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的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改革的趋势

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1

关键词 广东;高职院校;教学成果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0-0053-06

2014年9月4日教育部公布《关于批准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教师[2014]8号),广东省获得高等职业教育类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9项,获奖总数合计31项,居全国第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与国家自然科学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比肩的国家级奖励,高校获奖成果被社会各界视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与最高荣誉,每四年评选一次。广东省高职院校在本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取得优异成绩,是对广东省高职在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充分肯定,是广东省高校长期以来坚持教学改革创新的结果[1][2]。

根据《广东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广东省级教学成果奖每两年评审一次,2014年6月30日广东省教育厅颁布了《关于公布第七届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获奖项目的通知》(粤教高函[2014]93号),此次共评选出第七届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获奖项目300项,其中高职领域97项,一等奖28项,二等奖69项,本次评选出的97项高职类教学成果奖也涵盖2014年广东省3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大部分,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在教学成果奖中所占的比重及其选题方向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其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与自身改革方向[3]。

本文选择广东省第七届教学成果奖的97个项目和2014年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1个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项目的梳理,分析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

一、获奖院校分布情况

截至2014年底,广东有141所普通高校,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62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79所,其中公办52所,民办院校27所;国家示范性院校4所,国家骨干院校7所,省级示范院校25所(含上述4所国家示范院校和第一批国家骨干校3所),合计省级以上示范校29所,其他院校50所。

(一)第七届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院校分布

第七届广东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本专科院校获奖总数128项,其中高职院校获奖28项,占一等奖比例的22%;二等奖获奖总数172项,其中高职院校获奖69项,占二等奖比例的40%,分布情况见图1和图2。这种状况大体与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相对应,也反映当地高职教学改革的进度。见图3。

第七届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合计有36个高职院校获奖,占全省79所高职院校的45.57%,具体获奖学校和数量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29所省级以上示范校中有28所院校获奖,这类院校代表了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高水平。同时,央属和省级教育部门直属院校办学水平较高,2所央属院校(民航和农工商)均有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得;12所省直教育部门办学的院校,其中有10所院校获得,未获得奖项的两所(其中含省示范建设校1所)院校分别是2013年12月和2014年6月才整体划入省直教育部门,之前都是隶属省直非教育部门,详见图4。

图5是4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7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6所省示范校和9所其他类型院校分别获得教学成果奖的情况。其中番职院、深职院、轻工职院和民航职院4所国家示范校合计获得33项,占34.02%;顺职院、交通职院、水利职院、铁路职院、科学职院、深信息职院和火炬职院7所获得24项,占27.84%;农工商职院等16所省示范院校合计获得30项,占30.93%;剩下9所院校合计获得10项,占10.31%。

图6是四类院校校均获得教学成果奖的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校均获得8项成果奖,遥遥领先其他三类院校,表明这类院校教学改革力度比较大,成果丰富。

从图7可以看到只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比例36.71%的28所省级以上示范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占到所有奖项的90%。

(二)2014年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成果获奖院校分布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1个高职获奖项目,分别由18所院校获得,包含2所本科院校。广州航海学院(2013年4月由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升格),广东警官学院(与广东轻工和顺德职院合作申报,成果内容属于高职领域),各获得一项。其他29项由16所高职院校获得,其中4所国家示范校合计获取14项,占48%;6所国家骨干校合计获取8项,占28%;其余7项由6所省示范校获得,占24%。

二、获奖院校区域分布情况

(一)第七届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获奖院校区域分布

广东省共有11个地市高等职业院校获得此次教学成果奖。获奖比例依次为:广州(58.76%)、深圳(13.4%)、佛山(11.34%)、珠海(6.19%)、中山(4.12%)、江门(1.03%)、阳江(1.03%)、清远(1.03%)、揭阳(1.03%)、肇庆(1.03%)、河源(1.03%)。这种状况大体与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分布水平相对应,也反映当地高职教学改革的进度。

(二)2014年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成果获奖院校区域分布

广东共有6个地市获得2014国家级高职教学成果奖,其中广州21项(67.74%),深圳5项(16.13%),中山2项(6.45%),珠海1项(3.22%),顺德1项(3.22%),清远1项(3.22%)。珠三角地区合计占30项,占96.77%,奖项区域分布与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分布基本吻合。

三、获奖项目类型构成情况

(一)第七届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获奖项目类型分布

从获奖成果的类型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占比例最高,为32%;课程改革与建设项目获奖比例为22%;专业建设与改革项目获奖比例为19%;办学体制机制创新获奖比例为8%;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获奖比例为6%;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项目获奖比例为5%;教学管理获奖比例为3%;教师发展获奖比例3%;校企合作获奖比例2%,见图10、图11。

从图10、图11可以看出,广东高职教学的改革有一条清晰的发展思路,那就是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目标,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平台,以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抓手,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通过校企合作,严格教学管理,突出创业教育和素质教学,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与发展。

(二)2014年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成果获奖类型分布

从2014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获奖类型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占比例最高,为36%;课程改革与建设项目获奖比例为23%;专业建设与改革项目获奖比例为16%;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项目获奖比例为13%;教学管理获奖比例为3%;教师发展获奖比例6%;办学机制体制创新获奖比例3%,见图12、图13。

从图10、图11与图12、图13的对比来看,国家教学成果类型和省级教学成果类型覆盖范围基本吻合。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民办院校发展问题

截至2014年底,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共27所,2014全日制专科招生达到7.77万人,占当年全省高职招生的31.42%;在校生21.5万人,占全省高职的30.38%,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规模都已经占广东高等职业教育的1/3,但是从表1和图4可以看到,民办院校只有2所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没有1所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这与广东省27所民办院校的办学规模和地位很不相称,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努力提升其办学水平。

2.省直非教育部门发展问题

从图4我们可以看到,广东目前省直非教育部门办学合计12所,占全省院校总数的15.19%。仅有3所获得7项省级成果奖项,占获奖比例的7.22%;仅有1所获得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占获奖比例的3.22%,以上表明省直非教育部门隶属的院校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3.地方院校发展问题

珠三角地区地方政府办院校水平较高,共有14个学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占获奖学校比例的38.89%,获奖数量共计47项,占48.35%;8所院校获2014国家教学成果奖16个奖项,分别占到获奖院校和获奖总数的44.44%和51.61%。良好经济发展水平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投入,由于广东经济发展不平衡,非珠三角地区的办学相对较弱,省级教学成果奖只有5个非珠三角地区院校获得,每个学校只获得1项,与珠三角地区校均3.36项的差距较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只有1个地方院校获得1个奖项,与珠三角地区的校均2项,差距明显。

4.不同类型院校发展问题

从获奖的院校情况来看,各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占省级获奖总数的90%;除去2所本科院校,国家级教学成果29项全部由省级以上示范校获得,其中11所国家示范(骨干)院校获得24项,占获奖总数的82.76%,其他院校需要进一步迎头赶上。

(二)建议

1. 加强一般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功能,广东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虽获得较快发展,但质量结构问题仍较为突出,为此广东在全省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全面推行“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随着质量工程的推行,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主题。为了切实将提高质量落到实处,各学校首先应在思想上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在政策制定上以及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同等对待、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教研奖励与科研奖励同等标准。只有这样,教学研究才能深入持久开展下去,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投身其中,教学研究工作才能结出丰硕成果。

从2014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区域分布看,广东省31项获奖,总数排名全国第二。但是我们也看到,特等奖缺失、一等奖数量较少,其中一等奖2项只占一等奖总数29项获奖的6.9%,而获奖总数全国排名第一位的35项江苏省,一等奖获得6项,占获奖比例的20.69%,排名第三的浙江省一等奖获奖7项,占获奖比例的24.14%,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仍缺乏高水平的教学成果,今后需进一步加强研究,找准突破点,力争使广东省高职院校教学研究水平能够在短时间内有一个质的提升。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根据统计,在国家级获奖和省级获奖成果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类型的成果占较大比重。这就要求广东省高职院校要将实践与创新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通过实践探索修正理论、完善理论、创新理论,要将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理论创新结合起来,提高职业教育发展的科学性。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既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获得高水平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体现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理念,体现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统筹规划科学发展的意愿。

3.发挥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示范带动作用

从历届评选情况看,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一直是国家教学成果奖最主要的获得者。与全国相比,从数据对比来看,番禺职院、深圳职院、广东轻工职院、顺德职院等省内一批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对广东省获得高职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贡献率更高。因此,在广东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继续支持这些高校开展教育改革与创新工作,以确保广东在全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中的优势地位。要发挥这些国家示范(骨干)院校的带头引领作用,以促进全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应创造条件促进省内其他院校与这些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应在确保自身较高教学研究水平的同时给予省内其他院校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4.重视发挥专家在教学成果培育、提升中的指导帮扶作用

重视发挥专家在教学成果培育、提升中的指导帮扶作用对于参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本届高职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高校中,广东有多所高职院校取得了零的突破,这与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划、组织工作有一定的关系。2014年广东省在规划、组织这项工作时,专门设立了专家组对有关高校的申请成果进行评审、指导,帮助总结经验,优化组织材料,突出重点、亮点、特色,许多高职院校认为通过这一工作,对提高申报成果的质量和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未来的工作中,应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规划、引导、扶持工作,使广东省更多高等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活动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5.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各级政府要从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出发,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获奖成果来自珠三角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因此,应采取措施,通过政策引导、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增加投入等方式,加大对粤东西北部地区职业教育扶持力度,促进职业教育整体均衡发展。同时,还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重点扶持一批与当地产业关联度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高职院校或相关专业,在推进粤东西北部地区职业教育整体发展同时,实现部分学校或专业的优先发展,以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同时,还要重视同一区域内职业院校之间存在的差异。

6.院校需要加强对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

通过对获奖项目主持人的职务和职称的统计,发现承担人的“双高”现象明显。一是职务较高、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中的36%、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中的48.39%由院校党政领导主持;二是职称较高。在省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主持人都拥有副高以上职称(副教授、副研究员等),而副高及以下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基本上为零。这反映出高职院校对教学成果非常关注,学校主要领导、高级职称教师能积极参与一线教学工作,有助于推动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但需要指出的是,院校办学水平的提升既需要领导靠行政力量推动,也需要更了解人才培养实践的专业带头人的努力;需要高级职称教师的带动,也需要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支持和配合。因此,院校应该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加强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更多地发挥专业带头人推动教学改革实践的作用;适当增加中青年骨干教师承担教学改革项目的比例,通过让他们在不断面临新环境、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思想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养。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Z].国务院令第151号.

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2

关键词:独立院校;体育课程;改革;趋势

一、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对新时期体育思想体系认识不够

独立学院具有独特的办学结构和理念,相应的体育课程的改革也应突出其特有的特点,深刻认识和理解独立学院体育课程体育思想,对我们全面推进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起到不可估计的效果。大多教师没有深刻理解 “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 思想教育体系,忽视了独立学院的特殊性,从而造成 “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

(二) 体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实施

大多体育教师把增强学生体质,一直作为高校体育的首要目标(以局部代替了全体),但这一整体目标并未能有效地指导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立,实现这一目标所要采取的措施和手段也不具体,很多时候体育教学只是让学生活动活动而已,各个学期和各年级的教学目标雷同重复,教学双方对教学的具体目标不够明确。

(三) 缺乏实践“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难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了提高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打破原系别、年级、班级的建制和性别的界限,根据教学课程及体育场馆和教师情况分设多个项目的俱乐部,每年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个项目上课,课后学生到俱乐部去参加锻炼和接受指导。这种模式将“学生所好”与“教师所长”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以下是我对我院体育课改革的趋势研究

目前我校集国内许多高校在校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令人堪忧,体质健康方面普遍存在着耐力差、心理素质低下、抗挫折能力弱等问题。究其原因,体育锻炼不够是造成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好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一) 合理增设体育实践项目,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独立学院体育实践课内容设置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独立学院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体育课程是否可持续发展及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不仅要充分反映和体现《学生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内容和要求,同时应本着终身体育为主线,加强学生个性的培养,注意全面发展。在具体实施时应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增设一些有健身和文化价值的休闲时尚类体育项目和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一步丰富现有体育教学内容,既满足大学生对体育健身的需求。

(二) 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教育部20002年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对学生的评价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其中”因此在具体实施教学评价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过去仅以运动成绩作为考核学生体育学习情况的传统评价模式,应从有利于综合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等方面考虑,将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进步幅度等纳入体育成绩考核中,真正把《纲要》精神落到实处,把诊断、反馈、激励、教育性等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提高每个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信心,为其树立和巩固终身体育思想创造条件。

(三) 建立相对稳定的专职体育教师队伍

独立学院要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建立一支属于最近的高素质,应着重处理自身母体高校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的培养和管理问题。首先建立健全聘任制和严格考核考评制度,并强化竞争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加大对现有专职教师的培养力度为其提供在职培训和进修机会。促进其自身可持续发展,并实现教师专业途径。同时,通过以老带新等形式教研活动,扶持中青年教学,培养科研拔尖人才。

(四) 进一步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配备着

独立学院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体育文件精神,重视和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器材建设和配套工作,在学校建设规划中予以重视,在财力物力上予以保证。同时运用民办机制优势,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完善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确保多种项目在学校的开展,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体育健康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满意的体育锻炼环境。另外也可以与学院周边的企业单位联手建设体育基础设施,合理利用分配资源,改善教学条件,同时也带动周边人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与健康,实现体育资源共享实现双赢。

三、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具体做到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每个学校体育工作者都应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观念。自觉参与学校体育改革,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正确认识学校体育改革中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二、建立和健全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对学校体育改革的领导和监督,理顺、协调各环节、各方面的关系;排除各种外来的不利于学校体育改革的干扰因素;制订相应的措施和政策,保证学校体育改革的各项任务的贯彻落实。

三、建立一套更有效的学校体育评价体系。学校体育的目标管理和评价体系,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反馈通道,是学校体育的导向。应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学生制订一套更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

四、增加学校体育的投入。目前学校体育设施、师资条件已严重阻碍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必须有具体的措施和政策保证提高师资的素质,增加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尽最大可能改善学校体育设施。

参考文献:

[1] 杨贵仁.让孩子们动起来[J].中国学校体育,2004,1:1

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3

关键词 统计学;高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101-02

1 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预测,使用数字来获得策略优势的科学。学生可以将这种知识和技能应用在许多领域。统计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更强调“用什么”“怎么用”,统计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要突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把统计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

其实,近几年来许多高校已经开始探索统计学教学改革问题,针对统计学学科发展特点和现代教育的要求,借鉴国内外统计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办学理念,积极寻找适合我国高等院校统计应用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一方面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准确把握统计学科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改革、重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认真思考现代经济统计学界的主流思想,强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不断提升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2 统计学发展趋势

统计学可以用来预测天气或者气候变化的影响,预测经济、金融或者销售的趋势等,或者进行关于公司现状的数据分析,其应用领域非常宽广。近年来,随着统计学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统计学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统计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面向21世纪的信息社会,出现社会经济的多元化、金融交易的多样化、国际市场间资本的迅猛移动以及电子商务的出现,所有这些变化都要求统计学发展新的面目。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互相渗透、互相结合,这种渗透结合是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之一;统计学也将朝着“大统计”的方向继续发展,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统计学与相对新兴的数理经济学将是统计学的左右手,并肩发展。

同时,统计学也越来越注重实践性发展,可以帮助生产者认识市场、认识自身,以求得生存和发展,也能帮助各级管理部门依据现行经济规律进行宏观决策、调控、监测,以实现社会经济良性运行。另外,人们还可以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医药卫生统计、生物统计、工业统计等。总之,统计学已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各行各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简单地说,进行统计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寻求各种现象变动的规律性,预测未来。由此看来,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推动其纵深、交叉发展,才能够保证后统计学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才能实现统计学的真正价值。

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发展趋势 统计学的发展离不开数据处理,每个阶段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都推动着统计学的不断进步。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统计学发展带来新的希望,简化了统计工作,使得海量数据处理变得简单、便捷,极大促进了统计方法、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同时也使统计学的应用发展开始面向大众。近年来,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海量信息的出现,给数据统计带来不便,人们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安全与否,阻碍了信息的使用与统计。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尤其是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让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运用变得简单、快捷。数据挖掘是一个更大的数据分析概念,主要指从大量的企业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信息的整个过程。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让统计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成为可能,也充分显示出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优势。

因此,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是当前统计学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大数据分析的软件和基础知识的推广与应用,让两者的联系更加紧密,也从根本上推动了统计学的发展与进步。

3 高校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教学方法问题 统计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数理统计的公式推导,但过多的公式推导会令大部分学生望而生畏。一般统计课堂上,教师都是按照先理论后应用的教学顺序进行的。传统的统计教学方法通常是这样的:首先说明这节课是来学某某定理或理论的,其次讲一讲这个定理成立的假设条件是什么,然后现场推导在假设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如何一步步得到这个最终定理,再讲讲这个定理有什么特点,最后才介绍这个定理的应用价值。

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很可能在还没有感受到统计学魅力的情况下,就已经迷失在复杂的公式和数字之中,对统计学产生厌倦乃至恐惧的情绪,更谈不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了。

统计学教学没有顺应时展要求 大数据捧红了作为高校传统学科的统计学,但另一方面,高校统计学受到的来自大数据的挑战,也比其他学科要猛烈得多,统计学专业高科技人才已从“走俏”变成“紧缺”。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给全人类带来颠覆性影响,计算机科学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已成为推动统计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然而,目前高校统计学教学中并没有有效地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处理,欠缺应用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的教学过程。由此,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大数据进行深入收集、深挖,已经成为目前统计学教学面临的首要课题。

4 高校统计学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调整统计课堂教学顺序,激发学生的兴趣 改变传统统计学教学单调、呆板、无趣的现状,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是调整该课程教学顺序,并且适当地增加一些新鲜元素。例如:先通过一两个贴近生活或热点新闻的案例来讲述统计学中某些定理的应用价值,再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工具简明扼要地突出该定理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详细说明推理过程。此外,实践证明,运用以互动性强为显著特征的新型动画形式向初学者传授抽象的理论知识会更为有效。

学生在看到掌握该理论知识的美好前景之后,学习热情就会更容易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克服了学习统计学的心理障碍,再多的学习任务也愿意去完成,这样统计学的教学效果能够更好地实现。

深化统计学教学内容改革 统计学教学内容应该围绕培养应用型统计人才展开,主要表现在:在教学内容上要渗透对学生统计学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统计学课程内容应该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的需求进行整理、重组,要更加具有针对性。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快学科专业建设,促进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构建体系合理、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灵活运用计算机技术,丰富教学 大数据给统计行业带来巨变。在大数据时代,很多传统的数据收集方法、统计方法显得失效,而且用统计的手段进行经济预测的功能,也出现根本性的变革。统计行业需要的大数据人才是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既要熟悉计算机技术,又要具有应用统计学的能力。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掌握非常关键,学习者要有坚实的计算机基础,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包,才能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高校统计学教学改革中应该加强统计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理念,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计算机技术,拓展统计学教学方式、方法,培养高新应用型统计人才。对数学和计算机应用的掌握非常关键,学习者要有坚实的数学基础,能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包,才能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 统计学本身就是一个横向学科,涉及各个学科。在当前国内统计学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根据统计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发展趋势,高校统计学科在继续深入挖掘、推动统计学自身发展的同时,应该积极培育数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学科,努力推动这些方法论学科在统计学实证研究中的应用。同时,也应该增进与其他院校同行的了解与交流,并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高校统计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繁荣发展。

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高综合能力 高校统计学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学研活动促进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学术讲座、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国内外竞赛等,深化科研体制改革,通过学术报告会、科研活动、学术交流等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推进统计学开放式教学,加强学生与外界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业对于数据统计的需求明显增强,由此,如何培养优秀的统计学人才成为高校开始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在当前国内统计学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统计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本文基于对当前统计学发展趋势的研究,结合目前高校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便为高校统计学教学创新、发展提供借鉴,从而促进我国统计学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毅.高校统计学教学改革与统计人才优化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00-503.

[2]王淑玲.浅议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J].新课程,2012(4):31.

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4

关键词:播音主持专业;新媒体技术;教学改革;演变形式

一、传统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注重对人员外在形象的重视而忽视表达

基于播音主持人员的工作性质来说,其大多会面向大众,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大多数的播音主持人专业的学生会一“个人形象为第一”的错误观点进行学习。然而,对于一个优秀的播音主持人而言,其更重要的是要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特别要注意到听众的情感,与之形成有效的交流,才能够更加深入人心。而在很多相关的节目当中,例如新闻、评论性节目等等,虽然在播音的现场并没有观众的存在,但是在播音过程当中,播音人员依旧不能够自由、任意、随意的进行播放,仍旧应当注意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虽然现场没有观众,但是后期的播放依旧会让大家所熟知。而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将要进行出境播音时间的时候,往往将自己的注意力过渡的专项自己的个人造型以及衣着的搭配之上,而忽视了对周围环境以及听众的情感交流,所以在对自我的体态语言进行表现的时候,会出现一种“装腔作势”的现象,面对镜头的微笑,则会非常的僵硬,而且坐姿也会表现出一种不安的倾向。男生就是僵化地端坐,马上就端起来了,女生就是面具式的微笑。这些导致信息传递有形无魂,目的漂移,出现了唱调、保险调和拖拉腔调。所以,在教学中正确处理个人形象与语言表达相和谐是播音中的第一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始终贯穿表达这根红线,首先让学生从对形象的关注过渡到对稿件内容和表现方式的思考上来,有意识引导学生在发声时围绕表达这根主线,让形象为成功有效的表达而服务,形象要与表达内容相辅相成,要为表达锦上添花,形成加分效果。

(二)对实践的重视而忽视理论的学习

对于播音主持课程教学来说,语言表现这是作为播音主持人员所必备的基础,因此,课程设置上则会将普通话语音表现以及播音发生作为对播音主持专业进行学习的最主要的入门课程,而对于长期的教育教学和学习过程当中,我们一直都会有着一个错误的误区,将播音表现和主持理论看作是其最为基本的技能特点。特别是在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这种错误的观念表现则最为突出,很多人都会存在一种错误的理念“播音主持也就是在现场动动自己的嘴皮子,只要自己会说,对这方面的课程学不学都没有很大的影响”,这种错误的认识进而致使学生在对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理论学习上不够重视,进而很难发现学科教学过程当中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仅仅知识对实践操作进行重视,然而这种发展方式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后期学员的发展,也会因为理论知识掌握的不足,在后期遇到相关问题的时候,就会难以进行应对,甚至没有自身理论的知道,使得自己的实践盲目跟风,缺乏内涵以及自己的播音风格。

(三)缺乏对学生新闻敏感度的培养

在进行播音主持课程教育教学当中,许多教师在面向学生提到有关新闻时事或者相关问题的时候,许多学生则会出现一种躲闪的情况,甚至于运用各种理由来对自己播不好这方面的内容进行辩解,进而逃避此方向的发展。然而,随着不同传播理念的发展,在最近的纪念当中,西方的传播理念对中国传播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很多学生的传播理念当中,总是认为外界的方式、理念都是最新和最好的,从而过渡的进行模仿和运用,而这种发展方式,进而使之忘却了国内的基本国情,忘却了我们国内应当予以保留和需要发扬的珍贵东西,因此,在传播的过程当中出现了许许多多不同的问题。在播音的过程当中,缺乏良好的态度、坚定的立场、全新的观点,将所有事情都看作是与自己无关,进而有所排斥的去进行播音,这也是学生对新闻时事方面播音难以深入,难以更好的进行实践的最为主要的原因,除此之外,学生如果对新闻专业一直保持一种排斥的心理状态,没有足够的热情和激情去对当前的热点予以发现和研究,也会降低其对这方面的时间效果,从而忽视许多最新的新闻热点,导致播音缺乏内容、特点和时事性,进而显得无趣。

二、新媒体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价值体现

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具备价值特点的信息载体形式,而对于这种载体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主要要具有相关的手中群体以及信息传递的时间、传递的条件或者是手中因为传递而产生的心理反应等等。基于这些种种因素,进而形成了媒体最为主要的价值体现,而对于这个载体本身所具有的价值,然后赋予其对信息进行传递之后进而形成的自身所拥有的价值,共同完成了新媒体在现当代存在的主要价值。而对于这一种特殊的媒体所存在的价值来说,其主要表现在信息传播理念上的形式表现以及新科技的进步会一直对受众的体验产生变化,进而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所以对人们的生活、学习等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二)新媒体中的“新”,即表现的“原创性”特点

对于新媒体来说,“新”所凸显的这是其“原创性”的特点,而对于新媒体当中所应当具有的原创性特点,他与一般意义当中个人所创造出来的或者是通过群体进行创作的原创性具有明显的区别,其所表现的应当是在特定的时间之内,或者是在特定的r展之下所演变出来的一种对新的内容进行创新的主要表现,是一种与前者的演变内容、形式表现或者是相关理念上的全面革新和创造,更具备广泛意义的创新。比如,分众传媒就是一种新媒体,具备原创性,它之所以可以称为原创是因为它把原有的媒体形式嫁接到特定的空间上,形式上是嫁接,理念上却是原创。但是那时的聚众或者当下更多家类似媒体,都是新媒体典范,他们或者是不谋而合或者是复制,这个原创是这个特定的时间内时代的原创,仍可称其为具备原创性的一面。而这个原创是理念上创新的典范。

(三)新媒体所具有的独特“效应”

“效应”主要是在一定特定的环境之下,结合周围的相关因素以及必要结果进而构建成的一种特殊的因果关系,而对于新媒体的发展来说,其必须要具备这种能够形成特定效应的方式和特性。或者说是,对于新媒体的发展来说,其更应该表现出一种更为全新的“效应”特性。而新媒体的这种特殊的“效应”,则应该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对这一区域当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视觉体验以及听觉反应、情感表现等具有极为强烈的影响,进而使之产生良好的效果。就例如网络而言,其主要是在九十年代的时候才逐渐进入到我国国内,在当时属于一种全新的、最为特殊的信息媒介、载体,而且在当时产生很大的效应,网络的引入和发展在这一时间之内甚至于将国人的生活方式彻底的进行了转变,因而,对于这种效应来说,必定产生了非常大的效果,而由于这种特殊的效应逐渐得到发展和演变,也成为了当时最为主流的形式之一,新媒体亦是如此,由于其特殊性,以及其在特定时间所带来的的影响,其所展现出来的效应特点以及今后的变化,我们,不排除新媒体可以发展成为主流媒体的可能,也就是新媒体在一定的时机也可以脱离新媒体概念限制。所有的概念都是随着发展而变化。

(四)新媒体所具有的“特性”

对于新媒体所具有的特性来说,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体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生的;其次,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代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于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而言,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然后,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最后,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三、新媒体背景下对播音主持专业实施改革的重要性

(一)促进播音主持的艺术表现更具实践性特点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晚年的艺术思想则主要受到苏联美学涅陀希文的重要影响,在其思想理念当中,主要讲马克思所提出的“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一种实践精神的方式。”这一理论当中的重点在于实践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它要求把艺术提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轮廓里去看,要求把艺术看作人改造自然,也改造自己的这种生产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得出劳动生产是人对世界的实践精神的掌握。 而对于新媒体的发展来说,其与当今的信息传播、形式转变以及人们各个不同方面的实践都有所关联,因次,在将播音主持与之进行结合发展,更会使其艺术表现产生实践性的重要特点。

(二)促进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

随着新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点显得尤为特殊,而在这当中最为重点的内容这是讲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而展现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艺术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实践性是艺术教学的基本特性。也是培养艺术创新人才的不二法门。天津美院院长姜陆教授在谈到艺术实践课的重要性时如是说“一方面,艺术实践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对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艺术实践的目的是通过艺术实践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形成良好的审美心境和审美素质古今中外不少美学论著都认为美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美感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而新媒体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产物,于此发展同样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

四、新媒体发展趋势下对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形成的转变

(一)促使真实情景的模拟教学变成了现实

对于新媒体来说,其作为传统媒体报纸、广播和电视形式下所产生的第四媒体,其在表现形式上逐渐凸显一种多元化的特点,微博、电子书籍以及手机网站等等都成为其发展的重要表现,在传统的媒体环境发展当中,原本的播音主持主要以其声音作为时间的主要载体,而对于这种声音传播来说,存留的时间较短,稍纵即逝,从而很难进行记忆或者是存留,而对于听众来说,也仅仅知识依据电台的顺序选择被动的接听相关的信息,并不能依据自己的喜好或者是当时的需要及时、反复的对想要听取的信息进行回顾。而新媒体的发展则使得这一弊端得到了很大的弥补,播音员可以把录制好的节目通过网络上传到可以播放音频或视频的网站上,形式多样,程序简单,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内容,不受时间限制,同时,播音员可以通过受众的留言得到对节目质量的反馈。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与成熟,为高年级播音主持学生开辟一个模拟真实广播、电视频道实践的平台提供了可能。

(二)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多元化的发展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国内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就其将来的发展规划看,缺乏明确清晰的针对性,这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来说是不利的。很多高校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设置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可是学生毕业之后却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正是由于观念上的薄弱,促使许多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虽然掌握了良好的实践技能,但是却对理论知识较为缺乏,而大大阻碍了其像更高层次的发展和拓展。 而随着新媒体的不断融入,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对于全新的学习理念以及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获取途径逐渐的增多,一些有趣的理论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的影响播音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对其理论缺失这一方向进行弥补,从而将这种理论与现实当中的实践进行有效的发展,有效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为期在后期进入工作岗位带来前所未有的良好效果。

(三)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

艺术教育工作者本身观念的更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观念的形成及未来的发展。但是,我们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情况,从而使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发展和新时代脱节、滞后。在国内,一些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是在一个“学科带头人”的率领下建立起来的。学科带头人的专业认知不足再加上播音主持专业教师人员不足,致使专业教学目的含糊,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除此之外,很多权威教师,讲课教案从来不变,在新媒体时代下没有危机感,产生了惰性,使得播音主持理论与新媒体时论脱节与停滞不前。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的播音主持理论的时候没有进行认真深入的探讨,造成教与学之间的很多矛盾,进行的不顺畅。而科技的发展为播音主持专业提供了广阔无垠的发展空间,播音主持专业教学革命是必然的,我们只要站在新媒体时代的高度,把握播音主持专业发展的趋势,不失时机地对国内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就可以使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产生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燕立娜.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新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11(Z1).

[2]倪宁.面对媒介融合的新闻教育创新[J].中国记者,2011(03).

[3]乔新玉.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河南教育(中旬),2011(02).

[4]苏凡博.综合性大学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刍议[J].文教资料,2011(03).

[5]吴晓东,刘建宏,尚峰.关于全媒体的探索研究[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0(12).

[6]王蓉,李. 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科技信息,2010(34).

[7]金叶.新媒体在推动播音主持艺术开放式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J].科技传播,2010(21).

[8]张慧鑫.“学研产合作”教学模式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0(31).

[9]刘琼.对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反思――基于用人角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9).

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5

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然而识谱教学长期以来陷入困境,无论是社会上还是校园里,谱盲有增无减。据有关调查,目前我国中小学毕业生的识谱率还不足0.5%。造成这种状况既有音乐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也有音乐教师不重视识谱教学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我们的识谱教学,多年来一直没有走出“分散识谱教学法”的误区。

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学都是把识谱随课文分散教学的,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在小学阶段基本完成简谱识谱任务,在初中阶段基本完成五线谱识谱任务。事实上,这个任务远没有完成,也不可能完成。首先,这种过分分散的识谱教学法违反了记忆规律。音乐课不是每天都有的,更不是每堂课都只学识谱内容,很难及时组织复习。学生往往是学了后面忘前面,缺少连续性,形不成系统,效果自然不佳。其次,分散识谱教学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按目前课程的编排体系组织教学,学生不可能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获得初步的识谱能力。小学学了两三年甚至四五年仍然无法独立视唱简谱,初中学了一二年仍然无法独立视唱简单的五线谱。这样,整个小学、初中阶段,学生都必须在老师的“教”和“带”之下进行读谱练习,不能脱离老师学步,以获得自我发展。这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识谱能力的提高。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集中识谱教学法”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的可行性选择。所谓“集中识谱教学法”,即缩短战线,集中一点打歼灭战,把原来需要用整个小学、初中阶段来学习的识谱内容集中安排到小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初中一年级,用二到三个学期学完。这样,一方面学习内容紧凑,可以克服识记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提前掌握简单的独立视唱技能,使他们学得积极主动,进一步激发兴趣,到小学或初中毕业时,他们就基本上具备了应有的识谱技能,能够比较熟练地听唱和视唱简单的曲谱了。

当然,运用“集中识谱教学法”,必须由专职音乐教师或识谱能力较强的老师任教。如果老师本身的专业水平不高,无论采取什么教法也不会取得好效果。

同时,音乐教材要按“集中识谱法”的要求重新编写,在时间分配上也要适中,不是越集中越好。因为过分集中会使难度增大,学生接受不了。

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6

关键词:政治;教学改革;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32-1

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在政治教学实践中笔者却发现了许多教师还是陷入了许多的困惑:新教材越来越难教,新试题越来越难做,教学成绩似乎也越来越难以有效的提高。现象的背后隐含几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他们教学理念的落后。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进一步落实新课改精神,推动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实践性教学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为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适应新时展的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传统的应试教育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理论、轻实践;重口头、轻行动;重智力、轻能力;重讲授法、轻发现法。其实质就是以分数为标准,以考试为手段,以选拔为目的的教育方式。而素质教育为我们提供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它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态度、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养成。美好的蓝图已经绘就,而达到理想彼岸的基本途径就是要重视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性教学是一种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社会生活为内容,以培养学生各种实践能力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行为突出学生的活动性特点,注重学生在活动中把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带入实际生活中去,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在生活的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强化学以致用的思维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增强政治教学实效,提高学生应试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只有把理论的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但遗憾的是,当前实践性教学仍是我国教学实践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方式,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教学评价体制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影响实践性教学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比如:在课程设计上,学校重理论课,轻实践课;在教材开发上,现行的教材本质上仍是理论性的教学结构;在教学方式上,许多教师仍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坚持理论填鸭式的教学,轻活动课的开发,甚至冷对社会实践的开设,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种种的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的发展。

二、全面加强实践性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性教学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它不是一个虚幻的目标,它有着诸多切实可行的途径。针对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强化新教材的开发,助推新课改的发展。

传统的教材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新课改要求下了教材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粤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每课都设有“实践与评价”板块,其中的实践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实践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的精神。但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新教材的开发上要更进一步丰富教材的内容和形式,比如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

第二,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切实改进教学方法。

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实践性教学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在政治课的实践活动课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教师的教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达到学生“不需要教”的至高境界。为此,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要坚决改变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灌输性的教学法。另一方面,教师要按照启发式、发现法、自学、合作、探究的教法的要求,注重生活情景的创设和再现,注重学习问题的设计和引导,注重学生能动的思考和实践活动,从而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各种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