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范文1
一、注重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能力以及艺术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进行美术教育的前提与关键所在,审美教育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曾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这是艺术的最终目的。我们都知道,美的事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者是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但这并不代表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或者是欣赏得到的,这是因为人们的审美观念是不一样的。人们认识美、发现美以及鉴赏美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培养才逐步形成的,它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以及培养才能逐步增强。还有我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对美的内涵的认识,人与人之间却是有很大区别的,有的甚至是大相径庭,审美的品位更是各有不同,因人而异。那么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就必须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美的教育,使学生从小就树立美的意识,不断积累有关的美育知识,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可塑性非常强,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美术鲜明生动的造型,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直观的形象特征,积极引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陶冶美的情操。并且从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人们对美的需求和追求是人们在精神上寻求心理平衡和自我实现的一种必然,是人类生活的必然需要。所以人们在生活中不断追求美、发现美、创造美,不断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作为中学美术教师,一定要利用课本上的一些名画,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同时在日常的教学中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体验感受美,学会欣赏美、发现美,而后才能创造美。
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初中阶段,美术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鉴别,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这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比如,经常有一些青少年,由于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以致使这些人对人体绘画作品和一些画区别不清,容易混淆两者,把一些美的当成丑的,丑的当成美的等,甚至有的人因为受到品的毒害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说通过美术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为学生今后的做人成长以及将来走向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鉴别能力,要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显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而创作的,是对人性美的一种高度的赞扬和歌颂,它是健康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而一些画则是一种为了寻求感官刺激的低级的手法,是不健康的,它容易引导人们走向堕落。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能自觉抵制不良的影响,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与鉴别能力。同时学生还能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美术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美术素养。所以说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此外还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比如,美术中的色彩、线条、空间想象等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
象力、创造力等。
三、注重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的训练
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范文2
一、美术作品与生活比较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任何美术作品都基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并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如在讲授“自然与艺术----中国山水画”的欣赏教学时可以选择一些内容相同的反映自然物象的图片和美术作品,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比较。如将李可染的《漓江图》和反映漓江自然景观的图片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术,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术经验相联系,将自己对某些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感受、体验与画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爱的美术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找出艺术作品与自然生活的区别,明白艺术形象来源于生活,但比生活更集中、更典型。因此,与现实生活比较是最基本的比较方法。
二、东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
在进行中西绘画欣赏教学时,如果不很好地联系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往往产生认识模糊。为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一些中西方画家题材内容类似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如将中国画家的人物肖像与西方画家的肖像画,将中国的山水画作品与西方画家的风景画作比较区别。至于中西人物画技法的欣赏教学时,我选择了古代的《仕女图》和西方的肖像画哈尔斯的《吉普赛妇女》让学生比较,引导学生结合中西方的文化底蕴和时代背景进行深层次的比较,一般通过具体作品的比较,学生自己讨论,加上老师的归纳,就加深了学生对中西方绘画基本艺术特征的认识。
三、同一时代、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较
在美术作品中有不少作品是同一题材并处于同一时代的,但表现手法不同,对此可注重了解这一时期绘画的主要特点以及代表人物的艺术风格。如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欣赏教学时,采用多种不同技法作品作比较欣赏,能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我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多样性。如把潘天寿的《映日》和齐白石的《荷塘》作比较,很容易看出《映日》中线条强劲并以浓重的墨色与红花相映衬,表现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蕴。《荷塘》是深秋景色,画中荷梗以有力的线条组合交错,产生丰富的变化,无序中有序。学生从中强烈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多样性、生动性,以及一种韵律美,更能激发起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不同时代、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较
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 职业学校 美术教学 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和职业学校美术教学的关系
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两者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很大的不同。在职业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审美教育的发展,发挥审美教育对美术教学的作用,区分两者的区别,不能将美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审美教育。
1.审美教育的特点。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织部分。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不仅能够促进我们的鉴赏能力和美的感受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够使我们的情感和精神力量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审美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审美教育能够以情感来感染个体,构造出个体比较高尚和健康的情感世界。审美教育存在于生活的个人方面,是人们完善其人格的一个主要方面。审美教育是一种强调情感作用的教育活动。这种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比较直观的感受,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心理体验,能够推动人们进一步展开审美活动。由此可见,审美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是能够激发起个体的情感体验,培养个体的美好品格。
2.美术教学的特点。
美术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以它独特的活动方式来表达着人类的情感。美术新兴行业的兴起,对于美术教育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职业教育中的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的特点在于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对美的感受。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对历史文化有一个更好的深刻的认识,更加充分地认识到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起正确的艺术观,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1]而且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当然,通过创造力的培养和想象力的发挥对学生的美术专业学习也有很广泛的意义。
3.审美教育和美术教学的关系分析。
审美教育和美术教育都强调人们对于美的情感体验,这种美的感受都是通过对事物的体验而来的。审美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鉴赏美的能力,而这种美的鉴赏能力正是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审美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要明确审美教育不等同于美术教学活动,前者的抽象性更高,后者涉及的内容更多。美术教育还具备一系列和美术相关的活动,要坚持在中职美术教育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美术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审美教育在职业学校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审美教育作为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学校美术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审美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力极强的活动,美术鉴赏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到处都渗透着审美教育,从鉴赏开始,这种鉴赏的创造力就来自于学生自己独特的审美眼观。每个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同,对美术鉴赏表现出的艺术情感是不一样的,进行鉴赏创造力活动也会取得不同的效果。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关注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感受不同的美,培养审美能力,进而充分应用到美术教育活动中。当然这种多样化的审美活动也可以体现在小组之间的美术创造活动中。在小组的美术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活动,进行审美感受的分享,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审美教育的认识,更加注重对审美的培养。而且美术活动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绘画、作品鉴赏等,每一项活动都是离不开审美教育的。审美教育在术教学中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存在,对美术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2.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具有继承性特点。
职业学校中的美术教育活动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对审美文化的继承。每一种艺术的产生都和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术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艺术表达,是各个时代的审美继承性的体现。在职业美术教学活动中,审美始终是美术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中的美的展现来了解美术创作的基本方式,把握中国美术创作的术语和主要风格,这样才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上进行美术的鉴赏和交流。[2]审美教育的这种继承性作用对美术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能够帮助学生系统把握住美术中的审美关键内容,进行审美艺术的培养,同时学生在美术的学习中还能够增强对传统审美的感受,有利于学生美术创作的发挥。
3.审美教育对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
审美活动既包括对自然美的感受,又包括对人类美好情感的感受。自然活动中的艺术审美以强烈的感染力激发着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这种审美的感受中得到充分的熏陶,培养起一种美好的艺术能力。美术活动这种通过色彩和线条来表达艺术形象的活动,它带给人们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出美的鉴赏能力,并且将这种能力和美术活动结合起来。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美术创作活动的开展。审美教育对美术教育活动有着广泛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雯.基于素质教育的职业美术教学方法的创新[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8.06.
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理念;有效性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体验生活的乐趣;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加强了艺术修养,提高了审美素质。
美术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提高美术课堂的有效性及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怎样来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明确目标提出教学理念
美术课程中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它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打破学科知识的界限,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发展的基础。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所应达成的学习任务。它区别于美术课程总目标,也区别于各学龄段的阶段目标,它更强调单位时间内的效益。同时,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制订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而准确,并且具有可检测性。对美术课程来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同样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首先树立能力生成的教学理念,努力为美术课营造艺术能力产生的环境。我们在教学上要树立新型环境理念,努力为美术课营造艺术能力产生的环境。所谓环境理念,实际操作起来就是为美术课的内容和上课场所营造能让学生能感受艺术和艺术能力生成的“物理环境”、“空间环境”和更高层次的多学科沟通与交融的知识情景情境。这些环境的创设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艺术学习和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其次树立能力发展的教学理念,努力在美术课中为学生创造一些联系个人成长的因素,发展艺术能力。在教学中要体现 “以人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这一个教育新的理念催生的美术课程新标准精神,新的美术课就要纳入影响学生成长因素进行教学,树立能力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支持的观点。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培养学生兴趣形成的主要外部条件
兴趣是学习新知的动力,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浓厚兴趣呢?我认为必须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大胆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认识到美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美术是宝贵的精神文化的重要性。
各项美术活动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使学生产生正确的活动动机,认识到活动的意义,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有积极意义的兴趣。而教师本身的兴趣品质,对培养学生的兴趣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必须有熟练的绘画技术和语言艺术,从多种途径影响和激发学生各种兴趣的产生。
在不断鼓励学生进一步掌握一定技巧的基础上,还根据实际情况,为他们的作品定期举办小画展。不但师生看,还请家长看,同学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既达到相互交流和促进的目的,又激发了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把对绘画的兴趣和对美的追求,又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运用电化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这就必须强化直观教学。教师应从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走出来,将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引入美术课堂。这样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欣赏课的时候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就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多媒体在美术欣赏课中的运用给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同时还能使学生了解到电脑多媒体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打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精讲”、“多练”成为现实。
实践证明,美术教师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识图能力、绘画能力。让学生理解更透彻,思维更活跃,思路更开阔,反馈更迅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学生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所以,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现代化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电脑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也要有分寸,它不能包含美术教学的全部,因为我们知道美术课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手工制作、写生绘画、欣赏等等,这些电脑都代替不了,我们更不能因为多媒体而忽视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因此,我们作为美术老师应该正确地利用电脑多媒体,扬长避短,让电脑多媒体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四、立足于美术教学的本土化,设置好教学环节,灵活选择教学
内容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切实针对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只有切合实际,同时注意创新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才会让学生感兴趣,也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创新中又是要重在它的实效和实用上而教师要研究个体意义上的创新。在学校和班级依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创新,在现行的教材上的创新。也只有即实用又有创新的东西才能得到学校及上级领导的支持和肯定,才会有发展的潜力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素材,有待于我们去开发和利用。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多一双审美的眼睛,多一分探索的精神,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拓展教学领域。 利用现有的美术资源获取最新的和美术有关的信息,遵循教学规律推动有效课堂的实施。
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范文5
一、现状分析
1.教育观念的陈旧,农村教师由于条件的关系和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以及教学设备的限制,忽视了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的探索性,尤其是手工课的教学更显出弱势。在新课程下,美术手工教学要求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依旧是一支笔一幅画, 他们认为农村美术手工教学没有素材,教室仍是教学的唯一场所,教材仍是教学的唯一内容。一个不变的教学场所一本不变的教学内容,致使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只是单调的照课本临摹,传统教育根深蒂固。
2.在农村,手工教学并不受重视。因为师资原因,更重要的是,受条件的限制,美术教学活动只能用最普通的材料来进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满足农村学生的美术课堂,该如何挖掘综合材料来进行教学呢?
根据本人对中学手工教学的粗浅学习体会,发现利用综合材料进行手工教学,对于没有美术基础的农村中学生而言,往往能在较少的时间内达到好的效果。因此,我认为,充分挖掘农村现有的综合材料进行手工教学,对丰富农村小学美术教学非常实用。
二、用心挖掘,积极主动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农村生活环境有许多物质材料是可以用作小学美术综合材料的,只要教师能挖掘出来,那么美术教学内容就具有广泛性,教师也不必为了材料而发愁。
1.农村最多的就是麦草和泥巴。枯黄的麦草可以让学生编扎各种形象的物体,如:小动物、小稻草人、小花篮等。泥巴则是小学生发展创造力的好工具,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可以捏出自己喜欢的任何形象。
2.树叶和枯枝。用树叶创作的灵活性很大,可以要求学生采一些造型上要有区别,有圆型、长条型、异型等,在色彩上也要有所区别,有深绿的、浅绿的、黄绿色的、红色的等。可以用树叶拼各种图案,根据树叶的特点造型,创造出新形象,也可以用树叶来装饰其它物品。而枯枝则主要可以创造建筑物,如:栅栏、凉亭、房子等,枯枝是有力的支撑,再配合其他综合材料组合成建筑效果非常好。
3.在农村,毛线是家家户户都常见的。用毛线来做粘贴画或者立体手工的素材,效果很好,如:将许多毛线捆在一起,就成了一顶漂亮的头发。毛线也同样可以装饰小学生的物品。如:将毛线绕成一个球,加一根枯树枝就成了一个棒棒糖,将毛线粘贴在物品上就能很快贴出装饰图案。农村常见的综合材料还有,布条、麻袋片等。
4.农村自己家种的各种爪果、蔬菜也是美术课程资源的新角色:西红柿、茄子、长豆角、黄瓜、蒜苗、青菜……利用它们开展的常见的美术活动就是根据果蔬的特点来造型,如:将茄子改成企鹅的形象,将橘子改成一个头的形象等。
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只“百宝箱”,专门收集各类材料,可以是一些自己喜欢的小材料,比如漂亮的糖果纸、扣子、小鹅卵石、纽扣等,也可以是一些废旧材料,比如塑料瓶、挂历纸、旧笔杆等等。
三、展望
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范文6
你们好!
我要竞聘的是美术特长班老师,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美术!对于美术有独特的见解,善于创造想象。喜欢画画的我常听到父母的夸奖,朋友们也经常请我画,他们在美术课上经常交的是我的作品。中学毕业,因为一些原因,我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去正规学校潜心学习美术。但这些因素从没有熄灭我对美术的挚爱!中专时期,我们学校没有安排美术特长,我才选择了声乐,虽然有一番成绩,但我依然同样深爱美术。艺术是一种审美,音乐和美术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读书期间,我的美术成绩一直保持在班上名列前茅。其中,中学时曾获全年级一等奖。
关于美术我有一定的了解,我国在世界有着深远影响的是中国画,它是用毛笔、墨以及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素上作画。而西洋画是区别于中国传统绘画体系的西方绘画,包括油画、水彩、水粉、版画、铅笔画等许多画种。其中我对这些绘画素材的用法都有了解。这是我的竟岗优势。
我的工作设想:
1、潜心研究教学方案,通过查阅和欣赏他人作品提高审美观和了解如何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幼儿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从而使幼儿体验到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方式感受美、表现美和创作美的自由和快乐。第一
2、实事求是,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学会观察欣赏自然中的美好事物,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幼儿获得想像画素材,并学会运用素材,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3、在“趣”中提高幼儿想像画的技能,幼儿对美术感兴趣了,才能更为有效地激发他们参与活动、主动学习的欲望。因此,在选择想像画的内容时,根据各班幼儿不同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及现有的绘画水平,多选取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具有吸引力的题材,因材施教。
4、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诱导,以及相关素材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