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体育理论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体育理论课范文1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六个方面简述高校体育课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在体育课中有意识、有目的培养学生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有终身锻炼身体的欲望,有未来和现在的社会生活所具备必要的活动技能及运动技能的能力。
一、提高学生认识,明确能力的意义
能力,是指知识、技术、技能和智力的有机结合。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促进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的获得,主要是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活动,通过实际探索和锻炼,成为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因此,要使学生明确能力的重要性,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学生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和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实践证明,学生对能力认识得愈清楚,愈深刻,就愈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得以充分发展。
二、通过掌握“三基”教学,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在体育课中,教学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三基”,学会科学锻炼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在教学中,首先,要把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功技术的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增强自我锻炼能力意义的认识,培养自我锻炼习惯和兴趣。其次,开设专项课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自我锻炼习惯的形成。第三,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引导学生培养自我锻炼能力,体育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学生无论在课上和课下都必须亲自练习,这不仅是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需要,而且也是增强体质的必然要求。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使学生有自觉锻炼的要求,懂得自我学练的方法,才能逐步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三、通过技术动作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开展课堂技术动作的分析和讨论,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笔者在体育课中,要求学生以观察技术和讨论技术为主,做示范动作前先向学生提出观察的具体要求,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让他们充分讨论,这样可使学生广泛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加快掌握知识和技术的速度。
四、通过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对客观对象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在学习新技术中,注意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教师的示范,可以使学生感知动作形象,了解动作的程序、结构、要领、方法;明确动作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以便较快的掌握动作要领。在做示范前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引导学生细致地、有顺序地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如:教学跳高的动作时,教师可做三次完整的动作示范。第一次要求学生着重观察起跳腿的动作;第二次要求学生着重观察过竿动作;第三次要求学生着重观察落地动作。这样,学生既能观察到动作的重要部分,又有利于学生按观察的顺序来感知完整的动作表象,加深了对动作的理解,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观察后还可向学生提问,让他们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这样既强化了对动作要领的理解和记忆,又使教师迅速、准确地得到了学生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通过体育骨干的积极性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首先,在体育课中,复习教材可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本课教学任务的要求,由体育骨干充分发挥作用,组织练习,让他们帮助完成技术动作,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比教师指令式的去练习更高。其次,让学生组织和参加体育活动竞赛。在开展课外体育竞赛中,大多数活动都是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使他们得到了广泛参加体育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了才干,开拓了知识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自己计划、组织、管理的体育能力。
高中体育理论课范文2
1 物理课堂提问的作用
上课时,如果只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听不出重点,精力分散.如果讲解重点内容时有问题过渡,可以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学生回答问题时必定精力集中,专心思考.整堂课用几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串起来,学生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设计与学生认知发生冲突的问题,让学生深入讨论,可以促使学生及时反思,突破教学难点,从本质上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能够灵活应用.
学生能够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是具备科学探究能力的表现,老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边做、边讲、边提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技巧
2.1 课堂提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1 要研究“如何问”
教师“问”得精,学生才能“思”得深,不要片面追求提问的数量,否则将变成满堂问.
常用的问句有:(1)对思维活动的要求不高的判断性问句.如“哪个正确?”(2)要求学生对所提问的内容做出完整、准确的叙述性问句.如“是什么?”(3)了解学生思维过程的诊断性问句.如“什么地方不理解?困难在什么地方?”(4)要求学生讲清道理,说明理由,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的述理性问句.如“为什么这个正确?”(5)要学生产生或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思路,训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发散性问句.如“还有哪些可能性?”(6)要学生对已有答案质疑,分辨是非的求异性问句.如“有什么不同看法?”
2.1.2 要精心设计问题,要研究“问什么”,减少提问随意性
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实际,要使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设计的问题要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接近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高不可攀或繁琐浅显的提问,学生都不可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不分重点的满堂提问是低效率的.
“问题”从哪里来?可以来源于学生熟悉的事例,从生活走向物理.根据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深人提出几个相关的、递进的问题,并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地逐个设计问题,常用在引入新课和学习新课阶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可以来源于物理知识应用方面,学以致用,从物理走向社会,常用在巩固练习阶段.这样,兼顾不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对物理学习较好的学生应提出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以满足他们的思维活动量;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应多问一些基本的、清晰度高的问题,以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习惯.
另外,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问题提问.有时老师[HJ1.3mm]提问,学生没反应,可能是提问的角度不对,学生无法理解.老师要考虑换个角度提问,问题要具体、清楚.设计的问题,如果能够引起学生的争论,说明学生的原认知与学习内容相冲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是最好的问题,这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特别深刻,最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2.1.3 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要研究“什么时候问”
提问前,通过必要的语言、手势、板书等,让学生注意到老师即将提出的问题.
先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回答.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使全班学生注意倾听教师所提的问题,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被提问的可能,大家必须认真思考和准备.点名回答后,由于全班同学已经有所思考,课堂讨论大家就有话可说.
不能先点名后提问题.这样不管“问题”质量如何,课堂教学效果都是很差的.
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让全体学生思考一番,在心里都拟出一个答案才让学生回答,若学生回答不出来,不必等他回答,可以由他另行指定其他同学回答,而让他倾听、比较、思考,加深理解.
2.2 课堂提问的案例分析
结合多年来我校物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听课,对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问题设计做一些反思.
2.2.1 通过提问,控制课堂节奏
有几节课,学生连续做实验的时间过长,大约15分钟,有的学生不会用好时间做该做的事情,思考该思考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问题”把课堂实验分为几个阶段,例如“纸带打好了?”“纸带打好,该处理数据了,黑板上有提示”或简要地评价学生实验.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2.2.2 演示实验前,老师要交代清楚“看什么,怎么看”
如“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课的引入,两位老师都用了小实验:摆球从鼻子处释放.老师的问题非常好,指向明确:“球会砸到鼻子吗?”实验之后学生就会想“为什么会这样?”顺利进入课题.
有几节课的引入处理不好,没有“问题”,简单的“下面请看视屏”.学生毫无目的地看.
2.2.3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评价
对“小球碰鼻子”实验的讨论,第三位是女生回答“小球的机械能会变小.”老师追问“为什么?”“刚才的实验中摆球第一次摆到鼻子处,第二次就不能回到鼻子处.”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老师如果把握好,肯定学生的观察仔细,猜想有根据.再分析小球受空气阻力作用,机械能减小.多一句“如果没有空气阻力,那么会看到什么现象?”“这节课就研究这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得出“如果小球摆动过程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结论,就很自然了.可见,教学中要有“预设”,也要关注“生成”.
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制冷设备的工作原理时,学生回答“有点像抽水机.”学生的回答很精彩,会应用类比的方法,有思维深度,老师要及时鼓励,给予回应,例如:“我们一起给它取名好吗?叫它抽热机好吗?”当然稍后要讲清“电冰箱”、“压缩机”等准确概念.
“看谁写得又快又多.你还知道哪些有方向性的自然过程?”让学生写多,写快的目的是什么?问题可以改为“你认为具有方向性的自然过程还有哪些?写出一两个例子,看谁写得准确.”不要写多而是写准,学生会有更多时间思考,老师能更好地评价.
“回答到了关键”是对学生的鼓励.
老师不要重复学生的回答,“重复”不是评价.如果担心同学们听不清楚,可以提醒发言的同学大声回答,或再请其他同学回答.
2.2.4 设计的问题应具有思考性、思想性、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简单的问题作为过渡,例如“什么是机械能?什么是守恒?”老师不一定点名回答,自问自答就可以了.
“跳高为什么要助跑?”结合实际,又紧扣教学内容,照顾到学生的思维水平.
引入新课做了“小球碰鼻子”实验,在复习巩固阶段,老师问:“小球来回摆动,会不会碰坏鼻子?”这个问题设计不好,因为刚上课时已经用实验回答了.问题可以改为:“小球来回摆动,为什么不会碰到鼻子?”
2.2.5 问题提出要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问题一:“从实验看出,跳水运动员的动能和势能是如何转化的?”接着可以提问题二:“怎样设计实验研究能量转化过程中的定量关系?”
比较学生的实验和老师的实验后“这组是老师做的.0.16/0.15;0.37/0.36;0.61/0.60”还可以接着问:“为什么老师的实验误差小呢?”引出“我们一起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把物理课上出物理的味道.
2.2.6 设计若干个问题,编写阅读提纲,指导学生读书
指导学生读书也是教学方式之一,而通过问题式的阅读提纲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生成资源,引发思考.“势能的变化与机械功”一节,课本有错误,老师应当指出,也可以以此作为教学的资源.
2.2.7 提问要突出重点,不要什么内容都探究,什么问题都让学生回答
“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节,老师突然提出“纸带中某点的瞬时速度怎么求?”学生答不上来,问题的提出需要有知识铺垫.如果把问题设计成“回忆一下,我们研究过自由落体运动,用了哪些器材,纸带如何选择,瞬时速度怎么计算?”引起学生注意,学生稍加思考,老师给出提示,问题就解决了.如果这部分内容学生忘记了,又像上新课一样再证明一次,势必花很多时间,冲淡本节课的重点.
2.2.8 多余的问题、无效的问题和不合适的回应
完整的陈述句却讲成“它可以什么?”、“做什么功”.
多余的问题,如:突然冒出“我们学习物理多少年了?”、“是不是真的正确,还是老师骗你们呢?”
学生不回答.应该考虑老师的设问是否符合学生实际,不宜讲“哪位胆子大的同学回答”“有想到的同学不要害怕”“大胆讲,讲错了老师也表扬”“如果你们不说,我就点名了.”
高中体育理论课范文3
关键词:高中阶段;体育专项选修课;理论探索;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271-03
“专项选修”是一种以探究经验的获得为本位的生成性学习活动,是近年来国际倡导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新的学习理念和模式。“定项选修”方式将课堂开放到现实的情境中,在实施教学时打乱班级限制,以专项研究为裁体,引导学生以独立学习或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研究探索性体验学习。使学生通过实践,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
一、在高中阶段开始体育专项选修课的理论探索
体育选修课的教学模式在中国虽然起步晚,但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积极的投入到了体育选修的研究中,但关于在高中开设体育选修课方面的研究还不多。笔者通过期刊网及手工查询了大量的有关体育教育方面的书籍和文章。目前,在高中开设体育选修课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关于中国专项选修体育课的历史研究
关于体育专项选修课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刘丹、谭惠玲等在《对中学实施“专项选修体育课”的回顾和反思》一文中作了详细的阐述,刘丹认为要追溯选修课在中国的历史,要从1918年谈起。20世纪初,选修课盛行于美国各大学和部分中学。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杜威、孟禄等一些美国教育家相继来华访问,中国有机会了解到美国中学选修制的教育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兴趣,突出个性发展等方面的教育特点。这种授课形式正击中中国中学课程落后,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的要害,最终选修制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史上诞生了。1923年全国教育联合会专门组建“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依照《学校系统案》的七条原则以及改革后学制、课程的要求,刊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一册”,将《学校系统改革案》对选修制的要求落到实处。新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课程分三大类:公共必修科、分组选修科、纯粹选修科。必修科和分组选修科比例近似,纯粹选修科比例较小,约占整个课程的1/5左右。“新课程标准纲要”尽管未经教育部批准通过,但鉴于全国教育联合会的权威以及“新课程标准纲要”的可行性,当时选修制在全国仍被普遍推行。但由于种种原因到了1932年教育部公布的暂行课程标准又迅速回到了原有的固定、单一的课程模式。到1932年“中小学形式课程标准”的颁定,几乎完全走到了选课制的对立面。解放后,学校体育中的选修是出现在1961年的中小学体育教材教师用书中,当时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教材纲要”、“选修教材纲要”。在这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全国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也不规范,其间经过十年“”的冲击,学校体育处于瘫痪状态。自从1978年国家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后,国家又相继在1986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92年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1997年颁布的高中新体育教学大纲中,分别将选修课列人其中,且比重不断加大。全国各地中小学不同程度地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了体育选修课。此间,各种实验报告、实验总结不断见报。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1993年《中国学校体育》第6期刊发了孙耀鹏的《体育兴趣的培养与课程教学改革——为专项体育课立论》一文后,引起了全国学校体育界的激烈讨论,《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在1994年、1995年的近二年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发表了来自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及体育理论工作者的不同观点。在讨论过程中,大家普遍认为用教法手段的变化吸引学生只能解决短时间的体育兴趣,而实施专项选修则克服了教材单一、统得过死的缺陷,从而实现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培养学生持久的体育兴趣。这一方案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好评。与此同时,在全国普通中小学中出现了“一主多副”、“一主多选”、“1+1+1”、“自主课”、“选项教学”、“两课一轮换、两周一循环”、“三自选”等不同形式的专项体育课课型。专项体育课在中国各级学校,尤其是大学、重点中学得到了广泛的开展。
2.关于在高中开设体育选修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研究
有不少从事一线的体育教师及科研工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及结合高中生生理特点来阐述在高中开设体育选修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王晓君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特点、运动能力及课业负担等,提出小学不宜实施“专项选修体育课”;初中实施“专项选修体育课”应具有趋向性;高中应积极全面实施“专项选修体育课”。 王晓君指出高中学生已基本发育成熟,各项运动素质增长速度缓慢,同时高中课业负担重,导致了很多高中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断减弱,从而使学生莫名其妙地产生一种压抑感。因此,在高中实施“专项选修体育课”是改变目前这种现状的重要手段。高中体育课实行专项选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从实际需要出发的运动机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活动兴趣,在“专选”体育课中学生必然会全身心地去对待,学生的身体、身心健康水平以及运动机能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曾伟指出在高中开设体育选修课有利用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及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王驭、冯利正通过试验对比研究得出在高中开设体育选修课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性,能更好的落实素质教育,能更合理的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优越性,更能缓解学校、场地与器材之间的矛盾。
高中体育理论课范文4
关键词:高职体育;隐性课程;理论初探
隐性体育课程是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体育课程之外按体育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体育教育目标进行设计的校园体育文化要素的统称。①
一、体育隐性课程的特征
1、体育隐性课程的多元化
体育隐性课程多元化的核心内容实际上就是其载体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而隐性课程的内容和精髓正是通过这些载体传导至学生,使得学生从侧面来接受这些隐含信息。②而从呈现形式来看,这些载体有分为显形和隐形两类,显形载体顾名思义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信息传递载体,如体育教学设施、场地、动作、仪表姿态、课堂纪律和制度规范等,而隐形载体则有课堂气氛、精神感召、心理状态、集体意识、思想观念等。当然,除了载体的多样性,同时体育隐性课程还具备教育实施途径的多维化和教育过程的多端化。③
2、课程影响的深远性
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教学影响往往比较隐蔽和间接,但绝非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少于显性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意志品质、行为举止、学习积极性和生活习惯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其影响力要强于显性课程。正是由于隐性课程是通过间接的、非强制性的、内隐的方式来传导信息给学生,并且促使教学氛围十分轻松、愉悦,在这种环境下,通过自主、非强制性的方式,往往能够使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接纳所授知识、技能和精神文化,甚至从侧面为形成较为稳定的性格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隐性课程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实施
1、促进体育隐性课程的物质文化基础的完善
教学器材、设施、场地等物质基础作为体育隐性课程实施的实际载体和体育课程赖以实施的教学基本条件需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完善。只有保障了这些基本条件的存在才能确保体育课程的顺利实施。而这一教学资源的开发也是体育隐性课程创新的切入点。通过因地制宜的利用这些教学器材和相应设施来结合自身教学目的进行创新和开发,转换成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这是体育隐性课程实现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只有充分的利用这些已有的设备,才能不断开发出新颖、有趣的课程资源,以满足体育隐性课程实现的需要。
2、设置完备、合理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有研究表明: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已成为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运动参与度的重要影响因素,④因此,在设置具体评价指标的时候,需充分、全面的考虑各隐性因素对于学生的干预作用,在日常评价体系中将隐性课程因素等纳入进来,实现对师生施教和学习的全面监控。与此同时,在成绩评定上可以分为教师主导型考核及学生自主性考核,具体呈现形式有将教师的言行举止、情绪感召、积极调动、道具使用、情景设计、教学态度等等。而学生考核方面可以纳入如体育参与度、团结协作、集体意识、体育意识、仪容仪表等纳入日常学生考核体系之中。
三、结束语
隐性课程它也是一个矛盾体,有优有劣,对于课程教学和学习也会有消极作用。因此,教师需在备课之前,甚至是学期开始之前即对整个学期的课程进行隐性课程实施内容进行详细制定,在内容安排和课程设计实施上需强化隐性课程的正向功能,最大可能的消减不良因素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日后的研究中,有必要对隐性课程具体实施内容和机制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总结,形成一系列的课程实施机制、课程规范和教学工作守则等精细化管理条例。
参考文献
[1] 黄俊亚.隐性体育课程的理论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
[2] 姚蕾 . 体育隐性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 方向丽 .对体育隐性课程的再认识.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8,(3).
[4] 周小敏.体育隐性课程的特征及施教机制研究 [J].教学与管理.2011,(2).
作者简介:
1、华勇(1982-),男(汉),河南南阳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及研究。
2、张光军(1982-),男(汉),山东临邑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及研究。
① 姚蕾.体育隐性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② 黄俊亚.隐性体育课程的理论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
③ 周小敏.体育隐性课程的特征及施教机制研究 [J].教学与管理.2011,(2).
④ 周小敏. 体育隐性课程的特征及施教机制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2).
---------------
------------------------------------------------------------
高中体育理论课范文5
一、信息技术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现状
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应该是等同的,但它的教学氛围不像其他课程那样浓厚,也不像其他课程那样受重视。很多情况下,学生把信息技术课堂当成了放松的课堂。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不感兴趣,不愿听老师讲解,在信息技术理论课堂上,有的学生小声说话,有的学生觉得枯燥就干脆睡觉,或者做其他科目的作业、练习,课堂参与率不高,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差,教学效率低。上机课尚且主动参与,但是学生喜爱课堂并不一定喜欢教师、喜欢教学内容,他们喜欢的可能是能给他们带入网络世界的电脑。
二、成因分析
出现这样的课堂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相对枯燥,《信息及其特征》、《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和途径》这些内容,从小学、初中他们已经在不断的重复学习,教学内容重复,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在选修课中,算法与程序设计相对来说教学内容比较难教学过程中枯燥,学生学习起来心浮气躁,有的学生干脆放弃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难度程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反而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严酷的高考现实造成了学生的紧张和疲劳,使信息技术课成了学生的调节课、放松课。三是信息技术教师本身的不重视,在缺乏教研氛围的环境中甘当“放羊娃”。四是大部分学生经过小学及初中的信息技术学习,学生对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一些常用软件使用基本掌握,似乎觉得自己的电脑水平已经不错了,有没有理论的知道都无所谓,殊不知,理论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概括和浓缩。
根据以上的现状成因分析,我认为,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三、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充实自己
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自己应该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心服口服,从而轻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四、遴选学生身边案例,开展情境导入教学
在高效课堂的各环节中,教学导入环节十分重要。因为导入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比如在开始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这门课时,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我举了例子: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Ada Lovelace(英国诗人拜伦之女),在1842年,人称“数字女王”的阿达?洛芙莱斯(Ada Lovelace)编写了历史上首款电脑程序。因此,阿达也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位程式设计师。说明女生也可以学好这门课,男生更加不在话下。鼓励学生学习一门新课程,克服畏难心理。
五、把枯燥的理论上得轻松风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类型多种多样,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课,而不喜欢上理论课。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通过这几个身边的小事情,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载体,也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用好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
六、根据学生学习实际,采取恰当教学方法
高中体育理论课范文6
运用中医理论开展专病施护,是我们每个医务人员如何做好患者的精神及心理护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专病施护,护士在业务水平上及患者病情转归都是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将辩证施护开展下去。
几年来,我科开展了多种专病施护,其中以子宫肌瘤、异位妊娠。我们根据不同患者提出不同护理问题,针对护理问题制定相应的辩证施护措施。
1 情志方面
有的患者平素情志易抑郁易怒,我们耐心做真思想茶,调理其情志,劝其少生气动怒,消除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广避免不良刺激,防止七情致病,经常与患者交谈,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向患者介绍病情转归,鼓励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生活上照顾关心体贴患者,给患者以温暖,取得患者的信赖。
2 术后纳差
手术和麻酸影响胃肠功能,使胃肠功能减弱,可右术后第2天少量进流质饮食,以促进肠蠕动功能早日恢复,不能进食或进食不足者,应由静脉补充液体能量和电解质保持电解质平衡。
3 术后褥疮的发生
术后由于病员体质虚弱,无力活动,使局组织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皮肤出汗受潮湿、摩擦等,协助患者翻身,按摩受压皮肤,促进受压部位血液循环,防止妊娠的发生了。
4 一刀口感染渗出
术后第二天可取半卧位,以减轻腹壁肌张力,减轻疼痛,腹部有化脓病灶时更应取半卧位,使炎症局限有利于引流,并防止隔下脓肿,鼓励病人早日离床活动以促进康复,体制弱者可适当延迟离床活动时间,保持手术也清洁,注意切口渗出,血肿,感染,术后第2天更换敷料,术后如有咳嗽鼓励患者将痰咳出,咳嗽时协助患者按压刀口两侧以减轻腹压和切口疼痛,术后24 h内切疼痛时,根据医嘱给予镇痛剂,患者自诉刀口疼痛时,要了解是否不适,腹部胀痛或导床管刺痛等引起,须对症处理,不要滥用止痛剂。
5 术后腹胀
腹部热敷,同时忌食糖,牛奶产气食物,必要时可腹部等灸也可针刺大肠俞,足三里,公孙等穴,排除机械性更阻后再肌注新斯的明0.5~1 mg。
6 术后膀胱胀痛,阴道血性分泌物
6.1 手术后一般24 h留置导尿,观察尿量及颜色,鼓励患者可适当饮水,以便尿路通畅,拔管后膀胱早日恢复排尿功能,以免出现尿潴留,产后尿潴留可发生于正常分娩之后,但以难产及产科术后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小便不通,小腹胀满而痛,属祖国医学“产后小便难”,“产后小便不通”等范畴,如患者出现尿潴留,临床上我们的一般采用温水冲洗外阴或热敷下腹部或用流水声诱导排尿或用针刺疗法;抽
取新斯的明1 mg,双侧三阴交穴局部常规消毒后,以7号针头进针并反复刺激局部有酸胀感后回抽无血将药缓慢注入穴位内,每侧穴位注入0.5 mg,因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具有利尿活血功能而恢复膀胱气化,新斯的明为抗胆碱脂酶药,能促进膀胱平滑肌的收缩,故在三阴交穴注射新斯的明更能加强膀胱肌肉收缩,促使潴留的尿液排出。
6.2 阴道血性分泌物也称血性恶露,因含大量血液得名,色鲜红量多,有时有小血块,镜下见多量红细胞,坏死蜕膜及少量胎膜,血性恶露持续3~4 d,应每日观察恶露数量,颜色及气味,若子宫修复不全,恶露增多色红且持续时间延长时,应及早给予宫缩剂,保持外阴清洁,每日擦洗外阴1~2次,观察阴道分泌物的性质及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