人才管理制度的弊端所致,缺乏开放的教师人才市场。公立、私立教育的关系尚未理顺,难以形成两种教育体制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机制,阻碍教师在公立、私立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一些英语教师宁愿在公立学校无所事事,也不到私立学校参与竞争。因此,需要建立和开放教师人才市场,促进公立和私立学校教师的沟通和交流,使私立学校教师队伍更合理化。

3.私立学校实行人性化管理。

笔者采访的和调查的英语教师中,不少教师表示由于私立中学将盈利放在第一位,因此有些私立学校制定了苛刻的规章制度,如要求英语教师晚上坐班,一月只能休息一天等,他们除了要教好你所教的学科之外,还要做很多琐碎的事情,比如招生、早晚自习,辅导后进生,等等。尤其对于刚出大学的年轻教师而言,没办法马上实现角色的转变,因此,校方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实施人性化管理,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4.英语教师充实自我,实现自身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的发展包括专业理念、专业知能、研究学习三个方面。所谓“专业理念”,指教师对教育工作和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以及教师在对自身发展方向及目标等方面的理想。“专业知能”,指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表现。“研究学习”,指教师一方面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对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与有反思和研究的能力。如何才能使年轻的英语教师们实现专业发展呢?一是英语教师要转变观念,包括教师科研意识、动力源泉的转变,教师科研行为方式的转变,教师科研成果表达方式的转变。二是明确教育科研的价值,其核心价值在于英语教师通过教育科研转变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真正地探索出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使教师确立正确、科学的教育科研价值观。三是有问题意识,使教科研融入教师的生命中,成为生活的习惯,用先进的理论进行反思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四是教师教科研需要在群众协作中促进协作各方角色和功能的转变,不同的主体在教师教科研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做好角色和功能的转变。

5.关注私立学校英语教师的心理健康。

私立学校英语教师承受着来自学校、家长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根据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坛的一份针对1253名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66.16%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最令人担忧。在笔者采访过程中,很多教师表示,在工作中由于惧怕出错而出现反复检查工作细节等具有一定强迫特点的行为。部分教师反映,当与领导、同事、学生或学生家长交往时,会感到胃部疼痛或有晚上难以入睡等状况。有一位年轻的英语教师用这样一个事实告诉我们她所承受的来自学校的压力:因对学生要求严格,该老师经常将学生放学后为其补课,但是该行为并没有得到家长的赞许,反而将老师投诉到校长办公室,该老师倍感委屈,便向校长解释,为了挽留生源,校长却说:“我宁愿不要你这名老师,也不愿失去那名学生。”另外,多数家长不懂英语,英语在学科中占据重要位置,一些家长过于看中考试成绩,这给教师带来很大压力,所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上日程。

五、结语

笔者通过对衡阳市几所私立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调查,发现当前私立中小学教师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英语教师队伍年轻化,年龄结构不合理;英语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强;英语教师压力大,待遇低,缺少幸福感。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保护私立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合法利益和建立开放教师人才市场;就学校而言,实行人性化管理;英语教师应该充实自我,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社会各界应关注私立学校英语教师的心理健康。只要私立学校英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得到改善和提高,使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笔者认为衡阳市的英语教学水平就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进一步推动衡阳市英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旭远.私立民办教师队伍现状及建设思想[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6(1):22-24.

[2]曲铁华.当前我国私立学校发展简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6):88-91.

[3]徐广宇.教师身份的类型及其法律保障[J].上海教育科研,1995(1):6-8.

[4]叶齐炼.重生与抉择:中国民办教育法制建设[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5]周志刚.现代化视野下的私立中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私立教育的弊端范文3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体育教学改革;选项分班教学

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选项分班教学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对于实现学校体育的任务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在拟定的一些体育项目范围内,由学生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及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喜欢的项目,如此更易于达到师生“教”与“学”的预期目的,显然这一改传统行政班体育教学模式的作法是符合因材施教的育人规律的。广州私立华联大学自2003年起公共体育课施行选项分班教学,效果显著,作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体育代表队参加省内外比赛连连获得好成绩,已拿到了几十个奖项,在2007年全国大学生定向越野锦标赛中竟然荣获丙组团体第三名,是唯一拿到这个名次的民办高校,这完全得益于该校公共体育课选项分班教学的开展。当然这种教学模式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有待于克服、改进和完善。在此仅就选项分班这一教学模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公共体育课选项分班教学的优势

(1)公体澡选项分班教学是时展的必然。高职院校毕业生面对—个激烈的竞争上岗问题,在校期间除了让他们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健康的体魄十分重要。可在高中阶段,由于学生拼升学,往往忽视锻炼,造成体质下降,进入高校体质测试明显不太理想,广州私立华联大学的办学者深刻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提高华联学子的身体素质,增强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决心以公体课改革为突破口,克服师资力量不足、场地设备有限等一切困难,实施选项分班教学。在通过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认识更加深刻全面。体育作为一门促进学生体质建康、生长发育及培养良好行为爿惯、塑造完美品质与个性的重要学科,就要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对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必须加以研究,因为它影响着中国高校的人才质量,进而影响到现代化建设事业,这就要求公共体育课和体育教师为学生提供发展其特长的运动条件。选项分班教学则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运动水平,使他们能熟练地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和自我锻炼的方法,这也为其以后走向社会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打下基础,使之受益终身。显然,公体课选项分班教学也就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

(2)选项分班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开没多种类型的体育项目,可打破原来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自主选择澡程内容、自主选择授课老师。在教学方法上讲究个性化、多样化,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陛,提高自学能力。也能使他们在轻松、愉陕的心境中进行锻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某项运动项目进行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所以在学习中,学生能够积极自觉地去学习每—个动作,体会动作要领,体育价值观也逐步形成,对健身的兴趣也就能与自身的学习、生活相联系。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而且教师的教学工作较之先前行政班上课顺利得多。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选项分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技术水平。公体课选项分班教学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由于学生选择了自己喜爱和较为擅长的项目,他们一般就会给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并以较高的热情投入到该项目的学习中去。因而,就能更主动地学习和掌握该项目比较完整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如篮球、排球、足球等一些集体性项目,通过较长时间地系统学习与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竞争意识与自我控制的能力等;田径项目则有助于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自我超越的品格等。例如,在篮球选项分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功训练,如身体素质、基本技术、简单裁判等训练,接着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竞技水平进行分班比赛,并依次循环。每一轮循环结束,教师针对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指导。这种教学方式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期末也能依据教学比赛的积分来评定每一名学生的体育成绩。广州私立华联大学从2003级新生开始实施选项分班教学,从校内外每年开展的体育竞赛活动来看,运动成绩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令人欣慰。

(4)选项分班教学有益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意识并养成主动锻炼的好习惯。通过选项分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发展了学生的体育特长,从而提高了他们的体育兴趣和参与意识。这是因为学生在选项分班课上的感受不同与以往的行政班体育课,他们所选的项目都带有目的性,所以每个人都会认真思考、观察体会、快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实践证明,在篮球、排球、足球等课程的选项分班教学中,课堂教学时数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缝身愿望,学生为了增强对抗能力,必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磨合,才能提高自己的对抗能力。长时间的磨合,培养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主动锻炼的习惯。由于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因而广州私立华联大学出现了定向越野等各种体育协会,舞龙舞狮等体育社团也纷纷建立,利用课外活动时,能自主地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竞赛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再经过与教师的交流,使学生提高了体育意识、欣赏品位、体育能力,并使体育成为学生课余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样,体育锻炼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其终身参加体育锻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选项分班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专项特长并促使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广州私立华联大学聘请的体育教师中有三分之一是高校退休的专家教授,青年教师也多是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他们都具有一专多能的特点和能力,实施选项分班教学,其体育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不仅能学用一致,用其所长,而且能在自己的优势项目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示范教学、纠正错误等方面,具有准确优美的直观性和对症下药的作用。这样就容易让学生信服,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增强了师生摩隋,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们也充分意识到,要使自己从事的选项分班教学取得好的效果,教师本人就必须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充实自己,自觉地锻炼身体,成为学生的楷模,了解和掌握有关项目的最新技术、动态,以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专项教学的质量。

二、选项分班教学尚存在的一些弊端

(1)设项有限,选择受到影响。体育课选项本身就是兴趣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一种体现。可要知道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爱好是多方面的,很难全豁茼足。目前,广州私立华联大学设项仅有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腱美操、太极拳、田径、定向越野、瑜伽等项目,但在单位时间内,由于班级人数、师资力量、场地等限制,只能选择其中部分项目,就必然出现扎堆的现象,有的项目学生选的较多,有的项目选的人很少。另外,从提供给学生这些项目也不难看出身体类的竞技项目较多,而益智类竞技项目和娱乐类竞技项目比较少。为了项目之间的大体均衡,只好做出调整,如把选篮球的学生调到足球项目中去,把选羽毛球的学生调到健美操项目中去……这样以来,部分学生选不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必然影响选项分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学生基础水平差距较大,教师难以把握教学目标。广州私立华联大学自2003年实施公体课选项分班,发现学生的基础水平差距较大,部分学生选择从来没有接触的项目,目的在于掌握所选项目的基本技能;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所选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所选项目的相关知识……诸如此类,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进度的顺利完成,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和科学性,也就难以把握得准确到位。

(3)选项分班提高了对场地器材的需求,使运动场地及器材不足。同2003年刚实施选项分班教学时的情况相比,广州私立华联大学的体育场地和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每年的新生数量一再增加,由原来每年招几百人,到现在每年招生人数达三千以上,也就仍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练习的要求。尤其赶上下雨天,仅仅两个篮球场面积大小的风雨操场只能让学生避雨,不可能再进行训练,可要知道南方的广州一年中下雨天数之多,没有风雨操场是难以完成选项分班教学任务的。本来有很多的学生选择游泳、网球等项,可作为民办高校,能修游泳馆和网球场又谈何容易。所以该校引进的这方面的体育教师只好去改教健美操和乒乓球等项目。故此,因场地、器材不足影响选项分班教学这也不足为奇。

(4)在组织教学方面有着一定困难。公体课实行选项分班教学活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细致工作,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显示出来。广州私立华联大学每年都有三千多名新生要重新组合教学班,原有的行政班被打乱,导师(该校对辅导员的称谓)、班干部的作用大大降低。在安排教学时,既要在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证,又要形成一系列完整的管理制度,否则就会出现“放羊式”教学的混乱局面。再者实行分班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授课方式,把来自不同班级的几十个学生重新组成—个班来授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认识、信任,班级的纪律习惯养成需要一定的时问,教师组织教学难度增加。学期初,因选项不均衡,对选择热门项目多的学生要动员他们去冷门人少的项目。这要做大量细致的耐心动员说服工作。学期末,因选项教学,原有班级的学生分别由几位教师授课,统计学生的体育成绩无疑给各班导师也带来一定难度。

三、对选项分班教学的几点建议

(1)高校普及公体课选项分班教学时应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所设选项不仅要根据高校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场地设施以及气候状况来确定,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尽量满足学生的爱好与兴趣,从而真正体珊陕乐体育的宗旨。另外,依据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特点,可设立素质专项提高班,把体质标准测试不合格或者身体素质较弱者编入该班增强体质;体质标准测试合格者按其分数段进入不同的选项班。使学生在选项中能充分体现自己的特长,便于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须知,无论怎样改革、选项如何设,都必须以提高教学和育人的质量与效率作为前提条件。

(2)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进入21世纪,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就不能搞好体育教育改革,也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应抓好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每—个教师能够明确开设体育选项分班教学的目标,统一认识,并能承担相应的专项教学任务。因为学生选项目自主越开放,对教师的要求就越高。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自己的特长,还要不断地钻研专项的理论和技术。同时,在选项分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技术水平的不同,做到区别对待,改进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参与意识。在教学方法上宜采用开放式、探究式教学,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尤其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对学生的评价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鼓励、发展功能。学习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应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以做到更加客观公正。

私立教育的弊端范文4

【泛非在线】乌干达公、私立高校的质量监督官员深刻认识到质量监管方面的重要性,强调高校要定期进行审查,以有效手段来弱化考试引发的弊端,从而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中的评估作用。

乌干达一项关于考试弊端的研究发现,国内很多高校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弊端。每一所高校都创建了一套管理弊端的系统,但学校间没有形成任何解决这类弊端的内在体系。比如,一个学生因为考试作弊被高校开除,但是他可以选择去其他高校就读,这就意味着高校对这名学生的惩罚并不是有效的。因此,乌干达将考试体系的固定常规性考核提上日程,以确保高校的考核体系能够发挥其正常功能。

牛津大学取消研究生入学“财富测试”

【英国广播公司】英国牛津大学宣布,取消申请就读牛津的研究生的“财富考试”。此前,一名学生牛津大学,他指该大学此一做法“歧视穷学生”。

根据牛津的传统政策,考生必须要证明自己在能够支付数万英镑的学费之外,还能够支付每年12900英镑(约25700新元)的生活费。

从2013年开始,考生只需要出示他们能缴纳第一年学费的证明,不再需要有关昂贵生活费的“金融担保”了。

威尔士大学呼吁审查教育经费

【英国广播公司】目前,威尔士学生无论在哪里上大学,他们的学费大都由政府资助。结果导致多达数千万英镑的威尔士政府的高教预算“肥水流到外人田”,跑到英国其他地方的大学里。但是,威尔士政府表示,高教经费并未因此削减,反而逐年增长。

威尔士大学认为,他们与英国其他地方的大学不处于同一个竞争水平。每一名威尔士学生如果到威尔士以外的大学读书,威尔士政府将要为其支付大约4500英镑。这就意味着今年在英国其他地方读大学的7370名威尔士学生将带走超过3300百万英镑的威尔士教育经费。加上去年的学生,整个费用超过5000万英镑。

威尔士大学称,这笔钱应该被用于威尔士的教育行业。代表威尔士大学的机构“威尔士高等教育”主席柯林·李奥尔登教授(Professor Colin Riordan)说,如果这些钱花在威尔士,可能会被用来改善他们的研究项目和对学生的支持。数千万英镑离开威尔士高教部门,跑到英格兰、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的大学。政府应该为阻止这一现象采取更多的努力。

德国各邦文教部长会议制订新的职业教育纲领

私立教育的弊端范文5

由于历史、地域及经济水平的原因所造成的高等教育不均衡,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彻底改变的。因此,我们讨论的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相对性,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均衡;均衡不是自发的,是依靠政策为导向的;均衡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会出现新的不均衡。基于此,我们探讨日本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考察其促进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的政策变迁过程与路径选择,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均衡问题会有所裨益。

一、二战前日本高等教育建立:促进教育的体系均衡。

明治初期,日本只设立了一所大学,就是由德川幕府设立的三所高等教育机构改制合并而成的东京大学。因为其目标是培养国家高层次管理人才,在明治初期,东京大学就已经成为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的中心。1890年以前,文部省为了重点办好东京大学将全部学校教育经费的40%拨给该校,从财政上保证国家唯一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

但随着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一所帝国大学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经议会审议通过,日本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增设帝国大学。以1897年在京都设立京都帝国大学为开端,到1939年,日本相继成立了东北、九州、北海道、大阪、名古屋在内的七所帝国大学。[1]6从内部结构来看,帝国大学是由若干学部组成的综合大学,当时的东京帝国大学和京都帝国大学有7个学部,东北帝国大学和九州大学有四个学部,北海道帝国大学有3个学部。《大学令》中所规定的单科大学也主要以医科大学为代表,如著名的新泻医科大学、冈山医科大学、千叶医科大学等等。这样,日本从南到北形成了高等教育骨干学校的布局。

从学校层次来看,二战前的日本专科层次的学校已经有了较高水平的发展,私立高等教育也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明治初期,日本就成立了许多相当于大学教育水平的高等专科学校,如庆应义塾、明治法律学校、东京专门学校、英吉利法律学校等,这些高等专科学校后来大多升格为正规大学,并成为现代日本最有影响的一批高等教育机构。截止1885年,日本各种高等专科学校已发展到102所[1]6。 其中大部分为私立高等专科学校,但私立专科学校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未能形成体系,结构、布局、类型也不尽合理,因此未得到政府承认。为了使专科学校制度化、法制化和合理化,1905年,日本政府公布了《专科学校令》,对专科学校加以整顿和提高,并纳入正规高等教育系统。办学方面,既允许国立和公立,也允许私立,且享有同等的地位。

从专业领域来看,学科设置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满足社会对多类型人才的需求。《专科学校令》的颁布,不仅强化了原有的医学、语言、宗教、艺术及体育等专业,也从制度上加强了职业高等专科教育,一批新的理工科专科学校相继创立。除设置综合大学外,还设置了诸如医科大学、工科大学、农科大学、商科大学和人文社会学科大学等单科大学,力求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日本大正时期的大学教育保持了明治末期的优点,既有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又有私立大学;国立大学的教育经费由国库开支;公立大学的教育经费由地方交付;私立大学的设备、基金和教育经费由财团法人支付,这就调动了地方政府和财界人土举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在这一时期,日本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是建立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一是国家全力支持帝国大学的发展,建好一所,再建另一所,而不是一哄而上,这样使得帝国大学质量水平较高;二是七所帝国大学分布在全国主要地区,地域广泛;三是重视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四是在专业学科发展方面,逐渐从只重视文法医等学科向重视理工科发展,学科门类逐步齐全;五是建立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研究生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逐渐丰富培养人才类型层次。

二、二战后至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与均衡理念。

与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相适应,高等教育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可以说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导向是为经济发展服务,在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体现教育机会均等的实践中,客观上促进高等教育在不同收入群体及性别群体中、在不同的地区间、在入学机会上、在国公私立与不同办学层次上的发展,朝着均衡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一)要保障有能力的人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这是美国教育使节团的《报告书》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主张,其宗旨是要实现教育的民主与平等。日本政府的“民主化”高等教育思想首先是指平等对待所有高等教育机构,促进地方公立高等院校的发展,无论其战前以及战争期间名声如何都要根据新的标准进行审批。其次,“民主化”是指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强调社会成员无论出身高低、还是贫富贵贱,一律享有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改革的结果来看,有更多的人能够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大学向群众开放,进入大学之路更顺畅。至1952年,新制大学已从1949年的168所发展到220所,在校学生399,513人[1]18。

教育机会均等虽然作为战后的教育理念对教育的普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被真正放在作为今后的教育理念的高度。1979年,日本加入联合国“国际人权公约”,但是在“逐渐导入免费高等教育”的条款上有所保留。部分原因在于,私立学校在高等教育中占较高的比例,并且征收较高的学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临教审在1985年“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报告”中,将扩大入学选择的机会作为重要的政策课题。第2次报告的特征是否定战后的整齐划一和合理化的平等,1987年的第3次报告从减轻家庭教育费的负担出发,积极主张教育机会均等。这也反应在1986年的第3次高等教育计划中,提倡消除入学机会的差别。

(二)体现男女平等,保障女子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打破帝国大学的特权,是向女生广开大学门户的重要举措。日本在关东、关西各设一所女子大学,发展短期大学,设置很多适合女性学习的专业,为女学生提供了就学机会,为女子开拓了进入社会的渠道。女子短期大学中家政、文学、语言学类科系及教育、保健类科系约占一半以上。可以说,短期大学为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普及做出了很大贡献,很好地保障了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三)采取大学的地方分散化政策,为不同地域的学生提供均等的入学机会。

大学在地区配置上偏向于大都市,是日本高等教育的一大特征。日本战后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大学扩张来消除地区间的高等教育差距。高等教育机关向地方分散,在战后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地方分散化不仅是教育机会的问题,也是涉及到整个国家的政策性课题。

战后改革初期, 政府建立“ 大学基准协会” , 1 9 4 8 年文部省又设置“ 大学设置审议会”,负责督促和指导高等教育改革的实施。为了打破高等学府全部集中在大城市的现象,1948年文部省制定了“关于大学配置的国土计划”、在“新制国立大学实施纲要”中体现“一个府县一所大学的原则”等地方分散化政策。

同年6月,文部省对建立新的国立大学发表了11条原则,要求除特别地区(北海道、东京、爱知、大阪、京都和福冈) 外,原则上一县设立一所国立大学,这些大学由该县的官立学校合并而成;国立大学的学院、分校不得跨府、县设置;大学原则上使用都、道、府、县名,使用别的名称要由大学和地方政府同意[2]64。

1963年中央教育审议会的“三八报告”(昭和38年)最引人注目的观点是,在高等教育数量的扩张上要采取慎重态度,要在大学的设置上引入计划性。特别是关于避免大学集中于大都市,要求根据设置者的不同,同一专业领域的高等教育机关不能集中于一个地区。地方分散化不仅是大学政策,而且是更大的国土综合开发计划、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的一环。在1971年的“四六报告”(昭和46年)中明确提出,彻底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理念的第一步,就是在扩充教育机关的同时,实现高等教育在地区间配置的均衡,使受教育机会不受定额及地理条件的制约。报告积极推行消除高等教育地区差异的政策,消除教育机关的设置者的差别,强调必须制定具体的长期教育计划。

(四)扩大办学的层次和学科设置,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机会。

新制高等教育机构虽然统称单一的四年制大学,实际上由3个层次与5种类型组成。即2~3年的短期大学、4年的学部(本科)、1年的专攻科及研究生院中2年的硕士课程和5年的博士课程。[3]1949年按照新大学制度建立69所国立大学,为无法升入大学继续学习的在职青年设立夜大学和函授教育制度。

打破偏重专业教育的弊端,谋求教育课程的自由化,加强通识教育是战后日本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但一直存在着重文法、轻理工的严重问题。1957年日本理工科毕业生与全体大学毕业生之比仅为26%,远低于英美等国。因此,日本政府通过为所有高等院校提供财政补助来培养大批工程师和自然科学家。从1957年到1964年,日本理工类专业招生人数一再扩大,学生比率上升为30.5%;从1965—1968年新设理工科院系、改组和扩充大学20多所,1970年理工科新生人数达到新生总数的62.3%;日本还通过创设工科高等专门学校,按地方实际需要设立单科工业大学,加强基础教育、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克服毕业生的专业狭隘性、闭塞性[4]。

(五)放开高等教育设置权限,私立高等教育成为主力军。

在日本,不同类型的学校有着不同的社会职能:国立大学在培养高精尖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龙头作用,而私立大学则主要承担着中高级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提升国民素质、满足国民对高等教育需求的重要作用。1960年代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阶段,家庭收入的稳步上升带来了对高等教育的更多要求,高等教育适龄青年的增加也给高等教育造成了新的压力。仅仅依靠援助和扩大国公立大学的规模无法应付这种需求。日本政府放宽了高等教育入学标准,允许私立大学扩大招生定额。

私立大学趁机大量增设,大学入学生数激增,大大超出政府规定的范围。1960年至1969年日本新建大学137所,其中私立大学134所,占新建大学总数的98%,私立四年制和两年制大学的规模几乎扩展了2~3倍,私立高校生数约占日本高等院校全部学生的3/4。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政府实行提高国立和公立高等院校的质与提高私立高等院校的量的原则,导致两类高等院校呈现不均衡现象。60年代末,私立高等院校的生师比是31∶1,国立大学生师比是8∶1;许多私立大学陷入了财政危机的窘境,1963年—1970年,国立和公立高等院校人均经费开支增加1.7倍,私立高等院校几乎没有增加,可见其地位的下降。针对私立高等院校面临的问题,日本政府采用了财政补助的措施。l970年开始资助私立高等院校并于1975年通过了《私立学校振兴法》。该法规定,政府可向私立大学提供不超过学校经常费用半数的财政补贴。政府的财政补贴成为私立大学收入的重要来源,几乎达到私立大学收入的30%。私立院校在本科大学中占到了87%,而国立大学仅占5.6%。[5]这说明了不同的设置主体在不同学校类型中的占有率存在着较大偏差。

三、日本高等教育从计划中寻求均衡。

据文部省《学制百年史》记载,1970年日本大学生的在校生数为1960年的2.2倍,10年当中,日本大学的招生人数以平均每年递增12%以上的速度增加,1971年与1953年相比,四年制大学增加1.5倍,短期大学增加了4.3倍[1]81。1970年至1980年,日本又新建了62所大学。虽然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但是数量上的大发展和宏观管理失控,给高等教育的办学标准、经营规模、人才供需比例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大学办学条件得不到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下降受到日本社会的普遍非议。1975年,南关东、东海和近畿三大都市圈的大学和短大的在校生数约为155万余人,占全国在校生数的74%,由此可以看出,日本高等教育仍然集中于大都市,入学机会的地区间差别依然明显,同时也造成了专业领域的新的不均衡。

面对这些问题,是依然依照市场原则使高等教育自由发展,还是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控制,是日本高等教育政策面临的路径选择。经197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讨论,日本决定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引入计划管理机制,以调整布局和结构,控制大学发展速度和规模。此后,文部省增设计划处,着手处理高等教育计划。为了扭转局面,1972年4月在大学学术局设立高等教育计划课,6月设置由大学人和各界有识者参加的高等教育恳谈会,着手制定高等教育计划。从1975年到2000年前后,日本共制定了5次高等教育计划,计划管理使日本高等教育开始在布局、结构、层次和人才的培养方面探索均衡发展的途径。

(一)第1次高等教育计划(1976年—1980年)。

早在1973年,高等教育恳谈会就提出要抑制高等教育机关集中于大都市,谋求地方分散化,改善入学率、容纳量、专业领域构成等方面的差距和不均等。1974年进一步提倡制定义务教育教师的特别培养计划;在地方中等城市扩充、整备、新设国立大学;消除专业领域的不均衡等高等教育计划[2]66。1975年以后,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抑制期,进行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以及结构改革。这是大学和短期大学入学率停滞时期。

第1次高等教育计划一改过去明确的扩充基调,谋求大都市圈的大学和短大的抑制政策和高等教育的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以严格抑制大学的扩充为方针,最关心的依然是消除地区间的差别。第1次高等教育计划整备报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第1次从真正意义上抑制大学的扩张,从量的扩充转变为质的提高。这一计划以《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为基础,首先从保障私立学校的经常费用补助为开端。1981年3月规定了私立大学的设置、学部及学科的设置、限制量的扩大,提高私立大学的质量。

(二)第2次高等教育计划(1981年—1986年)。

1979年由大学设置审议会大学设置分科会制定第2次高等教育计划,从终身学习的观点提倡教育向社会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且依然将注意力集中于大学的地区配置问题上。计划所提倡的教育机会均等主要是通过育英奖学事业为负担较大的家庭谋求入学机会的均等。

前两次计划正是要纠正此前产生的诸多不均衡现象,同时促进高等教育构造的弹性化、可塑化,重视其质的充实。在纠正超额招生的同时,抑制大学向大城市集中,提高地方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整备地方大学计划。明确规定东京23区及政令指定都市原则上应该成为控制新增设高等教育机关的地区。全部计划的基调是抑制,如果说有扩充的话,原则上仅限于纠正地区间的差别、专业领域构造的不均衡和必要的人才培养计划。

(三)第3次高等教育计划(1986年—1992年)。

1984年6月,大学设置审议会的大学设置计划分科会公布了从1986年到1992年的7年高等教育计划,也被称为“新高等教育计划”。计划首先提出高等教育机会的地区间差别,为了应对国民生活与职业上的多种需求,要谋求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和柔性结构。终身学习社会应为公民一生提供多种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做好准备。

这个计划中,为了应对18岁人口的急速增加(1992年达到205万),在常规定额之外,到1992年国公私立大学、短期大学及高等专科学校增加的入学定额总计为86000人。从1985年以后的男女入学率来看,女子入学率显著提高,1989年男子为16.8%,女子为36.9%,大大超过了男子。

除了推进纠正地区间差别外,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方面,采取了大学间学分互换、接收社会人进入大学学习等措施。而且适应时代要求,新增设了信息科学、信息处理,国际教养等今后人才培养需求量大的领域的学部学科。

(四)第4次高等教育计划(1993年—2000年)。

1991年以后日本高等教育进入再扩张期,向普及阶段过渡。经济方面,自由化论和市场化论或者称为规制缓和论,对大学政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再扩张期以1991年的大学设置基准大纲化为开端实行规制缓和政策,研究生院大规模扩张。此次计划中首都和近畿圈继续维持抑制新增设的政策,其他政令指定市则解除抑制。虽然此次计划涉及到了区域间大学入学机会的差别,但是只限于缩小不同收入阶层间的入学机会,没有涉及教育机会均等。

(五)第5次高等教育计划(1997年—2004年)。

这一计划被称为“最后的高等教育计划”。1997年日本对地方分散化政策进行反思和评价,计划从“开辟进入大学教育领域的多元渠道”出发进行地区配置,对大都市进行抑制的结果是消除了定额的差别,大学的布局促进了地方都市的发展。计划认为,在大学的区域间配置上,鉴于定额等方面仍存在着巨大的区域间差别,教育行政有责任为确保教育机会的均等而进行各种条件的整备。一方面控制在大都市新设立大学,另一方面在地方以教育机会的整备为中心开展工作。此次计划在确保地方教育机会,提高女子入学率,促进大学改组转型等方面有很大贡献。

但是有人认为大都市抑制政策阻碍了大学的自由发展,也出现了大都市学生的入学难倾向。大学的郊区化没有伴随着环境整备而进行,产生了学生和教师的教育研究活动与校外生活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的问题。另一方面,所谓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在现实政策中也被限定在消除地区间差别的具体政策目标中。

1998年的大学审议会报告“关于21世纪的大学形象和今后改革的对策”(21世纪报告)中,阐述了高等教育机关的多元化和“提供教育机会”的主题,其核心是:闪耀着个性光辉的大学。但是,2000年的大学审议会报告“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的理想”(全球化报告)在教育机会均等方面却无新意,高等教育的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在大学审议会的讨论中也失去了核心政策理念的地位。2005年的中教审报告“未来日本高等教育的形象”(远景规划报告)中,学习机会这一用语出现频率很高,教育机会均等与国立大学的作用相关联,要求其承担起确保发挥全国性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政策性作用的重任,但并没提及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在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中应发挥的作用。

我们看到,在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上,日本主要是通过制定法律和高等教育政策进行调整,从国家控制到民间办学,从自由发展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再到制定严格的高等教育计划,从扩充到抑制再到扩充,将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均等理念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内容,实现体系完备、层次齐全、区域间相对均衡、国公私立互补、质与量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尽管均衡难以实现,但它作为目标,已经起到了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培养创新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离开人才的支撑,发展将失去动力。[6]我们在看到日本高等教育的成功与不足之时,更应反思我国教育的不足以及改革策略。

[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当代日本高等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2] 小林雅之。大学入学的机会均等化政策的检证[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王智新。当代日本教育管理[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171.

[4] 王桂。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336.

私立教育的弊端范文6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政府

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决定了该国的教育体制和财政体制,一国教育体制和财政体制则决定了该国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高等教育财政的拨款体制又是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集中体现。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对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式不利于高等学校的稳定持续发展。要想真正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适时进行国家内部财政体制改革外,还要从国际视角分析其他国家的高教财政拨款机制,学习其有益的方式和方法,为我所用。这里仅以国外几个发达国家的高教财政拨款情况为例加以介绍:

一、美国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

美国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分析美国高教财政拨款体制的历史进程和结果,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完善的立法体系。美国政府在高教财政拨款上具有完善的两极立法体系。联邦政府

的立法多为非强制性的,对高等教育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并且经常辅以高校经济资助;州政府的立法具有强制性,内容具体细致有针对性。

2.专门的管理机构。美国宪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义务和权限,但联邦政府始终没有中断过对高等教育的支持。联邦对高教的财政拨款主要通过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一些专业机构来完成,如教育部、国防部、农业部、能源部、健康与人类服务部等。在美国,各州政府拥有直接且广泛的高等教育管理权限,不仅在立法上规范高等教育发展,而且通过财政拨款来实施调控,由专门成立的高等教育管理委员会或协调委员会管理。

3.明晰的财政责任。美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主要体现为对学生的资助和高校科研拨款两个方面。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拨款主要流向一些研究型大学。州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拨款,立足于各自实际,没有什么固定的规律可循。各州按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而自行调整,有能力的多拨,没能力的少拨,拨款差距较大,突出反映了美国高等教育是以州为管理和统筹核心,拨款的分权化特征比较明显。

4.公私有别的拨款机制。美国私立高校多于公立高校,而且多数私立高校具有显赫的社会背景和地位,这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公私立高校学生入学人数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高校拨款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联邦政府将主要财政精力和实力投入在具有高收益的私立高校,对公立高等院校的拨款仅在10%左右,而州政府基本上承担了发展本州公立高等院校的财政重任。

5.多样化的拨款模式。美国高等教育经费拨款方式多样,主要有增量拨款、公式拨款、合同拨款和协商拨款四种。增量拨款主要是根据政府财政状况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分析高等院校上一年所从事的教学、科研等活动以及预算收支后提供一个经费增长额的增长系数。公式拨款主要是按生均培养成本计算拨款,不同专业领域、项目和学校类型,分配权重不同。合同拨款主要是用于高校科研经费拨款,但并不局限于科研拨款,高等院校的教学、基建等项目都可采用此方法。

二、英国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

与美国的分权制不同,英国的高等教育财政经费主要是由中央政府负责,具有典型的中央集权性质。其基本特点为:

1.强制性的中央立法。遵循中央立法是英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前提。中央有关高等教育的立法一般是原则性的,对所有高等教育系统具有强制性,各地方必须无条件地执行。

对于具体的高等教育法律方面的要求,则交由各地方议会制定并执行。

2.独立的拨款机构。英国高教财政拨款体制独具特色,国家的教育经费不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向高校直接划拨,而是通过相对独立的高等学校拨款机构间接下拨,即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也就是说,政府对高等教育拨款时时刻刻受到专业的独立的组织和机构的严格监督和调节。

3.重视边际拨款和专项拨款。在不同时期英国政府分别采取过公式拨款、招标拨款、基数加发展拨款、核心拨款加边际、专项拨款等几种具体形式。与美国不同的是,英国政府更为重视由于学生人数增加和社会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边际效应,即增量和追加的拨款数额。除了核心拨款和边际拨款外,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还设立专项拨款,用于资助各校的特别计划和项目。

4.采取双重科研拨款模式。英国政府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拨款主要是通过所谓的双重科研拨款体制进行的。这种双重科研制度,通常将政府的科研拨款分为经常性拨款和项目拨款两大部分。前者是由高等教育基金会负责的经常性拨款,后者是由研究基金会对大学科研的资助,主体是科研项目拨款。

三、法国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

对于法国的高教拨款研究,我们集中介绍它的二种拨款方式,这是法国高教改革取得成功的典型代表。

1.独有的辅小时拨款。法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主要采取的是公式拨款方式,包括三部分,即建筑用地拨款、活动拨款和辅的小时拨款。辅小时这种拨款是法国独有的,主要是每个教员必须任教一定的时数,当一定学科的教员总教学时数低于实际所需要的总教学时数时,就需要辅的教学时数。上述三部分拨款相加即为一个高校获得的公式拨款总额。

2.功能多样的合同拨款。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高等教育财政最重大的改革是实行合同拨款政策。合同拨款政策增强了所有高教机构的活力,改变了政府干预的形式,在中央政府与大学之间引进协商谈判机制。从宏观层面看,合同拨款制增强了教育部的宏观调控能力,教育部的职能从具体细致的行政管理转变为战略管理。从微观层面看,合同拨款制促进了高教机构建立更完善的信息系统,产生更有权威和效能的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形成更合理的资金运行机制。

四、日本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

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和社会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日本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飞速。纵观日本的发展历史,其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主要有如下特征:

1.完整的法律体系。同欧美国家一样,日本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鲜明特点也是以法律为依据,日本高教的发展自始至终在各个方面都受到法律的强烈影响。日本高等教育是以政府为主导型,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都必须遵循国家指定的相关教育法规和政策的要求。

2.分权化的财政责任。日本中央政府、都道府县和市共同分担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责任。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国家教育活动的直接开支,地方政府负责对公立院校的经费拨款,私立大学的政府拨款主要是中央各地方政府的补助金。日本文部省用于高等教育的经费预算主要是用于国立高等教育机构、用于弥补私立高校经常性开支的拨款补助、用于科学研究和国家战略及创新性研究和用于育英奖学金计划。

3.多样化的奖贷制度。日本高等教育除了实行奖学金计划外,还附有形式多样的贷学金制度。主要是两种形式,一种是不计利息的贷学金,主要是向那些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另一种是低息贷学金,供其他需要的学生使用。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为保证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进入大学,实施贷学金资助的方式有效的促进了日本高教的发展。

五、国外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介绍和比较以上几个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如下启示,为我国高教财政拨款体制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第一,完善的立法体系是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通过前面的描述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各自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建设上,都无一例外的有国家立法的支持,也就是说有完善的立法体系起着支柱性的作用。在立法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立法内容有些笼统,如《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中对高教财政拨款问题并没有具体细则的规定,没有建立明确系统的体系,高等教育的财政权限在中央和地方的分也不明确,还有许多地方亟待加强。因此,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建设的前提是针对具体国情和机构体制确立高等教育的相关立法,强调中央的宏观调控职能。

第二,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具体方式受制于该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从上述比较来看,各国高教财政拨款的主要范围基本上都集中在教学、科研和学生资助三部分上。但各国高等教育体制是不同的,在权限上有的是中央集权式的,有的是分权式的,有的又是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教育体制的不同直接决定和影响着财政拨款方式的不同。对于我国来说,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必须根据本国教育体制的实质选择财政拨款方式。具体到高教模式的选择上,主要还是采用公式拨款、专项拨款和增量拨款模式。当然其中每种模式都各有利弊,究竟是采用哪种或是哪几种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第三,政府要重视对私立高等院校的财政支持。私立高等教育是公立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它的积极作用在于能够缓解高等教育需求的不足,提供更多的高教受教育机会。如今,在许多发达国家,恰恰是私立高等教育办的更好些,成为世界上的名校,激励着着公立高教的革新和拓展。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一直备受歧视,地位低下,不被政府和广大社会民众所支持,民办高教发展受到阻碍,资金不足,发展态势落后。鉴于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私立高教的重视,必要时给予特殊照顾,尤其是财政上的支持。当然,必要的法律规定和监督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四,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管理应该趋向于间接管理。事实上,高等教育的经费预算和使用管理,政府并不是最佳的人选,因为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信息获取上并不是对称的。政府在拨款方面的管理主要还是宏观和间接性的管理,如提供必要的教育信息和进行学生资助,具体事宜最好应该由专门的组织和部门来负责。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是英国,英国通过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这一中介组织,将高等教育经费拨付给高等学校。一改以往有政府直接划拨直接管理的弊端,改由中介组织进行调研、分析、管理、划拨和监督,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而言,也可以尝试建立这样的中介组织。一方面作为政府的延伸机构,它能够通过运用审查评估、确定项目、制定经费分配方案等手段来贯彻政府的教育政策;另一方面作为高校利益的反映机构,它能够将高校的状况反映给国家政府,保持高校在教学、科研、管理上各自的特色。

第五,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和大学生资助的制度。目前,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已成为世界各国解决教育财政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近些年来,中国在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教育投入不足的状况仍严重制约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借鉴英美等经济强国筹措教育经费的经验。此外,要大力加强大学生资助制度。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来看,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就越是重视对学生的资助,并且资助额度比较大,范围也比较广。我们要在研究国外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和高教的实际出发,逐步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良性资助体系。

参考文献

[1]曲恒昌,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88-191.

[2]崔玉平.美国教育财政的理论与实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陈国良.教育财政国际比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7.

[4]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课题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参考,2004(60).

[5]赵慧,刘辉.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比较研究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6).

[6]王光宇.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探讨[J].北方经济,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