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

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范文1

关键词:农村金融;乡村振兴;金融体系

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在农村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形成过程当中,乡村振兴会在很大程度上受金融发展限制。所以,分析农村地区的金融领域发展现状,结合其存在的不足和困境对应的提升措施,为后续乡村振兴道路的完善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也可以为提升我国农村经济环境起到推动作用。

1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对乡村地区经济振兴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也是农村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首先,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想要实现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变化,就要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实现产业创新和整体竞争力。目前虽然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有了较大进步,但整体生产技术相对落后,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种植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与城镇相比,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相对滞后,收入较低,不管是在农业科研设备补充还是产业融合等方面都缺少外来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的经济发展[1]。其次,农村金融支持也是实现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和谐健康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实现农村地区长远发展的关键保障。在农业发展环境下,农业种植过程当中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其他污染环境的原材料会影响土壤质量,降低作物产量,严重时会导致水土和耕地面积流失,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肆意排放农村生活垃圾、焚烧秸秆等产生的污染,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来科学处理污染源[2]。再次,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淳朴的乡风是实现农村地区发展的重中之重。但现在农村地区依然有盲目攀比、大肆操办红白喜事的现象,同时文化建设水平落后于城市地区,有限的文娱设施难以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儿童的教育问题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另外保护传统文化、修复历史遗产以及宣传和引导道德风貌都需要引入资金,保证工作顺利实施[3]。

2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现。首先,农村金融是支持产业兴旺、助力农业发展的基础。金融对于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要以重视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为基础,以引入社会资本先进技术和完善管理经验为目标,以此来调整现有的农产品结构,创新农村地区的产业布局,实现粮食、农林、牧业的统筹结合以及种植养殖和销售的一体化发展[4]。其次,要强化涉农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手段来培育创新型农业主体的作用,实现农村产业的多角度融合以及农村地区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发展,确保多个产业结构可以实现互动补充,以此来促进农业产业的兴旺发展。再次,农村金融要以扶持绿色农业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从传统的追求高产转变为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对应的金融导向也呈现出新的变化。涉农金融机构要在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进程当中引入绿色导向,以绿色信贷业务来支持农业绿色循环的低碳生产,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是要改变传统的种植养殖产业,使依靠自然资源消耗为主导的粗放型经营模式转变成现代化的可持续绿色发展模式,重视在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过程中引入节本增效的创新技术,强调推广畜禽养殖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农村金融支持可以依托农村地区现有的绿色资源,发展并扶持休闲、旅游以及健康产业,推动农林牧渔等产业和教育、文化、养老等实现有效融合[5]。最后,农村金融支持要重视发展普惠金融,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发展较为失衡,地区金融配比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想要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振兴发展就要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的缺陷。将有限的金融资源投入到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当中,通过拓展和延伸农村地区的服务链,形成一体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以强化乡村地区发展的前提开展丰富多样的金融普惠活动,帮助农村居民提高金融服务的运用能力,实现农村地区共同富裕[6]。

3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是以推动农村地区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以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资金融通可以确保各项基础工作顺利进行,但受外界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缺乏资金对农村各项事业的融通支持以及对不同经营主体的政策性支持,同时具体的对象和外部环境的差别会导致相关工作受阻。

3.1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

首先,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环境相对较弱,难以与城市地区相匹配。大部分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相对较慢,金融供给的主体相对单一,市场发展空间较小,商业和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营工作会过度关注个体利益,不能根据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完善工作细节。一些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少,有的地区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会因为结构单一而影响融资功能,直接限制乡村振兴的整体发展。其次,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受市场主体的供给和需求不对应问题的影响,金融监管体系对市场的约束性和管理性相对较低,直接影响农村金融体系的细化和完善,失去对地区经营结构的约束。

3.2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金融产品单一

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能充分展现出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情况。通过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展开分析可知,丰富的金融产品能从多个角度满足农村地区金融主体的不同资金需求,以此来为农村经济主体的项目建设提供基本支撑。分析目前的建设成果可知,农村金融产品的类别和形式还不够全面,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整体要求,也不能实现外界环境和内部政策对经营的促进作用,直接影响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导致资金的运营和使用受到较大的约束。

3.3贷款额度有限,贷款困难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所发展的业务当中,大部分为小额贷款,款项相对分散,存在一定的回收风险,会影响农村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水平的促进作用,甚至会阻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地区,农民对小额贷款的需求量较大,一般会以相应的担保抵押为条件申请贷款,但因为农村地区的抵押物资较少,且大部分农民的个体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所以农村金融发展会受到一定约束,制约了农村经营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7]。

3.4农村金融保险不完善

农村金融保险对于乡村振兴产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后续的风险防控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保险在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农村金融保险存在发展滞后以及缺乏担保的情况,在当前社会环境当中,商业保险不断发展,而农村金融保险相对落后,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限制了对保险的可承担风险。另外农村金融机构的现有网点数量较少,在开展涉农业务时需投入大量资金,降低了贷款的收益率,导致资金流入到非农产业中。假如农村金融保险不能降低农业融资风险,就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8]。

4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建议

4.1构建合理的金融服务政策和体系

首先,分析目前农村金融环境的发展情况可知,其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较大不足,要从农村金融的不同发展阶段来制定并落实对应的金融服务政策,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多元化农村经营主体的现代化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其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现状科学规划银行和非银行机构,以多样化的途径引导多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确保该类金融机构促进农村区域实现经济和文化水平双重发展,满足农村地区在各个领域建设工作的资金需求,另外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调节效应,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的业务网点,为完善和发展后续经济体系打下基础。再次,要细化现有的监管机制,规避各类风险,构建完整、科学、优良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确保相应的金融服务制度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9]。

4.2创新服务模式和产品

首先,要引入新型技术手段完善金融服务。在过去银行业的发展进程当中,信息不对称对农业金融发展的阻碍较大,引入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银行服务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涉农金融机构要根据新型农业主体的个体需求,结合现代化的智能手段创新并整合业务模式,提高服务的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完善业务审批过程,简化办事环节,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质量。其次,涉农信贷增信途径和方法有待丰富,农村金融机构应结合国家的政策方针来提高涉农信贷期限的时间和额度。例如,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继续延长30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型农业主体出现。农业金融应以此为契机发放农村土地经营和农房抵押贷款,在农业设施设备抵押和生产订单等方面加强融资,以此来提高贷款的额度并延长相应期限,针对农户、地方产业、农村合作社以及电商产业链等渠道增加贷款,并丰富融资模式,以此来满足在土地流转和服务过程当中涌现出的新经营模式。再次,要结合农村地区现有的产业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农村地区现代化农业规模的共同发展,农村产业链经营主体的基本资金需求从小额化向规模化转变,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农业金融机构要以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后续流通和营销渠道当中的融资需求为切入点,打造出符合农业金融产业差别的新金融服务体系,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完善定价细则,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满足不同农户的基本需求。

4.3保证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全面提高

站在整体的角度分析,想要实现农村金融对“三农”工作的良好服务,就要完善和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明确其在乡村振兴工作当中的具体职能。要改变现有的工作思维,强化金融服务模式,依照农村地区特有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农民的实际需求,通过面对面、点对点的服务模式实现金融服务和农业种植生产等活动的有效融合。结合这些方面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对应的金融服务方案,进一步细化以多元化农村经济为主体的金融服务,确保现代农业生产活动得到更科学有效的提升,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振兴工作当中的资金难题[10]。

4.4大力发展农村绿色金融服务

首先,要重视农村金融对绿色产业的引导、约束和杠杆作用。农业金融机构要依照农业发展基础强调其实现绿色低碳化的转型方向,结合有效的金融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呈现更高效、高质量的生产模式,从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经营转变为重视生态节约环保的绿色经营,在此过程中要加大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重视对农业种植养殖以及深加工产业的金融支持。其次,要细化绿色农业信贷投放制度,通过制定差异化信贷策略,创新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结构。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生产和经营特点,探索农产品商标质押贷款的新型贷款模式,结合分类化的客户管理渠道,对现有的信贷项目库当中所涉及的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分级授信,提高其授信额度。构建以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示范基地,开拓绿色贷款通道,实现农村绿色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11]。再次,要强化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性支持,结合现有的政策标准和金融发展制度,落实农村绿色金融的相关要求和政策体系,构建并完善能和其相对应的、以服务于农村地区金融需求为主体的中介服务机构,投入充足的资金,调动涉农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以绿色金融服务为基础的绿色小微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投放。

4.5加大对农村农业贷款的管理力度

想要实现农村地区金融结构的稳定发展,就要完善利率定价机制,高利率会增加农民的贷款负担,阻碍地方经济发展。政府要以规范市场运营模式为主,合理调控农村金融市场,确保各项业务有序进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要结合科学的利率机制优化现有利率,确保农民主体得到金融优惠,积极参与地区经济建设。要以小额信贷为主导,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信贷需求构建与实际利率相符合的金融制度,在强化融资效率的同时实现对金融机构运营工作的科学引导,确保金融服务能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

4.6拓宽信贷渠道,提高农村农业贷款额度

发展农村信贷领域要拓宽农村信贷渠道,提高农村信贷的利用效率,强化监管水平。通过机构担保以及补贴政策,推进农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拓展信贷渠道,发展不同的资金渠道,实现多个渠道资金抵押,保证农村地区经营主体拓展融资渠道。另外要加大农村金融对金融贷款的投入力度,从地方经济的发展角度入手确定金融活动的发展方向,依照民间借贷的实际情况规范并引导市场环境有序发展。

4.7防范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风险

首先,要由财政部门设立专门的农业风险补偿基金来补贴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信贷投入,并适当补偿不良贷款造成的损失,完善并推广农业保险制度。要丰富并完善农村信贷的担保体系,优化现有的金融环境,确保各类金融机构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农村金融服务当中,有序推动城乡文化和经济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金融保险制度,构建农业金融信贷的对应风险。其次,要扩大政策性保险费用的补贴范围,吸引更多创新型农业主体,结合政策性保险对策预防风险。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引导并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相关业务,确保对应的保险服务能满足农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为新型的农业主体提供更可靠有效的保险基础。再次,可以推出盈利涉农保险产品,确保农业经营主体在遭遇自然灾害时能得到启动资金补偿。最后,通过引入风险共担及补偿制度来构建政府机构、农户和经济组织等多位一体的联保模式,充分落实集中担保、分散使用的灵活模式,采用综合化的保险措施来防范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金融风险,确保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可以完全应用到农村地区建设当中,促进农村地区各个领域的整体发展[12]。

5结束语

农村金融工作的发展和完善直接推动解决了“三农”问题,目前在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支持农村金融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农村金融发展受环境及制度的影响存在诸多困难,对应的保障制度也不能确保金融体系稳定发展,从而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影响了乡村的发展。因此要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为基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制度,进一步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并实现了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华,杨玉琪,程露.新发展阶段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问题与解决方案[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6):41-50,257-258.

[2]李茂,王晨阳.金融创新如何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衔接[J].河北学刊,2021,41(6):204-209.

[3]邵晓翀,杜尔玏.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新发展格局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10):76-80.

[4]袁文.乡村振兴中农村金融立法的困境与破解路径[J].农业经济,2021(10):94-95.

[5]王兴国,吴梵,刘韬.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计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21(10):84-91.

[6]李昱呈.开发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究[J].开发性金融研究,2021(5):41-48.

[7]马天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J].中国金融,2021(15):26-27.

[8]林暹亮.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效机制构建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20.

[9]李自强,陈佑成,叶伟娇,等.网点布局视角下农信社信贷服务感知质量影响机制分析与展望———基于商誉评价的调节效应分析[J].农业展望,2019,15(11):27-34.

[10]陈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广东省梅州市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2019(6):67-70.

[11]丁竹君.创新农村金融工具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10(1):117-119.

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加快;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思考

1加快农村成人教育的意义

1.1农村成人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较多,且农村文化水平较低,农村居民大多数都处于文盲或半文盲阶段,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新型农业机械化也随之发展,致使农村迫切需要懂技术、会技术、懂管理的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而培养新型农业技术性人才离不开成人教育,在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同时,把农村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1.2实施农村成人教育有利于促进农村农业技术实施

现在大多数地区都采用新型的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掌握新型的农业技术有利于农村积极推广新的品种和新的技术,结合当地的区域发展优势促进区域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通过成人教育培养了新一代的农村劳动者,提高了农民对农业技术的使用水平,改变了以往人力劳作的局面,农忙全用机械化代替,节省了劳作时间和人力、物力,进一步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提高了农村经济水平。

1.3实施成人教育有利于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当代小康社会的发展促使农村文化建设刻不容缓,实施成人教育有利于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文化素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的精神追求,促使农民改变一些落后的思想,引领农村文化建设新潮流。

2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对农村成人教育认识不足

国家在义务教育和全日制教育上投入较大,虽然对成人教育进行改革,但是在对农村成人教育上认识不足。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忽视,农村成人自身也不重视,导致农村成人教育空有其名,落实不到位。其次,农村成人离开农村的人数较少,年复一年地面朝黄土背朝天进行劳作,辛苦一天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再加上传统思想的束缚,存在认为没有必要学习,只要学会需要的技能就可以,没必要浪费休息时间参加学习的思想观念。

2.2农村成人教育内容缺乏严谨的体系

教育内容是教育的核心。而当前的农村成人教育内容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成人对学习内容的需求也与以往不同。虽然政府在农村开展了一些养殖班、手艺班、厨艺班等等,以增进农民自身技能,但是农村的大多数成人没有经过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对其掌握得不是特别充分,而且培训时间较短,农民只学习到了皮毛,没有学习到内在的精髓。因此,在应用上还是不熟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成人教育的现状。

2.3对农村成人教育师资投入不足

随着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农民对接受再教育和教育培训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但是农村成人教育的师资还是比较匮乏。一些成人教育的教师多数都是外聘的,专职的教师基本没有,造成教师不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教学毫无规律,综合素质不过关且教师的素质水平较低,教学内容无法吸引农村成人的兴趣,农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培训,但是收到的效果却一般,造成农民再也不愿意接受培训。

2.4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对农村成人教育的资金预算没有列入政府经费预算当中,对农村一些技术化的硬件设施建设不足,阻碍了农村成人远程教育的实施,无法为农村成人教育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缓慢。

3加快农村成人教育的措施

3.1转变对农村成人教育的思想观念

政府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发挥农村成人在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和培养新型的农村技术人员。首先,政府要重视农村成人教育,宣传国家政策和农村建设的重要精神,提高农民对成人教育的思想认识,开阔农民眼界,进行成人教育宣讲活动,使农民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逐渐走出故步自封的状态,自己打破不愿学习的枷锁,时刻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和学习热忱,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

3.2创建适合农村成人教育的教育内容

农村成人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农村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促进农民积极参加成人教育。因此,要做对当地成人基本情况的了解以及当地农村发展的需求,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合适的课程内容,提高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和重点性,吸引更多的农村成人来参加。另外,课程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在让农民学会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理解更深层次的含义,学以致用。

3.3提高对农村成人教育的经济支持

农村成人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在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政府在成人教育经费问题上要加以重视,提高对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政府可以和当地企业进行合作,在促进当地企业发展的同时为农村成人教育筹措资金,既培养了农村人员也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工作人员。其次,在进行一些特殊的教育课程时,可以适当收取学费,既不让农民学习感到为难,又收集了一定的教育经费,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顺利开展。

3.4提高农村成人教育的教育质量

政府为农村成人教育提供师资,可以和一些学校合作,让学校教师对农村成人进行培训,聘请一些专业的教师,建立一支具有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师资队伍,在扩大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提高教师素质要求,紧抓教学质量。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素养考核,在学历、道德、技能方面都要慎重考虑。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师待遇,留住师资。不论在职称还是工资水平上都要与其他教师一视同仁,只有解决了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才能留住人才,从而改善农村成人教育效果。

4结语

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范文3

一、乡土案例教学目标整合

近些年,陕西袁家村在发展乡村旅游、壮大乡村经济、推动乡村现代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走出了一条面向市场需求,依靠乡村内在力量,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道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结合地理核心素养对教学目标调整如下:

二、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们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乡土地理案例——陕西礼泉袁家村,进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教学设计。2.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以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方法,设计典型的、身边的案例,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提前下发“陕西礼泉袁家村旅游资源的评价”学案让学生查阅,有效地运用讨论法、案例探究法和小组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对区域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提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条件的评价。(2)教学难点:旅游资源对区域的影响。4.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式教学法。5.教学过程环节一:视频图片导入,直扣主题导入语:袁家村,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没有名胜古迹和独特山水资源,十年前还是一个只有62户人家的小乡村,如今十年过去,却一跃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第一网红地,被称为“关中第一村”,获得“中国十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利用陕西袁家村特色乡村旅游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环节二: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学生阅读案例中的材料,思考相关问题,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案例1:袁家村位于咸阳市礼泉县境内,地处关中平原腹地,距西安市60多公里,距咸阳市40多公里。号称“关中第一村”的袁家村主打关中民俗和美食文化,它虽只有62户,286人,却带动了三千多人就业,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集餐饮、零售、酒吧、住宿等多种产业,仅餐饮业的日营业额已超过200万元,一年加上其他收入,基本上超过10亿元。近年来,袁家村打造了以关中院子典型老宅为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住宿产品,但同时也存在游客在袁家村留宿较少的现象。简述游客在袁家村留宿较少的主要原因,并为当地吸引游客留宿袁家村提出合理建议。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材料,经过探究讨论后,展示讨论结果。主要原因:(1)袁家村距离西安市、咸阳市近,大部分游客在观光旅游结束后容易返回市区。(2)袁家村旅游主要以关中饮食和关中建筑为主,旅游项目相对单一,游客选择余地较少。合理建议:挖掘袁家村现有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建立各类文创基地(如美术写生基地等),开展深度体验游。充分利用袁家村周边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打造“唐昭陵+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拓展旅游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体验游,改善袁家村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概括作答并点评,最后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掌握现实中存在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评价。设计意图:以陕西乡村旅游袁家村为例,引导学生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分析袁家村游客留宿较少的原因,同时学以致用为袁家村乡村旅游提出合理建议;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梳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案例2:袁家村自2007年始兴起旅游,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如今游客百万,资产已经过亿,2017年年接待游客量更是达到500万人次,被奉为乡村旅游黑马之典范。(1)说出2007年~2017年袁家村旅游人数变化的特点。(2)分析袁家村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学生活动:阅读图文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后展示讨论结果。(1)袁家村旅游人数逐年增加。(2)袁家村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利条件:①与咸阳市、西安市距离近,客源市场丰富。②通过关中乡土方式的重启,打造了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唤回了一代人的乡愁记忆,主打关中民俗和美食文化,吸引力较大。③高速公路、铁路、国道交通便利。④离唐太宗昭陵近,旅游资源分布较集中,集群状况好。袁家村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利条件:①袁家村旅游资源类型相对单一,地域组合状况不佳。②袁家村旅游资源的非凡性不突出,游览价值不高。③袁家村为游客提供的服务,比如餐饮、住宿、购物、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地区的接待能力不强。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对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进行评价,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旅游规划与设计;通过对身边旅游业发展现状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材料一:袁家村通过打造以关中民俗和乡村生活为核心内容的关中印象体验地景区,形成村景合一、三产融合的乡村旅游商业模式。并逐步建成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的既有田园风光,又享时尚生活,既有现代气息,又有乡愁民俗,宜业宜居,开放多元的特色小镇。袁家村的发展就是陕西乡村旅游富民的一个窗口,乡村旅游发展给当地农民带来的不光是家庭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文明程度的提升和文化生活的改变,思想观念的升华,生活面貌的改观以及幸福指数的提高。由此可见,完善的制度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保障。请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袁家村旅游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得出以下结论。有利方面:①袁家村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②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③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④促进历史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的保护,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⑤促进地区旅游区卫生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不利方面:①旅游业的不稳定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稳定。②旅游业的发展会导致消费品价格的上涨。③给旅游区的社会治安带来隐患。④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设计意图:运用时事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热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分析地理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关心、了解国际和国内热点事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环节三:知识梳理,总结归纳教师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结合区域特征分析旅游资源的形成和保护,能够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的影响。

三、教学实践与反思

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范文4

确立三项原则,顺应民意作决策。“心中有民”必须在做决策、谋思路的过程中,客观务实不糊弄、一以贯之不折腾、尊重民意不刮风。在县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我们提出了“更加注重可持续、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的原则。更加注重可持续就是着眼长远发展,围绕一个目标,一届一届地干,不搞一任领导一套思路、一任领导一个规划。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就是坚持速度和效益并重、形象和效益并重、结构和效益并重,不光注重各项指标数字,而且还要重视对财政的贡献、对长远发展的支撑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就是坚持民生为本,倾听民意,关爱群众,心系百姓,多层次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这三项原则是以民为本、为民执政的基本理念,也是县委、县政府要长期坚持的基本理念。

实施六大战略,紧贴民心谋发展。“心中有民”必须把加快发展、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年以来,围绕把武陟建成繁荣富裕、开放包容、生态宜居、和谐稳定的新兴中等城市这一目标,我们强力实施“城乡统筹、工业振兴、交通支撑、旅游提升、人才培育、开放带动”六大战略,每一项战略都围绕“为民发展”来推动。实施城乡统筹战略,在2014年建设30个示范村的基础上,今年县财政投入1000万元奖补资金加快4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实施工业振兴战略,出台扶持工业企业稳增长十项机制,帮助企业破解资金等难题,保持骨干企业稳定增长的基本面,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实施旅游提升战略,加快文化旅游景区和黄河生态湿地开发建设,提升旅游综合效益,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实施交通支撑战略,坚持放大武陟区位优势与方便群众出行并重,谋划“回”字形路网框架,实施S104、S308等干线公路和一批县乡村道路建设。实施人才培育战略,每年确定人才需求目录,重点引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化等紧缺人才,并加强现有人才队伍的培训教育。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用开放的思维、开阔的眼界来破解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广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开放促发展、以改革增活力。

启动六大工程,围绕民需抓基础。“心中有民”必须把夯实执政基础、建强为民服务的平台载体作为重中之重。结合武陟实际和群众需要,今年县财政投入1000万元,全面启动基层基础堡垒工程、阵地工程、慈善工程、文化工程、平安工程、清廉工程“六大工程”,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稳定的一系列难题。堡垒工程就是配齐配强“两委”干部,选好带头人,提升农村“两委”班子战斗力.阵地工程就是建设提升基层组织阵地,改善农村“两委”办公环境,为农村干部建没办公场所和服务群众的平台。慈善工程就是通过建设村级慈善幸福院,解决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文化工程就是逐步在每个村建设一个文化广场,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平安工程就是建设好村级群众厂工作站,川群众的方法及时解决群众身边的矛盾纠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清廉工程就是规范农村干部行为,教育引导农村干部干净干事、清廉干事、为民服务。

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范文5

>> 连云港市盲学前语言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连云港市滨海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 连云港市工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连云港市出口蔬菜质量安全建设研究 连云港市发展创新型经济实证研究 连云港市乡镇工业的环境管理 基于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十三五”时期连云港市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选择 连云港市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连云港市抗倒营养剂劲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 连云港市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研究 连云港市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 连云港市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连云港市海滨新区建设用海与海洋功能区的适宜性研究 超级稻研究进展及连云港市发展超级稻的思考 连云港市杨集镇――“高颜值”美丽乡村振兴全域旅游 基于慢生活理念对我国乡镇旅游开发的研究 连云港市“十二五”港口经济发展研究 连云港市下岗职工状况和再就业工程实证研究 连云港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于连云港市道路工程中表层软土地基处理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刘晓明,杨牧,吉文化.连云港迎来旅游发展“黄金期”[N].江苏经济报,2012-6-29(2).

[6]2012年度连云港环境状况公报 水气声均“达标”.[EB/OL].[2013-6-4].http://.cn/shixianchuanzhen/lianyungang/201306/t1217797.shtml.

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范文6

一、中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无序的开发

随着近年来农村休闲农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呈现火热。开发者往往只是基于各种利益的考量,导致诸多的社会问题出现。“缺乏政府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缺少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在过度利益的诱发之下,在运营管理中,自为政的现象和普遍。任由经营者盲目投资与开发,以至于乱开发、乱建设、分布不合理等问题非常突出。

各地的乡村旅游大都由经营者自己谋划、设计和建设起来的,由于他们各方面的局限性很大,导致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甚至造成了浪费,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无序开发、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土地浪费现象严重,乡村旅游设施建设和小城镇用地规划多数相对滞后,用地规模布局功能定位不尽合理,导致了粗放低效利用土地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如此无序的开发,已经导致一系列的自然和社会问题的产生。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旅游的以及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中国已经入工业化社会,但是,许多居民的思维还是处于农业社会。大量的工业垃圾得不到合理的处理,原有的自然生态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公共管理也相对滞后,虽然逐渐意识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发展当中,并没有保护好自然生态。

在乡村旅游区,生态系统本身十分脆弱,抗干扰能力很低,其中许多地区目前仍旧沿袭大众旅游之路,一哄而上开发低层次粗放式的旅游产品,使乡村遗留给人类的许多珍贵自然遭到破坏,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具体体现在,遍地开花的小农场与民居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正在日益下降。汽车排放的大量尾气、扬起的尘埃、旅游区内餐馆、饭店等生活锅炉排放的废气都在影响着乡村旅游地的空气质量。固体垃圾污染问题严重,严重地影响了旅游地的环境卫生,影响了当地农民和游客的生活和健康。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人为原因有几个,一是农民本身不重视,二是游客不注意保护环境,三是开发商利益至上。

(三)村落文化的破坏

村落文化遭到破坏的原因:一是,政府的原因。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扶持目标可能发生偏离,从而不利于乡村特色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二是,经营者的原因。在同一片区域内出现众多雷同的乡村文化旅游区同质竞争也带来了盲目跟风、重复建设、城市化倾向严重的现象 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三是,商业气氛的影响之下,在城镇化能够带来物质文明观念的驱使下乡村开始追随和模仿城市,原生态的乡村文化在格调和品位流行的今天出现了迷失,异化了的乡村文化渐渐失去了它独特的文化吸引力,最终导致陷落。“城市化”现象严重,文化品味缺失。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具有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传统文化景观,随着乡村社区城市化的进程而变得高度破碎化,并且失去了自身的特质,这些特殊的人文景观很多也渐渐消退。理论上,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原来“很土”的文化,往往被当地人主动改革,这种“土”文化,恰恰是乡村旅游的文化之根。

(四)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后,鸡犬声相闻,小农经济被打破,农村体现越来越明显的贫富差距。有一个客观的现实就是,乡村旅游是农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良好结合,是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现代农业转化的途径,是实现旅游行业中“高投入、低风险、高收益”经营策略的新选择[ ]。农民,作为土地的使用者,并不能做到高投入,投入者,往往是外来资方。当然,最后大部分的利益,流入到了资方。

城市化程度差异决定了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地的分布区位,由于级差地租的存在,旅游用地成本存在着由市区向城乡交错带递减的趋势。开展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大多落入外界投资者及旅游企业的手中,当地居民只能得到其中的极少部分,乡村旅游收益分配日益不公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地区上,人群上(资方、管理者)。

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可持续乡村旅游倡导生态合理、经济可行、文化独特、社会适宜的发展理念,着重关注旅游者体验、社区居民利益和乡村发展进步,以人为本是其本质体现。可持续乡村旅游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乡村环境、经济、文化、社区四者的协同发展,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旅游产品的体验性旅游环境的和谐性、旅游经济的循环性、旅游开发的扶贫性。

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渗透融合,这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向农业产业部门的延伸,使旅游有机会能更好地为农业服务,促进农业的转换和升级,让农业焕发新的活力。最终目的,为了“三农”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规范的政策与法制环境

从产权上,通过制定规划确定其发展定位,做好项目和景观的合理布局,优化旅游资源,突出特色,梳理品牌,防止重复建设,为今后流村镇新项目的投资与方向确定提供指导,避免恶性竞争。产权行为归根结底是人的行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合理的产权机制为基础。一种产权制度安排,就是一种功能状态,产权机制的调整是赋予产权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以符合人们的利益诉求。

在政策与法制环境上,要通过制度设计与制度创新,将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框架中,进行前瞻性规划,实施有序开发;成立旅游行业协会,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对乡村旅游进行引导和管理。政府监管组织要制定乡村旅游服务标准;按照相关法规,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引进旅游开发经营企业;监管经营企业与农户的行为,如果他们有破坏环境与资源的行为,要依法采取行政手段;对农户分散经营进行必要的组织与培训。建立旅游区(点)的环境、服务质量指标数据库,使环境保护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

(二)优先保护环境

乡村旅游是一种城市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的生态旅游,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是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乡村具有的生态资源优势、自然资源优势以及环境资源优势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强势产品。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理念,坚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并重,强调区域和城乡统筹发展,培育环保型、健康型旅游产业。旅游者应坚持和谐旅游伦理观,履行负责任的旅游行为,要与环境相和谐,与其他旅游者、旅游企业相和谐,杜绝旅游活动中的不文明行为,减少对乡村原生态文化环境的冲击。

循环型旅游能有效缓解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赢的重要发展途径,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可持续乡村旅游具有重大的意义。保护环境,不仅要求所有人,在保护环境自觉上,自行遵守。更主要的是如何采用严格的公共管理手段。

(三)保护村落文化

乡村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的“故乡情节”、“怀旧心态”、“回归自然愿望”,这是人们对以往文化的留恋和不同文化的向往。运用乡村传统聚落的重建、改造、修复和维护等4种模式,建设乡村传统聚落景观特色旅游村镇、产业村镇和生态古村古镇。乡村文化之所以对于城市居民有吸引力,就在于他们在乡村文化的感知中能够得到回归自然的满足。传统文化是现代乡村旅游存在和发展的一种有效条件,如何将其转化为一种配置性资源,则需要进行重塑,即时间的形塑和空间的形塑只有经过重新包装和塑造,传统文化资源方才能有效地展现于现实生活中,并获得人们的青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重塑是转换传统文化时空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赋予传统文化一种新功能的实践。

乡村文化是旅游者进行审美体验的一个重要基础, 丰富的民情、风俗和民间文化为旅游者提供了众多的采风素材。各种力量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建设新农村文化存在着利益可协调的结合点,多方利益的整合、协调、共赢,可以使旅游带来的文化冲击减少到最低。

在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中灌注文化的要素,将传统的农耕文化与现代高新技术有机地结合,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保持村寨的原始风貌,以及当地居民仍然还有的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是地方特色的体现。开发、整合和包装地方土特产并弘扬和保护本土文化是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要求。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悬殊,农业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经济状况等不尽相同,为旅游者深入领略中华民风与民俗、探索人类社会的进展历程,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只有保护好村落文化,乡村旅游才具有文化的味道。

(四)让更多农民受益

乡村旅游业作为大容量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载体,这种“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方式既减轻城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又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开展乡村旅游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结果表明: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产业多达24个,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就会给社会创造6-8个就业机会。

合理分配收益。要保障村民的利益,必须设置内在的经济激励机制,即股份制,把村民的责任、权力、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旅游扶贫开发不能仅仅关注经济效益,而应该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社区发展、环境美化和基层文化建设,彻底实现旅游扶贫开发的目的。在乡村旅游资源的运营中,必须充分考虑村民对旅游利益的分配位。

农民不能在旅游当中合理地收益,也不利于乡村旅游的持续性发展。

三、小结

乡村旅游,成为各利益集团的肥肉。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当地农村虽然能够部分受益。但是,随着日益发达的交通,有组织的与自助的乡村旅游呈几何倍数地增长。诸多的环境与社会人文问题也逐渐显现。

为了保障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公平有序的开发环境;其次,生态保护一定要严格执行;三是,村落旧有的文化,要有意识地保护;四是,农民合理的经济利益不容侵犯。

参考文献:

[1]李梅 苗润连.北京山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昌平区流村镇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0(1):206-208.

[2]杨载田,章勇,刘沛林.等湖南乡村旅游研究[M].北京言实出版社,2006.

[3]郭换成,郑健雄,陈田等.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4]马东跃.我国乡村旅游相关问题的研究[J].中国商贸,134-135

[5]谷静敏.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J].中国商贸,179

[6]徐娥、钟伟、王玉玲.相处旅游地城市化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07(7):149-150

[7] 李渌.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探讨[J].中国商贸,134-136

[8] 蔡飞.浅析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农业考古,2010(3):251-253

[9]王辉洪.浅析乡村旅游、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发展[J].农业考古,2009(6):119-121

[10] 王辉洪.浅析乡村旅游、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发展[J].农业考古,2009(6):119-121

[11] 王辉洪.浅析乡村旅游、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发展[J].农业考察,2009(6):119-121

[12] 徐娥、钟伟、王玉玲.相处旅游地城市化问题研究.特区经济,2007(7):149-150

[13]赵承华.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07(3):28-29.

[14]徐娥、钟伟、王玉玲.相处旅游地城市化问题研究.特区经济,2007(7):149-150

[15] 李渌.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探讨[J].中国商贸,134-136

[16]郑文俊,周志翔.可持续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途径[J].产业观察,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