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类比推理常见逻辑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类比推理常见逻辑关系范文1
关键词: SSAT测试类比题解题方法
1.引言
SSAT(Secondary School Admission Test)是美国中学入学考试,相当于中国的中考。它创建于1957年,是由位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的中学入学考试委员会SSATB(Secondary School Admission Test Board)命题的考试,其目的是为中学,尤其是私立中学,提供筛选生源的标准化分数,适用于希望进入美国中学学习进而就读美国名校的学生,所以SSAT成绩是申请进入美国、加拿大等地区的私立中学的重要参考指标。
SSAT的试题是直接从题库调用的,所以每个学生的题目都不一样,至今没有考生是重复使用同一试卷应考的。考试提供两种程度的测试:低年级Lower Level(在美国就读5-7年级的考生,相当于在中国就读五年级―初一的学生)和高年级Upper Level(在美国就读8-11年级的考生,相当于在中国就读初二―高二的学生),但两种测试的考试形式相同,测试内容都包括作文(Writing)、数学(Quantitative)、语文(Verbal)和阅读部分(Reading Comprehension)。在语文的第二部分中,有共计30道类比题(Analogy),考查学生掌握词汇的程度及辨认词与词之间的逻辑推理能力。
2.SSAT类比题分析
2.1SSAT类比题题型分析
SSAT类比题通常由题干和选择项构成。题干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X is to Y as;另一种是X is to Y as M is to。题干下是5个选择项,每个选择项由小写的单词构成,根据不同的题干选择项也相应地分为两种:一种是M is to N;另一种是直接给出一个单词N。考题要求考生从5个选择项中挑出一组其逻辑关系与题干词汇之间的逻辑关系相等同的词汇。如第一种情况:
Meandering is to river as_________(“曲折的”“小河”正如同_________)
(A)winding is to road(“蜿蜒的”“公路”)
(B)wandering is to wave(“蜿蜒的”“波浪”)
(C)scudding is to cloud(“飞掠而过的”“云朵”)
(D)chugging is to train(“发动机突突作响的”“火车”)
(E)rolling is to ship(“摇摇晃晃的”“轮船”)
题中、题干的两个词之间存在着修饰与被修饰的逻辑关系,更体现了河流弯弯曲曲流动的途径,在5个选项中,只有A存在类似的曲折型的运动途径,即公路也是弯弯曲曲的形态这样一种逻辑类比关系,其余四组词则不存在与题干词汇之间的类似形态关系。又如第二种情况:
Sapling is to tree as cub is to_________(“树苗”和“树木”正如同“熊崽”和_________)
(A)moose(“驼鹿”)
(B)pine(“松树”)
(C)goat(“山羊”)
(D)cedar(“西洋杉”)
(E)bear(“熊”)
题干中两个词X(sapling)与Y(tree)之间前者是后者的一种变体的关系,选项中的5个词只有bear与cub一样属于这种逻辑关系,cub是bear的幼兽、熊崽;当一只幼兽(cub)长到成年就会成为一只熊(bear),所以答案是E。
类比(Analogy)原指一种非逻辑性比喻,是将一件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事物与具体的易于理解的另一事物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法。类比题的形式接近中国古代的对对子。题干中若为frog对toad,答案可以是turtle对tortoise(内在联系为水生对陆生)。这种题目在横向的两个词之间挖掘内在逻辑关系甚至是拼写上的联系,然后纵向寻找逻辑关系相同的选项。类比题所要考查的词汇之间可有多种关系。它们可能是最直观的相反关系,如“上(up)和下(down)”,也可能包含某种具体的动作或行为,如“蹦跳(hop)和兔子(rabbit)”。当然也不乏多种关系的结合,如“航天飞机(airplane)和直升飞机(helicopter)”:都是一种交通工具,都是有飞行员(pilot)来驾驶操作的,都是在空中(sky)运行的。所以与“航天飞机(airplane)和直升飞机(helicopter)”最匹配的类比组应该是“汽车(automobile)和卡车(truck)”(交通工具―司机―马路)或者“快艇(yacht)和潜艇(submarine)”(交通工具―船长―水中)。
2.2SSAT类比题逻辑关系分析
SSAT中的类比题不仅要求考生知道单词的意思,而且得从中找出之间的关系。其实类比推理常见的逻辑关系主要有纯逻辑方面的和常识方面的。但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2.2.1逻辑方面
2.2.1.1类属关系型(属种关系型)。如:
junk is to boat(帆船是船的一种)
sedan is to car(小轿车是汽车的一种)
2.2.1.2对比关系型。不仅包括互为反义的关系,还包含不同点或相似点在程度上的对比关系。如:
wet is to dry(潮湿的和干燥的)
drip is to stream(水滴和溪流)
2.2.1.3整体与局部关系型,或者局部与局部关系型。如:
pedal is to bicycle(踩踏板和自行车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flower is to petal(花朵与花瓣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pedal is to wheel(踩踏板和车轮都是自行车的一部分,即局部与局部的关系)
2.2.1.4因果关系型。题干中的两个词与选项中的两个词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它包括原因和结果、行为和反应等。如:
fire is to heat(火焰是因,热气是果)
explosion is to debris(爆炸是因,碎片是果)
2.2.1.5同义关系型。即在这一类型的考题中,题干的两个词是同义词,选项的两个词也得是同义词,但不一定与题干的两个词同义。如:
often is to always(经常,通常)
seldom is to rarely(很少,不常)
2.2.2 常识方面
2.2.2.1地理关系型。即地域关系、地理位置。如:
Ecuador is to Bolivia(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都是南美国家)
Australia is to New Zealand(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是太平洋岛屿国家)
2.2.2.2生活常识型。包括工具与其作用,测量工具与其测量对象,特定环境与其专门人员或个体,物体与其运动空间等。如:
pen is to note(笔和本有内在使用功能上的关系)
golfer is to clubs(高尔夫球手和球杆之间是专门人员与专门工具的关系)
clock is to time(钟表和时间是测量工具与测量内容的关系)
ruler is to distance(尺子和距离也是测量工具与测量内容的关系)
thermometer is to temperature(温度计和温度,逻辑关系同上)
speedometer is to velocity(速度计和速度,逻辑关系同上)
SSAT类比题所考词汇间的逻辑关系错综复杂,远非若干个类型可以概括得了。SSAT类比题意在测试考生对英语词汇的掌握程度,所考词汇的难度等级对于英语非母语的中学生来说一般都较高。此外,SSAT所考词汇涉及面非常广,有些词甚至属于专业术语。如percussion(打击乐器组),cymbal(铙钹,高音音栓之一)等。同时,SSAT类比题除测试词汇量外,还测试考生对词汇间错综复杂的类比关系的辨认能力,所以考生的知识面和思维反应能力也决定成绩。
因为SSAT类比题的形式只是6组单词,没有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供考生判断词汇之间内在的联系,所以在仅仅知道单词词义的情况下,要迅速在15分钟内准确答完30道题,绝非易事。据美国一份统计资料称,亚洲地区考生SSAT语文部分得分普遍偏低,平均分仅为300分(满分800分)。这与SSAT类比题难度太大不无关系。
3.SSAT类比题解题方法
要取得SSAT类比题的好成绩,首先必须有效地扩大词汇量。据统计,在高级SSAT测试中要求的词汇量达到9000水平,低级SSAT也达到7000水平,远远高于我国初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词汇量。其次,要理解和熟悉命题者的逻辑思路,熟悉掌握做类比题的方法和策略。
SSAT类比题中,词汇间的关系一般是必要而明显的,但命题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这些关系。因此,考生在做题时一定要讲究方法。常用的方法有遣词造句法、词性法、排除法等,其中运用最多且行之有效的是排除法。
所谓排除法,即是先将与题干一对词明显不相关的选项排除掉,再对剩下的选项答案加以推敲比较。如:
Inflate is to expel as_________(充气和放气)
(A)blow is to inhale (吹出和吸入)
(B)add is to subtract (增加和减少)
(C)grow is to maintain (增长和保持)
(D)eat is to exercise (吃和运动)
(E)fill is to drain(装满和排出)
题干中的两个词互为反义词,C、D两组词没有必然的相反关系,可先予以排除。再比对题干中的词汇,inflate是将气吸入的过程,expel则是将气放出的过程,但显然B选项没有这种方向关系,可排除。A虽然存在相反关系,但与题干中的词方向不相同,也可排除,剩下的E恰为方向相同的反义关系,所以是正确的答案。
4.结语
SSAT考试总分为2400分,其中作文不记分,但都是学校录取学生时的重要依据。按照等级分来说,通常TOP100的学校要求SSAT成绩在1800以上,而TOP20的学校要求成绩在2200以上。如果国内考生想就读美国顶级的私立高中,那么SSAT总的成绩一般不能低于2000分。大部分学校非常重视语文部分的成绩,如美国的许多优秀私立高中要求考生语文测试部分的得分不得低于600分。类比题在SSAT语文测试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参加SSAT考试的考生必须最大限度地扩充自己的词汇量,辅之以大量的配套练习,熟悉命题思路,熟练掌握做类比题的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类比推理常见逻辑关系范文2
化学事实性知识内容多、分布广、材料琐碎,再加上不容易记忆,学生常常感到知识杂乱无章,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注意及时整理、归纳,而是简单、机械地记忆在头脑中,容易导致学习困难。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感觉都记住了,但在解决问题时却束手无策,难以提取所需要的知识。孤立、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堆积越多,越不利于提取,无法提取的知识就变成了僵化的、无价值的知识,无法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如何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有关物质性质、制法、用途等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就成为化学事实性知识学习的关键。
一、记忆理论简介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的学习与记忆时,把学习记忆看成是信息加工过程,并根据信息在头脑中停留的长短,把记忆区分为三个系统,即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可用下图所示的简单模型表示:
1.瞬时记忆
人们在通过自己的感觉系统像视觉、听觉、触觉等接收外界信息时,这些信息首先进入感觉登记器,并在其中保持很短的时间,这种短暂的记忆储存即是瞬时记忆。瞬时记忆仅仅对环境中刺激进行直接的知觉复制,而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加工。进入瞬时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暂,作用就是把信息保持一段时间,如果不被登记或受到特别注意,很快就会消失。
2.短时记忆
又称工作记忆,形象地称之为记忆的“工作台”。就是把信息保持住,使人能够运用信息有意识地工作。它是个体进行思维的工作场所,在面对大量刺激时,短时记忆会对这些刺激进行筛选,其方法有三种:一是忽视某些信息(从记忆中清除);二是通过一遍又一遍的筛选把信息保留在短时记忆之中;三是通过复述或者通过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相联系,使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到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长时记忆的信息主要来自于对短时记忆信息的复述,也有一些是感知中印象深刻的内容一次性直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而被贮存起来的。长时记忆把现在的信息保持下来以备将来使用,或把过去已贮存的信息提取出来用于现在。这样,人们就在长时记忆的参与下把过去、现在和将来有机地联系起来了。
二、化学事实性知识教学中的记忆策略
1.复述策略
复述是促进记忆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北宋大文豪苏轼也曾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学习者为了保持住信息,就需要对信息进行经常性的重复。与其他学习策略相比,复述的作用仅仅是保持信息,因而是一种水平较低的信息加工策略。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外界信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向大脑中传输的时候,大脑细胞中的突触所产生的电脉冲和神经递质沿着一定的神经通道传导。在信息流的作用下,随着信息的传导便会在神经通道上作为一种化学印记显现出来。如果这种印记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刺激太弱或者反复刺激太少,则这些印记会随之消失,这样一来,瞬间记忆就不能转化为长时记忆。反之,如果刺激强度很大或者经常重复,就能形成很强的结构印记。复述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必要条件,只有经过复述的信息才能够进入长时记忆,才能够长久保持。
复述有机械复述和加工复述两种等级。单纯重复信息音韵的复述,称为机械复述。它能够使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却难于形成长时记忆。如学习溶解度概念时,让学生朗读三遍溶解度的概念。如果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分析、比较、组织、归类,或思考内容的意义和联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称为加工复述。如对溶解度概念进行分析,在学生理解了溶解度概念中的“四要素”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的含义就是: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36克NaCl。
2.协同记忆策略
在记忆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协同识记,称之为协同记忆。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多种感觉器官一起参加记忆,比一种感觉器官单独记忆,效果要好得多。一些元素化合物等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特别适合多感官协同记忆。如《钠的性质》教学时,让学生完成实验:取一小块钠,看到钠通常情况下是固体(视觉);用刀切钠的表皮时,感到钠较软(触觉);切去表皮后,看到呈银白色,具有光泽(视觉);把一小块钠放在装有水的烧杯中时,听到嘶嘶声(听觉),看到钠浮在水面上,变成一个光亮的小球向烧杯的各个方向迅速游动,逐渐变小,最后消失,并伴有气泡(视觉);用手触摸烧杯时,感到发热(触觉);向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变红(视觉)。在实验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视、听、嗅、味、手、脑各种感官参与,学生不仅观察到了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溶解性等多方面的物理性质,而且还观察到了钠与水发生反应的变化过程,如体积变化情况、在水中的运动情况、产生气泡以及放热等现象,从而获得对金属钠的全面认识,这样记忆的知识就不容易遗忘。
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能加深大脑的印象,可以更多地在大脑中留下回忆的线索,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率。因此,在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时,应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全面地观察和体验,做到从各个方面明确感知化学事实,从而加深对事实性知识的印象,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3.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eleberation strategies)是指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记忆的一种策略。精加工策略一方面能够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取得联系,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经精加工的信息进入已有知识网络中,在以后需要唤起时易于检索,即使直接检索困难,也能够通过知识网络间接推导出来。精加工是在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信息加工策略,是高效率获得事实性化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1)类比。类比是依据两个(或两类)不同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将一个对象的特殊属性迁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从而作出可能判断的逻辑推理方法。在化学学科教学中,类比推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使抽象的信息变得具体生动,协助学生去记忆、理解知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已掌握的旧知识,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类比推理对认识的横向延展的连通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表面上似乎毫不相关的客观对象,通过类比这个中介环节可以联系起来,由此及彼,逐步揭示固有的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获得确切而明晰的直观认识。例如,在学习铜、锌族元素的性质时,把它们与碱金属、碱土金属进行对比;在学习硼烷、硅烷时,把它们与烷烃进行对比;在学习氮族元素时,把PH3与PCl5,H3PO3、H3PO2与H3PO4等进行对比等。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等,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差异和特殊性。这样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记忆。
(2)比较。比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易混淆的相关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本质的过程。比较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①对立比较,将相互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只要理解其中一个,也就掌握了另一个,如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概念;②差异比较,寻找两种易混淆对象的差异,掌握其界限,如学习盐酸与硫酸的化学性质时,关键是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③对照比较,将不同类别的若干材料同时并列,进行对应比较,既能把握事物间的差异又使新知识更易于掌握,例如在学习了酸的通性后学习碱的化学性质,就可以进行对照比较学习。
记忆活动中的比较,一方面可以同中求异,即在同类事物、在共同点或相似点的基础上,尽量找出其不同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异中求同,即在不同事物或在不同点的基础上,尽量找出其相同点、相似点或共同特征、一般规律。
(3)联想。从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从一个概念想到另一个概念,这就是联想。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够增加知识的有序性,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提高记忆效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化学学习中,通过联想,赋予无意义或意义不强的化学事实性知识以生动的形象、情景或意义,让其与头脑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有意义的内容,以便易于记忆和回忆,而且整个记忆过程会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联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常可采用的联想法有以下三种。
①会意法。会意记忆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进行自我理解和再加工处理,然后去巧记。如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开始时,先通气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气。若用会意记忆法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前者颠倒要爆炸,后者颠倒要氧化。”
②谐音法。谐音记忆就是把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如地壳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占前三位是“氧、硅、铝”,可谐北方音为“养闺女”;金属活动顺序表后面四种金属是“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统共一百斤”。
③歌诀法。歌诀记忆就是针对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利用音韵编成歌谣或口诀,歌诀法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诵易记。如关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可编写成这样一首七言诗:螺丝游码刻度尺,指针标尺有托盘。调节螺丝达平衡,物码分居左右边。取码需用镊子夹,先大后小记心间。药品不能直接放,称量完毕要复原。化合价的记忆是初中学生非常头疼的内容,可以将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编成这样一个口诀:一价钾纳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谈变价也不难,二三铁二四碳,硫有负二正四六,铜汞二价最常见……
以上三种联想策略,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进行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和训练。也可先结合实物和图片进行记忆,逐渐培养学生自觉运用这些精加工策略,提高化学记忆能力。
4.合理复习策略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的研究表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同样也会出现遗忘。他在系统研究中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刻开始,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并据此绘制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学习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及时复习。大量研究发现,及时复习的效果优于延后复习,这主要是因为遗忘的发生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及时复习可以赶在遗忘大量发生之前使所学材料加以巩固,这样就避免了遗忘的迅速发生,使保持量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2)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对复习效果具有很大影响。复习时间的分配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重复学习许多次,如期末总复习;二是分散学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如家庭作业和单元复习。对大多数学生和学习材料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好于集中复习的效果。学习材料越难,机械成分越多,且学生又缺乏兴趣,越宜采用分散复习的方法;学习材料较易,具有一定的意义,且学生学习兴趣又高,则较宜采用较为集中的复习方法。
5.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对记忆材料按照不同方式归纳、排队、分门别类,建立联系,以便能够扩大记忆容量并在记忆后对记忆材料进行加工,尤其是分析记忆材料的语义时,其加工程度较深,故记忆效果明显。组织策略的具体方法有许多种,较常见的是“组块化”。“组块化”是指把一些独立的信息合并成一个整体,使大量信息具有整体功能。研究表明,在记忆彼此意义上关系不大的学习材料时,组块化可以显著提高记忆成绩。组织策略主要有聚类和纲要二种形式。
(1)聚类。聚类也叫归类,指对材料按特征或归属来进行组织。将一些化学事实性材料按等级多层次地归类(形成关系树),可有效地改善记忆。如:
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形成的表象图中,将五条信息压缩到一个组块中,提高了组块的信息贮存能力,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荷。
(2)纲要。汉代《诗谱序》中说:“举一纲而万目张”。“纲”“要”并用,即为提纲挈领的要点。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组织学习材料纲目要点,有利于抓住化学学习材料的精髓,可减少记忆负担。纲要是“大容量”的知识组块,能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整体性、跳跃性,有助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①标题纲要。指以标题表示所学材料的层次,体现其逻辑关系。例如,比较晶体熔沸点高低,可归纳组块:
②图表纲要。运用图示或表格等手段表示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化学教学中,可借助图表纲要形象、直观的特点,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组块,使化学知识结构的复杂关系或内在联系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建构知识的整体结构。如不同类型氧化物的关系可画成下图。
③网络纲要。指学习者用连线将所学材料要点连结成一个网络结构,并表示出它们之间从属逻辑关系的一种组织方法。网络纲要中用得较多的是概念图。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相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内,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有时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图把化学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以层状结构形式排列,清晰地揭示了意义建构学习的实质。如初中化学“分子”一节的概念图可表示如下。
实践证明,科学的记忆方法,可使枯燥的材料变得饶有趣味,呆板的知识变得活泼生动,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率。中学化学事实性知识学习中可采用的记忆方法是很多的,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寻找、总结、归纳属于自己的最佳记忆方法且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学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王思贤.加强化学记忆训练的尝试.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2(3).
[3] 邓峰,钱扬义.记忆编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举例.化学教学,2006(2).
[4] 于汇荣.谈精加工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5).
[5] 车丽萍.记忆术——科学的记忆方法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