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在教学当中的运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理论在教学当中的运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理论在教学当中的运用

教学理论在教学当中的运用范文1

关键词:;教育教学;课程改革

一、哲学理论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现如今,我国高校在哲学理论实践教学当中,所采用的教材虽然有很多的版本,但是,其内容让还依然延续了传统教材中的“概念+原理”这一主要模式。在课堂所用的教材当中,主要内容集中在辩证法以及唯物论等方面,其内容并没有与时俱进,而且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围绕前人所研究的重要内容进行思考,以及对生存的状态和环境进一步探讨,这导致教学内容相对保守,会对学生今后的哲学思维以及拓展思维产生不良影响。

2.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和保守

目前的教育教学方面主要采用实践教学法以及拓展教学法等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范围太小,而且所取得的实践教学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除此之外,在教育教学当中,大部分的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和“强迫式”教学方法,缺少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哲学思维的培养和引导。在这种传统而又保守的教育教学影响之下,学生很难对哲学知识产生兴趣,进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3.学科考核设计缺乏合理性

第一,在内容的考核方面,哲学理论依旧以试卷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主要内容依然集中在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这些考试试题往往都是从教材中筛选,并没有为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由于这些考试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因此这种考核方式仍旧是“死记硬背”的状态。

第二,理论考核方式具有相对单一性特点。哲学的考试主要以单选、多选、填空、分析等形式出现,其试题答案往往排斥多解,不允许异向思维的存在。

二、哲学理论课程改革的主要方法

1.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创新

第一,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哲学的观点一定要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并且要充分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所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进行了解,进而将这些内容与哲学进行有效结合,对这些教W内容进行丰富,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欲望。

第二,灵活运用教材。现如今,教材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概念及其相关原理上,而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增加一些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实际例子来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提高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优化

讲学的方式和方法的运用对整个教学效果而言十分重要,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哲学理论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如何进一步地优化教学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点进行阐述。

第一,有效融入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能够促使传统黑板教学转换成现代化的屏幕教学方式,能够在声音以及图像上对一些事物进行更好的呈现,这是传统教学难以相比的重要优点,因此,有效运用数字媒体的教学资源,采用声像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增强课程教学的活力。

第二,不断增强和开拓教学的优势,在教育教学当中要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哲学思维进行拓展,通过引导式、提问式的方法,使学生对哲学知识进行主动探索,自主进行学习和钻研。

3.进一步优化学科考核方式

对考核内容进行丰富,在教学当中充分融入自由发挥的相关题目,启发学生运用所学习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对考核方式进行转变,融入课题论文、课堂表现进行考核,通过一定的比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分、考核,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维.哲学教育改革之关键:哲学的教学与教材[J].哲学研究,2000(9).

教学理论在教学当中的运用范文2

近年来,独立学院发展迅速,不少独立学院都设立了新闻学专业。与传统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以新闻学专业为例,独立学院即更加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新闻传播实践的现实需要。从客观形势来看,目前新闻学专业人才供大于求,很多新闻媒体倾向于选择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这使得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实习和就业的过程中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但现实的严峻恰恰是促使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所在。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在课程教学中,难度较大的是新闻学理论课程。现实的情况是,学生似乎对新闻实务课程更感兴趣,思想上更为重视,学习也更为主动,这主要是因为实践性课程有较明确的目标导向,学生能体会到参与感,并能在实践成果中获得满足感。而新闻理论课程参与度较低,无法使学生明显感受到能力的提升。面对这种现状,新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随着新闻媒介传播格局的变化以及新闻传播领域对实践创新需求的日益迫切,独立学院在新闻学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应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求新求变,着眼于“理论促进实务,实务强化理论”,探索紧跟实际需要、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对此,笔者根据自己在独立学院的实际教学活动,谈一些看法。

一、独立学院新闻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有着畏难心理不少学生认为理论枯燥难学,“谈理论就头痛”,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障碍。这也许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解决的方法应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上。

2、部分学生认为理论无用一些学生认为,老师与其花时间讲授新闻学理论知识,不如传授几招新闻写作编辑技巧。他们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新闻记者“冲锋陷阵”,却不愿意坐下来探讨“新闻是什么”、“新闻的特征和原则”这样的问题。一些学生不清楚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他们认为理论是“纸上谈兵”,而不是“真刀实枪”地演练。殊不知,缺少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盲目和肤浅的。没有理论功底,实践也难以企及一定的高度。“理论无用”这种观点的背后既有急功近利的心理在作祟,也归因于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认识不到理论对实践所具有的指导作用。

3、传统的“老师讲授要点,学生理解消化”的教学方法遭遇现实的尴尬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传统的单向式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甚至游离于知识讲授之外,遇到有趣的内容听一下,感觉无趣便索性不听。在日益崇尚个性张扬的时代,学生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课堂的知识,而是渴望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学生也不甘于充当单纯的听众,两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非常重要。

4、理论知识“学过就忘”,难以形成长久的印象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似乎理解了理论知识,但却无法灵活地将其应用于实际操作当中,于是形成了“理论实践两张皮”,时间一长,理论慢慢被淡忘。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视野狭窄,对现实问题缺少深度关注,思维方法存在局限性。

5、在理论学习中,缺少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缺乏质疑和批判意识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闻传播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不少理论需要在时代的变迁中被赋予新的视角和内容。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密切关注业界动态,为学生提供学科前沿的资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启发,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二、新闻学理论课程开放式教学的总体思路

所谓开放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过程中,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打破课程内容边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体现出教学过程的延伸性和开放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包括开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互动探讨、开放的教学手段等。新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基本规律,理解新闻事业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新闻传播观,运用原理分析和指导新闻实践。新闻学理论课程虽然并不直接讲授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技巧,但其重在培养学生的新闻观念和新闻素养,而这对于新闻实践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新闻观念和新闻素养的培养,不在于学生记住了多少名词和概念,而在于对新闻及新闻事业的本质和特点有清楚的认知和理解。这种认知和理解仅凭教师的单向讲授无法形成,它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对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实践的解析与讨论中,在讨论中掌握原理,在讨论中理清概念,在讨论中树立价值观。新闻学理论课程教学不宜从理论到理论,而应与新闻实践紧密结合。新闻传播领域的新现象、新课题层出不穷,大量鲜活的新闻实践案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新闻学理论中的原理和规律,而且能成为透视新闻事业的一面多棱镜,通过对各种“镜像”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以及社会责任,这对于新闻观念和新闻素养的培养无疑有着直接作用。

三、新闻学理论课程的开放式教学途径探讨

为了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改革中尝试了以下做法:

1、改革原有的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寻找案例,创建学生案例库在新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是较为常见的。传统的案例教学法通常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具体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这种方法固然使得知识点的讲授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乐于接受,但学生仍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参与度不高。有时还会出现教师花了大量时间寻找或编写案例,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却只是昙花一现的现象,案例的价值未能充分挖掘出来。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让学生自己寻找案例的做法。即鼓励学生在课后尽可能多地浏览各种新闻媒体,做个有心人,记录下那些具有典型意义或存在争议性的案例,然后拿到课堂上面与大家交流探讨。每次课都会预留一定的时间来作“案例交流”,学生提供的每一个案例经过整理后都会被汇总到学生案例库中。这种做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信息选择、处理和分析能力,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联结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力。例如,学生通过搜集国内外不同媒体对“神九”升空的报道并进行比较,更好地理解了新闻的客观性和倾向性等问题。还有学生反馈,通过这种方式,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多元了,对问题的思考也具有了一定深度。#p#分页标题#e#

2、创建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沟通和学习渠道。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具有便捷性、互动性、延伸性等优势。教师可将教学资源放置在网络教学互动平台上,学生也可借助这个平台与教师展开更灵活的互动。网络教学互动平台有助于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变为自主式学习,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对课程提出疑问并进行在线交流,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相长”。笔者发现,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提出的不少问题都对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启发意义。

教学理论在教学当中的运用范文3

关键词:数学元思维;数学解题思维;问题情景;理论联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00-02

数学元思维是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数学理论的思维。在数学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常常需要考虑:数学理论的产生背景是什么?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定理、公式的条件与结论是什么?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属于数学元思维的范畴。在数学当中,还有另外一种重要的思维,即数学的解题思维,这种思维主要考虑如何将题目的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联系起来,如何用所学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将所考虑的问题求解出来,怎样把解题过程表达出来,等等。因此,数学元思维与数学解题思维是两种互不相同的思维。

由于数学元思维的思维对象是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并且主要是从理论方面思考问题,所以它比数学解题思维更加抽象、更加一般、更加深刻、更加具有理论性。可以说,数学元思维是数学解题思维的基础,没有良好的数学元思维,数学的解题思维将受到很大的制约甚至成为无本之木。因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数学解题思维的培养,更要注重数学元思维的培养。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在数学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人们往往注重数学的解题思维而忽视了数学的元思维。有时甚至是大搞题海战术,只注重一招一式的讲解和训练。解题思维固然重要,但是不能舍本求木,过分追求解题方法的神秘出现。否则将会大大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下降。为了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完全有必要将数学元思维从数学思维中分离出来进行单独研究,并与数学解题思维以及其它的一些数学思维区别开来,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所区分并侧其所重。

一、数学元思维与数学的解题思维

数学是一门思维的学科,数学思维主要包括数学元思维和数学解题思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抽象性、严谨性、深刻性和灵活性,以及学生良好的数学精神和数学素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所有这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都离不开数学元思维。这是因为,只有培养了数学元思维,学生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才会扎实和牢固,学生的其它思维能力才能不断形成。唯其如此,学生才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理论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得到提高。因此,数学元思维是数学解题思维的基础,没有良好的数学元思维,数学的解题思维将受到很大的制约甚至成为无本之木。当然,数学解题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数学元思维的形成与巩固。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通过适当的例子,引导学生去分析和思考,然后帮助学生找到其中的共性和一般性,再引出有关的概念、推出有关的定理和公式并进行分析与讲解,这样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这些概念和定理与公式,学生的数学元思维将更加容易形成。另一方面,通过适当的解题教学,学生可能会更加意识到数学元思维的重要性,并能进一步了解自己数学元思维中的不足和缺陷,随之而来地,学生将会更加自觉地、更加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的数学元思维。但是,不管怎么说,数学解题仅仅是一种手段,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元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因此,数学元思维是主要的,数学解题思维以及其它的一些思维是次要的。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学生数学元思维的培养。

二、数学元思维的培养

数学元思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因此其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把学生高高兴兴地带入到某一个问题当中,又要适时地为学生解难答疑,使他们快快乐乐地从问题中走出来。还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例子,帮助他们理解有关的概念、定理和公式等。因此,在培养学生数学元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并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和引导

良好的问题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主动性更强。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果不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而是直接了当地把概念、定理、公式告诉学生,然后进行进行一定的推导和证明,再指出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学生既会感到无趣,也会感到突然,不仅不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而且会弃其师,厌其学。反之,如果教师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身临其中,步步探索,渐人佳景,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概念、定理和公式的来龙去脉,也能更好更深刻地把握和理解这些数学理论的要点和难点,并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学生不仅能更加亲其师,信其道,而且能更加爱其学,乐其学。当然,良好的问题情景应该具有真实性、生活性、科学性、启发性、引导性和趣味性,等等。因此,教师要以趣味性和科学性比较强的材料引发学生的思维,不失时机、巧妙灵活地设难置疑,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理解所学概念、定理和公式,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元思维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并使学生充分认识元思维的本质特性。对学生数学元思维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要提供强有力的帮助,找出产生困难的原因,并指导学生克服困难,扫除障碍。对学生元思维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和创新之处,要及时进行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数学元思维的热情,也能使他们看到希望,增强自信心和自觉性,学生的数学元思维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高。

例如,在讲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时,教师可以利用曲边梯形面积的求解以及变力的做功问题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并引导学生运用区问划分、近似求和、取极限等步骤去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这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解题过程,并与其进行适当的交流与对话。在交流与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并巧于发现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耐心细致地为他们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以及今后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同时帮助他们找到曲边梯形面积和变力做功问题的一些共性和一般性,在此基础上给出数学当中的统一处理方法,即引出定积分的概念,然后从内涵与外延等方面引导学生去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在对概念理解的基础上,直接利用概念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定积分的一些基本性质,进一步延伸,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性质。随后,教师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和性质,既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元思维,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理论在教学当中的运用范文4

关键词:教育美学;美育;文学理论;语文教学

两个世纪以前,席勒首次提出“美育”这一概念,强调了审美对构建完整人性的重要作用。如今的美育已经发展并升华出了教育美学观。学界在对这一概念的探讨中,不乏学理的分析,然而对实践层面的研究却仍然空缺。本文将论证语文学科教学对于教育美学和美育结合独特优势,并聚焦语文教学给出实践层面的建议。

一.教育美学和美育视野

早期美育仅仅将艺术作为教

育内容,即“借美育人”。而后期人们对“美”的要求不断提高,美育观转向教育美学观,提出在课程目标等一切教育环节中创造美,真正成为了“立美育人”。

(一)早期美育观“借美育人”何其宗先生认为:“美育的研究对象关注的是如何运用自然美、艺术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归根到底它是研究如何‘借美育人’”。它要求我们“借用”美的事物进行教学。

(二)教育美学观“立美育人”

何其宗先生认为:“教育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自身的美的特点及其创造的规律,是研究如何‘立美育人’”。它要求我们在一切教育环节中创造美。

(三)语文教学对二者的融合

首先,语文教学的教育内容———文本,本身就是美育的材料。席勒认为,现代社会是存在缺陷的。它压抑人的感性,或是隐瞒了人理性的可能。由此造成了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不能自由的发展与表达。而改变这一情况的方式是进行审美活动。因为美是实在性与形式性的统一。审美活动中,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同时表达出来,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达成一致。这就使得审美活动具有了修复被压抑的人性的作用。佛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中提到了相似的观点:文学创作与阅读是在成年以后用文学写作的形式创造一个像童年游戏一样的白日梦来弥补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残缺不平衡的心理状态。这与席勒认为的“人性在社会中受到压制,需要审美活动来进行重新建设”这一观点是相似的。可见文学早就与审美活动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童庆炳先生在《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中则直接指出:“美育,特别是深层次的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名著,它们是真正的艺术品,具有极强的审美特性。”可见,不同于其他学科,进行语文教学应当尤其注重教育内容的审美特性。其次,教育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文本。教育美学视角下进行教学实践的建议前人已经有很多论述,而为结合语文学科特性,本文选择了文学理论作为支撑,理由如下。首先,文学理论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与语文课程内容尤其是文学教学内容有较强的适配性。另一方面,与现代汉语等学科不同,文学理论与美学高度相关,适合作为教育美学和美育的参考理论。由此,文学理论就可以对教育美学和美育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实践进行指导。

二.语文教学实践美

“用美的手段教美的内容”不仅仅要运用教育内容达成审美,更要求在教学活动和设计中体现美。

(一)外显于教师语言上的美

在语文课堂上,尽管教师会借助多媒体等方式传递信息,但语言仍是课堂上最主要的信息载体。而且,对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发散回答的评价都依靠于语文教师的遣词造句能力。所以,蕴含于语言中的美是我们首先要予以重视的。1.形象生动-化晦涩为简明形象生动的语言是指将抽象的概念变化为形象的语言。让学生虽没有看到,却能感受到对象就在眼前。通过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景,对作者的思想意味进行感受是语文课语言美的第一要义。2.感情饱满-寓情感于表达感情饱满的语言是指将感情灌注其中的有丰富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产生共鸣。这是语文课所特有的一种语言美。文学即人学,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养成与语文课上的情感体验密不可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掌握情感饱满的语言美。3.优美适听-给信息以乐音优美适听的语言是指将音乐美抑扬顿挫的特点融入语音中。让学生的注意力随着教师语调的变化而转移。语文教学重视朗读,教师将语音的艺术声情并茂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和语言美的表现。

(二)内隐于教学设计中的美

对于教学内容的美,教育美学领域已经有了定论,即从所学知识的真实中感到真实的美。但文学理论的相关知识提醒我们:语文教学内容有所不同,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充满了美的。所以要注重教学设计中的美。1.注重总体设计上的立意美近代文学理论认为:文学虽然形式是虚构的,但其中反映的观点、情绪都来自真实的生活。这种现象叫做“文学真实”。文眼教学理论是指聚焦文本中具有揭示主旨功能的关键性语段进行教学的理论。在教学实践当中,语文教师可以将课堂的最终目的立意于“文学真实”上,通过对文章文眼的分析,获得来自教学内容真实的美。比如《项脊轩志》中“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高度概括了文章主旨。可喜在于环境的恬然,可悲在于对故人的追忆。此一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对其中可悲可喜部分稍加分析就可体会到作者景象的描绘、回忆的表达背后所传达真实的情感,即“文学真实”。2.注重独句解读中的重构美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认为:美是一种审美过程。“陌生化”的艺术内容可以通过运用陌生的修辞等手法延长审美时间来延长审美感受。思辨性阅读教学理论是指素质教育背景下,注重思维能力的一种阅读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来避免学生文学阅读中的标准化与自动化。让学生重新审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从而延长审美实践获得审美感受。比如在《老王》课堂教学中,对创作背景和文章语句举出不符合学生心理预设的内容以加深学生理解难度。介绍文章虽讲述地位低下的“小人物”,但故事背景是时期,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关系被割裂并且地位混乱。或关注“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一句中,文章未提及关于运气好坏的语句,谁人幸运谁人不幸,又何来愧怍。3.注重主动理解中的差异美文学理论的期待视野理论认为:读者在阅读前就已经对文学作品有了思维指向,这会导致个性化的“合理误读”,即每个人对文本都有不同的解读。阅读期待视野教学理论是指调动学生对文章的期待,主动对文章进行探索的教学理论。语文教师可以策划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期待视野进行主动探索,开拓学生思维的同时,注意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形成一种殊途同归,又各美其美的美感。比如在学习课文《背影》之前,提供材料“与父亲关系并不融洽的朱自清一反常态地运用大量心理描写叙述了祖母去世后,父亲送自己去北京读书的情形。”学生可能根据父子关系不融洽而父亲仍然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切,用父爱主题解读文章。或是根据文中大量心理描写、家境描写、材料中祖母去世等信息,用作者的愧疚为主题解读文章。这些解读都是在学生主动学习下完成的,丰富了学习主动性,更是为课堂增添了一种差异美。作为能将教育美学和美育结合起来的学科,语文在新时期的教育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根据语文学科特性,教师应当在语言上注重形象生动、感情饱满、优美适听。同时根据“文学真实”、“陌生化”、“期待视野”理论和相应的“文眼教学”、“思辨性阅读”、“阅读期待视野”的理论相结合,在教学中注重立意于文学真实、注重独句解读的重构、注重构建学生期待视野和差异。在此之上,才能把教育的美和文学的美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用美的手段教美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何齐宗.教育美学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87-195.

[2]张玉能.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6-189.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陈建翔.席勒美育思想与当代教育美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2).

[5]陈建翔.教育美学视野下的教学操作艺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

[6]童庆炳.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5).

[7]朱昭伦.中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21(1).

[8]张成红.陌生化阅读教学:让学生永葆阅读热情[J].语文建设,2020(12).

[9]张学仕.散文教学要抓线索和文眼[J]北京成人教育,2001(5).

教学理论在教学当中的运用范文5

[关键词]跨文化比较学习模式 文学概论课程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204-01

本文主要探讨在多元文化汇集与本土文化认同的背景下,如何建立高等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概论课程之跨文化比较学习模式。所谓“跨文化比较”,是指通过中外(主要为中西方)相互比较的方法,以文学的基本命题为讨论核心,全面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理论观点。通过这种新方法,不仅能匡正目前文学概论教学中的西方化倾向,且有利于复苏中国传统文论,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一、确立跨文化比较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跨文化比较不仅对学术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在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中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加以实践,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两点:

其一,将文学理论纳入到多元文化视野当中,试图还原“文学”这一概念的本民族意义。长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理论界均为一个问题所困扰,即文学基本问题阐释角度的单一化,或者说是全盘西方化。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教、学两方面在理解文学基本规律时仅限于西方话语,而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学理论。诚然,文学理论的学科设置体系源自于西方世界,然而在面对中国文学作品、文学创作活动之时,借助本民族传统文论思想应更利于对文学规律的把握。因此,将中国与西方的文艺理论共置于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形成跨文化交流的视野,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其二,借助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实现该课程的理论具象化、实践学理化的创新范式。文学概论课程旨在解释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其学理性较强。因此,借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成为了一种必须。

二、跨文化比较学习模式的构成与措施

跨文化学习模式主要由宏观理论研究与微观实践操作两部分所构成:

第一,宏观理论研究。该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比较学习模式,梳理近些年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并总结出该课程跨文化比较学习模式的学理背景与实践可能。

第二,微观实践操作。此部分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个环节的培训。具体而言,课堂教学环节可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对常规性教学进行改革。着重讲解文学理论的基本命题,突出文学一般发展规律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同面貌与不同特征,并指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其次,借助专业选修课提高学生对文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另外,加强多媒体课件在日常性教学当中的作用,充分展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与时代性。通过文字、声音、图片等物质媒介,诉诸视觉、听觉等感官,呈现给学生一个形象化、多样态的文学世界。同时,还要有意识地选择当代作家观点、文学作品,也能彰显文学理论的时代性,强化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就课外实践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其一,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笔记的写作。阅读笔记主要指针对教材所涉及的核心理论观点,以及学生课外所习得的文学理论展开介绍、品评等工作,数量为每学期四至六篇。通过撰写阅读笔记,能创造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其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科技创新与文学活动。利用课堂所获得的文学理论知识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文学现象,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旨。因此,通过该项以调查、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竞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跨文化比较学习模式的创新之处

首先,将跨文化比较学习模式纳入到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中,这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教学理念。就目前国内高校教学改革的相关资料而言,本论文所涉及到的某些改革方案虽已采用,但呈现出零散、缺乏系统性的态势。因此,通过跨文化学习模式,架构起文学概论课程的新型学习模式,为本课程教学改革适应新时展提供了一种可能。

其次,利于对文学基本问题的深入理解。以“跨文化比较学习模式”为教学核心,着意于各种教学实践、教学手段的改良,这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文学发展的核心问题。

再次,提升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借助跨文化的比较方法,使得学生在掌握文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能自觉地总结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提高认识水平。

最后,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文学即为“人学”。由此,通过文学理论问题的解答与人生话题的探讨,不仅便于学生全面掌握文学理论知识,而且还能锻造大学生多思考、勤观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8月.

教学理论在教学当中的运用范文6

本文主要是基于金融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改革实践的研究,希望帮助学生比较全面理解与金融学相关的投资组合及理论,提高实际操作与分析能力。本文提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理念在于,以协作的精神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效整合,集中进行实践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通过借助网络交易平台、相关软件等进行高仿真性的实践操作,将应用型教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

金融学;实践教学;教学研究

在“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感觉到其中部分内容作为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技能,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环节存在着一些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目前的教学环节设计当中,理论课程与实际操作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协调性不是很理想,由于学生的课程实践环节与相关课程存在一定的交叉,导致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能反而忽视一些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与环节,使得学生在一些重要的理论运用与实践操作中失去学习的机会。

一、金融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专业涉及到的主要实验与实践课程分为两类,包括:一是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与模拟交易在内的金融实验课程,这一类实验涉及的课程包括投资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等课程,在全国高校的应用比较广泛,开发出来的实验软件相当多,主要是针对公司所进行的财务分析,针对外汇所进行的汇率分析,以及相应的证券、外汇、期货等的模拟交易;二是包括一些注重提高理论分析能力的实验课程。这一类涉及的课程主要包括投资学、金融市场学、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学等在内的课程,注重的是对于一些金融理论的解释与运用,以及针对金融风险的分析,对于学生的专业理解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的对象包括投资组合模型的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引用、风险资产与风险价值的计算、利率风险(债券的价值、久期、凸性)、期权定价模型的计算与运用等。这两类实践尤其是后者在金融专业教学环节中尚未真正地实现有效的协调,主要原因在于课程之间的协作程度比较低,也与金融专业的特殊性有一定的关系。第一,每一门课程都有着自己的侧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很难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内容在自己一个学期的教学中进行很好的结合,所以实践环节就成了其中比较薄弱的一环。第二,金融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着一些交叉。教师对这些交叉的内容一般都没有将之设计成很重要的教学内容,但往往这些内容正是串联起相关金融核心课程的重要知识点。与此同时,教师之间也没有进行很深入的沟通,结果导致这些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第三,金融学课程的一些实验与实践环节需要教师自己设计。尤其是投资组合和资本资产定价等方面的学习,并不是像已有的一些财务分析软件和模拟交易软件,需要用到简单的数据库,或者通过EXCEL等基本的电脑程序来传授,这样也增添了相当的工作量,所以导致这一类的实践教学内容没有很好的开展。

二、金融学实验课程教学实践的主要内容

(一)金融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目标

作为经济学当中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分支,金融学已经逐渐地从原来的以货币、银行理论为基础的学科扩展到以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为基础的学科。在金融学的学习中,对金融市场中各类金融工具的定价与风险进行分析的能力培养应当成为教学重点,这些重要的知识点以理论学习为主,但却需要有一定的实验辅助。如果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只是纯粹的理论教学,可能会削弱学生的竞争力。所以说发展项目所提出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提升自己的竞争档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模式改革主要实施范围包括商业银行、外汇交易、公司金融、财务、资产评估等。通过教学手段的改革,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真正的金融理论实践机会,而不是简单地在实验室内进行模拟交易操作或者进行的一般分析。通过教学内容设计与实施,学生可以比较全面和准确的把握与金融理论相关的投资组合与资产定价理论,以及资本结构相关理论,提高实际的操作与分析能力,能够综合运用证券交易软件、EXCEL等工具建立分析框架,将金融市场各类相关的数据运用到各种模型当中进行分析和预测,为未来的工作实践打好基础。

(二)金融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内容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理念在于,以协作的精神将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的整合,集中进行实践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通过大型作业的设计与应用,辅之以前期大量的实验成果,将应用型教学落到实处。改革的基本思路如下:一是安排大型作业的前期实验内容。整合与实验相关的金融学理论与知识,实现实践课程的分类管理。通过整合课程的实践内容,按照相同的特点归类,前期安排7到8次实验课程,每次完成一个实验报告,让学生对金融学的实践运用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与理解,内容主要针对金融学几大核心内容:模拟外汇交易及证券交易软件的其他功能运用;证券收益与风险的数据提取与计算;EXCEL电子表格的运用;证券投资组合运用基础;多项证券组合的最优权重计算实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的实践应用练习;资本结构案例分析与实践;公司金融财务管理;商业银行业务等。二是安排大型作业的内容设置与教学目标。在前期多次试验的基础上,协调教学内容,完善课程的教学结构,将与实践有关的内容重点落实到最后的大型作业。通过课程重点设置,实现集约化实践教学,增强教学的系统性,提高学习效率。通过一次大型作业的设置,系统完成对学生《金融学》课程知识点的掌握与提升:熟练运用证券投资软件;熟练运用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熟练掌握投资组合理论的应用与实践;熟练掌握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及其应用;熟练掌握对外汇交易工具的分析;熟练掌握商业银行业务技能等。二是安排大型作业的实践形式与考核方式。大型作业的安排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他们在课后以团队形式完成这一综合性的任务,并上交电子稿;第二阶段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结合书面作业,进行演示和课堂讨论。

(三)金融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的关键

要完成教学改革任务,关键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理论教学的完整性。在教师的课程设计与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以金融学理论的逻辑框架为基础,系统讲述教学内容,充分借鉴国内其他大学和国外大学金融学教学优点,重视细节和系统性,使得学生能够对相关理论基础有比较好的了解。二是前期实验的实用性。大型作业的前期试验安排非常重要,能够保证学生在有限的试验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相对比较难的理论;三是学生对工具运用的熟练性。大型作业的完成需要学生非常熟练地掌握各类工具,包括软件的应用、EXCEL电子表格的应用,收益和风险相关内容的设计。四是课程时间安排的科学性。金融学最好是安排成2+3的授课形式,这样教师可以合理安排试验时间,保证能够在学期第10周之前能够完成该大型作业的所有内容。

三、金融学实验教学实践的主要方法

(一)实施步骤

第一步是金融学课程教师之间进行教学交流,整合相关课程的实践内容。主要任务就是将主要的一些实践内容按照逻辑框架,配合各门课程的特点,建立金融核心课程的金融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体系;第二步是设计金融学理论相关实验经过前期的大量工作,将一些重要的金融理论应用实践内容进行归类与分析,并设计一些相关的实验(主要是通过EXCEL中的一些工具如规划求解来设计和解决投资理论中的实际运用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开始试运行。第三步是从学期一开始在这门课程的实验课程中引入相关实验内容,在每次3节课的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实验报告。预计通过一个学期的准备,基本实现相关实验内容的可操作性和系统性;第四步是课程负责人与其他课程教师进行互动,协调各自的教学重点,将大型作业的教学计划真正落实到教学当中,按照课程的特点完成实践内容的安排,以相关课程为辅,推行实践教学计划。

(二)实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