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范文1
关键词: 新《国标》 外研社英语演讲大赛 英语演讲 课程改革
1.新《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介绍
1.1新《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的背景
仲伟合(2012:13)指出:“目前,英语专业面临着一个极大的挑战――专业标准的挑战。原来的英语教学大纲,已经有13年的历史,滞后于现在的人才培养、滞后于现在国家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要。我们接下来怎么办?就是一个,要‘change’。在新形势下,迎接外语学科的发展和变化,我们还面对教学理念的挑战、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挑战、教学队伍建设的挑战、教学管理模式的挑战,这些挑战都是我们要去深深思考的重要问题。”新国标的制定就是在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1.2新《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意义
新国标的出台继承并发展完善了之前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首先在学科分类上,把英语归为人文学科,其意义在于改变人们以往对英语是工具学科的认识。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功之外,还应具备全球化的理念和国际化的视野,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实践能力。 新国标较之前的版本,更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的关注和培养。
从课程框架的维度上谈,新国标更突出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以及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特色。其反复强调英语专业必修课旨在强化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提升人文素质,提高学习能力,这对新时代新背景下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相关课程的建设和改革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考方向。
2.“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
2.1“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赛事介绍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公益大赛,于2002年创办,在国内外广受关注,已成为全国参赛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英语演讲赛事。英语演讲能力是国家未来发展对高端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端人才外语能力、思辨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比赛环节设置包括定题演讲、即兴演讲、回答问题等部分。此项赛事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人综合能力的舞台,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高端外语人才,更为高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改革方面提供了风向标。很多高校的英语专业都以“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为良好契机,以赛促学,以赛促改。
2.2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命题演讲部分命题
“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大赛开办以来的命题演讲题目如下:2002年为:My Virtual University;2003年为:The Future Is Now;2004年为:Man and the Internet;2005年为:The Greatest Invention in My Eyes;2006年为:Unity and Diversity;2007年为:Global Citizenship Begins at Home;2008年为: 1+1=2?; 2009年为: Cultural Smart or Science Intelligence? ; 2010年为?摇?摇?摇?摇 Is My Top Concern;2011年为:A Word That Has Changed the World;2012年为:What We cannot Afford to Lose;2013 年为:When Socrates Meets Confucius;2014年为: Change the Unchangeable; 2015年的命题演讲题目则是一段视频,内容取自《庄子-大瓠之种》,视频内容引用其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肴淮笠玻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萁_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萁_,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萁_,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命题开放,题目自拟。
2.3“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命题演讲部分命题特点及其趋势分析
自赛事开展以来,命题涉及的话题从最初的关注学生生活、大学校园(2002年),逐渐发展成关注社会发展、 民生动态,例如2004、2005年的命题,都说明了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关注时事的要求,近几年的命题还涉及了哲学范畴,例如2013年的“当苏格拉底遇上孔子”的题目设计,题目越来越开放,例如2010年的辩题是半开放的,而2015年则完全是开放的,除此之外,2015年的命题对外语专业的学生是一个极好的提示,即外语专业的学生不能只注重了解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现象和思维模式,而忽略自己本族语和其背后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因为只有更好地了解了自己,才可更好地了解别人,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总而言之,这些题目的设置都以国际化人才要求为标准,融入了人文精神、思辨性、拓展性和创造性等关键要素,这与新《国标》的要求恰好殊途同归,相得益彰。
3.高校演讲课程的现状及其改革措施
3.1英语演讲课开设现状
英语演讲是训练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的综合课程,学生通过演讲,不仅仅锻炼提高了基本的语言能力,还需要具备判断、分析、调研、推理、思考和总结等综合素质,才能达到有效传播和交际的目的。根据之前的教学大纲要求,开设的演讲课程大多数在高年级阶段,多为选修课,大多数仅仅为一学期,形式也大多为“I do,You watch”即“教师做,学生看”的初级阶段,而一学期的时间限制,最多只能涉及 “ I do,You help”即“教师做,学生辅助补充”的初级阶段,距离“You do,I help”即“学生做,教师辅助补充”和“You do,I watch”即“学生做,教师看”的阶段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根据课程时间上和内容上的设计,教师很难对英语演讲所涉及的技巧、策略,以及内容上信息的采集、汇合、整理和输出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一学期的时间只能对英语演讲从最基本的形式上形成粗浅的认识,很难从演讲方法策略上和信息量上达到提升,更不要奢望学生从演讲课上在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和人文素养层面有所转变和突破了。此外,在教材的使用上,目前还没有形成类似精读课等成熟课程体系下的教材使用体系,无论是从系统性还是时效性上来说都受很大制约。最终的评估系统往往止步于“终结性”的考核,而忽略的“形成性”的评价(文旭,夏云,2014)。综上,很多高校现在开设的英语演讲课程总体呈现出“时间短、层次浅,不规矩、不系统”的问题。
3.2英语演讲课改革举措
英语专业学生在之前大纲的要求下,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课程设置的主攻方向是语言基本功,提高目标语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和学生的主攻方向为语音语调的模仿训练、语篇的复述、单词的背诵积累等语言学习的机械训练,而非独立思考下形成的创造性活动(任文,2013)。在课堂内外,学生和教师投放在针对目标语学习下新的思维模式的习得和思辨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其有限。2008年,英国学者Annie Fisher强调了英语教学的重点应该从“语言的准确性、流畅性”转向“语言的批判性理解和表达”(Fisher Annie,2008)。正如《入世与外语教育》课题组指出:我国的外语专业长期以来不重视人才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英语专业毕业生思维逻辑性的条理性较差,缺乏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张艺琼,2010)。思辨能力作为当代社会对优秀人才需求的一项核心竞争力,应该并必然成为外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与语言能力的培养方式不同,思辨能力的培养不可以一蹴而就,不是通过相对机械的模仿、背诵而获得,更多情况下是种相对漫长的点滴“渗透”过程。所以英语演讲课程的开设,可以尝试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连续开设到高年级阶段,从思维方式、逻辑安排和语言形式训练几个方面保持连贯,不同阶段设定不同话题和目标,真正把演讲作为一门学问和外语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来认识和系统地传授。对于任课教师的选择,也需要侧重连贯性和团队建设的宗旨,学期和学期之间在话题广度和深度上的承接、教师与教师之前在各自特长上的承接都需要成为此门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教师除了在语言基本功夯实的基础上,还应具备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活跃开放的思维方式和持续的学习精神等综合素质。因为这样的课堂不需要灌输,而更需要启发和引导。
4.结语
英语演讲作为课程创新体系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下的代表课程,是践行新国标中反复强调的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基础上的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培养的最佳代表。作为全国最权威的英语演讲赛事,“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的举办,以其高度的业界认同也为高校英语专业演讲课程的建设和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和发展方向,其举办十余年内所涉及的命题均呈现出维度广、热点多、实效强等特点,而这些特点也从另外一个侧面映射出对英语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对高校英语专业相关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的迫切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说,新国标的颁布和实施,以及“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大赛的命题趋势在强调人文素质的提升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方面相得益彰,完美契合,更为高校英语演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战场。
参考文献:
[1]Fisher Annie. Teaching Comprehension and critical literacy: Investigating guided reading in three primary classrooms [J].Literacy,2008,42(1):19-28.
[2]任文.再论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辩能力:“缺席”还是“在场” 兼论将思辩能力培养纳入外语专业教育过程――以英语演讲课为例[J].中国外语,2013(1):10-17.
[3]文旭,夏云.全人教育在外语教育中的现实化[J].外语届,2014(5):76-82.
[4]张艺琼.英语辩论与英语换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英语辩论规则为指导思想[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6):105-108.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范文2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 农业院校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11-02
1 引言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一书中划分了教与学目标类型,其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功能性融入某一具体领域的能力,这当中包括培养和发展学习者融入公共社会、职场、教育领域和个人生活领域的能力。这一目标应显现在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培养要求及其培养手段中。[1]王守仁教授曾指出,高校要以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为己任,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使命,既要保留大学英语“人文性”的本色,也要挖掘其“工具性”与“行业性”的特色。[2]可见,中外学者专家都高度重视英语在实际场合中的运用,并对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高等农业院校担负着向国家输送现代化、国际化、高科技人才的重要使命,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了其向地方及国家所输送人才的质量。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也因此肩负着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现代化及走向世界的重要使命。因此,农业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应如何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相区分,如何发展农业院校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来突显农业特色,其人才培养如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高等农业院校亟待解决的课题。
2 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1 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3]近年来,我国经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往来愈发频繁。随着对外开放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开放度的不断放宽,具有高水平并能胜任市场需求的英语人才极其紧缺。在区域及地方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高素质、高水平,懂专业英语人才及其需求的现状下,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依据和参考《教学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具有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有助于培养适应经济发展趋势,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亦有助于为企业和公司输送具备一定英语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因此从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角度来讲,探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视角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意义重大。
2.2 农业院校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必然途径
党的十报告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而“更高质量”则成为最亮眼的词汇。更高质量的就业包含了人们劳动环境改善、劳动工资提高、劳动安全保障加强等因素。在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已然成为连接我们国家和世界的纽带。农业院校的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应掌握就业岗位所具备的英语技能,具备实际工作中英语运用的能力,如可以与国外客户进行常规的贸易往来,可以阅读和理解国外产品的使用说明书,可以用英文推广企业所研发的产品,可以与外商洽谈并拟定书面合同等。因此探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具有指导性意义。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这一条主线,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及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这一研究对于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及实现农业人才的高质量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3 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趋势
我国对农业的支持是一贯国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应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支持政策,这些政策的支持为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政策支持。国家的政策支持也为农业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保证,为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高质量的农业人才将成为拉近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在农业方面差距的中坚力量。农业现代化发展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供明确的思路,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因此,农业院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过程中,应注重并充分利用r业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所带来的机遇,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来设置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使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鉴于此,农业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应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并逐渐形成服务“三农”需求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如何与社会需求相呼应,如何适应国家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大学英语课程将如何根据需求进行适当改革,都是农业院校英语教学必须研究思考的问题。因此,探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对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公共课程,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国际化视野的拓宽及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因此,为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求,满足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对英语人才的需要,实现农业院校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此研究对于扩大学生的全球视野,帮助学生提高国际素质,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实现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培养多类型,多规格的复合型农业人才,探讨实现英语和农业专业知识相融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此外,此研究对于农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具有促进作用,对英语教学来说是个有利的契机。探讨如何把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相结合,培养学生就业中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完善,同时有助于教师尝试新的英语教学模式,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提出为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标准和依据,其实施有助于加快农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2).
[2] 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
(06).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政治;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相比,是一大跨跃。以这一新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笔者作为在政治教学第一线的政治教师就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教学浅谈自己的看法。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政治教学的重要性,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现状,促进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从而有效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完善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要如何有效地促进初中政治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呢?
一、新课改中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1) 重视探究性教学 政治知识本身就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现它的语言、文字则是抽象简单的。学生所学教材,只是由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内容想清楚。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作为中学生的学习,让他们的学习丰富起来,必须从实际中去体会,否则学生只围着文字符号转,会越来越枯燥,甚至厌学。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探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探究性学习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为通过各种“实践”培养能力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玩中学”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扭转过去那种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领会和学习政治课所倡导的做人道理。教师可以把所教内容拟成小课题,让学生去借助网络或书报收集组织材料、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可以放心地让学生去研究教材、发现问题、组织授课。
(2) 运用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思想政治课有较多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具,则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或旋律回响,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或影片放映,强化学生的记忆,进而逐步将学生激发出来的情感导入对思想政治课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之中,使深奥的原理经久不忘。运用情感进行教学,教师必须有真情实感。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述,可以使师生的情感融通,产生很强的艺术感染效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教师在陈述充满激情事件时要情绪饱满,慷慨陈词,以达到渲染气氛、煽动学生情感的效果;而在讲述充满真情故事时,则要语气轻缓,和风细雨般把真情渗入学生心中,使他们为之动情。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一言堂,教师成了主体,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果差。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创造自由欢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扩展课堂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贵有疑,大疑大进,小疑小进。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因此,老师要利用并保护好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打破传统的教师观,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这个主体,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毫无顾虑地提出问题。
对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毫无价值,老师也不要轻易否定,而应给予必要的引导,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如提倡先思后问.鼓励学生不耻下问。一题多问等,老师作恰当适时的点拨,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掘出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能独立回答的,老师决不能代替,回答不出的可给予必要的启发,可以采用同学间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同学之间更易引起共鸣。解疑使学生有了合作探究、相互学习的机会,合作探究教会了学生的协调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培养了团队精神。相互学习使其进取精神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教师在必要时,作以点评,归纳或总结。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便无需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学生也会学得认真、学得开心。兴趣是做任何事情的原动力,是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预期目标的一个有力保障。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范文4
【关键词】独立学院;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教学组织形式
引言
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1862年,我国在第一次尝试班级授课制①,并在1904年的癸卯学制中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1]。自此,我国学校各课程教学形式多为班级授课。之后,各院校为了避免资源的重复运用所带来的浪费,在诸如市场营销这样的基础课程的组织上采用了大班教学形式:将两至三个自然班合在一起同时接受同一位教师的教学,往往一个自然班是30至40名学生,这样的结果就是一个教学班少则60至80名学生,多则120来名学生。很多同仁称此种教学形式为“大课”教学。其实,这是一种理论基础教学形式。它受教育普及程度、学科性质、教学任务、学生学习条件等的制约,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且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2]
尽管同仁们不断尝试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的借助多媒体和营销模拟实验室等现代教学设备来弥补这种教学形式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的弊端。但基于独立学院市场营销课程性质的特殊性,研究独立学院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形式的改革必要性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迫于独立学院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一方面,市场营销学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要求而引入到我国各院校的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门课程突出的特点有:经验性,几乎全部都是成功企业的经验总结;实践性,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综合性,吸收了经济学(理论基础)、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的理论与成果;艺术性,不能当作纯理论和教条来学,应视其为一门艺术。
因此,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述为主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
另一方面,由于独立学院在各省招生录取的批次安排在原本科第二批和专科之间,即本科第三批。因此,相比于普通本科院校注重培养理论型的人才而言,独立本科院校更注重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它更迫切地需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独立学院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目标应是:真正落实独立学院的“应用型”培养目标。但要求做到如下几点。
1.应用型必须建立在帮助学生建构基础知识框架的基础之上。换言之,虽然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理论型人才培养,但依然要以理论知识为主。
2.要把该课程的教学真正转变成为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成能力、素质的平台,但绝不等同于高职院校的技能培养。
显然,纯理论基础教学形式是完全不能满足这些要求的。
二、迫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笔者通过观察、调查独立学院各年级的学生,访问各年级各专业辅导员发现,独立学院较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大致有如下几点特点:
1.场依存性学生比例较大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认为有些人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他把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称作场依存性。
通过深入了解发现一个35人的自然班,属于场依存性的学生比例大概有25人以上,占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这样的特征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老师理论知识丰富、知识讲解透彻,只是课堂缺少笑话、游戏、练习等活动的课程出勤率就非常低。学生反应:“有的时候,70人左右的个别课堂,出勤的学生最低能低至只有10人以下。”但这样的课堂他们也不否认“并不是老师讲得不好”;反之,则老师不点名也几乎能全勤。一旦课堂有游戏、比赛等活动则几乎可以全勤,且绝少有学生反映理论知识传授太少。
据此特点,独立学院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不可忽视形式的丰富性。
2.实践能力较强,但自控能力较差
教学管理工作者和教师都普遍反映独立学院的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见多识广、特长突出、交际能力较强,在课堂上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敢想敢做,同时表现为富有灵感和较强的主观创新意识。他们尽管对以后该做什么事业不很明确,但他们明白实践能力很重要。[3]
3.个体差异明显
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态度差异明显:对于那些出身寒门的学子,因为过早地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与贫穷的凄凉,所以一入校就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努力读书,奋力拼搏;而对于大多数出身于“贵族”家庭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待说教性教学的学习极不认真。但非常渴望被关注,并且急于得到更多的认可和锻炼。
很明显,讲究“齐步走”的班级授课形式是绝不能照顾到学生的这些特点的。
三、迫于教学方法的有效开展条件
笔者在现行的大班授课形式下,给独立学院学生教授市场营销课程时尝试过多种教学方法。其中典型的有: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启发式提问法等。结果发现,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的确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的活跃气氛,课后学生也反映以这样的方法能容易理解和记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但是,由于大班授课形式下的学生人数过多,导致一些教学方法的开展受限。尤其是在课堂上希望人人参与,以便给所有学生以理解、应用及表现的机会时,各方法落实起来就更难。为了尽量达到这样的效果,笔者曾尝试每人每组限时操作。比如把一个70人的教学班分成10个小组,每组7人在规定时间内做完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然后限时以小组为单位跟全班分享分析或讨论结果。再或者课后做案例讨论或小组团队作业,然后用一次大课90分钟的时间给他们汇报,即使这样也平均每组不能超过10分钟,因为期间老师需要做点评。
多次尝试后发现头几次几乎所有学生的兴趣都会被调动起来,而且积极参与。但因为人多、组多,能留给他们的表现时间太短,导致课间会有学生抱怨:
有好的想法但未抢到机会发言
最后一个小组的汇报时间常常被无奈的压缩,影响汇报效果
小组成员作了充分准备,但小组太多,每个组限时汇报的时间太短,准备的精华都还没来得及汇报完
因为表现时间短,这一唯一的激励措施不够,强化了大家认为准备不用太过于充分的认知,影响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效果――有人开始降低参与的积极性等
老师点评时间不够,影响了帮助学生实践、实训后的提炼精华、总结经验教训的效果
很显然,独立学院的学生很欢迎市场营销任课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但都纷纷反映现行教学组织形式大大限制了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效开展。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研究独立学院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形式的改革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笔者认为,当独立学院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形式的做如下改革时,就不仅可以落实教学目标与要求,还能照顾到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同时还能使已有教学方法、手段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采用班级授课与特朗普制结合的教学形式2。此形式依然以理论大课为主,另外安排少量时间进行小课教学。小课采取以实践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小组作业评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讨论分析案例等、就某主题展开实训实践,然后在小课上呈现成果,并接收充分的专家点评。值得强调的是,绝不能忽视管理与考核,不然就很有可能会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都得不到落实。
注释:
①班级授课教学形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进行教学的制度。
②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其基本做法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该形式的时间分配大致为40/20/40。笔者认为,如果独立学院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纯粹采用这样的安排是很难让独立学院的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学到系统而完整的基础知识框架的。因次,可以考虑班级授课与特朗普制结合的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曾天山.教学组织形式比较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1992(01).
[2]梁靖云.关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8).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范文5
【关键词】实践向导 高职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17-02
一、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1.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早期主要受普通高等教育学科本位课程体系的约束。随着国内外科学技术和教育领域的广泛交流,在国外高职教育经验的借鉴基础上,开展了能力本位、项目课程、工作导向等模式的课程改革。但课程模式的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岗位能力培养和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是把培养学生较强的工作岗位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的。但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仍然不太适应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着知识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不协调,对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不足和课程内容比较单调不E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现象。这些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质量。因此,解决并改善高职院校的教育课程建设问题,对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
2.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1)对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培养不够,课程目标定位比较的模糊,缺乏功能性的向导。技术和技能两者的培养不能明确区分。造成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和对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岗位能力缺乏引导作用。其次,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对教育模式的考量、教育策略的设计和实践能力培养课程设计中存在不足。最后是课程评价常常以知识掌握程度为评价内容,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标准,忽略了技术技能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评价,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专业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后果。
(2)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的没有实现良性过度,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国家教育政策明示中职与高职课程内容应该做到紧密衔接。但实际上两者的紧密性不强。
二、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是促进学生技术技能的实践能力发展,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的完成企业岗位任务并且有所创新。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不能只注重技术技能训练,而忽略理论知识学习和创新。把实践能力培养和卢纶知识学习相互融合,在课程设计中技术理论知识为主,以工作实践学习为过程,突出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相互融合的重要性。其次,对学生的评价定位要从多方面了解和收集学生学习信息进行评价,给学生正确的向导作用。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由高职教育特色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高职院校生源特征所决定。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教育特色和招收学生的特点,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精确定位。实施因材施教,构建以实践为向导的高职分层次教学课程体系。做到“以人为本,以教育为手段”的理性教育,为实现高素质、高质量、高技能和高创新的新型人才,以达到国家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改善就业现状的教育目标。所以,以实践为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必要性。
三、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实施特点
1.建设以培养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题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是通过“学科到知识,然后在到课程”的过度。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课程体系。在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中,高职院校要有核心决策的专家、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对职业岗位进行差异化分析,制定适合高职学生的核心岗位,对学生的核心能力和专业素质进行评估,从而最终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2.以培养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专业课程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与创新药在实践向导下实现,这就需要课程建设要体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相结合的宗旨。开发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通识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课设以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是对学生职业素质服务和专业服务学习能力的提升。
3.建设适应实践教学需求的专业课程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特色,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寻规律,制定适合每个学生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知识中教授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吸收专业知识、在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并不只是简单的换课本内容,和对课程安排进行调配。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岗位就业能力和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应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把实践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以学生的学习特征和习惯,及个人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为标准,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为学生的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提升了高职教育人才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为高职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丁金昌. 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119-124.
[2]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职教论坛,2015,10:59-60.
[3]杨彩平. 实践导向的高职思政课程改革与创新[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0:226-227.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范文6
关键词 高职数学 数学与专业知识融合 案例驱动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17
高职高等数学的改革一直在进行,最初的高职高等数学纯粹就是本科高等数学的压缩版,偏重理论推导及运算;第二阶段的高职高等数学改革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有考虑专业需要,重新整合传统高等数学内容,一般叫模块化教学;目前为第三阶段,要求高职高等数学内容与专业中具体应用案例一体化、数学与专业具体融合,这只在初步阶段,改革方向符合《高教(16)号文件》精神,有大量相关理论说明这种融合的必要性,但缺乏具体融合实践体系。
本文作者根据多年从事自动化类专业的数学教学经验及锐意改革的精神,对自动化类专业的数学课程在教学内容选择、与专业知识具体融合上进行深入改革,以院级课题形式研究、制定自动化类专业数学课程标准并应用于教学。本文论述高职自动化类专业数学教学内容选择、与专业知识的具体融合实践体系及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属于创新课程改革,本文还对这种创新课程改革被接受情况进行调查及分析,调查对象包括数学教师、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及学生,分析这种课程改革的教学效果及论证必要性。
1教学内容选择
基于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根据数学知识连贯性,同时考虑中学最新高考大纲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因为高职学时有限,不专门开设工程数学,一般意义下的高等数学并不能适应专业教学的要求,从自动化类专业老师的角度理解,高职的数学就是对普通意义下的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及线性代数等课程的整合。
本文作者通过对专业课程调研的途径选择数学课程教学内容,调研方式主要包括:对专业教师咨询、抽样问卷调查、座谈会等,重点方式是找到相应专业理论书,梳理出专业课程中与数学相关联部分,挖掘出对数学知识的隐性、显性需求,整理出数学理论知识模块及专业应用案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经过专业教师审核、改进,然后应用于教学。本文面向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专业,在专业理论课程中,对数学显性需求最大而且是专业核心课程的是“自动控制系统原理及仿真”,学生如果没有微分方程及拉普拉斯变换的数学基础根本无法学习,其它对数学需求较大的课程有“机电系统”、“电子电力技术”、“电路分析基础”、“变频器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经过调研及应用于教学的内容模块如表1所示。其中函数、极限与连续性、导数与微分、积分及应用部分主要偏重思维品质、可持续发展的培养、适当融入专业知识进行教学,微分方程、拉普拉斯变换、级数和傅立叶变换、线性代数初步的教学完全与专业知识融合。
2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具体融合实践体系
高职数学教学既不同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的数学课程,也有别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育,除了教学内容上有所不同,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与专业具体融合上,与普通高等教育比较,融合面更广,与中等职业教育比较,融合面更深。基于专业课程需要、数学教育规律、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把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具体融合的基本实践过程如图1所示。
在教学内容调研过程中,梳理出专业课程体系中数学应用的显性素材及案例,关联到每个数学知识点上。本文针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专业,整理出相关具体案例并应用于教学,在实践中证明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专业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具体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如表1所示。
3高职数学与专业知识融合的教学方法合理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数学教育规律、按数学知识连贯性的主线,充分融合专业课程中的案例进行教学,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耐性,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充分融合的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案例驱动教学法。教学方法设计思路流程如图2所示。案例驱动教学法过程是:案例引入-理论教学-解决案例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决专业中相应案例。
下面以拉氏变换的微分性质及应用为例说明案例驱动教学法。
(1)案例引入。
传递函数概念是经典控制理论中用得最多的一种动态数学模型,它描述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是自动控制理论里非常重要的概念。自动控制中经典环节:比例环节、惯性环节、振荡环节、微分环节、积分环节、时滞环节传递函数怎么计算?
已知系统微分方程为:
c(t)符合零初始条件,输入量r(t)=δ(t),求系统的输出量c(t),怎么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机)
(2)介绍拉氏变换的线性性质、微分性质、特别是在零初始状态下的微分性质,即:在零初始状态下,原函数导数的拉氏变换等于用象函数乘以S,求导几次,就乘以几个S。
(4)案例分析:求下面三个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比例环节、惯性环节、振荡环节。
(5)介绍应用拉氏变换微分性质解微分方程步骤:设函数为y=y(t),在方程两边取拉氏变换解出y(S)=F(S)对Y(S)=F(S)两边取拉氏逆变换得y(t)。
(6)案例分析:(1.2的分析)
(7)课堂练习:用拉氏变换法解电容充电过渡过程微分方程:
其初始条件为uc(0+)=0(就是零初始状态)(8)课后作业:
②前面学习微分方程建立时建立过RLC网络中输出电压随输入电压变化的数学模型:
求这个模型的传递函数。
利用案例驱动教学法,把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充分融合,实践证明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高职数学与专业知识具体融合课程改革的教学效果及必要性分析
(1)对43人的调查,包括数学教师、电气专业理论教师。
问题及分析:①是否认同不同类专业教学内容不同?(分类模块化教学)全部被调查者100%认同;②是否认同以专业中应用案例作为数学教学例题(即数学知识点与专业知识具体融合教学)?14名电气专业老师100%认同;29名数学老师41.8%认同,50.2%不认同,8%认为不一定。
(2)对29位数学教师的调查。
问题及分析:①是否主动了解所教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27.6%主动了解,72.4%不主动了解;②是否主动学习专业中相应的数学知识?20.7%学习,79.3%不学;⑨不主动学习专业中数学知识原因(79.3%不学的调查者答):A:数学是培养思维及打基础的,不需要学。100%认同这点;B:没时间、学不懂。57.7%认同;42.3%认为不一定。
(3)有关高职数学与专业知识具体融合课程改革,对3 15名学生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