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临床实验室规章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床实验室规章制度范文1
目前,我国二级以上医院的检验科大都可分为血液、生化、免疫、微生物、体液等几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实验室,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各个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开展的检验项目部分已实现了全自动或半自动化,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并能相互协作。伴随国家《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实施,笔者就新形势下医院检验科的建设管理谈谈科室主任的管理方法。
1技术人员管理
医院检验科检验质量水平的优劣取决于其科室人员的医德水平和技术水平,要求检验人员必须具有爱“伤”观念,具备有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精湛的操作技能和积极适应知识更新的能力。
1.1医德医风建设良好的医德是医院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个医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行为准则,“一切为患者服务”的宗旨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行动上,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1]。科室管理中建立早交班制度,其中有项内容就是进行医德医风教育。
1.2业务技术培训虽然检验人员入科前的理论教育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所掌握的知识仍然没有跟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技术人员使用必须进一步培训,一要根据人员素质进行岗前轮转学习,熟悉科室业务及岗位职责,考试上岗;二要有目的、有计划采取学术交流、外地进修、项目培训、参观学习等方式,培养一些有稳定专业思想的业务技术骨干。同时科室依托厂家开展新业务培训,鼓励他们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
2检验质量管理
因为仪器设备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使检验结果可以更好地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判断更加客观、科学,反馈给临床的信息及结果也越来越迅速,所以相当一部分技术人员认为只要有人、有仪器、有试剂就可以对临床出具检验报告。这种认识缺乏对临床实验室质量工作的足够重视,加之临床对检验报告的“提速”的迫切要求,忽视对发出报告所必需的质量保证基本措施如仪器校准、维护、维修、室内质控、标准操作规程、记录等临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检验科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不仅仅是室内质控(IRC)和室间质评(EQA),还有人员、质量体系、设施与环境、检测方法、记录、样品等多项管理内容。
2.1成立专业小组成立由科室领导任组长,各专业实验室组长(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管理小组。制定如程序文件、操作手册、质控记录、差错登记等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并督促落实,定期检查、分析各组室内外质量评定情况,及时纠正工作人员技术操作不规范的行为;定期收集临床科室对本科室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解决办法。
2.2专业实验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固定专业各组负责人实行竞争上岗,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科党支部委员会研究后产生。建立操作者、专业组长或主管技师、科主任“三级”检验报告审核制度,对实验室结果应进行分析,如在质控范围内,可发出报告,否则应查找原因,必要时复核检验。实行特殊检验报告由科主任把关,其他检验报告组长核对后发出。
2.3制定标本采集及送检制度为了确保检验科工作的有效和可靠,建立起标本拒收的书面标准,并有拒收标本的记录,同时在申请单上注明拒收原因。对所使用的试剂盒本着质量第一、价格合理、服务周到的原则进行选购,选用前应作比对,并有分析报告。仪器在使用前用标准物校对,正常后带室内质控物按操作标准程序文件要求进行检验操作。
2.4认真做好IRC,努力搞好EQAIRC是实验室检验质量保证的基础,而EQA则是IRC的继续和补充,起到相互校正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作用,对实验室质控起到监督、促进作用。EQA应做到专业实验小组每月讲评1次,EQA做到科室每结果回报后讲评1次,以总结经验。
3仪器设备管理
计算机与各种自动化仪器的结合,使检验工作的自动化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很多检验仪器代替了人力,只要有了机器,检验人员就可以根据说明书进行操作动转,然后计算机直接输出检验结果,大大减少了检验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仪器设备的管理是检验科管理的另一重要内容。
3.1索证并建全仪器档案必须有:注册证、合格证、销售证、操作规程(实验室的法规)、维护及使用记录(仪器状态的证明)、校准和质控程序及记录(准确性和精密度的证明)、计量设备的强检记录。
3.2对仪器的主要性能参数进行评价包括精密度即含正常和异常水平标本的检测、线性范围、可比性、抗干扰试验等内容,以保证每日设备使用正常。
3.3重建标准曲线新仪器测定常规标本前要建立标准曲线,在更换新批号的试剂或仪器维修后等时应重新建立标准曲线。
3.4仪器维护与保养建立仪器维护、保养、使用制度,各种仪器由专人负责日常的维护、保养、校正,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并联系维修。
3.5仪器比对仪器比对是保证实验室报告一致性的重要方法。至少3个月进行1次,并有详细记录,方法是:首先选择一台本实验室内技术性能最好的仪器(尽可能是用配套校准物校准的仪器),其他仪器分别与该仪器进行比对。
4科室行政管理
4.1安全要求实验室必须建立并贯彻“安全管理制度”以防止物理、化学、生化、电学和生物伤害;实验室与办公室严格区分,污染区与非污染区严格区分。
4.2制定并完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奖惩制度行政管理的目的之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检验科确定重要分析的“报警”范围,当检验结果提示存在报警范围时,检验科须重复标本,并立即回报临床,与临床诊断不符合情况时,须重复测定并及时与临床联系。同时,应做详细记录,包括日期、时间、负责检验的工作人员,通知人员和实验结果。
4.3加强人员培训加强新开展项目的准入论证及检验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一方面培训和提高所有的检验人员对基础知识和质量控制理论的掌握了解;另一方面质量工作是由各个岗位的全体员工的行为做出保证的,必须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始终把全员质量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常抓不懈。
4.4坚持定期和临床协调会制度真正能够把检验数据有效转化为有用的临床信息,需要临床与检验医师的密切合作,为了建立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定期征求意见,对提出的有关问题及时处理、报告并改正。
5监督考核管理
5.1年底总结,评优奖励成立由科主任和各专业组长为成员的纪律管理小组,对科室工作人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落实,发现问题记录下来,及时在科室晨会上批评指出并根据奖惩办法予以处罚或奖励。纪律管理小组每季度对每个人进行综合量化考核,考核以检验质量为主,作风纪律为辅,分项计分并将其累计到年底总结,评优奖励。
5.2双向测评对组长(实验室负责人)实行双向测评打分,一是全科人员给组长(实验室负责人)无记名投票打分;二是科室党支部委员会给组长评议打分,二者之和带入年底工作总结作为对他们评价的依据之一。总之,科主任既是科室行政领导,又是专业学科带头人,检验质量的提高、人才的培养、经济效益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主任的管理能力和水平[2]。要搞好医院检验科的管理工作,科主任需要不断学习,及时更新思想观念,制定和完善科室各项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奖惩制度,用制度来管理和约束人员。
参考文献
临床实验室规章制度范文2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乡镇卫生院实验室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基本检验设备配置较齐全,能开展一般常规检验项目。由于检验结果对确定诊断、观察病情和制定防治措施具有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医疗质量[1]。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笔者对宝鸡地区具有代表性的60家乡镇卫生院临床实验室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调查对象
1.1房屋、人员现状60家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实验室为新建或改建,工作用房面积平均14 m2,最小的9 m2,最大的15 m2,均未安装空调。检验人员有检验专业技术及助理医师资格证的20人,其余40人均是无证上岗(护士及无职称人员)。
1.2设备及试剂60家实验室拥有显微镜、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三分类)、尿液分析仪、恒温水浴箱、离心机、电解质分析仪各60台。使用试剂由于各家购买意愿不同,据统计大约有15个厂家生产的试剂。
1.3 质量管理60家乡镇卫生院临床实验室均未参加室间质评活动,仅有4家医院不定期对生化项目进行室内质量控制,但均无记录、未作质控图。所有实验室均无系统的操作规程,几乎全部都是以商品化试剂的说明书作为参考标准。
1.4仪器维护60家实验室仪器运行、保养、维修均无记录。恒温水浴箱、冰箱无温度监测记录。21家实验室有专用冰箱,其他39家均无专用冰箱。
2实验室质量评价
2008年8月,我中心向60家乡镇卫生院临床实验室,发放了4种质控物:血细胞质控物(美德太平洋)、生化质控物(北京中生)、尿液质控物(桂林优利特)、免疫质控物(卫生部临检中心),各种质控品均为5个批号。
2.1室间质评项目对血液细胞学5项:WBC、RBC、Hb、Hct PLt。尿液分析10项:比重、pH值、蛋白、葡萄糖、胆红素、酮体、红细胞、亚硝酸盐、尿胆原、白细胞。常规化学15项:钾、钠、氯、钙、尿素、肌酐、血糖、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血清免疫5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进行室间质量评价。
2.2方法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室间评价方法。
2.3评分标准单项PT值评分标准:每一批号每一项目结果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时,测定结果合格,得分为100%,若在允许范围外时,测定结果不合格,得分为0%。单个项目的得分计算公式为:(该项目的合格结果数÷该项目的总的测定样本数)×100%。合格:该项目的测定成绩≥80%,不合格:该项目的测定成绩
2.4质评结果全血细胞计数合格率31.5%,常规生化合格率25.0%,尿液化学分析合格率98.1%,感染性疾病血清学标志物合格率84.6%。生化项目未开展(缺报)的项目未扣分。
3讨论
3.1结果分析乡镇卫生院临床实验室,在政府的扶植下,基础建设得到了改善,配备了基本检验设备,但无设备使用、保养记录,个别实验室存在仪器闲置,所用试剂品种繁杂。检验人员资质低、人员流动快、兼职人员多,据调查统计乡镇卫生院实验室专业检验技术人员及助理医师(兼)占33.3%,非专业技术人员无证上岗(护士及无职称人员)占66.7%,是直接影响检验质量不合格的重要原因。无质量意识,操作不规范,对自己实验室的仪器性能不了解,无法正确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绝大多数实验室未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工作,对实验室的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评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未建立质量安全的各项管理制度,如检验结果登记、异常结果复查界限值、危机值报告、检验结果审核等各项质量管理制度。一些实验室开展的项目陈旧,仍在使用卫生部早就明文禁止、淘汰的检验方法如锌浊、麝浊、玻片法出凝血时间检测等,给医疗安全埋下了隐患。多数没有充分利用仪器的有效功能,实验室开展项目少,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需要。
3.2建议
3.2.1提高各级领导对医学检验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性认识准确的检验结果不仅能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也能观察治疗的效果,加强检验质量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减轻病人负担的重要环节[3]。
3.2.2尽快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强现有检验人员“三基”培训鼓励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掌握新知识。在目前形势下,检验人员不但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还必须有扎实的临床医学基础知识,才能胜任临床检验工作。
3.2.3建立健全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各项制度近年来,大量新技术检测设备进入到乡镇卫生院实验室,这些设备都具有技术先进、涉及技术领域广、测试精度高、对环境要求高的特点。因此,制订和完善各项仪器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检验科仪器设备的完好率,从而提高设备检测的准确率。在实际工作中,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如仪器使用、日常维护和保养制度,仪器运行、保养、维护、校准登记制度等。
3.2.4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建立各项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制订各项操作规程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检验标本少的问题,但标本再少也必须坚持每天做好室内质量控制工作,并要保留室内质量控制的原始数据,做好仪器校准,正确掌握各种操作程序和熟练检验技术,尽可能完善检测系统,提高检验结果的精密度。积极参加市临床检验质控中心的室间质量评价,不参加的或多次质评不合格的实验室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下停业整改。
同时市临床检验质控中心应发挥作用技术优势,应指导乡镇卫生院开展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检验质量认识,提高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控制实际操作能力,更好的为临床及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许元初,顾继安,韩莉琴.提高一级医院检验质量控制的研究\[J\].上海检验杂志,2001,16(6):379
\[2\] 王治国.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8.
临床实验室规章制度范文3
近年来,临床实验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医学界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生物安全管理及防护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作为传染病医院的检验科,实验室工作人员所接触的大部分都是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具有传染性的患者标本。实验室工作人员每天都处于潜在的生物危害环境中,如果病原微生物从实验室泄露,还可能在实验室及其周围,甚至更广的范围内造成疾病传播或流行[1]。因此,加强传染病医院检验科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管理与全安全防护措施非常重要,它既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需要,也是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需要。本文皆在探讨传染病医院检验科的生物安全管理及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1 实验室生物安全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1.1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在从事病源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避免病源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危害,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公众的伤害,为了保证实验研究的科学性,还要保护被试验因子免受污染。
1.2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是指当操作具有潜在感染力的微生物时,为防止实验人员的感染和防止感染因子的外泄,采取恰当的实验室操作和实验程序,使用一定的实验室安全防护装备,对实验室的设施及结构提出特定要求并将上述诸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应用的过程[2]。
2 实验室工作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者及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的认识和管理水平尚不够高,在思想上、管理制度上准备不充分,对于个人防护及环境生物污染的意识不强,从而导致条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管理力度不足。
2.2 生物安全方面的知识欠缺 多年来实验室工作人员大多数专业人员只偏向于检验专业技术的提高,未系统学习生物安全方面的知识,对预防生物污染的意识不强,缺乏具体的技术操作规范。
2.3 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各项制度规范起步较晚,对实验室的消毒灭活、个人防护及隔离设备等投入不足、 导致设施、设备达不到国家相关的标准和要求,从而使各种标本中细菌、病毒的灭活没有,套严格规定的灭活方法、程序和监督的细则,以及规范如何检验灭活效果是否达标[3]。否则,一旦操作不当,造成消毒灭活不全,给工作人员及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
2.4 实验室工作人员存在实验室感染 实验室感染是一个过程,在实验过程中,病源体通过播散,通过一定的途径进入人体,病源体的毒力进入人体后达到一定的剂量,使机体发生感染。如:离心、溅洒、溢出、混旋、研磨、混合等,在操作不当时吸入含病源体的气溶胶而造成感染。在实验室吃东西、饮水、抽烟、液体溅入口中等,都能造成经口摄入病菌而感染。意外被污染的采血针刺伤,被碎玻璃片或刀片割伤,操作时不小心被含病菌的液体溅洒在了皮肤或黏膜上(如溅到眼睛里)等。
3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实施措施、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安全设施建设 因我院是传染病院, 实验室所有设施、设备和材料都应按传染病医院要求和标准配备生物安全设备。根据实验室的要求安装符合生物安全和工作要求的Ⅱ级或Ⅲ级生物安全柜、负压罩、高压灭菌器、洗眼器等。生物安全柜安装要求远离污染区入口处和人员频繁走动的区域,污染区内应设置消毒装置,有独立的排风系统,确保实验室的气流方向是由清洁区流向污染区,同时也要保证实验室空气只能通过高效过滤后经专用排风管道排出。
3.2 实验室生物安全隔离制度及配备的个人防护用品 因我院是一所传染病院,按照传染病的消毒隔离要求,实验室应明确分隔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区和区之间设缓冲间。应保证对技术试验区的防护水平控制在经过评估的相应风险范围内,保证足够的通风和防止潜在传染因子及有害气体的扩散,防止危害进入周围区域。在实验室的每个进、出口处都应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险标识,各实验室建立好各项试验记录和制定出相应的操作规程及管理文件。工作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各实验室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生物安全装置和足够的个体防护设备,为工作人员提供安全保障。 人防护设备是减少操作人员暴露于气溶胶、喷溅物以及意外接种等危险的一个屏障,实验室所用任何个人防护装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在实验室危害评估的基础上,按其防护要求选择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个人防护用品主要包括:工作服、隔离衣、防护服、工作帽、工作鞋、面罩、一次性塑胶手套等。另外,实验室应安装洗眼器和紧急喷淋装置。当操作可能含有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标本或接触患有烈性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患者的标本时,工作人员要戴N95口罩、防护眼镜、防护面罩等加强保护。实验室应配有急救药品箱等装置以备紧急情况下使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3 做好样本采集接收和废弃物处置
3.4 样本接收 在传染病医院,由于患者大都患有传染性疾病,其血液、体液或其他的样本中均可能含有传染性的病原微生物。因此在样本采集、运送、操作及高压消毒时,除了要做好个体防护外,必须严格执行相应的操作规范。 在实验室工作中,样本的采集、接收的方法不当,都可使相关人员造成感染及环境污染,为此应制定出相关的SOP规范管理文件。使用合格的真空采血管采集血液,样本容器应采用防漏、加盖、坚固、安全的容器,标本的运送由接受过培训的专门人员负责。接收标本应在专设的房间内,而且要建立标本接收登记记录。
3.5 废弃物的处理 实验室的废弃物是造成医院内潜在的生物污染源,废弃物的处理须经过专项培训的人员专人负责,利器(包括针头、小刀、金属和玻璃)应直接弃置于一次性使用的利器盒内,所有弃置的实验室废弃样本、培养物和被污染的废物,需交由专门有资质的人员经过高压灭菌处理后方可出实验室区,严格实行密封化、标志化、无菌化的规范管理原则,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运送至指定地点,由专人集运送中焚烧处理并做好记录。
4 实验室人员培训是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措施
4.1 实验室人员对生物安全知识尚缺乏,加强人员培训是预防和控制实验室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验室工作的人员都会经常遇到一些高危操作,不管是人为的失误还是不规范的操作都造成安全隐患或事故[4]。因此,加强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是非是预防实验室感染、差错和事故的关键,不断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非常必要。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不论在控制实验室生物危害,预防生物危害感染,预防实验室事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个原因每年应至少培训一次,人员培训的内容应包括生物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生物安全专业知识、操作规范等。
4.2 实验室应建立操作规范及生物安全规章制度,指导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活动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进一步规范实验操作行为,避免和减少实验活动或其他相关活动中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生物因子对工作人员、环境和公众造成危害等,并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整理成生物安全手册,做到人人知晓,人人遵守。所有人员应熟悉职业暴露后所执行的程序、各种紧急医学处理措施,切实把生物安全预防落实到每天的工作中去。
综上所述,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国家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与防护工作备受重视,作为河南省传染病医院检验科,建立良好适合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实验室操作规范,及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对消除实验室安全隐患,防止病原微生物生物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和外泄,防止生物安全事故的发起到良好的作用。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减少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最大限度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切实把生物安全预防落实到每天的工作中去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 考 文 献
[1] 自传染病医院检验科的生物安全防护.
[2] 王平,乔冬梅.提高认识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的管理.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2):1611,1612.
临床实验室规章制度范文4
【摘要】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临床检验科的科学管理机制的建立越来越显得重要。特别是《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实施,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检验质量提供了制度保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人员观念更新不及时,工作态度不端正,或者管理技术有欠缺,致使临床检验科的工作不能顺利开展,更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临床检验科的管理者要及时更新观念,建立健全仪器校准、维护、维修、室内质控、操作规程、记录等质量保证机制,做好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评价工作,建立培训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医德水平和技术水平。对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管理机制建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现阐述如下,与同仁商榷。
【关键词】临床检验科;科学管理;管理机制;建立问题
我们知道,检验中心下设的检验科室很多,如何科学管理,保证检验质量,是提高检验水平,服务医务人员的重要前提。例如血液、生化、免疫、微生物、体液等几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实验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检验仪器设备的提高,应该说所开展的检验项目能够达到相当高的精准度。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有相当多的检验项目的精准度不高,不能很好地为医务人员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甚至由此还引发了一些医患纠纷。由此可见,认真贯彻《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精神,强化临床检验科的科学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是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一 建立技术人员管理机制要注意的问题
临床检验科检验质量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作人员的医德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高低。要取得高水平的检验质量,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检验技术水平,具备广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高尚的,一心为患者着想的医风医德。在业务技术上,要充分注意提升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培训工作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建设,制定岗前轮转学习,考试上岗制度;建立学术交流、外地进修、项目培训、参观学习的规划;建立培养业务技术骨干的目标。对开展新项目人员要进行准入性论证或考察,以保证检验人员在技术是合格的,并要加强在职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的基础知识和质量控制理论水平,强化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在医风医德上,要注意日常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培养,要求工作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以“一切为患者服务”的奉献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同时建立严格的交接班制度,把检验质量落实在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身上,以促进良好医德医风快速形成。
二 建立临床检验质量管理制度要注意的问题
在建立临床检验质量管理制度时,一要注意制定质量保证基本措施,如仪器校准、维护、维修、室内质控、标准操作规程、记录等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二要制定检验科质量控制,如室内质控(IRC)和室间质评(EQA)的标准,三要注意质量体系、设施与环境、检测方法、记录、样品等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要加强以上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建立以科室领导或技术骨干任组长,各专业实验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保障部门。同时制定各种管理措施,并且制度化,程序化。如程序标准、操作手册、质控记录、差错登记等质量管理制度,并以此为工作总则,检查质量情况,纠正不规范的操作行为。还要建立操作者、专业组长、主管技师、科主任等“四级”检验报告审核制度,对临床检验结果应进行分析,如在质控范围内,可发出报告,否则应查找原因,必要时复核检验,以保证检验报告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制定标本采集及送检制度和IRC检查制度。建立标本拒收制度,以确保检验科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此要建立相关标准单,对拒收的标本要认真做好拒收记录,注明拒收原因。
同时要建立临床检验重要分析“报警”范围标准,当检验结果提示存在报警范围时,检验科须重复标本,并立即回报临床,与临床诊断不符合情况时,须重复测定并及时与临床联系。同时,应做详细记录,包括日期、时间、负责检验的工作人员,通知人员和实验结果。
对所使用的试剂、仪器,在使用前进行比对,或用标准物校对,然后按操作标准程序进行检验操作。与此同时,要建立IRC检查制度,努力搞好EQA。我们知道,IRC是实验室检验质量保证的基础,而EQA则是IRC的继续和补充,起到相互校正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作用,对实验室质控起到监督、促进作用。要建立EQA检查制度,严格按制度对专业实验进行检查,以保障IRC达标。
三 建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要注意的问题
临床检验的仪器设备均为先进的高科技产品,其检验高自动化和精准化,是以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为前提的,因此,要建立仪器设备管理的相关制度,以保证仪器设备的完好和正常运行。
1 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如仪器设备的注册证、合格证、销售证、操作规程(实验室的法规)、维护及使用记录(仪器状态的证明)、校准和质控程序及记录(准确性和精密度的证明)、计量设备的强检记录等,都要收集形成档案材料,以备在仪器设备出现问题或检验结果有问题时查验,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
2 建立仪器性能评价档案要对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主要性能参数比对评价,如精密度、线性范围、可比性、抗干扰试验等,并要记录入档,一方面保证设备正常使用,同时也为保证实验室报告一致性提供比对依据,另一方面,为仪器维护、保养、校正,以及日后购买仪器设备提供依据。
临床检验科的科学管理是建立在科学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要具备服务意识。临床检验是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服务的,只要有严谨求实的质量意识,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就能把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 陈军政.加强检验科的质量管理和与临床科室的联系.现代检验医学杂志[J].2005,20:68.
[2] 丛玉隆,秦小玲.检验科管理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11(26):649651.
[3] 万本愿,吴茂红.医学检验前后质量控制的剖析[J].江西医学检验杂志,1999,17(3):169.
[4] 刘吉连,闫凤娥.浅谈检验科科学管理[M].中国临床实验室,2002,9(3):6.
临床实验室规章制度范文5
[关键词] 输血科的建设;安全输血管理;探讨;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7(b)-127-02
输血是医院救治患者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上进行抢救和治疗疾病无法替代的一个重要治疗方法。输血科是负责临床诊治过程中用血的计划申报,和储存血液,以及对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综合检查,并全面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1]。根据国家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全国各医院相继设置了独立的输血科。安全输血是输血科首先要达到的基本标准,由于血液所具有的特殊性,可能由于微小的差错造成严重的输血事故,严重者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笔者对输血科的建设和安全输血管理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探讨,现汇报如下:
1 输血科的建设
1.1依法规建设
输血科的建设应严格依法进行综合建设,严格按照国家和卫生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基础建设、管理和操作。杜绝任何违反法律和法规行为。
1.2输血科的规模建设
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化建设和管理才有能力保证血液质量。设置专门的病区与其他感染性或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的科室相隔开。设置标准化专一采供血内外室、血型参比室、净化分离室、血清检验室、储血发血室、艾滋病实验室、血液及其制品质量控制室。医疗仪器设备配置:血型血清学专用离心机,血浆专用融化箱,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大容量高速低温离心机,大型储血冰箱,超低温(-85℃)冰箱,F-820血球计数仪,Plus1cs-3000 血细胞分离机,量子化血液处理器,全自动高频热合机,电子采血称量仪,细胞培养箱。
1.3建立高素质医护人员队伍
目前很多医院的输血科医疗人员存在业务素质低下现象,随着输血医学的飞速发展,输血医学已经发展成为涉及多种学科的边缘科学,掌握现代输血医学的新技术,新进展,成分输血知识,输血科将直接参与临床科室疑难问题讨论,会诊, 指导临床合理用血等方面工作。应该分批对输血科工作人员和医院输血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是做好输血科安全和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按照医院分级管理要求[2],一级医院年用血量在500 000 ml左右则应配备2~3人。二级医院年用血量在1 000 000 ml左右,应配备6~8人,三级医院年用血量在2 000 000 ml左右,应配备8~12人。
2 输血科的规范化管理
临床安全输血已成为输血工作中备受关注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并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为了确保输血安全,应该进行输血科的规范化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健全管理组织
建立临床输血委员监督指导机制,应由医院业务院长、医务科、输血科、血液科、检验科主任成立核心组织,直接监督、指导临床用血,加大管理力度。
2.2健全的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程序化、规范化,使资源优化组合,合理分配,充分保证管理工作高效、合理、有序运行,各室、各岗位分工明确,责任清楚,相互合作,使职工在工作中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可以充分避免不必要的冒险和相互推诿现象,能够积极促进工作人员的自觉性和规范性[3]。应建立血液入库制度、输血试验室工作制度、输血检验报告发放制度、交叉配血制度、血液出库制度、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输血实验室质量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输血文书管理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业务培训考核制度等。
2.3加强工作人员法规和业务学习
对工作人员进行积极强化法律、法规学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4]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可使医护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并对工作人员进行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与输血有关知识的学习,明确每个人员应承担的输血质量责任,使他们能够严格按照质量管理制度相关要求进行细致工作,保证输血科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
2.4血液质量的管理
血液进行冷链保存是保障血液质量的关键[5],对血液入库、贮存和发放制度应明确规定,详细记录血液信息,有利于查找和追踪。血液贮存应按血型进行分别存放,挂立在冷藏冰箱内,随时进行查看血液外观变化,对血库内贮存血应以采血日期先入先发,避免血液存放过久或时间过长过期报废,血液到临床科室后尽快输用,以避免在室温内长时间放置引起血液变质。
2.5安全输血中配血、发血的质量管理
配血、发血的质量控制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每发出一袋血都要按SOP 进行严格细致的外观检查;血型鉴定必须严格进行ABO正反定型,Rh(D)定型[6]。临床上受血者和献血者以前鉴定的血型只能作为参考,仍要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必须进行盐水和不完全抗体交叉试验,并进行双审、双签制。
2.6微机化管理
输血科实施微机自动化管理,可以最大限度的杜绝人为造成的差错,可以使各项登记更加规范化、自动化、制度化,数据更加准确,查询更方便,并可以同时与中心血站进行联网,能够充分了解血液库存[7]。
总之,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输血科的重要性,加强基础设备的投入,完善相关仪器的构建,加强人员素质的培养,加大法规的学习,健全输血科管理队伍,全面合理的规章制度,认真执行操作流程,全面掌控血液的质量,对血液的细致管理会使输血科的建设和安全输血达到完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梁文华,黄宗清,刘晓伟,等.协助医院落实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10):51.
[2]高国静.输血管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1-421.
[3]林拥华,陈晓军.医院规章制度的制订和作用[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4,2(5):16-17.
[4]刘振北,刘凯.22家医院输血科(血库)现状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6)148.
[5]杨立华.输血科防范输血纠纷措施探讨[J].中国临床实验室,2002,14(3):126.
[6]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7.
临床实验室规章制度范文6
【关键词】输血科;输血纠纷;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8-0243-01
随着社会进步,现代医学得到不断发展,输血技术也不断提高,普法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步增强,使得临床输血引起的医疗用血纠纷时有报道,而临床用血也由过去的只输全血发展到现在输成分血,导致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越来越多[1]。要把输血医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医院血库仅充当配发血的角色是远远不够。1999年1月实施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必须设立输血科”。 输血科作为新兴的、涉及多科学的综合性科室,成为了医院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为贯彻《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我院于2003年9月成立输血科,近几年我院各科室的医学业务发展迅速,输血科为配合临床也不断发展建设起来。输血科在防范用血纠纷,维护医院的合法权益中,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以强化安全输血。
1 强化法律意识,严格按照法律办事
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的成因主要是医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因此,在工作中要求每位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用血制度,加强法制观念,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输血安全,减少医患纠纷的根本保障。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颁发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及其他相关法律。通过相关法律的学习,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必须熟习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工作中把好质量意识关,强化工作人员对安全输血的思想意识。
2 完善科室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2.1 加强输血科的质量管理:
质量是输血科的根本,所有工作都必须制度化,操作规范化,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输血安全。通过参考其他医院输血科的工作,再结合本院实际情况,输血科编写了输血规章制度与标准操作规程,每位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执行,其中血液入库严格四查七对制度;出库时认真检查输血记录单填写项目,合格后方可发血;交叉配血;一人上班复检一次,两人上班双人双鉴;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同时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床号、血型、有效期和配血结果及血液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签字后方可发出,配血后标本保存1周以上。临床用血量一次超过2000ml时经输血医师会诊,科主任签名报医务科批准(急诊用血除外,事后补办手续);规范临床输血申请单和反馈单等规章制度,有关资料保存10年。从制度管理上促使医生合理、科学、正确、有效使用血液,完善输血科的管理制度,增强质量意识,做到有章可依、有规可循,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严把用血安全关,杜绝医疗事故及输血纠纷的发生。
2.2 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满足临床不断发展规律的要求:
医学事业不断发展,而医院的设施配备也不断增加,输血科作为一个与临床有着密切关系的科室,也必须不断发展才能配合临床要求。本院输血科于2005年推行凝聚胺配血法,有效地避免了由于不完全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
2.3 加强输血科的规模建设:
本院过去只负责配血发血,随着各项新技术的开展和成分输血的发展,加强输血科的规模建设也势在必行。如今本院输血科有配血室、发血室、贮血室、实验室、并配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业的管理人员。
3 做好与临床、血站、患者的沟通工作
加强临床用血宣传、合理用血。输血是特殊并存在高风险的一种治疗手段,要进行科学、安全的输血,除了加强实验室工作外,还应加强宣传力度,使临床医生掌握输血指征,按现代输血理念进行输血,减少输血风险。
与中心血站加强业务交流,共同做好临床输血工作,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把临床用血的不同需求报告中心血站,工作中注意每个环节,避免由于沟通不足造成患者不必要的损失。
对于患者关于输血方面的咨询,输血科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并准备制作各种宣传资料向广大患者宣传输血知识。
4 临床输血纠纷的防范措施
输血是一项复杂的医疗服务,一旦出现差错不仅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还增加不少医疗纠纷或事故,因此,值得从管理等多角度进行探讨,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同时也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输血工作不仅要求工作人员要有高度责任心,还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减少差错事故出现的概率,从而减少医疗事故和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操作;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患者的输血适应证;要求临床医师具体填写好用血申请单;输血前要求患者进行相关传染病的检测;要求临床医护人员填写反应回报卡,掌握输血反应的第一手资料,并做输血反应的相关实验;加强临床医务人员及输血科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要从多个渠道组织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从而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提高我院的输血诊治水平。
5 发展方向
提高血液质量,减少输血反应,引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设备,使临床输血更安全更放心,是输血科以后的发展方向,例如 ,不完全抗体的筛选及鉴定、疑难配血、特殊血型的鉴定等技术在全国部分大医院已有开展,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在我院尚未开展,所以我院输血科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发展空间还很大。
参考文献
[1] 杨世明.加强输血科建设及其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5,6(6):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