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的最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的最基本特征范文1
关键词:博物馆 陈列设计 艺术设计
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博物馆的需求已经不仅局限于增长历史和文物知识,而逐步转向以休闲和观光为主。因此,博物馆作为丰富藏品的信息集散地,应重观众对这些信息的感受。时代对博物馆提出的新要求,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应当把教育、展示和娱乐三个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博物馆这个文化和科学的古老殿堂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充实和改变自身的职能,重新展现出它新的职能,重新定位它在社会服务中的坐标。
博物馆陈列设计属于觉传达设计的范畴,它从立体、平面、环境和空间等多个角度,运用实物、音响、图片、色彩等多种听语言,广泛追求觉传达设计的目标。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把陈列设计定义为“根据陈列主题要求,在陈列目标的指导下,对陈列内容进行构思、确定陈列总体要求和艺术风格,并运用各种科技和艺术手段组合各种陈列品的工作。”现代陈列设计已发展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具有自己的基本要求和专业特征。
一、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基本特征
博物馆陈列设计与“纯美术”的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它要设计的是一个集教育、汇集、审美和信息制造、传播于一体的综合展示系统。这一设计过程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博物馆陈列设计具有双重思维的特征
博物馆陈列设计具有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双重思维的特征,二者,既矛盾又统一。形象化是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最基本特征,如果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不能从形象感官上打动受众,那么即使展览对象具有很深的内涵,也无法被受众接受。然而,形象化的特征只是做到了陈列设计的第一步,在绚烂多彩的形象展示的背后是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文化链条。因此,博物馆陈列设计要想深刻的影响受众,在做到充分形象化的基础上,还要挖掘展览品内在的逻辑联系。
(二)、博物馆陈列设计具有多维性的特征
博物馆陈列任务十分庞杂,涉及学科知识及其广泛。从不同的角度,对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博物馆进行陈列时,必须考虑其多维性特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抓住其主要任务和基本矛盾。
《三)、博物馆陈列设计具有综合艺术的特征
首先,博物馆陈列设计具有时间艺术的特征。时间是博物馆展品陈列要考虑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其次,博物馆展品的觉形状是展品的外在特征,在博物馆陈列设计中要首先考虑展品以何种觉形象展示出来。第三,博物馆展品陈列设计还具有影像艺术的特征。博物馆的展品是在一定光线中展出的,因此造型艺术必然带有影像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综合特征并不是独立分离的,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二、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基本要求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面向社会展示藏品,是把文字的内容方案变成形象的陈列展示内容的一种展览形式。在整个筹展过程中,陈列设计是系统的、整体的、目标明确和充满创意的。
(一)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总体要求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总体要求,是以建筑场地为出发点,以陈列内容和展品为对象,是对陈列内容和形式的总体构思和全面规划,以保证陈列艺术形式的完整统一。陈列内容决定它的艺术表现形式。陈列艺术设计应根据陈列内容的需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展品的艺术形态和特色,使其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和谐,才会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一个成功的陈列设计,应该具有独创性,突破传统的陈列思维模式,并且做到个性鲜明,主题突出,创造出合理的空间环境和高雅的艺术品位。
(二)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内容和理念要求
陈列设计大体分为陈列艺术设计和陈列大纲编写两大部分。陈列大纲是陈列主题的具体体现,是主题条目按时间顺序、逻辑关系、地域方位具体排列穿插使其成一个形象的剧本的过程。陈列大纲编写,主要是对陈列内容的结构处理,是内容编辑阶段的中心工作。陈列艺术设计,涉及范围包括陈列设施、展品放置、展厅环境和参观路线。陈列内容设计主要是考虑陈列主题的提炼、陈列目标的设定、陈列信息的传播,以及与观众的交流互动;陈列艺术设计也注意到陈列目标和陈列主题的价值判断,力求用色彩、空间、形象来表达展品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力图用觉传播手段来表达陈列深层次的情感和态度。
陈列是博物馆三大职能之一,是衡量博物馆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展示历史遗存和研究成果的窗口。现代博物馆的理念也正从“以物为本”朝着“以人为本”发生时代性的转变。过去博物馆的工作是以藏品的研究为重点,以藏品为核心,而现代博物馆的一切中心是观众,如何用古老的收藏讲述最现代的故事”是博物馆服务社会、面向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注重展览效果、努力创办精品展览的今天,那些题材类同、没有特色、缺乏创意、布置平淡的展览已经无法吸引观众。
参考文献:
【1】朱琳.博物馆陈列的美学特征和教育途径[J].中国博物馆.1989年04期
【2】沈柏春.论博物馆陈列设计与观众的因素[J].中国博物馆.1990年03期
【3】陈开宇.尊重传统 继承创新――浅谈中国地质博物馆陈列特点[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西部科普场馆建设与发展[C].2005年
美术的最基本特征范文2
关键词:创意性;线描画;题材选择;创意来源
线条是线描画最基本、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马蒂斯曾说过:“如果线条是诉诸于心灵的,色彩是诉诸于感觉的,那你就应该先画线条,等到心灵得到磨炼之后,它才能把色彩引向一条合乎理性的道路。”运用线条的变化来描绘对象及其结构的绘画形式叫做线描画。它的画面没有五彩缤纷的世界,黑白是线描画永恒的主题,它呈现的是线条多样性,线的形成、组合、排列、变化等规律。千姿百态的线条交错组合,重复、对称或渐变的线条排列,给人的视觉上产生层次感、立体感、冲击感。以线描的形式在表现对象时,通过夸张、变形、拟人、借用、幻想等方法进行绘画的表现形式叫做创意线描画。它不受表现对象自然造型的束缚而又具有表现对象的基本元素特征,并且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可以反映出作者的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美术教师,教育对象都是农村的学生,由于经济条件与环境因素的束缚,知识的闭塞,他们不能尽情享受书本所带来的快乐,他们学习美、感受美的权力受到约束。因此,应重视学生内心潜在的兴趣调动,利用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资
源,让学生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创意线描画题材的选择可以就地取材,从身边出发,去感知、感受,通过手中的画笔尽情描绘。创意线描画题材的选择可以分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运用农村乡土文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从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开始,从景物、植物、建筑物、交通工具、动物、人物、风景古迹、民风习俗等,让学生了解乡土美术的种类、特征、风格,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学习乡土文化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二,利用可用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农村学生出门可以看见山川河流,抬头能见到千姿百态的
树木,一年四季景色美不胜收。春天身穿绿装的小草、叶子上斑斓的叶纹、回转曲折的溪水,夏天满眼的花红柳绿、驰骋飞舞着的蝴蝶翅膀上的斑纹,秋天枝头上的累累果实、大地里黄澄澄的颗颗玉米,冬天凋落了树叶后仍坚定挺拔的柳枝、窗户上纵横交错的斑斑银霜。这些都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再看看花园里的植物、婀娜多姿的花朵等,方方面面都可以将其夸张变形从而抒发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在绘画的海洋里任意遨游。
小学生创意线描画的创意来源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民间美术的运用
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
形式的源泉。民间美术种类极多,主要有:皮影、农民画、刺绣、年画、剪纸。
民间美术的造型方法有夸张、概括、抽象、打破时空、意象组合等,民间艺人的创作是以自己内心所需为出发点,注重内心环境的表现。创意线描画就是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去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而是虚拟的艺术世界,就像我们的梦境一样,既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又和现实世界有所不同。
2.变形法的运用
变形法是由一个形象变成另一个新的形象,或者是针对表
现对象的某个局部特征加以夸张处理,是绘画艺术的重要表现
手段。在运用变形手段时必须对表现对象进行观察、解析、对比,才能自然而然地激发想象和思维活动。通过变形法的运用,在对原形和新创形的比较中,能够准确地理解并抓住形象的基本特征。
3.嫁接法的运用
嫁接法,就是把一个事物与新的事物放到一起并使其融合
为一体,或者与完全不相干的某个局部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全新的造型。可以通过添加、减除、解构、重构、拉长、变形、核酢⑴で等手法,创造出更新颖、更能表现对象本质的形象,体现了人类的想象力。
在一个画面上,因为有了多个形象或局部的组合,而表现出和自然界中不一样的有趣的形象造型。嫁接法可以完全摆脱现实的、自然的实物形象,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凭空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主观意识的新造型。
4.拟人法的运用
拟人法,就是将人类以外的各种有生命的、无生命的、有形的、无形的一切事物人格化,使它们具有丰富的思维、言语表现和行为举止。动植物被赋予了人的生命,使得所描绘的形象变得灵动可爱。拟人法可以把对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减少距离感,使人感觉很亲切。
美术教师永远只是学生的启发和启蒙者,而不是模仿对象。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世界,用自己的双手去描绘世界,用自己的想象去创造未来,让线条舞动学生的想象和创意。
参考文献:
美术的最基本特征范文3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美术教学
长期以来,受固有知识本位、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造成美术教育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绘画为中心、以技能为中心的普遍认同观点,以至于美术课被称之为图画(绘画)课,任课教师称之为图画(绘画)教师。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美术教师永远就是只是画画的教师,学生永远就是学习绘画技能技巧的学生。这时很有必要去改变,改变原有的不良教学,去适应新课程,因此我认为在这几方面应做出调整:教师在自身素质、教师角色转化、教学方法等。
一、美术教师进入新课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我认为新课程改革再怎么改,再怎么“新”,也不能脱离了教师这一最基本的要素。如果教师没有具备一个教师的素质,怎么能进入课程,又怎么能去实施新课程呢?就不可能发挥新课程所带来的优势,这不是可笑致之。特别对于一个美术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基本素质面临新课程的挑战。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如我小时候美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让你一味的去临摹。但在如今的新课程下能行吗?这不是误人子第吗?所以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2.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掌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使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利的保障。与新课程同行的美术教师将拥有和展现教学的青春活力。
二、美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大家一直都在谈:教师不再是一个主导者,是一个引导者;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可往往在课堂中难以人为,于是苦思冥想,最后不了了之。那究竟怎么转换呢?
1.班级授课制从西方传入中国已一百多年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表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主观上重视教学的结果,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将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我在讲授《我喜欢的交通工具》一课时,设计制作了一个样图游戏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几何图形拼出交通工具,要求与众不同。最后,学生都拼出了不同的交通工具,从而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十分感兴趣。又讲到《帮小鸟找家》一课,我先让学生想象:假如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树会是什么样子?学生们经过回忆、联想后回答:没有树,小鸟就没有家了,我们呼吸的空气就不新鲜了,良田就会变成沙漠……然后,组织学生表演短剧――“帮小鸟找家”,孩子们的想象力与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品德,学会关心别人,关心生存的环境,加强孩子们的责任感。
2.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思想:“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引自《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我们的美术课程中,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然后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美术的最基本特征范文4
[关键词] 美术教学;表现力;艺术思维;主观性
我们看到儿童在绘画中由于不受现实经验的约束,也未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常常画出与人们主观认识不同的形象。这正是他们通过自己主观感受所表现出的杰作。但往往他们会慢慢随着自身对客观事物理解的不断加强,潜意识的渐渐地消失。或者受到外界对绘画作品像不像标准的评价,自我受到挫伤,渐渐地重新受到客观物像的束缚,原有的主观感受也荡然无存了。他们的画面通常也就失去了表现力,成了一种固有的模式。
实际上儿童的这种自我表现意识是非常可贵的。它可以帮助儿童认识自我,在他们成长中为他们心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可帮助学生发展自主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思想情感。培育他们完善健全的人格。
在素质教育下,把美术教育看作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基础教育,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水平,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性思维和最基本的美术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在美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其原则是借助客观形象,强调主观感受,摆脱单纯传授造型技能的教学模式和强调写实性的教学,在教学中提倡发挥学生的艺术直觉;在作业中,要求学生不仅要观察事物的外在形象,而且能联想到与观察对象相关联的其它事物及自己与观察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并把它在画面上表现出来,强调自身的主观感受。
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德指出:“教师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思想,扩大参照框架,以便使自己的经验内容变得更精确复杂。要做到这点,只有向学生提供更多和仔细观察的机会及用于标示、改善鉴别力的必要词汇,并能用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的方式启发他们。而只用一种机械的方式指导他们画画是达不到目的的。”基于这理论,笔者设计了几个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些尝试。
1 引想进行造型与表现
艺术作品常常通过艺术形象引起观赏者种种审美联想,作者在其创作过程中也会产生种种联想,并通过他的作品把这种联想与自己的审美情趣表现出来。同样学生在绘画也会产生联想,教师要求学生在观察物体基本属性的基础上联想它的情感或与其它事物的相同之处,然后再进行艺术加工。
在“人类的朋友”这一课上,笔者改变了过去只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特征的做法,而是让学生联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这使学生的思维表现的非常活跃。这样带有主观联想性的表现使我们能够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调动起学生发散性思维活动,达到“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摘自美术课程标准)的效果。
2 抓住特征进行设计与应用
在美术教材第13册写生”物品上的花廊“一课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对原教材的教法做了新的尝试和改动。引导学生在观察花卉基本形态的基础上,继续观察它的细节特征,如花的形状、色彩,花蕊的形状、色彩等,然后要求学生不拘泥现有的植物形象,充分运用花卉的特征,在画面构图上对花卉的形象进行任意组合。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了十分丰富的构成组合,画面形态各异,特征鲜明。这种教学思路是:只要求学生掌握对象的基本特征,不做其他方面的要求,留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和表现契机,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直觉感受。
转换视角进行观察与感受
人们习惯了规律的生活,易对物象感到平淡乏味。换个角度去观察和感受事物,可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在”线的魅力“一课设计了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反射物(如金属勺子、墨镜、不锈钢锅盖等)的表面观察自己。学生发现改变自然界某些事物的比例后回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奇特。他们开心的笑,尽情的感受着那一不寻常的时刻。这一课使他们认识到通常的视角看到的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换个角度,换个方式观看,特别是从那些非常规的角度去观察,会获得新的感受。使学生不断的扩大知识范围,积累经验,使心智与美术能力同步成长。
3 汇集知识进行综合与探索
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美术时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和认识,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笔者对”我们的节日“这一课作了以下尝试:让学生从历史课程中调查与收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说;从语文课程中寻找描述节日的诗词;从英语课程中寻找表达节日美好祝愿的句子等。通过汇集各科知识与信息,围绕”最后一个儿童节“这一主题构思节日活动内容,设计制作请柬、海报,最后装点活动场地等练习。学生汇总资料,小组讨论,制定方案,分工合作,试验探索等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迁移各科知识,增加了信息量,加强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表现思路,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发挥。
4 畅所欲言进行欣赏与评述
欣赏美术作品是美术教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是提高培养人们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在普通中学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不能按照专业美术院校的模式,必须依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和生活经验进行设计,使学生在欣赏他人作品时把自己的情感汇入其中,通过作品引起联想。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对作品评头论足,畅所欲言,使自己成为美术欣赏活动的主角。
美术的最基本特征范文5
关键词:美术教育 教学方法 改革
我国现在的美术教育,基本上是以技能训练作为主要的内容,把丰富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美术教育等同于一种单一性的艺术训练。形成这些状况的根源在于美术教育观念上存在的偏差,即认为美术教育是培养人的理性能力,重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在美术教育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美术教师素质的培养
美术教师是美术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素质的好坏、品德的优劣、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美术教育的成败。
(一)作为美术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知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在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艺术也更趋向多元,新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美术人才,美术教师就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不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把“专”与“博”、“深”与“广”结合起来。美术教师应特别接触并熟悉与自己所从事专业相关的其他艺术学科。
(二)作为美术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与美术创作能力。美术教师如果能够教育、理论、创作三者兼善,就是最理想的教师。所以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教育、理论、创作能力必须同时具备。一般来说,创作能力强的教师,他的专业技能与技巧也比较强。这样的教师,对于教学来说,无论在基本功训练上,还是在指导创作上,都能直接影响到学生。因而,高水平的教师可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这里也要强调一点,即在创作上一定要体现出时代精神,不落俗套、独辟蹊径,敢于钻研摸索新的技法技巧、创造新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与风格的美术作品,乃至新的美术形式。
二、调动教师与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互动的积极性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素质再高,如果没有了学生,便没有了教育的对象,也不可能存在教师的教。有了学生,但学生没有学习愿望,不去学习,那么最终教学目的也无法实现。所以,调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积极性,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必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态度与教师的交流配合,都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学生的兴趣,在于教师提供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学有乐趣在于教师的指导和学生学有所获;学习中矛盾的解决在于教师的灵活处理。美术学科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诸要素最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当然,取得最优教学效果,关键还是靠具有能动作用的教师,在于教师对所有教学要素最佳优化的设计和运用,更主要在于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运用
贝尔纳说过:“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只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善于进行创造性活动。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现代的教学体系。在探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改革三种教学观念。一是改革单一的教学质量观,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关;二是改革单一渠道的教学观,树立“两个渠道”的教学观;三是改革整齐划一的教学观,树立基本统一又灵活多样的教学观。其中第一种教学观念的改革尤为重要。实践证明,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应包括知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三个方面,知识是基础,智力是核心,非智力因素是前提,三者必须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改革传统的课堂结构。在方法的改革上要注重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既掌握知识,又具有开创性;既能主动学习,还要善于学习。因为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传统的课堂结构显然不能实现这个目标。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一是“引起”。每节课自始至终都要做“引起”工作,引起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引起学生联想、回忆、推理、判断、想象等思维活动,引起学生发现问题、自我改正的愿望。二是“主动”。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看教师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这个特征就谈不上启发式。三是“适度”。教学的适度,就是要使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进度达到学生能够适应的程度。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掌握要达到广、博、熟的程度。
结语
美术教育的终极目的有二:一是对儿童、青少年和一般受教育者进行非专业的艺术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从而使其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二是特殊的目的,即培养具有美术创造能力的艺术人才,或者说是培养以美术创造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我国现代美术教育是由上述诸要素构成的整体,希望通过对美术教育的探索和研究,能够更好地使美术教育达到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法[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2]王大根.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美术的最基本特征范文6
关键词:具备素质;角色转换;教学方法;对待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053-01
新课程的推广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师生交往方式的变化,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将共同营造新的课堂,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这时很有必要去改变,改变原有的不良教学,去适应新课程。
一、美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新课程改革再怎么改,再怎么“新”,也不能脱离了教师这一最基本的要素。特别对于一个美术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基本素质面临新课程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如以前美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让你一味的去临摹。但在如今的新课程下能行吗?这不是误人子第吗?所以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因此带来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美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一个主导者,是一个引导者;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可往往在课堂中难以人为,于是苦思冥想,最后不了了之。那究竟怎么转换呢?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将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思想:“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引自《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我们的美术课程中,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然后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三、改变美术教育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实施不得不改变一些已有的教学方法,例如,新课程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现代媒体教学已融入新课堂,它通过利用现代媒体的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优越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教育中,运用课件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前运用计算机把课件做好,上课时只须运用,就会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使美术课堂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具有形象直观性,声像同步性,画面的动态选择性和时空的可变性等优势,使学生对于学习美术的信息来自各方面,呈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效果。此外,示范--模仿教学模式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师首先通过示范提供给学生该绘画过程的感情认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领会其中的道理,亦可展示可行(或可试)的几种方法,让学生边思考、边选择、边模仿、边体验。如在讲授《水墨画的笔墨技法》时,对于课中涉及到的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等内容,单单通过口头表述恐怕学生难以领会,只有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同时伴以适当练习,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