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课程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课程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成功体验心里补偿严而活
初中学生虽在中学阶段都接受了一定的体育教育,但因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均有明显差别。进入初中后,学习压力大,学习负担也重,加之正处在生理、心理变化的交叉时期,身体出现较明显的变化,心里也变得复杂起来,她们也可多表现出无兴趣或被动学习,尤其是女生,因此提高女生对体育锻炼的心里承受力,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一环。
一、女生上体育课的心里特点
由于性激素的反馈影响,导致相应的心理变化,她们不再像小学那样活泼好动,对青春期性形体的变化非常敏感,变得腼腆、羞怯。进入了区别于小学的课程,使她们感到兴奋,体育课的学习内容和考试标准,又让他们担忧。体育不及格,这对女孩来说,心理压力是大的。由于女生自尊心、荣辱观、青年群体意识等因素影响,又使体育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占有一定位置,她们对体育课的意义、作用都正确认识,但上课的动机确实多种多样的。她们虽然知道体育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消除大脑疲劳,有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但相当一剖分人又怕上或不愿上体育课,不喜欢“达标”,讨厌那些身体素质训练,只想“随便玩玩”;学习动机不稳定,对体育课有很大的惰性;对体育活动的进取精神差,怕失败的心理往往高于进取的心理。
二、利用成功体验,提高动机水平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太高成就动机,淡化挫折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藏意图,针对个性特征,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调动女生内心的积极心理因素,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有利时机。如变换练习方法,改变动作的某些要素(方向、幅度、力量、速度、节奏),适当降低器械的高度、重量等,使女生也能获得成功和喜跃的情感体验。这样,通过不断的强化,不仅可以消除心理上的消极防御机制,密切师生关系,而且有助于激发奋发向上的愿望,逐步提高动机水平。
三、借助心里补偿,克服自暴自弃
所谓心里补偿,是指人们在心里失衡时,利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掩盖或抵消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已维持自己的心里平衡。心里学研究表明,补偿是弥补自卑心里的最好武器。可以给自卑意识强力的人提供成功的精神力量。从中获的自尊、自信、自爱。为此,教师一方面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女生并非样样都差,有的女生跑的慢,却投的远;有的女生投的近,却跳的高;有的女生跑、跳、投、差,却课堂纪律好、学习认真、练习刻苦等等。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女生的“闪光点”,利用“闪光点”鼓励女生发挥优势,由强到弱,在由弱变强,从而认识自己的价值,逐步改变消极的自我认识。
四、掌握女生特点,合理安排体育课
由于性别与个体的差异,初中体育课就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安排。
1、合理选择教材
目前各类初中自编的教材与小学教材有很多重复,突出女生特点和实用性强的内容不多。女生多倾向于一些竞争性不强的内容。如健美操、武术、排球、羽毛球等。她们认为这些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身心健康,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节奏、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对今后走向社会也有实用价值。因此在教材选择上应从学生实际、兴趣和爱好出发,通过趣味性、娱乐性的活动来改变她们参加体育运动的戒备心理。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知识,使她们了解运动健身、健美的生理机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改进教学方法
(1)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加以正确引导,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要严格要求,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
(2)结合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3)通过直观教学如看录像、看比赛等多渠道地让学生了解体育,使她们通过体育课不仅身体得到锻炼,而且心里得到满足。
(4)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更新自己的业务水平。在教学中要有多种教学手段,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做好课后的感情交流,多与学生接近,尤其要与体育成绩差的学生接近,多与她们交流思想,缩短距离,达到感情上的沟通。
3、尽量用游戏配合课堂教学
游戏还是很敏感的。体育技能单纯的传授是很枯燥的,特别是对于刚开始的队列、广播体操教学,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充分地备课,找出适合女生做的游戏,让学生们觉得教师的方法很有趣,她们就愿意学习一些看似枯燥无味的体育技能。
五、做一个“严而活”体育教师
体育课程的特点范文2
近期,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颁布了《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框架方案》)。其中,对语文学科中考改革提出以下要求:“语文学科要突出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基础性重要地位,注重语文试题同其他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把历史、地理、政治三门课程所学内容作为依托和背景材料,适度融入语文命题中,引导学生重视相关课程内容间的联系,发展综合性学习能力。”这一要求,不仅是对2014―2016年语文学科中考改革提出的要求,也是对今后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提出的进一步要求,给语文课程的具体实施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加强教学内容整合,促进学生整体提升。《框架方案》提出了中考语文试题要“注重同其他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的要求。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构建与其他课程沟通、与生活实践联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体验,方能达到《框架方案》提出的要求。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根据学情,灵活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教师可设置各种活动专题来沟通语文学科与其他课程的学习,沟通课内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在这些活动专题,教师需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需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从而实现促进学生整体提升的目标。
构建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语文课堂。“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是学生获得能力的途径,也是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目的。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听说读写的条件,在学生语言实践中不断给予帮助与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过程,在实践中领悟方法,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在实践中培养素养,最终达到拓展应用的目标。教师可通过任务驱动等方法,帮助学生通过借助其他学科的资源以及其他条件完成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收集学生表现出来的语文能力方面的问题,借助学生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既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又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和运用的领域,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发展综合性学习能力,聚焦语文素养的提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科中考试卷中的一个板块,一直备受教师关注,特别是到中考复习阶段,训练更是密集。这种复习主要体现为纸笔做题技巧的训练,而非真正意义的“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应“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这种学习方式基于实践,适合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在教学中,可采用组织综合性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关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转变“考什么、教什么”的想法,转变只教教材、靠考前复习的做法,适当设计基于社会实践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以达到增强学力的目的。
构建体现课程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的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追求,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途径。教师要在不断的实践中,进一步开发与时代需要相适应的课程资源,继续尝试“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方法,真正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
体育课程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 内容设置 价值取向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烈呼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呼唤身心健康的人才资源。为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开始从体育教学改革的狭窄圈子走向整体的体育课程改革。然而,面对体育课程教学时数的大幅度削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定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与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仍存有争议。因此,以什么尺度或价值取向来选择和设置体育课程内容,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研究的热点。我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方法,结合国外相关课程研究成果,提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价值取向,以期为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性质与目标定位
2002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明确规定:“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尽管《纲要》没有针对高职院校的具体特点对体育课题的性质进行专门的规定,但这些年来,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一直把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来对待。
我国的高职院校以职业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实用、实干型的人才为已任,因此,更注重学生毕业时的职业岗位能力,教育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技术性、实用性、应用性等综合职业能力特征,使它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学科教育。但多年来,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并没有同其人才培养特点相结合,只是机械地套用《纲要》中提出的主要适用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即泛泛地强调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没有围绕学生的职业特征进行目标定位。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现实困难
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之所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除了体育课程目标没有反映出人才的培养特点外,还存在着以下一些现实的困难:
1.体育教育思想落后。由于受传统体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任务,片面强调以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为中心。这种思想和观念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适应了时代需求,但造成人才培养的片面性。其后果是只注重近期效益,忽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科学健身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不利于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的培养。这种思想的存在,阻碍着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创新。
2.体育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和发展特点的制约,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条件相对较差,体育场地、器材、师资等教学资源相对缺乏,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在教学硬件、软件上受到严重的束缚。
3.体育教学时间分散多变。高职院校一般学制为三年,按照体育课程标准的规定,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为三个学期,但更多的院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安排了两个学期的体育教学课。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灵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办学模式多,实习、设计、实训次数多,占用教学时间长,体育教学在一个学期内常被分割成不规则的2―3个时段。再加上高职示范性建设专业更加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致使专业知识学习和实习实训课时进一步延长,体育课时愈来愈少。
4.用人单位的需求误导。目前,用人企业的功利性较强,部分用人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一般只注重学生的业务能力,几乎忽略学生的体育能力。在这种需求导向的扭曲下,学校对学生的体育评价被视为可有可无,学生学习体育的态度和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与中学相比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体育教育在高职院校中愈来愈边缘化。
三、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价值取向
课程内容设置是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是课程价值观和目标的具体反映和体现。从理论上讲,课程目标越是能揭示学科知识、反映社会发展与学生的需要,就越能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基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性质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我认为,高职院校在设置体育课程内容时应把学科知识、社会发展、专业特点与学生需要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1.精选学科知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结构主义课程论者主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并强调选择课程内容时要尊重学科知识的内在体系,认为学科知识这一价值取向的基本使命是传递文化。体育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近些年来,随着“终身体育”教育的兴起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确立,众多的高职院校进行了体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方面,逐步形成了以运动项目为依托的教学内容体系。按照现行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计划,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如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游泳等,学生真正用于学习每个体育项目的时间非常有限,很难系统地学习和掌握1―2项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和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更体现不出高职体育课程应有的特点和作用。因此,怎样从大量的体育课程内容中精选出适宜的教学内容,将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具体落脚点。
2.适应社会发展。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需求不仅影响着学生身心发展的具体内容,而且成为课程选择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必然要伴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从目前的情况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滞后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战略的实施、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大众体育文化传播的繁荣为新时期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重视当代社会生活对课程内容设置的影响,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必须考虑的问题。
3.考虑专业特点。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实用人才,所开设的专业具有很强的职业性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体育课程内容时,应把体育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紧紧围绕未来不同职业的发展方向,教会学生掌握各种职业实用性的身体训练方法。这就需要各高职院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设计多类体育课。如,根据不同职业的身体活动特征(伏案型、站立型、综合型),以及学生毕业后的走向,设置发展职业体能和预防职业病的体育项目(发展职业体能内容主要包括发展与职业劳动相关的体能、职业病的预防与体育保健康复方法等内容),采用“两至三项主项带其他副项”的课程设置模式,即在某一类型的专业中,主要学习两至三个有显著作用的项目,提高该类型专业学生的职业体能和身体素质。同时为了保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选几个相关项目进行训练。这样既可符合职业发展的需要,又可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4.尊重学生需要。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需要是全面的、有层次的和具体的。全面的需要,即学生的个体发展对课程内容产生的全面需要。例如掌握动作技能需要、审美需要、表现自我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升学与就业需要等。有层次的需要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具体的需要则突出表现在对课程内容的排列既要有助于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又要使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内容感到能接受。但实际上,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往往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忽视了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和体育经验等,致使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实际需要难以得到满足。在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呼唤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趋势下,尊重学生的体育需要体现了时代精神,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
四、结论与建议
体育课程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体育教育思想落后、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体育教学时间分散多变、用人单位的需求误导等原因,体育课程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重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势在必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须以精选学科知识、适应社会发展、考虑专业特点与尊重学生需要为基本价值取向。建议高职院校在改革体育课程时,围绕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职业技能特点、职业特征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开发,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强调知识教育、技能掌握、能力增强、体能提高和习惯培养,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华.论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外国教育资料[J].1999.5.
[2]胡茵.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4.
[3]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N],2002.8.6.
体育课程的特点范文4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模式及类型进行分析研究,并以此对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重构提出建议.
关键词 :高校体育;课程模式;重构;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7;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63-02
最近几年,人们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越来越关注.但是由于高校扩招等原因,一系列问题开始出现于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所以,重新梳理并构建新的体育课程模式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1].
1 体育课程模式的内涵及类型
1.1 体育课程模式的内涵
体育课程模式是指以特定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为依据,从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整合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的管理者总体设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评价,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方案进行体育实践活动,从而形成由高校体育教师、大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较为典型、稳定的课程范式.
1.2 体育课程模式类型
(1)原生课程模式
原生课程模式是指通过系统地分析特定对象,采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深圳大学的教学俱乐部模式就是原生课程模式.
(2)派生模式
派生模式是指通过分析特定对象的课程系统,在已经建立的课程模式的基础上派生出新的模式.
(3)子项模式
子项模式是通过系统地分析体育课程,提出来一个课程基本模式,将基本模式作为母体构建出新的课程模式.
课程生成方式的多种多样说明在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时可以从学校的自身情况出发,在对其他学校的经验进行借鉴的基础之上再创造,也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在基本模式之上创造新模式.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模式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正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2 高校体育课程模式重构实践
2.1 高校体育课程模式重构特征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对体育课程模式进行构建已是势在必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是对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构建进行探索实践的典型.其中,北京大学采取“完全开放式”的体育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具有开放性、民主性的特点;深圳大学的体育课程模式则表现为俱乐部形式,主要特点是:体育教学和各种体育活动都是以俱乐部的形式来进行;江苏大学把“自主构建”作为体育课程模式的重点,特点是:体育课程的约束力同灵活性紧密结合.
2.2 高校体育课程模式重构的内容特点
首先,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重构不仅仅限制于体育教学范围之内,它是将体育教学以及学校体育的各种活动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并具备一定的体育能力[2].目前很多高校大力发展体育社团,其声势完全超出体育领域,以上发展趋势说明,需要对高校体育课程模式重新进行定位和理解,仅仅依靠体育教学恐怕难以适应我国先进的体育课程发展趋势.
其次,高校将对高水平的运动队伍投入极大的重视,高校体育会对我国的体育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另外,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不仅仅局限在体育领域.第一,在保留传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同时,对于营养或者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也应当有所涉猎.在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同时,也要保障学生体育运动时的健康和安全.第二,要从学生的兴趣与实际需求出发安排课程内容,不断地对体育课程和教学范畴进行拓展.例如一些高校在体育课程中开设围棋、台球等课程,另外还有一些高校引进诸如攀岩等一些拓展类项目.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生活类、生态类、生存体验类项目,这是对高校体育课程内涵以及外延的延伸与拓展.
3 高校体育课程模式重构的建议
3.1 构建理念更新高校体育课程模式
最近几年,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建设,使高校体育课程的理念也相应地产生了巨大变化.理念的更新变化使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出现在课程模式的构建过程之中.高校想要构建出与本校特色相适应的体育课程模式,就应该把由教育部所颁布的《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的共性理念作为理论依据更新理念,从而使体育课程所具有的特征与本校实际相符合.
在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时,我们必须重视理念更新对于课程模式构建所起的作用,通常给某个课程模式命名的时候,既对《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共性特征予以体现,也对本校的个性特色以及理念有所反映.例如北京大学所采用的“完全开放式”体育课程模式等,这些课程模式的命名,既是对体育课程构建新理念的反映,也是对本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核心内容进行诠释.
3.2 整合、分解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目标
一般说来,分解、整合是对体育课程标准的思维与操作方式进行实施时的两种趋势.通过分解课程目标可以达到对体育课程目标的方案以及体系进行阐述的目的.课程目标在《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被分为总目标、具体目标两种.在进行高校课程模式构建过程中,应该利用有效的课程整合方法,将体育课程目标同高校的客观条件紧密联系,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整合或取舍体育课程目标,使得体育课程目标成为既利于课堂教学也便于实际操作的学习目标,使课程目标与高校体育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满足大学生实际发展需要.
3.3 变革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内容及组织形式
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抉择.高校体育课程要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满足大学生的个性需要,与此同时,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等的培养,所以教学内容要更为广泛,留有更多可供选择的余地[3].学校从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出发,把内容进行分类;另外学校还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罗列公布体育内容,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取舍,让学生开展自主健身活动并对锻炼的方法、技能进行自主学习.将体育理论类知识、技能类体育内容、拓展类运动项目以及时尚体育项目包含于体育内容之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使学生具有体育兴趣及体育习惯,锻炼学生的体育意志、体育品质,并使学生具有端正的体育态度和良好的体育行为.学校在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时,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并遵循不同的原则.如可以把一般的身体发展练习囊括于基础类体育内容之中,并将其安排在每一个教学单元里.对于体育专长类内容,则要给学生多种形式进行自主选择.另外,可以通过小型化、课题化的形式向学生初步介绍拓展类内容,少安排一些拓展类内容的教学课时.此外,在开展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时,可以采用教学俱乐部、完全开放式等课程形式,学生可以对体育课程自主选择,可以利用主项选修、副项搭配或成套选择等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组合.
再者,要重点关注高校体育课程的单元构建.大学体育课程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制定符合其个性特征的学习内容,所以,高校体育课程的单元设计要重点关注学习内容的选取.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与此同时,要更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很多高校体育课程所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都已经突破教学行政班级,依据体育课要求重新编班,在高校教务部门指导下,调整课程表.有两种调正的方法:一是将一些课时作为选修课时,这样就可以打破班级、年级的界限[4].此种方式可发展成为完全开放的教学模式,诸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自主性比较强的学校都采用三自主的教学方式,所谓三自主是指:对运动项目进行自主选择、对任课教师进行自主选择、对学习时间进行自主选择.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固定班级授课的条框,很好地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5].另外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专科性学院,保留了传统的以教学行政班为单位来进行授课的方式.
3.4 多学科角度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构建
高校体育的课程模式应该从生理学或者心理学等多学科出发进行构建[6].高校体育课程构建对于生理学知识的使用,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安全,使学生具有健康的锻炼习惯;第二方面是在体育课程领域引入运动处方等理念和方法.这样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不仅能够适应时展的需求,也与每个学生所具有的锻炼习惯相符合,满足了学生个体的需要.另外,很多高校也关注了学生在体育锻炼之后要进行自我评价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对高校体育课程进行构建是指:在进行高校体育建设以及教学实践活动时,把心理学知识作为依据,运用体育心理学知识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新模式.目前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所重视.例如快乐教学模式、创造教学模式等[7].这些课程模式都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所建立的,对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探讨和关注.时代的发展、健康观念的不断更新,都促使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既要重视对学生的生理构建也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构建,对于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情绪加以重视,使学生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达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8].
结束语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重构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优化课程,通过有效而系统的方法整合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各个要素,优化模式整体.
参考文献:
〔1〕杨辉,刘芳,罗小芹.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构建的理论探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96-97.
〔2〕吴国清.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陈小蓉,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4〕刘守燕,朱锋.中外合作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体育科学,2013(8):47-49.
〔5〕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6〕王林.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弊端与改革思路[J].体育与科学,2012(7):28-31.
体育课程的特点范文5
一、关于体育课程的性质
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什么?人们的认识是不一致的。有的人认为,体育属于活动课程,它是以身体实践活动为基本特征,具有活动课程基本属性的学科;有的人认为,体育虽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它是需要经过严格、系统学习的学科课程;也有的人认为,体育既有实践性强等特点,它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型课程形态。如何看待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涉及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与排列等一系列问题。
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加以分析。
(一)从课程分类的角度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体育学科长期以来是以学科课程为主作为编订课程的主体。这种课程形态是把体育作为科学看待,认为体育是一门科学,它既包括体育的科学理论,也包括运动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设计中以体育的科学理论和实践为依托,根据教育的需要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排列适宜的教学内容,组织起体育学科体系,从而达到学校教育的目标。这种课程设计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在课程目标、教材分类、内容排列、考核 评价等方面不断地改进、完善,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
1.有利于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准确地定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的规定:“义务 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培养目标。
2.有利于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体育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积累起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文化科学基础课程的内容也包括体育文化。这样认识,有利于加强体育课程的文化含量,改变以往只偏重于技术的编排倾向。
3.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主要应该为学生打下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基础,打好体育基础文化、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基础。只有真正打好体育的基础,才能真正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4.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对于学生当前的成长以及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是一种物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基础教育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阶段,体育的习惯、能力、意识的养成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
二、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管见
(一)适应课程发展趋势,改革单一课程模式。长期以来,体育学科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编订体育课程的,它对于确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形成体育学科体系,保证全体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体育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可供发展的基础。改革体育课程模式,吸收各种课程理论的优点,逐步形成体育学科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课程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已证明,多种课程模式相互交融、优势互补是课程发展的必然,我们应该对几十年来建立的体育学科课程体系进行认真、系统地总结,扬长补短,同时注意吸收各种课程理论的优点,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加以改造,逐步形成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
(二)加强体育活动课程研究,进行多种体育活动课教学实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中增设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体现之一。在体育活动课程和体育活动课教学实验中,有必要认清以下几个问题。
1.课(教学)和课程是有区别和联系的,应避免把课程混同于教学。课程是观念的东西,说到底它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是实现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手段。而教学 是实践层次的东西,课程要靠教学得以实施,学生和课程内容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学的基本特征,不是课程的基本特征。在课程改革中把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加以必要区别。当然,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应该明确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而且只有当广大教师理解了体育课程的意义和要求,参与到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的教学改革才会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发展。
2.体育活动课教学实验,根本问题是处理好体育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目前我们理解为学科类课程多侧重于对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中是学校课程的主体;活动类课程多侧重于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中是学校课程的辅助形态。因此,两类体育课程的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
体育课程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排课表;合理安排;对策
一、学校体育课教学安排现状
由于学校在安排总课表时,都是优先考虑其他课程的安排,总喜欢把体育课拿来“填空” 极易造成以下现象:
一是上午人少,下午人多,造成下午上课的质量下滑。这主要是由于教师要做示范动作及重复多次的领操练习容易产生疲劳。
二是星期一、二、三人少,星期四、五,特别是星期五下午人多,造成后期体育课质量严重下滑。这是重复性疲劳造成的。最近美国坦普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重复性工作者如教师、打字员、钢琴家、装卸工等,容易出现早期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疲劳或情绪低落。
三是学校的特殊原因。在每星期二及星期四下午安排班会学习课,学校教务处为了保持体育课每天四课时的教学时间,因此在星期二及星期四将体育课安排在早上第一至四节课。早上上课时,部分学生起的晚,经常在第一节课下课后才吃早饭(教师要求学生早上上体育课前必须吃饭,强调多次仍无效果),由于上体育课,有的学生就把第一节后吃早餐的习惯也省了,老师在加量的时候学生极易产生低血糖,晕倒,呕吐现象,且这种现象经常发生;老师不加量又达不到锻炼效果,造成两难现象;有时学生刚吃完早餐就上体育课,造成呼吸肌痉挛及呕吐、阑尾疼痛等现象;而且一上午连上四节体育课,体育教师也极易疲劳。第一、二节课学生上体育课时,由于体育课是通过身体反复练习,来掌握体育的技能、技术与知识,起到增强体质、发展身体素质的效果,两节课下来,汗流浃背,甚至衣服可以拧出汗水来,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肌肉内的磷酸肌酸逐渐降低,长时间的持续运动中,由于糖的大量消耗,肌糖元及血糖均下降。能源储备的消耗与减少,会导致各器官功能的降低。加之肌肉活动时代谢产物的堆积及水盐代谢变化等影响,机体工作能力就会下降。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的降低,造成大脑供氧供血不足,导致第三、四节课极易疲倦睡觉,严重影响了三、四节其他课程的质量。
四是场地有限,器材不多。学校现在场地有限,器材不多,人多时在场地器材使用上发生冲突,十几个班一起在大操场上,练习时间少,造成技能掌握不纯熟,身体素质下降。试想一个班50人,十几个班有约近千人,除去在室内上课的约一百多人、篮球排球规定场地的约二百人,足球课五十人占据整个学校操场标准的400米跑道以内,其余五六百人在此外的室外场地上上课,试想这五、六百人在运动区域真正活动起来谈何容易!
学校又实行一年级的体育课程将两班合在一起,男女生分开上的形式。二年级及以上体育课实行选修上的形式,因此它们还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年级体育课课程特点。一年级的体育课程实行两班合在一起,男女生分开上的形式。如果不认真排课只是填空,极易造成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形成了男生过多女生过少,或男生过少女生过多的现象,造成老师一人带80多名学生另一人只带几人的现象。
二年级及以上体育课课程特点。由于二年级及以上体育课实行选修上的形式,而且中专班及三年级高职在当年的体育课中只上课到四月份,而且机械和电气系在四月以后几乎都是实习,因此四月以后教师几乎一人只带10几个人,造成师资资源浪费。
二、体育课活动的生理特点
在工作重压之下,教师所体验到的是身心疲惫、能量被掏空的感觉,更有甚者,还会感觉职业枯竭,工作麻木,再也激不起一丝涟漪。据调查,从行业来看,白领、教师、医生以及媒体从业者的患重复性疲劳症比较高。它具有阶段性、周期性的倦怠,最明显的症状之一,是对工作实行“拖”字诀,拖拖拉拉就是不想完成。客观原因就是重复的工作内容。
体育课一般从周一上到周五,同一课程要上九次即18节课,是一个重复的过程。周而复始地上课、写教案、值班。重复的工作在内容上缺乏新意,随着个人能力的不断提高对已取得的成绩已不再兴奋。刚开学老师们的脸色很红润,但一学期下来,不是发黄就是苍白。教师这个职业除睡觉外,一睁眼想的就是教学,就是学生。老师们在忙碌的教学过程中患上了“职业病”。
一般老师在上午的时候精力充沛,下午的时候略显疲劳,在周一、周二、周三的时候精力充沛,在周四周五时就产生了疲劳,在周四周五人数多的情况下更是不能集中精力进行教学,往往教学示范做的少教学讲解也少,造成了体育课质量下滑。
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科学安排的对策
其实安排体育课程表大有学问。在器材不多、场地有限、男女比例不当的情况下, 如何合理地安排体育课课表,以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时空,成为当前提高体育课教育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根据以上分析,建议安排体育课时作以下考虑:
第一,在排课程表的时候应优先安排体育课。
第二,上午第一、二节课不安排体育课,以免影响体育的锻炼效果及三、四节课的课程质量。
第三,各系安排比例要适当。例如:生物系或农林系搭配电气系或机械系,信息系搭配动物系。
第四,一天的班级数目安排比例要适当。例如:上午与下午班级比例大约为10:9。
第五,一周的班级数目安排比例要适当。例如:星期一、二、三、四、五的比例大约为10:10:10:9:9。
第六,学校选修课12个教师担任7个选修课的任务,安排如下:足球:1个老师;篮球2个老师;排球2个老师;乒乓球2个老师,健美操1个老师;交谊舞:2个老师;太极拳:2个老师。
为了整合教师资源,应对二年级中专班和三年级高职班以及机械和电气系的学生进行限制项目选修或限制时间在星期四及星期五上课的原则。例如:二年级中专班及三年级高职班以及机械和电气系的学生只能选上由2个老师带的课,或者只安排在星期四和星期五上体育课。这样到每年的四月,学生全集中在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或者所有2个老师带的课程全部整合一个班,就能极大的节约教师资源。
四、结语
科学地安排体育课程表,对提高学生的锻炼身体积极性,增强体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参与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领导
要重视体育课程表的安排,把它提高一个档次。这是由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规律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张细谦, 李名扬. 浅析体育课程的性质[J]. 体育师友, 2000(02).
[2]赵子建, 许瑞勋. 体育课程研究若干理论问题思考[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4(01).
[3]王华倬.从历史经验看影响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因素[J].体育学刊,2004(01).
[4]李金梅,路志峻.我国体育课程与文化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 2004(02).
[5]王华倬. 论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百年发展的历史经验[J]. 中国体育科技, 2004(05).
[6]英格兰国家体育课程的启示[J].广西教育, 20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