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思维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思维特征范文1
(一)紧扣教材,选择创新思维训练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特长,引导学生善于突破常规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如在人教版小学科学《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创新思维发展策略。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大胆设想,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不要人云亦云,既要训练学生的创新语言,也要训练学生的创新行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特的观察能力以及联想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问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学问卡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并将自己质疑问难的结果写到学问卡上。如在《铁生锈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置学问卡上的问题,当学生独立完成必修作业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完成选作的教学内容,并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写到学问卡上,以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课堂授课中更好得把握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多媒体辅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创新思维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手段,针对学生的特点设置多媒体课件中的创新问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的能力。教师在出示科学问题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事物特征或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要善于从不同的观察点来进行思考,要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见解。教师要舍得在课堂上放手,要能够将学生的思维特点与教学内容整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相应的创新内容,要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尊重爱护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得到创新后愉快情感的体验。在多媒体课件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设置多媒体课件中的创新问题。
(二)教师要运用多媒体创设创新问题情境。
教师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创设创新问题情境。如教师在科学课中要求学生印一张完整的叶子,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印叶子的过程。当学生观察到印叶子的方法之后,就可以结合多媒体展示的方法加上自己的创新思维进行创新设计。教师要注重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创新的兴趣。当学生完成创新设计的时候,要给每个学生评价的权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无错原则”。教师在科学课上不但是学生的良师,更应该是学生的益友。
三、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创新教学方法
(一)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任务已经单纯又原来单纯的“传授知识”改为“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创新能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如在《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精心准备教具,让学生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为学生创造悬念。
(二)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方法,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教学中产生浓厚的科研兴趣,在试验中要先扶后放,让学生能够运用独特的创新方法解决相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分析事物的前因后果,运用科学的概括方法寻找科学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结语
创新思维特征范文2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 创新思维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为了进一步加强本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竞争力,纷纷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我国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一个核心目标[1]。
1、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创新思维的优势
1.1历史诠释学的启示
历史学科的主要特征是其过去性,这一特征就注定了过去的历史是不可改变和重现的。但是,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解读却是具有多样性和时代性的,是永远也不可能停止的。“既然每一代都有它自己的困难和问题,因而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观点,那么每一代都有权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看待历史和重新解释历史,——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每一代都有权来做出自己的解释”[2]。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自由思考的空间。任何对历史的解释都是一种与智者的对话、沟通,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在过程中生成的是一种自我的创造、一种有意义的创造,能有效地培养思维。
1.2历史内容的丰富性
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政治、地理、军事、经济、文化、科技、艺术、外交、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纵横交错,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把历史与政治、语文、地理等其他学科的内容联系起来,积极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3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方面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同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它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对历史思维要求的宏观战略思维方式和具有历史纵横感的比较思辨能力上,如果能在历史学习中真正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那么,由历史思维所引发的智力活动不仅具备一般意义上的创新思维特征,而且可以达到较高的层次。历史的智慧是人类智力活动达到高级程度的产物,也是其他创造性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基础。
2、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
2.1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师生之间交往频率的增加,心理距离的缩短,情感沟通的共鸣,也是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发挥主动精神的催化剂,对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成效的取得会起到促进作用。因为知识的交流是在感情的交流中进行,感情的交流在知识的交流中加深,相融的师生心理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只有在相融的师生情感中,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其上进。
(2)引进必要的历史资料。一般教材往往限于篇幅和教材独有的严肃性,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和多样性的背景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资料的内容越丰富,越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就越能给学生的智慧和认识的成长提供理想的环境。历史资料在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情境。其次,在具备了更多的相关历史知识和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独立性地创造性地探讨,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变通性、新颖性,有利于培养创新性思维潜质。
2.2提倡探究式学习
在历史教学中,还可以实行探究式学习,在探究活动课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思维。历史探究活动课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和形成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参与意识为中心,以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为主要特征的新型课。
所谓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式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学习,要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利用收集和分析的资料、信息获得直接经验,这样不但可以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敬业意识。同时,由于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探究式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创新思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创新思维需要鲜明的个性作保障。大凡创新型人才,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个性与思维品质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勇敢和冒险的精神、独立性、自信心、顽强的创新意志、乐观的态度、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等几方面。
在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创新的素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都有极大的借鉴作用。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发明家、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他们在成功的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对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例如:司马迁忍受侮辱著《史记》;曹雪芹十年艰辛著《红楼梦》;哥白尼坚持日新说,不迷信权威的历史实例是培养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好素材。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对社会进步、人类幸福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和他们享有的崇高声望,也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巨大的创新动力。学生在阅读这些伟人的传记材料时,会具体了解到伟人们的创新思路和创新方法的,这对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3、结论
总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应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掌握好历史基础知识这一创新思维的源泉,加强教师的素养以及在教材中增加创新思维的内容。创新思维培养的最终效果,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创新思维特征范文3
关键词:中职政治;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8-01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政治学科作为中职教学中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肩负着端正学生思想理念,提高学生是非标准,活跃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任。然而现阶段,由于中职学生文化素养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之政治理论过于枯燥乏味,在传统填鸭式、机械式的教学模式下,容易使学生滋生厌倦、无趣等教学情绪,造成对政治教学的不重视,白白浪费了创新思维培养的宝贵资源。另外,受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在升学考试、分数等大棒的指挥下,老师过于重视对学生答题技巧、解题方法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如何在中职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点
创新思维是指以强烈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为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实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创新的思维具有发散性、深刻性、独创性等方面的思维特征。思维的创新需要对知识结构进行重新论证认识,这种独特的品质对推动文学艺术创新和发明创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中职政治教学的创新思维培养对策
1、创设温馨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教师完全占主导地位,课堂上不少教师针对政治理论以及政治概念进行枯燥乏味地讲述,学生便成为机械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根本没有思考问题的空间,长此以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在这种高耗低效的情况下,政治教师必须坚持人本主义的原则,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温馨、民主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开放活泼的氛围。而只有这样轻松活跃的环境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转变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场所,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指导地位并重,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与教师传授知识同样重要。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一堂优秀的课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主发挥、主动交流、自我展示完成的。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认为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是随着学生发现问题不断增长的,它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土壤,提供适合的温度,在适宜的环境中使思维得到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问题设计,向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问题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提出问题,要有思维的深度,能够引起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的矛盾冲突中去探索、去把握、去发展。
3、优化教学方式,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反复的考量,这样才能做到适时的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时采用“辩论式教学”:辩论赛是锻炼学生口才和思维反应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先提出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辩题,比如:“初中生应不应该带手机上学”。这样,把这项辩论赛的程序交给学生去组织,学生之间沟通较方便,这样更有利于活动的组织,而且还提升学生的兴致,开发其创新思维。同时学生为了争得荣誉,会进行全面的搜索信息,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得到了充分展现,同时,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会了融会贯通。在探索中寻找答案,在创新中阐述观点,做到学以致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同时提升了创新能力。
4、精心设疑,驱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政治课堂,教师所传授理论知识是以概念或原理的形式出现的,学生的知识含量和阅历还没达到一定的水平,对一些理论还不甚了解,这就需要教师把理论知识与学生比较熟悉或贴切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设疑,使学生带着疑惑进行探索创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探求未知中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在进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授课时老师可以适度的提出质疑:适度消费就是合理消费吗?什么才算适度消费?什么又是合理消费?这一质疑,激起学生思考的浪花,通过质疑、释疑的师生互动活动,学生创新的火花得以点燃。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层的去理解运用知识,从而达到思想上的创新。
5、建立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思维上的创新开发,是主观心理需要(包括兴趣、爱好、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等)和客观外界刺激(包括身边的榜样感召、相互竞争、环境熏陶、语言刺激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老师要培育和发展学生思维上的创新,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坚持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亲切友好地接触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对学生优良的行为、新颖的思维要给予鼓励性评价,对同学们在实践中的偶然失误要持宽容态度,允许、教引同学们自我发现问题,自我矫正行为,要引导、提供自由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机会,为培育学生的思维上的创新建立优良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 虹.探究生活化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开展[J]. 山海经. 2016(02)
[2] 林丽洪.政治“一例到底”教学方式浅谈[J]. 中学课程资源. 2016(01)
[3] 崔 晋,魏菜苹.浅析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路径[J]. 长江丛刊. 2016(02)
创新思维特征范文4
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成绩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创新思维;质疑;合作;探究;实践;数学教学
Abstract: Thinking is what we normally think of innovative thinking is thinking different. Conventional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breakthrough is the unique manifestation of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of students is the core of quality education were mission i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vocational schools an effective means of teaching.
Key words: innovative thinking;question;cooperation;inquisition;practice;mathematics teaching
数学教学一直是本校基础课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尤其对招收的初中毕业生来说,由于其基础和理解能力差,使得数学教学成为师生都为难的一门课,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大部分学生虽说记了几个公式、定理,但不求甚解,不能灵活运用。部分学生甚至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数学,作为数学教师看了心理不知是什么滋味。于是笔者针对现有的生源和教学条件,积极和学生沟通,摸清他们的知识基础,努力探索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在探索新教法和学习新课改的过程中,笔者认识到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成绩的有效手段,下面就此谈几点认识。
1创新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新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创性、求异性、批判性、发散性、灵活性、联想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不是天生的,而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小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只有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提高。
2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
数学作为一门实用性、逻辑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其独特的优势。同时,创新思维又对学好数学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应当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2.1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主观体验。传统的课堂教学定位是教师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是“领衔主演”,少数学生是“友情客串”,多数学生是“观众”。忽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也阻碍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新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发展途径的个体。注重对个体感受的关注和个体经验及价值观的自我构建,把学生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体,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综合能力,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施素质教育。我们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就行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单纯的知识传授功能,更新教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2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是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也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关键因素。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以活跃的思维为前提,而活跃的思维是由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的。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与学生应是平等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二是努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了解、理解学生。三是尊重、赏识、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选择、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赏识学生,发掘他们的优势,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在学生犯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的学习之中。美好的情感使学生变得聪明,师生关系的情感交融激活了创新的动机,点燃了智慧的火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3鼓励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创新从怀疑开始,思维的独创性是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它是以大胆质疑,勇于挑战,不盲目唯从,不迷信权威为前提的。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就是一种批判精神,思维的批判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的提问质疑不仅可以锻炼其思维能力,而且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探讨问题的答案,还可以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如在讲直线方程时,教师曾经出过这样一道题让学生思考:河岸(直线L方程:x+y-3=0)的同侧有A(-1,1)、B(2,-3)两地,若B地失火,某人从A地出发到河中提水去B地救火,问此人应如何走法速度最快?本来目的是考查学生直线方程的有关知识,多数学生也正是如此,先求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再求A′B方程,确定A′B与直线L的交点。而有一个同学突然站了起来:“老师,这道题不好做,因为提水救火时空桶、满桶速度不一样”。粗一想以为学生是故意捣乱,不禁火苗直窜;细一想这位学生的话很有道理,学生考虑问题比我全面,正是学生的大胆质疑提醒了原题不够严密。对这位学生不但不应该批评,而且应该表扬、鼓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4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根本
“主动、探究、合作”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模式,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个好的数学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恰当的给学生思考,尝试、展示提供一个舞台,把探索问题的过程交给学生,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大都采用魏书生老师倡导的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首先要明确本堂课的任务、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学。正如魏老师所说:教师不要把自己当作演员,而要成为教练。引导、指挥学生学这学那,让学生主动地学,积极地参与、认真地思考,而不仅仅是观众,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体现,也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把讲解、展示的机会让给学生,这样既锻炼学生,也促进了他们进一步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学习兴趣。此外,每堂课上适当组织竞赛也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如讲《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时,我们搞竞赛看谁默写得快,就限定2 min时间,看谁写得多,教师刚说完“开始”,大家就全身心地投入竞赛之中,比赛结果,除5名同学外,其余同学在2 min内都写完了5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讲《诱导公式》时,大家感觉容易混淆、弄错。教师采用背诵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对。结果5 min时间内,所有同学们都背下来了,最快的同学背下来只用了3 min。一节课有一两次乃至三四次短时间的竞赛,使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的思维有张有弛,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的教学模式就是不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教师与学生共享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学的重心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良好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根本。
2.5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保证
创新思维特征范文5
关键词:意义;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表现在对美术作品的创作和对美术的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种思维形式,它具有灵活性、精致性、流畅性、新颖性、敏捷性等特征,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贯彻于教学中,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意义
1.有利于创新意象的生产
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而美术又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创作过程中离不开对现实实物的观察和呈现,而这些呈现就是意象的主要来源。学生在对实物进行创造,整合形成心理意象,而创造性思维又是借助于形象和抽象的表现来产生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意象的产生。
2.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法又灵活多变,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美术又是崇尚对美的追求,美又具有广泛的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内涵,这些都给学生的美术活动提供了更加自由广阔的创造空间,而这些十分有利于学生想象的发挥,促使学生思维的活跃,能够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发现。再者,小学美术对学生直观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发挥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正如学生的观察力越高,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他的创造能力就越高。美术来自直观形象的观察,学生通过美术展示生活中的美,学生通过对意象的重组创造,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美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创造人的真情流露,引导学生体验这些情感,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积极进行创新。之于情感的丰富,美术又具有极强的审美性,在教学中充分结合学生的情感、审美,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原则
1.自由平等
不同于理论知识的条条框框,美术作品的创造是多种多样的,是学生对自我感知的一种呈现,因此,基于美术学科自由性和创造性的学科特点,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平等的创造氛围,让学生在自由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创造,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多鼓励,拒绝批评
美术创造是多样性的,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一方面,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又乐于表现自己,但是,他们又非常敏感,甚至一个小小的举动都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的发展离不开鼓励,这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有利助推力。因此,实行鼓励教学,拒绝批评教学是基于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施行的。它能很好地保护学生的创造兴趣,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创造空间,学生在得到鼓励的同时,更乐于进行创造,从而提高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
1.构建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小学时期尤其显得强烈。”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就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究机会,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体验创新的乐趣,激发学生更加乐于进行创造。
(1)创设开放的探究环境,让学生在自由、民主、平等的环境中积极进行创造
开放的探究环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
如,在画面部表情之前,可以让几个学生分别表演一些脸部表情(喜、怒、哀、乐),学生不仅乐于参与这样的学习,教师因势利导示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思维自然活跃起来。
2.合理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好的评价能够很好地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小学生对教师是崇敬的,往往重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甚至有的学生以教师评价作为权威的评价。因此,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十分重视评价教学,切实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1)科学合理的评价
科学合理的评价有利促使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教师要灵活进行评价,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空间,避免单一的、标准化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进行竞争激励机制
通过竞争的评价方式,通过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内在的积极因素,激励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创造,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美术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教师要积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创新思维特征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创新思维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来培养。相对于应试教育时代,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下,初中语文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学得相对轻松,思维较为发散。但是,与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国家初中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还是存在很大差距。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培养原则。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知识还是人,这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现代教育强调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就是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不是将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遵循人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认知心理、意志品格、思维特性、兴趣情感、智能等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创新潜能,使学生得到充满个性的全面发展,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的主力。
(二) 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应该始终做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的“导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导演”,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实施者。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在知识的探索中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民主思想,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做到师生地位平等、人格平等。教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鼓励学生发表各种各样的见解和想法,哪怕不是正确的认识;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支持学生的质疑精神和主动创造行为。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热爱学生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很快与学生达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那富有感染力的笑容,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的教学语言令人赏心悦目。
(二)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就意味着把握了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创新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自主活动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基础。认识心理学认为,人脑对外部信息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获取。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会根据其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学习,得出不同的结论。
(三)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比如互相讨论,即在讲授新知识时,首先拟定出讨论的问题,给出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想象,大胆地发表自己对新知识的见解和体会,参与到求知的过程去。再如相互质疑,在深化明理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教学的知识点,收集平时生活中同学之间的行为,互相提问,互相讨论,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的结果。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巧用讨论、辩论等方式,就所学的重点问题、重点原理进行辩证分析,能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把握问题的实质,体现学习主体的自主性、独立性,让学生在辩论中交流和探索,完善和充实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支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虽然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但是当下仍然有不少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习惯于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现成结论,追求答案的标准化,采取的还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缺乏质疑问难的训练,甚至不允许学生提出疑问,致使学生为师尊所困,不敢有“越雷池”半步的非分之想,扼杀了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创造性萌芽。爱思考、善质疑、敢想敢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提倡的。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鼓励和巩固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具有导向功能,因而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长期以来,一切为了分数的应试教育制度和观念是制约初中语文课教学质量提高的毒瘤。因此,我们一直在摈弃落后的教育观念,努力建立起一套新的、可行性强的有关学校、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机制。在教学评价中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进行综合评价。在进行评价时,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 要注重对学生平时行为的评价, 重视过程的评价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力求做到知行统一。二是评价内容具体、适度、透明。教学前要给学生明确而适度的评价内容,目标和评价细则, 使学生对评价有章可循,并使学生的道德评价全面、科学、规范。三是评价方法自主化。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要立足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同时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科学评估,进而造就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马丽红,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中小学电教,201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