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范文1
【关键词】独立学院 实践创新能力 大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46-02
自20世纪90年代,由本科院校结合社会资金兴办的独立学院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成为高等教育一支非常重要的发展力量。2003年国家出台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6号,简称“教育部26号令”),独立学院的发展有了规范和依据。独立学院的出现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独立学院是在长期公办机制条件下国家机制和社会市场机制相结合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顺势选择。它既是中国特殊国情背景下特殊时期顺应高等教育急剧扩展的特有产物,又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合乎逻辑的一种特殊形式。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中国的改革不仅体现在经济体制方面,更深入到基本的民生层次上,如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教育等,教育适应市场化发展的改革也适应了中国改革的大趋势。
一 独立学院发展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的发展虽然是教育改革的一大成果,但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众所周知,大学生教育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这一任务最重要的要求,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本质需要与内在要求。“独立学院不仅要确立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将这种理念贯彻到办学的实践中去,能够践行这一办学理念。”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必须在实践创新方面有突出的能力,然而由于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
1.独立学院在客观上限制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
第一,独立学院的基础资源限制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与母体院校间存在着非常严重的依附关系,在资源运用方面由于自身条件所限,不得不同母体共用教室、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运动场、教师等基础资源,在资源的运用中缺少独立性和支配性,因而很多时候没有独立的场所开展创新实践项目。
第二,独立学院的师资状况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虽然独立学院都在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但由于自身师资有限,往往在很多课程设置上都有赖于母体的师资资源,在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中,母体的师资人员申请和指导的项目占非常大的比重,由于母体师资在教育过程中流动性过大,导致指导的经历和时间有限,学生受到的指导和帮助较小,影响了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第三,独立学院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限制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由于独立学院师资有限,培养实用型应用人才的思想落实不到位,很多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性,实践课程比重偏低,设置学生的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时间与比例不够完善,限制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第四,独立学院创新实践课题数量无法满足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江苏省教育厅对高等学校在校生进行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的立项资助,这一举措大大扩展了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途径。但就资助项目的数量,普通本科3200项,高职高专1130项,而独立学院只有400项,所以独立学院受资助项目与在校生的比例远小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比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独立学院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大学生主观上影响了其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从客观上限制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大学生主观性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很多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淡薄。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很多学生并没有清楚认识自己和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区别,常常受其他本科生的观念影响,大学期间注重考试成绩,毕业之后准备考研,并没有将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放到突出的位置。而且,当教师突出强调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时,往往会被误认为是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歧视,不能正确定位发展方向,创新实践意识不足。
第二,部分学生对创新实践课题重视不够,延迟结题或拖到毕业前结题的学生比重很大。创新实践项目的目的就是为了资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做好课题研究,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果学生只是为了应付才结题,那就起不到锻炼和提高的目的。
第三,学生同指导教师联系较少,独立完成课题的质量较差。由于独立学院的指导教师有很大部分都是母体学校的教师,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较重,单独指导学生的时间有限,这样就更加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和指导教师加强联系,但很多学生不主动联系导师,自己的实践能力较差,所以实践创新项目完成质量很差。总之,学生主观方面的问题使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 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方法
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受到主客观各方面的影响,但创新实践项目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一定要发挥好应有的作用。虽然很多客观方面的原因并不能一劳永逸地得以解决,但要立足于实际,寻求更好的工作思路,使这一项目更好地服务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战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1.注重独立学院实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宣传,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
独立学院发展必须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让学生从意识上对自己大学四年的规划方向有基本的判断。对大学生的理念教育可以通过榜样引领、理论引导等多种途径,使学生明白独立学院的竞争力在于人才的“实用性”,明确创新实践能力对大学生来说是很好的锻炼方式和途径,应该积极利用这一途径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形成创新实践规划,形成梯队培养模式
在新生入校时对新生做实践创新能力重要性的宣传与演示,提高大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的规划意识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意识,根据年级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给予不同的任务要求,使大学生毕业之后具有独立的做事和与团队协作做事的能力。大一年级学生主要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大二的学生要求注重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大三是最为关键的时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形成特色的创新实践项目,到大四则主要总结团队的成果,强调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3.以学生为主体,创新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体制
由于独立学院具有多方面的特殊性,因而必须对教学管理体制进行适时的变革,变革的根本原则应以学生的需要为主体,“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是独立学院教学管理改革的方向”。在创新实践课题的设置方面,要尽量贴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更多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着手,让创新实践项目真正起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 结束语
对于独立学院来说,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大学教育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尽管目前的独立学院在实践创新项目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对大学生的观念引领,搭建大学生实践创新梯队培养模式,创新教学管理体制,一定能够更好地促使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获得长期的发展。
参考文献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2-100-2
0 引言
学习能力是伴随着人类始终的一种能力,也是人们社会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学习能力是衡量个人综合素质的标尺,一方面学习能力是衡量个人社会竞争能力强弱的标准。因此,学习能力的构建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大学教育是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人能力提升的重要机构,其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从而从根本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提升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
1 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逐渐发生了改变,更加趋向复合型人才需求。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具有“两个重要性”。第一,具有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是保障学生的终身学习的关键。人的一生之中只有1/4的时间是在校园生活中度过的。而学习确是终身性质的,“活到老,学到老”是人生价值观的直接体现[1]。自我学习能力是衡量人基本素质的标准。因此,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的是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的人才,从而始终贯彻“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观和学习观。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保障学生终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大学生未来人生道路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因此,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具有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具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包括行为学习能力、思想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可以说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2]。良好的行为学习能力、思想学习能力、知识学习能力能够从内在和外在上强化学生的学习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其社会性的培养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具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2 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困境
2.1 大学生学习观念更新
在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大学生学习观念更新困难的困境。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大学生从根本观念上进行改进,这样才能够多层次的对自我进行总结,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实现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3]。但是,目前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在其教学上落实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理念,但是在实际教育改革中缺少对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导致学生无法从根本上实现自我学习能力的改进。
2.2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单一是当前我国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创新培养中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其不仅表现在思政教育教学中,也是各学科教学的通病。在大学生思政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采用了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式结合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应用缺少多样性,均是以单一的一种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严重制约着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2.3 教学目标不明确
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需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培养途径的创新。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其教学目标较为广泛,缺乏针对性和明确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明确的确定自我学习的重点,严重制约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2.4 缺乏学习方法培养
大学教育的根本是使学生掌握学习技能,“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是大学教育的根本。在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思想认知方法的培养,而不是单一的对其进行思想、观念和认知的灌输,强制性的培养学生的社会性[4]。当前我国大学思政教育正是缺乏“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育根本的落实,没有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培养,导致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较低,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2.5 自我认知能力差
自我认知能力是自我学习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在大学生思政教学中过分侧重对学生统一认知能力的培养,缺少对自我思维分析,实现学习、生活问题解决的能力的重视。大学生在其思政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应该体会教育的中心内容,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发散思维,寻找自我认知,从而构建自我认识能力。因此,目前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差是其自我学习能力提升的最大困境之一。
3 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创新优化途径
3.1 转变大学生学习观念
针对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进一步转变大学生学习观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实现大学生学习观深入转变。在构建社会主义教学理论体系和思想中加深学习观与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强化学生学习观的改变。此外,在转变大学生学习观念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增加知识和记忆再现的方式为大学生树立高层次的应用自我学习观,从而逐步转变大学生学习观念。
3.2 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利用“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协作式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大学生思政教学中自我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学课题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中建立以提升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目标,利用教学活动和教学课题,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由浅入深的实现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3.3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明确主要是指将学习目的设定为提升自我修养或提升自我职业技术能力。目标的创建需要根据大学生思政教育进行阶段性建立,使学生在善于学习的过程中以小目标的实现,带动大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此外,在教学目标构建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两种,内在目标主要是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提升,外在目标主要是对大学生自我学习行为的提升[5]。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从根本上实现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3.4 加强学习方法培养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根本教学目的。在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自我摸索适合自我学习的方法,以探索和质疑学习法,强化大学生自我学习方法,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3.5 强化自我认知能力
强化自我认知能力主要是从大学生观察视角出发,强化学生对事物和问题观察的视角,从而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强化自我认知能力。此外,构建社会生存活动、社会认知活动等,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自我认知能力。
4 总结
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面临着大学生学习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方法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差等困境。因此,未来在创新提升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途径的过程中可以从转变大学生学习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学习方法培养、强化自我认知能力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完善和改进。以期进一步从根本上保障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高效性,促进我国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人才的培养贡献微薄之力,为社会建设输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陈广正,陈钧.试论非正式学习视野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6,10(01):84-86.
[2] 刘奕岑,巫国义.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2(09):238-239.
[3] 王军,田春英,吕迎,等.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是提升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新途径[J].经济师,2015(05):189-190.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范文3
摘 要 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是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高校培养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就成了一项紧迫的任务。本文概括了体育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了培养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途径。希望能为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创新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体育创新能力 大学生 重要性 途径
21世纪将是高等教育发生划时代变革的世纪,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开拓意识和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作为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其教学必须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相适应,进行同步改革并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如何培养高校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便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除了学习专业的知识,发展智力与能力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培养体育创新能力。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适应新的形势,运用新的方法,开拓和研究新成果,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总结,寻找一条适应我国高校的体育创新教育之路,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一、创新与体育创新的意涵
创新(Innovation),其来源于拉丁语,英译为:(bring forth new ideas)。此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德(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其认为新的或重新组合成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进入经济系统的过程便是创新。定义包含了“新”、“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三种不同层次的要素,明确指出“独创”,“变通”和“精进”都是创新。
我国朱永新教授在其主编的《创新教育论》中,将体育创新界定为:“是指创新主体在特定的体育运动领域中,对创新客体在现有体育运动理论与技术实践基础上所进行的发明或改造且实现一定社会价值的创造性活动[1]。”
二、培养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
时代在呼唤着创新,我国体育教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人才主要类型侧重于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然而目前体制下,我国体育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因知识面窄、专业不够扎实、综合素质不强而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原因是创新能力匮乏,进一步究其深层原因是与创新教育相脱节有关。
(二)是教育部颁发的高校《体育与健康大纲》中的题中之义
高校从2002年9月1日起全面实行的,由中国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中,有这样的明确规定:高校《纲要》要落实以人为本,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增强体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因此,开展高校体育创新教育,设法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纲要》的题中之义。
(三)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策略选择
高校开展的素质教育就是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以开发大学生的潜能为核心,以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在体育教学开展的体育创新教育,也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扬学生创新精神为宗旨,因此,体育创新教育也是当前普通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策略选择之一。
(四)是实现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基本要求之一。高校大学生对新事物也颇感兴趣,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体育教师要抓住这一个性特点对大学生进行体育创新教育,体育教师要设法调动起大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思维,满足他们个性发展的需求。为此,开展体育创新教育也是实现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2]。
(五)是大学生就业的需求
由于受大学扩招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甚至出现了一个就业岗位就出现上百名大学生竞争的局面。在现在的人才招聘会上,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在引进人才时,从可持续发展和未来激烈市场竞争的视域出发,很少再关注大学生在大学时代的考试成绩和管理经验,而是已悄然转轨到是否是“创新性人才”的维度。所以,高等体育教育要善于抓住机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型的体育人才,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需要。
三、当前高校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首先要加强体育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教师,才会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从科学的角度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只有体育教师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才能教会大学生如何学习。因此,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要着重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体育教育创新能力。要求如下:1.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树立全面、正确的师道观和责任感,不能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求异性和发散性思维,去探求未知,开拓未来。2.高校体育教师要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将科研看成是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推进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3.在日常教学中,高校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创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要坚信每一位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个性特征,因材施教。4.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更加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大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提问[3]。
(二)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唤起大学生创新意识
高校体育教师要以情导教,充满活力,着装整洁得体,场地器材布置井然有序,给大学生以美的享受;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向上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运用生动、形象、精炼的讲解,正确、优美的示范,和蔼可亲的教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情绪得到感染,产生跃跃欲试的学习欲望,运用于教材有关的异闻趣事,讲解教学的基本知识点,通过不同形式,拓展教学的想象空间。如使用夸张的体态动作等不同方法,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在充满趣味娱乐中,启发大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不断地在教学活动和交流中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良好的知识与技术迁移习惯,改变大学生的思维定势[4]。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课堂是实施创新性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仅有一种教学模式来教学会造成单一化、简单化,而客观上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对象、环境不同而对教学模式整合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重教轻学、重知识轻方法,重应试轻应用、重继承轻创新等弊端,因此必须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格局的束缚,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体育课堂教学格局。第一,体育教师要转变角色,变主讲为主导。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体育课中举足轻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表现在教学中的组织,启发和鼓励三个方面。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第二,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增加教学的知识信息量,给大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学习思路、练习方法、运动参照,调动学生的求知积极性,培养大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创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新颖的教学方法,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选择,合理地组合和正确运用,适时运用引导式、指导式、启发式、发现法等教学方法,避免强调那种整齐的对立,让学生从被迫状态下解脱出来,进入到积极的、宽松的、和谐的学习状态,形成双向互动。让大学生多一些参与,多一些满足,少一些禁锢,教师要授之以渔,从而奠定大学生形成体育创新意识、发展体育创新能力的基础[5]。
(四)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在现实教育实践中,许多人一提到教育,强调的就是人的个性化,甚至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发展人的个性心理和个性倾向性,只要发展了人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性格、气质,就以为达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目的;只要激起了人的兴趣,引发了人的多种需要、爱好,铸就了人的坚强意志,抑制不良情绪,就以为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诚然,人的个性发展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多样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对培养人的创造力和个性化的社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尊重学生,发现个性。对有棱角的学生,教师要见怪不怪,要主动接近他们,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每位教师必须善于不拘一格看学生,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做新时代的伯乐。其次,创设环境,培养个性。当大学生的个性、特长表现得很明显、很强烈的时候,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发展大学生这些积极的个性与特长。反对强求划一的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和发挥个性、特长相统一的教育原则,使大学生的创新个性得到积极的培养。最后,因势利导,发展个性。培养大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大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大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如组织课外竞赛活动,多给大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五)改进现有的考试方法和评价制度
改进现有的考试方法和教育评价制度,从而体现教育使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体育教学评价必须重视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注意客观反映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创设开放的考试环境。改变以往那种以体能和技能来反映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制定出能够准确体现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科学评价体系。在评价教学内容上,应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创造力的考核,要把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能力的重要评价因素。在评价教学方式上,要坚持灵活性和多样化,可提倡大学生间互评、大学生自评和结合教师的评价。在评价标准上,要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在整个评分中所占的比重,以利于确立正确的体育教学目标,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育人目的。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高校体育教师要具有体育创新教育的能力,然后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改进现有的考试方法和评价制度等方法来共同提高当前大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实现高校体育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与纵深推进。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创新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5.
[2] 林金茹.高校体育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与对策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
[3] 高燕华.高校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12.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范文4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能力;基本途径;方法
中学是培养和输送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历史使命。中学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自身鲜明的特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独特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考、实践的机会。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教育的步伐,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与方法,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创新能力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动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1. 体育学科的鲜明特性 体育学科具有极其鲜明、突出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践性 指的是“寓教于动”。体育课需要通过身体实践活动。
(2)整体性 指的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3)社会性 体育课程本身具有显著的社会性。
(4)差异性 是指个人身体条件、性别、地域、气候、场地设施条件、学校体育传统等。
(5)复合性 指的是体育课程目标非单一性,体育课程融知识、技能、身体、精神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教育为一体,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6)非阶梯性 指的是体育课程内容、手段的非阶梯式排列。
2. 体育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利用体育教材内容价值。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体育学科教材内容体现时代性、健身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着眼于掌握体育技能、技术,更主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促进提高,使“生命之树”长青,有充沛的精力去攀登科学高峰。
(2)加强左侧肢体练习。许多较高级的知识功能都集中于右半脑,右半脑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左手运球、投篮、打排球、打乒乓球,左侧平衡等。实现对全脑的开发尤其右脑机能的促进培育和左、右脑密切配合协调发展,利于人的潜在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3)自行创编成套动作。体育课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易到难系统掌握、复习教学大纲规定技术动作;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简单易学的各种技术动作。
(4)学生自选技评项目。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成绩考核办法,规定技评项目必须三项,而其中一项可让学生任选有兴趣、有特长的体育项目进行技评考核。
(5)更新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身体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建立在教师良好素质基础上的。因而,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过硬的运动技术,还要有广博的知识,较好的表达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开拓性的思维观念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3. 体育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3.1 发现法。发现法用于体育教学,其突出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例如短跑教学中采用发现法教学步骤:
(1)设问:你在50m跑中,用多少步跑完?
(2)观察:让学生相互数出同伴50m跑的步数;
(3)启发思考:每人多少步数合理?
(4)讨论揭示:学生经过讨论教师用挂图、录像结合讲解,提示步频、步幅与跑速关系及霍夫曼提出的步幅/身高=1.20,步频(s)x身高=8的指数法为依据来衡量步幅与步频的合理搭配。
(5)验证,学生根据自己的身高,在不减速的前提下,在跑道上按标志点跑,看哪种步长比较适合自己。
(6)实践提高,50m反复跑,摸索改进技术。
3.2 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途径,各体育项目的技术、战术、规则、练习方式、场地器材等,老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范文5
【摘 要】随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全球化迅速发展,人才素质也进一步提升,近期主要目标以提升创新意识为主。当今发展以创新人才为目标,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的主要要求。通过课堂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是培养学生的最直接手段。创新教育十分复杂,在高中期间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任务也非常艰巨,在此期间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需要注重老师的素质,全方面进行配合,结合所学内容,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关键词 高中数学;培养;创新意识
随时代不断发展,越来越注重对全方面发展人才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其中主要的一方面。当今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将培育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作为主要探究对象,将高中课堂中的数学对其进行结合,从而进一步发展高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具有一定难度,任务艰巨。落实于素质才是创新教育中最有效的。因此,本人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进行了探究。
1.高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抛开旧的落后的,创造新的先进的。具有创新意识是当代人才的标志之一。中学生在创新中具有以下特点:有相对的新奇性,对于中学生来说问题和解决过程都具有新奇性和吸引性,激发其好奇心,对其进行不断探索,从而达到创新。有相对的独立性,经过独自经历,独自思考,独自探究,独自进行解决,从而得到自己的见解和收获,从而丰富自己的认知能力。且在此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有不同特点,学生通过各自不同见解和创新意识,独立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进一步将其精神带入实际生活中。发展过程中,老师应因材施教,从不同方面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自觉产生创造力。
2.高中数学课堂对学生创新能力有所培养
高中数学是高中全部课程中最具有创造力的科目,通过学习数学这个科目可以对脑部发育有所促进,培养学生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性。通过不同方法对于数学题目的解出,使学生充分进行思考,增强其创造力的发展,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解题思路灵活,激发创造力,经常对数学题目进行思考,不仅培养了学生踏实的性格,还促进了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探究的好习惯。从而将其创造力发挥在平时生活中,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数学知识技能是学生学习中必备的技能,也是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知识改变人的命运,好的学习知识的技能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学习的数学知识越多,数学的思维能力就越强,想象力就越来越丰富,从而大脑自由度大,创新能力就越强。提升数学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4.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增强其课堂中再创造的能力,通过学习数学,讲解其中一种解题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从而进行再创造,从而进一步提升其能力。创新思维具有创造力,较为灵活,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此能力。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其进行创新。通过多种途径,例如网络,杂志等为学生提供有利发展环境,增近其创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其大胆假设,对问题具有怀疑精神,不断摸索创新,保持好奇心,并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意志。
4.1实施过程教学,诱导创新
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地点,传统教学比较死板,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值得理论的记忆,而忽略了知识的发展与创新。影响了学生潜能的激发。当代不断进行发展探究,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知识探索过程,对知识进行迁移,创设相应情景激发学生认知的动机。教师也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对学生的数学思考方法进行渗透,指导其正确激发和运用其创造力,通过数学学习,提升学生推理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指导并督促其建立系统化结构,从而具备此种能力,系统学习后进行灵活运用,并升华到现实生活中。
在学习中发掘数学的趣味与美感,补美创新。数学具有诱人的逻辑美,并具有深邃的特点,数学思想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对培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所学问题串成线,对其进行探究,提升整理总结能力和洞察力。将思维的创造与跳跃性暴露出来,老师进行积极引导,从而进一步提高认知能力。并且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讨和思考,从而做出合理推断,不断变换解题思路,归纳方法,构造思维方式,不断推广隐申。
不断进行评价与小结,不断在自己和老师督促下挖掘自身的潜质,提升创造水平。通过不断总结,使学生思维更加有层次,和更具针对性。对学生思维进行分步,从而对思维方式进一步完善。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提高其认知能力,对错误及时修正,从中反思获得更多收获。教师进一步提升水平,及时引导,促进学生,使其创新性更加有效,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4.2实施开放教学,进行探索创新
问题不必要有解,答案也不需要唯一,条件可以剩余。学生可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开放题特更能体现学生们之间的差异,通过学员之间的探讨,彼此得到进一步发展。
5.运用数学技术,开拓创新
运用数学技术,创造有效的认知情境,更好的创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数学是现代化不断发展的产物,高中数学有助于增强学生们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增强其积极性以及信心。这种学习将对日后产生巨大影响。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促进了创造力的不断发展,高中生们应正确把握机会来提升自身的创造力,老师也应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更进一步发展,从而提升学生全面素质。高中数学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朱红梅.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4,(11):53
[2]丁会杰.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A),2014,(1):160-160
[3]赵玉平.浅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A版,2014,(3):96-97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范文6
关键词:校企协同 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 素质拓展
引言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志在《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中也强调,要大力培养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建设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教育培养体系,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成长链。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关乎国家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是提高高校办学实力、学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根本保证。高校要造就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开展科技创新素质教育,它是大学生素质提升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培养适应竞争型人才的必要途径。
企业和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两大主体,两者各有其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创新目标。企业的优势在于能够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以及对技术成果的商业转化,其目标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高校的优势在于对创新技术成果的研发以及创新知识信息的聚集,其目标在于寻求知识资源的增值和技术成果的转化,校企协同创新能够有效互补双方资源以实现更大创新效益。[1]
一、 校企协同的涵义及其作用
所谓校企协同创新,就是将高校与企业的资源和优势进行合理的配置、全面的共享和有机的融合,以推动产业、技术和产品创新,推动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
校企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定位、资源和能力、发展目标上存在差异,必然形成不同甚至是潜在对立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高校的优势是基础研究、专业人才、知识及技术信息、研究方法和经验;企业的优势是技术的快速商业化、相对充足的创新资金、生产试验设备场所、市场信息及营销经验。而校企协同创新的“协同”,就规定了校企协同创新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大异质系统的资源、优势等的配置。在校企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市场在配置校企双方资源、优势和要素等方面的基础性地位,尤其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互动发展。[2]
二、 校企协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及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学生的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学生理论知识的重要补充和有效延伸,是对书本知识的深化和实践,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推动高校学风校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许多高校通过给大学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科技竞赛等机会,帮助大学生培养科技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使大学生在创新精神的驱动下不断实践,使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我校是一所独立的民办普通高校。三本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挑战自我,勇于创新,促进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我校在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科技创新活动机制有待完善,二是学生和教师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平台较少,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校内实践课程和社会实践机会较少,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也制约了创新活动的开展。
三、 校企协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涵义及实践途径
1 科技创新素质的内涵
大学生综合素质指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发展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主体特性和品质。大学生综合素质包含基础素质和拓展素质。基础素质主要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三部分构成。拓展素质也称能力a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它包括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以及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方面问题的能力与水平。科技创新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素质的结合,集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求异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为一体的综合性素质,是人的全部知识智能结构的最高层次。[3]
2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提升的实践途径
3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学生发展自我、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我院着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团队的平台作用,目前已组织构建起三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团队:以参加各类科技竞赛为目标而组建的团队、围绕课题项目或教师的项目而组建的团队和以校企合作形式建立创的新实践基地。针对科技创新团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办法,不断凝炼先进的团队理念,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实现团队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及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情况纳入素质拓展体系。因此,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有利于以此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参与热情。[4]
4、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
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是指通过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充分利用高校的专业优势和企业的生产优势,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生产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在建立固定的大学生创新基地的同时,还应广泛深入地进行校企合作,积极地寻找和联系一批专业对口、适合本校特点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学生的实训、实习基地,为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供必要的场所,为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5、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一项综合性高、应用性强的学术研究活动。对实验场地、设备、师资等条件的要求也比较高,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部分高校的实验室对大学生而言只是半开放的状态,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因此,加强实验条件建设,建立创新实验室,向大学生开放,为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技训练水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实验能够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校企协同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方法途径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拓展的过程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立体的培育体系,是实现校企协同的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方法途径。
1、建立全新的评价、激励、管理机制;完善各种管理和奖励制度,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支持和奖励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有资金保证;加大科技创新典型宣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5]
2、建立系统的竞赛机制和完善现有的竞赛体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系统培训的基础上,通过各类竞赛活动,培养和发现一批尖子人才,系统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3、建立系统的创新活动和完善实践培训体系。分别针对大一、大二、大三、大四阶段学生各自的特点,建立符合学生特点的创新活动和培训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原动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对产品开发及申请专利的意识,开发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潜能。
4、以课程教学为纽带,渗透创新素质教育。根据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素质教育思想观念,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方法,介绍学科前沿发展信息,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极具重要作用。这也是开展创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6]
5、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建立创新实践基地,是搞好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建设一个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并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对培养具有真正创新素质的人才意义重大。
五、结语
面对社会对创新人才的急速需求,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高校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发展要求,以创新能力提升为契机,树立以人才培养为本理念,实现学校与企业及其他科研机构的协同发展。通过体制创新,构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协调并进的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7]
总之,校企协同创新要打破阻碍发展的壁垒,共同培育、激励发展,才能建立起良好的资源整合机制,从而迅速带动其他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协同创新,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提升企业发展活力。我们将充分整合大学和企业的创新资源,积极推动和参与校企协同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倩铃.科技创新引领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的实践与探索―以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 [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3).
[2] 马志强,李 钊,朱永跃. 基于校企协同创新博弈分析的高校服务价值提升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2).
[3]许霆.论校企协同的机制创新 [J]. 教育发展研究,2012,17.
[4]贺素霞.三本院校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11
[5]邓广福.如何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J]. 文教资料,2011,4.
[6]李登伶,刘文杰.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初步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2,(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