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推理笔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逻辑推理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逻辑推理笔记

逻辑推理笔记范文1

关键词:趣味;动手;动口;几何;逻辑推理

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几何学习只是要求学生认识一些有规则的简单几何图形,并能对一些规则、简单的几何图形进行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而初中几何的学习更重视对平面几何图形性质的认识、判断推理及与联系实际的应用。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要跨上这一级台阶,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逻辑推理能力培养从“趣”做起

几何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需要的是潜移默化、循循善诱,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是那句话:兴趣是动力、是源泉,老师要做发动机,做挖掘者。

案例:

例如,在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引用了这样的一则材料:1976年7月28日,我国河北唐山市发生了里氏7.8级的强烈地震,房屋大部分倒塌,24万人蒙难。事后调查发现,房屋破坏最轻的是那些有三角形房顶的木结构房子,如下图所示:

聪明的同W,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尽管有的学生对三角形不感兴趣,可是他们对地震感兴趣,对为什么这样的三角形结构被破坏得最轻感兴趣。在清楚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后,告诉他们,木工在做门时,为什么要在上面两个角加一根木条。随后,让学生再举生活中的几个实际例子,尽管有的解说不完全对,但是学生记忆深刻,感到了学习几何的极大乐趣。

策略:

1.遇到难点先做铺垫,以降低难度,树立自信

几何证明题会有一些难题,这些题目对于学优生来说是他们乐意“啃”有滋有味的骨头,但是对于学困生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有些学困生看到学优生不会做,还暗自开心,原来学优生也不会做。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不能一棍子将学生打死,而要先讲讲与之有关的知识,再利用所讲知识去解决该题目,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让一些学困生也觉得原来题目并不难,自己也会做。

2.根据教材特点,结合知识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教材衔接了小学的几何内容,它安排几何的第一章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识逐步由模糊的、感性的上升到抽象的数学图形,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效果。在授课的过程中,应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应用多媒体去画物体的三视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得出判断一个表面展开图是否是给定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的方法;应用讨论法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为了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每节课的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在上课前,老师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记录详细的笔记

3.要求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读一读”必须阅读,拓展其视野

华东师大的教材根据各块内容,安排了一些有关的阅读材料,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实际生活、数学趣题、知识背景等知识,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应用意识,进行爱国主义、人文主义的教育。所以,每一则阅读材料都要讲到,并且还要查阅大量与之有关的材料。例如,在讲“基本的尺规作图”时,有一则阅读材料――由尺规作图产生的三大难题,在讲解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会对此产生兴趣,课后有一位学生为此仍去找老师,问教师用尺规作图将一个任意角三等分的方法是否正确?可见,学生已产生了兴趣。因为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

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动手“写”做起

案例:

从初一刚学习几何开始,我就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课堂笔记本和错题集两个本子,笔记本主要是记录课堂上老师讲过的一些题目和一些变式练习,而错题集则是记录从初一到初三考试中做错的题目及其订正过程。在每次考试中,都能看到学生的书写进步,并为初三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策略:

1.教师讲课时几何语言要准确、严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有准确的专业用语、超强的逻辑推理、严谨的说理过程。

一般而言,学生都有向师性。也就是说,老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那么,老师授课的思维当然对他会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初学几何的学生,他们学习几何的认识就是一张白纸一样,老师教初一的几何就像是在白纸上画画,第一次画的是最清楚的,也是最难擦掉的。所以,教师以后在抱怨学生回答问题没有逻辑性、书面作业一塌糊涂时,先问一问自己平时讲话或讲课时是否做到了几何语言严谨、准确、简洁。

2.板书演示时要规范,注意细节

教师的板书不仅是每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板书的好与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在把握好学生能正确推理的基础上,能否书写完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现在的考试还是要书面表达,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出来,且写得准确,那才是学习几何中至关重要的。

要想学好几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自然应该从初一开始。初一刚开始学几何时,学生的几何作业做得一般都不理想,不会运用几何语言,推断没有条理。学生作业的规范与教师授课的针对性有关,所以板书整洁、条理清楚应该先从教师做起。在清楚了这点之后,教师板书演示时一定要做到做图准确,书写格式规范,一般不提倡随意徒手画图,哪怕是一条简单的线段也最好用三角尺来画。尤其是在讲完一个例题后,再出示一个变式练习,学生会模仿老师的解题过程。如此一来,学生就学会了规范几何语言、严密地解题。

3.多让学生实践进行板书演示,提高积极性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几何题的证明过程中,对于一题多解的情况,教师要退居二线,让学生各显其能,感受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逻辑推理能力培养从“口”做起

案例:

有一个学生请了一位家教老师来给他补数学课,家教老师不给他上课,也不给他补不懂的知识点,而是让他复述教师课堂上讲过的内容,结果这位学生的成绩提高了。

策略:

1.注重学生的口述,尤其是学困生的口述推理能力

几何的证明过程是严格的逻辑推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知道,如果学生能够先说出来如何证明,那么,书写证明过程自然就不是难事,在讲解有一定难度的证明题时,往往要先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再让他们说出解题思路。对于学困生,通常在自习课上最好是能让他在复述一遍证明过程,逐渐培养其几何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学生喜欢复述教师讲过的题目,这恐怕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了。

2.延伸口述基本功,加强课后训练

自习课上有目的地让学生复述课堂上讲过的部分题目或复述家庭作业。在自习课上,让学困生复述当天课堂上讲过的题目,要求他们把解题过程用手遮起来,把已知条件和图露出来,学生果然对这种方法感兴趣,发现能会证明几何题,当然很高兴。渐渐地,他们会感觉到:几何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有滋有味。再在每节课后留一个简单的、具有推理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复述检查,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每个星期进行小测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总结

逻辑推理笔记范文2

逻辑思维贯穿口译始终

巴黎高等翻译学校释意理论创始人塞莱斯科维奇认为,口译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听辩语言符号并理解;摆脱语言外壳和记忆;表达思想内容。其一,听辩语言符号是指通过分析,理解这些符号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此阶段被称为“话语阐释”。其二,摆脱作为理解载体的语言符号,只抓住理解后产生的意义,而非某个单个词的意思。此阶段被称为“脱离语言外壳”。之后利用脑记和笔记补充将意义储存于大脑。其三,用另一种语言的符号构建新的句子,使这些句子符合以下两点要求:要表达出原话语的全部内容;要易于听懂。此阶段被称为原语信息内容的重组。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口译活动涉及两种交际语言之间的逻辑思维转换,译者在听辩过程中,运用了归纳概括、推断预测、综合分析等逻辑方法来对所听材料进行理解,进而才能摆脱语言载体,在大脑中提炼出口译的对象——意义。只有提炼出意义,译者才能对其进行大脑记忆处理和笔记处理。最后还要以目的语为新的载体,根据听众的思维模式,借助逻辑的方法,将意义表达出来。对转换对象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决定口译理解和口译表达的准确度。

逻辑思维对口译过程的影响

听辨理解阶段 在做听力练习时,许多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听完一段话后,感觉自己好像单词都听懂了,但却不知道这段话说的是什么,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他们头脑里没有产生任何有效的信息及意义,所以造成了他们理解的失败。这正是由于学生缺乏逻辑分析和推理,不能主动去听去分析材料,而是被动地去听。逻辑关系可分为:转折、并列、因果、递进、列举、概括等。在听辨理解过程中,如果能够主动分析讲话的内在逻辑关系就不会造成逻辑思维混乱,从而真正达到理解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听辨训练之前,应着重开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刚开始可以让学生口头复述已阅读过的逻辑性较强的段落,逐渐提高到复述逻辑性较弱的段落,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概括能力。之后再进行听辨理解练习,即:通过复述已听到的逻辑性较强的段落,逐渐提高到复述逻辑性较弱的段落,以锻炼学生边听边分析的能力。听辨理解是口译信息的来源,也是口译的关键第一步,逻辑思维能力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处理不好,势必影响口译效果。

脱离语言外壳和记忆阶段 听辨理解是脱离语言外壳的重要前提。语言符号转化成意义需要逻辑思维的参与才能够顺利完成。记忆可以分为大脑记忆和笔记。记忆结构包括框架和细节。许多学生在做记忆练习时用脑记只记得只言片语;做笔记时,笔记本上则碎碎地记下了一些单词和符号,笔记成为了“天书”,自己都看不懂了。之后复述段落的效果可想而知。从语言符号到理解到记忆这是一个“三步走”的过程。学生遭遇“天书”情况追其原因都是由于他们直接由语言符号跨到了记忆,笔记变成了机械的听写动作。少了理解的步骤,少了逻辑分析,只记住细节,犹如建房子只有水泥,钢筋堆砌在工地上,没有人会认为它们是房子。相反,如果通过逻辑分析建立起了框架,即使没有太多细节,也能做基本复述。这好比我们用钢筋简单地搭建了房子的结构,虽说细节尚未建好,但是我们也基本能看出这是一间房子。

信息重组阶段 所谓表达,指译者把他所理解的意义用目的语语言符号表达出来。口译要做到达意并且易懂,最基本的要求是既能忠实反映源语的内在涵义及其上下文的逻辑联系,又能符合译入语的语言逻辑。因此,可以说译文是译者逻辑思维的产物。许多学生在做表达练习时都有这样的体会,似乎每个要点都讲到了,但是不仅听众听起来吃力,自己翻完了也不懂自己在说什么。原因有两点。首先,在表达的过程中,他们只关注句子的意义,忽略了句子与句子之间,句子与篇章之间的逻辑联系。 因此即便翻译出了单个句子的意思,也未能体现句子的功能,更别提利用句子功能来进行合理预测了。这样一来翻译出来的句子难免脱离篇章和语境,因此就会出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什么的尴尬局面了。再者,两种语言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引发逻辑思维的差异。例如:中文的句子多并列和排比,而英文的句子则以包孕结构为主;中文句子喜欢先因后果排列,而英文句子则喜欢先果后因的排列等等。这的确给译员带来了障碍。要克服这种文化导致的逻辑差异,译员在信息重组和表达的过程中必须运用一系列的翻译技巧,如增译法、省译法、转换法、拆句法、合并法、正译法、反译法、倒置法、包孕法、插入法、重组法和综合法等。从而避免含混晦涩,逻辑混乱,确保译文地道易懂。

结束语

逻辑推理笔记范文3

【关键词】数学阅读;特殊性;意义

一谈及阅读,人们联想的往往是语文阅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此即表明,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再只是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因此,在只重视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当今学校教育中,加强学科阅读教育研究,探索学科阅读教学的特殊性及教育功能,认识学科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就数学阅读的特殊性谈谈看法。

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数学是一种语言,“以前,人们认为数学只是自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现在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不过,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这便是数学阅读之由来。

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对指导数学阅读有重要意义。

首先,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这中间用到的逻辑推理思维特别多。而一般阅读“理解和感知好像融合为一体,因为这种情况下的阅读,主要的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把它与新的印象联系起来,从而掌握阅读的对象”,较少运用逻辑推理思维。

其次,数学语言的特点也在于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数学中的结论错对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因此,浏览、快速阅读等阅读方式不太适合数学阅读学习。

第三,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阅读一本小说或故事书时,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阅或浏览无趣味的段落,但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数学阅读常出现这种情况,认识一段数学材料中每一个字、词或句子,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数学含义,更难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形式表述与数学内容之间的这一矛盾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

逻辑推理笔记范文4

【关键词】台阶高 抽象 逻辑推理 信心 兴趣

很多高一的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听就懂,一用就错,一放就忘。开始学高中物理时,感觉同初中物理大不一样,好像高中物理同初中物理间有一道鸿沟。部分学生更是早早地失去学物理的兴趣,甚至丧失学习物理的信心。学生如何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跨过“高台阶”,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试着探讨一下新生在学习高一物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对策。

一、初、高中两个阶段之间的物理“高台阶”产生的原因

1. 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这五部分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起始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

(1)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 (3)初中物理习题以简单理论和算术计算为主,而高中以逻辑推理代数计算为主;(4)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学生学习思维过渡困难。

2. 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初中学生更多地习惯于由教师传授知识,而高中物理学习中在相当程度上则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此外,高中物理学习中的理解和记忆,越来越显得重要。许多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上的变化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直观易理解;内容少易记住;题型简单易计算。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以机械记忆为主显然是无能为力。

3. 初中旧学识及日常生活经验严重缺失,部分学生知识面窄,不注意观察。在初中阶段,所研究的力学现象,与学生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感受更本质、更抽象一些,并且许多时候其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些比较根深蒂固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学生对物理会感到枯燥乏味,逐渐产生厌烦心理和应付心理,慢慢地对物理不感兴趣,逐渐失去信心。

二、高一物理教师须注意的一些方面

1. 把握“低起点”的教学尺度,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高一的教学起点要低,在课堂中不急于讲新知识,而是创造机会给学生复习初中知识,尽力将初、高中知识相衔接。这样有了一个较低知识台阶,学生接受高中知识才会逐步到位。同时学生有一个缓冲适应的时间,有助于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

2. 通过良好的教学艺术、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

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3. 设致合理的教学层次,逐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高中教师对初中物理知识和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了解,高中新教师,常常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思想去代替学生的思想,以为自己懂的学生就应该懂,教学方法简单化;多数老教师,往往是送走高三毕业班回头接高一的课,由于高考惯性,经常用高三的要求对待高一,用教高三的方法来教高一,如对物体受力分析,企图一步到位,一开始就结合部分高考试题,用较高的数学手段来讲解,使学生十分吃力。“课都听懂了,作业却不会做”; “作业一做就错,一放就忘”。这除了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也与教师教学层次不合理有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台阶”,使学生有持续的“成就感”,保护了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自信。

三、高一物理教师应当对学生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1. 课前预习:通过课前的阅读了解知识重、难点和疑点,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提高学习效率。

2. 上课专心听讲: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常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一直保存。

3. 独立做题:要独立的保质保量地完成一些题目。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4. 及时复习: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大脑里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矛盾,如果有矛盾就说明还没有真正弄懂。这时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习。在弄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及时完成作业,有能力的同学还可适量地做些课外练习,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逻辑推理笔记范文5

关键词: 口译 记忆 技能训练

在译学领域,最难做出系统研究的恐怕就是口译了,它的科研难度远远高于笔译。因为,尽管口译与笔译在本质上相同,但两者特点仍有区别:笔译因落在可长久保留的纸张等语言传播载体上,故便于研究人员考察;口译则因其工作时的言语附着在转瞬即逝的语言声波载体上,故而难以在历史上留下大量的直观资料供后人开发、研究,甚至就连它的存在,也往往只能依据笔语对口译的记载而间接予以证实。

如何解剖口译这一复杂的智机能转换过程,解释和揭示口译的内在规律对口译的发展很重要。满足于经验之谈的口译随着口译理论研究的深入逐步转向口译的技能训练。

根据认知理论的信息处理原则,学习者作为认知活动的主体,他已有的知识结构在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言语理解的认知过程中,语言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对语言输入进行感知、领会、摄入与综合。当前输入的言语信息要与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信息相整合,才能得到理解。如果缺乏相关信息,或者未能激活记忆中的有关信息,就不能或难以实现对言语的理解,更不用说用译语来进行再创造了。

从记忆运作程序层面来看,口译记忆与通常意义上的记忆概念相同,两者都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过程。其中“识记”过程在口译中表现为译员的听辨、理解,“保持”过程在口译中表现为译员对源语信息的贮存,而“回忆”或“再认”则表现为译员为译语输出所做的准备工作。

根据心理学原理,记忆的最终效果与动机呈正比例关系,亦即,译员的工作动机越强,其对原语信息的理解、组织得越好,记忆效果也就越令人满意。

口译要求学生具有把听到的词、词组或句子记住并迅速加工成意群,然后作为一个意义整体记存起来,最后用译语进行信息切换的能力。这要求口译人员适应英语的语流,善于对连贯的英语表达作出快速反应,捕捉其大意。英语单词的音、形、义是相互依赖的整体,所以在习得词汇时一定要有多种感觉器官一起参与,加强对大脑的刺激,提高记忆活动的效率,为快速听音过程中的准确理解奠定基础。

口译技能的训练方法如下:

1.记忆的训练

记忆的训练包括:源语复述练习、目的语复述练习、影子练习和逻辑整理练习。

2.视译的训练

口译时直接看着原文译成译入语。对比口译理论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口译记忆并不是对储存信息的简单恢复,而是对输入信息主动进行加工、编码之后的储存和提取。口译的记忆包括以下两个环节:对源语信息的识记和保持,在转换成目标语的同时对保持的信息进行再认或回忆。在口译中,语篇意义产生于言语分析、整合和逻辑推理之中。当言语链时,译员大脑的语言区受到刺激,译员会借助以前储存在大脑中的相关信息对语音进行辨识、阐释、推理、综合和分析,并将结果以内部言语的形式存贮起来,在短时间内完整记忆理解的内容主线和相关的补充信息。因此,口译记忆的实质应当是在理解源语的基础上对源语信息的主要意义和关键词语的记忆,而不是对源语孤立的语音代码、信息符号的机械记忆。

3.笔记是口译的关键

使用笔记,是为了补充大脑短期记忆和耐久力的不足,以保证译文的精确度,并保证其不受讲话人持续时间的影响。

影响连续口译质量好坏的一大原因是笔记得当与否。口译笔记是辅助记忆的手段,是在听讲过程中用简单的文字或符号记下讲话内容中能刺激记忆的关键词。通过关键词能够提示译员讲话人所表述的意思,掌握其表述内容的前因后果、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除此之外,数字、地点、人名容易一听就忘,所以也要及时记下这些必要的细节。

口译是借助已知知识听辨语言、分析、综合、推断、理解、意义产生、记忆和表达的过程。无论是安德森的(认知、联想和自主)程序性知识发展模式,还是他把知识的习得划分为知识编译和协调程序,以及认知学习和能力发展模式,或是吉勒的精力分配模式,都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口译过程的各个活动环节,指出认知知识自动化处理的可能性和范围。

参考文献:

[1]Anderson,John R.et al.Working Memory:Activation Limitations on Retrieval,Cognitive Psychology.Academic Press,1996:221-256,Vol30.

[2]Baddeley,Alan,Human Memory,Theory and Practice,Revised Edition,Psychology Press,1997.

[3]Baddeley,Alan,Essentials of Human Memory,Psychology Press,1999.

[4]Barsalou,Lawerence W.Cognitive Psychology-An Overview for Cognitive Scientists,Lawe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1992.

[5]蔡小红.以跨学科的视野拓展口译研究.中国翻译,2001,(2).

逻辑推理笔记范文6

思维能力是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阶段生物学教学对于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而高考作为一场选拔性考试,也在逐年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创新高三生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有助于高三学生更好的应对高考。

思维导图应用于生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理清思维脉络,形成合理化思维过程。进一步提高思维导图的应用还可以综合思维能力,提升教师思维学科的教学成效。可见,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够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梳理生物知识框架。将思维导图运用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帮助广大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加快高中学生复习生物的速度,使学生在脑海中搭建起生物知识体系,进而帮助学生大量地储备生物知识,内化生物学科素养。

一、研究背景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其实质上就是把脑海中自己所想象的东西用图形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从而具体呈现在头脑思维里,把教学和思维导图巧妙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地展现出知识之间的层层递进关系,用颜色和图像把关键字建立成记忆链,能够充分开启学生的记忆链条,并打开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思维能力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有没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维能力强不强。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使用思维导图能指引、激发、组织学生思考,让学生习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养成联想思维的习惯和寻求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将思维导图运用于生物教学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等。学生的思考能力较弱,学习中易出现思维混乱情况,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运用思维导图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显得十分必要。我们经过实践,发现思维导图对提升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

二、思维导图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1.思维导图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首先,设立一个主题,将这个主题作为中心建立与其相关的知识体系。将零碎的知识组建起来,并根据主题中心逐级缩小知识面,形成多个知识块,这样就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学生根据导图提供的信息可以迅速找到知识间的联系,方便学生记忆。所以,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流畅性。

2.思维导图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即根据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散发出更多与其相关联的知识网络,这样学生随着知识不断增加及时将其总结到思维导图中,使思维导图不断扩大,同时包含了各方面的知识重点。思维导图是发散性思维的表达,作为思维发展的新概念,发散性思维是思维导图最核心的表现。在思维导图的建立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构建适合自己应用的思维导图。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设立,根据不同的主题中心,逐层建立分支。长此以往,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高。比如涉及高考第32题遗传基本规律这个大问题时,如果学生只局限于运用所掌握的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解题的话,就没有弄清楚遗传基本规律这个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也就不能很好地解决题目设定的具体问题要求。遗传的基本规律首先确实涉及了孟德尔的两大基本定律,但同时学生还得学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弄清楚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然后才能支撑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以及伴性遗传。考查遗传基本定律的时候往往会结合变异和育种,学生在面对如此知识点多而复杂的一道综合题时,如果知识碎片化就会找不到头绪没有清晰的思路。

3.思维导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思维导图能够很清晰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思路,也能让学生很直观、清楚地看到思维的脉络,对内容的理解会更深刻,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在建立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会力求创新,使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更加出众,以便获得老师的肯定。此外,在设置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多方面对知识进行解剖,这也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思维导图带来了理解方面的创新性思维,对我们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一项重要思维能力。广义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一切正确思考的方法和能力,也是抽象思维能力的体现。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的中心对知识进行系统化搜索,然后对搜索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归类,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研究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会让学生得以终身受用。

5.思维导图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复习效率。高三生物复习中,除了构建知识点的思维导图,还可以构建每个章节的,每个专题的,主要题型的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高三的生物复习中对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归纳和总结,构建解决生物问题的思维模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我在2019级学生二轮复习教学中运用了思维导图。首先每一个专题复习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专题主题回顾本专题的所有相关知识点同时在黑板上呈现该专题的大概提纲课后作业即是让同学们沿着提纲思路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完善所有具体内容由于一轮复习已经进行了各个知识点的精加工。此时同学们做这个工作虽然可能有点慢但却能完成得比我想象中好第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第二学生基本能理顺知识脉络而且联想想象加发散性思维学生的思维导图还周密而有逻辑性在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深刻的梳理建立体系同时还强化知识点记忆后第二课时课堂上我先用 分钟让同学们互相评价同桌的思维导图找出优点和不足然后做查漏补缺的工作通过此训练学生强化了知识网络为做综合题时进行知识点的横向纵向联系提供强有力支撑在剩下的分钟时间我会带着同学们训练两道和本专题相关的综合题目

例:(2016年全国卷Ⅱ)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随后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

B.随后细胞中的RNA转录发生障碍

C.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中期

D.可推测该物质对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本题的关键点是“DNA双链不能解开”,涉及的专题有细胞增殖、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遗传的分子基础三个专题,考查考生对“DNA复制、RNA转录、细胞周期以及癌细胞增殖等相关性的理解

要求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运用知识网络快而准地答题 做完后老师

进行一定的指导和点评并要求学生对照思维导图

对本题考点以及自己做题时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

总结

二轮复习在以专题为主线进行知识结构化落

实的过程中 我们往往会配套训练很多的套题一

个阶段完成后我会把平时同学们问题比较集中的

内容形成一个专门的类型题用微课的形式引导学

生去利用正确的生物科学思维解决它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生自己过手构建知识体系

并在解题中运用知识体系最后反思体会的训练学

生慢慢建立起了良好的科学思维他们更能准确把

三、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1.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做课上笔记。课堂学习的重点并不在于记住多少,而是在于理解、吸收了多少。所以老师应该教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做好随堂笔记,通过建立知识网络图将知识通过线条连接起来,对不清楚的用横线标注,突出知识难点,在课后的学习中就能轻松找到学习重点。建立思维导图不一定要用制图软件,让学生手工绘制既方便又能深刻记忆。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充分节省了课上时间,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提高了课上效率。在课下学生也能根据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对当天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针对自己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改正。

2.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做好课后复习。在复习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整体知识结构,这也是思维导图一方面的优势。因此,老师在学生复习中也应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教学,提高复习效果。首先,课前老师让学生找到一章的知识点,确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然后制成思维导图;课上,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先画出主要知识点,再引出与主要知识点相关联的分知识点,逐级下分。经过这种发散思维,一章中的所有知识点都包含在内,这样就方便了学生复习。

教育应以人为本,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引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对学科的学习认知,启发学生体验并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自我思考、感悟的思维习惯。另外,我们平时学习时会习惯记笔记,记笔记不仅能加强对知识的记忆,而且能够促进大脑的思考。而形象的图像能引人思考,引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通过形象化的思维,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理解方面的潜能,给我们带来理解方面的创新性思维。

通过对生物思维导图的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使抽象的生物知识更加形象化,也可以避免学生因基础能力不足,在学习过程中造成各种思维误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 。

参考文献:

[1]宿文渊.思维导图[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6(7).

[2]白虹.思维导图[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