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历史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的历史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的历史背景

大学的历史背景范文1

关键词:大数据;高中历史;兴趣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育领域。这种技术的极大进步,不仅直接改变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而且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大致

如下:

一、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黑板、粉笔是最主要的教学工具,教师的口头讲解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这种黑板、粉笔加老师的教学手段较为原始单一。整个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师居于绝对主动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学手段的单一加之教学内容的枯燥无味,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尽管许多老师都在努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自从信息技术普及之后,教学手段得到了极大改善,学生的兴趣问题也有了很大改观。

就以《孔子与老子》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孔子、老子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在孔子、老子生活的时期,世界各国还诞生了哪些思想家,有的学生说:亚里士多德;有的学生说:柏拉图;有的学生说:释迦牟尼。通过这样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这个时代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制作多媒体的时候,教师要将孔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进行对比,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不同之处,又方便了学生的记忆。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将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变得有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历史课的学习效率。

二、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由于多媒体可以展示大量的信息,基本上取代了教师的板书,也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教师的讲授,从而使教师节省下大量的时间。这样,教师就有机会从一个单纯的讲授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指导者,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来进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由此,便可以实现师生地位的转变,让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就成为课堂的主体。

同时,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使用更多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比如,以《新航路的开辟》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动态演示法、表格归纳法使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通过利用多媒体,可以将理论知识更为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这种新的教学环境下,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想开始涌现出来,如,合作学习法、探索式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涌现,都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大数据。

三、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历史教学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科书,而是要以教科书内容为基础,适当引进一些教科书之外的内容。但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此前对于教材的拓展和补充并不多。现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查找提炼相关的教学内容,将这些新的教学内容引入到教学课件中,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

以《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阿房宫等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入本节的新课。教师也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的相关图文介绍,在讲解完教科书的内容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看一看在这一时期世界其他各国的发展形势。如此,既可以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能对相关历史时期的世界大势有一个宏观把握。

目前,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惊人,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只有熟练地掌握了相应的信息技术,才能有效地创新教学手段,全面改进教学方法,真正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艾音红.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历史素养的培养[A].第五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获奖论文集:中[C],2014.

大学的历史背景范文2

关键词:“卓越计划”;大学物理实验;学与教

2010年6月,我国启动了旨在使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卓越工程”。中国工程院高金吉院士曾指出:工程师是科学与生产发展、科学与社会进步、科学与高技术产业化等的桥梁 [1]。湖南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首批获准参与实施该计划的高校之一,以推进“卓越计划”为契机,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一、实施“卓越计划”前大学物理实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首先,实验态度不端正。学生不重视实验过程,只关心结果是否能符合老师的要求,把实验当作老师布置的任务。有的甚至抄袭或捏造数据,敷衍了事,只图蒙混过关。

其次,未能发挥学生实验的主观能动性。一些在中学没有动手实验过的学生自信心不足,有些畏难,实验过程中碰到有稍微难点的步骤就想求助同学或老师,害怕独立进行实验。

最后,学习目标不明确。很多学生实验时不清楚实验原理,只希望老师把整个实验过程都演示出来,然后依葫芦画瓢,实验时不能自己独立解决,不能从整体上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实验,更不可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实施“卓越计划”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首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同其他传统理论科目一样按教材内容展开,忽略了物理实验本身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等特点,没有对学生的主体性予以足够尊重。

其次,缺乏对学生实验基础的了解。高中物理实验没有单独成课,学生对物理实验的了解一方面来自于教师的随堂演示实验,另一方面来自于考试试卷里的实验题,很多学生从来没有动手操作过实验仪器。而且,我们知道中学的教学主要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展开,右表是2014―2016年湖南省高考命题中相关实验情况的统计,表中的“√”表示该年考到了相关知识。高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实验共有12个,事实上,高考命}内容很少,所以中学在实验上的投入就可想而知了。

最后,教学方法老套,每次实验课几乎模式一样,教师滔滔不绝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甚至有的将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演示。

当前的“学”和“教”模式已经不适应于当前对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人才培养要求。因此,从“学”与“教”的视角重新审视教学过程,探索教学改革模式势在必行。

三、“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探索

首先,教学理念定位准确。我校始终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我们的教学也始终围绕这一理念,旨在把学生培养成毕业后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围绕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2]。

其次,自编教材针对性强。我们在认真研读《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全体教研室成员集体的智慧,自编了教材。教材中,除了延续以前满足下列具体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如掌握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和常用的实验仪器的性能及其操作技术,了解常用的物理实验方法外,还考虑了与中学实验教学的衔接,重点考虑了“基本要求”中的分层次教学的基本要求,即在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开放性实验,进一步改进实验内容和方法,实验形式灵活多样,贴近生活,如测量不同品牌的洗发水的黏度、头发丝的直径等。

再次,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全开放式教学。不仅是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更是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的开放,是观念意识上的开放,其落脚点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鼓励编程处理数据,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鼓励动手对部分仪器进行改进。通过加强实验前的预习和实验过程中的能动性和思考性,减弱对教师的依赖性,促进不同班级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包括情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主体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得到了创造更新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显示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发挥了个人应有的作用,体现了个人的价值,从而更能增强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的信心,也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收集信息、自我表达的能力。

最后,加强业务学习,提升教师整体实力。教研室教师一起分析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课前参与,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帮助学生课后及时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参与改革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等;到省内外高校进行教学交流和调研了解同类院校好的教学经验;积极参与物理实验教学改革,通过改革促进师生间的相互平等交往学习,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反思

首先,目前我们教研室共有8名教师,其中4人拥有博士学位,怎样调动这部分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很好地促进我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赢”。

其次,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现在对学生的评价比较简单,应该加上实验介绍后的口试,强调预习和实验过程,而不是仅仅侧重最后实验数据的准确度等。像德国等发达国家就把实验课的表现作为选拔博士生的依据。

最后,我们的实验课程并没有完全按“基本要求”实施,如在课时方面,“基本要求”要求实验课时一般不少于54课时,而目前我们的课时只有32课时;在实验内容方面,也还不够全面,由于资金等的不足,有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仪器并没有涉猎等。

参考文献:

[1]崔 军.回归工程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2]孙泽文,刘文帆.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5(5).

大学的历史背景范文3

《中国教师》:崔校长,您好。您能跟我们简单介绍下贵校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基本情况吗?

崔楚民:我校尝试与高校开展合作,希望在生源基地校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深入,更多地开发教育资源领域的合作交流。目前已经开始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高校自主为我校高中生开发的选修课程,目前已开设生命科学领域的相关课程3门,小语种法语、西班牙语2门,媒介素养课程1门等共计8门课程。二是开设“翱翔论坛”讲座课程,即五所合作大学依据我校学生的基础,为学生定期开设科技与人文论坛。三是开设“翱翔课程”,即由高校利用寒暑假时间,选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走进高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感受大学学习生活,了解大学专业及相关科技前沿发展情况,培养创新思维和基本的科研兴趣,从而实现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愿望。

二、自选课程,拓宽视野,提升素养

《中国教师》:贵校是如何开展和实行这些大学先修课程的?

崔楚民:严格意义上讲,我校开设的大学课程还只能称之为准先修课程,是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一次探索、预热和前期准备。我们在高中阶段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开设方式主要采取与高中校本选修课程进行融合,与校本选修课程同步开设,大学课程进入校本选修课程目录清单,学生自主选择,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该类课程。目前课程门类主要包括语言类、人文类、理科类三大类别。语言类开设了西班牙语和法语两门,课时为180课时,分别开设语音课、语法课以及阅读与写作;人文类主要开设了媒体素养课程,课时设计为32课时,该门课程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媒体、了解媒体、了解大众传播的基本途径和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正确使用媒体为学习、生活、工作以及成长服务的意识。另外在高二年级开设了生命科学课程,总课时为32课时,主要内容涉及生命科学的前沿发展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重点是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培养学科素养。

以上所开设的全部课程的师资都是由大学提供。在开设前期,我们进行了为期半年时间的沟通与协商,主要是围绕课程门类、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课时安排及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磋商。每门课程结课时都有较为科学的考核评价,有开放式考查,也有论文作品考核,同时也将学生的课堂表现纳入了学分评价。

三、加强沟通,落实科研,勇于改革

《中国教师》:崔校长,贵校在开设大学先修课程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崔楚民:经过将近两年的尝试,与大学合作开设先修课程我们有深刻体会。首先,我们认为这种探索代表了我国基础教育未来改革的方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是目前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重重阻力和困扰。

第一,大学没有相应的部门与中学对接,落实这项工作,我们是通过大学招生部门来与大学的院系进行沟通实施的。由于大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是学校与院系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院系的教学自较大,而中学的内部教学管理完全是直线式的条状管理,沟通方便。但是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学先修课程,大学必须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或机构牵头,来整合多院系的资源,与中学直接对话,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要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必须有相应的教科研机构参与,行政部门牵头,开展联合攻关,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的调研,并且要出台相应的制度承诺,确保选修大学课程的高中生的权益,调动他们的兴趣。

第三,我们在运作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历时两年,从开会、研讨、组织活动到课程的实施,应该说成本不低。单就课程实施为例,一年下来,我们开设了8门课程、8次讲座,累计400个课时,共计花费将近20万元,课时费由双方承担,以中学为主,涉及午餐补贴以及交通费等,每节课课时费平均达到了500元。

第四,高中教育改革已经进行到了深水区,如果没有来自于高中内部强大的改革动力,以及来自上游的政策支持,要想在高中教育改革上有大动作、大作为,是很难设想的。尤其是要实现高中自主办学、高校自主招生,高中与高校实现有效对接方面的突破性的跨越,必须要有超常规的思维和办法来破题、解题,才有可能获得一些进展。

大学的历史背景范文4

随着我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网应用也日渐丰富,教师和学生使用的终端电脑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目前,学校所有普通教室、专业教室均配备了多媒体教学系统,并通过校园网接入因特网,教师在教室里的教学活动可以使用传统的电脑多媒体,还可以使用平板电脑、无线网络等设备和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人人配备了云桌面电脑系统、iPad等各种现代化办公设备,极大地改善了教师教学教研条件;同时,学校数字校园一期、二期建设的完成,也使得学校信息化应用更为普及。

学校信息中心正式在岗人员共有8人,承担着全校信息化建设、各种活动的技术支持、应用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设备的维护管理和维修以及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等工作。随着学校信息化设备与应用的不断增加,给学校信息技术部门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人员少,任务重,工作繁杂。为了保证校园IT设备的正常使用,信息技术教师不得不每天用大量时间去具体学习如何操作和维护这些IT设备(而这些实际性操作恰恰是最简单、烦琐的工作),导致无暇关注和致力于研究如何让信息化设备更好地辅助教学应用,间接造成师资力量的一种浪费。另一方面,学校由于人员编制紧张、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高、非一线教学人员待遇低、职称评定困难等因素,使得学校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员从事信息技术工作。而学校信息化发展与应用却需要信息技术部门提供快速高效的IT服务,无奈之下,我校开展了IT服务外包的尝试。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IT服务的内容分析

研究表明,将部分IT服务外包给专业的服务公司,比什么都由校内教师完成,运行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本着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工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快速高效的IT服务这一原则,我们对本校IT服务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1)学校信息化建设。包括根据学校发展的目标制定并实施信息化建设计划、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等内容。

(2)学校各种应用系统的维护管理。包括数字校园系统、学校网站、教学资源库等各种应用系统。

(3)学校网络中心机房的管理与维护。包括核心交换机、网络服务器等网络设备以及学校网络的用户管理等。

(4)网络的管理与维护。包括网络设备检测、网络系统调试;信息点工作状态检测;网络安全及防火墙检测。

(5)教师终端设备的维护与维修。包括终端设备硬件的维修、系统的维护、应用软件的安装与维护等。

(6)教室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维护与维修。包括教室多媒体系统的软件和硬件维护与维修、教室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维护与维修等,以及多媒体网络教室的软硬件维护与维修。

(7)学校各种会议和活动的技术支持。包括会议室、礼堂和活动中心多媒体系统的软件和硬件维护与维修、摄影与摄像等工作。

(8)学校信息技术相关资产的管理。包括信息技术设备的采购、配发、登记入账、报废等工作。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IT服务外包的内容分析

通过对学校IT服务内容的梳理,我们对学校的IT服务内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建立学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我们认为,学校IT服务并不适合全面外包。因为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虽然技术没有IT服务公司的技术工程师熟练,但信息技术教师了解教学的需要,知道如何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因此,在对学校IT服务内容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适合IT服务外包的内容主要有网络的管理与维护、教师终端设备的维护与维修、教室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维护与维修、学校各种会议和活动的技术支持等。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IT服务外包的做法

经过多方调查了解,目前中学进行IT服务外包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除了设备招标和采购外,其他所有的IT服务全部外包。这种方式学校除了聘用信息技术教师承担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外,其他的信息化工作人员几乎都不需要,减轻了学校人员聘用的部分工作和压力。不足是学校对IT服务外包公司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一旦双方中止合作,将给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

(2)按IT服务的内容及工作量的多少确定外包费用,实际驻场工程师的人数由IT服务外包公司自行确定。这种方式虽然学校可以减少一部分费用,但学校后期增加的信息化应用的维护管理服务,特别是外包合同规定以外的、临时性的IT服务内容将受到影响,可能会因为没有及时得到相关服务导致工作受到不良影响。

经过综合考虑,结合我校信息化建设正在高速发展中,新的应用不断增加,信息中心除了要承担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外,还要及时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学校整体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等实际情况,根据我校IT服务外包的内容,我们确定了IT服务外包公司,由与学校合作多年的学校校园网承建公司派遣两名驻场工程师:一名驻场工程师重点负责教室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维护与维修、学校各种会议和活动的技术支持;另一名驻场工程师重点负责网络的管理与维护、教师终端设备的维护与维修。驻场工程师的具体工作内容由学校安排,除了各自的重点工作外,还需要承担学校的其他相关工作。所有这些IT服务工作学校信息中心人员也参与其中,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技术水平,提高学校IT服务的速度和质量。另外,学校任何一个新建项目,都由承建单位派遣一名短期驻场工程师,在学校驻场一段时间,及时解决新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学习的过程,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技术水平,更好地为学校教师提供IT服务。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IT服务外包的实践情况分析

1.IT服务外包的实践效果

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我校IT服务有了较大的变化。首先,学校信息中心的工作职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主要职责由日常维护转变为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制定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并实施、组织开展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开展课题研究、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等。如在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每周召开一次监理会,讨论研究数字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每学期不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新技术、新应用的培训,如微课制作培训、网盘使用培训、iPad教学应用培训等;并参与了区级课题“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与运作模式研究”“理工附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实践研究”和市级课题“基于学科教学的数字资源常态供给与应用策略研究”“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内容及实施途径研究”等课题研究。其次,学校IT维护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特别是一些重要系统的核心技术故障,维修的响应速度和修复时间都有了极大的改善,保障了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在驻场工程师的影响下,信息中心教师自身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再次,减少了学校因人才聘用或流失而花费的精力、成本以及因系统故障不能及时修复而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造成的影响。

2.IT服务外包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校IT服务外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探索,并不断改进。首先,驻场工程师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态度,将对IT服务外包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从公司的角度来说,由于IT服务外包的利润是固定的,驻场工程师不能给公司创造更大的利润,因此,公司不愿意将技术水平高的工程师派驻学校;从驻场工程师个人角度来说,由于驻场工程师的工作场所在学校,而不在公司,因此,驻场工程师不能参与公司的会议、培训学习等各种活动,使驻场工程师自身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进而影响驻场工程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态度,导致服务质量不高。其次,由于公司人员流动较快,导致驻场工程师的人员流动也较快,将对学校的IT服务质量生产不良影响。每更换一次驻场工程师,学校就要对新驻场工程师进行一次培训,让他尽快熟悉学校的工作环境,熟悉学校IT服务的内容,使他能够尽快适应学校的IT服务工作。因此,更换驻场工程师期间,学校IT服务质量往往是维修响应时间长、服务水平下降的时期。再次,遇到一些临时性工作量较大的IT服务时,因信息中心教师没有及时参与,仅仅让一位驻场工程师承担整个任务时,会造成完成时间延长,服务对象不满意。如学校准备给30位学科教师配发电脑,如果没有学校信息中心教师的参与,仅由驻场工程师承担这项工作,也许需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这样学科教师就会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对学校IT服务不满意。

3.改进措施

针对我校IT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措施并将在今后的IT服务外包中进行探索实践。首先,要求IT服务外包公司派驻的驻场工程师,至少应熟悉该公司承建系统的技术,能够解决系统在使用中出现的常见故障。当系统核心技术出现故障,导致系统中大部分用户不能正常使用时,公司必须及时派出技术骨干到现场解决故障。其次,更换驻场工程师时,必须由原驻场工程师带着新驻场工程师熟悉情况,时间至少3个月,以便新驻场工程师尽快适应学校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再次,遇到临时性工作量较大的IT服务时,信息中心教师必须同时参与,发挥集体的力量,尽快完成任务,提高服务质量。

总之,我校在实行IT服务外包后,学校IT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重心也转移到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开展课题研究等方面上,不仅促进了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教师个人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但是,我校的IT服务外包毕竟还处于探索实践阶段,需要继续探索实践,及时解决IT服务外包中存在的问题,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快速高效的IT服务,并建立学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大学的历史背景范文5

【关键词】大学辅导员;人性化管理;必要性;对策

进入21世纪,信息网络化、知识大爆炸、经济全球化等一系列的社会新变化对当代的大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当代的大学生更加强调个性,自主意识也越来越强,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大学辅导员作为第一线的学生管理和教育的人员,其工作对于大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辅导员不应该知识管理者,更应该转变角色成为学生的服务者。在工作过程中,要树立人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加强自身理论的学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并帮助其解决困难,让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大学生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

(一)人性化管理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当代的大学生人格更加独立,对很多事务都有自己独立的立场和见解。在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方式之下很容易使得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其逆反心理的形成有着很多方面的因素,客观上来看,有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传统的教育体制以及文化观念适应不了当代学生发展的需要等;主观上来看,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造成其心理发展的失衡、学生自身的理想与社会的现实落差太大等。当代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传统的程式化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建立起全新的教育体制,转变教育的观念,实行人性化管理的新模式。

(二)人性化管理是培养大学生优秀品质的需要

当代的教学理念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流传几千年的儒家教育的思想,强调老师要为人师表,学生要尊师重教。儒家的教育理念注重对人们的道德教育,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当代的大学教育来说,知识教育只是促使学生更好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更重要的应该是对学生的人性教育。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是进行人性化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品质的培养和品格的熏陶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人性化管理是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在如今商品经济盛行的条件下,实行依法治校已经成为未来大学管理的发展方向。实行人性化管理对于推动依法治校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文明的发展缺失不能离开法治的约束,但是法治的建设的进程也不排斥人文的关怀。最近十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化教育逐渐转变为了大众化教育。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趋向于人性化管理。同时,实行人性化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紧张气氛,化解学生与学校的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对和谐校园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大学辅导员人性化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工作理念

当今教育领域不断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教育模式也由原来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学生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学生工作时要充分了解当今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对学生各种合理的需要要有准确的把握。积极引导学生在人性化管理的体系下更加注重与他人和睦的相处,同时,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模范,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学生的工作中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争取实现学生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二)实现以德治校与法治管理的统一

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独立,学生的自主性十分强,但是,大学生虽然在年龄上已经成为成年人,但是很多在心理上还不十分成熟。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等一系列新形势的影响下,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些人思想中开始出现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对于大学辅导员来讲,如何帮助学生摒除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已经成为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工作中要抓住德育这一重点,做到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国家大力实行依法治国,大学生思想中的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越来越强。新时期的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要坚持以德管理,还要注重依法管理。在大学辅导员进行学生工作时,要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的进行法制教育,可以利用一些法制讲座等活动来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并结合自身的具体工作内容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讨论,使其对法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积极引导学生以积极正确的态度来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

(三)注重大学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培养

在当今大学生自主意识高度发展的大背景下,辅导员的素质要求也进一步提高。首先辅导员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体系和一定的工作能力,利用教育学的原理针对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来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其次,辅导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要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积极探索学生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用专业的理论、先进的思想、丰富的知识来培养人才;最后,辅导员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辅导员首先要有坚强的品质,在工作中勇于克服困难,还要做到心胸开阔,对于学生之间的问题要以包容的胸怀来对待,尤其是在与学生发生矛盾时更要以豁达的胸怀来引导学生知道并改正错误。

当今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意识的增强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线实施者,做好学生的人性化管理工作,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卫成,王华玲.论新时期如何加强大学辅导员的人性化教育管理工作[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60-63.

大学的历史背景范文6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奠基性工程,高中教育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提高高中教育质量,既是国家的重大需要,也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民生工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战略性布局,全国高中也在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和号召,开展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实验。从国家到地方,从政策到实践,都迫切需要高中教育改革方面的专业理论、方法和技术,需要能够满足高中教育发展需要的研究和实践人才。然而我国教育领域在高中教育方面的研究力量却相对薄弱,已有研究课题小、散,不够系统,对高中综合复杂问题缺乏系统、多层面深入研究,难以为真正解决制约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提供有力支撑,制约了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影响了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机衔接。全国高校尤其是师范大学的教育学科,有责任针对我国高中教育研究的薄弱现状,重新汇聚力量,转变科研组织模式,开展能满足高中教育改革重大需求的、学科-科研-人才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研究,为我国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12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与相关协同单位共同成立了“中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是一个全国层面的开放平台,以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为重点,从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层面开展基于证据的质量评价与提升工作。高中教育研究中心作为该中心的一个重要子平台,将致力于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开展高中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围绕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的一些关键因素开展理论层面、政策层面、实践层面的探讨、交流与对话,为我国政府开展高中教育的研究与决策提供重要的政策咨询,推动高中教育高质量、有特色、多元化的发展。二是为全国高中学校提供共同研究、共同创新的合作平台。通过建立大学与大学、大学与高中、高中之间、国际国内的协作创新平台,举办年度京师高中教育峰会,召开高中教育国际研讨会,打造高中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的交流网络与平台,实现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单位之间的有效联动机制。三是为全国高中学校和地方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搭建优质的服务平台。中心通过积极整合国内外所有优质的学科专家、科研成果等资源,努力做好两方面的服务。一方面服务好全国高中的发展。通过开设大学先修课程,举办高水平教师培训、校长培训,为教师、校长的专业发展提供平台,为全国高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另一方面服务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开展与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协同创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服务体系、质量保证体系,突破制约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北京师范大学正在大力加强中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为其提供充足的经费、空间、人力方面的保障。希望借助高中教育研究中心这个全国性平台,推动全国有志于基础教育研究的人士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开展合作,解决我国高中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也希望通过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师范教育和综合大学中的教育学科,真正切实地协同起来,支持学者和教师潜心、深入、持续地为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开展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政策研究和实践服务,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代表教育部基教二司对北京师范大学成立高中教育研究中心、召开高中教育高峰论坛表示衷心的祝贺!北师大在教育人才培养与研究方面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特别是在基础教育研究方面,有着优良传统。半个世纪前,曾任我国教育部部长的北师大附属中学校长林砺儒先生,在他的校长就职演说中就中等教育的目的提出“中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中等教育本身”,不是为了升学,也不是为了就业,而是全人格教育的观点,至今仍有重要意义。现在,北师大在我国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基本普及的情况下,成立高中教育研究中心,意义重大。希望高中教育研究中心能打造成未来我们国家高中教育的政策咨询中心、高中教育研究的信息中心、高中教育的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中心。

我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对北京师范大学高中教育研究中心的成立和高中教育高峰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先回应刚才董奇校长讲话中提到的协同创新一事,中国教育学会将为北师大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作出我们的贡献。对于高中教育,我谈两个观点。第一,高中教育是我们国家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学生在校期间养成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形成的学科基础和综合素质,对于他们进入大学之后的深造以及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对高中教师充满了感恩,对在座的各位名校的校长充满了敬意。第二,“两会”刚刚结束,我的体会是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继续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出现了新的特点。这个新的特点是,由于关注教育的群体在不断增加,每个利益群体有他们自身的利益诉求,呈现出多样化的价值取向,这使得我们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所谓的“深水区”,要像过去一样出台一项具有普惠性的、大家都鼓掌欢迎的改革政策或举措,现在已经越来越难了。这个问题的解决,关键是如何提高我们国家的各个层次的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要做到这点,需要我们教育领域内部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能够协调地改革,需要教育领域内部和教育领域外部,也就是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相互协调,进行系统改革和协同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涉过教育改革的深水区。从这个意义上讲,北师大成立高中教育研究中心,将在座各个学校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优势与北师大教育科学的优势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必然会对我们国家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党的“十”和刚刚闭幕的“两会”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现在成为关注的焦点,社会各界和家长对高中教育议论纷纷。而我们教育内部对高中教育的研究和关注过少使得高中千校一面,艰难前行。高中生普遍压力过大,视力下降,睡眠不足,学习知识呆板,动手能力较弱,个性特长不明显,多样化发展没有得以实现……这些现实问题促使北京师范大学成立高中教育研究中心,希望与大家――来自高中一线的校长、老师们一道研究高中教育,服务高中教育,促进高中教育健康发展。

高中教育研究中心将在以下四个方面开展重点研究:一是为国家高中教育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咨询;二是创新测量与评价手段,开展高中教育质量研究;三是探索基于评价的基础教育质量综合改进模型,为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科学的示范基地;四是搭建广泛的协作平台,创新合作体制机制,促进我国高中教育研究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通过研究与实践,希望高中教育研究中心能对我国的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实质的贡献,为国家的高中教育改革提供咨询和建议,从科学的角度回答并逐步解决社会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