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 AECOPD; 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分析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of AECOPD in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DENG Ri-qiang,YANG Yin-lou,XIE Bin,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2):131-133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acute exacerbation period (AECOPD) with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of the relevant risk factors.Method:30 patients with AECOPD complicated with deep vein thrombosis(DVT group) and 30 patients with AECOPD (non DVT group)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4 to July 2016 were selected,the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by self made questionnaire to find out the risk factors of AECOPD with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Result:Multivariate Logis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smoking,lying in bed for more than 1 week,combined with hypoxemia,an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ere the leading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AECOPD combination with DVT(P
【Key words】 AECOPD;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Risk factor; Analysis
First-author’s address:Yuebei People’s Hospital,Shaoguan 512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2.037
相P数据调查分析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点[1],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若患者在短期内各种症状(咳嗽、气短、喘息等)加重,则称之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2]。较多AECOPD患者会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实践调查研究发现,DVT是引发AECOPD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3]。本文主要分析AECOPD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以期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30例AECOPD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DVT组)和30例单纯AECOPD(非DVT组)。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临床诊断标准[4],均自愿并参与本次调查研究。排除标准:不愿意参加本次调查活动者;精神障碍患者;合并严重的肝肾脏疾病患者;自身存在免疫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孕妇以及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由医护人员立即采用医院自制调查表对患者资料进行全面收集,资料主要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此外,还要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有无吸烟史、有无使用利尿剂、有无进行过机械通气、有无合并低氧血症、有无进行深静脉穿刺、卧床时间)等等,做好详细记录[5]。
1.2.2 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 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让患者保持平卧位,从上往下分别对股总、股浅、股深近心段、N、胫前、胫后静脉进行扫查。接着,患者屈曲左侧卧位下肢稍,对小腿肌间静脉丛以及N静脉进行检查[6]。对股浅静脉、股总患者按逆行方向对髂静脉检查。探头与患者皮肤轻轻接触后,沿着静脉体进行投影,做横向以及竖直方向扫查。仔细观察患者腔内是否存在血栓以及有无游离端以及回声、观察是否存在血流缓急以及管壁有无增厚现象[7]。此外,注意观察管壁静脉内径实际大小。详细记录所检测数据[8]。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x2检验,采用Logistic进行多因素分析,P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深静脉穿刺、使用利尿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吸烟、卧床多于1周、合并低血氧症、机械通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导致AECOPD合并DVT的独立因素分别为吸烟、合并低血氧症、机械通气、卧床多于1周(P
3 讨论
对于AECOPD患者来说,若其同时合并DVT,进一步增加了病死率以及致残率,预后效果极差,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是全球高度重视的一大健康问题[9]。因此,对AECOPD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显得极为迫切,可及早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减少DVT发生率,从根本上降低致死率[10]。
本研究主要对DVT组和非DVT组的8个因素(性别、年龄、深静脉穿刺、利尿剂、吸烟、卧床多于1周、合并低血氧症、机械通气)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深静脉穿刺、使用利尿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吸烟、卧床多于1周、合并低血氧症、机械通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在掌握到吸烟、卧床时间多于1周、合并低血氧症、机械通气是AECOPD合并DVT的高危因素后,应对高危患者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降低DVT的发生率。一般来说,护理干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进行:(1)提高预防、警惕意识,定时对AECOPD患者的下肢情况进行检查,有无压痛、肿胀以及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发生DVT时临床症状不显著,为此,需要采用超声诊断方法进行排查确诊[15]。(2)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使用加压弹力袜或者是序贯加压泵,促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16]。(3)正确指导患者如何对下肢进行主动或者被动活动,活动方式可通过抬高下肢、屈伸来进行,以此达到缓解血流淤滞状态目的。同时,定时帮助患者对下肢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4)结合患者情况,必要的时候遵医嘱,使用抗凝或者抗血小板药物[17]。(5)指导患者养成科学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态,禁烟禁酒,科学饮食,确保机体营养所需,增强机体抵抗力[18]。(6)加强对合并低血氧症以及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患者观察监测,作为重点预防对象,发现异样及时采取措施处理[19-20]。
综上所述,对于AECOPD患者来说,诱发DVT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有吸烟、卧床时间多于1周、合并低血氧症、机械通气四个危险因素,为此,应给予高度警惕,加强护理干预,预防发生DVT,达到改善预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毛晓群,钟冬婵,陈丽莉,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6,23(10):556-558.
[2]马万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诊断及治疗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6,21(11):990-993.
[3]S静,林婉娜,罗玉珍.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2016,12(2):777-779.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41(8):453-460.
[5]宫国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44(36):51-54.
[6]董洪英,张云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6,11(1):881-883.
[7]吴永红,胡德春,张盼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6,26(3):123-125.
[8]黄秀霞,庞宝森,杨媛华,张海燕,郭素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2016,30(22):775-778.
[9]马千里,王.深入认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加重[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6,34(3):233-236.
[10]钱瑜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48例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20(5):180-183.
[11]陈孝谦,汪铮,李秀.542例AECOPD住院患者肺栓塞风险和预防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1):77-80.
[12]王同生,毛毅敏,霞,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肺栓塞的临床特征与高危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26(19):312-315.
[13]李振坤,张涛.AECOPD合并肺栓塞继发性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5):697-699.
[14]孙建英,刘飒,王红阳,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抗凝因子检测[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19):14-18.
[15]王原,毕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血栓栓塞的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21(S2):734-737.
[16]刘翠,王筱慧,陆清声,等.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调查及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6,31(4):740-743.
[17]张弘,蔡柏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6,33(2):1134-1137.
[18]王菁,王晓霞,周鸿,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6,29(4):1256-1259.
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 长春西汀;曲安奈德;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视力减退、视水肿以及视野象限性缺损, 易在老年人群中产生。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将会造成患者的终身视力损伤或者视野缺损。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疗效观察主要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接受治疗的100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并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 各50例。实验组中, 男32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52岁。观察组中, 男34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53岁。所有的患者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现象和水肿及视野缺损症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①患者视力突然下降, 眼前有黑影遮挡。②视盘水肿, 色泽淡, 盘周可见少量出血。③与生理盲点相连的视野缺损。④眼底血管造影。
1. 3 方法
1. 3. 1 观察组治疗方法 曲安奈德(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2020202)球后注射, 20 mg/次, 1次/周。指导患者按时服用醋甲唑胺片(杭州澳医保灵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83760), 并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入1.0 mg维生素B1, 5.0 mg维生素B2, 静脉滴注, 1次/d。20 d为1个疗程。如患者的视消肿情况不佳, 可在2周后对患者进行曲安奈德的重复注射。
1. 3. 2 实验组治疗方法 将长春西汀(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50217)30 mg溶入500 ml的生理盐水中, 1次/d, 10 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其次进行曲安奈德球后注射, 用法与观察组相同。并按时服用醋甲唑胺片、复合维生素片以及营养辅助治疗, 治疗完成后, 观察患者视力恢复情况和视神经水肿消退情况。每个疗程为20 d。
1. 4 疗效评定标准
1. 4. 1 治疗后视力 痊愈:视力恢复到1.0或者提升5行。有效:视力提升2~4行。无效:视力没有提升或者继续下降。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 4. 2 治疗后视野 显效:视野恢复正常或者缺损在5°以内。有效:视野存在恢复现象, 缺损度>5但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实验组和观察组的视力恢复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中, 痊愈34例, 有效15例, 无效1例。观察组患者中, 痊愈19例, 有效23例, 无效8例。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实验组和观察组的视野恢复情况 实验组的患者中, 显效23例, 有效25例, 2例无效。观察组患者中, 显效11例, 有效27例, 无效12例。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主要是由于后睫状动脉循环障碍而引发的视神经供血不足, 使眼睛急性缺氧而形成水肿。目前国内主要的临床治疗方式为激素治疗、血管扩张剂治疗等, 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1]。
长春西汀是一种脑血管扩张药物, 能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 增加脑血流量, 降低人体血液粘稠程度, 提升人体的血液流动功能, 提升视觉的灵敏度, 减轻对视网膜的损伤程度。曲安奈德是一种具有很强抗新生血管活性的糖皮质激素, 能够有效释放患者体内的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炎性因子, 促进血管的收缩和血液的流动, 减轻视水肿现象[2]。曲安奈德作用时间长, 药效较为稳定, 避免患者因为需要每天注射而产生痛苦, 同时也避免了病发症状的出现。在本次实验中可以看出, 使用长春西汀和曲安奈德联合治疗的患者视力恢复情况较好, 视力恢复的总有效率达到98%, 视野恢复的总有效率达到96%, 大部分患者得到痊愈, 对此本院认为, 长春西汀联合曲安奈德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中效果显著,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综上所述, 长春西汀联合曲安奈德能够有效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治愈效果, 治愈率较高, 是一种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的联合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东芳,周占宇,赵善瑶,等.复方樟柳碱联合后Tenon囊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国际眼科杂志, 2010, 10(12):34-37.
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的关系范文3
第一节 什么是变态心理学
人的心理活动存在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这种正常与异常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
对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理解:
1.有精神障碍的人,其心理活动并非全是异常;
2.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可相互转化;
3.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类群体中并存是永恒的。
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尚缺乏确切定义(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有观点认为,应将异常心理作为疾病来研究------病理心理学;
也有观点认为,有相当多的心理异常,尚无器质性损害证据,不能称作“疾病”,只能看作脑的功能。
目前只能用”Abnormal psychology”,即变态心理学或异常心理学来命名。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区别:
变态心理学:心理学分支,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
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分支,着重研究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
二 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1 精神分析的理论说明
两个基本命题:
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性的冲动,广义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性”:个体为了求得愉悦而对躯体部分进行的操作活动(如吸吮、抚摸)。
主要观点(基于上述命题推演出的判断):
(1)力必多: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口腔欲阶段:出生~1岁左右,婴儿的生物本能与欲望主要是获取满足与舒适。“自我界限”尚未形成,整个心理生活处于“自爱”阶段;
欲阶段:2~3岁,心理发展上,最主要的课题是学习如何控制、驾驭自己的生物本能和生理机能,来适应现实的世界。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幼儿反抗期”;
生殖器欲阶段:4~5岁,完成“自我界线”的划分,同时已能区分男女两性差别,表现出对异性父母的特殊情感----“性蕾期”。
人的心理结构:
潜意识:被深深埋藏而不能被意识到的精神活动,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幻想、梦、精神错乱、催眠状态、或精神分析时使用“自由联想”,才会出现于意识中;
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精神活动,虽属无意识,但经本人加以注意或努力,即可易于浮现到意识境界;
意识:能被意识到的精神活动。
人的防御机制
防止冲突引起焦虑的能力(弗洛伊德称之为“压抑”或“克制能力”);
是应对挫折或困难时所采取的自我保护方法;
多为无意识过程;
恰当地使用是正常的心理现象,而过度、不当使用则可能为病态表现;
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
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必要条件。如果发展受挫,会出现性心理发展的“固著”或“退化”,造成未来人格的变态和心理异常;
“自我”必须学习外部世界,理性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因而体验焦虑;
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如果克制和压抑非理性冲动的力量不足,会产生异常心理和行为;如果压抑力量足够强大,会形成意识不到的痛苦,这种冲突痛苦隐藏在潜意识中,但常会以扭曲的形式变相表达出来。
2 行为主义的解释
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是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
巴甫洛夫既非从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角度,亦非从现象学角度描述异常心理与行为,而是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条件刺激 (食物)
+ 反射(流涎)
非条件刺激(铃声)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理论:
三个特征:
强度: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存在强弱之分;
平衡性: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强度的均衡性,存在平衡与不平衡之分;
灵活性: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速度,有灵活与不灵活之分;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是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一般技术路线: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再以人为实验对象,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结果相比较;
尽管目前许多学者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作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开端,但按上述路线探索人类心理现象的第一人是桑代克;
美国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
华生:旧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其将对人或动物的行为的环境影响归纳为:刺激与反应(S- R)
斯金纳: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其发明了“斯金纳箱”,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评价1
不同行为主义观点,虽然其各具特色,但最终按科学发展的自身规律,达到互补的目标。特别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现代脑科学的结合,对人类变态心理学的解释与矫正,开辟了新的途径;
评价 2:
尽管对行为主义理论也有褒贬之辞,但其下述论点得到人们的认可,即:人类无论是在种系进化中,还是在个体发育中,其定向反射(探究反射)作为一种适应环境和积累经验的本能(认知本能),绝对是心理发展的动力之一。
3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解释: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关注人的经验,将人作为处在其整个生活过程中的一个整体进行理解;
强调人类独有的特性,如选择性,创造性和自我实现;
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关心人的潜能和发展;
潜能概念:人的潜在发展能力;
潜能性质:无论就生理方面或心理方面,均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异常心理的解释:
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基本焦虑”),即“存在”与“责任的冲突;
人的根本意义是“存在”,是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性,同时又有义务维护自已赖以生存的群体---人类社会,因此必须承担“责任”。 这种“存在”与“责任”的冲突对立所造成的焦虑,就是“存在焦虑”;
第三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正常心理活动功能:
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异常心理活动:
上述正常心理活动功能丧失,无法保证人的正常生活,社会活动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受到损害。而且以其异常的心理特点,随时破坏人的身心健康。
(1)、内省经验标准:
病人: 病人本人的主观体验;
观察者: 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对被观察的行为作出正常或异常的判断;一致性训练问题。
(2)、社会适应标准:
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能否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和改造环境;能否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
是否具有与其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相称的社会能力。
将个体的行为与社会行为常模相比较
4、心理学区分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其形式和内容上必需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
自知力:
定义:患者对自已精神疾病的认识能力。
“自知力丧失”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
鉴定标准:自知力,妄想
(2)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
鉴定标准:情感(逻辑、意向)倒错
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身体意象;理论;研究
近些年来,减肥、整容等相关行业的火爆,表明了人们对自己外貌体型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的人甚至达到了苛刻的地步。如果减肥过度或者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就容易造成强烈的自我否定、焦虑、饮食失调等问题,甚至会产生厌食症等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对身体意象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身体意象的相关理论
16世纪,精神病学家Henry Head最先提出身体意象这一概念。此后的百余年里,身体意象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神经病学。20世纪30年代,Paul Schilder最早将此概念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随后,大量学者投入了身体意象的研究中,产生了大量的概念化、结构化和可操作化的成果。
关于身体意象的定义,Corey 在《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中将其定义为个体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外形以及如何看他人对自己身体的评价。中国台湾学者张春兴认为,身体意象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特征的一种主观性、综合性、评价性的概念,包括个人对自己身体各个方面特征的了解与看法,也包括所感知到的他人对自己身体外貌的看法。
综合来说,身体意象就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外形的评价,这种来自于社会文化的内化以及社会比较的评价,将会影响个体对外界的态度和行为。下面将简单介绍关于身体意象主要的三种理论。
1.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个体所处社会体现出的价值观会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并对个体进行自我评价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整个社会文化都崇尚以瘦为美,那么个体也会认为体型苗条才是有魅力的。同时,社会文化主要从家庭、同伴、媒体三个方面影响个人形成自身的身体意象。家庭影响主要包括与父母的关系和家庭文化氛围。同伴影响主要是指同伴压力,即如果有一个有吸引力的瘦的同伴,那么个体对身体外形方面就有比较大的压力。媒体影响是最重要的一种影响因素,大众媒体总是向大众传递一个美的标准,久而久之,这种标准就内化成个体自身的评价。社会文化理论比较全面地讲述了影响个体身体意象的三大因素,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明确,而且缺乏个体心理过程的解释。
2.社会比较理论。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对自己的评价需要一定的标准,但是社会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所以个体就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获得对自己的评价。社会比较分为三种:向上比较、平行比较和向下比较。而社会比较的动机也分三种:自我评价、自我满足和自我完善。个体的身体意象主要是通过不同种类的比较来评价自身体型而获得的。其中,媒体作为中介在社会比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比较理论讲述了社会比较在身体意象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该理论并没有提及身体意象形成的内部心理过程,因此并不全面。
3.信息加工理论。身体意象的信息加工理论加入了“自我图式”这一概念。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对自身的整体认知,这一认知来自于过去的经验。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身体意象是认知偏向的一种,它来源于与身体有关的自我图式。这种自我图式能使个体将注意力集中于身体、食物等的刺激以及和肥胖有关的事件上。信息加工理论着重讲述了身体意象形成的内部心理过程,强调了自我图式的作用。但是,社会因素对于身体意象的形成也非常重要,不应忽略。
除了以上理论,还有其他从不同角度阐释身体意象的理论,如身体意象失调模型、进化理论、遗传与神经理论等。这些理论论述了身体意象的影响因素、形成过程、行为问题等,但是一直缺乏一个能较全面地解释身体意象的整合模型。
二、我国研究的不足及对其研究前景的展望
1.研究样本的选择问题。其一,年龄的选择。我国关于身体意象的研究对象大部分是大学生或高中生。但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影响,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对外形苦恼不已,出现了焦虑等负面情绪。所以关于身体意象的研究样本应该覆盖尽量多的年龄层。其二,性别的选择。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更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 因而现阶段的研究样本大都是女性。但随着社会发展,男性也开始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所以把男性纳入研究范围也是必要的。
2.研究的方向问题。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对于身体意象的干预研究很少。身体意象的干预研究是所有研究的落脚点,也是所有的理论正确性的验证方式。如果不利用之前的基础理论研究来开展之后的应用研究,那么这些基础研究也只能束之高阁,不能体现它本身的作用。
3.研究的方法问题。关于身体意象的研究主要是采用测量的方法,用得最多的就是问卷法。近些年来,心理学发展了许多研究方法与技术,如ERP、眼动以及FMRI等。这些先进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以后可以应用于身体意象的研究中,更快地推进这一方面研究的进展。
三、总结
关于身体意象的研究开始于神经病学,后被引入心理学。随着心理学的研究发展,产生了许多关于身体意象的理论,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比较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方面阐述了身体意象的基本问题。以后的研究中,应该从研究的样本选取、研究的方向以及研究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 脑梗死; 老年; 综合护理干预; 生存质量; 依从性
脑梗死是常的脑血管疾病,尤其多见于中老年群体,脑梗死的预后较差,不但致残率、致死率高,且易导致患者发生认知、语言、运动、记忆及心理障碍[1-2]。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和进步,脑梗死也有了更好的治疗选择,但对于患者而言,康复治疗是一种陌生的治疗形式,患者在认知程度较低的情况下配合度也差,不但影响康复治疗的效果,同时也增加了护理工作难度[3]。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影响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包括心理因素、认知因素、社会因素等,而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康复训练依从性[4-5]。本文就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及护理依从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的相关标准[6]。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60~79岁,平均(67.7±5.9)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3例,高中20例,大专及以上7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61~81岁,平均(67.9±6.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5例,高中19例,大专及以上6例。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急性起病,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失语、偏瘫症状,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脑卒中急性期的常规治疗和护理,包括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调控血压、改善脑血循环、促进脑代谢、保护神经等。另外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则注意止血。帮助患者改为抗痉挛,定期帮助患者调整,使肢体伸肌屈肌张力达到平衡,一般每2小时变化一次。软瘫期患者要积极进行被动肢体运动,康复期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控制训练强度和训练时间,随着患者的康复逐渐增加强度,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坚持服药,不适随诊。观察组则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
1.2.1 强化基础护理 针对脑梗死患者长期卧床的特点,强化皮肤、口腔及导管护理。皮肤护理:考虑到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长期卧床导致局部皮肤受压严重,易导致压疮发生的特点,在患者入院后即每天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温水擦拭患侧肢体等,告知患者及家属应当做好卫生工作,勤换洗被褥及衣物,护士要帮助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加速血液循环;口腔护理:每天用生理盐水棉签帮助患者清理口腔2~3次,及时清理口腔软腭处的聚集痰液,一方面改善患者的舒适性,一方面防止口腔感染的发生;导管护理: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要做好观察,防止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各类导管的护理工作,妥善固定导管防止脱管等意外发生,留置尿管的患者至少每日2次擦拭会,防止感染发生。
1.2.2 心理护理 绝大多数脑梗死患者均为急性起病,由于患者感觉、语言、运动等功能突然发生障碍,造成生存质量明显下降,患者难以接受事实,出现焦虑、抑郁、绝望等不良情绪,在这些不良情绪的影响下,患者往往会出现抗拒治疗、自暴自弃等行为,不但影响治疗进展,还会进一步导致生存质量降低。有鉴于此,要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护士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消除由于疾病给患者造成的孤独感,并了解患者的想法及心态,通过语言等方式来引导患者逐渐缓解并消除不良情绪影响,重新树立治疗信心。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说明社会、家庭支持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嘱咐家属要时常探望患者,从侧面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
1.2.3 认知干预 康复治疗是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康复认知则是影响患者康复治疗配合度的重要因素。护士要充分认识到认知因素对患者的影响,不要拘泥于传统宣教的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认知干预。除了一对一的宣教和发放宣传手册外,科室可定期举办相关知识讲座,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同时也采用集体授课的形式提高患者的重视程度。采用多媒体为患者介绍康复运动的具体措施及意义,由护士在旁利用视频更好的分析讲解康复运动的过程,加深患者的理解和记忆。利用微信平台建立康复知识宣传网络,通过群聊天的形式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更多的脑梗死康复知识,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认知。
1.2.4 康复护理 康复运动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除了加强认知方面的宣教外,康复运动的指导工作也十分重要。相关研究显示早期的康复训练能够最大限度的促进脑组织功能的恢复,使感受器接受传入性冲动,促进皮层功能可塑性发展,重新建立语言、运动功能。例如面部表情的训练、按摩能够达到活跃面部神经,改善肌群功能的效果。因此护士要将康复运动和认知干预相互穿插,从患者入院后即加强康复治疗知识的宣教,同时在进入稳定期后尽早指导患者开始康复训练,对于语言障碍患者要鼓励其与周围人群沟通,引导患者发声,采用多种训练方式相结合,例如手势、图片等,词汇从易到难,从少到多,根据患者的表情来判断情绪变化,合理安排训练时长,帮助患者重新恢复语言功能;对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要注意和训练相结合,休息以健侧卧位为主,每2小时进行翻身拍背,保持患肢功能位,减少患侧压疮风险,指导患者学习关节活动训练及步行训练,训练量由少到多,训练时长逐渐增加,每天记录患者的训练量及训练时间,并将之反馈给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康复训练的效果,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
1.3 观察指标 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存质量及心理状况进行评价对比,并采用依从性调查问卷了解两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7-9]。WHOQOL-100量表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信仰领域6个维度共100个条目,患者分值越高则说明生存质量越好。HAMA共包括14个条目,HAMD共包括17个条目,分值越高则说明对象的焦虑、抑郁情绪越明显。依从性问卷内容包括康复训练依从性、用药依从性、生活方式依从性、饮食依从性4个方面,各方面依从性评价均采用百分制打分,4项分值均≥80分视为依从,否则视为不依从,并以此统计依从率(依从率=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生存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各生存质量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心理状况 干预前两组HAMA、HAMD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HAMA、HAMD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护理依从性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依从率达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由于脑梗死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语言、肢体功能障碍,因此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下降[10]。如何从身心两方面改善患者的健康水平,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当前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显示,康复治疗措施能够有效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但康复治疗的效果与患者的配合度密切相关[11-12]。Carota等[13]研究显示,康复运动依从性与患者的认知、心理、家庭支持等因素密切相关。王宁群等[14]研究也证实,加强康复治疗相关知识宣教的患者在依从性上要显著高于传统宣教,生存质量也有显著提升。这说明康复治疗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必要前提,而患者的配合度则又直接影响到康复治疗效果[15-18]。因此如何通过护理干预来改善患者的认知、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的康复治疗、护理配合度是当前工作中的重点。
在本次研究中,针对脑梗死患者的疾病特点设计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从强化基础护理、心理护理、认知干预和康复护理4个方面入手优化了传统的护理行为,基础护理措施一方面改善了患者的舒适性,一方面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和尊重[19-20]。心理护理则重视患者病后的心理状态,通过多方面的干预来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与认知干预相结合,消除患者的孤独感,增强患者与社会的交流,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21]。认知干预为康复护理打下了基础,使患者认识到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在之后的康复运动训练中更好的配合护士。从本次研究数据来看,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心理状况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评分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心理状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Dunn A J,Swiergiel A H,Beaurepaire R D.Cytokines as mediators of depression:what can we learn from animal studies[J].Neurosci Biobehar Rev,2015,39(5):891-909.
[2] Robinson R G.Neuropsychiatric consequences of stroke[J].Annu Rev Med,2014,48(1):217-229.
[3] Haneda E,Higuchi M,Maeda J,et al.In vivo mapping of substance P receptors in brains of laboratory animals by high-resolution imaging systems[J].Synapse,2014,61(4):205-215.
[4]Vataja R,Pohjasvaara T,Leppavuori A,et 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rrelates of depression after ischemic stroke[J].Arch Gen Psychiatry,2013,58(10):925-931.
[5]Nys G M,Van Zandvoort M J,van H B,et al.Early depressive symptoms after stroke:neuropsychological correlates and lesion characteristics[J].J Neurol Sci,2005,228(1):27-33.
[6]中A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0,2(4):50-59,69.
[7]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0,4(8):1127-1129.
[8]王纯,楚艳民,张亚林,等.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的因素结构研究[C].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全国学术会议,2011.
[9]王展,石玉芝,王安心,等.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的性别差异[C].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2015.
[10]张长青,方向华,刘宏军,等.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关系[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3):148-151.
[11]魏丽萍,梁燕.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J].临床论坛,2010,4(21):496.
[12]张琳琳.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D].泰安:泰山医学院,2014.
[13]Carota A,Berney A,Aybek S,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predictor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J].Neurology,2015,64(3):428-433.
[14]王宁群,李宗信,黄小波,等.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特异性生存质量特征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0):918-920.
[15] Gainotti G.Emotional behavior and hemispheric side of the lesion [J].Cortex,2012,48(1):41-55.
[16]赵春香.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对方式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唐山:华北理工大学,2015.
[17] Carson A J,Machale S,Allen K,et al.Depression after stroke and lesion location:a systematic review[J].Lancet,2013,356(9224):122-126.
[18] Berg A,Palomaki H,Lehtihalmes M,et al.Poststroke depression:an 18-month follow-up[J].Stroke,2013,34(1):138-143.
[19] Aben I,Verhey F,Strik J,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into the one year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after strok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13,74(8):581-585.
[20]李召芳.脑卒中患者抢救性气管切开的循证护理与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18):2781-2783.
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全科医师;免费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
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关键所在,是缓解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压力的重要举措。免费医学本科生今后面向乡镇(社区)卫生院从事全科医疗工作,因而加强对全体免费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把全科医学教育作为其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目前我们面临的新任务。
一、全科医学概念
全科医学是一门综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的新型医学临床二级学科,它以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以预防医学为主导,防治与保健一体化,为人们提供主动的、综合的、连贯的、协调的和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1]全科医疗首先在美国建立,并相继在西方发达国家推行。我国的全科医学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全科医生是执行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结合生理、心理、社会因素考察疾病,明确诊断,并进行初步处理,通过治疗、预防及健康教育,改善病人及其家庭的健康状况。全科医生是高质量的初级卫生保健的最佳提供者,是健康保健系统的最佳守门人。
二、全科医生人才培养
全科医生是一类重要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病及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其培养目标要求职业操守、人文素养、学科综合、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能力要素有机融合。目前在我国,合格的全科医生十分匮乏,注册全科医疗科的执业医师仅有8万余名,占执业医师总数的4.3%。[2]从2010年起,教育部、卫生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连续3年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本科毕业生。目前,中西部22个省份66所高校已招录免费医学生1万余人,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三、全科医师视角下免费医学本科生的培养
1.培养目标与总体要求
培养目标为:根据国家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的培养要求,为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学得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适应农村及社区卫生工作需求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全科型医学人才。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立志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举止;培养学生对健康和生命的尊重之心,对患者的大爱之心、关爱之情。
知识体系要求为: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熟练掌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技术。基本了解人文科学、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基本技能要求为:具备较扎实的全科医学技能,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具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掌握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处理方法;初步掌握预防医学及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农民群众提供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疾病预防与康复、社区卫生服务、一般疾病的初级诊疗、疑难病症的转诊治疗能力。
2.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
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原则,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毕业实践三段式教学;设置主干学科和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生物医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全科医学课程及选修课等课程群。将传统的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拓展型实践教学各环节纳入课程体系,共同构成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内的、较为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1)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
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实施通识教育,通常包括思想政治、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数学、物理、化学、医学伦理学和医学科学研究概论等课程,为学习医学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打下基础。
(2)生物医学课程
以夯实专业学科基础为主要目标,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通常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课程。
(3)公共卫生课程
以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树立预防为主及为人群健康服务的观念,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主要目标,为独立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奠定扎实基础。通常包括预防医学和(或)卫生学等课程,涵盖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健康教育与管理学、初级卫生保健、儿少卫生学、妇幼保健学、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技能等有关内容。
(4)临床医学课程
以拓宽专业口径和增强专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通常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基础、口腔科学、医学影像学、传染病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皮肤性病学、中医诊断学、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学等课程。
提倡早期接触基层,早期接触临床,利用模拟教学进行临床操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开展临床课间见习、集中见习等获取临床能力,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课程计划中必须制订临床毕业实纲,安排不少于70周的毕业实习,其中50周为临床医学专业实习,以具备实践教学条件的县级医院实习为主,20周为预防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习时间不少于12周),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临床经验,初步形成独立从事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
(5)全科医学课程
以强化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是整合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课程,通常涵盖全科医学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计划生育指导、乡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基本诊疗技术、急救医学等课程。
(6)选修课程
以扩大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全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依据,科学配置选修课程,选修课程通常分必选和任选两大类。
3.教学评价
一是实施课程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主要包括记分作业考核、教学实践活动考核、专题讨论、小组学习、学习笔记等基本形式;二是分析课程考核和考试质量,坚持进行考试方法改革,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孟群,解江林,吴沛新,等.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现状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6,9(3):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