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范文1

一、要多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系统的新理论知识是前人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摸索出来的经验之谈,这些知识的瑰宝就像一座座航标,在我们前行的大海上指引前进的方向。如果对教育事业没有无限度热爱而强迫自己去做这份工作,不仅教育不好孩子,还会给自己带来身心的损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找不到半点的乐趣,那么这份工作简直就是一份煎熬,一份折磨。与此相反,如果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在工作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并且发现了自己的价值。这样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工作中的一个个难题。通过读这些书,即使的调整了教师的心态,其次,要多搜集和阅读有关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刊。如我校定制的“课程论”、“小学教学参考”、“小学教育论”、“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的技能”等对我们的教学都有很大帮助。当然,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对教育有追求和研究的人,我们也可以多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

二、要具备科学的态度,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绝不是解决几个数学问题;数学教学,也不是仅仅教学生学会解题。数学教学的价值体现在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上,也体现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才能把学生“教活”,使学生的学习触类旁通。当然,对小学生而言,更多的是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要拥有丰富的数学学科专业知识,我们数学的学科专业知识主要指“学科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数学知识的应用”等。我校利用教研组活动进行学习讨论,提升全体小学数学老师的学科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程改革的实验过程也告诉我们,我们数学教师现有的知识应该不断地提高,我们往往缺乏"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具备这样的能力必须需要有丰富的数学知识,我们数学老师学科专业知识也只有不断地更新,在一定的限度内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要多研究教学,这也是最关键的。

系统的理论知识给了我们扎实的装备与武装,具体运用起来就落实在实实在在的教学中。所以重视抓教学研究的过程,包括:课前、课上、课后、听评课教科研等。

(一)课前。课前我们要认真备课,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精心的准备,整个流程完整,各环节充实哪些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还要对学生要有充分预设,一个问题出来了,学生可能会有哪些答案,老师又有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准备都能反映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实际教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老师课前精心的准备,施教过程进行的就比较顺利并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课上。数学课堂的特色就是节奏感强,各环节环环相扣,干净利落。体现我们数学课的特色,我们的课堂上也有感情,但不是抒情。我们体验的是成功(或失败)解决问题带来的情感,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非常重方法。我们始终觉得,数学老师不是单单在教数学,而是在教人怎么学数学,怎么去创造。老师的方法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

(三)课后。我们觉得要提高教学素养,提高业务水平,课后反思也特别重要。善于反思的老师才会有精彩的课堂。对于自己课堂上的得意之作,要勤于总结,精益求精,争取发挥到更多的地方;对于瑕疵之处,我们更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怎样改进。在这种情境题中,我们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举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再运用数学技能来解决问题,可能会事半功倍。经常这样的自我反思,从中寻找答案,找到解决的方法,我们才能更加驾轻就熟,完善自己。

(四)听评课。听评课是教师互相学习、互相讨论、研究教学的重要措施,听评课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听评课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既是一个验证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操作、升华为理论的过程。在听评课中可以学习吸收大量的教学理论、经验和先进的教改信息,在执教中去运用,也是教师对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研究、教学经验交流的一种好形式。平时,利用网络多看名师的课堂实录并研究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多听专家老师对学科教材的解析,进一步深入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从而能更好的驾驭教材。

(五)教科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这个时代,不会进行教学研究的一个教师是不能算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的,之前,我们认为从事数学研究与数学教学不相干.通过近今年的课题研究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数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从事数学研究对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从事数学研究可以使研究者体会数学思维的内涵,领略数学内在的真善美,领悟数学的精髓,肯定地说,这些体验会有意识地融入研究者的教学中,使学生从中受益,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教科研是一个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集中的体现。

四、要广泛地阅读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书刊。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范文2

1.发挥主体作用,创设创新环境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从而开发潜能,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给学生提出问题和充分的、自由的讨论机会,初中生好奇心强,但思维还欠成熟,他们的头脑中有许许多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鼓励猜想,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正确,甚至有些离奇古怪,教师都要先肯定他们的精神,然后再加以引导,充分保护那份可贵的好奇。在新授课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实际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并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巩固知识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开放题让学生自由讨论。

给学生提供发展智力的环境,智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良好的“智力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客观条件。因此,教学中还可多组织课外数学兴趣小组,多开展课内外的智力活动,如:智力竞赛、参加科技活动、举办数学竞赛辅导讲座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2.加强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新课标》指出:“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如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文遗产)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之间,都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中。知识的分化是为了更深入的研究某一领域,但是分科不是目的,能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学科内的知识综合转为学科间的知识综合必然成为各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

数学与政治、物理、化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可渗透任何事物都“相互转化”而且存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及“量变到质变”的普遍原理……,通过渗透,不仅使学生领悟哲学的魅力,而且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近年来,中考数学试卷中不断出现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英语等其他学科知识互相渗透、创意独特的题型,令人耳目一新。因此,我们必须认真钻研各学科,弄清各学科之间的哪些有联系,哪些知识可以渗透,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使学生的各科知识逐渐形成一个活的网络结构,为学生的创新奠定必要的综合基础,而且通过渗透,能教给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广阔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3.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相结合,这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正向更有利于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向发展——开展应用领域的教育,在教学中积极倡导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会使数学更加新鲜活跃起来,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更将会有质的变化,为此,我们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予以加强:

3.1 加强课本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课本上大多数的数学知识都有其实际背景的,用这些数学知识可以解决或解释许多贴近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应尽量设计贴近我们学生生活的新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多接触社会问题,多了解常识,可以提高学生理解、概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的意识。

3.2 加强对课本“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的重视。现行教材上有很多“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的内容,这些内容大多是数学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教师切不可对此视而不见,应切实引导学生认真去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并指导学生参阅有关书籍。这样不仅会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而且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应用的重要性。

3.3 加强课本题目的改编。教师要特别注重对教材的钻研,注重教学与实际的联系。积极为课本上的数学题创设问题的情景,将其改编为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4 加强数学建模教学。《数学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新课标从内容上强调了过程,不仅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而且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阶段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也出现了不少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数学应用题,这类问题通常要求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数据及信息,充分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然后作出合理的解答。在教学中常用的数学建模有不等式模型、方程模型、函数模型、几何模型等。

4.创设“探究性合作学习”学习的氛围,发展创新能力

所谓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去探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结构出发,用再创造的方法处理教材,抓住典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知识内容完成形式变为知识的待建形式,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索数学规律,在交流竞争中自主地发现数学知识。

在探究合作学习中还应当注意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定理的提高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努力创设“探究性合作学习”的氛围,当好导演,搭成戏台,让学生唱主角,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投入到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中去,形成乐于探索,积极地寻求规律的习惯。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范文3

1.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体会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应结合理论教学的内容、理论课程的进度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安排实验[2]。如精选了蛋白的提取、分离、纯化、鉴定及核酸大分子物质提取、纯化、PCR分析和电泳检测等综合性大实验,这样更便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理论、实验的穿插节奏更符合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2]。教学方法应注意启发性,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提问中掌握实验的要求。对实验原理与步骤要精讲要点,启发思考,紧密的将原理和步骤联系起来,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具体步骤进行设问,并且提出几个实验中会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带着问题做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如实地记录现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实验过程只是"照葫芦划瓢",有时生怕实验做错,每做一步都要向老师请示,从而影响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我们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实验的主体性,鼓励一些有能力的学生讲解实验,讲解完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和学生一起分析讲解中的不足。这些的措施的实施不仅使学生变被动实验为主动实验,实验中充满轻松气氛,并在实验过程中变"师教生"为"生教生",而且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综合素质方面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

2.1 开放实验室。实验室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实践基地[3]。开放实验室,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养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可使学生进行广泛的实验活动。学生通过自己选题,认真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这与传统的实验教学不同,学生的变成了主体,成为实验活动的中心,改变了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可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展兴趣爱好,而且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挖掘潜在的创造力。

2.2 以综合性实验为主体,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研究素质培养。综合性实验多是从多个角度研究生物大分子,将多个相关的实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实验内容呈现综合性和多样性,学生可以得到更全面的操作技能的训练[4]。如针对蛋白质这一项综合性实验来说,就将盐析,层析、电泳技术有机结合,其中用到层析柱系统,蛋白质核酸检测系统、电泳仪等常用的实验仪器。在实验操作上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初步课题设计能力,对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2.3 改革实验教学考评方法。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实验教学考评主要以实验报告评分作为实验课成绩,不能体现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我们将实验考核包括出勤率、提问、仪器使用、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协作精神、值日几部分的综合。教师在检查学生的实验结果后当场打分,要求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巡视,对每个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严格进行实验考评是促使学生重视实验课学习的有效措施,通过考评对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做出正确评价[5]。

3.总结

通过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合理改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研究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先进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奠定了基础。使学生自主学习,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通过探究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一点体会,深刻认识到学习是种能动的过程,是学生要亲自动手而不是别人做给他们看。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努力创造机会,推动学生实验探究、查阅资料和分析讨论等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等传统的做法上。

参考文献

[1]赖小玲,陈华絮,肖生鸿,曾富华.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J].生物学杂志

[2]张立立,郭恒俊,田明.改进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3]韩寒冰,刘杰凤.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范文4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本科生;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3-0097-02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ve Ability of Computer Science Majors

TIAN Qi-fa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90, China)

Abstract: The computer or related field is the forefront of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is very much also, the undergraduates have a lot of opportuniti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activities of innovation. In this paper, the computer class specialized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problems in thinking,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main problems and reason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gives the Suggestions of cultivating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thinking.

Key word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undergraduates; 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计算机学科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基础学科之一,因此,高质量地培养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学生极其重要。高质量地培养,除了传授给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以外,还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一种敢于向未知领域挑战的意识,是一种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意愿,也是创新的重要前提。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

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可能产生创新思想,结合创新能力探索未知领域。具有创新意识后,还必须培养创新能力,才能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本科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主要是申请专利、发表科技论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参加科技竞赛等,其中参加科技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也符合本科阶段学生的知识基础。

本文主要介绍在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培养方法。

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主要是工科专业,但是与其他的理科专业不同,计算机类专业是前沿学科,学生需要掌握较好的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该专业的学生需要用计算机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很多问题,因此需要计算思维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抽象与建模能力。而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问题一: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是国内很多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教学方式方法问题。目前高校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传授式教学,也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教室里听。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该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不足。首先是计算机专业课的老师基本上都用PPT教课,如果PPT做得好,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否则会使得学生厌听厌学。而实际上,目前很多老师讲课用PPT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计算机的专业课程主要是工科课程,对于这些专业课来说,课堂上“填鸭式”教学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课程知识。上述问题导致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无法提出自己对课程知识的看法,教师也不能提出需要学生思考的专业问题,这就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题二:创新自信不足。由于对计算机专业课学习和理解不足,数学基础不扎实,对创新的理解不到位,认为创新是一项深奥且复杂的活动,以目前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无法达到创新能力要求。这一认识误区使得很多学生不敢走出创新的第一步,不敢于面对各项科技活动和科技竞赛,也就无法接触到学生阶段的创新需求和问题。

问题三:创新渠道不清。对参与创新活动有一定的积极性,但是不知道如何参加,参加何种活动属于创新活动。由于很多学校创造创新类科技活动的条件有较大的局限,尤其是计算机类的很多创新类科技竞赛经常有新赛事和新知识加入,如果不及时了解和更新,难以及时跟踪创新渠道。而且很多学生不愿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对现有条件的依赖性高,缺乏向知识基础和技能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同学请教的勇气,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问题四:创新毅力不够。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且细致的过程,甚至有些枯燥,它不仅仅是一个纯智力过程,还需要投入体力和情感,培养自己的兴趣,而这一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探索。根据我们对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过程中的观察和了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创新所需的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但很多学生遇到一点困难之后,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也可以说是惰性开始起作用。学生能够意识到参与创新活动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很容易放弃。

2 培养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根据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近些年的创新活动参与和取得成绩情况,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过程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同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的思路。

针对创新意识缺乏问题,可以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着手:1)在教材选择、课堂授课方式、综合实践实验、专业课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启发式、探究式、座谈式、讲座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加课程实验与实践学时,并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勤于提问。2)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在课件中增加动画和其他形象易懂的内容。3)对于高年级学生,重点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实施主讲教师制,与现场兼职教师配合。4)采用研究生助教制度,对学生进行理论课程辅导、实践课程指导,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疑难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针对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解决:1)建立“导师制”培养模式。每年在计算机专业一年级入学新生中,按要求通过报名、笔试、面试等综合考评程序,选拔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素质高、求知创新意识强的优秀学生实行“一对一”导师负责制和考核淘汰滚动机制。2)建立ACM班培养方法。采用选拨-考核-淘汰机制,探索和制定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课程置换体系,在兴趣小组成立、ACM竞赛场地提供和ACM系列课程设置等方面给予支持。3)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充分发挥计算机科技文化艺术节、学术沙龙、专家教授讲座等第二课堂的作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针对创新渠道和条件保障的问题,首先需要学生管理人员和老师重视。由于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经常有新的技术和理论出现,同时原有的一些技术会过时,所以相应的针对信息领域的科技活动也会经常变化。学生在校主要以学习课本知识和对应的实践知识为主,对计算机理论的发展和技术更新的理解和掌握方面比较滞后,所以老师和学生管理者应该成为创新渠道的提供者,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和创新项目的指引者,提供参赛设备、场地和知识辅导的保障者。其次是学生本身应该具有较好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人员组织能力。通过信息获取,可以尽可能早地获取创新活动信息,并今早准备;通过人员组织和协调,可以把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组织成一个团队,让团队成员发挥各自优势,以更高的质量完成创新活动。

3 总结

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对于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纵观往年计算机类毕业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尤其是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在工作或科研领域取得的成绩要比其他学生更好。因此,重视计算机类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与探索高质量的培养方法和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曾胜昌,邹勇华. 计算机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0,24(80):78-80.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范文5

(陕西省凤翔县城关镇铁丰小学721400)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开展创新教育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认为,对一件东西的爱好是由知识产生的,知识愈准确,爱好也就愈强烈。由此可见,只有继承的好,才能有创新,这是创新的基石。同时也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即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一丝不苟。不仅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重知识的发展性、联系性和有用性。要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立体思维空间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将传统教育中知识的积累转移到知识创新上来。

小学是人一生中长知识、长智慧 , 养成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的重要时期。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挖掘创新潜能,培养更多更好的后备人才,为科教兴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教育,而且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怎样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结合自然教学的实践,浅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而低年级的学生又还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引导去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不断进行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求知欲是学生获得知识和促进学生创造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方面,需要教师主动地为学生创设丰富而又新异的教学情景, 以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例如,在自然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景时,就可利用电教手段和教师的生动语言描绘,用故事、游戏、用直观新颖的教具等。有时教师要把几种方法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多提几个“为什么”。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来源。如果教师能欢迎学生多提为什么,并能和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探究知识,我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定会得到发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已,而提出问题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小学生生性好动好问,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人,才具有更多的创造意识。例如,教《溶解》这课时,我就让学生提出解决溶解的方法,这时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不但提出了用热水、搅拌、研碎等方法,而且提出“水量多少”也是加快溶解的方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实验来验证,学生因此也体验了创造的快乐。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是人类最根本的资源,而创新思维是人类活动的最高形式。在创新教育中,就要运用课堂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逐渐理解和掌握创新思维的主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立性等特点,学会创新思考,学会创新提问,树立肯疑、感疑、善疑的创新精神。“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从事科学研究的宝贵经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学科学,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问题,用哪些方法去探究、去揭示,正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极好机会。如在教学《杠杆》这一课时,我就让实验小组设计实验,让学生设计怎样利用间单的实验器材,怎样做才能省力、省时间等等,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得出:动力点离支点越远,重物离支点越近就省力;动力点离支点越近,重物离支点越远就费力。从而概括出杠杆有省力、省时的作用。经过实验探究,就能推动科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在教学中可凭借实验设计来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如在学习《根的作用》一课时,要让学生设计一个可证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一般来说,学生能说出与书上相同或相类似的实验方法就已足够了,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追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这一问,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学生经过思考,想出可以做个对比实验来达到目的。找两个同样的试管装入同样多的水,放在同一个地方,其中一个放入植物,另一个则不放。过些时候,会发现放植物的试管中水下降得多,从而说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这一实验的设计,说明在求异的思维过程中可得出新的方法。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敢想敢说,想别人没有想过的,说别人没有说过的,不断磨合,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 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破规“创新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如果教师牵着学生走,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这样必然会限制学生的自主活动,束缚学生的思维,又怎么可能有创新呢?因此在教学中提出研究、探索方案以后,就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结合足够数量的材料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并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进行观察实验,尽可能地多发现自然事物的各种现象及其联系和各种属性规律。通过充分的实践和探索,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感性体验,为进一步研究和深入认识打下基础。只有让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才能在科学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要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并不断激励和加深学生的行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授磁铁游戏这一内容时,单纯地向学生介绍或者让学生观察磁铁的形状,并不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磁铁,理解它的性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允许他们带着磁铁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去试验,比一比,看谁能发现磁铁的秘密,这样既能激发孩子急切想发现问题的学习积极性,又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破规”即打破常规。在科学教学中,有时我们应打破常规,走出课堂,使学生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开放化”,真正能够“创起来、新起来”。如在教学《秋叶》一课时,可带领学生在植物较多的地方进行教学。让学生自由观察各种各样叶的形状并思考:“它们像什么?”学生通过观察不仅能够说出很多很多的答案,甚至有的学生会问:“老师,为什么我不能找到两张完全相同的叶子呢?”试问,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几片树叶进行教学,容易得出这么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吗?

四、 敢于质疑,质疑中创新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经思考后得出的不同意见,要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有效地训练学生良好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经常爱问为什么的科学品质。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释疑,从而让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性质疑时,教师应设计好所提出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可“深入”。如在教学《益虫和害虫》一课时,可让学生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益虫和害虫?”通过讨论,学生经历了许多质疑、释疑的思维过程。有的学生会想到:“我们是不是应该消灭害虫呢?”“害虫都消灭了会不会破坏生态平衡呢?”从学生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科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还要让学生在课外也能积极主动地质疑。为此,教师可布置课外实验、课外观察、课外思考、课外设计等内容,让学生利用广阔的课外空间,积极开展质疑、释疑活动。如在学习《叶的蒸腾作用》一课前布置了课后实验:把一盆植物浇足水,套一只不漏气的塑料袋至植物的主茎接近盆土处并扎紧,放在向阳处,观察现象。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塑料袋内壁有许多小水珠。于是学生纷纷产生疑问:“为什么会有小水珠呢?”“小水珠从哪里来的?”根据以上这一情景,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己质疑、释疑,亦可和家长、同学或老师一起进行。真正做到教育无所不在,创新无处不在,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范文6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新世纪,与之相对应的学校教育必须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社会信息、知识的总量的急剧增加,即使世界上最聪明,记忆最好的天才学生的头脑也容纳不下如此之多、如此不断激增的信息和知识,这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如何创造。

一、引导寻疑质疑,激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运用好奇心理,培养质疑的主动性、好奇心理,能促进学生思维,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主动进行探索活动。那如何引导学生寻疑质疑呢?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应该使质疑成为学生自身需要,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时,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有意创设质疑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题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勤思、多问、恰当运用鼓励,表扬等手段,引导学生追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创新的愉悦心理,让学生体会到创新提问的满足感,并让其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将新旧知识进行组合,形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教师应该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还应使学生明确在哪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难点处质疑。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构思布局,艺术特色等方面提出质疑。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可以在知识的对比、归纳,概括中让学生面对问题。

二、强化自学,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那种“一日所学,终身受用”的时代早已过去。当今和未来需要的是具有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科学的预见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的角色意识过于强烈,顾虑太多,担心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担心学生提出问题太偏,超出自己的知识范围而使自己难堪,所以往往忙不迭地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在学生探讨问题时过多介入,对疑难问题越俎代庖,全权代劳,致使学生滋生依赖情绪,从而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教给方法。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学,才会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真可一举多得。

三、运用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造之源,是创新之本。创造性思维需要创造性想象。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能力,他可以促使人们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更具有创意,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成分之一。只要提高了人的想象力,也就提高了思维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主要在阅读实践、写作实践和语文课外活动中培养起来的。教语文,不能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知识、结论,一股脑儿塞进学生的脑子里,捆住他们想象力的翅膀,而是应想方设法使他们在读写实践和语文课外活动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激发他们神思飞越,处于创造的气氛之中,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诱导学生恰当地进行想象,能让学生深化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丰富学生的内心视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教学民主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