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法的基本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践教学法的基本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践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实践教学法的基本概念范文1

目前,催化原理的教学主要是采用“讲授知识—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练习—教师总结”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催化基本概念和原理,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当然,催化原理教学内容中的反应动力学部分要靠数学推导,因此适当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必要的。但是,对于不同催化剂体系的理论,要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些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案例教学法讲授催化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生能明显提高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同时,理论考试成绩和文献阅读能力也能够得到提高。事实上,催化原理课程往往是在学生完成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学习之后开设的。催化原理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都与这四大基础化学课程密切相关。但是,学生们在学习催化原理过程中往往忘记联系已学知识,对基本概念和原理死记硬背,教条地处理问题。而精心设计的案例,可以引导并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基础课程的知识,分析和发现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的关联,让学生认识到催化原理是始于基础化学而又有别于基础化学的,这样就加深了他们对催化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案例教学法了解不准确、案例库建设不足等原因,案例教学的实施常常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一)案例教学内涵理解存在误区

很多授课老师把案例教学法简单理解为举例子。实际上,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居于主要地位,由学习的客体转变为主体;而举例教学中授课教师是主动的,居于主导地位。案例教学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本身的分析、交流、讨论,做出相应的判断及决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深刻地把握和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而举例教学是在讲授完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例子理解和运用知识。值得指出的是,催化原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完整性、启发性和真实性。

(二)案例库建设不足

催化原理的教学往往是通过实例的归纳总结来阐述基本概念和理论。选用实际的催化剂或催化反应例子为素材,能够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但是,教师不能把案例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对实际例子的归纳和总结,它应该是一种由教师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国内的催化原理案例教学尚处于发展阶段,尽管关于催化剂和催化反应的相关实例非常多,但是能够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提炼成为符合案例教学要求的案例数目仍很有限,特别是结合能源化工生产的案例。

(三)教学对象背景复杂

催化原理是多数化学工程学院开设的选修课程。由于选课学生的专业不同,而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差别,导致选修该课程的学生理论基础差别较大。因此,教师一方面需要调整理论讲授内容,采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应该在引入案例教学时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特别是对化学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单一典型案例教学

实践教学法的基本概念范文2

关键词:行政法教学;教学思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92-02

各高校在为各专业制订培养计划时,对行政法这一课程的理解并不一致。有的高校从纯粹的实体法课程角度理解,有的则是将之理解为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的一门课程。因此,在不同的高校以及不同专业课程安排中,各高校也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有的先后(或同时)开设“行政法学”与“行政诉讼法”这两门课程,两门课程或者以行政法学为先导,行政诉讼法学作为后续课程,或者同时开设,但由不同的教师分别讲授。[1]更通常的做法是只开设“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门课程,由一位教师担任教学任务,但仍然以行政法学为开篇,行政诉讼制度为后续。[2]本文主旨不在于厘清行政法这一概念的外延,亦不涉及整体意义上的法学教育。其主旨在于探讨一种新的教学思路,间杂着笔者对这两门相互关联的课程的理论如何融会贯通的一种理解。因此,无论从哪一种角度理解行政法,并不会影响以下要展开的讨论。

一、行政法教学面临的困境

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行政法实则是一门比较麻烦的课程。首先,行政法理论本身是抽象的。与刑法、民法相比,行政法理论缺少丰富的实践经验给予支撑,或者说难以展开联想。其次,行政法的思维方式不同于刑法与民法。对初学者而言,在刑法与民法领域中,对相关的法律问题的阐释很清晰;而行政法则不然,由于行政法处理的是公权力与行政相对人权利之间的平衡问题,初学者在提出行政法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往往由于经验不足,总是习惯性地偏向其中一方,无法形成一个行政法式的解决方案,这对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兴趣颇有影响。再次,行政法体系庞杂,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兼顾行政法理论,同时还要援用不同位阶、不同部门的规范性文件,没有经验或者没有实务操作经验的教师都难以阐述清楚,更不能指望涉世未深的学生能有清晰的认识。解决了一个问题,如果换到另一个领域,学生又会陷入手足无措的境地。[3]

二、问题的提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少教师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案例教学法成为了大多数教师的首选。笔者以“行政法教学”作为关键字,在中国知网提供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数据库中搜索2006―2016年以来的相关文献,命中目标51个,发现谈及案例教学法(含类似于案例教学法)的文章有27篇,占全部搜索结果总量的52.9%。这一结果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案例教学法在行政法教学中受到了较高程度的重视,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就是我们都青睐案例教学的直观性。但是,这或许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诚然,案例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文提出的行政法教学中的若干困难,但这只限于解决表面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行政法教学所面临的困境。试分析如下。

1.选取的案例并不是真正的原始意义上的案例。首先,教师得到的案例材料是经过加工过的书面材料,并不是案件所拥有的全部原始信息。学生不能接触到案件发生时的具体环境,就不能形成与行政主体或行政相对人一样的直观感受。同时,受限于课堂本身的时空条件,我们在行政法课堂上提出案例时,必须要对案件进行编排,去掉若干细节要素。这样一来,教师很容易把问题设置得太过于直白,学生可以不加思考地得出一个正确的判断,但这个判断的形成却不是根据行政法理论推导出来的,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直觉,尽管结果正确,但是无法起到培养学生的行政法思维模式的作用。

2.选用案例教学法的出发点并不恰当。教学的目标,在于使学生能初步地、独立自主地分析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包括笔者在内的多数教师,在采取案例教学法时的出发点还是为了促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或者基本原理。[4]但在实践中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明白某一个案件涉及到了某些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但是换一个涉及其他行政领域的案例,学生则又不明白该如何展开分析。实际上,如果仅限于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的掌握,不用案例教学法又有何妨?我们用案例教学法,从而希望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那是过于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反之,我们担忧不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就不能更好地掌握,那又是过于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完整的案例教学法,在现在的课程设置框架下难以充分展开。如果要让学生充分地掌握案例的原始信息,涉及的法律制度,并充分把握案件背后的实质性问题,学生和教师首先都要进行前期深入的准备。然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把一个案例中所蕴含的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阐述清楚,这将占用比例极高的课堂时间,这将引发一个新的矛盾――课程的总课时的分配问题。

三、尝试以行政诉讼制度为主轴的行政法教学新思路

再次重申,本文并不是意图否定案例教学法的重要地位。案例教学是一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目前的行政法学教育中并未展现出应有的力量。换言之,仅有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够的,笔者尝试提出一种新的思路――以行政诉讼制度为主轴的教学新思路。这一思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案例的选取。笔者建议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当有针对性地从各级人民法院的审结的行政案件中选取。一份完整的行政裁判文书,将会以规范的表述方式,展现行政案件的基本全貌。上文已经指出,目前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展现的案例会被教师裁剪,仅展现整个案件中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一部分内容,这实际上对学生学习行政法理论并无多大帮助。而在人民法院公布的裁判文书中,对于行政相对人以及行政主体的描述是全方位的,有相对人陈述,有行政主体答辩,有行政主体提交的各种证据,更有法院查明的事实。在教师的指导下,如果学生以这种方式仔细阅读案例,经过一定时期的培养,是可以摸索出处理行政法律问题的一般性思路的。

2.从行政诉讼程序的角度来逆向思考行政法理论问题。长期以来,行政法学课程与行政诉讼法课程之间实际上是脱节的。流行的教材,都是将行政法理论置于开篇,然后继之以行政诉讼制度。从教学的角度,行政法理论教学实际上是以“行政行为”这一概念为中心,而行政诉讼的核心问题,在于从司法的角度,来评判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问题。虽然从理论框架的角度,将行政法理论与行政诉讼制度分开是一种必然,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案例教学法中,我们很难,也不应该将这两大部分进行人为的割裂。我们以著名的“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为例。本案一般被用于“行政主体理论”章节。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学生能明确的直观知识就是:高校可以作为行政主体。但是,笔者认为,我们要避免学生形成这种机械的、标签式思维。实际上,我们可以换一个提问的角度:田永为什么可以对北京科技大学提起行政诉讼?不是因为“高校可以作为行政主体”,而是因为田永可以援用行政诉讼法第12条规定来支持自己的原告资格。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行政法理论来解释行政诉讼第12条的含义。如果学生能深入把握这一方法,对于行政主体概念将会有更准确的把握。总体而言,笔者想说明的是,以行政诉讼制度为主轴的案例教学法,并非要打乱整个行政法理论的体系,而是建议教师们用行政诉讼制度这一载体为学生提供一种考虑问题的全新视角,这种视角更符合初涉行政法的学生们的一般思路,如果展现给学生的案例既形象又直观,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有极大的提高。

四、结语

我们长期以来都在集中精力探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各种教学手段,但笔者认为这其实还是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思路――即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思路的束缚。因为,纯粹的理论教学对于学生产生的影响并不能被过分夸大。有人说理论比实践重要,但是实践中,人们关注的往往是“怎么做”。通过选取法院审结的行政案例,学生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应该如何理解行政法中的理论,也可以不断强化行政主体在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应当注意的方方面面,毕竟,这种执果寻因的方式,对于初学者而言显得更容易一些。再次重申,高校学生需要的定然不是“填鸭式”的教学思路。在有限的课时内试图传递一门课程的全部理论与知识断无可能,亦无必要。然而,作为教师该如何向学生传递理论与知识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格言再次向我们指出了方向,即尝试为学生提供一种易于把握的理解方法,指出一种更易于前后联系的连接手段可能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连昌,马怀德.行政法学[M].第4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2]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第6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实践教学法的基本概念范文3

一、讨论教学法与范例教学法交叉使用

讨论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范例进行讲解及组织学生对范例进行研讨,引导学生从实际范例中学习、理解掌握一般规律、原则、方法及操作实验,从而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第一章概述中,要求理解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对于高一新生来讲,面对这些专业术语,很难理解,这时教师采用“讨论教学法”效果要好,第一步,教师设疑,什么是统计?统计与统计学有什么关系?第二步,学生自主思考,自由讨论,每个小组选一位发言人回答上述问题;第三步,教师总结发言,概括各种意见和分歧,帮助其得出结论,切入主题。

在讲解什么是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变量时,采用范例教学法,学生更易接受。以研究本班学生的语文成绩为范例,指出总体是全班的所有学生,总体单位是本班的每一位同学,每位学生的成绩是数量标志,全班语文总分是统计指标,并且语文总分、数学总分、英语总分、政治总分、专业综合总分又构成了一个总成绩的指标体系,同时对于各位学生而言各科成绩又不尽相同,那这个可以有不同取值的成绩就是变量,各种分数就是变量值。通过这个范例,夯实学生对上述概念的认识,并以此为例,举一反三,指导学生再投入到其他经济现象的讨论中。

二、案例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方法的交叉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了解案例发生的背景,反映的事实,找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案例中应用的方法措施,引导学生掌握案例分析的基本步骤,从案例中分析其反映的本质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引入到课堂中,是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通过设置一些学生常见的生活案例,引入到授课中,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统计学的魅力,从而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来。例如,在讲授“调和平均数”时,就可以应用学生比较常见的场景为案例。例如,红富士苹果的价格,甲乙丙三个超市,分别是3元、3.25元、3.5元,若在3个超市各买10元的该苹果,请计算其平均价格。通过预设学生日常相关的实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简单的运算公式,得出蔬菜的平均价格。这样,将生活情境和案例分析结合起来,让学生把实际生活与统计学联系在一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

三、对比教学法与归纳总结教学法的交叉应用

对比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生探究性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基本概念,理解抽象的公式。

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是将一些具有相同特性的内容,总结在一起,可以将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巩固和理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统计基础知识》的教材中,有许多的基本概念比较难理解,也比较容易混淆。例如在第二章中我国常用的几种调查组织方式,利用对比教学法,可以是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这些概念,同时利用归纳总结法,将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表格的形式,总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基本的学习构架。

四、启发性教学与强化训练结合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减少讲授教学。因为,讲授法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引导启发式教学,例如在案例分析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案例中发现问题,同时,提出应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将问题留给学生,教师做一些引导,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在将一些类似的案例,或者题目,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

《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主要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进而从数量上认识客观世界的一门独立的方法论科学。它在众多的专业课中,内容比较抽象,属于比较难的一门课程。因此,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会使得教学任务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鲍爱芳.学以致用中职学生必备的能力.科技信息,2011,(11).

[2]宁.在统计教学中实施情境创设的探索.内蒙古统计,2007,(2).

实践教学法的基本概念范文4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课程 内容 模式 改革

目前,为适应社会上信息产业对人才的要求,相当部分中职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本位,以技术理论及其应用、创新为主线,改革计算机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要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模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既要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创新教学内容,又要按照精讲、易学、多做的原则,结合项目教学法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还要为实施新型教学模式创建综合性、多功能实训场所。

一、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创新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要根据部分中职学生存在"三差"(即计算机知识基础差,纪律自觉性差,学习主动性差)这种实际问题,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在计算机构成及其操作系统、数据库基础及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软件检测等模块的教学中,都要集中精力主攻实践性强、实用价值大、学生容易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通过灵活处理教材,突出最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理清教学思路,学生容易理解,有效避免了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现象。其次,教师要从中职学生自身实际需要出发,选取合适内容向中职学生讲解。例如,教师要结合信息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讲授计算机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紧密衔接,以信息专业岗位技能认证考试来推动中职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训练技能,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教师在上课时要灵活多变地按照精讲、易学、多做的原则,结合项目教学法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摒弃呆板单一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增强教学实效性

(一)结合项目教学法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对于增强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引导中职学生增强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呆板单一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以教师照本宣科式讲授零散的知识为主。在结合项目教学法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过程中,对于每一个项目,教师都可向中职学生提出明确的实训任务,教学目的非常明确。例如,在计算机拆、装与维护模块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指导、组织中职学生完成以下项目的具体任务:计算机硬件市场调查,购机方案,拆、装主机,BIOS设置,硬盘格式化,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和常用工具软件的安装,系统备份与恢复,常见软、硬件故障的处理。中职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的实训任务,就掌握一个项目所涵盖的知识与技能,真正做到边做边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二是有利于激发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好奇心,引导中职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结合项目教学法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过程中,教师以项目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实训。中职学生要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就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结合基础理论分析项目,然后才能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计算机技能实操中。计算机技能实操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学生理解计算机基础理论。三是有利于引导中职学生参与实训,增强计算机实操技能。在结合项目教学法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求中职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将理论知识划分为一个个可动手操作的项目,要求中职学生在计算机原理指导下完成具体的实际操作,使中职学生既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也掌握各个模块的实操技能。

(二)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结合项目教学法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基本要求

在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实施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可简要概括为:在课堂中,教师以增强中职学生计算机实操技能为宗旨,以项目为载体,将任务交给中职学生。中职学生在教师辅助、指导下,按照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验成果、评价总结的程序进行实操,完成一个完整的、具体的、有实际工作价值的项目。通过让中职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使其掌握和了解整个工作过程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每一个环节基本要求。

(三)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结合项目教学法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为定项目,让学生激之于情。教师在讲解抽象的基本概念、原理、操作方法和步骤等知识点之前,首先要使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一边操作,一边向中职学生布置项目任务。教师要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根据特定的教学环境、教学时间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意愿,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操作技能覆盖面广、实用性强的项目,以项目为主线,把学生在每一个模块教学活动中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操作技能贯穿在一起,使教学内容与项目任务紧密结合,构建出课程的完整知识布局。学生接受任务后,就会增强主体意识,把注意集中到课堂上,把学习热情激发起来。第二步为学生读,让学生求之于知。教师在布置项目任务后,要及时引导学生阅读与项目任务密切相关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内容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操作方法和步骤等知识点。第三步为学生想,让学生悟之于理。在学生初步接触教材内容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操作方法和步骤等知识点之后,教师要围绕项目任务逐一把问题提出来,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思考,从中感悟。第四步为学生讲,让学生养之于能。把学生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围绕项目任务分析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语言、形体、图示等方式在小组中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以培养分析、表达能力。第五步为教师讲,让学生强之于志。在组长汇报分组讨论情况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结合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步骤的认识。在这一教学环节,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紧扣基本概念、原理以及项目任务进行励志教育,鼓励学生立志按操作要求、方法和步骤完成项目训练任务。第六步为学生做,让学生践之于行。就计算机课程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操作技能的实训。教师要认真组织、指导中职学生开展项目训练,指导、督促中职学生认真按照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验成果、评价总结的程序进行实操,完成项目任务,做到知行统一,强化技能。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第七步为学生评,让学生晓之于理。在项目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逐个就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内容包括问题及其对策、体会和不足等。然后,再组织、引导学生就项目设计的科学性、项目实施过程、个人表现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自评与互评。最后,教师要从过程和结果两个角度来总结项目实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参考,让学生晓得改进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的方法,晓得必须为圆满地完成下一个项目任务做好充分准备的道理。当然,教无定方,学无定法。因此,在结合项目教学法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时,教师可酌情灵活处理。

实践教学法的基本概念范文5

摘 要: 口腔修复实验教学目前的现状是,单纯的练习实验项目,靠上交的实验作品打分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没有注重与具体的病例相结合,以致学生很难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运用自如。而TBL教学法这种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集课前预习、课上测试、课上讨论、再到最后的实践于一体,可以为口腔修复实验教学提供一个合理的全方位的检测模式,使学生在课上测试、讨论中巩固了知识,并运用于具体病例,最终完成考核。

关键词: TBL教学法;口腔修复学;实验课考核;应用

TBL(Tea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2002年由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sen,knight & Fink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它是一门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一、TBL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TBL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然后完成测试。从而形成了一个组内和组间进行讨论的良性氛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在TBL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通过与学生共同参与讨论,教师也从中受益,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TBL教学法在口腔修复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课前的分组

课前人为地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共同复习这学期所涉及的所有实验项目,学生可以在开放的实验室里,进行讨论,互相学习并练习实验项目。

2 考核的第一部分

考核开始每个学生都做一套复选题,以此来测试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答题完毕上交测试卷作为测试的第一部分内容。

3 课堂讨论与相互学习

任课教师把涵盖了主要实验项目的病例分析题发给每个组,各组组员进行激烈的讨论,达成共识之后给出统一的答案。然后,任课教师会把每组的答案写在黑板上,供所有的小组共同讨论交流,在每个组都形成了鲜明的结论之后,教师再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考核的第二部分

教师将另一组病例分析题让每个学生抽签,然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所抽到的病例做出诊断和相应的处置方法,并实践操作完成修复体的制作。

而其中可以纳入考核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核和实践操作 的考核,即考核开始的复选题试卷、病例分析的结论以及制作的修复体,将这三个要素作为整个考核体系的评价标准。

TBL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分组的时候,教师要把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这样避免了个别组活跃、个别组沉闷,最后造成组间成绩差异较大的现象。每组人数的设定应该最少不能少于3个人,最多不能超过7个人。人数太少的话,不容易形成讨论的氛围;人数太多的话,统一意见会比较困难。

这种考核模式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也很高,课前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积累足够的与大纲范围相关联的病例,应对学生随机的提问,组织课堂秩序,这对每一位实验任课教师来说绝对是一个挑战。

三、TBL教学法在口腔修 复实验教学考核中应用的优势

这种以TBL教学法为基础的考核模式,整合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既考查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及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说TBL教学法运用于口腔修复实验教学是系统的、合理的、全方位的。

四、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TBL这种考核体系对学生和任课教师的要求都很高,学生的课前预习是否全面,讨论过程中是否积极思考和参与,以及之前实验课程中对实验项目的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都会影响最后的成绩。

另外,任课教师的知识储备量以及课前对病例的准备和积累,都会影响讨论的效果,也会对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产生影响。

随着对TBL教学法在口腔修复学实验教学考核中的应用的不断探索,笔者相信这种系统的、合理的、全方位的考核模式会越来越得到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接受和好评。

参考文献:

实践教学法的基本概念范文6

【关键词】“三三三一”教学法;学习积极性;电子电工基本技能及学习能力

根据教育部有关专业建设和学习领域改革方面的指导精神和意见,结合 “三三三一”教学模式,我校对电子电工专业的学习目标、内容、教学模式、成绩考核标准等进行了规划和建模。“三三三一”教学法模式过程分为重申目标——独自初始学习——小组交流——提问展示——教师精讲。时间分配1:13:13:13:5。

一、学习目标

我校为了适应社会用工需求,制订了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技能、高社会生存为目的的课程。确定的思路是;了解企业对用工能力的明确需求——确定培养学生目标——确定学生学习、实习领域及目标——确定学习、实习领域的具体内容——确定学习、实习领域及课时安排——按照“三三三一”教学法模式过程安排组织教学——选择学生成绩评估方式——跟踪学生就业状况、发展前途,并听取协议企业的建议——及时反馈调整学习实习目标及课程。

学习目标立足电子电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实出实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生存和发展能力和整体素质。

专业及知识目标:1.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定律及分析方法、能分析直流电路并进行等效变换。掌握电压表电流表,万用的原理的原理,并能熟练进行操作表、示波器。2.掌握电场、磁场、电容、电感、电磁感应等基本概念及应用。3.掌握三相交流电基本概念,能熟练运用其理论解决相关问题。4.掌握变压器和交流电动机原理,能安装,制作小型变压器、电动机。5.了解RCL电路瞬态过程。6.理解二极管、三极管、场效晶体管原理,能熟练分析基本组成电路。7能分析放大电路,负正反馈电路,并熟练解决相关问题。8.掌握各种直流稳牙电源、原理。9.掌握数字电路基础.基本的组合逻辑电路、集成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10.掌握数模互换的基本原理。

社会能力及素质目标:1.具有较强的集体协作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2.具有良好的表达交流与人际沟通能力。3.具有辨证思维、逻辑分析的意识,对工作及社会现象能初步正确认识,理性判断。4.具有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精神。

方法能力:1.具有自学意识及自学能力,对新技术新知识敏感。2.能通过各种媒体、途径查找所需资料。3.能因地致宜制定工作计划,并组织或自主实施。4.具备整体及创新意识。5.能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从个案中寻求共性,做人生有心人。

二、教学组织模式

本模式原则上兼顾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将知识与技能隐含在工作任务中,将课堂教学活动的逻辑主线定位在实践活动中,理论知识的组合按照实践训练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进行。据不同任务的特点,组合对应的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实行情景式、任务式、板块式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提前准备好各媒体学习资料,任务单,导学案,评价表,教学课件。整理好场地、设备,有些较难理论,可提前与学生指导、做铺垫。

我校教学上午理论,下午实践,晚自习查漏补缺或交流、发挥、预习等。做到学生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气氛活而不乱,实而不死,严格按“三三三一”教学法时间分配进行,教师可随即应变调整教学目标。小组交流阶段教师指明目标、内容、问题,提问展示阶段学生展示置疑对抗激辩,教师点拨、启发、引导、管控、提升,多表扬、鼓励。做到学生大面积参与,大面积展示,大面积成功。

三、成绩考核

因我校生源素质不理想,考核以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鼓励那些有所进步和应用上创新的学生,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采用学习过程评价,目标评价、实习企业评价相结合。

1.考核形式、内容、标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分别占70%与30%,过程性考核包括:学习状况(出勤情况、学习状态、课堂讨论表现、学习进步值等)占30%,此项占比最大,因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以发挥自己的最大才能为最高宗旨。导学案完成情况每次均有计分,占20%。下午的实训课成绩占20%,要求熟知并能正确运用相关设备进行操作;数值操作流程,步骤准确、完整、利落。期末试卷和实践考核共占30%,为个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