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思维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思维概念

创新思维概念范文1

关键词:数学概念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众所周知,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又是思维的工具,一切分析、推理、抽象、概括都离不开概念,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概念,才能更好地推理和证明,才能发散思维。掌握数学概念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

数学概念按定义的方式可分成三类:原始型概念、属加种差型概念、约定递归型概念。根据概念类型的不同我们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对概念有更深的了解。

一、原始型概念的教学

原始型概念,是指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直接反映出来的,并能找到现实原型的数学概念。如几何中的点、线、面等,代数中的自然数、有理数、无理数、正数、负数等。原始型概念常用比较和描述的方法揭示概念的基本特征,因而又称为描述性概念。原始型概念的教学可以结合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由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例子讲清楚其现实意义,可使学生对概念更明确,理解更深刻。

例如,桌面、黑板面、平静的水面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几何里说的平面就从这些具体的平面印象中抽象出来的。但是,几何里的平面是无限延展的。教师在讲解“平面”这一概念时,要防止学生误以为平面就是桌面、黑板面、平静的水面等,这时可让学生体验到桌面、黑板面、平静的水面的共性――“平”,然后给出“平面”的概念。之后,教师可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有关“平面”的例子,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即使经过检验发现这个问题是错误的,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也是有益的。

二、属加种差型概念的教学

属加种差型概念,是指用概念本身邻近的属和区别于同一属中其他概念的种差来定义的概念,这种定义可以用下面公式表示:邻近的属+种差=被定义项。

(一)明确从属关系

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联系以前学过的相关内容,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让学生清楚地理解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使之成为学生心中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棱柱、直棱柱、正棱柱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实例引入棱柱概念,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增强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学生能较快掌握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正确理解概念的种差,是真正理解与掌握概念的关键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简洁、合乎逻辑的数学语言从不同角度去正确表述种差,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进行“假分数”教学时,可做如下表述:

表述1: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和分母相等的分数是假分数;

表述2: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是假分数;

表述3:大于或等于1的分数是假分数。

对以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透彻的理解,弄清概念的本质属性以及相近概念的区别,是灵活运用概念的必要条件。

三、约定递归型概念的教学

约定递归型概念,是指概念定义时用约定的方式或用递归的方式定义的概念,可以分为两类:约定型与递归型。

(一)约定型概念

约定型概念在讲解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

1.指明规定的合理性及规定后的重要意义;

2.查阅有关资料,说明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这样规定的;

3.寻找易证的方法帮助学生记住规定性的概念。例如,零指数,规定a0=1(a≠0),虽然零指数是规定的,但我们还是要知道零指数的真实意义。如下面的等式:22÷22=22-2=20=1。

(二)递归型概念

∑ai的递归定义:设f(n)=∑ai,f:NR

满足:1.f(1)=a1,

2.f(k+1)=f(k)+ak+1(k∈N)。

递归型概念的教学,必须充分发挥思维的发散性,从多角度去研究和教学,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波利亚《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曾指出:“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证明的主导思想。”猜想是一种领悟事物内部联系的直觉思维,常常是证明与计算的先导,猜想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其真实性最后还要靠逻辑或实践来判定,但它却有极大的创造性。

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到的概念得到巩固,有利于启迪创新思维,激励创新行为。例如,教师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在学生准确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抓住“同时,同向,同倍”的变化规律,让学生不断去运用,使其思维活动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并非是一种单一性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以及猜想思维的培养,并注意各种思维方式的辩证运用,通过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和钻研,领会数学思维的规律和方法,发展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提高数学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思维品质,达到对知识和问题的举一反三、概括迁移、融会贯通的效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上述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运用概念去判断、推理、证明。在日常生活或生产实践中运用概念,在运用概念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进行探究式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的思维有广阔自由的空间,促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1994

2.张大钧,《教育心理学》,1999

创新思维概念范文2

关键词: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有效的将科学与设计连接了起来,艺术设计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了连接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重要桥梁。而且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艺术设计还涉及到了文化、材料、审美以及科学等很多的领域。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高,艺术设计不仅可以使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得到满足,还有利于促进人们文化素养、生活品味以及文化情趣的提升。创新在艺术设计活动中可以使作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因此,对于艺术设计者来说,创新思维作为基础素质不仅十分重要,而且还是必不可少的。笔者长年从事建筑装饰以及工程设计等工作,从自身经验出发,提供一些思路,供大家参考。

1 艺术设计中创新思维的特点

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常是利用独特新颖的办法来实现的。相对于一般的思维活动来讲,创新思维对艺术设计者的要求更高,设计者要通过重建或者改组自身的经验以及知识将常规打破,从而促使新的成果的产生。想象的参与以及灵感状态的产生在创新思维中是十分重要的。艺术设计的内在与外在的联系以及本质属性都在创新思维里有所反应,因此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新颖性以及独特性等特点。艺术设计者要想掌握艺术知识,了解人类社会环境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必须要通过学习以及必要的实践活动,并以此为根据,进一步的探索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克服心理障碍,突破思维定势,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设计作品创作[1]。

2 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2.1 促进设计团队效率的提高

如果要实施一个较大的项目时,常常需要以团队的形式来进行艺术设计活动创作。重视挖掘并整合创新思维,在设计团队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其设计工作效率。艺术设计者如果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在团队中一般逻辑能力较强,而设计者如果具有艺术教育背景的,一般其形象思维能力较强[2]。在艺术设计活动中,二者可以进行有效的互补,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人可以负责作品的实用性以及可行性,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人可以充分发挥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创作。

2.2 促进概念设计的提升

设计概念在艺术作品设计活动中直接决定着艺术设计的方向,与此同时,设计概念还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的发挥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人员可以利用创新思维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考察与审视设计对象。所以创新思维的运用可以使固有认知的思维定势被有效的打破,设计人员不仅可以激发出灵感,还可以更全面的考虑问题。因此,创新思维可以促进概念设计效果的提高,还可以促进概念设计效率的提升。

2.3 有利于优化设计方案

一件艺术设计作品的完成需要创新思维在很多方面发挥作用,艺术设计作品的最终效果往往取决于创新思维的使用。所以,要想进一步优化艺术设计的方案,必须要对创新思维进行选择。

3 艺术设计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3.1 深化自身知识层次

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艺术设计的综合性决定了设计人员需要具备相当的丰富的设计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只有在充分扎实的掌握这些知识的前提下,艺术设计人员才能深刻的了解并充分的认识到艺术设计的基本规律以及原理,才能够做到对艺术设计活动进行考虑时的多层次以及多方面,进而更好地在艺术设计活动中发挥创新思维的作用[3]。

3.2 对生产实践活动的重视

艺术设计活动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艺术作品作为特殊的劳动成果实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生产实践的作用与影响在创新思维的运用过程中的作用一定要强调。首先,通过生产实践活动,艺术设计者积累的艺术设计经验更多[4]。在花博会展位布置制作安装工程及开幕庆典仪式,笔者就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受益颇深,在展会布置以及选用材料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其次,通过生产实践活动,艺术工作者可以是自己的艺术设计动手能力更加巩固,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一旦产生,就可以在自己的艺术设计工作中加以实施,使创新思维的物化更加方便。笔者通过多年的工程设计经验以及活动设计经验,自身的艺术实践能力颇有提升,正是得益于多年的生产实践活动。

4 结语

以人为中心是开展艺术设计活动的特点,为了满足人们的什么需求需要在艺术设计活动中更多的运用创新思维,而不仅仅是为了作品本身开展艺术设计活动。因此,满足人的需求是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的物化过程的重要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将创新思维充分运用到艺术设计活动中,会留下更多的经典作品流传于世。

[参考文献]

[1]李星.浅谈现代设计表现方法的作用[J].今日科苑,2010(10).

[2]刘慧艳.艺术与科学――谈材料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6(4).

创新思维概念范文3

关键词:创新思维;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辩证统一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8-0098-02

“突破传统思维习惯与逻辑规则,用新颖的思路去阐明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思维方式”[1]4。我们称其为创新思维。它是人类所独有的,人类也正是凭借创新思维在不断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也正是由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地运用了创新思维,才创造出了文明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关于创新思维发生问题,当前我国理论界依然从脑生理和心理基础为着眼点,研究创新思维发生、发展的问题,仍从创新教育即右脑潜能开发、经验启迪、功利诱惑等方面开展研究。而对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创新思维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其实,创新思维发生的过程中交织着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这一主要思维形式,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生和形成。

一、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内涵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是按照严格的规则进行,具有单一过程的严密性、不可逆性和确定性。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只有将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统一起来,才能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新的认识,进而产生认识世界的新的思维(创新思维)。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指符合事物之间关系、合乎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我们通常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是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具有确定性,而不模棱两可;具有前后一致性,而不自相矛盾;是一种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

非逻辑思维通常是逻辑程序无法说明和解释的那一部分思维方式。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直觉、灵感、想象(直觉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方式,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迅捷而又直接的思维形式;灵感是人在研究问题时,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事物的某种属性、状态、规律及结构形式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非逻辑思维没有严格的规则,具有偶然性、可逆性、不确定性。非逻辑思维在创新思维的发生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非逻辑思维不受各种框架的约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灵活性很强,在创新思维过程中是离不开直觉、灵感、想象等非逻辑思维因素的。

二、创新思维的发生始终渗透着逻辑与非逻辑思维

(一)科学创造四阶段结构模式渗透着逻辑与非逻辑思维

关于创新思维发生的结构模式有很多人进行研究和探索。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心理学家澳勒斯(G.Wallas)。1926年,他提出科学创造的“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四个阶段的结构模式。

准备期是对从事创造活动所需的材料进行整理和加工的阶段,主要是发现问题、搜集资料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是逻辑思维发挥作用,思维主要停留在显意识层次;酝酿期是对问题进行各种试探以求解决的过程;豁朗期是经过酝酿期的准备过程以后,借助各种逻辑的、非逻辑的思维手段,或在外部事件的触发下,提出新的认识成果、产生新观念和新思想的阶段。

酝酿与豁朗阶段系创新思维关键的阶段,科技工作者们在创新思维成熟酝酿的前提下,通过直觉,顿悟与灵感到解决问题方案。此两个阶段需充分发挥人类想象、直觉同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从而产生新观念和新思想,在此阶段对潜意识思维的应用较多。当科学工作者确立一个创新性的课题之后,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总是在绞尽脑汁、冥思苦想里捕捉思维灵感,此时思维状态有着很高的无序性与自由性,在这些无序思维的运行中在某一节点上会忽然产生突破性的思维。此种瞬间顿悟系无数思维过程高度浓缩,为各种思路重新组合,系未经逻辑性、渐进的精细推论却越过无数中间环节并找到答案之过程。

可见,在创新的孕育和豁朗阶段,思维过程不是单纯的按照思维程序循序渐进的过程,亦非单纯的非逻辑或无逻辑的突变、跃进的过程,而系逻辑的循序渐进与非逻辑跳跃之有机统一。非逻辑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在创新里互相作用,互为补充,一起构建成完整的辩证思维。然而,非逻辑思维创新特征在该阶段里比较凸出,其在创新过程里的独创性、突发性及模糊性特征,为理性逻辑思维所无法具备的。

验证时期指在创新的过程之后,创造者还要对新的思想和新概念进行验证,主要是在逻辑思维的指导下,对主要由非逻辑思维产生的结果进行逻辑性的分析、鉴定、验证工作。验证阶段主要就是运用有逻辑性的科学实践方法,对创新成果进行较严格的证实与检验,探索它是否合理并使它日益完善。科学实践为科学认识之基础,是检验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3]200。

(二)创新思维是逻辑与非逻辑的互补

创新思维发生过程常常为逻辑思维借助非逻辑思维之直觉思维、灵感思维与形象思维来实现突破,且得到具体化。并且逻辑思维也令直觉思维、灵感思维与形象思维明确了方向与目标,来加快创新思维之发生。非逻辑思维之顿悟、直觉等思维,亦无脱离判断、推理及概念等逻辑思维活动,其以某种逻辑思维活动做基础。在创新思维形成之过程里,不存在脱离逻辑之纯粹非逻辑思维;亦没有脱离非逻辑之纯粹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的发生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二者思维形式之协作互补,两者为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关系。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和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都明确提出过。韦特海默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旧的完形而形成新的完形”[4]3。他认为,对目的、情境与解决问题途径等方面互相关系新的理解系创造性解决问题之基本要素,过去之经验亦唯有在一有组织之知识整体里才会有意义且获得有效使用。因此,创造性思维都是遵循着旧的完形被打破,新的完形被构建的基本过程进行的。韦特海默对传统逻辑进行批判性分析之同时,确立了非逻辑思维之地位。非逻辑思维无非指违反了常规逻辑的直觉和想象,尤其为直觉这种思维形式。从韦特海默之分析里能够看出。非逻辑思维并非无关紧要,亦并非和传统逻辑方法背道而驰,两者互相补充、相互作用,一起实现创新思维。

1967年,吉尔福特对创造力进行了详尽因素分析,在这个前提下,他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的模型。他说,人类的智力由3个维度多种因素构成:第一维指智力内容,包括有符号、语义、图形、行为四种;第二维指智力操作,包括有记忆和认知产物,有类别、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单元、评价五种;第三维指产物,包括有关系、系统、转化、蕴涵、单元、类别六种。创新思维核心系上述三维结构里处在第二维度之“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且把创造力定义成“多种能力的组织方式”[5]140。

三、创新思维主要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互作用的结晶

创新思维的发生有其自然因素,即脑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但也有其自觉性因素。就是强化创新教育,有理性培养、经验启发、理论诱导、功利诱惑、问题意识、形象教育、音乐艺术教育等因素。创新思维的发生也有其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逆向思维与顺向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等形式在起作用。但对创新思维的发生起主要作用的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在创新思维发生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相互作用,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发生。

创新思维的发生具有高度的、严密的逻辑思维参与,其中的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往往起作用,但它不能仅仅根据某种逻辑形式来解答问题,同时还要具有高度灵活的非逻辑思维参与其中,以给人灵感和启迪。非逻辑思维不受固定形式化之约束,不受任何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所以可以灵活的渗透进各种思维的过程之中,对传统的思路进行整合、重建,使人得以开拓新的意识领域。当创新思维得以发生之后,逻辑思维就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大显身手。人们在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科学思想的基础上,使用分类、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从感性材料里概括抽象出一般的结论,从而使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

可见创新思维发生的过程中,既不是单纯的按逻辑思维程序循序渐进过程,亦非唯独依赖非逻辑思维之突变、飞跃的过程,系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之循序渐进和跳跃式有机统一之过程。非逻辑思维之创新特征在创新思维发生阶段里比较凸出,其独创性、模糊性、突发性特征,系理性逻辑思维无法具备的。非逻辑绝不是“不逻辑”,它渗透于逻辑里边,创新思维过程系“由逻辑与非逻辑两种思维形式协作互补来完成”[2]279,共同建构了一种完整的、具有辨证性的思维模式。

综上所述,“创新思维系创造内在动因,无创新思维就无能动之创新性思维活动,亦无发现、发展、发明等创新性成果。要想有所发现、发展,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就必须提高人类创新思维能力,”在遵循人类本性,且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遵守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统一之创新思维发生逻辑。创新思维的发生系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结晶。

参考文献:

[1]王跃新.创新思维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2]傅世侠,等.科学创造方法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舒伟光.自然辩证法原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创新思维概念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思维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逐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集合思想、代数思想及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既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常用的方法,又能为学生增强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一、理解数形结合思想

恩格斯说过。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可见“数”和“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数是数量关系的体现,形则是空间形或的体现,两者对立统一,研究数量关系时,有时要借助于图形直观地去研究。而在研究图形时,又常借助于数量关系去探求。因此,利用数形结合,常使研究的问题化难为易。正如华罗庚教授所说:。数无形,不具体,形无致,难入微。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尤为重要,现行的九年义务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思想。例如:常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这是用图形来代替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我们又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这些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又如推导同分母加法法则时,也应用了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图形的合并,抽象为数的加法,并概括为数学语言,再通过计算,抽象概括成法则。再如在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时,又借助于边与角的数量关系探求,加深对形的认识,向学生渗透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拓宽思路有路可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极限的思想方法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了解它有重要意义。

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3=0.3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三、弄懂集合思想

集合思想使学生的思维更具逻辑性、严密性。小学数学中常用集体框图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概念。如求6和9的公倍数,用―个框图表示6倍数,另―个框图表示9倍数,此后把相同的倍数用交集的形式表示出来,这样,就使学生很好地理晖了公倍数的概念。又如:为了使学生弄清“1”“分数单盘”等既念,可先把―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再把一些物体用框图圈起来平均分成几份,这凡个物体就是一份,这样,利用集体框图体现了“l”不仅可以是―个物体还可以是一些物体,通过集合思想的渗透,实现了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又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学生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利用图形间的关系则可向学生渗透集合之间的关系,如长方形集合包含正方形集合,平行四边形集合包含长方形集合,四边形集合又包含平行四边行集合等。

四、更新数学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1)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在教师。而成功与否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否更新、是否转变。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学生。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健全的学生观;教学过程中在关注学习结果的同时还要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数感和情感,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再是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要认识到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新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最后教师还要具有多元化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知结构;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品质,能胜任创新性的引导和启发;要具有创新教育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如: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组织指导能力及自身善于求异和创新的能力等。

(2)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问、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创新思维概念范文5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无可厚非,在现实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轻能力、重知识,把教材作为“教条”. 笔者认为,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之一就是缺少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品质受到无情的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也往往会被教师无情地扑灭. 长此以往,会对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 众所周知,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志,没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也不可能称之为创新人才. 基于数学学科的有利条件,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总结几点论述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笔者认为,要想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问题情境创设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只有心中有疑问才会更深入地去思考数学问题,最终才能发现问题,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时候,我首先用多媒体演示埃及金字塔的形状,然后让学生猜测金字塔的底部应该是什么形状的. 抛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学生猜测是正方形,有的学生猜测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猜测是圆形……看到学生有这么多新奇的想法,于是我便再次进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塔基的底部截面图,原来金字塔是塔基竟然是正方形. 得到最终的答案之后,很多学生觉得不可思议. 于是我趁热打铁,再次抛出问题:“在2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掌握了关于直角的知识,那么他们究竟是如何确定直角的呢?”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发起来了,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再如,笔者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提出了下面这个问题:我市在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时候,假设要使2011年无公害农产品的产量比2009年翻一番,那么我市2010年和2011年无公害农产品年产量的平均增长率应该是多少呢?问题提出之后,我要求由学生分组完成或者由学生独立完成,最终列出方程. 然后再通过学生列出的正确方程式,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给“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命名. 最后,笔者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不能等于0?那么,一元二次方程的常数项和一次项系数是否也有这样的限制呢?接着再请学生自编几个一元二次方程,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 通过对上述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和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在无形中被学生掌握了……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通过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这些问题情境必须要可以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否则则无任何效果可言.

二、运用多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多向思维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创新性人才必备的思维素质之一.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好奇心非常强烈,但是思维活动往往非常单纯,因此,这个时候对他们加强创新思维训练非常重要. 比如,笔者在对绝对值进行阶段复习的时候出示例题:假设正向运算|±2| = 2,则逆向运算就会有|x| = 2,则x = ±2 ;再如,当a + b = 5,且ab = 7,求a2 + b2的值. 此时如果觉得正向运算太繁琐,则可以尝试运用逆向运算分析,就可以找出和已知条件a,b的关系,可以运用恒等的变形方法快速求得a2 + b2 的值,即它的值应该为:a2 + b2 =(a + b)2 - 2ab = 25 - 14 = 11. 笔者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初中生学会使用逆向运算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再者,在进行有关运算过程的讲解中,我们教师还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善于找出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例如:(1)10 = 1,20 = 1,那么■0 = 1;(2)应用方差与标准知识,求出任何五个连续整数的方差是2,标准是■;(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等腰梯形的高与它的中位线相等;(4)若一次函数y = kx- b满足kb < 0,且函数值随x 的减小而增大,那么,可以判断它的图像大致是下图中哪一个呢?

本题由已知条件判断k < 0,b > 0,而-b < 0,故选B.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多向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多向思维的培养,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短期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

三、提高参与意识,锻炼学生创新思维

在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所以,我们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每名学生的课堂参与,重视每名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与同学之间的交流. 从而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笔者在执教“中心对称图形”的时候,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堂后来被称之为具有神奇效果的数学课:

创新思维概念范文6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0-001-01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人才都具备创新能力及竞争力,为社会打造全面创新型人才是学校的目标。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主要学科。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享受创新,乐于探索交流。下文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了探究。

1.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学生的联想和猜想,让学生自己发现概念,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的自我认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概念更深刻,并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引导学生大胆的设想及探索,老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克服思维定势,发现属于自己的知识,创造更优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个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主动发现问题,并且对解决问题产生积极性。在图文并茂的数学情境中促使学生集中精神,增强求知欲,开发其逻辑思维,积极尝试新鲜方式方法。例如,在引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时,可以引用泰勒斯的故事: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旅行到埃及,在参观金字塔时,司祭长说并没有知识可以判断金字塔的高度,但泰勒斯却对司祭长说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马上测出金字塔的高度。讲完故事后,同学们都会疑,便会产生兴趣,在脑中自行联想情景,并希望得出答案,在成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后,老师便可以引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由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概念更深刻,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2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在数学教学中并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方法,只要激发创新思维,克服思维定势,解决方案就可以多种多样,甚至千奇百怪。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有一定的成就感。锻炼学生思维变通性的最有效措施就是练习。利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题型,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思维变通性。解决一题多解型的问题要求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思考,善于归纳,克服思维定势。例如,已知平面上一点到圆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求圆的直径,这道题就应该考虑圆内和圆外的两种情况;平行四边形ABCD中,AB=6,E是直线AB上的一点,BE=2,DE交AC于F,求AF与FC的比,此题应考虑点E在点B的左和右两种情况,得出答案为2:3或4:3.通过不断的思考及归纳,才能开发出创造性的思维。

1.3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手段,数学的学习不能只停留于空想及思考状态,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不断地动手实践,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更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几何学习中,涉及的模具模型有很多,学生可以通过制作简单的模型来加深理解,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学生还应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数学是抽象的、模糊的逻辑性的思维方式,对抽象的概念进行具体的模型实现,转化为图形,可以更直观的体现内涵,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进行联想,建立模型,简化了数学问题,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1.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作为初中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是枯燥的,也是有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热情,才会有动力,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才会积极学习,大胆思考,发现问题,并主观能动地进行探索研究。作为一名初中生,学生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能力,也拥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强大的逻辑思维及变通性,这些都取决于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是对老师教学工作的要求。

2. 结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学任务的重要部分,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的变通性,建模能力,及学习兴趣来培养其创新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享受创新,乐于探索交流。

[ 参 考 文 献 ]

[1] 刘照明.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

化(教与学),2012,(7):22.

[2] 张俊松.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

学参考,2013,(3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