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教育专业导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教育专业导论范文1
[论文摘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高职高专教改的关键之一,也是教改的当务之急。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几年来在教改试点过程中,通过对课程改革观念、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环节和课程评价机制六大方面整合,对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社会认可的实效。
一、整合高职高专课程体系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这一偏差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导致这一偏差最直接原因是课程建设滞后。因此,探索以就业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课程体系,应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重庆教育学院是一所专门从事教师教育的高校。为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先后开办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4个高职专业。2001年,旅游管理专业通过重庆市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的申报评估,2002年3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改试点专业。2006年5月,被重庆市教委授予示范专业称号。
2001年旅游管理专业申报教改立项之时,就明确了教改目标:
转变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不断深化对高职教学改革的认识,逐步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
更新高职人才培养的模式:逐步形成贴近行业岗位群技能需求为主的人才质量目标体系;构建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实行“双证书”制,实现学习、实习和就业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的途径: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整合课程体系是教改的关健环节。
二、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整合的六个方面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把课程建设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次(观念,指导思想.);管理层次(专业方向、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操作层次(课程内容、教案、课表、教学方法)。根据以上整合思路,具体作好六方面整合。
(一)整合课程改革观念—转变教育观念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
观念决定行动,更新转变教育观念是高职教改的先导。由普通历史和地理的专科教育,转向以职业技能为主线的高职教育,首先必需转变观念。为此,院系从申报教改立项之时就开展了一系列高职教育思想学习与讨论,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了共识:改变学科型的人才观,树立以行业为先导、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观;改变以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为本位的质量观,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质量观;改变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树立以课堂与职场相结合、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为主动适应重庆旅游业发展需要,准确把握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趋势,根据高职教育特征和教改要求,明确了:
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主线—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能力”为人才培养主线。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职业道德良好、理论知识足够、职业技能熟练、综合能力较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饭店、旅行社主要岗位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整合课程体系结构—定位专业方向
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本位、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
1.明确新课程构建原则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以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是确保教改成功的关键。我们遵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制订了《重庆教育学院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教改的重点,提出了构建新课程的原则:淡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的界线;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线;强调职业岗位技能,构建职业岗位课程板块;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
2.以“一个专业、二个方向”构建新课程体系
在要求每年对重庆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群能力进行市场调查,持续追踪岗位群技能变化基础上,制定出了旅游行业几个主要岗位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将专业细分为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两个方向,并结合双证书制的推行。
一个专业,即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调研表明,旅游管理人才适应面广,就业面宽,持续发展可能性大。以旅游行业必需的基本素质要求设置“行业基本素质”课程。
二个方向,即把专业细分为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两个方向。按照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职业岗位技能”课程。
3.按需设课,构建课程模块
按照上述原则三次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的2006年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三大模块组成:
基本素质课程(包括基础素质课7门;行业基本素质课12门);职业岗位技能课程(限选:饭店方向与旅行社方向)各6门;行业素质拓展课程(任选)10门。
4.按照“前期平台、后期分流”安排课程流程
前期搭建平台,在第一学年完成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后期根据岗位实施分流,在第二、三学年用职业岗位技能课程充分保证技能的培养;在此基础上,以行业素质拓展课程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重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实际,设置了《重庆历史与文化》、《重庆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2门地方特色课程。
根据行业特殊需要,强化外语听说训练,一年级开设《旅游英语》,二年级根据不同方向分别开设《饭店英语》、《导游英语》、《英语听说训练)),三年级开设《基础日语》,三年外语学习不间断。
5.注重人文修养,加强素质拓展
为了提高学生人文修养,拓展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对口就业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设置了10门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包括《中国历史与文化》、《旅游会展服务》、《旅游应用文写作》、《推销与商务谈判》、《旅游美学基础》、《食品营养与卫生》等,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修7门课程。
(三)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最终有赖于教材特别是专业教材改革的进程和质量作保障。近几年来,根据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同时,自编了适应旅游业、饭店、旅行社要求的部分地方性和实践训练教材。
1.突出应用,整合课程门类
根据“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界线”的原则对课程门类进行整合重组,减少理论性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如:将“旅游公共关系”与“公关礼仪”整合为“旅游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旅游企业会计”与“旅游经济管理”整合为“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与“重庆旅游资源”整为“重庆旅游资源与开发利用”;“饭店康乐经营与管理”与“饭店酒吧经营与管理”整合为“康乐酒吧经营与管理”。
2.抓好结合:增强课程功能
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应知”内容纳人相关主干课程,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应会”技能纳入相关实作训练课程,增强了课程承载职业考试的功能。如:将导游证书考试涉及的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景点导游解说等知识和技能分别纳人《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与技巧》、《旅游法规与案例分析》、《普通话》、《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中。 3.紧扣需要,实现教材整合
突出应用、主辅整合、与时俱进,完善教材体系。具体做法是:
(1)必修课以选用高职类统编教材为主,不断更新,并辅以自编教材。行业基本素质课和职业岗位技能课程使用公开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占总教材的91%,自编教材占9%。
(2)通过购买,自编拍摄,加强技能培训声像教材的建设。第一,购买旅游声像教材;第二,摄制了重庆部分旅游景点声像资料,如《江津四面山风景区》、《大足石刻》、《三峡黄金旅游风景区》等。第三,自编拍摄了服务技能操作技术声像教学录像片,如《餐饮教学》、《客房教学》、《形体训练》等声像教学片。
(3)编写地方性教材。为了让学生了解重庆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编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重庆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重庆历史与文化》、《旅游项目策划理论与方法》。
(四)整合课程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
1.教师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四个转向
围绕课程整合,引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一,结合高职特征,教师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四个转向:第一,以教师单纯知识传授转向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教学;第二,以教师单纯口授转向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第三,以学生只会操作转向既会操作也懂管理;第四,以学生被动学习知识转向教、学、做一体。
2.努力形成教与学互动的局面
行业基本素质课教学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大量运用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职业岗位技能课程的教学突出动手能力训练,即在训练场所,采用教师讲解与示范—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现场实做—教师剖析纠错—学生强化训练—教师考核验收的教学流程,将教、学、做紧密结合。
3.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旅游系实作实训基地”面积逾1000时,能满足导游、中餐、西餐、调酒、客房、前厅、茶道、公关礼仪等职业技能训练,建有多媒体教室8间、英语语音训练室2间、导游技能实训教室2间,专业实作室均配有多媒体设备。院系对专业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开展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培训,组织课件制作比赛,鼓励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
4.鼓励申报学院、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
院系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保证人、财、物投入。《旅游学概论》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饭店管理概论》被评为2006年院级、市级精品课程,被推荐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
(五)整合课程教学环节—加强实践环节
以“行业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围绕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建立相对独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校内外紧密结合、具有旅游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做到:
1.目标清晰,结构合理
实践教学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行业基本素质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形成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并与理论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在课程设置上以职业岗位能力课程(限选板块)为实践课程主体,辅之以行业基本素质课程中的实践部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与能力训练。
2.内容完整,重点突出
形成以行业基本素质为基础,职业岗位技能为重点,基本技能、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训练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基本技能实践包括公共基础实作课,如计算机操作、普通话训练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认知实习与社会调查。职业技能分为饭店职业技能与旅行社职业技能;饭店职业技能包括餐饮、客房、前厅、康乐酒吧等实习实训;旅行社职业技能包括旅行社业务、导游业务、景点导游等见习与实习。综合能力训练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
3.形式多样,环环紧扣
采取“三段渐进式”训练形式,即课内基础阶段、课外强化阶段、校外深化阶段。课内基础阶段包括课堂演示、课堂实作,此阶段学生主要在课堂和校内实作基地进行。课外强化阶段包括课余自行练习、技能培训和素质拓展等,此阶段主要在校内实作基地和实习基地进行。校外深化阶段包括日常外派服务、校外技能培训、假期社会实践和综合实习,主要在校企合作基地进行。“三段渐进式”的实践环节紧密,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技能与能力的逐步提高。
4.统筹兼顾,注重实效
将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鉴定考核内容紧密结合,统筹兼顾,提高教学实效性。根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在教学中,对操作性强的课程,如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导游业务、公关礼仪、菜点酒水等课程中的实训部分进行整合,制定一套适应教学的行之有效的实践实训考核办法及评分标准。在实践教学中既注重与国家职业技能考核的衔接,又兼顾行业现行操作方法和规范。全体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训练结束后,能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经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核批准,建立了“重庆教育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鉴定工种包括“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前厅服务员”、“营养配餐员”、“调酒师”、“茶艺师”、“公关员”等。本专业教师已有9人次取得相关工种的“考评员”资格。
(六)整合课程评价机制—改革考核方法
1.以能力考核为重点,改革考试方法
确立以考核行业基本素质和职业岗位技能为重点的考试指导思想。明确考核的内容、方式、时间等原则,既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索“三结合”考核形式
体育教育专业导论范文2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与关键,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实施的进行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如何对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设置符合时展要求和社会需求的工商专业课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1]湖南农业大学于1998年由湖南省教委批准设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当年纳入了国家全日制招生计划。经过17年的专业建设,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已具备一系列的发展优势:师资队伍年轻且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建设投入逐年上升,教研科研水平提高较快,教学实习基地初具规模等。[2]可是该专业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其中课程设置的优化就是其中的重点。
一、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一)目前课程设置基本情况。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按照学科知识逻辑与技能训练的先行后续关系依次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专业课、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达到毕业要求需学习的课程和相应学分情况如下。通识教育模块中的公共必修课需修62学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英语、体育、数学、计算机、创业就业教育、军事理论、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形势与政策。公共选修课需修6.5学分,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审美四类。专业课模块中的专业必修课需修55.5学分,课程包括统计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学、创业管理、管理沟通、企业会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导论、项目管理、管理学原理、微(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生产管理课程。专业选修课需修15学分,课程包括财经应用文、工商管理专业英语、企业管理咨询、经济法等。实践教学模块需必修25学分,课程包括军训、专业公益劳动、入学教育、英语教学周、社会调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实践、EPR沙盘综合实训、创业管理教学实践、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毕业(教育、实习、论文)、调查报告。素质拓展模块需选修4学分,课程包括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文明道德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个性发展活动、就业创业活动六大类。(二)目前课程设置的可取之处。1.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指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3]一个良好的课程结构必须在各模块之间分配合适的比例,才能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才能有效驱动学生更有目的和方向地训练管理技能。[4]根据上述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2.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辅相成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从事管理、理论研究和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5]学校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实践教学中通过相关的实践课程设计和运作,分别在英语教育、计算机教育、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电子商务等多门课程中为学生开设了与理论搭档的实践课程,最后搭配专业实验和社会调查、课程实验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课程的设计除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3.素质拓展课程特色鲜明大学生素质拓展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培养体系,是提高学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毕业多证上岗的主要途径。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教育,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前基本都能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初级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另外,素质拓展项目中还包含各种校内、省内、国家级的创新创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体育运动比赛等活动,以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爱好,提升学生引导力、想象力与行动力。(三)目前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1.该有的课程没有根据前面的课程设置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学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该有的课程没有的情况。公共必修课要求所修学分为62分,占总学分的36.9%,主要包括四大块:政治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体育教育。从学分的分配上,四大块依次为:14分、15分、14分和4分。由此可见,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政治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独占鳌头,而计算机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明显被忽视;公共选修课限定在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艺术三个方面,提供了上百门左右的课程供全校所有专业的人选修,公共选修课必修6.5个学分,只占总学分的3.8%。公共课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达到了9.7∶1,选修课的比例偏小同时选择偏少。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直接照搬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占418个学时,26个学分,可是实验学时只有106个学时,只有少部分的核心课程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专业选修课安排了240个学时,1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8.9%,在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专业选修课增加了48个学时,3个学分。虽然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增加了,可学生可选的范围十分有限,为12门课程选8门,且专业选修课中没有实验课。素质拓展是学校的特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集中体现,与学生未来的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课程设置数量充足,可只有4学分,占总学分的2.3%,这个比例明显偏低。2.存在内容重复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还存在可有可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中数学课程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三门课程,各个专业对数学知识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可以整合工商管理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集中开设一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会计学原理,是初步介绍会计学相关知识的,与专业基础类课程的企业会计课程存在内容的重复。同样,统计学和管理信息系统都是以经济数据为对象,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变量关系,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的。这些重复的课程不仅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而且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3.存在设置不合理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中,有些课程完全可以去掉:一个学校的专业特色可以通过专业选修课来体现,目前学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没有根据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和资源创办有特色的课程。专业选修课中政治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与工商管理专业实际联系并不大,完全可以替换成其他课程;工商管理专业英语应该与公共基础课里的英语课程相融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加强了课程专业性;实践教学中的英语教学周应该与平时的教学结合起来,而不应该再占用课时。
二、具体课程设置的匹配度分析
(一)与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匹配度。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培养要求大致相符,但是,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匹配度仍然不高。在课程设置中,缺少关于专业法律知识的课程。目前,学校只开设了经济法这一门课程。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虽然触及了一小部分的法律知识,但仍然无法达到工商管理专业的要求。同时,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课程设置中只有英语课程,缺乏相关的人文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学校的实践教学还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建立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体系。(二)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低。首先,学校的师资水平跟不上课程设置的更新速度。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教学负担过重,他们又要备课,又要搞科研,还要评职称,根本无心再考虑课程的设置问题,只管按部就班上好课就行,而课程设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整个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其次,学校的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需要专业实验室及相关设备,但是,学校硬件建设较为落后,实验室不足、配套设备不够,而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又少,且质量不高。(三)与学习规律的匹配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一部分与学习规律不匹配的情况,课程的教学进程应由浅入深、由工具到实践,形成相互支撑的多层次课程体系。[6]以现在开设的专业导论和企业生产管理两门课为例,专业导论是专业入门的理论课,在企业生产管理课程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因此,专业导论应为企业生产管理的先修课程。但目前实际情况是,企业生产管理于第5学期开设,而专业导论于第6学期开设。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一)调整课程模块比例。调整各个类型课程模块的内部比例,要增加必要的而现行课程模块较为缺乏的课程,同时,撤销、合并多余、重复的课程,使每一项课程都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面对大量的基础理论课程,学校应加强教师现代技术手段的培训与运用,架构新型、通畅的师生交流与教学平台,及时将丰富的教学资源转化为实际教学生产力,尤其是要关注MOOC课程资源对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7](二)丰富课程内容。在公共必修课方面,大学语文或者学位论文指导可以培养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述的技能,因此,学校应增设这方面的课程。除了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现代管理者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也决定了其最终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为此,学校可以开设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团队建设等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在公共选修课方面,应开设类型丰富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必修课方面,应增设工商管理基础文献选读课程,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增设民商法相关课程,以帮助学生构架专业法律知识体系;应增设“管理者社会责任理论”或“管理者商业道德”这方面课程,使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具备符合社会标准的商业道德。在专业选修课方面,可以对选修课进行模块设置,如设置物流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和经营分析模块等,供学生自由选择。此外,还应开设相应的实验课,进行相关的素质拓展,并提升相应的比例。(三)优化课程进程。教师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应互相探讨,明确思路,在理清各门课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所有课程进行整体化设计,按照知识的接受顺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优化课程,使学生掌握不同课程在整体课程设置中的位置、功能和彼此的关系。就企业生产管理和专业导论两门课程而言,专业导论应开设在企业生产管理的前面。
四、总结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将是社会及企业需求的主流。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应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系统并且和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十分必要的。课程设置必须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相匹配,以满足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何倩 尹红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2.
[2]工商管理联盟.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EB/OL].(2009-02-12).www.mbaun.net/a/2009-02/15605286.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26-327.
[4]罗拥华,欧绍华.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缺陷[J].中国市场,2013(12):194.
[5]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介绍[EB/OL].(2016-06-12).buc.hunau.edu.cn/rcpy/bk/201606/t20160612_157137.html.
体育教育专业导论范文3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建设;学生;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76-04
一、引言
中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发展,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而决定该核心的是教与学的交融与课程体系,作为“授体”的教师和作为“受体”的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在不少高校,针对教师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制度、监督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但忽略了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关键作用,我们强调的“以学生为本”只是单一地强调学生的地位,并未将学生完全融入教学体系中。即使再优秀的老师,再好的教学手段,学生不愿学、不努力学,也很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高校的课程设置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特色、知识体系等诸多要素的系统工程,但我们却忽视了作为课程“受体”的大学生,“授”与“受”的有机融合才能确保优良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将原地理科学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070503)”两个新专业,调整后的新专业与地理科学的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二级学科保持了一致性,但如何使两个新专业及能延续“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又符合社会需求和形成特色是许多高校面临的难题。特别是始于1998年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已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思路、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与强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已形成了具有各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及培养方向。2016年,第一批新专业学生已进入大三,很多高校已在新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如赵映慧等对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完善,强化了实践课程,杨立国等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模式三方面探讨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R档氖导教学体系建设,李春妍等和宋红梅就“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专业课程优化改革进行了探讨。这些成果对于新专业课程优化有很好的借鉴,但部分高校新专业课程体系大多仍以原专业为基础,强调各校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忽略了学生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对教学中出现的部分学生对一些课程无兴趣、不主动、应付考试的现象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培养。鉴于此,本文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通过量化指标了解学生对不同课程的喜爱程度,了解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探讨课程体系的合理性,探讨课程建设中“授”与“受”的平衡与和谐。
二、研究方法
采样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对象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和2013级、2014级、2015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所有开设课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喜爱度、对专业学习的贡献度等指标选择。选取贡献度、重要度、喜爱度三种指标,贡献度(大与小)、重要度(重要与不重要)、喜爱度(喜欢与不喜欢)=各指标选择人数/调查问卷总人数×100,通过选取比例排序反映学生对某一课程的态度。
三、调查结果与讨论
参与调查的学生141人(2012级49人,2013级35人,2014级28人,2015级29人),收回有效问卷141份。
体育教育专业导论范文4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008-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高校相继开展了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也更加注重培养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规格多样的复合型人才。但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社会体育专业经过几十年的运作却没有得到市场的预期承认,就业难成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面临的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明确指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然而,当前针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创业教育的缺位与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创业教育需求之间仍存在着巨大差距。
一 高校创业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开展得比较早,如今它们的创业教育体系已经相当完善。在国外,大学的创业教育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独立创办企业的能力,而是更加偏重于将创业能力作为现代企业创新的核心能力,并将之融合于现代的企业管理之中。西方国家的创业教育体系中,社会组织和社会资金也积极参与到学生创业教育及实践过程中。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所以目前还没有建立一个较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我国高等教育真正较系统地提出创业教育概念是在1999年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文件,其中提出了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因此,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调整培养目标,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并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已成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社会发展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规格要求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复杂性。从右表中可以看出,各高
――――――――――――――――――――――――――
校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基本上按照教育部的有关专业规范,围绕“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几大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构建课程体系框架并设置不同类别的课程。而且我们还看到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专业并无太大的区别,专业特色课程不突出;课程学时分配不合理;开设了专修或专项技能提高课,但授课学时有限,学生难以胜任健身教练岗位工作;课程门类较多,但主导方向模糊;受到学校教学设施及师资力量等条件限制,相应地缺乏新兴健身项目介绍等课程。这些都成为当前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突出问题。
15所代表性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方向与培养特色
主要专业方向 院校名称 培养目标、就业面向 课程设置特色
体育休闲锻炼、健身咨询指导、经营管理与开发 天津体院(首都体院、福建师大) 各类健身中心体育技能指导与咨询、经营与开发应用 以健身技能和经营管理与开发为主
产业经营管理与开发、体育经济、俱乐部健身指导 湖北大学(广州大学、天津财大) 各类体育场馆俱乐部经营管理与开发 以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等复合型为主
社会体育指导、体育教学训练、俱乐部健身指导 上海师大(安徽师大、巢湖学院) 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学与训练康乐部健身指导 以运动技能教练与指导等应用型为主
高尔夫球教练指导与管理、社会体育指导 华南师大(河北师院) 休闲高级宾馆、社会体育指导 以休闲体育、高尔夫球理论与技术及管理为主
户外运动管理、新兴项目拓展 中国武汉地质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东北电力大学) 行业户外运动健身与管理等技能应用 以户外运动竞赛与管理、户外运动医学与保健、野外生存拓展项目为主
三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调查了解到中国武汉地质大学、湖北文理学院、黄冈师范学院等部分高校,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所进行的创业
*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编号:2011jytq189)
教育仅仅是以8~10学时的讲座形式进行,这种情况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未来创业能力的提升。创业教育是一个内容庞大的复杂体系,每一个方面的内容都是一门专业的知识。如何将创业的内容纳入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当中,如何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以及如何将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创业教育目标有机结合,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
通过借鉴国外知名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合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增加创业教育内容,其中包括三大板块:创业教育通识理论课程、创业教育活动课程和创业实践活动。
1.创业教育通识理论课程
创业教育通识理论课程是根据创业教育目标和实施创业教育的需要,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创业教育学科理论知识和创业理论知识而设置的理论性课程。如通过开设创业教育概论课程,不仅让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国内外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理解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同时使他们了解企业从创建到发展直至成功的过程,培养其创业意识。通过开设大学生创业导论课程,让学生了解大学生创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了解大学生创业必须具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开设创业法律基础课程,让学生在开始创业之前了解、熟悉我国的基本法律环境,使学生在创业中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到懂法、守法。通过开设创业管理学课程,让学生具备分析市场、运作项目、筹集资金、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的知识,能在创业实践中准确运用创业理论知识指导创业实践。通过开设成功与失败创业个案研究课程,让学生了解成功创业者的发展历程和创业失败者的经验教训,为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学习榜样和借鉴创业失败的经验教训。
2.创业教育活动课程
创业教育活动课程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以最新信息和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按照各种实践活动项目和特定活动内容组成的一种辅的课程形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创业教育活动课程可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和自己的兴趣及条件,选择不同项目,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用类似创业活动的方式,获取直接经验,把握创业活动的程序和方法,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创业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活动:(1)定期邀请社会上有经验的创业家、企业家或相关领域的企业精英,尤其是创业成功的校友到学校开设讲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向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弥补学校创业教育理论教学的局限。(2)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在创业计划大赛过程中,学生要经过组队、选项目、培训、市场调查、完成创业计划书以及答辩等阶段。学生通过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可以获得模拟创业经验,体验创业经历,学习积累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锻炼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分析和研究市场的能力,提高创业技能。(3)在相关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承担有明确主题的创业教育项目。学生可以围绕创业教育项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内容,进行设计、组织、管理和评价,去亲身实践和体验。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业探究兴趣,丰富创业学习体验,增进独立思考能力,建立合理知识结构,促使其创业素质形成。
3.创业实践课程
创业实践课程是指为了完善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参与现实的创业经营管理工作,多方面训练学生,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培养学生创业个性的课程。通过模拟创业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创业的全部业务操作过程,即项目选择、资金筹集、团队组建、企业的运作与管理、市场营销等,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增长相关知识。实施创业实践,一是让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与专业建设相配套的学校实习基地,使教学、实习与创业结合起来,把基地办成能孵化学生创业实体的校内创业园区,为学生提供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二是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使学生有机会进入企业,并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亲身体验和经历创业的真实过程;三是建立创业者联盟,让准备创业的学生和已经创业的学生或成功创业的人士一起进行交流、沟通,通过创业者联盟这个平台,让准备创业者学习、积累和检验创业知识和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创业实践。
四 结束语
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培养既有创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对如今学生就业的巨大压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加强三方面的改革:首先培养目标要从培养就业型人才向培养创业型人才转变。其次要结合本专业特点,制订实施创业教育教学方案,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应增设创业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创业教育活动课程、创业实践课程等版块,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最后要与社会上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联手,校企联合办学,共同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实训课程平台,为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提供条件,为其成功创业奠定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体育教育专业导论范文5
学校地址:福建省三明市荆东路25号
办学层次:全日制本科
办学类型:公办省属普通高等学校
一、学校概况
三明学院是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福建省属公办本科高校,2012年6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现有42个本科专业(可授予学士学位),全日制在校生15000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福建省教育厅闽台合作项目和接收外国留学生学校。2016年面向全国28个省份招生。
学校位于海峡西岸福建省新兴工业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明市。三明地处闽江之源,宋朝大理学家朱熹故里。三明学院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3年陈宝琛创办的全闽师范学堂,被誉为“闽师之源”。三明是革命老区,辖区内的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县)等全境12个县(市、区)均属中央苏区;改革开放后,三明还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祥地。“沙县小吃”闻明海内外。
学校占地面积1312亩,各类建筑面积约33.56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6.65万平方米,学生公寓面积13.11万平方米。藏书220.39万册(含电子图书99.76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9838.45万元。信息化系统和网络应用基本满足办学需要。
学校现设有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鞋服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资源与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海峡理工学院、海峡动漫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旅游学院(经济学院)、国际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等15个教学机构,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已建成校级研究所12个。共有教职工931人,其中正高职称70人,副高职称202人,中级职称370人。专任教师69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占72%;高级职称占39%。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2人。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艺术设计学院
美术学(师范类)、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鞋类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
海峡动漫学院
动画、产品设计、动画(媒体创意方向)
教育与音乐
学院
音乐学(师范类)、音乐学(非师范类)、小学教育(师范类)、学前教育(师范类)
国际学院(中外合作项目)
财务管理(国际会计方向)、土木工程、体育教育(体育管理方向)
海峡理工学院(闽台合作项目)
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
管理学院
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
信息工程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与统计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
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风景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方向)、工程造价
机电工程学院
物理学(光电子技术与应用方向)、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
资源与化工学院
化学(材料化学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环境工程、资源环境科学
文化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汉语言文学(非师范类)、传播学、播音与主持艺术
外国语学院
英语(师范类)、商务英语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师范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旅游学院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贸易经济
二、专业简介
(一)美术类专业
1. 美术学(师范类)
主要课程:美术概论、美术教育理论 与方法、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素描 色彩透视学、解剖学、美术教育实践(见习、实习)装饰设计、书法篆刻、电脑辅助设计(绘画、设计)等。
中国画模块:工笔花鸟、写意花鸟、山水,花鸟画创作与研究、山水画创作与研究、人物画创作与研究。
油画模块:油画材料与技法、油画风景、油画肖像、油画人体、油画创作。
2. 环境设计主要课程:透视、室内设计基础、装饰工程制图、装饰设计、环境陶艺、展示空间设计、家具设计、建筑壁饰设计、建筑与环境表现技法、商业空间设计、景观设计等。
3. 视觉传达设计主要课程:设计学概论、标志设计、版式设计、装饰设计、图形创意、包装设计、插画设计、识别系统设计、书籍装帧、展示设计、网页设计等。
4. 服装与服饰设计主要课程:服装画技法、服装色彩学、服饰图案、平面构成、服装设计学、服饰配件设计、服装结构与工艺、立体裁剪、服装工业制版与推版、服装材料及面料设计、形象设计、服装展示设计、服装品牌运作、服装市场营销、服装CAD、服装生产管理等。
5. 动画主要课程:动画概论、设计基础、动画造型、原画设计、插画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动画设计、动画剧本创作、动画场景设计、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影视后期编辑等。
6. 产品设计主要课程:艺术设计概论、结构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构成、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产品开发与设计、产品模型制作、产品包装设计、文教用品设计、家居产品设计、文创衍生品设计、旅游工艺品设计等。
7. 动画(媒体创意方向)主要课程:媒体创意导论、新媒体艺术、传播学概论、创新思维原理与应用、创意剧本写作、文化产业学、视听语言、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计算机辅助设计、动画基础、电脑图文创意与设计等。
(二)音乐类专业
1. 音乐学(师范类)
主要课程:基础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学、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形体与舞蹈、民族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及欣赏、外国音乐史及欣赏、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等。 2. 音乐学(非师范类)(包括声乐、器乐、舞蹈等方向)
主要课程:钢琴演奏、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舞蹈、钢琴艺术史、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复调音乐、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民族器乐概论、意大利语音、声乐艺术史、钢琴调律与维修、演出策划与营销等。
三、招生计划
序号
专业类别
培养层次
学制
学费标准
(元/学年)
招生计划
广西
江苏
山西
陕西
1
美术类
本科
四年
8400
20
/
30
15
2
音乐类
本科
四年
8400
/
15
/
/
注:福建、江西、湖南、安徽、山东、河南、甘肃、贵州、黑龙江等省份的美术类、音乐类专业均使用省统考成绩,实际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以相关省(市、区)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计划为准。
四、报考条件及办法
1. 凡符合国家高考报名有关规定的考生,须按户口所在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艺术类专业报名手续,领取准予参加艺术专业考试的相关证明材料。我校招生科类为艺术文、理不限,外语语种不限。
2. 考生须持省级招生主管部门颁发的准予考试的相关证明(省统考专业成绩合格)及本人身份证明,本人近期一寸正面免冠同底证件照2张,按指定时间和地点办理专业考试报名手续,考生须如实填写报考信息,领取准考证。
五、专业考试
(一)考点及报名、考试时间安排
省 份
考 点
考试类别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广西桂林
美术类
2月17-18日
2月20日
陕西
西安美术学院
美术类
2月17-18日
2月19 日
山西
太原师范学院
美术类
1月27-28日
1月30日
江苏
南京师范大学
音乐类
1月15-20日
1月23日
注:广西、山西考点为现场报名;陕西、江苏为网上报名,请关注两省考试院官网通知。
(二)考试内容:
1. 美术类
专业考试不分初、复试,一次进行。画具由考生自备。
专业考试科目:(总分300分)
(1)素描,时间18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色彩,时间180分钟,满分为150分。
2. 音乐类
专业考试不分初、复试,一次进行。除钢琴外,其它乐器由考生自备。
专业考试科目:(总分300分)
(1)视唱、模唱:视唱满分为60分,模唱满分为40分,共100分;
(2)声乐:清唱歌曲一首,满分为100分;
(3)器乐演奏:演奏乐曲一首(自选,需背谱),满分为100分;
(三)成绩通知
考生专业考试成绩及名次通过我校招生信息网和考生所在省考试院网站公布,考生可凭考生号等信息查询,不再寄发纸质成绩单。
六、文化考试
考生必须按所在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的规定,报名参加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高考)。文化科目考试方案及计分办法均按省级招生主管部门文件规定执行。我校无单科成绩限制。
七、录取办法
1. 我校设校考的广西、山西、陕西、江苏等省份,按校考专业成绩和专业志愿顺序录取。
2. 我校未设校考的江西、山东、河南、湖南、贵州、甘肃等实行梯度志愿投档的省份,按省统考专业成绩和专业志愿顺序录取。
3. 其他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省份,按投档成绩(综合分)和专业志愿顺序录取。
八、招生监察:
为了接受广大考生和社会各界对我校招生工作的监督,我校在监察审计处设立了招生监察组,监督电话:0598-8399682,8397066。
九、联系部门:招生与就业处
三明学院招生网址:218.5.241.22:8036/zsw/ 学校网址:fjsmu.cn
体育教育专业导论范文6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教学内容;演变
1983年,为了推进竞技体育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编制了《运动训练学》,同时注重在《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完善过程中,从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方法、运动员选材、运动竞赛等角度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编撰,由此来彰显教材内容体系价值,且就此达到运动训练目的。例如,杨烨的《运动训练学导论》、田麦久的《运动训练学》等,均是教材内容演变的体现。以下就是对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体系的详细阐述。
1 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体系演变
1983年,为了推进我国竞技体育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过家兴先生在研究活动开展过程中,编写了《运动训练学》,且于1986年、1990年、1999年、2012年期间,将出版权分别交付于北京体育学院、人民体育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函授)、人民体育出版社。其中,2007年杨烨等人,在《运动训练学导论》编写过程中,更为注重将受众群体定位于研究生,以此来实现对高素质运动人才的培养[1]。而在2012年,《运动训练学》编写过程中,为了迎合当前竞技体育领域发展需求,在教材内容体系变革过程中,对运动员选材、项群训练等做出了删除处理,且注重丰富运动智能训练、知识能力培养等层面的内容,由此来增强运动训练学科实践效果,引导学生在教材内容体系的引导下,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等层面的训练,达到最佳的科学知识学习状态。
2 《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结构体系对比
《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结构体系对比分析行为的展开应注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第一,从第一节角度来看,1986版、1990版《运动训练学》在编写过程中更为注重对竞技体育地位或作用的介绍,而2000版、2006版,深化了竞技体育形成、发展等层面的分析,即各版本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第二,从第二节内容来看,1986版、1990版《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介绍了运动训练的目的、特点、内容等,而2000版、2006版,更为关注运动训练学任务;
第三,从第六节角度来看,1986版、1990版,介绍了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而2000版、2006版,在教材内容编写过程中为了实现对运动人才的培养,更为注重从技术、战术、心理、智能等角度出发,对运动员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阐述,以此来满足运动员选材需求[2];
第四,从第七节角度来看,1986版、1990版,阐述了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结构等内容,而2000版、2006版,在内容编制过程中,基于阐述运动训练结构的基础上,明晰了在运动计划安排过程中应从多年、年度、周课等角度出发,对训练方案进行调整。
3 完善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体系策略
(一)强化教材内容定位
在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体系完善过程中强调对教材的定位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在《运动训练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应明晰运动训练为竞技体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即竞技体育涵盖了运动训练学、运动员选材、体育管理学等多项内容。同时,为了拓展《运动训练学》价值,在当前运动训练学定位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智障运动员等特殊群体,且从“科学学研究”、“元研究”等角度出发,对“运动员伤病理论”等层面的内容作出深入的探讨,由此达到最佳的教材内容定位状态。例如,2000年,美国“运动训练杂志”在内容定位过程中,即将中心主题定位于“运动伤害及防护”角度,达到了最佳的定位效果[3]。此外,在《运动训练学》定位过程中,为了应对传统教材内容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应注重在教材内容编写过程中,将运动伤害恢复中,药物膳食、中草药等防护手段理论知识融入到其中,丰富教材内容体系,达到最佳的教材内容编制状态。
(二)完善教材指导理论
在《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编制过程中强调教材指导理论的完善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注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第一,在指导理论完善过程中应注重从战术、技术、运动形态等角度出发,引进先进的指导理论内容,且基于“人整体一元化”原则的基础上,加强运动实践训练,由此达到最佳的教材内容编写状态,满足运动人才培养条件;
第二,在《运动训练学》编写过程中,为了打造良好的学科教学空间,应注重在指导理论健全过程中,完善一元训练理论和二元训练理论,同时注重在指导理论引进过程中,遵从“进步原则”,且将精神训练、关键性训练、动作技术训练等内容纳入到其中,对运动训练活动的开展做出正确的引导,达到最佳的运动训练效果[4];
第三,在运动训练学指导理论完善过程中,亦应注重将“专门化、具体化”作为训练范式理论基础,同时结合运动训练需求,加强身体素质训练理论内容,同时推进“二元训练”向“一元训练”的转换,满足科学性训练条件,达到最佳的《运动训练学》编制效果。
4 结论
综上可知,在当前《运动训练学》编写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科学性欠缺等问题,影响到了运动训练学学科价值的发挥。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运动选材需求,当前教育机构在《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体系调整过程中,应注重从完善教材指导理论、强化教材内容定位、关注特殊人群、规范若干定义等角度出发,丰富教材内容体系,达到最佳的教材内容编写状态。
参考文献
[1]张磊,孙有平.从混沌走向秩序:30年来我国运动训练学教材内容体系的发展――兼评2012版《运动训练学》教材的“得”与“失”[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24(12):66-71.
[2]孙德朝.在模糊中追求清晰:对近30年我国运动竞赛学教材内容体系的思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11(01):10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