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

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范文1

【关键词】精神病;公共卫生;社区服务;管理

1精神病与社区

精神病是一类由于神经系统损伤或者心理原因引起的问题,特征为患者对世界的认知、自我情感、动作行为、或者思维活动发生障碍,一般经精神科医生或者心理医生进行确诊,并在医院进行治疗[1]。当病人病情稳定、病症轻、或者家属无经济能力自愿出院等情况下,回到所住社区,经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管理。社区会为精神病患者提供各类型的服务。包括:①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方式;②督促病人按医嘱服药,并接受治疗;③积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预防疾病复发;④做好精神卫生咨询工作;⑤宣传防病知识;⑥建立精神病病患档案。

2现社区精神病病人管理的不足

对于精神病病人的管理,主要涉及人力、物力、财力三个大方面。而现今社区精神病病人的管理问题也主要体现在此:①人力,最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平均下来每个医务人员需要管理的精神病病人过多,社区居民对精神病的医疗知识欠缺。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对家中患者进行有效的照顾。②物力,社区对于精神病病人的管理,缺乏有效的仪器进行治疗,医疗规模过小,不能有效将患者统一进行管理,这样也不符合家属意愿,同时,还有存在对精神病的治疗不够重视的情况。③财力,由于精神病的治疗需要持久和有效的价格相对高昂的药物,一般社区和有些病患家庭都无法承受。即使在有国家补助特困的情况下,这样的政策也不能满足病患家属的需要。同时,家人多因经济原因外出工作,病人在家人外出时间无人照料。社区对于精神病病人重在已经确认随时会对社区安定产生威胁的个体,对社区的安定一般不存在隐患的重视程度次之,而对于隐性精神病患者往往照顾不到,这些是潜在的危险因素[2]。以上,都加大了社区对精神病病人的管理难度。

3如何有效管理社区精神病病人

除了一般可行的以上六项基本内容,保证对于社区的精神病患者基本关怀外,考虑到现实因素,使患者的疾病早日痊愈,脱离病魔,回归社会,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的补充措施。

3.1积极组织各种活动,让精神病患者参与进来当今社会,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生存压力等各种社会的压力,造成人们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基本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这些促成了精神病的诱发。而各项娱乐活动,如气排、篮球、跳绳等体育项目,唱歌、跳舞、书法等文艺类的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释放压力。这些举措,对于潜在的精神病患者十分有效,对于重型的精神病病人,在不对他人和自己的人身安全产生威胁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让其参与到此类活动,如此,能加强病人与他人的交流,接触社会,早日回归社会,把患者封闭起来反而不利于患者病情康复[3]。

3.2对家人进行有效的劝导及教育,积极接受药物治疗关于精神病病人的治疗问题,没有药物的持续治疗往往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和恢复、由于家庭经济原因,不愿意继续接受治疗的。社区积极进行劝导,分析解释患者的情况,并向上级组织申请,适当减免患者一部分的费用。

3.3呼吁社区甚至社会的关注在家属的同意下,组织社区的捐助活动,为接受精神病治疗的困难家庭进行爱心捐款,人人贡献一份力量,为精神病病人家属撑起一片蓝天。同时,引发社会的关注,呼吁社会的爱心人士和慈善家能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一些费用,帮患者及家庭渡过难关。

定期对社区的居民进行知识讲座,这点很重要,恐惧来源于未知。让居民了解了精神病,并懂得采取了一些可行的预防措施,那些已经有精神病患的家庭要重点进行培训教育,了解精神病患者在护理中的注意事项、病人复发应对措施、如何保护病人隐私问题等。这些加强患者家属护理知识的行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患者的康复。

4总结

精神病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不能依靠单一方法来解决,需要我们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和参与。社区作为中国社会群居的基本单位,在预防和控制精神病的情况,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社区做好精神病的各项工作,那些未患病的居民会有一个更健康和美好的生活。对于已经发病并治疗中的患者会更快更好地康复,早日投入社会,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同时,精神病病人的某些异常举措,往往会对其他人的人身和安全造成威胁,所以治疗精神病能起到安定社会的作用。虽然在防治精神病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制度不完善,认识不清晰,医学水平不够先进等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精神病病人会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孙凤环,张华,许玉平,潘玉珍.精神科和综合科护士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9(01):43-44.

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范文2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管理治疗;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全区登记管理时间达到或超过1年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过统计,共有922例患者。

1.2方法与判断标准

1.2.1方法 根据卫生部2012年版《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中要求,由区级精防机构(区精神病防治院)进行诊断复核,将确诊的本地常住患者信息反馈至乡镇卫生院,乡镇精防医生上门与患者本人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纳入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对其进行登记管理、定期随访、指导康复。1年后,将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服药落实率、简单劳动参与率、复发率、肇事肇祸率等进行对照,分析管理治疗和社区康复的效果。

1.2.2 主要做法 重性精神病患者登记管理之后,乡镇精防医生定期上门随访,并与患者家庭建立电话联系。对病情稳定患者,继续执行专科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对病情基本稳定患者,精防医生电话联系精神科专科医生,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药物剂量,调整过一次剂量后,连续观察4~6w,若患者症状稳定或比上次有所好转,可维持原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若无效果,建议转诊到区精神病防治院,2w内随访转诊结果。若同时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要查找原因对症治疗,2w内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对于病情不稳定患者,精防医生建议及时转诊到上级医院,2w内随访转诊情况。每次随访时,精防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对首诊确诊为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及其亲属,在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开出健康教育处方,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病耻感,提高他们对于重性精神疾病的应对能力,预防向慢性和残疾转化。预防措施以早发现为主,在社区中积极开展早期识别重性精神疾病的宣传教育,鼓励疑似重性精神疾病的人员及早到区精神专科院咨询。

1.2.3 诊断标准 诊断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诊断标准。纳入管理的患者为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六大类疾病。病情稳定患者,指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状态,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的患者;病情基本稳定患者,指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处于"病情不稳定"和"病情稳定"之间的患者;病情不稳定患者,指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社会功能较差,有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的患者。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判断为复发患者。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922例患者中,男450例,女 4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791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65例,偏执性精神障碍患者11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患者10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21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患者24例。

2.2统计结果的分析 922例重性精神病患者中,管理治疗前,配合服药者341例,占36.98%,管理治疗后,配合服药者783例,占84.92%,服药落实率明显提高;管理治疗前,能参与简单劳动者184例,占19.96%,管理治疗后,能参与简单劳动者435例,占47.18%,简单劳动参与率明显提高;管理治疗前,病情稳定者126例,占13.67%,基本稳定者594例,占64.43%,病情不稳定者202例,占21.91%,管理治疗后,病情稳定者211例,占22.89%,基本稳定者624例,占67.68%,不稳定者87例,占9.44%,复发率由21.91%下降为9.44%;管理治疗前,肇事肇祸者10例次,占1.08%,管理治疗后,肇事肇祸者3例次,占0.33%,肇事肇祸率亦有所下降。被调查的922例患者中,男450例,占48.81%,女 472例,占51.19%,患者的性别构成比无显著差异;疾病分类中,精神分裂症患者791例,占85.79%,登记管理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种。

3 体会

3.1由于社会变革、竞争加剧、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精神病患病率逐年升高,至90年代,精神病的发病率已达到13.47‰,精神病患者约1600多万人,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占半数左右。精神疾病已成为当前中国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

3.2由于精神卫生工作力量相对薄弱,社会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等客观原因的存在,导致大量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无法在住院期间完成,家庭和社区康复成为精神病患者康复的主要手段。强化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管理与治疗,显得刻不容缓。

3.3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精防工作,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用于精神专科医院的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强化对各乡镇卫生院精防医生的技术培训,是做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区管理与治疗的重要前提。

3.4重性精神病患者通过登记、规范化管理治疗、社区康复治疗之后,患者的精神症状明显改善,服药的依从性也明显提高,即使有部分患者不能坚持规范化治疗,但通过精防医生的宣传教育之后,也能认识到服药治疗的重要性,从而克服畏药情绪,配合服药治疗,提高服药落实率;精防医生经常上门随访指导,患者的日常生活料理能力、简单劳动的参与率、社会交往等恢复显著,社会功能缺陷明显减少。重性精神病患者复发率和肇事肇祸率明显降低,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范文3

【关键词】

康复治疗;精神分裂症;服药依从性

作者单位:650224云南省精神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表现为病程长、复发率较高,坚持服药是防止疾病复发的重要手段,一般主张精神分裂症患者达到临床痊愈后至少继续服药5~10年,一旦停药极易复发[1]。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常常表现出服药的不依从行为,有研究显示,康复治疗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2],因此,我们在临床中采用康复治疗以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诊断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排除脑器质性和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40例,均为男性,对照组18~55岁,实验组17~5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用药类别及剂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指导。实验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康复治疗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主管护师担任,开展音乐治疗、舞蹈治疗、竞技性娱疗、参观游览、手工制作、自信心训练、专题讲座,专题讲座每周2次,内容包括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知识、抗精神病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维持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家庭监护,并分别于治疗时、治疗6周后及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门诊随访的方式进行评定。

2 结果

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3]及自制的服药依从性量表进行评定。依据量表得分和依从性标准得分进行定量分析,其结果如下。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PR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PRS评分比较(x±s)

对照组实验组

治疗前26.31±3.5626.31±3.56

治疗后24.45±2.3819.23±4.19

T值0.7085.21

P值>0.05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BPR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P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例,%)

组别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

干预组27(67.5)11(27.5)2(5.0)

实验组18(45.0)10(25.0)12(30.0)

两组服药依从性进行χ2检验,χ2=8.01,P

3 讨论

3.1 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

3.1.1 自知力受损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本身精神病状态的认识能力,它对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没有自知力,否认自己有病或因症状缓解而错误地认为疾病痊愈而自行停药。

3.1.2 担心服药致智力受损 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担心服药会影响智力,影响病后家庭生活,发胖、面具脸等影响自身的形象,基于种种错误观念,患者会抗拒服药。

3.1.3 药物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物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5],如镇静、直立性低血压、心律加快、出汗等,给患者带来躯体上的不适,影响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3.1.4 家庭对药物治疗重视程度低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要求患者坚持长期服药,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有的患者住址与精神病专科医院较远,不能坚持定期门诊随访,也影响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3.2 精神疾病的康复治疗是指通过对精神患者进行生活、职业、学习等技能的反复训练,来恢复或减轻疾病对患者心理社会功能的损害,以尽量提高其生活技能,减轻精神残疾,重新回归社会的一种治疗方法[6]。我院配备功能齐全的康复训练中心及经过专业训练的康复老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训练及讲座,使患者了解药物治疗对预防病情复发、恶化的重要性,主动学习有关精神药物的知识,自觉接受药物治疗及自我管理的训练,学会安全用药的技巧。总之,通过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开展康复治疗,来帮助患者提高社会交往的能力,保持或学习从事工作的能力,训练应付心理应激的方法,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同时帮助患者家属正确面对和帮助患者,提高服药依从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沈渔.精神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946.

[2] 纪红玉,张玉春,孙秀珍.康复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9):823824.

[3]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194.

[4] 沈渔.精神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9.

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范文4

关键词:精神病;骨折;护理;依从性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承受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精神病患病率亦有所上升,多数精神患者受精神症状支配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发生意外常常难以防范,该类患者往往有伤人、打架、毁物或自残、自伤、自杀、跳楼等异常行为,伤后一般第一时间收治骨科病区,骨折是较为常见的创伤。我科自2011年~2014年共收治16例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2014年精神病住院部骨折患者16例,均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 3)[1]。家属也没有隐瞒精神疾病史的患者的家庭。男11例,女5例。3例桡骨骨折,锁骨骨折2例,骨盆骨折1例,腰椎骨折4例,胫腓骨骨折3例,3例掌骨骨折。

1.2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患者骨折患者的依从性精神病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及随访的患者,在护理的依从性的基础上,将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10例完全遵守,部分依从4例,不符合2例三组患者合规性通过χ2的比较分析。

1.3结果 对16例住院患者在急诊室的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简单清创或可以简单地使用石膏夹板外固定及牵引治疗,在急诊室或床处理患者;部分骨折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针钢丝内固定,简单有效。坚持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入院后根据临床疗效分为三组好、中、差3级。对多组平均Ridit值的使用。

2 讨论

精神病患者一旦骨折断裂,因为穷,处理方法是有限的,往往不能得到及时恢复,所以简单有效的护理干预,尽快治疗,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积极意义。合规是指患者依从性的医疗,护理和指导遵守或完全遵守应该是指患者充分的医学和护理[2]。精神障碍患者由于其特定的疾病的患者,患者的依从性明显低于身体。为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与患者的恢复,我科临床工作中主要采取措施。

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应尊重和照顾好患者,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说明病情在卫报的同时,获得家长的合作;和注意事项必须匹配的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成员,以确保所有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落实到位,使患者有亲密感和安全感,从而提高依从性患者的护理。

2.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骨折断裂位置、颜色、温度、溶胀度、固定,静脉充盈的观察,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保护骨折部位,防止患者自己因为混乱和删除设备,如异常随时问医生给予治疗[3]。发现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以精神症状,以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迅速和有效地控制症状,适当给予保护性约束,避免精神症状导致骨折创伤加重

2.3生活饮食护理 通过援助,如提供宽松的内衣,以确保无障碍的病房,避免碰撞、拥挤、嘈杂,而且与其他患者,防止被动损伤;饮食应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低脂肪的美味的食物。

2.4骨折治疗护理 除了一般的骨科常规护理,重点加强肢体固定及功能锻炼。精神疾病患者,在一定程度上骨折的治疗与护理工作是非常困难的,而在5例外固定松动疼痛的刺激,与穷人的功能锻炼的一些情况。因此,加强固定和镇痛治疗的受影响的肢体,必要给约束以保持功能;护士应帮助患者与被动运动,主要包括局部肌肉固定和上下关节的运动,也包括非固定的肢体运动的近端和远端肌肉和关节,而给站起来,吹气球等并发症的预防。根据不同的情绪稳定性损伤后指导患者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在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每天检查方法的正确性,并给予他们鼓励[4]。

2.5心理护理 精神疾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部分患者缺乏家庭关爱,心理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一些表现出极大的悲伤、忧郁、沉默、烦躁、易怒,甚至想到了自杀,拒绝接受治疗和护理;一些情绪,否认有任何疾病,除了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心理护理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员工应该冷静、热情的接待,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干预措施,并试图接触的家庭成员的支持;没有患者及时和民政部门获得资金支持的家庭成员。总之,早期护理干预有积极的心理障碍患者的意义在骨科,骨科护士不仅在骨科专科护理知识,也有爱心和责任心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相结合的精神病患者的骨折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控制患者的行为,家庭和患者,使精神疾病患者配合康复和骨折并发症的预防是令人满意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CCMD23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 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1.

[2]GANAFA AA.WALTON M,EATMAN D,et a1.Amlodipine at tenuates oxidative stress induced hypertension[J].Am J Hypertens,2004,17(9):743-748.

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范文5

【关键词】精神疾病;干预;康复;社区

重性精神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等[1]。由于重性精神病是高复发、高致残的疾病,并且患者受精神症状的影响,有可能出现自伤自残、伤人毁物等暴力行为,对社区治安造成威胁和危害,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因此加强重性精神病的社区康复和管理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2]。我们于2010年来对我们社区重性型精神病患者进行了调查、收集资料、建档、随访并提出相应的社区康复管理模式。

1 我们社区重性精神病人特点和现状

根据我们社区2010年开展的重性精神病线索调查,共查出重性精神病患者176名,其中男性110人,女性66人,平均年龄41.5岁。婚姻情况中已婚者仅占36%,离婚18%。重性精神病不仅影响家庭和婚姻生活,而且对于那些非婚者,病后缺乏家庭支持,容易对治疗失去信心,使病情反复发作,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在调查中经济状况较差和贫困者占95.2%,其中贫困68.6%。重性精神病因病致贫情况十分严重。另一方面,重性精神病患者由于缺乏规范的社区康复管理,出院后能坚持规律服药的仅占47.1%,间断服药者 37.7%,还有 15.2%的患者甚至不服药,这对于病情的稳定十分不利。

2 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意义

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实际是医院住院或门诊治疗后康复的延续,使患者最终能恢复病前的社会功能和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3]。精神病人是弱势群体,除急性期住院治疗外,多数时间仍生活在社区中,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良好的社区康复环境将有助于病人的全面康复及减少疾病的复发[4]。

社区综合干预是2004年国家“686”项目开展以来,重性精神病管理的主要模式。主要是成立监护小组,对示范区的每个重性精神病人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陈强等[5](2008年)研究显示,社区综合干预能有效地改善、控制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劳动能力,使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3 社区综合干预措施

3.1 成立监护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家属、社区卫生服务精防医生、社区领导、街道组长、社会工作者等,对示范区的每个重性精神病人定期随访,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干预内容包括个别式家庭教育、家庭气氛干预、药物依从性干预、心理行为干预等,向家属提供应对技巧,对患者的行为技能和社会功能康复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①药物干预:控制发病期的症状及维持治疗,并进行定期家访,发放药物。②心理干预:使病人认识到自己病情的同时,鼓励不管别人怎样看待,自尊自爱,坚持治疗。医生定期对康复期的病人进行解释性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病人分析有关发病的因素,提高对精神病的认识能力,增加战胜疾病的勇气。鼓励病人参加劳动、活动,指导病人正确对待生活、家庭及工作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增强病人对社会心理因素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康复。③应急处置:对有肇事肇祸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由珲春市精神病院派出精神科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干预,包括药物副反应处理、言语干预、紧急药物治疗和保护性约束等,必要时采取紧急住院治疗。

3.2 强化培训,提高社区精防医生业务能力和个案管理技术水平

社区精防医生是重性精神病社区康复的骨干,要定期随访深入接触病人,了解患者病情,并提供用药及康复指导,并建立病人管理档案。精防医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精神疾病知识和社区康复技能,而且要掌握一定的个案管理技术,如谈话技巧的运用等,都会直接影响到重性精神病社区康复的成效。另一方面,珲春地区人员相对稳定,社区医生较好掌握辖区人员情况,有利于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知识的宣传,消除偏见,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加强对基层医生的业务指导和个案管理技术培训,是提高社区重性精神病社区康复质量的关键。

3.3 发动群众,让更多的社会工作者参与到重性精神疾病的社区康复中

社会工作者来自群众,可以是各行各业,包括志愿者等,工作的重点是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康复,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这是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终极目标。让更多的社会工作者参与到重性精神病社区康复中,不仅可以体现社会对这类患者的接纳,让患者更快回归社会,也有利于重性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管理工作的开展。

4 讨论

通常人们把解决精神病人问题寄期望于精神病专科医院和单纯的医疗措施,而事实上,这种期望是难以实现的。这是因为与庞大的精神病患者群体相比,目前的精神卫生专业资源和服务能力是极为有限的,无法解决精神病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另外精神病人在得到医疗照顾的同时,还必须在不脱离社会环境的情况下,通过综合性的防治康复措施,才能实现回归社会的目的,目前多数精神病院很难做到这些。也有不少精神病人家庭陷入了因病致穷,因穷致病的恶性循环之中,连最基本的医疗费用也筹集不到。

因此,精神病人仅仅依靠精神病院的集中收容和治疗的模式正在成为历史,社区化管理,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积极参与社区的防治康复工作,是今后的发展方向。精神病人不仅需要好的药物治疗,更需要回归社会,回归社会才有助于精神病人更好地康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

[2] 杨忠,张惠清,张祥辛,等.常熟市失地农民社区重性精神病现况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33,135.

[3] 范俭雄,张心保.精神病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301.

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范文6

精神障碍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常见的有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许多精神障碍患者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等症状,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精神障碍因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在使用精神药物治疗时应掌握以下原则:

①明确诊断,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②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疾病类型、躯体状况和药物药理特点针对个体化选择药物。③向患者和家属说明用药的有关问题,解除不必要的顾虑,提高用药的依从性。④剂量应递增、足剂量、足疗程、可递减,不宜骤停。⑤尽可能单一用药。⑥对具有高复发风险的患者,应采取全程维持治疗。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⑧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必要的心理治疗。

A 抗精神病药

精神障碍(精神疾病)分为精神病性与非精神病性两种,抗精神病药主要是以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的药物。

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原则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①以单一药物治疗为主,如疗效不佳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时,则可以在治疗剂量的范围内适当增加剂量。已经达到治疗剂量及足够疗程后而仍无效者,可考虑换另一类化学结构的药物。②经上述治疗效果仍不满意者,可考虑两种药物合用,宜用化学结构不同、药理作用有区别的,且达到预期疗效后仍以单一用药为原则。③药物的种类、剂量与用法应注意个体化且因人而异。④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正确评价疗效,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及时适当处理并调整剂量。⑤对于疗程较长的疾病,给药时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至有效治疗量。药物调整的速度与幅度,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与药物的性质而定。疗程应充足,以预防疾病的复发。

B 抗抑郁药

抑郁症常以持续的心境恶劣与情绪低落、情趣缺失、精力不足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常伴随认知或精神运动障碍或躯体症状等。根据抑郁发作的严重程度一般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级。

抗抑郁药是一类具有抗抑郁作用的药物,可以治疗各类抑郁症,且对焦虑、强迫、慢性疼痛、疑病及恐惧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各种抗抑郁药对抑郁症均有较好的疗效,也可以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因此要求处方医生要注意合理用药。

C 抗焦虑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