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美术的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美术的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校;游戏美术专业;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215-02
伴随着2012年新年钟声的敲响,中国网络游戏产业亦进入了象征民族文化的龙年。在过往的近十年内,我国的游戏产业经历了一个迅猛发展的周期。截止到2011年,国内游戏产业年总产值规模已达500多亿元人民币。①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游戏教育产业亦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但是,目前国内对游戏研发人才的培养远落后于行业发展:一方面,各大高等院校关于游戏研发专业的教学体系尚未完善,另一方面,各种民办游戏教育机构的办学质量良莠不齐,教学状况堪忧。这种环境导致的结果是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需要或者面临就业方向不对口的情况,而企业的人才缺口依旧与日俱增,双方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鉴于国内游戏教育产业的现状,“培养怎样的人才”以及“怎样培养人才”,是笔者等高校教育工作者长期探讨的问题。因此在以下章节中,笔者将结合近年来的调研以及课程教学实践作出浅述。
一、教学定位——符合高校特点的游戏美术专业教育
(一)高校游戏美术专业教学的面向层次是大学生群体
纵观当今国内游戏美术教育产业,其教育机构总体上可以划分为高校专业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两种类型。高校游戏美术专业教育之所以区别于社会上的游戏培训机构,原因之一是:前者面向的是教学对象是普遍处于18-22岁年龄层段,具有较高文化水平、艺术基础的大学生,而后者面向的教学对象则是遍及各个年龄层段,文化层次与学历水平、职业与身份各不相同的社会人员。教学对象的差异决定了高校游戏美术专业教学必须具有更高的起点,必须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思维灵活、文化知识层面广、创造力强等特质,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习惯于网络生活、以计算机辅助学习的特点,为他们学习游戏美术专业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人生经历比较单一,社会经验比较缺乏,尤其缺乏在相关行业内的工作实践经验,在学习专业技术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过度理想化,或是所掌握知识技能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等情况。②因此,高校游戏美术专业教学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因材施教,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强调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便于适应就业形势。
(二)高校游戏美术专业教学应当体现其学术性
高校游戏美术专业与民间游戏教育培训机构的区别,重在体现其学术性。强调学术性,一方面在于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术性,另一方面在于注重教学的学术性。
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术性,体现在对游戏美术专业中所涉及的各项美术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相关学科知识与信息要进行严谨考究。具体而言,游戏美术是一门综合学科,该学科不但涉及到美术造型基础的素描、色彩、人体结构等方面的知识,也包含设计学方面的各种构成原理、动画运动规律,并且还需要运用到计算机软件操作技术和编程等知识技能。与社会上某些游戏美术培训机构忽视学生基础能力培养、鼓吹短期速成、套路式的技能训练相反,作为高校专业教学,我们在每一个知识点和每一个操作环节中,都应当强调其严谨性、规范性、正确性,并且还要提倡思辨、钻研的学术精神。例如,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研究当前网络游戏审美流行趋势,并且尝试进行游戏美术风格的创新;又例如,我们应当启发学生将文化历史知识融合到游戏美术策划中,开发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网络游戏;再例如,我们应当组织学生将游戏美术和动漫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利用一系列同步课程、嵌套课程,引导学生“学一门,关联另一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教学的学术性,体现在教师对教育理论的不断深入钻研、对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将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统一在教学之中,以科学的方式培养人才。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在本专业的各个年级依次开设关于游戏美术的造型基础课程、设计入门课程、进阶课程,并且严格依据教学大纲进行备课和安排作业。与此同时,代表游戏美术各个专业方向的教师会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探讨教育理论、交流教学心得,并且将教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教学,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不主张某些游戏美术培训机构以教师为中心的“作坊式”教学,也反对一味强调以作品数量堆积出成果的训练方式。我们强调,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因材施教,在实践过程中既重数量也重质量,力求培养出既有实践动手能力,又有学习思考能力的学生。
(三)高校游戏美术专业教学应当注重对校本资源的利用
基于高校游戏美术专业课程的综合性、自主性、素质教育性的特点,高校应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开发利用资源,开展富有院校特色的游戏美术专业教学。以我校为例,游戏美术专业的发展正是以学院的软件技术教育作为依托,借助于学院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汇集网络学习资源和师资力量,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另一方面,近年来在广东地区大力发展游戏动漫产业的形势下,我们借助于地理优势进一步开拓了校企合作之路。学生通过在游戏设计公司的实习进一步提高了专业能力,并且将实习经验以及游戏产业市场现状反馈学校,为在校师生提供了解行业信息的途径,促进教学与时俱进。总而言之,笔者认为高校游戏美术专业教学应当结合自身条件、周边环境、时代形势等各个方面进行校本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将这一新兴专业办好办强。
二、教学模式——实践为主、兼具素质教育的研究性学习
在当今强调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学习正从以往教师主导的接受式学习逐步向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转变。游戏美术设计既是一门新兴的技能型学科,也是一门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因此高校游戏美术教学不但要保证学生掌握技术技能,还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游戏产业市场需要。那么,如何通过教学实现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若干个人浅见,望抛砖引玉,促进各位读者们的共同探讨:
(一)前期准备
在游戏美术设计课程开展前,教师需要针对课题进行前期准备,包括分析教材、编写课件、安排实践作业等,通过一系列教学设计,把需要学生掌握和实践的知识技能化为具体的研究性学习任务。例如在《游戏原画场景设计》的某节课程中,需要学生掌握透视原理、色彩搭配和软件操作技巧三方面的知识,那么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不必将拆分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而可以将这些知识融合成具体的实践操作任务,例如:“参照某某网络游戏(学生自选)的原画场景设计形式,以成角透视的角度,结合数位板和图形软件,绘制出一个冷色调的NPC道具店”。在这个实践任务中已包括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的全部知识点。此外,这种具体的实践任务,在命题方式和要求上与游戏公司的项目要求是非常相似的,因此学生在通过实践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又得到了模拟企业实战式的锻炼。通过教学验证,这种将知识转化成任务的实践型教学设计,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亦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积累丰富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实施
游戏美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实施,一般的流程是,先把相关教材和资料中的理论知识点筛选出来,配以典型图例并精简讲解,而后布置实践操作任务,为学生安排4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实践,最后进行作业讲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环节是重点。在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指导,而且指导的方式方法要注重多样性。除了个别辅导、集中辅导以外,还应该组织学生之间的分组学习讨论、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达到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目的。
(三)交流评价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阶段,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对当堂作业进行多元化评价。评价对象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作品画面效果、对知识原理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践过程中个人的心得体会等等。总而言之,我们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是丰富的、具体的、动态的、客观的,力求以生动的交流评价代替刻板的课后总结。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消化,并养成反思、钻研的精神,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以外的收获。
(四)课后延伸
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当布置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课后延伸学习。结合游戏美术的学科特点,学生的课后延伸任务也紧密围绕游戏设计而展开。课后延伸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性的,例如组织学生以搜集资料的方式,将不同的网络游戏进行美术风格的对比,并且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风格类型进行分析,学习其色彩、线条、造型等方面的表现手法。再者,学生可以结合其他相关课程进行同步的延伸学习,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游戏策划、游戏界面设计和FLASH动画课程三门课目的知识点综合起来制作一个网页小游戏,这就达到了学习的综合运用和延伸的目的。总之,通过课后延伸学习和实践,使得学生更加注重学科的关联性,为综合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游戏美术专业课程应当抓好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通过理论教学强化素质教育,通过实践教学强调能力培养,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优势,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素质与技能全面发展的游戏设计人才。
三、结语
游戏美术设计在国内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同时亦是继动漫之后的又一门朝阳产业。发展好游戏产业,势必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数十年中,高校将在游戏美术教育产业中充当主力军的角色,因此适应市场发展趋势,改进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以及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使命。游戏教育产业的发展道路是广阔而漫长的,值得我们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
注释:
①资料来源:新浪游戏频道.网址games.省略/w/n/2012-03-15/1431594489.shtml及CGBC中国游戏商务大会官方网站:省略 (中文),信息日期:2012年03月15日.
②张积家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第3页.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年11月.
[2]钟启泉.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3]刘儒德主编.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
[4]钟仕伦主编.美育与美育心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11月.
关于美术的知识点总结范文2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微课被引进高校美术教学课堂。通过介绍微课的定义和特征,分析微课提升高校美术教学效果在教学水平、知识传播范围等方面的体现,阐述高校美术微课教学设计原则,提出只有美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学技能水平,依据微课设计原则进行美术教学,才能提升高校美术教学效果。
关键词:
微课;高校美术;教学效果
微课学习概念的提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而成为随时随地发生的一种终身性学习行为。近年来,微课的兴起和发展给高校美术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喜爱。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微课提升教学效果,是摆在许多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微课概述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这一概念起源于美国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主要指在10分钟内解决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其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短小,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教师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由于所占用的教学时间比较短,微课与传统课堂形式相比,内容往往十分精炼,且教学内容针对性强,注重突出疑点难点,这种教学方式非常适用于高校美术教学。
(二)微课的特征
首先,微课的特征体现在“微”上,上课时间、内容和形式都体现出这一特点。时间上,与传统的45分钟课堂相比,微课在10~20分钟之内讲解知识点,授课内容“小而精”;表现形式上,微课主要通过多媒体终端设备来播放视频和PPT资料,较微型。其次,微课具有情境性特点。微课教师在设计课程时,会依据课程主题进行视频制作和PPT设计。例如,体育课教学一般会选择体育馆作为微课制作背景,医学微课则会以医院作为背景,美术微课教学则会选择美术馆或美术实训基地作为背景等。由此可见,微课的情境性特征使其与普通课堂有很大差异。最后,微课对象较为广泛,师生间的互动较多。微课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而存在发展,因此,其授课对象并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限制。只要打开多媒体终端设备、连接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互动,学生提出评价意见,教师依据学生反馈进行总结,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后再开展教学,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微课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设计原则
(一)新颖的选题
选题好坏是衡量微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新颖的选题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制作微课通常要选择某个知识点作为选题,小而精的题目更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能更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因此,微课选题时,高校美术教师可以依据学科前沿知识,紧跟社会热点问题,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热点结合,最后筛选出具有可行性的实际选题。
(二)创新教学设计
要上好一堂课,教学设计是关键。教学设计要围绕选题,突出重点,符合教学目标,注重实效,教学思路清晰明确,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要使微课提升高校美术教学效果,必须创新教学设计,美术微课教学过程设计需要结合美术生特点,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确保主线清晰,逻辑性强,并在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微课的趣味性特点,寓教于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美术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三)保证有效性,展现创造性
提高高校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就一定要保证微课使用的有效性,而微课有效性的标准是微课使用是否恰当、能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及实现教学的目标等。因此,只有保证高校美术微课使用的有效性,才可以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同时,美术教学要在保证有效性的前提下展现创造性。不论是微课视频的制作设计,还是其他资源应用,只有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因此,创造性要求微课设计不仅要以情景再现课堂内容,还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地域特色进行创新性设计。
三、微课提升高校美术教学效果的体现
(一)展示优秀美术教师的教学风采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优秀教师只能针对某个班的学生上课,其他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很难有机会分享这些优秀美术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今,优秀高校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优秀的微课作品共享给广大学习者,通过他们给出的积极反馈和评价,鼓励其他教师认真工作,也使其他学生受到熏陶。优秀教师本人也可以通过微课实现与他人的互动,发现自身不足与缺陷,经过认真分析思考后加以改进,最终促使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效果。
(二)拓宽知识传播范围
微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微博、微信的出现,使人们更倾向于利用网络和移动设备浏览新闻视频等信息。在高校美术课堂教学中,借助微课这种网络媒体形式进行授课成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习方式之一。例如,以哈佛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为核心的网络公开课程,受到全球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可见,微课依托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知识传播,将课堂与互联网紧密结合,扩大了知识传播范围,拓宽了知识传播覆盖面,使优秀的美术教学资源分享到全球各地,让更多人受益。
(三)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性和娱乐性
相对传统课堂教学而言,微课是教师精心准备、制作的一种教学资源。微课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都是经过教师反复斟酌确定的,虽然授课时间较短,但前期备课时间较长,目标也更明确。很多优秀的微课作品有别于传统课堂中枯燥乏味和纯理论式的教学,更多是在讲授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进行趣味性和娱乐性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事实表明,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所取得的美术教学效果更好。
(四)搭建高校美术教师交流平台
微课是一个可以进行相互交流的平台,所有的高校美术教师可以通过观看其他教师的微课与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对比,通过给对方积极的反馈和评价发现自身不足。通过这样的交流平台进行相互讨论,有助于高效解决教学难题,改进教学方法,不断突破自身的教学瓶颈,从而提升高校美术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四、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促使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深刻改变,教学也不再局限于课堂,学生能够实现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在高校美术教学中,要通过微课提升教学效果,需要美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依据微课设计原则进行美术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微课这一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美术教学目标。
作者:黄小妹 单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刘平.“三提升”提升美术教学效果[J].知识窗:教师版,2015,(1):54-56.
[2]舒艳红.高校美术微课发展的意义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5,(1):62-64.
[3]陆正虹.关于提高高校美术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07,(3):41-43.
[4]吴婵.关于微课对提升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科技导刊,2013,(10):94-96.
[5]夏荣宁.如何让高校美术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J].大众文艺,2012,(12):82-84.
[6]刘世能.微课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策略[J].教育信息技术,2013,(4):104-105.
关于美术的知识点总结范文3
0引言
Zbrush是一个数字雕刻和绘画软件,它以强大的功能和直观的工作流程彻底改变了整个三维行业,广泛应用于电影特效、游戏、广告等行业中。其利用数字化泥土把三维设计中最复杂最耗费精力的角色建模和贴图工作,变成了像玩泥巴那样简单有趣。它解放了艺术家的双手和思维,告别过去那种依靠鼠标和参数笨拙创作的模式,完全尊重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和传统工作习惯。在技术表现上,其独特的Z球建模方式可以快速、准确地表现出创作对象的基本形态,通过笔刷雕刻出精细的模型,然后生成纹理贴图、法线贴图和置换贴图,并将其应用到其它的三维软件中,达到优化动画渲染和游戏渲染的效果。湖南科技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开设该课程为数不多的高校之一。本文针对笔者在本校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对Zbrush数字雕刻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1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大多数学生习惯于用汉化版的软件,特别是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对英文版软件很不适应。而Zbrush是Pixologic公司生产的一个2.5D软件,界面是纯英文的,目前没有汉化版,并且不能鼠标取词翻译,因为在该软件里,鼠标放在界面上,是用来显示当前选项的作用、功能的。所以对于大多数英文水平较弱的同学而言,学习起来相当困难。这就要求学生平时注意英语的学习,增加英文词汇量。与此同时,教师带领学生对软件的英文进行翻译工作,翻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熟悉软件的过程。通过软件的翻译工作,学生掌握了软件,不再为不认识英文而犯愁,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市场上很多关于Zbrush的教程、资料都是英文的,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为其阅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与造型能力
Zbrush并不具备动画功能,所以在影视作品中看到Zbrush的作品通常是要和其它软件结合使用的,这就需要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角色动画布线原则和制作流程。另外,虽然Zbrush的操作非常方便和随意,但是不具备相应的美术知识,不了解作品的结构,很难创建出优秀作品,而学习该课程的学生为工科学生,大部分学生的美术修养与造型能力较差,这也是很多学生难以制作出好作品的根本原因。美术修养的提升并不是短时间可以达到的,所以要求学生上好色彩课、素描课,同时在课余时间要求学生多学习美术知识,提高美术修养。
3改善教学环境
Zbrush数字雕刻这门课不适合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里教学,因为Zbrush这款软件界面复杂、命令多、字体小,况且演示时又是快速变换的动态画面,受投影分辨率和空间距离的影响,距离屏幕较远的学生很难看清屏幕上的文字,非常不适合使用大屏幕投影。笔者认为,在实际的教学中应使用网络广播硬件或者电子教室软件组建局域网屏幕广播系统。这类系统不但可以把教师机屏幕原貌清楚地传送到学生机的屏幕上,还可以实现很多教学交互和控制功能,譬如教师在演示的时候可以将学生机锁死,不让其操作,专心听讲,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因为很多学生在教师演示的同时,会跟着操作,这样不但可能遗漏关键知识点,而且操作也不到位,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
4软件工具学习、研究并重
很多学生热衷软件的学习和新技术的追捧,从而成为工具的奴隶,而对模型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模型创作流程等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学生最终不能创作出有创意、有思想内涵的作品来。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纠正这种重软件工具本身的学习、轻规律研究的错误学习方法。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制作作品的时候很浮躁,总是希望用最短的时间将其制作出来,而一个优秀的作品是必须经过技术、美术修养和耐力层面上的制作才能得到的。
5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
Zbrush数字雕刻课程的教学环节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是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Zbrush软件及相关理论知识,而实践部分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制作出相关作品。教师要在非常有限的课时内授完大量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必须集中精力教会学生必要的命令、参数和使用方法,避免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软件的阶段就陷入大量的命令和参数中,使其学习乐趣荡然无存。通过抓重点、去繁就简,使得学生乐于学习、易于接受,体验学习收获的喜悦,因此笔者在具体的理论教学中选择的是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先制作并演示一个小的实例,然后学生上机实践,完成老师教的例子,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实例的制作,可以促使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对技术的综合应用。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必须注重案例讲授的前铺后续。首先,教师应先让学生明确最终的效果,然后与学生一起分析制作的思路,会用到的知识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听课时思路清晰,而不是一上手就开始操作演示,不明白各步骤的意义;其次,案例讲解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拓展知识点的应用,从而避免学生在真正创作时,感到无从下手。笔者在选择案例时,采用制作人体的案例为主线,选择其它小案例为辅线。
之所以选择人体案例为主线,一方面,该案例涉及到ZBrush所有主要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学生对制作身边熟悉的模型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之所以还要选择其它小案例为辅线,是因为当讲到某个知识点的时候,人体案例并不能完全讲透,仍需其它小案例配合,使知识点更加清晰。Zbrush数字雕刻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独特的建模方法、材质贴图、灯光、渲染以及与其它三维软件的结合。笔者针对该门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以下教学流程:①演示人体的最终模型使学生熟悉软件的界面,同时带学生进入一个神奇的数字雕刻世界;②利用ZBrush独特的Z球建模方法建立人体的大致轮廓,使学生掌握ZBrush主要建模方法;③通过细致雕刻人体细节,使学生掌握笔刷雕刻,网格重新拓扑等相关知识点;④制作人体外表及衣服,使学生掌握材质贴图与灯光的使用;⑤通过ZBrush雕刻出细致的模型并生成UV贴图,将其应用到其他三维软件中,利用低模通过贴图得到精致的模型。总之,通过人体制作为主线的案例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Zbrush主要的知识点,还使学生对Zbrush的制作流程有了明确的认识,为制作不同的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教学主要采取项目教学法。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蕴含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发现学习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协作学习,自主探究,与真实世界和生活实践相联系,通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或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学校每年要做招生宣传片,笔者以此为契机,带领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笔者与学生探讨动画制作方案,将动画制作分为3个模块:优秀教师角色制作模块、系部建筑制作模块、动画合成制作模块。全班分为3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块。项目在学期末截止,每组在课程结束前一周提交作品和项目文件,最后一周进行项目的汇报和展示。
关于美术的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微课;实践;课堂;发展
一、微课的概念内涵及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微小说、微博、微信、微广告等一系列“微”事物,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零碎的时间里,通过电脑或手机获取和微信息,进行交流互动,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获取学习资源越来越便捷,人们的学习观念和方式发生了变化,高中生需要在高中阶段学习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能。微课逐渐成为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最早是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六十秒课程,微课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在2008年提出的,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率先给出微课概念,随着微课实践和研究的深化,人们对微课的认识逐渐全面,概念及内涵不断丰富。2013年,微课实践迅速升温,专家学者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微课给出了各方定义,微课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微资源构成―微教学过程―微网络课程,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每个阶段的微课概念内涵、表现形式、功能特点、应用范围不尽相同。微课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内容,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学习规律,时长为5~8分钟左右,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课例,微课算是课例片段。其次,微课的教学内容少,聚集问题,突出主题,突出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加强某个教学环节,内容精简,资源容量大,微课视频是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师生在线观摩课例、课件等教学资源,也可下载保存到笔记本电脑、手机,进行移动学习。最后,微课的教学资源情景化,教学视频构成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真实的微资源环境,师生可以在真实具体的案例情境中获得知识,实现教学观念和技能风格的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业水平,微课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学资源,构成了新的教学模式。
二、微课应用在高中美术课堂中的意义
在高中美术课堂实施微课教学,观念新颖,手段先进,效果显著,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微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造就高素质人才。
1.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应用在高中美术教学,多方位实现美术课堂高层次电化教学,微课教学知识点零碎,表现形式直观,声音、图形、文字相结合,生动形象,学生乐于接受,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而言,可以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即利用视频的暂停、重播,有利于学习者根据个人情况,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防止学困生出现学习困难,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信息,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2.微课应用使欣赏课更加精彩
美术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美术教学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微课广泛运用于高中美术课堂,使欣赏课更加精彩,采用微课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欣赏内容在屏幕上显示,图像、文字、声音一起呈现,学生的思绪随着画面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人机交互方式可以实现学习反馈,学生按自己的学习需求选择学习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美术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审美意识,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自由表现,畅所欲言,发挥出真实的个性特征,融洽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3.微课应用让绘画教学更加生动
高中美术教育强调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美育人,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电脑绘画,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利于减轻绘画基础薄弱学生的心理压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美术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张扬个性特征,促使学生创造力和个性化特征的发展,使美术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
三、微课在高中美术课堂的应用示范
1.高中美术微课的设计理念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等传统单一的教学资源不同,它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还包含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教学练习及教学反馈等辅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共同营造了一个应用小环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微课的宗旨是从小处着手,关注学生的细微变化,创建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微课“位微不卑”,微课虽小,但知识内涵丰富,教学意义巨大,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稳步推进,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通过微知识、微学习,形成大道理、大智慧。
2.高中美术微课资料的选取
微课程使用多媒体技术,将网上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现,教学方式新奇,在融入式的课程环境中,消除了学生的距离感,微课资料的选取,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取图片、音乐、影视资料,创设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情境的创设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有效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3.高中美术微课的制作
对于高中美术,微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利用互联网,搜索大量的教学资源,针对美术课程的特点,用视频资料将课堂的重点内容解析,学生的印象深刻,微课制作要考虑动画的整体效果,根据主题内容体现图片和文字以及动画效果,图片和文字的处理,要避免过于花哨,突出知识点,做到文稿设计漂亮、内容组织良好、教学传播积极,例如,“国画”教学,技法方面的讲解,教师使用DV工具录像,制作微课,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国画画法技巧,节省课堂时间,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
四、高中美术微课的实践
利用微课为学生构建学习环境,实现个性化与协作化的学习交流,使高中美术教学更加丰富和便利,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取图片、音乐、影视资料,创设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更容易理解。例如,教学“建筑艺术”时,播放几分钟的故宫建筑视频,配以气势恢宏的音乐,向学生展示故宫建筑艺术风格,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结合历史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特征及价值,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微课提供了交互界面,学生通过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古代瓷器”的教学中,学生观看瓷器视频,了解瓷器的造型、色彩、质感,结合视频,讲解作品的艺术技巧、创作背景等瓷器的相关知识,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搜集有关瓷器的资料,了解关于瓷器的历史及价值。微课使用多媒体技术在5~8分钟时间内,播放音频或视频,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个知识点,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高中美术微课的评价
在高中美术课堂中,给学生播放微课视频,通过学生的表现,评定微课效果,引发思考,合理评价微课,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反馈学生信息,教师对上课进行反思总结,修改微课实践中的问题,促进微课在高中美术教学的完善。多元评价标准,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综合考虑和全面评价相结合,建立多主体的评价体系。
总之,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微课进入高中美术课堂,实现了资料共享,为美术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高课堂效率,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搭建探究性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阮昌奇.试论新课改下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与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关于美术的知识点总结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通识教育的概念引入美术欣赏课程。笔者从课程内容与结构、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等不同方面重新设计课程,结合文学、历史、科学、本土文化等诸多相方面相关知识,运用个性化的教学形式、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力图创建适应于高等学校通识教育体系中的美术欣赏课程,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通识教育”的理念最早源自于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指的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共通的文化教育,使学生具有一定广度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人格与学识、理智与情感、身体与心理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1]。20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首先提出“通识教育”一词,并应用于高等教育。民国初年,留美归来的梅贻琦先生接受了美国的通识教育理念,他发表了《大学一解》,鲜明地提出“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通重于专”等观点。他将这些理念结合中国实际努力探索并付诸实践,应用于清华大学的教学改革,使得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在当时独树一帜[2]。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绝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开设了通识教育类课程,通识教育的相关研究也成为教育界的一大热点。
通识教育体系中的美术欣赏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美术欣赏课程中,存在着两大弊端:其一,不注意美术学科的特殊性,套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其二,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传输,不够通识性,形成了目前美术欣赏课程的“艺术教育不艺术”、“通识教育不通识”的顽症[3]。基于此,我们必须努力构建起新的适应通识教育的美术欣赏教学模式,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析过程中,促使学生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提高艺术素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知觉和情趣。
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上贯彻通识教育理念?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指向针”——“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以此课程目标为依据,在美术欣赏课程设计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
美术发展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的每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一定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科技水平、经济状况以及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也都一定受到当时政治、宗教、民族、地理、文学等诸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要把美术学科教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欣赏美术、认识美术,从而更有效地推进美术教育通识化的进程。
1.结合文学把握艺术内涵
中国画重写意,对于意境美的理解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画,强调诗书画印的结合,讲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家在绘画时讲求诗情画意,我们在赏画时也要学会从笔情墨趣中探寻“画中有诗”的魅力。在课程学习前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并在课堂中找到答案。例如学习中国古代花鸟画部分,可以让学生思考五代花鸟画为什么会出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引导学生通过画家身份、绘画题材、技法等各方面去比较。再如解释宋、元以来中国花鸟画盛行的原因,画家们为什么都喜欢选用梅、兰、竹、菊四君子或松、竹、梅岁寒三友等题材进行创作,这些现象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画家个人经历以及这些植物的特性等方面去思考。另外,在讲到清代花鸟画时,又可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山人笔下的鱼、鸟都是孤伶伶的,且两眼望青天,让学生自己体会中国古代花鸟画所采用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性、寓意性艺术手法,或抒发画者高洁的情操,或倾诉自己不得志的处境,或是亡国之恨无处诉。理解了画外的背景,就能更好地理解画中的内涵,从而也就理解了“文人画”之所以能够统领中国画坛长盛不衰的原因了。
文学性因素在西方美术中的表现也甚为突出。西方美术作品中有两大重要的题材——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和基督教圣经故事。这两大题材被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流派的美术家反复表现,并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西方美术也由此造就了自己独特的灿烂。因此,了解神话和宗教故事,对于了解西方艺术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结合历史理解艺术风格
本课程以作品赏析为主,但又不能孤立地空谈作品,应把作品鉴赏和技法研究置于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和人文科学的整体关系中进行研究。艺术风格的形成和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时代因素密切相关,每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绝不可能仅是艺术家个人一时心血来潮的创新,必然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在。如研究古希腊美术,若不了解希腊文化的起源和成因、希腊民族的特点、社会历史、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及作为“希腊艺术的土壤”——古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就无从欣赏和理解希腊艺术的本质特征和精神,以及古希腊美术的成就何以对西方艺术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另外,在欣赏中国石窟艺术时,我们可以体验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各异的风貌,从魏晋时的秀骨清像之美、隋唐的丰腴之美再到宋代的朴实自然之美,每一次艺术风格的流变无不体现出时代精神。要求学生从题材、形式技巧、形貌特征和审美趣味分析石窟艺术的时代变迁,引导学生剖析变革背后的历史原因,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的把握、对民族艺术的赞叹和热爱。
3.结合科学欣赏艺术作品
作为通识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必须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既要使非专业的学生掌握美术最基本的知识,又要使他们领会超越专业内容的通识性道理和研究方法。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加强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作为工科院校开设的美术欣赏课程,最好的结合点就是从科学与美术的关系入手。
在众多美术门类中,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因而在这两个专题的欣赏教学中,始终可以贯穿着美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主题。例如我们在欣赏现代建筑艺术时,可以以“鸟巢”体育场、央视大楼、广州歌剧院等享誉世界而又离我们很近的建筑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到玻璃、钢材等新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对现代建筑形制发展的影响。另外,科学技术不仅影响到实用性的美术,它对西方油画的形成、发展、演变也带来了的巨大影响,例如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对科学的探索促进了写实技法的飞跃。教学中可以介绍学生所熟悉的艺术大师达芬奇,并着重介绍他在天文、地理、物理、军事等多方面的不为人所知的科技成就,让学生在惊叹之余了解达芬奇如何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引入绘画,运用透视学、艺用解剖学、明暗晕染法大大发展了油画艺术。而到19世纪后期,打破写实绘画传统的印象主义画派的出现恰恰也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光学理论的产生、照相等现代图像技术的发展等,这种变革也进一步导致西方美术由此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流派纷呈的现代艺术时代。
通过加强与学生自身知识的联系,不但能使学生活学活用,也有利于纠正部分同学中存在的“我又不当画家,学美术没有用”的模糊认识,培养他们对于美术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美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4.结合本土文化弘扬民族艺术
在教学内容中应充分开发民族的、民间的、本土的美术教育资源,把地方性的文化资源引入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通识教育美术欣赏课程[5]。笔者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各种民间美术、民间工艺、地方建筑等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文化的艺术,例如在学习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专题时,要求学生课下搜寻岭南四大园林的图片和文本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安排部分学生在课上和同学分享所掌握的知识并由此展开讨论。而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习部分中,又安排学生课下搜集一些自己家乡的工艺美术资料,如广绣、广彩、石湾陶塑、潮洲木雕等。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更了解并热爱自己家乡的美术成就,从侧面促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二、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设计
在美术欣赏课程的教授过程中,笔者对学生提出知识点与兴趣点相结合的学习概念,并着重于兴趣点的学习。所谓兴趣点的学习,就是不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作通史的精读,而只需要掌握主要的知识点,对于学生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某一门类艺术或者某一艺术家等方面,则引导学生作深入细致的了解、掌握与研究。而如何有效地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自觉进入到兴趣点学习方式中,这就要求教师的授课方式必须是学生所乐于接受的形式。通过实践与探索,笔者提出教学形式个性化、课堂环境生活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等课程设计概念。
1. 教学形式个性化
一方面强调教师教学的个性化,除了要求教师个人的语言魅力与人格魅力外,在提供给学生多种观点与信息的基础上,教师也应该提出自己明确的观点与感受与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提倡学生对知识点提出疑问和进行评判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跳出课程的范围,提出一些其它相关领域的问题,适当引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观点争论,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与个人意志。
2.教学环境生活化
高校通识美术欣赏课程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训练体系,除了第一课堂教学主体外,还必须有丰富、活泼的第二课堂活动。图书馆、资料室、博物馆、实地考察、网络都可以作为教学、学习的一部分,是课堂教与学的一个重要补充与辅助。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把课程教学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拓宽教育渠道。例如,可以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或者结合重大节日举办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充分发挥美术类社团的作用,为具有美术特长和兴趣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活动舞台,促进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更紧密的联系。另外,还可以利用专题讲座、网络、报刊、橱窗、展板等宣传阵地,强化教育、交流成果、推荐典型、彰显艺术价值,吸引大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6]。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切身体验,获得美的体验、接受美的熏陶、传播美的信息、领略美的真谛,从而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艺术修养,形成内在的人文素质。
3.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师对教材主要知识点的讲授、教师个人科研成果与学生分享、提出一些尚未解决的知识疑问与学生共同探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课件、专题片、影片片段、多媒体光碟)、实物展示、课前教师提问、课后学生发问、课程中间随时互动、走出课堂参观博物馆与画廊、结合教师对各地博物馆及文化遗址考察的图片与个人感受讲授知识。另外,还可根据课堂教学或实地考察布置一些和课程进度相关的小选题供学生课下查阅文献资料、准备教案,课堂上安排少量时间让学生登台试讲,进行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等等。通过登台讲述,可以增进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通过互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知识的交流,教师也可从中发掘学生的潜能并得到不少的启示。
三、结 语
综上所述,高校通识美术欣赏课程的设计应该以塑造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宗旨进行探索,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提高欣赏水平、拓展艺术思维、挖掘艺术潜能,并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教学体制、适应教育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要加强与课程相关的通识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等相关配套材料的配置,真正构建起适应通识教育体系的美术欣赏课程。
参考文献:
[1]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读书,2006,(4):3-12.
[2]徐冬青. 关于大学推进通识教育的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7,(5):44-48.
[3]刘永涛.创建学习型社会与公共艺术教育成人教育[j]. 2006,(5):
76-77.
[4]李砚祖.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3-15.
关于美术的知识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幼教专业 文化课 “游戏―学习”教学模式
所谓模式,就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形成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比较典型的看法是,认为模式是方法范畴。对中职幼教专业教学模式研究,近年来很活跃,这是顺应时展的需要,是教学结合实际、结合学生学习习惯改变的必然选择。知识是永恒的,方法却会陈旧。我们不断追求新的教学模式,才能促进中职教育良性循环发展。
一、幼教专业文化课教学存在问题
1. 学生基础知识偏低。随着近10年的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留给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空间越来越小。同时绝大部分家长和学生都认为上高中,读大学才是最好出路。因此学生一般读不上高中才会选择中等职业学校,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存在普遍基础知识偏低现状。而选择幼教专业的学生更是清一色女生,她们有一个共同点,物理、数学和化学等工科类学科成绩较差,甚至有厌恶心理。对文化课学习没有热情,而对音乐、美术、舞蹈等却较喜欢。幼教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是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课程,学生对该课程学习兴趣不浓,厌学。
2. 课时较紧张。由于就业标签效应需要,中职幼教专业中音乐、美术、舞蹈是学生就业标签。用人单位较注重这些科目考核。因此,学生平时较多时间花在这些科目练习上。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等文化科教学,存在安排教学课时少,学生课后不愿花时间学等现象。
3. 教学方法陈旧,没有形成专业教学模式。幼教专业的文化课普遍采用高中模式教学,讲与练仍为文化课的主流教学方式。以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为例,虽然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和玩具制作,但整个教学流程和结构仍然非常注重对概念理解和公式运用,没有结合孩子式、表演式专业特点来指导教学。对于物理、数学和化学基础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平时对文化课学习兴趣不浓,学生应付式,课堂教学效果差。
二、游戏的作用
关于游戏的概念,目前可以说还没有一个定论。《辞海》中对游戏解析是这样的:体育重要手段之一,文化娱乐的一种。德国的沃尔夫纲莱默认为:游戏是一种由道具和规则构建而成的,由人主动参与,有明确目标,在进行过程中包含竞争且富于变化的,以娱乐为目的活动。无论游戏的概念怎样表述,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这种特性是幼儿教学成功的因素之一。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学中作用显著。爱游戏是幼儿天性。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能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认识周围世界”。在游戏时,幼儿的认识、思维、记忆等状态都比平常好,这是因为在松弛、欢快的游戏情境下,更容易激发幼儿的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力。中职幼教的任务,就是培养幼儿园教师。在中职文化科实施游戏教学,既能解决学生学习实际困难,又能与日后工作一脉相承,是一种结合专业特点来开展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作用非常明显。游戏种类包括:实物游戏、图片游戏、语言游戏、情境性游戏、多媒体互动游戏等。
三、“游戏――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
1. “游戏―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就是以知识为中心,学生通过提问游戏、学习游戏、总结游戏三个过程来展开学习,最终实现掌握知识的要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因此将知识定为“游戏―学习”教学模式中心,清晰、准确。将学习过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三个阶段分解为提问游戏、学习游戏、总结游戏来开展教学,是“游戏―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亦是主要手段和方法。“游戏―学习”教学模式就是以游戏为重要方法开展教学,重点采纳游戏的娱乐性和活泼性来弥补学生因基础知识薄弱产生的厌学情绪,采纳游戏的参与性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热情和气氛的教学论。
2. “游戏―学习”教学模式模型图:
3. 适用范围。适用于某一个知识点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可单独使用,亦可交叉使用。
四、太阳系家族“游戏―学习”教学模式课例探究
第四单元天文知识初步
太阳家族―太阳系
(一)提出问题
1. 知识点:在太阳家族中,有众多兄弟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包括我们的地球在内的九大行星。它们沐浴着太阳光辉,有序地围绕太阳运转,形成了漫漫宇宙一幅壮丽的画卷,它们间距离关系是怎样的呢?
2. 提问游戏:采用语言游戏方式来表演,由10名同学分别戴上头帽,标识为太阳和九大行星。步骤1:“太阳”进入指定位置;步骤2:“水星”提问:水星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步骤3:“金星”提问2:金星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步骤4:“地球”提问3:地球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步骤5:“火星”提问4:火星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步骤6:“木星”提问5:木星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步骤7:“土星”提问:土星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步骤8“天王星”提问:天王星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步骤9“海王星”提问:海王星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步骤10:“冥王星”提问:冥王星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
(二)知识学习
1. 九大行星数据表
2. 学习游戏:采用语言游戏和图片游戏来表演。(1)参与人数19人。(2)游戏材料:图片(自制)27个,分别标识与太阳距离、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3)游戏步骤:第一步,承接提问游戏,代表太阳和九大行星的同学按太阳系示意图站位,让学生初步知道太阳系构成及各行星与太阳距离关系;第二步,让9名同学分别持各行星与太阳距离图片说明各行星与太阳距离(学习太阳距离);第三步,标识为九大行星的同学演示绕太阳公转,由9名同学持公转数据图片说明各行星公转周期(学习公转周期);第四步,标识为九大行星的同学演示九大行星自转,9名同学持自转数据图片说明各行星自转周期(学习自转周期)。
(三)学结
1. 本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太阳系构成,各行星与太阳距离、公转和自转参数。2. 总结游戏:(1)参与人员:老师和全体同学。(2)步骤:第一步,由老师代表太阳,抽查同学掌握九大行星名称;第二步,抽查同学,表演各行星公转和自转形式,并给出公转和自转周期(允许查书);第三步,由老师(太阳)总结发言。
(四)“游戏―学习”教学模式在本知识点学习的优缺点
1. 优点
(1)师生共同参与。由课例实践可知,游戏―学习教学模式参与人数多。有学生自己指挥,自己操作。有老师指挥,师生共同参与,具有参与人数多的特点。
(2)趣味性强。趣味性强是学生喜欢游戏教学的重要原因。游戏令人兴奋,学生想做,喜欢做,激发学习热情。
2. 缺点
(1)游戏时长不易控制。对游戏的组织要严密,精妙,否则往往花费时间较多。课前准备花时间多,要预先准备好游戏材料和组织游戏各环节。
(2)场面较难控制。游戏有偶发性,容易生枝节,有的学生不听指挥,造成场面不易受控制。
五、研究结果与探讨
笔者对三个中职幼教班进行教学实验,通过研究发现,游戏―学习教学模式对幼教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主要有以下帮助:
1. 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游戏―学习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幼教专业学生因基础知识偏低,造成对文化课学习兴趣不浓问题。
2. 提高学习效率,有效解决因课时偏少问题。游戏善于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生机蓬勃的课堂气氛,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联想,以提高单位时间的内可接受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同时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学习教学模式目标就是花最少时间,达到最大效能。
3. 结合专业特点来开展教学,受学生欢迎。孩子式、表演式教学,是幼儿教学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游戏综合孩子式和表演式特征,恰当地进行游戏教学,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能够拉近学生与课本间的距离,使教材内容迅速成为表象,同时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并获得真切的感受。
这种“表演式教学”可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体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为学生营造表演的空间,使学生在合适的表演空间里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信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素质。
游戏―学习教学模式,不仅适合幼教专业文化课学习,它还适合各种类型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