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1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特别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在现行户籍制度体制下无法解决工作地户口问题的进城务工人员。据统计,城市中现有农民工子弟约1400多万,且呈进一步增长的趋势。广东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吸纳了全国约三分之一的外来务工人员。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在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衍生了随迁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这一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根据2004年国家出台的新规定,从2004年秋季开始,国家不再收取借读费等其他费用,但是实际这些规定并不能很好地执行。城市公办人员实际上是按照学区内常住人口的数量来计算学员人数,而且外来务工人员从事的职业让他们无法支付高昂的学费,因此农民工子弟们还是只能在设施和教育都不够的私立学校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根本不可能接受好的教育。这个前提下,农民工子弟得不到好的教育,有的就只能待在家里,这不仅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会造成社会对这个教育体系的偏见和导致社会安全问题。假如他们的入学问题能得到良好的解决,不仅造就更多的人才,而且也有利于缓解农民工的家庭问题,让他们的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利用,也给予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

广州市作为广东珠三角地区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如何进一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将产生重要的示范效应与辐射作用。特别在当前经济形势并不乐观、珠三角用工荒问题再次抬升,而社会矛盾时有发生。落实和稳定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对于保障人权、保护未成年子女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研情况简介

当前现状是公立学校学位有限,私立学校学费过于昂贵,所谓“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及教育质量又难以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出台了积分制入学制度,积分制制度虽然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入学提供了较以前多的机会,但积分制的门槛过高,导致部分公立学校虽然为外来工子女提供了学位但无人达标的情况,反而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而外来工子女的入学问题仍然得不到充分解决。本课题小组希望通过一系列的社会调查,实地了解广州外来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具体情况,为更好地改善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提供调研参考。课题小组收集资料,查找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文献综述,并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涉及十三个问题,由调查小组成员分四个时段在分别在广州的四个区发放。共计发出问卷200份,实际回收率180份,有效回收率90%。其中,问题1-4涉及家庭教育基本情况;问题5-9涉及家长及学生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看法,及其反映的问题;问题10-13涉及积分制度对目前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上学难问题的影响。

三、调查的基本内容和反映出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家庭基本情况对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1、1、家长受教育程度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并不显著。调查对象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家长占大部分。以往调查均显示家长受教育程度低会制约对子女的教育,其教育观念会影响子女的受教育情况,但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希望并会尽全力让自己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在访问中,不少家长感慨:“正因为自己读书少,今天才那么辛苦,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读书,将来能过的好一点。”在调查问卷中,尚有23位家长未上过学,但他们更表示要全力支持自己的孩子上学。2、父母职业对子女教育影响亦不甚明显。在调查中,家长来自各行各业,但并未显现出职业是教师的家长会比“无业拾荒”的家长更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投入。父母职业并不是影响孩子的教育投入的关键因素,事实上,在调查过程中,外来务工人员非常渴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而并非是仅仅完成国家赋予的九年义务教育。

2、3、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较为明显。在我们这项调查中,所选家庭基本上是务工者,少量的是“小本经营”者(如卖菜、理发、收废品、摆地摊),还有“拾荒者”,基本属于“低收入阶层”,谋生与养家糊口才是第一大事,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只能尽力而为,他们在选择学校时只能选择费用相对低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当食不果腹的时候,受教育问题会受到严峻的挑战甚至会被暂时搁浅,因此,这些外来务工者只能解决温饱之后再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这并非不重视,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4、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最主要因素是学校入学条件限制苛刻,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经济因素虽然影响很大,但在做“您的小孩上学现在遇到最大的问题是?”这道题的时候,大部分家长选择了“学校入学条件限制苛刻”这一选项。这与广州当地的相关政策有关。搜集的资料显示,现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在广州接受免费义务教育有两种途径:一是获得广州市及各区(县级市)政府授予优秀称号的外来务工子女;而是在广州市居住半年以上,有固定住址、固定工作和收入来源的外来务工的子女。而这两个途径都是比较高的门槛。

(二)家长及学生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看法,及其反映的问题。

1、在问到“您的小孩在哪上学”时,32%选填了老家,56%选填了和自己在一起,还有12%选填了“在另外一座城市”。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更趋向于把自己的孩子接到自己所在城市读书,大部分家长认为城镇的教育设施毕竟比乡村好,我们可以预测随着城市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将有更多的外来工子女面临教育问题,我们的研究显得更为必要,这为我们继续认真完成我们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动力。

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普遍遇到入学手续繁杂的问题(超过40%的家长认为入学手续复杂),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部分收入较高的外来务工人员想要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去上学,却普遍遇到户籍限制的问题,官方出台的积分政策让很多家长头疼,不但是积分难得问题,有时就算手续证明齐全,还是被一句“学位不够”被拒之门外,家长纷纷叫苦,调查中我们接触到一位来自湖南的林阿姨,她跟我们讲述了她为她的孩子小明(化名)的“求学过程”,让我们感到很同情却无能为力。

3、大部分家长对其小孩就读学校不是非常满意。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对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不满意,他们更希望把自己的小孩送到公立学校去,但介于经济条件不允许,只能把孩子送去相对比乡村学校好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家长大多不满意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设施和师资力量(认为自己孩子现在就读的学校师资力量一般、差、非常差的比例分别为35%、20%、8%)。现实中,许多民工子弟学校办学不规范,普遍存在师资不足、设备设施简陋、教育管理不规范和教育质量低下等问题,许多学校目前没有一名正式在编人员,绝大部分的老师还是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年轻教师占了教师总数70%左右。

4、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普遍羡慕公立学校的设施。在被访问的家长中,不少家长反映,他们知道孩子更希望到公立学校去上学,他们总会在无意间表现出这种渴望。这也是我们调研小组希望政府能致力解决的问题,如果公立学校没办法接纳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那么完善私立学校的教学措施也未尝不可,这样更有利于外来务工人员继续为广州的发展努力。5、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欠缺。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被调查学生的家长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或“不按点上下班,整天在外面忙”。在与班主任座谈中,老师们较多地提到孩子在学校中发生情况时经常联系不到家长,家访时会发现只有两个孩子住在一起,很多外来务工者从来不与老师联络,召开家长会他们也有多种理由参加不了。还有部分外来务工者不办理任何转学手续就将子女转回原籍或转到其它城市就读,许多学校出现了老师替学生垫付了书费、本子费而学生却不打招呼就离开了学校的情况,学生的去向以及是否辍学,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很难有效控制。

(三)积分制度对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上学难问题是否有积极影响

1、受访外来务工人员中,高达55%比例的受访者对于该政策毫不知情,另有30%比例的受访者表示仅听说过,对具体分数也并不了解。该政策现有的宣传手段较为单一,且力度不够。目前的宣传方式多倾向于在电视,网络和报纸宣传。但在实际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农民工工作时间占全天比例较大,闲暇时间较少,无法接到该政策的相关推广信息,导致政策的普及率低。而且对于从已有的宣传方式来看,对于政策的具体评分方法也没有到位说明,只是进行了笼统宣传,使得一些仅知政策大体情况的申请人匆忙前往申请,但前往后才发现没有准备完整各个环节证明材料或者根本不够申请资格而白跑一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2、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很好地落实积分制入学

首先有的学校虽然提供学位但报名人数少,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去了几间小学,但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表示他们正在招收外来工子弟。我们走访了八间学校,只有两间学校表示他们正在实施外来工人员子弟根据积分制报名的政策,但同时负责人也透露,虽然学校部分招收外来工子弟,但实际上报名成功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学校表示知道有相关的政策,但他们学校尚未制定具体的招生方案。

另外部分学校因为学位紧张造成大部分学校并未对外来工子弟开放,还有小部分学校表示,他们从没接到接收外来工的通知,同时他们的学位非常紧张,可以说是供不应求,难以提供多余的学位。

3、积分设置门槛太高,难以达到,已成功入学的表示几经波折才凑齐文件,证明等,而更多未能入学的表示该政策对他们而言等同于无,因为他们连基本的条件都没达到,很多申请者被几个原因“卡”住。“超生”、未办暂住证/居住证、未办社保成为外来工子女无法入读公校的三大“拦路虎”。从今年第一批申请报名的情况来看,办理暂住证/居住证的积极性已经普遍提高,但“超生”、“未办社保”的问题仍十分严重,成为外来工适龄儿童失去入读公校机会的两大主要原因。如番禺今年“积分入学”政策提供3500个公办学校名额,吸引了6000多人咨询,1000多人最终提出报名申请。首批入读名单中,只有不到500人通过,仅占所提供名额数一成多。

四、调研后的思考与建议

(一)异地高考政策的影响与推动

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异地高考问题备受关注。据了解,不少地方已经出台了关于异地高考的政策,广东省也将于2013年底出台相关的政策,在笔者调查之前,广东省的异地高考政策尚未出台。据报道,广东的异地高考政策大致如下:

2014年起,在广东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广东省居住证、在广东参加社保累计3年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内中职学校连续就学3年以上的,可在广东报名参加高等职业学院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招生考试,并可与广东户籍考生同等录取。

不少人认为这时候在广州实行异地高考言之过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对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将会是一个质的突破,如果异地高考政策能够在广州有效实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义务教育问题将会引起更多公众的重视,并从而推动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

(二)提高社会各界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的重视

导致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重要原因除了在政策的落实上、外来工自身存在问题外,城市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偏见、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而抗拒学习基础差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问题要想在根本上得到解决,首先希望国家和政府对这一问题足够重视,在立法、经济等方面予以平衡和加强,还要把入学问题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这样既能鼓励外来务工人员的积极性,又能对维持社会安定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外来工子女的平等权利,而这种途径不应该局限于网络、报纸或者电视这种媒介上,毕竟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而言,他们对这方面的接触并不多,本课题小组认为最好是能够由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单位对其进行教育或宣传,或者由他们的居住地方的居委会进行宣传,这样或许更有利于他们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的了解。而改变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对外来务工子弟教育权利的不公正观念,也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完善相关体系

首先是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可以借鉴上海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户籍的限制,在充分发挥各部门管理职能的同时强化整理外来务工人员的信息管理与登记,及时了解到外来工子女入学的需求量,相对地制定有关计划,以便科学地安排更多外来工子女入学。其次,要完善教育体制,降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成本。公办学校招收外来工子女得不到拨款,所以要加收数目不菲的赞助费,大部分外来工子弟因此被挡在门外。我们可以借鉴北京市不按户籍生源拨款而直接按在校人数拨款的方式以帮助更多的外来工子女入学。此外,在外来工相对集中的地区,可以拨款鼓励设立类似“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从教学资源、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援助。现今广州市芳村区就有十几所这样的学校,但其运作的实际情况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良的地方。第三,完善相关法律。《义务教育法》对外来工子女的入学问题还没有明确的规定,笔者在此呼吁人大代表重视此问题,及时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修改,而相关部门应当加快我国义务教育的体制改革,另外地方政府应该尽快出台更完善更人性化的政策文件,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可以平等地享有教育权。

(四)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对广州市现今存在的多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应当依法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会福利和社会地位,将其与公办学校平等对待,这样有利于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其办学质量。另外,采取各种教育手段针对外来工子女的特点进行教育,通过各种活动消除他们的消极心理,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加强他们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正确积极的社会观和人生观。

(五)降低积分入学的门槛

虽然现在广州市采用了积分入学的政策,开放部分公立学校的学位给外来工子弟,但是由于积分制度对外来工的要求太高,导致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还是面临因为条件不够而失学的问题。再加上广州本地学位紧缺,很多公立小学本身的学位就已经供不应求,不是所有学校都能提供多余的学位给外来工子弟,也仍然存在部分学校虽然知道此项政策,但还没制定详细的落实制度,导致该项政策形同虚设,也造成了外来务工子弟无法踏入校门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因此,降低积分入学的门槛,不仅可以更好地使该项政策得到贯彻实施,更能让外来务工子弟接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2

关键词:外来民工子女教育;强化对策;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149-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劳动产业在逐年壮大。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一线、二线城市,为城市发展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其中,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最为明显。在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择校、学习、户籍、费用、就业都具有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着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一、外来民工子女教育凸出问题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教育机制下,学龄儿童的流动和发展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在小学阶段,外来务工子女占到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要从问题的根基出进行解决。

1、生活经济压力较大

对于进城务工的外来人员来说,很多人都是经常性漂泊在各个城市。他们大多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担负较大的生活压力。大多数农民工都是出于35――40的年纪,他们上有需要赡养身患疾病的老人,下有读书上学的孩子,每天都需要从事高强度的工作,生活十分困窘。

2、教育观念存在缺失

受自身教学水平的限制,很多外来务工人员都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孩子学习知识的行为存有轻视,认为学习好也没什么用,反正都是给别人打工,不如早早出来工作挣钱。这样的观念使外来务工子女存有轻视学习的现象,很容易带给学龄子女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

3、地区融合较为困难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长知识、学学问的重要阶段,频繁的搬家、换学校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在相关部门做出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外来务工子女中出现自闭、自卑、偏激、暴力等心理问题的概率要比城市子女大。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风土文化,环境的频繁更换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不适。特别是在校园环境上,城市学龄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之间容易产生矛盾,教师如果处理不当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4、隔代监护问题显著

很多农民工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举家搬迁到自己打工的城市。身强力壮的父母多半在外打工,将自己的孩子交由学校和自己的父母看护。由于监护者年龄、身体、思想等问题,往往存在着很多监护问题。一方面,隔代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无法辅导孩子的教学,另一方面隔代教育容易出现教育误区,纵容孩子出现懒惰、任性、逃学、打架等不良习惯。

二、强化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若干策略

1、政府、学校、家庭三方共管

为了强化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政府、学校、家庭要形成三方共管的教育局面。

教育部门要对外来务工子女工作进行积极的指导。义务教育制度下,尽管免除了小学生的学费,但是农民工仍然存在一定的经济问题。政府及学校要通过发放优秀外来子女生活费、开放“希望工程”等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能够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心态。在家庭教育上,外来务工人员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建立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抽出必要的时间督促子女努力学习、深入思考,为他们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学校方面,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通过班会、联欢、比赛、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养成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

2、加大外来子女教育宣传力度

为了推进教育的全方位发展,教师要立足自身实际情况,融入平等教育的思想。配合电影、电视媒体,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教学力度,将受教育的重要性深入贯彻到外来务工人员心中。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方法,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并定期举行一些爱心教育活动,例如打扫城市街路、帮助孤寡老人、参加假期实践活动等方法,让他们认识到爱心、自信心和奉献精神,增加集体环境中的认同感。从而让城市生活的人们能够认识到教育的平等性和帮扶性,为地方风土文化的发展提供力量。

3、强化农民工学校的师资力量

为了拉平城市教育发展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关部门要通过各项教育方式,提高农民子弟工的教育水平。一方面,要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待遇,另一方面要强化外来务工家庭在户口、租房、购房等方面的帮扶则策略。或者采用联结帮扶的发展策略,请相关农民子弟工教师来参加公立学校的公开课及其他教学研究活动。杜绝教育歧视现象产生,实行校长委任和骨干教师支教的具体形式,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一个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设立“师范院校学习基地”的方法,提高外来务工子女的创新能力,缓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师资薄弱的情况。

4、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为了强化外来务工子女的人格塑造,弱化外地子女和本地子女的心理冲突,教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教育方法。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交流,还要进行课下的交流,通过谈话法、启发法、探究法、扮演法等不同的交流形式,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同时,避免外来务工子女出现心理教育问题,确保他们能够感受到教师和学校的关心。

总之,外来务工子女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国民素养、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外来务工人员创造生产价值、增加经济实收,也对国家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将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政府、教育等多个部门要对他们予以关注,共同开创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万铭玉.从和谐社会视角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J].网络财富,2010,(2).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3

关键词:南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293-02

1我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等教育现状及研究意义

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的进城务工人员大约有2.4亿,有关部门推测,至2020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将进一步扩大,随迁子女数量将达到2000万左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的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既是我国教育服务均等化的需要,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我国出台的关于随迁子女教育的政策正在得到逐步的的改善,各地教育局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上也进行了积极的配合,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逐渐被城市所接纳,实现了在城市就学的愿望。但是,我国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上仍然存在资源投入不足,缺乏长效保障机制,各地政府教育政策不一等问题。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方式分为三种:(1)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进入公立学校;(2)进入较贵的政府批准的私立民办学校;(3)在不合格的打工子女学校就读。其中,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是通过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进入公立学校就读,其就读手续办理流程如下:

招生一共分为三轮,第一轮为学区内招生,凡是在该校学区内的孩子均可直接去学校办理入学手续;第二轮是在第一轮招生不满的情况下,针对五证齐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招收,五证分别为证明子女关系的户籍证明、务工证明(至少一年以上)、暂住证(居住证)、现居住(租住)地证明、原户籍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同意其外出接受义务教育的证明。家长需要备齐五证,去区招生办公室进行登记,由区招生办进行统一派位。第三轮招生是面向五证不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需要家长自行与学校进行商议。对于那些无法进入公办小学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部分由于无法承担民办私立小学的高额学费,都会选择回老家或是在一些违规招生的打工子女学校就读,更有困难家庭甚至选择了让子女辍学在家务农。

2对某公办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现状的调查

本文针对南京某公办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状态、心理素质、在校学习情况设计了问卷调查,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了数据统计,结果如下:

据统计显示,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和经济收入相对来说都比较低,存在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与学校老师沟通困难等问题;由于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都或多或少的有异于城市家庭的子女。

3对某公办小学学生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3.1学校和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3.1.1教育资源紧张,并且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使用区域的责任权利不匹配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相应地,义务教育的投资在城市,由市级政府负责;在农村,由县或镇政府负责。同时,按照国家制定的公共教育经费政策,教育经费应划拨到流出地,但是由于大量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而他们的户口还留在原地,导致流出地政府既接受了国家应该承担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同时又免除了对流出儿童的义务教育责任,这样就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使得流入地政府面临财政压力巨大、教育用地紧张、学校校舍不足与教师资源短缺等问题。

3.1.2公办小学日益饱和,不得不提高借读门槛

自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和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要求流入地政府采取多种形式,接收农民工子女在当地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后,南京逐步关停了办学不规范的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但由于公办学校的数量明显缺乏,容纳能力有限,远不能解决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加上部分农民工就业和居住的流动性太大,南京不得不出台“五证”要求,这就将很大一部分外来工子女挡在了城市学校的大门之外。对于那些五证不全,但又想要进入公办小学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必须缴纳相应的”借读费“。虽然早在2009年,南京就取消了义务教育借读费,对所有务工人员子女施行杂费、课本费和借读费三项全免的同城待遇,但由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义务教育阶段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而农民工子女通常没有输入地的户口,继而就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所以如果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一律享受和城里孩子同等的收费待遇,政府在财政上就会无力承担。

3.1.3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教师的整体素质问题还十分严重。首先,就义务教育阶段而言,绝大多数学校存在教学人员配备不齐、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不高、职业道德缺乏等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授人以鱼”而并非“授人以渔”。不少教师能够从多角度解析试题却无法了解自己的学生,难以依据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大量教师不能依据自己的教学经历进行反思,不会自主成长;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上,部分教师仍然会戴着有色眼镜,不能对每一位学生都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其次,教师流动性的问题也不容小觑。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校给学生分配了新的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适应,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了一定的默契也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可由于人员的流动或教师自身的一些特殊原因,不得不对班级的师资重新进行调整,以至于学生又需要一个适应新老师的过程,这对于那些基础薄弱,接受新事物能力相对缓慢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说,无疑是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

3.2学生主体问题

3.2.1课堂学习困难较多

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是来自农村或是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当地学校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教育资源缺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这就导致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体系不完整等后果。所以当这些孩子转入到城市里的学校进行学习时,他们就会感到学习很吃力,思维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与班上城里的孩子差距越来越大,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挫败感,甚至是厌学的情绪。

3.2.2心理问题

从家庭的经济条件到自身的文化水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城市的孩子之间都存在许多差距,有时还要面对城里孩子无理的轻视,他们的心理难免会受到伤害,那种自卑感就会油然而生。如果从一开始就得不到很好的矫正,这将对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3家庭方面问题

3.3.1经济条件差导致受教育意识薄弱

据统计,该公办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月收入总和平均在3000/月,并且90%以上的家庭有两个甚至更多的孩子,这样的经济状况使得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由于这种窘迫的经济条件,导致了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为生计而奔波上,而极少考虑或是完全忽视了子女的教育问题。

3.3.2与学校老师之间存在沟通障碍。

外来务工人员绝大部分来自经济欠发达、教育较落后的地区,他们本身文化程度低,很难对孩子进行教育,有的甚至还是一字不识的文盲,那就根本谈不上辅导子女的学习了,所以只能依靠学校老师对孩子进行知识的传授。但是当孩子学习方面出现问题,老师需要与家长沟通时,也存在了不少问题:由于自身经济条件不足,有些务工人员都是在起早贪黑的工作赚钱,所以对于老师提出的到校面谈的要求通常是不能满足的,即使是电话沟通,也是寥寥几句就匆忙挂掉;还有些学生家长只会说地方方言而不会普通话,这就造成了与老师之间言语上的沟通障碍。

4中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等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外来务工人员随带子女就学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随带子女就学问题既有复杂性,又有长期性。我们需要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顺应外来人口增长趋势,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带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4.1建立社会保障机制

政府应发动社会力量建立一批低收费的民工子弟学校,控制收费标准,保证弱势群体子女能全部入校学习;在救助措施上,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政府行为,做到应减尽减,应免尽免。

4.2有效培训外来务工人员

家庭教育是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無论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不能低估父母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不能正确处理工作和教育子女之间的关系,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教育子女。所以,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学校或社区对家长进行培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提高家长的文化修养和教育素养,从而关注孩子的学习,关注孩子的全方位成长。

4.3增加教育经费的投放与支持,实现教育公平化

教育公平是以教育投资为前提的,为了维护每一位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势必要加大我国教育投资的比例,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在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上,消除基于偏见实施形态或既得利益的不公平限制,建立公平公正的规则,同时建议在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大中型城市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教育经费的补贴,提供资金保障,解决外来务工人员自己就学问题。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4

关键词:户籍改革;农民工子女;教育;影响;建议

一、引言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91.7%的人认为户籍改革“太有必要了”,户口的最大作用是“方便孩子上学”(57.5%)和“能提供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切实保障”(35.9%)。附加在户籍上的社会保障、就业、医疗、教育以及行政管理中名目繁多的对农民工和其他非当地户籍公民的不平等待遇,使得户籍改革的呼声日涨。

户籍制度改革作为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也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就目前而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由于户籍影响,至今还没有完备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体系,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状况也对其子女的就学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户籍差异的解决与否影响着他们能否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不仅影响他们个体的发展,影响我国“普九”工作的深入进行,同时也影响社会公平体系的建立,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解决这一庞大群体的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二、调查结果

从我们的调查分析来看,有将近一半的人感觉到了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的不公平待遇,基本所有的人都认为现在的户籍制度还是对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其次,在问卷中发现,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影响方面主要集中在学费的待遇不同,其次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本地的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明显优于民工子女学校,农民工朋友们在这方面也是非常的关注,不能让自己的孩子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好多人都知道唯一能改变他们以及孩子命运的出路只有教育。所以他们也有个共识,那就是再穷也不能穷了教育。最次的还存在本地孩子歧视外地孩子的排外情绪。

基本上所有的农民工表示希望户籍制度改革能进一步深化,有百分之三十五的人表示希望彻底的取消户籍制度的差别,也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持有较谨慎的态度,希望户籍制度改革能够有序地推进,而不是一下子彻底的放开。其他人也表示要降低户籍制度对各方面的影响。

三、存在问题

尽管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在不断的发展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的改革还是任重道远,还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当今制约农民工留在家乡工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一)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虽然有些地区的教育局建立了一些民工子女学校,从表面上看也给了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但从我们的调研中发现,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明显没有给本地孩子上的学校的质量好,但从老师的学历、综合素质就可看出。其次,教育局的教育经费分配也是不均的,对民工子女学校的教育经费相对较少,教学设备、活动器具都比较的落后,完全不能和本地孩子上的学校相比。

(二) 学费收取的差异

这个问题,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由于户籍制度改革的进度不同,所以与之对应的教育改革的进度也不相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省份,已经取消了借读费这项收费,实现了民工子女与本地孩子学费相等的目标,但有些发展不是很好的省份地区,还是存在收费的差异,仍然有借读费这一项,加重了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负担。还有一些地区有一些私立的学校,这些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户籍的要求很低,基本都能上学,但是其以盈利为目的,学费当然是相当的高,让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望尘莫及。

(三) 本地孩子对民工子女存在歧视

有些地区的教育局允许民工子女与本地孩子一起上学,学费也是一样对待。但是,在这些孩子们当中,存在着大量本地孩子看不起外地孩子,欺负民工子女的现象。本地孩子仗着自己家庭条件的优越,相当然得歧视农民工的子女,对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对策和建议

(一)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户籍制度的限制

我们要更加放宽户籍对农民工的限制,尤其要在民工子女教育方面提供便利。把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证尽量等同于本地户口的功能,可以采取积分措施,对一些长时间、有特殊技能的、有特殊贡献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加分,帮助其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更快地取得当地的居住证。另外,要实行积极的人口迁移户籍政策、大幅度降低城市准入条件,本着“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原则,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做好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基础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稳步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

(二) 降低流动少年就学的门槛

从前面的描述中已经知道,民工子女在本地入学还是存在一些限制条件的,我们应该降低其门槛,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跟随父母一起生活,可以享受到父爱母爱。具体的措施可以是:建立外来务工子女学籍流动制度,在户籍不变的情况下对学籍流动限制降低,允许外来务工子女的学籍随父母工作地流动;减免外来务工子女的借读费,在经济发达城市免除其借读费用,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可以采取减少解读费用的措施来改善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从而减少了户籍限制教育的问题。

(三) 流入地加大对民工子女学校的拨款

在流入地政府的财政预算里,增加对民工子女学校的拨款,使其拥有与本地学校一样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以及活动器具。加强民工子女学校与本地学校的合作、对话,是两者更加的了解。以济南市为例,为优化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教育局根据济南市《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基础教育工作的意见》,经过调研和论证,将济南普利初级中学(原济南第七十一中学)等十三所学校设立为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定点学校,此举为农民工子女接受基础教育创造了条件。让农民工的子女享受到和城镇人员子女一样的教育环境,让其顺利就学,使其健康成长,让所有的孩子接受平等优良的教育。

(四) 建立完善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系统

广泛建立小学和初中,方便学生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减少因地理因素限制农民工子女读书;适量建设寄宿制的高中和职高,为广大农民工子女创造更多读书学习的机会,对于学校距家较远的学生可以选择寄宿,方便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高中和职高可以根据需要建立,解决民工子女进一步求学的要求,特别为他们中学习成绩好、能力出色的学生提供继续报考大学的机会。必须提出的是: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职高,入学必须相应降低,要让学生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学生有机会入校读书学习。(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亚楠.我国流动人口永久性迁移中的户籍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5

关键词: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8-0015-04

一、引言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纷纷流入城市务工,他们中的许多人拖家带口,在城市中找到谋生的手段和空间,他们的随迁子女或是已经在农村老家入学,或是达到入学年龄即将入学,这样就产生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子女在城市上学问题。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的人数巨大,这个问题在很多年以来一直困扰着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因为他们的子女很难在城市某个小学和中学上学,即使找到了学校上学,到了高中毕业时想参加高考的学生又面临着返回老家参加高考的问题。进城务工者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涉及的问题很多,社会影响面大,解决的程度关系到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大局,因此受到各方面的密切关注。由于我国处于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高速发展阶段,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规模将继续扩大,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数量将继续增加,因此,这个矛盾更加突出。近年来,经过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矛盾,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

进城务工者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是我国当今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我国现有制度和经济体制改革新形势下出现的亟待解决问题。它涉及到我国教育制度、教育资源、教育公平和发展基础教育等多个方面。范先佐(2007)基于对湖北、河南等省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专门调查,从制度层面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改革现行体制的政策措施。李高峰认为进城务工者子女主要面临教育机会不均、教育质量堪忧和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主要原因是现行制度的制约和资源与环境的制约,并提出了建立全纳教育体系、创建欢迎所有学生的学校等建议。对现有的文献研究可以发现,大多数研究是从教育学和教育体制上进行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进城务工者子女学校教育问题还不够深入,需要进行相应的研究,以便为政策设计提供参考。

二、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主要是指跟随务工者的子女就学问题,包括入学与升学、学习环境和身心健康等问题。其中入学和升学是首要问题。根据我国义务教育的有关法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要受到相应的教育,享有应有的教育权利,并按照就近原则入学学习。但是,学生家长在城市务工,导致学生不得不从出生地跟随父母到陌生的城市,有的是即将入学,有的是从已有的学校转学到城市,这就使得学生被迫中断以前的入学学习轨道,开始新的学习生活。由于大部分务工者对所在城市是陌生的,缺乏相应的社会关系,加上所在城市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紧张,一般的务工者子女都难以及时顺利地入学或者找到对接学校学习,从而出现现在众所关注的问题。

进城务工者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和季节性,也包括城市居民中离开原居住地来到另外一个城市务工的人们。在城市务工的劳动力加上共同迁移的家庭其他成员,这些人统称流动人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动人口的数量逐年上升,规模日益扩大,他们有的长期居住在某一个城市的某一个地方,依靠打工或其他劳动方式谋生,为所在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城市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据统计,在2005年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万人,到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2亿人,占全部人口的16.5%。预计未来,我国流动人口将进一步增加,到2020年我国将有2.89亿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因此,人口流动的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在流动人口中的适龄教育儿童和青少年,也日益增加。以北京为例,2011年有47.8万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学生有33.9万人。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进城务工的人口都是一个巨大的数目,他们的随迁子女也是一个庞大的队伍,这些子女的学校教育能否顺利以及教育的质量,都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各界都必须正视和用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可以分为几个方面,概括起来主要是: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6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33-001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的问题

1.一般意义上的问题

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般意义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如对学习失去信心,得过且过,没有上进心。在行为上表现为自由散漫,无纪律性,无集体观念,做事只考虑自己,其余漠不关心,分辨是非的能力比较低,感情好冲动等等。他们这种群体容易沾染不良习气,随心所欲。

2.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问题

一般意义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一些问题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而我所了解的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又与一般意义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很多的不同。我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们普遍行为习惯不好,成绩较差。由于他们的家长忙于在外打工,对孩子疏于管教,容易放任自流。在校期间常犯错,老师教育后,他们总是会在一段时间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和家庭因素

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较落后,文化教育欠发达,家庭经济也较困难。因而,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只重视脱贫致富,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其子女随之东奔西走。外来务工人员总体所受教育程度不高,由此产生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另外,受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中的一些不良观念及现象不断侵袭着校园、影响着他们,再加上他们年龄小、辨别能力差,于是部分抵抗能力差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成为了班级上的“暂时后进生”。

2.学校和教师因素

由于教育的不均衡现象的客观存在,教育资源无法更新优化组合。当下,学校衡量一位教师优秀与否,以学生成绩为标准,根本无法冲出量化考核等条条框框的重重约束和限制。再则,有些教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本来就有偏见,情急之下甚至有体罚(软体罚)现象,严重挫伤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自尊心、进取心和学习兴趣。

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身因素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都缺乏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学生性格内向,有强烈的自卑或害羞心理,课堂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学习易受不稳定情绪的影响,学习主动性不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意志力不够坚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苦差事,甚至是一种负担。

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策略

1.重视家访

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工作离不开学校与家庭的配合。教师必须深入到他们家中,实地了解他们的生存环境、生活状况,经常和学生交流,和家长沟通,让学生体会老师的真心付出。比如我班一个外来务工人员的小女孩缪某某,家庭经济条件很差。我平时对她也多一份关心照顾,让她始终保持平静快乐的心境,有意识地安排她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让她体验人生的快乐。渐渐地,这位同学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

2.真心护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校中如果成绩差也常常被某些老师或同学所嫌弃。要想转化他们,必然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从生活、思想、学习上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帮助他们。我班有这样一个外来务工人员的小男孩田某某,数学成绩一直很差,我了解这一情况后,跟家长进行沟通,对他进行“三优先”,即课前优先指导,课上优先发言,课后优先辅导。结果这个孩子在学期结束时竟然考了全班第五名。因此,只要我们有一颗滚热的爱心,就一定能够融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头上的“冰霜”。

3.树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自信心

莎士比亚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我们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首先就要把他们的心结打开。那么应怎样打开呢?我认为应寻找他们的优点,选准教育时机,一个学生只要有了自信心,才能发挥内在潜力,才能获得学习的成功。我班有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杨某某,他学习成绩差,但他画画非常棒。因此,我让他参加区里的儿童画比赛,并获得区级儿童画一等奖,在学校受到了校长的表扬,号召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后来这位同学的成绩也不断的提高,他越来越有信心了。

4.尊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人格

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身上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他们要求自尊却得不到尊重,要求上进却存在软弱的意志力。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师应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指责。对他们所犯的错误应给予宽容,因为他们还是孩子,考虑问题还欠缺,心理也不成熟,判断能力还不强。所以我们对他们犯错误时的批评不要太过激,要宽容他们。

5.捕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闪光点”

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犹如未经冶炼的矿石,优劣并存,只要我们老师耐心探索、琢磨,定会发现宝贵的东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缺点时,不能老是听到批评、呵斥,要千方百计地找出他们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了他们的“闪光点”,就要及时肯定,一旦有了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一定要及时鼓励。当然,表扬学生时要注意语言艺术,要少夸聪明,多夸勤奋;少夸优秀,多夸进步。

6.平等对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鼓励学生发挥其他方面的特长,但同时要求文化素质合格,注意多与他们接近,不歧视他们,对他们因材施教。同时,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其他学生编坐一起,或者在分学习小组时把他们混合在一起,让他们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课堂上注意多诱导,多启发,多提问,收到了好的效果。

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要求我们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关爱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当地学生享受平等教育权。素质教育也强调学校要面向全体,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