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特色体育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特色体育课程范文1
关键词:健美操 校本课程 体育特色
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和关键环节。我校自2006年秋季浙江省第一轮课改以来, 就已经初步构成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学校从实际和长远发展着手,从课程科目、层次的多样性、可选择性入手,逐步形成以“基础+选择”、“合格+特长”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确立规范加特色的必修、选修两大类课程体系。并以体育特色(健美操)为切入口,探索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健美操课程入选浙江省首届精品课程、第二届高中选修网络课程;荣获6项全国冠军、9个省市第一名;中央电视台学生频道进行专题拍摄,多家媒体共30多次报道,课程负责人多次被省市区教研室邀请专题讲座,至此健美操成为学校的体育特色与名牌,创建了学校体育特色发展模式。
一、构建健美操三级课程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提出: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根据学生个体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健美操课程设置成必修、选修、专业三类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健美操学习。
1.构建健美操教学目标维度。从健美操运动的知识、技能与情感发展,制定不同侧重点教学目标。(1)必修目标: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与培养参与的意识;(2)选修目标:应用健美操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习变换与创编,培养爱好、合作与自我表现欲望;(3)专业目标:学习健美操竞赛知识、套路与难度动作,培养拚搏、荣誉感与应赛能力。
2.划分健美操教学对象层次。对应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划分为三类,必修课程:全体高一学生;选修课程:高二高三健美操兴趣爱好学生;专业课程:向健美操专业发展的学生,以此适合不同目标的学生。
3.建立健美操教学内容梯度。按《体育与健康》模块学习方式,构建健美操三级课程学习内容,建立初级模块(必修)、中级模块(选修)、高级模块(专业),三模块内容依次递进、并保持连续性与统一,用以不同的教学对象。
4.形成健美操教学方法类型。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练的整体而忽略差异。健美操课程按技能水平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必修课程:学生没有健美操基础,采用“引导与模仿”式,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师的引领下完成学习任务;选修课程:学生已有一年的必修课程基础,采用“自主与探究”式,通过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完成教学目标;专业课程: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采用“骨干与助教”式,老队员带领新队员,发挥老队员的专业能力与骨干作用,同时也加强新老队员的配合。
二、打造健美操特色校园活动系列
1.推行健美操“全民健身”活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突破传统课间操模式,实施大课间操,由原来的15分钟增至30分钟,在单一的广播操基础上增加学校自编的健美操,使锻炼内容丰富,学生健美操普及率达到100%。
2.创建健美操兴趣活动平台。学校尽可能为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发展提供条件与机会,为此学校塔建平台。第一,个人兴趣爱好培养,推行“课程化社团”,要求每个学生在校三年内必须参加至少连续一个学年的社团活动,现学校健美社团人数逐年递增,已成为学校文艺活动主力,间接推动健美操在学校的蓬勃发展。第二,班级共同兴趣爱好培养,实施“特色班建设”评比,营造班级体育艺术氛围,间接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学校每学年评估一次,通过审核与验收,给予表彰和奖励,授予特色班班牌。
3.组织不同健美操竞赛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均能参与,在比赛中得到锻炼与提高。(1)特色课间操比赛,以“健身性”为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特色大课间操质量。(2)学校健美操比赛,以“表演性”为主,作为校运动会集体项目,计入运动会总成绩。(3)全国省市比赛,以“竞技性”为主,代表学校健美操综合竞争能力,也为健美操专业特长学生专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三、创新健美操特色评价方式
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量和价值判断的活动。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学生学习一个模块,通过考核可获得由学校认定的学分。根据健美操课程设置,我校实施三级课程学分评价、兴趣特长学分评价、兴趣特长等级评价这一系列评价体系。
1.健美操三级课程学分评价。健美操三级课程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常规课,侧重于学生健美操技能与技术的学练,每个模块各18课时,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与行为、认识与知识、体能与运动技能、交往合作精神及心理健康,总分达到60分,给予2学分。
2.健美操兴趣特长学分评价。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是当前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课程的延续,旨在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兴趣爱好。学校以课程化社团方式开设,每周2课次,共36课时,评价内容包含:上课出勤20%、学习笔记30%、考查成绩50%,总分达到60分,给予2学分。
3.健美操兴趣特长等级评价。倡导学生参与兴趣活动发展特长、班级创建特色,对学生个人和班集体进行兴趣特长等级评价,纳入学生与班级的学期、学年考核,等级A作为评选各类先进、优秀条件之一。学生个人等级A:考核成绩均85分以上;班级等级A:该项目全班85%以上学生参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95%以上,该项目在同年段比赛中获团体成绩前3名。
参考文献
[1]浙江在线・教育频道.《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2013.07.
小学特色体育课程范文2
摘 要: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资金短缺,师资不足,场地匮乏,自然条件恶劣,思想观念落后。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从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设置和实施现状出发,找出问题,并且从课程设置的内容和实施的方法上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00-00
前言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小学体育教育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村在校生占我国在校生人数的70%以上。[1]如何开展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关系到农村中小学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和我国新一代国民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农村体育教育中存在着各种困难,资金短缺,师资不足,场地匮乏,思想观念落后等。虽然国家一再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视,但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很难按照预期目标完成。这些困难有些是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造成的,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是由于传统思想和制度造成的。
1研究意义
为了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借鉴欧美国家中小学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经验,开启了新的教育改革。改革规定,今后国家不再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取而代之的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也不再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进行具体的要求。【2】因此地方学校具有了对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巨大自。围绕此精神,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各个地方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安排符合当地实情,且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和实施方法。
2 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设置和开展的现状分析
2.1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情况
根据实地访谈考察发现,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仍然延续多年以来的老套路,课程设置多以跑步等田径项目、体操和部分球类,同时部分单位还开展队列练习、跳绳和毽球等借助简单器械完成动作的体育项目,教学内容陈旧、缺乏趣味性,让部分学生产生误解和抵触情绪。在考察中还发现,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中都缺少理论课程的安排。
2.2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开展情况
国家对中小学每周体育课时的规定是:小学 1-2 年级为每周 4 节体育课,3-9 年级为每周 3 节,其他年级不变。【3】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小学都有正常开设体育课程,课时上大多数单位都是每周2节,只有少数学校体育课程达到3节及以上,且有部分体育课程被其他课程占用的情况。
教案是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调查中,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教案书写率较低,上课缺乏指导依据,且课堂组织较差,课堂混乱。
3 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开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农村中小学体育投入经费主要靠国家拨款,经费来源短缺,并且体育教学投入占比在学校资金预算中占比极少,造成体育场地不足,器材简陋,与国家要求和标准相去甚远,无法满足日常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体育诉求。
(2) 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工资待遇较低,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造成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地位不高,教师数量不足,整体理论和实践素质不高,年龄较大,缺乏先进的与时俱进的体育知识,体育课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且容易造成体育教学的负面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3)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学校领导、家长、学生忽略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忽视体育课程开展。
(4) 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老套陈旧,仍然以田径、足、蓝、排等传统教学项目为主,但又缺少合格的器材和正规的场地。缺乏创新与发展,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求。
(5) 缺少展示平台。无法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夙求,课程评价不合理(多以出勤率作为课程评判标准而不是以理论知识和动作技术为标准),给学生造成“体育课学了也没用,报个到就行了”的错误观念。
4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设置和开展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客观和主观困难,这些困难中有些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而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特殊方式克服的,农村中小学在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时要按照一定原则制定适合自身条件的新式体育课程和实施方法。
(1) 经济性原则。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经费短缺,要尽可能的运用最少的经费,达到最理想的成效,在体育课程设置中应尽量考虑那些需要投入资金少,场地便利的体育项目,例如徒手的武术套路、体操、体育舞蹈等。
(2) 创新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呼唤创新,加强传统田径和球类项目的设计和改造,使之生活化,游戏化,增强学生兴趣。例如将其结合成定向越野,既满足锻炼身体的需求,又满足学生好奇心和新鲜感。
(3) 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校本课程。新世纪初,教育部制订并颁布了中小学新的《体育与健康标准》,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对追求教育个性化、满足学生实际需要、解决学校实施国家课程的困难方面具有现实意义。【4】例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可选择性的开展适合自身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既能丰富体育课堂,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又能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例如在多山地区农村中小学可开展登山运动,多湖泊河流地区开展游泳和划船运动,多森林地区开展野外生存课程,走出“城市中心”的误区。
(4) 改变学生家长以及学校领导对体育课不够重视的陈旧思想,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为农村体育教师提供适当的培训机会,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为课程的开展提供可靠地执行力。适当提高农村体育教师待遇与表彰,调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5) 为农村中小学学生提供展示体育才能的平台,一方面开展单项体育竞赛和运动会,另一方面采用合理的体育课程评价标准,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程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于向.浙江省农村普通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
[2] 张翔. 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4] 赵文韬. 四川甘孜藏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小学特色体育课程范文3
关键词:国培计划 初中体育 培训
学科只有在发展中才能不断完善,才能适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实施“国培计划”,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高校体育学科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由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吉首大学于2010年以来连续承担湖南省“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中的“初中体育与健康”子项目培训任务,获得了诸多经验与启示。
一、明确培训对象与目标,培训成效显著
湖南省初中体育与健康培训项目培训任务从2010年以来一直由吉首大学承担,具有比较丰富的培训经验。每次培训前通过网络问卷和电话访谈等对学员进行需求调研,细化学员需求分析,有针对性地调整培训方案,并且通过培训与培训后跟踪服务,积累培训经验。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观念陈旧、师资力量薄弱(有一部分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学)、体育场地设施短缺、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手段贫乏等问题。在历次培训中推出的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内容深受学员喜欢,其教学场地要求低、教学内容娱乐和参与性强。许多学员在培训后将其应用于所在单位教学,深受学生喜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研修,使每位参训的体育骨干教师在教学素质上得到优化,提升基层中学体育教学质量,锻炼参与研修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服务基础体育教育的意识。加深对教育教学理论及学科前沿信息、知识与教学价值的深入理解;掌握初中校本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训练基本方法;发挥示范、指导和辐射带头作用,能够成为地方初中体育的中坚力量。同时集结了《内知名专家讲课实录汇编》、《学员研修的总结与反思报告》,出版了《民族传统体育学》、《民族民间体育》教材。完成了“国培计划”初中体育全国示范性培训项目总结报告。后期还将进一步总结培训经验与案例,编制《中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案例集》。整体上较好地达到了预期培训效果。连续多次获得湖南省教育厅颁发的“子项目组织实施工作先进集体”、“组织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培训中突出解决农村中学师资、器材场地不足等问题,积极开发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学员返校后评价反响良好。
二、领导高度重视,组织管理到位
领导高度重视是办好“国培计划”项目的关键。在历次培训开展的前期,学校成教学院与体育科学学院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做得扎实有效。为了加强培训班的教学组织管理及后勤服务,学校成立“国培计划”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由主管成教工作副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成教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教务处、财务处、资产处、后勤处等职能部门组成。国培办公室设在体育科学学院教务办公室。体育学学院抽调了专职管理人员,由院长亲自负责全盘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就培训筹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培训总体实施方案细则、学员住宿、集体就餐、培训教室等召开了多次协调会,校长在会议上明确表示举全校之力顺利完成湖南省教育厅、省国培办交予的任务。
三、培训特色鲜明,培训方法手段富有新意
培训形式注重多样化,主要采用专题讲座、参与互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分组讨论、心理健康与调适辅导等多种形式,培训后通过网络交流、课题研究等方式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培训主题特色与创新。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在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的特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凸显特色。二是培训服务特色与创新。培训前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了解学员培训需求,依据“国培”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培训方案和课程模块。通过培训网站、电子邮件、QQ群等方式,了解学员培训后的教学状况。三是教学方式特色与创新。培训中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另外开展学员参与体验与专家点评、案例研究、教学问题诊断等活动,针对培训问题有的放矢。四是制度完善保障有力。成立了“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形成学校、继续教育学院、体育科学学院责任明确的管理体系;制定专门的国培管理制度文件,设立专职班主任和教务秘书,提供优质的食宿条件和周到的服务。
四、师资是关键,突出授课实效性与针对性
严格把好教学质量关是项目培训圆满成功的重大保证,学校确立了学科理论专家和教学实践专家相结合的师资配备思路,首先是选聘校内职称高、知识新、表达能力强的教师授课,他们以幽默风趣的表达、全新的观念受到学员的高度评价。其次是邀请校外名师讲学。邀请了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北京教育学院、苏州大学等国内知名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他们的讲座不但体现学科特点,还突出前沿信息,把新课标精神融会贯通于讲学中,让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新课改的理解认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五、突出民族传统体育校本特色,丰富培训内容体系
立足湘鄂渝黔边区的地域优势,利用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民俗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的教学与训练,弥补和充实中学体育课程资源不足。该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本校的五大特色和优势:第一,特色项目。高脚马、蹴球、毽球、抢花炮、板鞋、押加、苗族鼓舞、竹竿舞等系列特色项目。第二,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程。《民族传统体育》是教育部第一批视频公开课程。第三,教育部规划教材。《民族民间体育》是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第四,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第五,省级精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是湖南省精品课程。从而一方面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也解决了部分中小学体育课缺少常规体育器械的困境,因许多的民族民间体育器械制作简便,活动也不受场地限制。
六、教学实践与考察成效显著
为了配合培训项目的开展,学校建立了优质的实践教学基地,其中教学观摩实践基地包括吉首市第四中学、吉首市双塘中学、吉首市矮寨中学、张家界天门中学、吉首市一中等。其中张家界天门中学、吉首市第四中学是湖南省“国培计划”优秀实习基地;张家界天门中学被评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体育教学先进单位;吉首市一中是“湖南省体育传统校先进单位”;吉首市双塘中学、吉首市矮寨中学是湘西州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典型学校。这些实践基地在民族民间等特色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体育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均有鲜明特色与独特建树。同时积极组织培训班学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和实地考察活动。其中包括组织初中体育短训班的学员们与矮寨中学、凤凰中学相关领导与教师就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进行了经验座谈与交流,并实地考察与参观了矮寨民俗体育表演活动;其次是邀请了一线优秀初中体育教师到学校来为短训班的学员们进行公开课活动,并进行讨论与交流;第三是组织短训班学员推荐至少三人各上一次公开课,组织其他学员进行看课、点评,同时收集学员公开课的教案、拍摄公开课影像资料。
七、强化跟踪指导,加强后续服务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通过专门网络平台,设立专门国培网站,利用QQ群在线咨询与交流邮箱,定期组织召开主题讨论与发散式交流相结合,设专人负责网站运营与管理。第二,通过网络课堂开展特色体育课程资源视频教学,加快特色体育课程资源教学光盘的普及。第三,定期进行电话反馈回访,适当开展学员训后实地调研,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问题汇总研讨并反馈指导学员。
八、积极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
通过多年的培训取得了丰硕的培训成果与经验,但同时仍需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通过不断反思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如还需进一步拓展特色课程资源。民族民间体育既具有良好的健身娱乐与互动体验性,又有民族文化传承性,更有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简陋的适应性。今后的培训将根据农村实际进一步挖掘、充实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其次,还需进一步拓展实践基地与案例资源。围绕农村初中体育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提升实践基地资源的利益效率,拓展更丰富的案例教学资源,拓展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和空间。第三,今后的培训中还需聘请更多一线经验丰富的教学专家,丰富培训内容,开发利用更多培训资源。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在短训班较短的时间里,制定最有成效的培训计划。另外还需在培训中加大开发理念与方法的培训力度,通过典型项目案例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白普湘,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1):153-155
[2]奚凤兰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99-100
小学特色体育课程范文4
摘要在体育教改下,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取得了有效的改善,但从目前大部分地区体育课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学生对上体育课的兴趣不高、教师“放羊式”的教学、学校“偏科”、家长对体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情况。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教改下中小学体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为今后我国中小学体育课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改中小学体育课
一、前言
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教改下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倡导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改变学生的体育态度,为培养学生终生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体育课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环节,在长期的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中小学体育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中小学学校体育课的主体,在其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我国中小学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很高,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于我国传统体育课固定的教学模式,从集合整队到课堂的教学再到最后的结束都由老师带领,在新授课阶段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能较好的被吸引,但当学生开始掌握动作后,枯燥无谓的反复练习使得学生感到体育课单调、枯燥,一部分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体育课就是放松课、玩耍课,当在课中需要做一些具有一定运动强度、密度和难度的练习时,会从心里排斥体育课。
(二)教师方面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的主要组织者,在体育课中占主导地位,在课中起到引导和指导学生的作用。而在目前中小学体育课中频繁出现教师“放羊式”教学的问题。一方面在于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在中小学阶段教会学生教学大纲上要求的所有内容可能性是很小,部分学校的教师会根据中考体育的要求的项目来进行教学,这种情况在部分相对落后地方学校是常见的;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保证学生的安全也要制定好的教学计划来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部分教师会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来教授学生,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很好的接受所教的内容;甚至有些教师自我的态度不端正,在体育课中集合整队后就解散让学生自由玩耍,不进行课堂内容的教学。
(三)学校方面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应试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学校体育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因此大多数中小学理所当然地“片面追求升学率”,有的甚至挤占体育教学课时,中小学体育教学由此而“逐渐滑向教育管理边缘”。特别是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上,学校偏向于数学、语文、外语等文化课课程,在这些课程上花费的精力和资金较大以及在教师培训的重视程度较大,而忽略掉了体育教师的培训。虽然在体育教改的促进下大部分学校已经开始慢慢重视体育课的教学,但避免不了一些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教育局的检查,来做一些面子上的工程。
(四)家长方面
家长对学校体育课的支持在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中小学学生w质的下降,大部分家长已经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开始鼓励孩子去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社会各类项目的培训班的火爆,许多学生家长愿意花钱在校外学习体育项目(舞蹈、足球、羽毛球、游泳、跆拳道)等项目,但在对学校体育课的看法上还是存在着传统思想,认为孩子在学校是为了学习,而不是去玩的,在观念上没有将体育课归纳到学习中。
三、中小学体育课的建议
(一)增加体育课的趣味性
在体育课的开展中,选取能吸引学生兴趣的项目进行,通过一些团队性的活动或比赛性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委派体育教师到各地学校体育课开展较好的学校进行观摩交流,学习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从而提高体育教师对课堂的把握能力。
(三)课堂教学与校外活动相结合
加强与校外体育俱乐部及户外运动中心的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更多的体育活动中去,实现校内校外一体化。
(四)增加体育在中考中的占比
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平时学习的评价标准,有关部门应制定合理的中考体育项目,增加体育在中考中的成绩比例。
(五)学学的体育课学分机制
在中小学学校体育课的教学中,借鉴大学公共体育课的选修机制,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多种选择。
(六)加强学校考评机制,建立重点特色院校
各级领导不定期的到学校进行抽查,对体育课开展较好的学校进行表扬,将具有体育特色的中小学设立为重点特色院校。
(七)促进家长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
学校组织家长开展各色各样的体育活动以及相关的讲座,从观念上要家长相信学校、体育教师,一起来维护学生的健康。
四、结论
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对我国中小学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体育教改下想要更好的促进中小学体育课质的飞跃,需要有更多的体育工作者付出努力,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出适合我国当前中小学体育课有效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Z].(2016)27号.2016.
小学特色体育课程范文5
【关键词】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小学体育课堂
河池地区有壮、汉、瑶、仫佬、毛南、侗、苗和水族等8个世居民族,有5个民族自治县,11个民族乡,总人口约为40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320万人,占总人口的83.67%,地处山区,经济基础薄弱,体育教学投入相对不足。
一、河池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河池地区共有中小学1700多所,体育场地器材配备达标校数为500多所,教学场地器材严重不足且分布不平衡。虽然河池市近几年不断地加大对中小学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是对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经费投入较少,严重制约着体育教育的发展。调查表明,河池地区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以传统竞技项目为主的学校占52.7%,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校占12.5%,有34.8%的学校体育课教学是以游戏和自由活动为主,主要原因是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或场地器材不足,有的农村小学未开设体育课程。由于长期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一直是以竞技体育项目或是自由活动为主,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河池地区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但是从调查统计来看,35.3%的教师未能选用任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然有64.7%的体育教师都不同程度的选用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大多集中在以板鞋竞技、投绣球的个别项目上,并且以游戏课的形式为主或课间休息时间,可以说是调剂为主,未能深度开发,总体来说是引入的项目太少,地方特色不明显,未能显示出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课程应有的特色优势。
二、河池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必要性
缩小差距,促进河池地区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河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方面投入相对不足,如果能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我们可以根据体育教学内容“一标多项”的特定,选择不同的内容来实现体育课的目标,从而解决体育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困难。
另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超越狭义的单纯的体育内容,让体育富有趣味,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健康的目标,使其在锻炼中感悟快乐,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知识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提高教师的能力,推动河池地区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进行体育项目资源开发能够促进河池地区体育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河池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学都是从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到具体的教学过程,所指定和进行的都是一味的现代竞技体育内容,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广大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中体育就是田径、武术、体操、足、篮、排等,在河池地区很难完成教学内容,使体育课教学基本处于迷惘状态,即使有一部分学校能进行正常的教学,但是竞技体育学习难度大、内容枯燥无味,影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学生体能的提高。若在河池地区中小学开展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民间民族体育项目,把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深挖和拓展进行教学,即可克服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困难,也可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能继承和发扬河池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三、河池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可行性
1、“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开发提供了保障。新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领域和水平做了具体要求,并明确指出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内容、结构、方法・・・使各地区、学校及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课程教材的选择有了更大的自。因此,河池地区各中小学可结合学校的实际和体育教学的特点、优势,充分挖掘地域的、民族的体育项目资源,从中选出深受学生喜爱的、具有健身性和文化性、切实可行的课程内容,创造性地实现课程目标。
2、河池地区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其特有的体育传统(见表),这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源于民族生产,淳朴自然,贴近生活,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果我们再不去继承和传播本民族传统的体育,大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会流失。如果在本地中小学大量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一方面继承和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部分学校场地和器材的不足,对改变学校体育的落后状况意义深远,而且对开发、保护、利用和继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3、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中小学的优势分析。大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本技术、规则和场地设备要求比较简单,容易开展,在河池地区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场地器材都有限的困难面前,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其自身特点,可以在本地蓬勃发展,可谓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民族传统体育在这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十分熟悉,由于有群众基础为保障,易于在本地区中小学顺利开展。
小学特色体育课程范文6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11-0029-01
近年来,郑州市金水区教体局大力推进“一校一品”体育特色文化建设,金水艺术小学将“体艺结合大课间”作为学校落实“健康第一 快乐成长”育人目标的有力推手,努力实践“文化立校 艺美校园”这一学校特色。
一、学科融合 设计课程
2011年,金水艺小的教育人敏锐意识到体育课程对学生身心发展,乃至人生道路的重大影响,时代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只注重培养孩子的智能,健康的体质将成为以后社会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竞争力。开发体育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在开发过程中,金水艺小更尝试着将自身的艺术特长充分地运用到体育课程当中去。
啦啦操的兴起与普及,让金水艺小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出路,那就是开发一项艺体结合的啦啦操特色课程。接下来的日子里,围绕这个目标,学校通过外出学习考察,邀请专家指导,组建啦啦操社团,建立啦啦操队伍等方式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在完成团队建设后,学校又将学生按个人差异由低到高细化成三个组别:普及组、提高组、专业组,有针对性、有目标地进行教学和演练,彻底实现了啦啦操队伍的阶梯化建设。与此同时,学校还聘请专业教师对啦啦操动作进行编排,最后完成的动作融合了京剧、街舞、芭蕾、瑜伽操等多种艺术形式和潮流元素,既展示了体育活动的激情昂扬,又体现出艺术元素的轻盈优美。
经过多次研究,学校最终决定以“阳光体育运动”为依托,以“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为宗旨,以大课间活动为平台,通过大课间集体演练的方式,将啦啦操充分地融入到整个课程体系当中去。事实证明,这样做有效地解决了学生锻炼时间不足、活动混乱、检测无标准等问题,准确地将“阳光体育活动”和“以美促体、德体结合”的健康发展理念传达给每个人。
二、以体促教 教体循环
啦啦操的学习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教师的教育和班级管理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督促孩子认真学习啦啦操动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学生身心发展情况的了解,进而能够准确地制定不同水平,不同阶段学生的训练和学习计划,为增强学习策略的针对性、有效性提供了科学的借鉴依据。
教师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根据学生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区别的进行因材施教,既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又满足了学生的个体发展;既促进了学生的整体提升,又激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又反过来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去,进而形成一个良性有序的教育循环。
大课间是体育课程的补充与延伸,一方面增加了体育课程的广度,另一方面增强了体育课程的课外影响力,在丰富、完善体育课程体系方面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而融入啦啦操的大课间活动,不仅展现了体育活动的青春活力,更体现了啦啦操的艺术之美,以美促体,以体显美,推动了艺术课程和体育课程的高度融合,促进了体育课程运动的多元化发展,推进了学校课程结构的体系化进程,展现体育运动时尚风貌,彰显艺术特色的灵动之美。
三、逐步提高 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