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理论创新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理论创新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 人才评价 教育改革 潜在创造力 现实创造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创新素质的要求迅速反馈到教育界,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随着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调整,不仅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也逐步深入,但除此之外,还必须有整套的评价体系作为保证,才能切实达到培养目标的落实。本文将对在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标准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包括创新知识体系、创新能力结构和创造性人格。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所谓创新的知识体系,不在于拥有的知识信息量,而在于有一个基础雄厚布局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打破原来的专业狭窄、文理分家的不合理性,塑新型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结构是指“人在观察、思考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本领。”具体由创造性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组成。创造性人格是在社会实践中长期形成的个性心理品质和态度倾向,创造性人格为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了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认为,在当今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增加创新能力的评价,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的进一步补充,也是新时代的需要。
以我们来看,创新能力的结构(评价)应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科研能力、发明能力和成果转化市场的能力。科研能力可用大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水平、大学生数来进行量化。发明能力的评价可用申请专利件数、各种创造发明竞赛获奖等级和次数作为标准。成果转化市场的能力评价比较复杂,既包括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又包括经济、法律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从不同的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综合性评价指标,比仅仅看重分数,能够更全面地评价人才。未来社会需要复合性人才,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掌握综合评价指标时,不能机械地要求学生处处都好,还应该设定一些专项评价标准,给那些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以肯定。如在国际上获取某项奖的学生,可以加大评价分数的加权,或可以免修某门课程等。只有正确评定学生的素质和才能,充分挖掘和鼓励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进取精神,才能真正造成一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生动局面。
评价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既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也可以从不同的水平进行。制定全面、客观的,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的评价体系。
1.评价现实创造力
现实的创造力是指凝结在创造性产品中的创造力。那些仅仅停留在主体思维中的具有新颖性、独特性的半产品,并不具有现实性,只是类创造力。现实的创造力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产品的创造性水平直接或间接地衡量。我们常用获专利的件数、大学生“挑战者杯”创造发明竞赛的成果衡量一个人的工艺设计等。也可用引文分析间接地衡量一个人的创造性,即采用论文被引用次数和更科学的指数计算办法来评价作者的创造力。
评价现实创造力,最容易把握,但缺陷是对创造性人才的早期识别与培养不利。如果都要在取得创造性成果之后,才能确定一个人的创造力,那么,一切有关人类智慧的研究都没有了意义。
2.评价潜在的创造力
潜在创造力,“即根据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力倾向和人格物质,如动机、认知风格所具有的创造性倾向,以及技能水平而预测出来的创造力。”正处在求学阶段的大学生,还未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的创造性产品还相当稚嫩,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并不能提供被社会所承认的创造性产品。因此,对大学生的创造力的评价来说,还应强调潜在创造力的问题,避免只看现实创造力,而看不到一个人的潜在创造力,忽视开发训练的实际意义的倾向。
3.评价前创造力
前创造力是指“以创造为目标,表现出某种大胆但不成熟的创造,或是处在准备阶段的创造力,也可称其为创造力的雏形或前创造力。”例如,处在学习和模拟创造水平上的大学生的作业和作品。许多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或局限于技能,或局限于知识的掌握,忽视对其创造性进行评价。甚至还因学生前创造力的幼稚性,而冠以“怪”、“荒诞”。直接挫伤了学生的创造性。
具有潜在创造力者,容易产生前创造力,也可说创造力是他们的自然流露,只要掌握了一定的专门技能和知识,潜在创造力水平高的人最有希望做出现实的创造。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在创造力开发训练模式制定上,可遵循从潜在的创造力水平入手,经过发展前创造力,而转化为现实创造力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由于潜在创造力或前创造力并没有已经成功的创造产品作为客观标志,便必定存在着被扼杀的可能,因而注意及早发现和培养就是必要的,对于年轻人来说则尤其如此。
三、学生创新能力纳入高校学生评价体系的意义
1.有利于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传统教育以分数为核心评价体系,看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人们认可的是学习掌握知识的程度。尽管也有“三好学生”的评选,但实际上,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以学习成绩人微言轻推荐学生和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指标。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现在,这一局面之所改变,主要是一些新型企业用人观念有所不同才产生了影响,但高校内部的评价并没有大的变化,因此,培养的学生总是摆脱不了学习知识型的窠臼模式。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始终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的最根本的任务是教会学生会生存。能在社会上。首先,要学会如何做人,其次,要具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至于掌握必要知识和技能只排在第三位。
对于高校教育改革来说,发表再多的议论、空喊太多的口号没有用,关键是个性现有的评价体系。对教师来说,评价体系意味着他以什么标准来培养人才,对学生来说,一切反馈都在告诉他们,学校鼓励是什么,提倡的又是什么。分数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分数不能成为一节。把大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中,体现了教育观念的变化,必然会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
2.有利于较早地在年轻人中发现富于创造性的人才苗子
现实生活中,由于受传统智商概念的影响,一些具有创造潜能的人才,或因为考试成绩、或因为较强的个性,往往受到埋没、甚至扼杀。如果能通过全面的评价,给他们的创造才能以肯定,就会减少或制止出现这种现象。另外,有些富于创造性的人才由于没能从事适宜发挥其才能的工作而被浪费,实施创造力测评,也有助于使这些人才的创造潜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一般来说,在科技方面显示出创造潜力的个体,从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热爱自然、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制作、向往科学以及倾向自由思考等行为特点。其中有的人,尽管非常喜欢学习,善于思考,但却不喜欢学校,尤其厌恶考试。对此,爱因斯坦就曾说到过他在苏黎世阿劳中学深切感受到的“自由行动和自我负责的教育”对他的好处,而不是仰赖训练和考试。所以,在一些具有较高科技创造潜力的学生中,有的学习成绩并不一定很好,如果仅以考试分数衡量,就有可能扼杀其潜在创造力。反之,由有可能为他们打开一条成功之路。
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唐世明学习成绩中等偏上,但善于思考,动手能力强,创造志向高,曾在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中多次获奖。毕业前,因参与一科研项目没时间准备攻读硕士研究生考试,凭其学习成绩不够免试条件。幸运的是,他得到了李心灿教授的力荐和学校破例批准免试录取。读研究生三个月后,他和导师共同承担的科研项目“三级倒立摆控制系统”取得成功,后获得部级科技进一步一等奖。此外,他还曾以与同学共同研制的作品,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大孤学生机器人竞赛,并荣获“最佳创意奖”。
重庆大学机械学院在第四、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得奖的两面三刀名本科生都不是优秀生,其中一位获得多项专利的学生,因时间精力用于创新活动过多,好几门课程补考,面没有得到学士学位。如何看待他们,帮助他们脱颖而出,值得认真思考与研究。这样做的意义不仅对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是件好事,也对其他同学具有意义。大学必须为断修订对学生评价标准,以符合现代要求,才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核心。因此,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问题意义重大,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肖云龙.创新教育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02:38-39.
[2]罗玲玲.创造力的理论与科技创造力.东北大学出版社,1998:13.15.
[3][德]海纳特著,陈钢林译.创造力.工人出版社,1987:14.
[4]Busse,T.V.& Richard S.,Mansfield,“Selected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sychology,1984:117-131.
[5]爱因斯坦.“自述片断”.许良英等编著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7:43-44.
理论创新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实践美学;艺术学;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5-183
随着学科构建步伐加快以及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正在快速发展,专业结构和教学方法也在逐渐完善和成熟。艺术学理论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理论性学科,其从高度概括的角度对艺术的一般性规律进行总结,但同时其中的诸多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实操才能真正为学生和艺术从业者所用,因此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在艺术学理论学习中非常重要。
一、艺术学理论教学特点及实践美学的涵义
首先艺术学理论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逻辑性为主要特点的学科,其从宏观和对艺术的整体构架出发,对艺术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概括和论述,其涵盖了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类别的理论分析,是艺术学习者必须所掌握的课程。其次艺术学理论的学习不仅包含艺术理论的学习和内在深化,同时也凝聚着艺术最深层次的感悟和理解,艺术学理论教学的目的不仅是理论的深度理解,而是在此基础上深化对艺术的感悟,将艺术与实践、生活和生命等本质化的概念相结合,从而摆脱形式的限制,体会艺术的真正魅力。再者,艺术学理论教学要体现时代性和发展性,艺术并不是凭空现象而产生的,而是深深植根于实践中,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如俄罗斯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正是以当时的当时苦难的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为灵感和背景创作而成,享誉世界,因此艺术与生活和实践息息相关,同样艺术学理论教学也离不开生活和实践。
实践美学的思想核心是实践论的相关内容,马克思在著作中指出,人类实践具有全面性、精神性与审美性三个特征。实践活动是人的基本在世方式,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创造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样创造了艺术和审美,审美是在实践中而言的,如果脱离实践,则毫无审美而言。因此实践美学主张审美和艺术来源于社会实践,是由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这一观点在指导艺术学理论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即要引导学生树立实践的观点,从实践中获取艺术的灵感,积累艺术创造的经验。
二、艺术学理论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一)空洞化
当前艺术学理论教学空洞化问题较为严重,上文提到,艺术学理论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涵盖了诸多艺术门类,每种艺术门类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在教学过程中艺术学理论忽视了不同艺术门类学生之间的学习特点,一味进行综合性理论知识的灌输,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其中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授课教师教学设计不合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二是艺术专业教育规划科学性不足,在教学中艺术门类划分不清晰,教学方式不合理,造成教学空洞化,专业性不足。
(二)教条化
艺术学理论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条化的问题,着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形式僵化,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但由于艺术的特点,很难在教室中通过讲授来获取对艺术的直观感受,因此学生体会不到艺术的魅力,难以在艺术表达上有所精进,甚至会失去对艺术学习的兴趣;二是过于强调理论的学习,很多教师在讲解艺术学理论时,只注重艺术理论的灌输,而忽略了艺术的主观感受和其与生活的联系,这与艺术教学的目的南辕北辙。很多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理论来获取对艺术的生动感受,也不能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的涵义。
(三)与实践脱节
当前我国艺术学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艺术来源于实践,通过实践而获得更生动的表达,脱离了实践,艺术则不能独立而存在,艺术教学也无法达到其预期的效果。当前教学注重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在教学考核过程中,也是多采用试卷的方式对知识进行考察,缺乏实践的历练,造成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创作思路不够开阔,内容主题的格局宽度有限,不利于学生在艺术学习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三、实践美学下的艺术学理论教学创新策略
(一)推进专题化教学
针对教学空洞化,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可采用教学专题化的方法,主题带动方法、以整全统率门类,实现理论教学的专题化。首先要求教师要对艺术门类进行合理划分,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主题,精心构建专题化授课方案,將每个专题讲透,避免浅尝辄止式教学。以《以外国美术史》教学为例,可按照不同国别或流派发展的各个阶段划分,形成较为清晰的教学线索,沿着线索,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不同的主题,并分配与每个专题相匹配的课时,力求将每个专题讲精讲透。
(二)实施多元化教学方式
艺术学理论的学习不应该局限于教室或学校的空间中,形式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教学,而应该根据讲授内容的特点,安排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艺术表达,同时能够提升学习艺术的兴趣。如在讲授《中外戏剧史》这一课程时,可安排学生在教室中观看国内外戏剧视频,以更直观的方式获取对戏剧这一艺术形式的认知和理解,在观看结束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不同戏剧的特点,互相交流观看戏剧的感受和对戏剧的认知等,以此加深学生对戏剧的理解。
(三)推动教学实践化
推动艺术学理论教学实践化可借鉴艺术工作坊这一教学模式,如民族艺术与文化工作坊、广西美术研究工作坊等。艺术工作坊是在学校项目资金支持下建立的不同专题的艺术培养创造机构,由资深艺术教师为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艺术学习和创作。通过此种教学模式,可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在实践中加深对艺术理论的理解,锻炼艺术实践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对日后艺术发展助益颇多。
结语
理论创新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声学理论 吸声理论 测试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O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198-02
Abstract:Rayleigh’s porous sound absorption theory which have been put forward one hundred years ago is not well justified by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this reason, xin-an zhang establish a new sound absorption model.Our further works prove that zhang’s theory is consistent with test results.
Key Words:Acoustic;Sound absorption theory;The test method;Innovation
声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一个学科。从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开始,介入声学研究的几乎是欧洲所有的重要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当时称为哲学家。其中包括:胡克(Robert Hooke)、牛顿(Sir Issac Newton)、欧拉(Lonhard Eule)、拉普拉斯(Pieere Simon Laplace)、泰勒(Brook Taylor)、伯努利(Danial Bernoulli)、达朗贝尔(Jean la Rand d’Alamert)、泊松(Simon Denis Poisson)、黎曼(Georg F.B. Piemann)、亥姆霍兹(Helmholtz)、欧姆(Georg Simon Ohm)、玻尔兹曼(Boltzmann)和托普勒(A.Toepler)等。
到了19世纪末,英国大物理学家瑞利(Lord Rayleigh)在其名著《声的理论》中总结了300年的重要成果,集声学理论之大成。瑞利是1904年诺贝尔奖得主,其在光学和流体力学领域都有杰出贡献。当时的科学界声称,声学已发展到了极点,问题都解决了。之后,声学转向应用研究。在工程师赛宾的混响公式发明之后,第一个重要的声学分支-建筑声学得以建立。而其对于吸声材料的研究后来又应用到了噪声控制领域。
尽管瑞利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但其研究领域过于广泛。因此,难免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不切合实际。瑞利关于声波在多孔材料中的传播理论一直得不到充分的实验验证。目前,多孔材料的声吸收理论仍然停留在实验分析阶段。原因是瑞利理论与实验相吻合度不高。
2005年开始,张新安在其博士论文研究发现,频率越高吸声系数越高的现象并不出现在驻波管内。而只有驻波管内的声波运动才可以做相对准确理论分析。他发现,多孔材料的吸声随频率的增加呈现波浪式变化,即有很多峰值。他在总结出这种频谱的变化规律有提出了一个能够很好描述实测规律的经验公式,这其中现代计算机的应用在分析中起了很大作用。2006年他应邀前往英国参加第12届国际低频噪声会议(英国)并宣读论文。该项成果获得专家的好评。
进一步分析后他发现多孔材料的吸声并非像瑞利所说的那样由材料中的微孔对声波的粘滞作用所产生。而是来自于材料自身在声波作用下的振动消耗。由此建立起来的理论模型和公式与实测结果吻合很好。该项研究的论文在中国科技论文上发表后获得评审专家的较高评价。2008年他应邀参加08巴黎世界声学大会并宣读该论文。也得到了欧洲噪声控制委员会主任委员,英国赫尔大学(University of Hull)终身教授Keith Attenborough的较好评价。
然而,在2008年之后的有关吸声材料的各种专著和教材中,我们并没有发现对张新安这一研究成果的介绍和对其吸声系数计算公式的引用。
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内容,我们希望根据自己的测试结果对张新安的理论公式进行进一步验证。
1 测试方法和测试材料
该实验中,我们使用SW002-US 302USB驻波管双声道声学测试系统测量了棉纤维层,太空棉层,几种非织造的吸声频谱。采用YG461E/Ⅱ型数字透气量仪测量材料透气量。
2 传统理论和新理论简介
传统理论[1-8]:
多孔性材料含有大量微孔和缝隙。材料薄时,吸声特性主要由黏滞损失和其表面密度决定。但如厚度接近或超过波长,声波在其中传播的距离较长,就要考虑到空气黏滞性和热传导作用。多孔性材料的固体骨骼在空气声中一般当做硬骨骼,因为空气的声阻抗率很小,骨骼不随之振动。所以讨论空气中的多孔性材料时,只讨论其中空气的运行。
文献[2]还给出了几种特殊情况下的多孔材料声阻抗公式。
然而,根据资料检索,目前尚未发现上述理论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的对比情况[1-8]。
张氏吸声理论发现,从准确的测试结果看,传统理论所认为的吸声系数随频率的增加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只发生在材料背后的空腔距离小于5 cm时的特殊情况下。而在其他多数情况下,多孔材料的吸声随频率的增加呈现波浪式变化,即有很多峰值。因此传统理论在多数情况下与实验并不吻合。
3 测试结果对比
4 结论和展望
根据测试结果,我们初步认定,张新安的振动吸声系数计算公式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另外,张新安最近还将其在声学研究中的另一个发现?―声波可以产生负压强的概念引入天体物理领域。初步解释了宇宙暗能量的来源问题[9-10]。我们希望张新安在其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Jiang,Sheng (Key Laboratory of Text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China); Xu,Yunyan;Zhang,Huiping; White,Chris Branford;Yan, Xiong Seven-hole hollow polyester fibers as reinforcement in sound absorption chlorinated polyethylene composites.Applied Acoustics,v 73,n3,p 243-247, March 2012.
[2] (澳)D.A.比斯,著.C.H.汉森.工程噪声控制―理论和实践(Engineering Noise Control:Theory and Practice)[M].4版.丘小军,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58-264,580-594.
[3] 马大猷.现代声学理论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10-237.
[4] 马大猷.噪声与振动控制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395-443.
[5] 赵松龄.噪声的降低与隔离[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129-166.
[6] 杜功焕,朱哲民,龚秀芬.声学基础[M].2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7-278.
[7] Kuttruff,H.Room Acoustics(Fourth edition).London:published by Sp on Press 11 New Fetter Lane,2000:39-44,163-173.
[8] X.A.Zhang,Researches in nature of quantum wav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理论创新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 会话含义理论 英语教学 听力学习 应用
引言
在传统英语教学与考试中,英语听力所占的比重较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精力较有限。根据新课程改革对英语听力的教学改革,英语听力能力考察得到一定的提升。所以传统的听力教学方式难以适应未来的考试强度。针对上述问题,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有了较大的应用余地,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听力内容,提高听力的推导和联想能力,增加词汇的吸收数量,提高听力成绩。
1.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概述
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的提出,揭示了语言对话中语言真正的含义理解方式和学习方式。
1.1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概念
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来源于格莱斯提出的“非自然意义理论”,它将人类语言含义划分成“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 “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因此,在语言或者会话的表达和理解中,除了理解字面含义之外,还需要加深对于非字面含义也就是隐喻、推导含义的理解。根据原有的会话含义理论,格莱斯认为人们会话中使用的语言应该遵循三原则,即数量、质量和关联原则
近年来,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有了新的发展,主要是因为生活中绝大部分人们并没有遵循上述三原则,导致会话含义的理解出现多样化偏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出现了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即Levinson三原则:数量原则(Quantity Principle)、信息原则(Principle of Informativeness)和方式原则(Manner Principle)。其中每一个原则都涉及了说话人准则和听话人准则两种会话理解原则,这种新的发展转变使得会话含义理论在英语听力的教学中有了应用的潜力。
1.2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
当前英语听力教学分为两个方向,成人教育和青少年教育。成人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擅长对长篇对话的把握,能够提取对话中的关键词进行会话含义推导,但是成人基础较差,语感培养难度较大,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难以持续。青少年虽然在理解上不如成人逻辑性强,但是他们正处于语言塑造的关键时期,学习提升速度较快。在当前的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缺少对青少年理解性听力的教学技巧,只能通过大量的听力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这对于学生理解语言、应用语言带来了定的困难。
1.3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运用在听力教学中的作用
在英语听力的考察中,对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考察已经成为当前英语听力的考察重点。因此,语境和会话语气等因素成为学生结题的参考。教师使用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在听力教学中,可以从说话人和听话人两个角度解读整个英语会话,提高学生了解语言的隐喻理解能力,训练并提高选项的推导速度。加强对听力的应用而不是考试技巧,在根本上转变英语听力教学的教学目标。
2.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分析
会话含义理论并非严苛的学术理论,而是应用在实际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对于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的教学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1增加理论教学课程
对于当前的英语听力教学,教师可以实现安排单独的会话含义理论教学时间。在课程教学中无需向学生阐明教学内容和理论来源。通过让学生分析教师提前挑选的听力原文中的语言,并分析其含义,看是否符合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中的三项基本原则。如果符合,要求学生迅速给出答案;如果违反,请分析其内在含义,即语言隐喻。在教学中可以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可以截取教材、或者考试听力原文作为素材进行分析,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2.2具体创新案例分析
如上文例三所示,文中对话为听力教学原文。从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会话的基调是讨论两人对表演的认同度,M1表示不认同,M2的回应则是使用了较长的语言表达方式,利用27个单词来体现出他的个人态度(不喜欢)。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加了语言会话理解的难度,同时是考试中考官最喜欢的考点。因此,节选该片段,是希望通过对该段对话进行研究,推断出两人对话中语言的逻辑顺序,以及是否符合Levinson三原则。很显然,M2违反了第三个原则,即方式原则。方式原则认为,如果说话人使用了极冗长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则其会话含义与非标记表达方式的含义相反。也就是说,M2的语言态度与去掉否定词的语句态度相同。
利用这种会话含义推导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对话的整体含义和基调。在听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答案,提高对语句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结语
英语听力的教学应当更加注重对会话含义的理解,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对语言的综合学习,提高对英语的运用能力,了解和掌握语言的学习特点,为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亚非.浅谈语用学中的会话含义理论在听力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一项基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实证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5(4):129-130.
理论创新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 导游人员;利益相关者;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 F 8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7-0050-0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长期以来旅游服务质量问题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顽疾,在整个旅游接待过程中,导游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导游人员是旅行社旅游接待工作中的主体,是整个旅游服务的轴心,导游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和业内人士把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素质和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作为研究重点,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在旅游管理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旅游市场上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说明中国导游管理仍存在很大问题,而且到了非下大功夫整治的程度。笔者认为,解决导游管理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把矛头单一地指向导游是有失公允的,只有从宏观上统筹各方的利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相应问题。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利益相关者的涵义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缘起与发展是基于对股东中心理论的质疑与创新。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最早可以追随到20世纪30年代,而直到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R・Edward Freeman给出的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定义才取得了学术界的一些认同。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一个组织或被组织所影响的任何团体或个人。因此,利益相关者可被认为是“企业能够通过行动、决策、政策、做法或目标而影响的任何个人或群体。反过来说,这些个人或群体也能影响企业的行动、决策、政策、做法或目标。
国内学者贾生华、陈宏辉(2002)对利益相关者界定的研究有一定代表性,他们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这一概念既强调专用性投资,又强调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联性[1]。
(二)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划分[2]
1. 查克汉姆的界定方法。查克汉姆按照利益相关者群体与企业是否存在交易性合同关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契约型利益相关者(Contractual Stakeholders)和公众型利益相关者(Community Stakeholders)。前者包括股东、雇员、顾客、分销商、供应商、贷款人:后者包括全体消费者、监管者、政府部门、压力集团、媒体、当地社区(Charkham,1992) 。
2. 克拉克逊的界定方法。克拉克逊(Clarkson,1994,1995)提出了两种代表性的分类方法:(1)根据相关群体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承担的风险种类,可以将利益相关者分为自愿利益相关者(Voluntary Stakeholders)和非自愿利益相关者(Involuntary Stakeholders):前者是指在企业中主动进行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投资的个人或群体,他们自愿承担企业经营的风险;后者是指由于企业经营活动被动地承担风险的个人或群体(Clarkson,l994)。(2)根据利益相关者群体与企业联系的紧密性,可以将利益相关者分为:首要的利益相关者(Primary Stockholders)和次要的利益相关者(Secondary tackholders)。前者是指这样一些个人或群体:倘若没有他们连续参与,公司就不可能持续生存,包括股东、投资者、雇员、顾客、供应商等;后者是指这样一些个人和群体:他们间接地影响企业的运作或者受到企业运作的间接影响,但他们并不与企业交易,对企业的生存也没有根本性的影响作用,比如媒体和众多的特定利益集团(Clarkson,1995)。
3. 米切尔的界定方法。美国学者米切尔提出了一种界定利益相关者的评分法(Score based Aproach)。米切尔明确指出有两个问题居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1)利益相关者的认定,即谁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2)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即管理层依据什么来给予特定群体以关注(Mitchell,1997)。
二、导游工作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导游工作中利益相关者的确定和划分
1996年Jane Robson和Ian Robson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原理,在广义上提出了与旅游经营商相关的12类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压力群体、地方旅游局、饭店、最终消费者、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旅游营销部门、国家旅游组织、媒体组织、交通供应商等。中国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行社管理中的研究和运用才刚刚展开,如夏赞才对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图谱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利益性质、关系程度和影响力等不同,将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层、战略层和层三个基本层次,核心层包括旅游局、投资者、供应商、旅游者、员工、商;战略层包括旅游市场、政府部门、旅游目的地、当地社区;层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3]。
在中国现阶段,导游必须要接受旅行社的聘用,导游人员工作中的利益相关者有很大一部分与旅行社利益相关者相重合。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和本文研究的需要,笔者从狭义的层次将与导游工作有关的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与关键两大类,其中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导游、旅行社、购物商店、游客,关键利益相关者包括旅游政府部门、导游服务中心和旅游协会。
(二)导游工作有关的利益相关者关系解析
1.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目前,较为理想的旅行社利益关系模式是旅行社的收入利润来自于游客所交纳的团费,导游的收入主要由基本工资(底薪)、出团补助和小费,其中基本工资和出团补助占其收入的绝大部分,小费的数量则视游客对其服务的满意程度而定,购物商店通过提供“回扣”的方式向旅行社返利并与旅行社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
由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低价竞争成为中国旅游行业的主要竞争手段,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价格战”也进行的如火如荼,甚至出现了“零团费”、“负团费”,在无法从游客所付团费中获取足够利润的时候,旅行社只有通过降低导游基本工资和出团补助以及购物商店给付的“回扣”来弥补低团费带来的损失,而低薪酬给导游的生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导游便与购物商店合谋,通过带领游客前去购物的方式获取“回扣”以达到自己的工资预期,同时,购物商店向游客销售“低质价高”或“实质价高”的商品获取利润,这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畸型利益关系模式。
这种畸型报酬结构使相关主体利益制约关系失衡。团费对旅行社的激励作用大为减弱,随之游客对旅行社履约的制约力也相应弱化。同时,由于导游收入主要来源于购物回扣,购物商店客源的多寡取决于导游和旅行社,因而与旅行社直接发生现金交易的游客无法对导游服务质量、购物商诚信经营产生直接有效的制约与激励。此外,旅行社受自身畸型利润来源途径的驱使,为获得更多回扣,而丧失了对导游、购物商诚信工作或经营进行制约的激励动力,游客与旅行社、导游及购物商之间,旅行社与其雇员导游及供应商(如购物商)之间的利益制约明显处于失衡状态。
2. 核心与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长期以来,中国旅游政府部门按照国际上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做法对导游管理实行比较严格的准入制度和从业监管制度,对提高导游服务质量、规范导游执业行为、促进中国旅游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中国旅游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现阶段中国导游管理体制和机制明显与导游队伍发展状况不相适应,比如中国兼职导游比例越来越高,据统计,目前中国兼职导游所占比例已达70%,导游日益成为自主择业、分散执业的群体。这也是导游管理中出现众多问题的一个原因,政府管理部门要加强和改进对兼职导游队伍的管理和服务,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履行公共服务职责,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导游队伍管理服务体系。
为加强对兼职导游的管理和监督,中国各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的做法是成立导游人员服务中心,但是导游服务中心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责权利不明的现象,大多数导游服务中心规定旅行社如果需要兼职导游,必须通过导游服务中心才能聘请,不能私自与导游中心外的导游员直接联系,兼职导游也只能与旅行社在达成临时聘用协议后,双方一起持《合同书》才能到导游服务中心办理领取导游证,兼职导游还必须在履行完合同后的两天内,将导游证交回到导游服务中心。这样所有的兼职导游要获得上岗资格证必须交纳“挂靠费”,还要交每年一次的“导游年检年审费”,有些地方旅行社还要为获得对非隶属导游的合法使用权而交纳 “反聘费”,但是,“导服”中心很少充当旅行社与导游间业务往来的媒介(基本仍由挂靠导游自行寻觅旅行社)和维护导游合法权益的职能,年检年审大多数也是“走过场”,这些都导致“导服”中心和导游、旅行社间利益格局严重失衡,前者则是利益关系中最大赢家。
此外,当前正处于政府管理部门职能的转型期,政府与旅游协会间职责界定不清。在缺乏第三方监管的情况下,很容易滋生少数官员与旅游企业经营者的“灰色”交易,利益保障失衡。
3. 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中国一直实行“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大部分服务性职能(如质量监督、旅游投诉等)仍由政府管理部门的相应机构在执行,政府职能转移的目标仍未实现,旅游协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中国旅游协会自成立以来,在运行的过程中,其职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政府的色彩太浓,对旅游行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关注不够,因此旅游协会应尽快发展成为旅游行业的自律组织。
尤其是在导游管理的问题上,由政企不分的导游服务中心代替了旅游协会,其自身浓厚的政府色彩使其在获得利益的同时没能有效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从而造成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角色错位和职能失衡。
三、协调各利益相关者权力和利益的措施
导游作为连接旅游者与旅行社、旅游相关部门的重要枢纽,代表着旅行社的形象,也是最能体现旅游工作开展效果的一个环节,导游人员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协调好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我们就必须从解决导游管理问题入手,最终使整个旅游产业结构变得合理有序。
(一)建立完善的导游薪酬和激励机制
1. 实行效率工资制,提高导游人员积极性。目前以“低薪金”为主的导游薪酬机制是引发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失衡的重要原因,“低薪金”一方面会使行业内优秀人才外流,另一方面也无法对在职导游人员形成有效的激励,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研究显示,一个人在经过充分激励后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倍~4倍,即在缺少激励的环境下,人的潜力只发挥20%~30%,在得到有效激励后,其潜力可发挥到80%~90%。中国旅行社应建立一种既能使尽职的导游获得相应的回报,又能使导游必须为其质量问题支付成本的激励机制,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导游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导游服务的高质量。
笔者认为,应该在有条件的旅行社实行效率工资(efficiency wages),即是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本行业或当地均衡水平的工资。效率工资蕴涵的价值传递关系是,首先支付工人高于行业均衡水平的工资,使工人受到高工资激励,进而奉献出更高的生产效率,高效率给企业带来高收益和高利润。其应用的最佳环境是行业发展潜力大、前景光明,同时行业内的各企业普遍推行均衡工资,且均衡工资偏低。而现阶段中国旅行社业恰恰就具备了这种环境,在目前普遍低薪的旅行社业,效率工资无疑是达成员工满意、进而激发其努力工作的最有效的激励措施之一。员工努力工作,会带来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赢得终身顾客价值,并获取顾客口碑宣传的利益,同时还将吸引更多的新顾客乃至竞争对手的顾客,全面提升企业形象及企业的品牌价值。
2. 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小费制”。中国不同地方可以根据本地的平均收入水平、客源状况和接团要求,制定具体的小费给付标准,定出每位游客应付的小费下限,由旅行社代收,导游最终的小费收入则按游客对导游服务的满意程度而上下浮动。这样,将导游的小费收入与其工作量和服务质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使导游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以获得较高的物质回报。
(二)引入“银发导游员”,重塑导游形象
据统计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到21世纪中叶,大概到2045年左右,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30%,中国老龄化问题已初步凸现。在这种背景下,引入“银发导游员”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吸纳“银发导游员”不仅能丰富老年人的生活,而且能更好地服务于日渐增大的老年人旅游市场,促进老年人的相互间的交流,使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和谐。另外,“银发导游员”更容易得到游客的信任,有利于稳定导游队伍,重塑导游形象。
开发这一市场时应注重必要的灵活性,使导游工作不再成为年轻人的“专利”。比如在国外,对年纪较大的人员,只要他热爱城市,对城市的历史有所了解,经过简单的口试即能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导游员。一些有知识、有文化、上年龄的人,既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又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工作能力,他们的加入能更加丰富我们的导游队伍。
(三)转变购物商店经营模式
旅游购物是旅游六大要素之一,是政府、旅游企业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方面,是旅游诸多要素中最具开发潜力的要素之一。据有关数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旅游购物占了旅游总收入的60%~70%,而中国的旅游购物占旅游总收入比例还不到20%。这说明中国的旅游购物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游客的购物需求还没得到充分的满足,但由于目前,旅游购物商店给旅行社、导游“回扣”以保证客源,导致旅游购物商品价格被抬高,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再加上游览过程中购物频率安排过高,致使游客对旅游购物产生了抵制情绪,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纯玩团就是一个明证。但这并不是说游客就不需要购物,而是游客为了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给自己带来损失,“导游带去的,就是想买也不买”道出了大多数游客的心声。
以上都说明现有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格局急需调整,购物商店经营模式也急需改变,由于旅行社组织旅游团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性,旅行社和购物商店可以通过企业合并、联合的方法使这种外部效应内部化,例如,二者可以互相参股的方式分享对方的利润,或者是双方协议建立“联盟关系”[5]。购物商店也可走品牌之路,创立自己的购物品牌店,跳出传统的购物点,转到百货公司、星级酒店开设专柜,寻找新的增长点。
(四)充分发挥旅游协会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管理部门无法直接干预经济活动,旅游协会便可以在核心和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其组织和协调的作用也将在宏观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旅游协会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搭建包括旅行社、导游、购物商店和管理部门在内的信息平台,通过对其档案信息和评价体系的建立,构建起畅通公开、双向互动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信息的透明化减少各利益主体因信息不对称造成委托-关系的失衡,其次还可通过向旅行社、导游和购物商店收取“质保金”的方式制约各利益主体的行为。比如可以把导游服务中心的职责并入到旅游协会,变分散管理为统一管理,为导游统一管理档案、代交劳动保险、进行日常教育和监督,并与旅行社代签导游合同、保证导游合法权益,减轻旅游政府部门的负担;还可向社会公布由旅行社、导游、游客和政府部门多方推荐的“星级旅游购物商店”,获得该荣誉不是终身制而是在不断变化中,它和“质保金”一起帮助形成公平的竞争氛围,规范购物商店的经营行为。
同时,政府部门应当转变职能,积极放权,明确旅游协会的角色和作用,使旅游协会能独立、充分地发挥作用,旅游协会也应对旅游发展战略、旅游管理体制、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发展态势等进行调研,向旅游政府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保持与旅游政府部门畅通、有效的沟通,实现相互职能均衡化,保持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地运转。
四、结语
导游管理问题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顽疾,从根本上看是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集中度不高,市场竞争只停留在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上面,要想根除此弊病,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开放旅游市场促进竞争,使一部分有条件的旅行社做大做强,提高市场集中度,逐步形成旅行社业的垂直分工体系,从而使市场竞争行为得到规范,扭转目前行业畸形的利益格局,把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到旅游业中,解决好旅游业内存在的矛盾,从根本上实现中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付俊文,赵红.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2).
[3]夏赞才.利益相关者理论及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基本图谱[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
[4]金慧君,郭鲁芳,吴理俊.国内旅游团利益相关者利益格局均衡发展模式探究[J].旅游科学,2005,(5).
理论创新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生态文化 文学理论 教学创新
当下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催生着生态文化的迅速崛起。和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相比,这无疑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思想学术前沿敏感领域的文学理论界,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要探索“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和“生态批评”,并对此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理论范畴、命题,并以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为依托,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生态智慧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清理。文艺学研究中的生态维度,对文学创作、对建设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成为更新文学理论的教学内容、提升文学理论课程的时代特色的推手,并为文学理论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理论资源。
一、塑造“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文论观
当代著名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哲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创建了意义深远的自然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生态整体主义的世界观。他认为自然是生命的系统,是呈现为完整、美丽的生命共同体。自然之美具有关联性,起于人与世界的交感中。这种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观察世界、解释世界的观点和方法,不仅与马克思、恩格斯恪守的把人、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作为理论研究出发点的原则相一致,而且也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基于此,在文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立足于宏观层面,引导学生理解把握文论的体系框架、学科品格、研究视角等基础性问题,还是从微观入手,引领学生学习若干基本知识要点,如文学的语言特性、诗歌的韵律节奏、文本的二度创作等等,都需树立一个核心的教学理念,即:通过塑造“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文论观,向现代社会和未来培养一批着眼整体、承续历史、善待自然的具有浓郁生态情怀的知识分子。
如何帮助学生在文学和文论的领域里自觉运用生态的意识去审美,如何使他们在文学审美的层面上认识到人即自然、自然即人,天人合一的境界实则就是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的至高之境?方法自是众多,其中的一种“无法之法”是最佳途径之一。具体来说,“无法之法”中的“无法”当然不是毫无方法,作为“法”之一种,它是更高层次的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有度的协调综合,打造理论学习的自由空间。譬如美国当代文艺美学家M.H.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知识点,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教学:
(1)以先闻道者的身份,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学生多了解我国古代儒家人体天道、亲善和谐的主张,道家向往回归自然的志趣,历代文人在诗文中表达出的对天人合一真谛的体悟。多阅读马列文论中与此相关的章节内容。多接触当代生态环境、生态哲学、生态文学的热点问题和相关见解,在全方位多层次了解人与宇宙生态关系的基础上再回到四要素问题本身时,学生的知识视野已极大开阔,对问题的纵横维度的理解必然深刻许多。
(2)以伙伴者的身份,启发学生结合个人见闻和阅读、写作实践,通过以己及人、以人观理的过程,以臻“以理观理”之境,这样的思考过程因结合个人体会而更易产生超越于书本知识的独特的切身之感。
(3)以组织者的身份,发起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若条件许可,还可组织学生就此问题专访某位作家或批评家来加深理解。这种从课堂之内的知识传授向课堂之外的实践课程的转换,将带给学生新鲜活泼的学习乐趣和生动感受。
(4)以上三种具体方法综合运用,“独语式”、“对话式”、“互动式”教学模式交叉使用,授课形式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因地制宜。既将“无法之法”化为无形,又使它真正落到实处。
二、以生态学视角展开研究型教学
在当今大力推进素质和创新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型教学范式是相对于以往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范式提出的一种全新理念。以生态学视角展开研究型教学范式的现代价值不局限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而是通过其课程教学过程中塑造“天人合一”整体生态文论观的核心理念,将教学和科研统一起来,使教学和研究自由的思想渗入课堂内外,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创新设计、促进生态文论知识的有效生成。据此,以生态学视角展开的研究型教学范式在结构特性和课程价值方面至少具备以下三点:
(1)教学和科研统一于教学身份的双重性上。研究型教学实践中,教师
[1] [2]
和学生都兼有双重身份: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从事的是研究性教学: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从事的是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不是一边倒的灌输知识,而将学生视为平等对话的伙伴,一则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质疑本能和问题意识,比如从根本上质疑:生态文论与过去文论的区别何在?是否所有的生态学原则都能解释文学艺术现象?二则有步骤的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比如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人们在文学艺术中如何表达了他们的生态意识?怎样勾勒文学表现生态意识的历史过程?怎样解决文学在表现生态意识时所体现出来的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何确立生态文论和生态批评的一般理论标准?诸如此类的重要问题不是一时一地凭一己之力所能解决的,这项事业注定了教学与科研的不可分离。只有教师和学生通力合作,在研究型教学范式里,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统一中才能逐步得以解答。
(2)独立与创新孕育于教学平台的民主性中。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活的灵魂,民主的教学平台上,学生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和表达权,师生之间可以平等的进行教学沟通和学术讨论。正是在这种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养成宝贵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有足够的学术勇气去解构一直奉为圭臬的人本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才有足够宽广的学术胸襟去建构天人合一、心物交感的中和协调的生态观。
(3)互动与合作贯穿于教学形式的协作性里。闻道求知是大学的独特学术品性,开展学习协作是达到这种品性的必要途径。个人化的闭门式学习和研究,必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只有懂得与人互动,才能使个人的研究成果与他人的研究成果形成对照,从而在更高层面上探求新知;只有懂得与人协作,才能从更深立意上懂得万物共生、并行不悖的生态智慧。
三、倡导文本细读,启动生态批评
建构整体的生态文论观,除了必要的以生态学视角切入的研究型教学之外,还需要在课堂教学的前后环节有所延伸。具体来说以下两个方面不容忽视:
(1)教学之前倡导学生多读、细读与生态文化相关的文学文本。生态文论是对生态文学的理论观照和规律总结,是“文学研究的绿色化”。因此在进入系统的生态文论学习前,对生态文学文本广泛阅读、积累充分的感性体验是十分必要的。与生态文学相关的文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凸显生态意识的经典之作,如被誉为西方乃至全球“绿色圣徒”的美国作家梭罗,其代表作《瓦尔登湖》从一部不受人重视的普通浪漫主义之作,一跃成为人类生态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杰作。除此外还有不少值得关注的优秀文本,如享誉世界文坛的《与狼共度》(莫厄特)、《寂静的春天》(卡森)、《诉讼笔录》(勒克莱齐)等,我国的生态文本如《怀念狼》(贾平凹)、《水中的黄昏》(蒋子龙)、《拯救大地》、《守望家园》(徐刚),《只有一条江》(岳非丘)等。另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文本,在现实的生态语境下,可以转换现代生态视角,重新进行解读,如《白鲸》、《鲁滨逊漂流记》、《浮士德》等一系列文学名著。如何在当下呼吁生态环保、可持续性发展的冷静期重新审视此类文本中表现出的人对自然的征服?如何历史的、公允的全面评价?这样的思考有赖于相关的文本细读,而有所思,才能有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