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就业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气自动化就业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气自动化就业现状

电气自动化就业现状范文1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TM76-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22-001

1.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的目标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在寻求教学发展时不能绕开任何专业学科,必须针对各个专业的教学做出妥善的安排。因此,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提升必须保证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符合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毕竟如今的学生要具备更加专业的技能素质,才能更加顺利的融入社会发展潮流中。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必须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目标开展,学生才能对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有一个全面崭新的认识,从而积极掌握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整体教育的目标。可见,确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必然要相机而动,及时转变观念,确保教学活动的内容能够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要求形成良好的互动,最终,实现中等职业学校整体教学水准的显著提升。

2.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的现实意义

2.1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有利于推行崭新的教育理念

职业学校整体教育目标客观的要求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做出及时转变,以实现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目标要求的完整契合。因此,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要以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目标作为基点,使崭新的教学理念在自动化教学过程中加以及时推广,充分显示专业教学活动的应有功能,让专业教学具备更为直观的示范。

2.2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职业学校的整体教育目标涵盖了学生未来就业问题。因此,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可以提供给学生更为直接有效的专业理论指导,从而使学生明确专业知识技能对于现实就业形势的意义,从而督促他们从自身的现状找到差距和瑕疵,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否则,学生空有一些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适应就业形势,无法适应就业的各种需求。学生在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的前提下,必定能够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满足自身的就业愿望。

2.3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有利于构建学生的职业操守

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的目标,不仅表现在为学生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做出应有的努力,还表现在为学生步入岗位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打下坚实的基础。毕竟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也是优化教学的应有之义。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不单单依靠工作能力及工作效果等方面,还需要体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否则,便会失去企业事业单位的青睐,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不利于社会就业形势的要求。

3.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的原则

3.1尊重个性化特点原则

学生的心理还未完全成熟,他们的各方面素质还不是很高。因此,在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忽略他们的自身特点,尤其是个性化元素,而是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年龄、心理、爱好等因素,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强化自身的主体参与意识,积极的配合老师进行活动。

3.2与时俱进原则

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不能陷入僵局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教育形势的变化及时作出优化策略上的转变,这就是与时俱进原则的内涵所在,才能将崭新的教育理念及时融入优化过程中,保障专业教学的成效。可见,与时俱进原则要求对优化教学实习动态的推进,使教学过程在充分尊重变量的前提下开展,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整体教育目标的要求。

4.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

4.1重视优化自动化专业教学的价值,有效夯实教育基础

中等职业学校的负责人要以学习为渠道,增长自身的教育管理知识,将优化自动化专业教学放在一个战略性的高度。这就要求负责人要通过学习认清严酷的就业状况及学生的自身情况,并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认真分析电气自动化专业未来就业的前景,使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学生身上彰显应有的成效,并保障学生在离校就业后的良好表现。

4.2学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争取更多实习机会

中等职业学校要学会与校外的企业单位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让彼此都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让中等职业学校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相关条件,让企业充分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的优化成果,消除企业要求受聘者上岗必须具备工作经验的心理。这样彼此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才能为自身发展增添活力。当然,一旦了解充分,彼此的合作机会则会越来越多,学生实习机会就能够得到应有的保障。最终,中等职业学校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才能具备持续开展的现实意义。

电气自动化就业现状范文2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教学改革;中职院校

Abstract: the electrical automation for a newly emerged cross discipline, the main application to the mechanical and the relevant technology of the computer, the actual application widely. As the main teaching professional vocational school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future of the students work.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form background and its future work demands aspects.

Keywords: electrical automation; Education reform; Vocational schools

中图分类号:TM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些年,在国家大力发展中职院校的带动下,我国的中职院校的教学规模以及配套设施建设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师专业素质也都明显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一门实用性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先进的教育发展需求,对其教学的改革工作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一、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背景以及人才需求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加上近年来我国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的高密度、高污染、低效益的重工业产业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这一背景下,社会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中职院校,借助这一改革春风,重新的焕发出勃勃生机。中职教育本身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中等专业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发展规划的设计就决定了其必须针对社会的人才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一些特定的职业岗位或者是一些技术领域,并且,这些岗位对人才的实用性要求严格。对于中职院校而言,其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要想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安排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课程建设的高度重视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我国的中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且,主要以理论教学为工作重点,专业划分过细过窄,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学生对相关专业的理论研究不足,实际动手能力较弱,在毕业之后,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从而造成供求关系紧张。因此,对中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制造业也逐渐形成规模,并且,在经济建设中的比例不断加大。近年来,许多实力雄厚的跨国集团也纷纷在中国投资建造工厂,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一变化推动了我国电气自动化领域的蓬勃发展,进而也推动了电气自动化方面的人才需求。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人员需求量增长迅速,逐渐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所以中职院校应该抓住时机,顺应时代的发展,为企业培养出高品质、高素质的电气自动化领域的高新技术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学改革构想

(一)基础学习

电气自动化专业主要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部分,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期间,主要是对一些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这段时间内,首先学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基础学科,使得学生在以后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学生开始进入专业知识的学习阶段,这期间,教师不仅要讲授相关了专业知识,还要通过各种实际操作为学生讲解这些专业知识的具体应用方法。而且,还要开始相关的实验课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在实验中,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

电气自动化专业涉及的专业知识面比较广,通过特定实验熟悉特定电路等具有代表性的线路。这些特定的实验都是根据特定章节设定的,特定的实验是为了加强对某一实用性的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且这些特定的实验在以后的工作中都有着很强的实用性。通过特定

实验中学生间的实践教学安排,让学生们尽早的接触以后工作中所遇到的实物,为学生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实践教学中逐渐的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和意识,不仅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参加工作以后也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外实践小组的实践教学提供的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也给学生想搞科研发明提供了平台,这种科研性质的实践教学的确可以成为中专实践教学的新发展和新方向。

(三)提高教育技术手段

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探索、总结和推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组织形式,如推广以行为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此外还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开发和使用符合教学需要的现代化教学媒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加强师资建设,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加快建设具有合格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确定定点(企事业单位)培训基地,实施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此外要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可建设远程实验室,使学生可以通过访问网站的方式进行远程实验,从而可以有效的解决实验室紧缺问题,确保学生毕业能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技能考核要求,从学生、教师和企业三个维度更深层的开展教学,从深层次思考课程的关键环节、主要瓶颈等,期待课程教学改革能有新的突破。

三、小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速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其速度之快甚至令很多发达国家都表示担忧。这一事实证明,我国的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潜力。电气自动化专业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作为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中职院校,应该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促进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盛.当前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现状及发展展望[J].现代商贸工业,2012,05.

[2]金永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企业导报,2012,04.

[3]赵杨,丁宝峰,杜翠女,赵明.浅谈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创新与应用[J].硅谷,2011,03.

电气自动化就业现状范文3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现状;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成为当今工业发展的主流,该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大,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和高校作为该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输出地,其教学质量关乎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但该行业普遍存在普通劳动力多,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少的现象,这就牵涉到教学质量问题。在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人才具有基础性、长期性作用。高职院校只有认清人才培养形势,深刻领悟课程开发的内涵,才能形成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开展课程开发和建设,既体现出本校教育特征,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1.1 基本内容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快速实现学校到职业的转变,缩短毕业生适应生产岗位的时间,而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实现更好更快地就业,而学生从学校走向岗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工学结合模式使学生在学校长期与企业接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迅速融入就业岗位。同时,工学结合模式是检验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试金石,是高职院校进行课程开发的依据。

课程开发是一种特殊的课程形态,与学生经验、社会需要密切联系。具体来说,课程开发就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和修订,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过程。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开发是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教学和教学内容这几个方面进行的开发活动,其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1.2 原则

高职院校的专业目标已经确定,就必须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必须合理,实现教学目标。所以说,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一般要遵循适应性、多元性、基础性、协调性原则,以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为目标,紧扣市场发展形势,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体系,加强基础训练,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2 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现状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加上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课程开发必须体现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其课程开发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开发动力不足、开发环境差、开发系统差。

第一,开发动力不足。课程开发是一项非常艰辛的长时间的工程,需要教师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努力研究学生特点、社会发展趋势、课程目标、教学情况等,进行系统的课程开发和建设。但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非常多,教师不仅有繁重的教学工作,还有科研工作,这使得教师很难抽出大量时间来进行课程开发。教师的开发动力不足,课程开发效果差。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最重要的是给予教师足够的财力支持和时间支持,以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做好课程开发工作。

第二,开发环境差。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以岗位需求为根本,以职业能力为课程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强调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一体的一种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程开发也要以岗位需求为基础,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培养职业技能。因此,课程开发人员不仅是专业教师,还有企业人员,但企业投入到课程开发中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偏少,开发环境差。

第三,开发系统性差。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要解决的内容很多,如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课程门类、教学标准、评价标准、教学环境建设、师资力量等。就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而言,其课程开发包括十几门课程开发,涉及领域广,课程开发不仅是单门课程的开发,而是多门课程的系统开发。而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投入过少,系统性不强。

3 课程开发的发展趋势和策略

3.1 发展趋势

3.1.1 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前文已提到过,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主体不应仅仅是学校的专业教师,还应有企业员工,使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所以说,未来的课程开发主体应是专业教师、企业领导者、行业专家等人组成,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1.2 评价的社会性

课程评价也是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评价是一种价值判定,反应学生的学习状况。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评价要从社会需求出发,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岗位要求结合起来,从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技能水平、学习态度、社交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主体既是专业教师和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同时也是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评价结果则必须综合考虑各方评价主体的意见。评价不是用简单的分数或是优良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缺点,看到自己今后努力方向,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做好职业规划,促进学生进行针对性提高。

3.1.3 开发内容的针对性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内容开发必须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岗位实际结合起来,理论知识不再是纯粹的课本上的知识,它必须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深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与岗位技能学习内容是相互渗透的,开发的内容从生产岗位实际出发,结合当前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发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使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开发策略

3.2.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从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入手,分析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并将其与高校、中职等学校的该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深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简单来说,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扎实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良好职业技能,面向冶金、汽车、电力、化工等行业电气自动化设备及系统的制造、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3.2.2 确定工作任务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实训,重视实习,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实习,在实习中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必须进行生产岗位分析,确定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一个工作过程的四要素是劳动者、工具、产品和行为,所以在分析时就要注意: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产品是用什么工具制成的、生产何种产品、劳动者的行为。结合本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面向的生产岗位群,开展调研活动,深入调查行业发展现状以及趋势,确定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比如说:电气维修工的典型任务有:电机维修工具的使用方法、部件故障维修、电机运行与维护、电力系统操作、总线控制设备操作等。

3.2.3 归纳典型任务,确定行动领域

每一个岗位都有大量的工作任务,而学校的教学时间有限,只能选择其中的典型任务来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课程开发中的课程内容开发就必须归纳典型任务,确定学生的行动领域。由专业教师、专业带头人、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典型任务,并将典型任务转化成学生的学习内容,对这些学习内容进行简单归类,比如说,将本专业的课程内容分成公共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每个领域都有明确的理论知识和实习任务。

3.2.4 编制教学标准

编制教学标准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校企共同参与的基本原则;课堂教学与生产活动的结合的原则;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为辅的原则;以经验型和策略型知识为主、概念性知识为辅的原则;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合二为一原则,注重知识的主动建构原则。

3.2.5 在课程开发中进行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贯彻教学过程始终,在教学活动中起指挥棒作用。如前文所说,课程评价应积极实现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社会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结合起来,将评价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参加维修电工、电气安装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给学生的顶岗实习做出专业的工作鉴定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课程评价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它是课程开发的内容之一,也是课程开发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良好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4 结束语

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越来越成熟和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要认识到课程开发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起探讨课程开发与建设,构建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级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郭艳萍,赵璐.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0(11):18-20.

[2]朱霞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校本课程开发: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188-189.

电气自动化就业现状范文4

电气自动化控制是一个专业口径较宽的专业,与该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不仅数量多、地域分布广,而且规模、层次各异,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工业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研制开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高端顶尖技术人才数量所占全国就业人口总数的占有率却非常小,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更加稀少。很多高校就全国就业状况来进行专业调整,将进一步扩大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招生力度。

随着市场经济下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所孕育的高技术大踏步进入制造领域,各企、事业单位通过对工业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和引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规定,将改造提升制造业、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即实现由主要依靠规模增长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就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状况和所有就业人数比例来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更大力度地扩大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人员数量,以期满足我国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数量的需求。

我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1]则指出:我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压力不断增大,发展转型的紧迫性日益加剧。调查显示,考虑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文凭因素的企业占33%,考虑高职高专学历文凭因素的占45%,考虑中专以下学历文凭因素的企业占22%。这说明一线或岗位管理人员需要更多的是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当被问及公司在什么岗位上急需人才时,技术职位占45%,其次是销售职位占22%,管理职位占22%,其它占11%。

二、建立电气自动化控制系列课程课程群的重要意义

《自动控制系统》系列课程是电气及其它控制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讲授分析和构建自动控制系统的理论和方法,需要用数学手段抽象出由实际物理器件或由各种电子元器件搭建而成的系统的数学模型。学生普遍反映该类课程的理论深奥难懂,理论与实践结合困难,参加工作的同学也表示很多自动化概念、设备在课程中根本没有涉及,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来熟悉这些新设备与技术。

项目申请人长期从事《微机控制技术》的教学工作,发现《自动控制》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生没有形成课程群的概念。由于涉及的课程很多,如《高数》、《C语言》、《电路分析》、《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等,这些课安排的时间跨度大,造成了学生“知识支离破碎”的现象,授课教师只能花费额外的时间重新帮助学生理解并使用已经学习过的理论;其次,课程对社会上正在使用的技术、设备缺乏必要的讲授。现有的教科书绝大部分内容停留在传统的理论分析方面,而且也仅仅介绍了单回路控制系统,对目前广泛应用的现代智能控制、分布式控制系统则很少涉及。可见,尽快对《自动控制系统》课程群教学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课程群建设是近几年高校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并已经在教学改革的思路、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东南大学控制系结合江苏省自动化品牌专业建设,选择检测技术、微机系统与接口、计算机控制技术、过程控制和运动控制五门专业主干技术类课程组成“自动化技术课程群(系列课程)”进行整体综合改革与建设,通过“整体协调改革、综合优化建设”,在不增加学时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五门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并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当前,自动控制技术正面临全新的突破和发展,随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不断涌现,现代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渗透到传统电气、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使自动控制学科理论和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的控制工程人才是工程、教育界关注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电气自动化就业现状范文5

关键词: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228-02

一、调研目的与对象

(一)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目的是通过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问卷的数据分析,研究和确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特色、就业优势;分析和厘清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要求,深入了解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诉求,为加强专业建设和深化教学改革提供有效依据,从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调研对象

1.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2011届、2012届、2013届毕业生;

2.调查用人单位27家,其中10家大型规模企业、17家中小型企业;

3.调查人员为用人单位负责人、人事主管、部门主管、车间主任、班组长等。

二、调研方法与内容

(一)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2011届至2013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发出问卷,收集反馈意见。

2.电话访谈: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对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咨询回访。

3.现场调研:深入用人单位与企业管理层及一线员工进行座谈、访谈,就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状况、人才需求及人才培养方式等进行咨询和调研。

4.第三方评价:通过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对黑龙江职业学院所做的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5.文献查阅:通过网络查找、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

(二)调研内容

1.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2.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3.毕业生的就业特色;

4.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5.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评价;

6.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

7.专业课程知识对工作影响程度;

8.素质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

9.能力培养对工作影响程度;

1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评价。

(三)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利用寒暑假对近三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开展调研工作,重点考察了哈尔滨哈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电气集团阿城继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市龙飞焊接设备有限公司、哈尔滨宏宇整流开关厂等27家企业。对用人单位共发放调研问卷180份,收回有效反馈问卷170份。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2011届至2013届毕业生共发放调研问卷153份,收回有效反馈问卷150份。

三、调研结论与改进

(一)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

1.毕业生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多数就业于规模企业。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就业区域看,超过67%的毕业生就业于黑龙江省,其中工作在省会城市哈尔滨的占50%,有近12%的毕业生就业于东部沿海地区,其余部分毕业生就业于中部地区及黑龙江周边省份。63%毕业生集中就业于规模以上企业,37%毕业生就业于中小型企业。48%毕业生就业于国有企业,24%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8%毕业生就业于外资企业,7%毕业就业于行政事业单位,13%毕业生自主创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5%,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96%。

2.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定位服务方向一致。在服务面向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电子技术类岗位,从事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这类人员占18%;二是电气系统生产类岗位,从事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这类人员占29%;三是自动化生产线类岗位,从事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整机联调、设备运行监控,这类人员占29%;四是自动控制类岗位,从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改造与开发,这类人员占19%;其它人员占5%。调研数据显示65%能力突出的毕业生工作三年晋升到班组长、工段长等技术和管理岗位。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93%,高于全国骨干校对口率指标。

3.毕业生薪水及福利待遇好。从调研问卷毕业生所填写的“毕业半年月收入”情况可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956元,在院六十多个专业(方向)排名靠前,也高于全国高职院校的2600元。

(二)毕业生就业有特色

1.毕业生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获得企业赞许。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在职业道德、工作表现、综合能力、专业水平等方面比较不错,都能较好地完成所担负的工作。毕业生整体素质较高,工作态度认真,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吃苦耐劳,单位比较满意。毕业生在工作中体现了良好的理论知识,熟练的动手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毕业生优良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和肯定。

2.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就业优势。调查表明,工作岗位要求毕业生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以便满足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在需要人才高技能的同时,同样看重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情况。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至少获得了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电工仪器仪表装配工证书、高低压开关板(柜)装配配线工证书、电气设备安装工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个。此外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有一定可持续发展能力,2011届和2012届部分毕业生,通过自学或继续教育,获得诸如电工维修证书等国家资格证书,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大大提高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同样,毕业生也为在校期间专业组织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工作提供的有力支持表示满意。

3.毕业生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加薪、升职时间较短。调查表明,大多数毕业生上岗1周内就能够适应本职工作,极个别需要4~6周的时间。多数毕业生在工作1年或2年时间可以加薪,而职位提升时间基本上要3年及以上。个别综合能力突出的学生在1年内就可以成为技术骨干。目前2011届毕业已经工作3年,晋升到中层管理岗位毕业生占25%,5%的毕业生能够晋升到高级管理人员。

4.专业订单班毕业生成为校企合作用人单位重点培养对象。调研表明,85%以上被调研企业都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专业先后与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厂中校――“九洲教学基地”,与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成立厂中校――“电机厂教学基地”,与黑龙江龙电电气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厂中校――“龙电电气教学基地”。三个教学基地承担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现场教学及实践教学主要任务,可以常年不间断安排教学,并且3家企业均与该专业签订了订单班,根据企业要求设置课程,为企业定制培养人才,让学生从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的学习到顶岗实习,直至就业工作,实现了零距离,大大缩短了企业对他们再培训的时间,降低了人才培训的成本,毕业生成为了校企合作用人单位重点培养对象。

通过调研发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目前的服务面向与人才培养规格是符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就业目标明确,上手快,能力强,工作状态好,毕业生就业质量高,薪水及福利待遇较好,一半毕业生工作以来得到加薪、升职。毕业生整体上看,大都具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实践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契合,专业定位准确。

(三)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都很高

从调查问卷和实际调查的统计情况看,毕业生普遍认为学院的教学质量较高,专业技能与企业要求比较一致。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院毕业生在职业道德、工作表现、综合能力、专业水平等方面比较不错,都能较好地完成所担负的工作。毕业生整体素质较高,工作态度认真,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吃苦耐劳,单位比较满意。

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满意度测评”专项数据统计分析过程中发现,近三年以来毕业生满意度评价各选项集中表现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综合占比达到97%。毕业生调研问卷中,“教学质量”、“实习实训条件”和“教育教学资源”选项满意度上升趋势明显。用人单位调研数据显示,“毕业生总体评价”满意度达到了95%,“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能力”、“抗压能力”、“创新能力”这三个选项在近三年调研样本统计中满意度逐年增加,“综合能力”评价满意度较高。这种满意度的提升,标志着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重点建设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上符合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需求。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毕业生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调研数据显示,极个别专业课程由于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对毕业生工作的帮助较小,不能达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影响到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专业需要增强部分课程的新颖性、适用性,部分专业课程的设置面要窄化,而且要与市场接轨,才能学精、学深入。与此同时,增加更多的与实际生产或者工程项目相结合的科目及实践课程。在技术创新能力上,增加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尽量设置一些能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或项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实际操作能力。骨干院校建设期间,明显看到2013届毕业生由于在课堂上已经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技术创新能力要高于2011届和2012届毕业生,这点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认可的事实。

2.存在毕业生盲目跳槽和离职现象,需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研发现,尽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就业整体情况好,但仍有近27%的离职率,其中15%的毕业生有过主动离职,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占35%,其次是“薪资福利偏低”占26%。这种结果体现出毕业生在择业观念上有一定的盲目性。为尽量减少毕业生盲目跳槽和离职几率,专业在培养人才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专业认识,完善专业就业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方向,让学生尽早确定自己热爱的职业,在学生离开校园进入企业之前,重点进行就业心理调适、择业技巧、面试注意事项以及诚信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针对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脱离实际,没有融入社会的良好心态问题,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校园还欠缺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引入企业文化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调研中,用人单位反应少数学生心理素质不好,有些毕业生个人自我意识很强,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缺少企业文化学习。毕业生普遍反映,在学校积极参加校园内外各类活动,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会有很大提高,团队协作精神也较强,更能尽快适应社会。将针对这一情况,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学生培养上进一步融入企业物质文化,重视环境育人功能。在营造整洁优美、文化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大格局下,精心设计、统一美观的企业文化知识、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等,通过电子屏幕、校企文化墙等在电气工程学院教学区、实训区展示渲染,将企业制度、标准和操作工艺等悬挂实训场所,形成规范性和职业化的气氛,让学生耳目濡染,得到熏陶,培养现代文化素质和优秀职业素质。融入企业精神文化,重视价值导向功能。邀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能工巧匠走进学院,对教师、学生开展企业文化培训。融入国学文化,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秉承“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方寸纳海、天成大器”院训,带动更多的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增长自身的才干,培养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电气自动化就业现状范文6

1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现状

现如今,社会所需要的高职人才是综合型技术人才,应当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建设。技术型人才与科研型人才不同,必须具有真实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高职教育就应该以培养职业技能为基础,结合岗位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应模仿其他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应当坚持以技术型人才为导向。

当前我国的高职课程现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其一,没有明确表现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二,课程设置较为普通,没有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要求;其三,理论与实践脱节,整体仍表现为对理论知识的重视。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其对口的岗位大体上包括供电配电、电气工程、电气控制设备以及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等。其涉及的行业相当广泛,诸如钢铁、纺织、电子、汽车等。结合高职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本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所应培养的人才是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拥有实际操作能力和认真的工作态度的人才。高职院校可以从课程体系入手,培养专业人才。

2 构建高职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的建议

2.1 优化教学内容,注重技术培养

重视专业技能培训,是合理构建高职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的重要前提。电气自动化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也应注重专业技术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务必要联系实际需要,增加实训,同时要结合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现状,对落后的知识和教材要尽快予以摒弃。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新的知识,在课堂外参加实训,培养技术,是提高学生技术竞争力的重要方法。教师在实训中要做好指导,以自身的经验,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形成合理的操作习惯,然后鼓励学生独立训练,独立完成实训任务。

2.2 工学结合

所谓工学结合,即是指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岗位实训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接触到实际岗位,了解岗位的需要,寻找学习重点。通过校企合作,共同促进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是培养该方面人才的重要方式。在课程的设计中,将岗位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情境以了解岗位需求。校企结合,为同学们提供岗位,既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集体合作精神,提前学会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与他人相处,从而使学生在接手工作时更加顺利。

2.3 提高师资力量

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提供指引,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因此,高职教育的教师务必要及时更新观念,而学校则需要组织教师参加技术培训,开展教师之间的交流,对一些改进的技术或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高职教育中的青年教师数量较少。高职教育学校应当挖掘青年人才,对于学校已经拥有的青年教师资源,学校应当组织其去高等院校进修学习,以提高师资力量。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实际参与工作的人员来学校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对优秀者可以吸收作为专职或兼职教师,增强高职院校的教学能力,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由此大大提高师资力量。

2.4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区域经济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不同地区在环境、人文和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各不相同。但是我国高职教育体系中,在课程安排上较为普遍,课程看起来适应性强,但实际上并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各个地区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充分考虑到本地区的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工业发展和地方性企业的需要,与当地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直接为其培养对口人才,企业提前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2.5 改革考评方式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考评上,应采用综合考评的形式,不但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并且还要注意考察学生的技术水平。知识水平可以通过试卷的形式加以考察,而技术水平的考察只能通过实际操作的形式。学校可以借助于实际工作项目进行仪器设备操作、工作态度和实训成果考核。同时,学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技能标准,对于达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学生给予颁发相应证书,达不到标准或知识、技术掌握不全的学生,在颁发证书时应慎重考虑。此外,对态度的考核是高职院校需要考虑的一种方式。学生的态度往往与其工作成果有直接联系。有的学生技术和知识比较好,但态度不端正,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发生失误,但目前尚且缺乏完善的考核态度的方法,因而高职学校恰恰可以在此方面予以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