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电算化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电算化笔记范文1
我国最早在1979年把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随后借鉴国外的提法,出现了“电算化会计”、“电脑会计”等概念。后来,人们把审计电算化和电算化审计也看成意义相同的两个概念。严格地说上述两组概念是有差别的,会计电算化和审计电算化并不考虑会计和审计的原理、程序、方法的变革,其内容没有变化,仅仅是处理手段的替换,指一种电算化工作过程。电算化会计和电算化审计强调的是将计算机技术与传统会计和审计相结合后诞生的一种新型会计和审计。它不仅包含了实现电算化的过程,而且特指一种新型交叉学科的产生。
现在,人们已认识到电算化会计对传统手工会计产生的多方面冲击,有人认为这种冲击是对传统会计的一次革命。人们也正在讨论电算化会计对传统手工会计的要素理论、基本假设及核算原则等会计理论所产生的冲击,为建立电算化会计的理论体系统准备。同样,电算化审计也造成了对传统手工审计的冲击和革新。电算化审计要面对新的审计环境、审计线索、安全控制的变化研究新的审计方法、程序和途径,形成一套不同于传统审计的新的理论、方法和程序体系。
二、存在问题
1.电算化会计软件不能完全满足电算化审计的要求。目前,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功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其功能越来越强,结构越来越复杂。但是,软件对如何满足电算化审计要求的考虑还不够,如不少系统没有考虑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或者对数据结构不开放,这为电子数据的自动转换带来困难。会计软件设计的数据库结构也存在不规范之处才同时,对数据的查询不能满足双向查询的要求,更谈不上二维查询了。另外,电算化会计软件在保留审计痕迹方面还存在不少缺陷,尤其没有考虑为电算化审计预留测试通道,这个问题需要通过制定法规和市场竞争来解决。
2.电算化审计法规建设滞后。财政部从1989年开始先后了《会计核算软件的几项规定》等多项法规,使我国电算化会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这些法规中虽然提到了关于保留审计痕迹和不能有人工修改报表功能的规定与要求,但因上述法规主要是针对电算化会计工作而的,远远不能够满足电算化审计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电算化审计从定义、原则、方法、要求到评审都进行规定,使人们在开展电算化审计工作时有章可循。与此同时,还要对电算化会计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两类法规相互配套。
3.电算化审计研究与应用落后于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电算化会计软件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已取得了较好成绩。会计软件的研究正在朝两个方向发展,横向是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研究开发面向企业各级管理部门的网络财务软件;纵向是研究为企业高层管理服务的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由于电算化审计起步晚及配套措施滞后,使得电算化审计的研究落后。目前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都购置了电脑,但是大多只用于打字和辅助计算,用于辅助审计的极少。电算化审计的应用还没有进人普及阶段。
三、特点比较
电算化会计和电算化审计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型交叉学科,两个学科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特征。两者主要特点如下:
1.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分别与会计或审计交叉融合。不管是电算化会计还是电算化审计都是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会计和审计的原理、方法相结合并融为一体,对手工会计和审计的原理,程序及方法进行变革,形成一套新的电算化会计和电算化审计核算系统。新系统的原理、程序、方法、功能和结构与手工信息系统是不同的。
2.数据电子化和工作程序化。电算化会计和电算化审计的数据都必须是存人计算机中的电子化数据,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双方来实现网上处理。并且电算化会计或电算化审计的大部分处理过程是展于结构化的,可由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非结构化问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解决。
会计电算化笔记范文2
一、会计数据处理的几个阶段
1.手工处理
主要是指靠人工进行会计数据的收集、分类、汇总、计算的一种形式。在会计发展史中,手工处理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最大优点是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可靠性;最明显的缺陷是它的低速度低效率及高差错率。
2.机械处理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时正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企业的规模日渐扩大,会计也越来越重要,会计数据处理的工作量加大。这种情况,便产生会计数据处理技术方面的创新,最具代表的穿孔卡片系统。整个系统由穿孔机分类机卡片整理机、机械式计算机及制表机等几个部分组成。它没有被广泛推广,主要原因在于它体系笨重、庞大,成本过高,操作困难,稳定性差。
3.计算机处理
进人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计算机。计算机的出现,为会计数据处理更上一层楼,提供了有利条件。计算机具有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功能,自动完成对会计数据处理的过程。原始数据已经录人计算机就能迅速加以识别、归类和计算,并能储存结果,直到完成整个会计数据的加工处理工作。其优点是:实现电动运算,运算速度快,能连续工作,人为参与控制少,只要输人原始数据正确。就可保证提供会计信息的正确性。
二、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1.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使会计信息的提取、利用更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手工系统的会计工作组织体制以会计事务的不同性质作为指定的主要依据,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改变了原有会计信息系统的组织体制。在电算化系统中,会计工作的组织机制以数据的不同形态作为制定的主要依据。虽然,这两种会计工作体制是截然不同的,会计电算化将手工会计对数据的分散收集、分散处理、重复记录的操作方式,改变为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数据共享的操作方式。这样便加速了会计信息提取、处理速度,使管理者能迅速决策,以免贻误商机。
2.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会计信息的质量表现为时效性、可靠性、重要性、相关性等,会计电算化将大大提高这些指标的质量,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增强会计核算的深度和广度,使会计向多种量度发展,同时处理、存储实物量和与之相依存的货币量,在需要时提出来。
三、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原理的冲击
1.记账规则的变化
由于会计电算化可以通过数据库存入或者提取任何会计信息,因而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诸多分类与再分类的技术环节,利用同一基础数据便可以实现会计信息的多元重组。也就是说,在手工条件下的日记张、总账、明细账、辅助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核算形式:平行登记、错账更正、结账、对账、试算平衡等记账规则的配置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2.会计核算方法的变化
在会计核算中,对于同样的经济业务可能存在不同的备选会计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在手工条件下,受人力所限,系统只能选择主体认定的计算方法。传统会计方法的选择依据是: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和简便性。一些能够使会计信息更加科学的会计方法由于操作上的难度而不得不放弃,如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中的代数分配法、坏账准备金提取中的帐龄分析法等。而在电算化条件下,无论多难的会计核算方法,计算机都能在瞬间完成。因此,简便性不再是会计方法选择的依据,会计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逐渐转向决策有用性。
3.内部控制的变化
手工会计中人与人的联系的主要的,因此内部控制主要是针对人的联系设计的。例如:授权控制与责任分工、凭证与记录接近控制等。电算化会计后,计算机、网络处理信息的集中性、自动性,使传统职权分割的控制作用逐渐消失,信息载体的改变以及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又使手工系统以记账规则为核心的控制体系失败。对此,现代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给企业的内部控制赋予了新的内涵。通常分为普通控制和应用控制。
(1)普通控制
普通控制室针对整个电子处理部门,为系统的安全可靠而对系统构成要素(人、硬件、软件)及环境实施的控制。包括:组织控制、系统维护控制、系统操作控制、系统的安全控制等内容。
①组织与管理控制
组织与管理控制是通过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分工、岗位职责的制定、权限的划分等形式进行的控制,其基本目的是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错弊发生的目的。其中较重要的岗位有系统管理和审核岗位。
系统管理主要负责系统的软、硬件的管理工作,从技术上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包括掌握网络服务器与数据库的超级口令,负责网络资源的分配,监控网络运行;按照主管人员的要求,对各岗位分配权限、对数据的安全保密负责;负责对硬件、软件、数据的管理与维护工作。系统管理岗位应保持相对稳定,若有变动应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审核岗位主要负责监督计算机及软件系统的运行,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具体包括: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对系统运行的给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等。
②系统维护控制
系统的维护控制是指为保障系统正常运行而对系统软、硬件进行的安装、修正、更新、扩展、备份等方面的工作。
③系统操作控制
系统操作控制主要表现为操作权限控制和操作规程控制两个方面。操作权限控制是指每个岗位的人员只能按照所赋予的权限对系统进行作业,不得超越权限接触系统。系统应制定适当权限标准体系,使系统不被越权操作,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操作权限控制采用设置口令来实行。操作规程控制是指系统操作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标准操作规程包括:软、硬件操作规程,作业运行规程,用机时间纪录规程等。
④系统的安全控制
系统的安全控制主要是指运用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认证技术等,对数据保密、保证程序不被修改,不被损毁、不被病毒感染,对网络访问身份进行控制。另外,网络应尽量使用光纤传输,接入口应保密,以保证传输介质、接入口的安全性。
(2)应用控制
应用控制是为了使计算机系统能适应会计处理的特殊要求而建立的各种能预防、检测、更正错误和处理舞弊行为的控制制度和措施,包括输入控制、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输出控制等。
①输入控制
输入控制,其目的是要防止为经审核的会计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内,并保证经审核的数据均能完整、准确输入并转化为计算机内部数据的格式,包括业务的审核与准备,输入操作及核对控制、计算机校验等。
②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
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它是对系统数据处理准确性、可靠性等方面进行的控制,包括接近控制、加密控制等。
(3)输出控制
输出控制,其目的是要保持系统能准确、完整地输出经处理的会计信息,并能使输出的会计信息满足管理部门的需求,同时,禁止未批准的人接触系统的输出资料,包括检验控制等。
4.会计核算原则的变化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信息渠道的宽畅与提供信息的多元性,使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真实性、及时性、可比性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又对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核算原则产生冲击。
(1)对权责发生制的冲击
在会计分期的前提下,为合理计算各期的经营结果,需要运用应计、递延、分配等程序,这是权责发生制地存在基础,对于某些新出现的经济业务,权责发生制原则显得无能为力。会计电算化加快了经济金融化的速度,使许多现代金融工具得以衍生。衍生金融工具以远期合同的形式进行交易和投资,是一种财务杠杆原理的金融商品。
①金融资本具有强大的流动性,对它的揭示就应及时、快捷,而且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以揭示金融资本的真实价值。
②衍生金融工具在合约签订时,与它相关的权利和风险已经发证转移,但交易并未实际发生甚至到期时也不可能发生,按照现行权责发生制地确认标准,衍生金融工具就很难在会计中得到反映。
可见,为了完整地反映出衍生金融工具这项交易的发生并揭示与其相关的风险,会动摇现行会计的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
(2)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冲击
历史成本原则是传统会计核算模式的重要一环,使其他会计原则建立的基础。它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资产计价时并不考虑资产的现时成本或变现价值,而是根据它的原始购置成本计价,历史成本易于取得,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等特点,在工业经济时代为会计实务界所广泛采用。但是,历史成本所提供的信息对信息需求者缺乏相关性,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与互联网环境下,他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质疑。
①难以对无形资产进行准确地计量
信息化时代,无形资产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已经取代有形资产的地位而成为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主要源泉。因此,只有对无形资产进行准确计量,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出一个企业的整体价值和生产力。但由于无形资产大多属于自行开发的研究结果(如:技术秘方等)或长期积累而成(如:商誉等),没有具体计量成本费用支出的依据,并且不具有实物形态,因而难以用历史成本对其进行准确地计量。
②难以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准确地估量
这是由于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实际上是一项和约,故在签订时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已经产生,但由于交易未实际发生,因而无历史成本可循;另一方面,任何一项衍生金融工具从合约的签订到最后交割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在此期间,其市场价格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如以其签订合同时的价格入账,衍生金融工具的真实市场价格和风险就无法得到反映。看见,衍生金融工具所固有的特点使得历史成本计量原则对其显得无能为力。
③价值反映脱离实际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和技术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产品和设备的寿命周期缩短,以历史成本所反映的产品和设备的价值难以与其真实价值相符。
④信息反映滞后
会计电算化笔记范文3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电算化
1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概念的由来 与含义 1979年,计算机应会计工作在我国拉开 了序幕,当时人们的认识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应 用于会计领域能够有效地提高会计的工作效 率,学术界并没有提出一个权威性的概念统一 人们的思想认识。1981年于长春召开的“财 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 上,第一次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是指将计算机技 术应用到会计工作领域,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 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或手工很难完成、甚至 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
2005年8月,由《会计之友》杂志社承办 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 在山西太原召开。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 “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理念,与会专家就这两个 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用“会计信 息化”可以更好地概括“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 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水平.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 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 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 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 理,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外部的信 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 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看到,两个概念是人们在不同时期、 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来的.
2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应当看到,没有过去20多年会计电算化 所积累的丰硕成果,今天的会计信息化也就无 从提出与研究。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没 有划定的边界,只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与其在会计领域应用深度和范围的不同而在 认识上产生了飞跃,两者都以信息技术为特 征,所不同的是,由于在不同时代所依托的信 息技术迥异而使其各自应用的外延和内涵产 生了较大的区别.
2.1信息技术环境的区别 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不是单纯的一 种技术,而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信 息感测技术等组群技术的简称。会计电算化阶 段,人们谋求能够开发出解决会计领域的单项 工作或整体核算工作的软件,从而帮助会计工 作人员实现劳动力的解放和生产力水平的提 高;硬件方面则主要以单机环境或F/S(文件/ 服务器)架构为主,很少涉及网络通信技术和 感测技术。会计信息化阶段,人们需要研究和 开发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人力 资源管理乃至决策支持等诸多子系统于一体 的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属于管理信息 系统的重要子系统,这个阶段的MIS(管理信 息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 理)、CRM(客户关系管理)等产品和概念的提 出无不建立在网络和通信技术基础之上.
可见,电算化和信息化都应用了计算机技 术;电算化较少使用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化则 更多地依赖于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电算化几 乎没有用到感测技术,信息化则会随着其发展 越来越多的使用诸如条码感测、智能感测等感 测技术.
2.2系统地位层次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主要服务于财务部门的核算 与管理,属于部门级应用;而会计信息化则是 企业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系统是 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除了服务于财务 部门外,还要为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层和决 策层提供服务,属于企业级应用.
2.3系统目标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是人们随着信 息技术在会计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而提出的 差异概念。会计电算化以解放生产力,提高工 作效率为出发点,首先强调的是会计数据处理 的规范化,改变手工会计的不规范现实,要求 会计软件的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按照我 国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立足于财务 报告的规范生成;而会计信息化则更强调会计 输出结果的效率和增值性,这种增值效应依赖 于网络环境下会计数据的快速搜集、实时传递 以及对不同层次数据的深加工。会计信息化的 成效依赖于会计信息输出的多元化研究.
2.4信息输入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输入系统的是记账凭 证,数据主要由财务部门自己输入;而会计信 息化的大量数据可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 获取,同时可以预见,随着原始凭证标准化问 题的解决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的日臻成熟,经过 数字签名的原始凭证会直接进入会计信息系 统.
2.5数据处理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主要通过批处理方式处理业 已发生的数据,而会计信息化使实时处理数据 成为可能。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企业的业务 部门通过Intrane(t企业内部网)协同工作,所 产生的各类数据信息存储于系统集成的数据 库中,企业信息的内部用户可以通过对数据库 的实时访问,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
2.6信息输出的区别 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的输出主要有显 示、打印、磁盘等方式;信息化环境下,内部需 求除了上述方式以外,更多的可以通过网络实 现信息传递与共享,通过授权、划分权限级次, 企业内部各个机构、部门从信息系统上直接获 取。随着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深入研 究以及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架构在大型 系统中的逐步推广和应用,会有越来越多的企 业在Internet上公布其财务信息.
3区别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有利于企业正确定位自己的信息化进程.
企业信息化进程受制于信息技术的发展,1979 年我国开始搞计算机会计的试点,1983年国 务院成立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直至1990年 国内才推出第一批品牌的会计软件,可以说到 上世纪90年代末,一个企业能够拥有自己的 计算机硬件,找到合适的会计软件已属不易, 不存在网络大规模的应用和遍地开花,而且这 十几年的时间里企业的计算机会计确实是只 在会计电算化阶段徘徊,软件生产厂商开发的 会计软件业主要停留在会计电算化上,即能够 用软件替代手工完成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工 作,阿尼塔。S.霍兰德所谓的“传统会计信息系 统是手工会计的翻版”即是这个意思。20世纪 末本世纪初,随着大中型、分布式数据库逐步 应用于国内信息处理领域;随着F/S(文件/服 务器)逐步向C/S(客户机/服务器)、B/S(浏览 器/服务器)体系架构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 ERP产品推出,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有实 力、有能力取得上述技术与服务以后,计算机 会计脱离了“信息孤岛”时代,进入了集成财 务、生产制造、供应链、人力资源、经营决策的 企业信息化时代,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孤立的 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不再单独地服务于部门需 求,会计信息会随着更准确的输入、更深层次 的加工、更实时的处理以及满足了更多样的需 求而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增值服务.
当然并非所有企业都适用C/S、ERP,所有 企业都应该对自己的信息化程度进行正确定 位,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无论企业的硬件架构 和所选用的软件层次如何,不可否认的是企业 一并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可见,会计信息化取 代会计电算化已是趋势使然.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会计工作更多地利用 了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成果,此外,它同 样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 和实践工作。会计信息化是顺应现代社会信息 化发展趋势而产生的,它要求人们以新的视 野、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来认识信息化工作, 构架新一代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促使企业推 进全面信息化建设,最终促使整个社会经济信 息化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颜莉.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信息系统重构[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
-11-30.
会计电算化笔记范文4
一、会计电算化舞弊手段探究
(一)会计电算化舞弊特点分析
隐蔽性较强。一般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进行会计操作之后,会计的主要工作就都是通过计算机完成的,所以其操作具有隐蔽的性质。再加上计算机本身操作很难留下痕迹,所以很多人就利用这一点,进行舞弊操作不易被人发现。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现在的会计电算化舞弊现象非常严重。
智能化发展。懂得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会计电算化舞弊操作的,必定具有非常高的计算机基础,因此进行会计电算化舞弊的人对于智能化程度的要求也比较高。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会计电算化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但是舞弊的手段种类也是层出不穷的,所以我们应该对会计电算化舞弊现象高度重视。
造成的损失较大。会计电算化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还会涉及个人隐私及其国家安全,一旦出现会计电算化舞弊现象,将会对社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涉及人员较多。现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之所以总是频繁发生会计电算化舞弊现象,是因为舞弊的人员较多。舞弊人员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操作能力都很强,并且多数都是企业的内部人员,这些人对企业内部系统非常首席,很熟悉各种操作软件上的漏洞和控制要点,所以进行会计电算化舞弊的时候就非常熟悉,比较不容易被人发现。
(二)会计电算化舞弊手段
篡改输入。会计电算化中的篡改输入舞弊方法的操作过程是在会计数据录入之前就讲内容中的数据进行更改。会计数据的录入所经历的环节比较多,例如采集、记录、传递、编码、检查、核对、转换等等环节都极易被篡改,并且经历相关环节的财务人员都有机会篡改数据。
篡改应用程序或者是系统软件。会计电算化中篡改应用程序或者软件,情节就比较严重,选用这种方式来进行会计舞弊,可以通过更改程序或者是软件来进行。会计电算化进行核算时,原始数据会直接由原始凭据录入到信息系统中。并且,会计报表等都是有计算机系统直接生成的,如果系统或者软件被恶意篡改,计算机在处理业务时将会是以错误的方式来处理。若是系统被不法分子恶意使用,其后果将难以想象。
篡改输出。会计电算化中篡改输出的方法主要是指将输出报表中的数据进行销毁或者是非法修改来进行,其中将损益表的输出数据来修改也是一种舞弊的手段。
其他篡改方式。会计电算化中其他的舞弊方式包括有违法操作在内的其他各种方式,其中违法操作主要是相关的会计操作人员或者是参与会计运作中的其他人员不根据规定的章程或要求来进行操作,随意地更改了计算机的执行路径或者是其他方法来徇私舞弊,如复制、拷贝、拍照等等其他不被允许的方法来篡改数据。
二、会计电算化舞弊方式的审计
为了更好地审计会计电算化中的舞弊方式,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要充分关注舞弊的征兆。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笔者主要是通过不同的舞弊手段来介绍不同的审计方式,从以下方法中选取有效地预防会计电算化舞弊的审计方式:
(一)篡改输入中的审计方法
篡改输入法是会计电算化舞弊过程中最常见的舞弊方式,采用该方式进行舞弊时主要是因为企业单位内部的自身控制力较弱。其中企业单位内部控制了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职责分工不均、接触控制不够完善等方面。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就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中的审计,在进行审计过程时,应该严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记载原始数据的文件、凭证等,有关数据的记录工具,例如磁盘光盘等,各种和数据有关的东西都应该要严格控制。其中,检查方式有:通过较为原始的方法来检查手工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检查他们是否合法;其次,就是人工来进行审核,将计算机的审计线索打印出来进行检查;其中,还有一个随机的方法就是计算机的随机抽样来进行自动的校对,综合分析各方面不同的差异性,并测试数据是否完整;对于情况不同的现象,要反复进行核查,查找原因所在;我们常说的分析性的审计也就是要对输出报告进行一个严格的分析,查看是否有异常情况出现或者是有数据涂改情况出现等。
(二)程序舞弊中的审计方法
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中,比较重要的审计内容导致计算机程序舞弊的因素。要想有效地制止审计程序舞弊这一篡改方式,是比较困难的,但是面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直接进行审查之外,还能通过其他间接性的方法来进行测试,查找出数据问题所在。
(1)直接审查方法
进行直接审查时,可以选用流程图来帮助审查,不同的符号、图形等之间都存在逻辑关系,一旦逻辑不合理,就会检查出舞弊的地方。其中,进行舞弊的人员所选择的手段有以下几种:
偷梁换柱。偷梁换柱是电算化程序舞弊中使用较为频繁的方法,该种方法的舞弊操作就是在程序中加入隐蔽性质的程序或者其他指令,让计算机程序来执行不在系统内或者是没有经过授权的其他功能。
面对这样的舞弊方法,进行审计时可以对程序的编码进行核对,比较不同的程序,对还可以的程序进行测试,追查整个过程中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各种收入等等。
越级法。在一定的情况下,计算机会使用一种干扰的程序,该种干扰程序主要是能通过其他的方法来超越控制将计算机里面储存的内容暴露出来。这种方式使用最多的是系统的程序员或者是能够维修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工作人员。一旦程序被控制,那么数据被恶意修改和可能性非常大。
面对这样的舞弊,进行审计时,就能对比原有文件和现有文件,将两者进行对比审查;核查计算机的输出报告;检查计算机的运行日志与激励等等。
天窗法。有时候程序员要开发大型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会在计算机内部增加部分的调试手段,其具体的方法就是在密码中加入空隙。采用这样的方法是为了增加密码,与此同时还能让密码具有中期的输出功能,这也就是“天窗”的由来。通常,系统开发完之后,“天窗”是要取消的,但是程序员很容易就忽略了关闭天窗,或者是有人恶意留下“天窗”来用于日后的接触或者是修改。甚至有的人为了日后舞弊更好操作,恶意的在系统中插入“天窗”。
面对这样的舞弊方式,进行审计时就可以尽可能多的选用测试系统,核对程度的执行情况与规格;检查具体的审计证据等。
(2)间接测试审计法
间接测试审计方法就时间接的进行测试,间接测试的方法比较真实有效,并且测试的数据既可以是真实有效地,也可以是模拟出来的数据。
(三)对篡改输出法实施的审计
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有的时候输入数据正确,程序处理正确,但最后的输出结果仍然会有问题存在。针对这种现象,选择的审计证据就可以是:计算机的输出报告;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日志及被访问记录等;反复的核查输出结果,也就是利用比率分析、趋势分析来检查是否有异常变动等。针对计算机的输出数据的审计,可以先打印出计算机里面相关的文件,然后进行审查;同时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里面进行审查;与此同时,还要对有关的一些报表进行仔细核对,查看被审单位对输出的报表是否有必要的审核过程等。除此之外,还有的舞弊人会修改输出文件,将其打印出来之后再来修改文件当中过的正确数据。面对这样的舞弊情况,审计人员可以直接将已在使用的纸质资料与计算机内部有关输出文件进行核对就能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
(四)对其他方法进行舞弊的审计
针对使用其他方式进行舞弊的,其审计方法有:追查所发现的专有信息;弄清楚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内部及其数据处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职责是否分明;插件计算机的运行日志记录及其他各种不同的异常报告;调查嫌疑人员;调查没有经过批准的接触系统;调查使用情况等。同时,面对通过物理方法进行的审计,可以透过查看计算机运行的运行日志及拷贝传送数据的时间与内容等;弄清楚会计处理中各个环节的数据处理人员;针对面对某些多次复印或者是涂改的方式的,我们可以强行对各种类型的纸质数据资料收集来变更。
会计电算化笔记范文5
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是本专业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将几年所学知识进行总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是十分重要的。对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意义。现将毕业实习安排如下:
一、实习时间、方式
1见习时间:3月23日至6月14日
2见习方式:个人联系的形式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会计、财务等相关岗位实习
二、实习目的
毕业实习,目的在于亲身体验会计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操作,积累经验,掌握技能,增长才干,为顺利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三.实习内容
1、了解企业(或单位)的经营特点
(1)企业(单位)名称、所在地点,开户银行。
(2)企业(单位)主要的经营项目,其他经营项目。
(3)企业(单位)的生产情况或经营情况。
2、了解企业(单位)的管理组织
(1)企业(单位)的隶属关系及所有制体制。
(2)企业职工人数及生产的规模,生产组织管理的建制。
会计电算化笔记范文6
会计电算化舞弊的手法与特征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舞弊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篡改输入进行舞弊与犯罪活动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计算机舞弊手法,该方法通过在经济数据录入前或录入期间对数据做手脚来达到个人目的。
2.通过篡改文件进行舞弊与犯罪活动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会计数据存放在数据库文件中,如果数据文件没有加密,就可直接读写数据,对数据库文件进行非法篡改、删除或复制。
3.通过设置舞弊程序或篡改程序进行舞弊与犯罪活动
通过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机舞弊与犯罪,需要有较高的计算机专业技能,隐蔽性很强。
4.通过非法操作进行舞弊与犯罪活动
非法操作是指未经允许的人员非法操作计算机系统或合法的操作人员越权操作系统。
5.通过篡改输出进行舞弊与犯罪活动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通过非法修改、窃取、销毁输出数据或将输出信息传递给企业的竞争对手等手段达到舞弊与犯罪的目的。
会计电算化舞弊产生的原因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舞弊现象出现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
1.会计软件的缺陷
目前市场上有数百种会计软件,有些单位还使用自己开发的软件,各软件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企业使用的软件在安全性与保密性上存在诸多问题,对操作人、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记录,出现问题不便于追究责任。另外,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可以轻易地从外部打开修改。还有一些商业软件为了占领市场,为用户提供修改以前年度账目等功能,这些都为舞弊提供了便利。2.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实施会计电算化,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加以约束,才能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目前,不少单位没有严密的管理制度或有章不循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运转。由于内部控制制度薄弱,操作人员可能超越权限或未经授权的人员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篡改、复制、伪造、销毁重要的数据,以达到个人目的。
会计电算化舞弊的防范与控制
1.加强电算化犯罪法制建设
目前,由于法规的不健全使电算化犯罪的控制很困难。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管理,不能仅靠现有的一些法规,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因为会计电算化犯罪是高科技、新技术下的一种新型犯罪,为此制定专门的法规加以有效控制很有必要。
2.岗位设置与加强岗位管理
手工环境下的岗位牵制原则对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仍然有效。具体而言就是要保证出纳和会计严格分开,经办人员和审核人员严格分开;自行开发专用软件的单位,需要将系统开发人员同操作人员严格分开;还应尽量将操作岗位同系统维护岗位隔离。这是因为系统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作为电算化会计软件的编写者及修改者,有机会了解软件系统运行的内部技术信息。在某种情况下,他们有可能利用掌握的这些知识隐蔽地从事会计舞弊活动甚至进行经济犯罪。
3.严格权限管理
权限管理包括权限分配和用户名/密码管理两方面,前者决定相应用户对会计数据具有哪些操作权,后者则保证了用户和权限的一一对应关系。权限分配能起到互相牵制的作用,用户名/密码管理核心是为用户生成密码以及利用密码来确认不同用户,以保证不会有越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