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范文1
关键词:教学过程最优化 体育教学 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017-03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提出来的,之后很快风靡前苏联,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也非常推崇该理论的重要性,关于体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设计、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某项目的应用等等,频频见于报端,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似乎成为了体育教学改革的热点。然而,在我们引入新理论之前应三思、慎行,弄清楚该理论提出的背景,反复推敲其适用范围,不能一味的推崇跟从,以免在体育教学中产生不良的影响。
1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巴班斯基认为,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将社会的具体要求与师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正确的教学原则几方面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和制定最佳的工作方案(教案),并在实际应用中坚决而灵活的执行之,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评价教学过程效果是否最优化有两个标准,即效果标准和时间标准,第一个标准,是在现代条件下,每个学生按照所提出的任务,于该时期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达到最高可能的水平(当然,不能低于及格水平);第二个标准是学生和教师要遵守学校卫生学和相应指示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
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有六个方法体系:综合拟定教学、教育和发展的任务;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把教学任务具体化;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教法和形式;实施方案,选择适宜的教学速度;分析教学结果,确定最优速度,节省师生时间。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从辩证的系统结构出发,将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任务、内容、方法和形式等组织在一起,优化组合,体现出了发展性教学的最优效果。但这个理论虽然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但非尽善尽美,需要我们在实际应中根据各个教学科目的特点及条件加以变通,扬长避短,与传统的教学理论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2 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体育教学是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以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教育过程。体育学科与其它科目性质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从体育教学客观条件来看,大量的身体技能练习需要一定的场地器材作为保证。例如,篮球课的教学需要篮球、场地、篮球架作为保障,体操课的教学离不开垫子、单杠、双杠、跳箱等器材,铅球课的教学离开铅球、场地、量尺则难以开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这些客观条件,体育教学很难顺利进行。其次,从体育教学的过程来看,一个技能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提高阶段和巩固阶段。在初学阶段,以教师的讲解示范为主,学生则主要通过视觉观察示范动作并进行模仿练习,而在提高阶段和巩固阶段,以学生的探究及独立的思考为主,教师加以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学能力。最后,从体育教学的评价来看,由于每个学生的体育基础和先天的身体素质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体育课程的评价不能只看考试成绩,还要考虑学生的基础、进步幅度等因素。
3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指导体育教学的局限性
3.1体育教学师资的制约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指导体育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要具备辩证的、系统的思维、深入、细致、系统的研究学生、“综合拟定和规划具体的教学任务”、“优选教学内容”、“恰当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具备如此的能力,教师必须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且精通专业技能和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程度、教育水平、发展水平去综合拟定教学任务;按照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和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去确定教学任务;以抓住主要环节为原则的优选具有完整性、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符合教学物质条件的教学内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法和形式,落实教学计划,将四个环节统一起来,完成教学任务。因为只有“建筑材料”丰富了,才有可能建成“最优化”的宏伟大厦。但众所周知,由于体育学科偏重于动作技能的掌握,作为普通的体育教师,除个别优秀者,大多数人理论知识参差不齐,相对薄弱,还远远达不到“研究型”教师的水平。同时由于体育学科有田径、球类、体操等众多内容,如果对每一个科目每一节课的内容、方法、形式都进行优化,教师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此繁琐的程序与目前我国体育教学情况也不太相符合。
3.2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的制约
体育学科与其它的在室内教学的科目相比,区别很大,不像其它的学科那样,在教室内单纯的学习书本知识,体育教学的内容以学习动作技能为主,仅靠看书、听讲是学不会的,需要做大量的身体练习,这就必然要求一定场地、器材设施作保证。因为场地设施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保障。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尽管教育部针对大、中、小学的各类型学校,制定了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提出了相应的体育器材配备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落后,大多数地区的学校特别是农村的学校,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还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体育器材设施目录的要求,场地器材设施缺乏,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教学情境设计的要求很高,要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选择实践价值和科学价值较高的教学内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这必然要求大量的场地设施作保证,而当前我国有的学校班级的上课人数达60-80人,场地器材配备能够满足现实的教学情境设计吗?如此的教学效率和物质条件在中国能否可行呢?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的制约与理想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要求的差距太大了。
3.3体育教学阶段的制约
体育教学内容大多数是属于体育技能的学习,每项内容的学习都分为初级阶段、提高阶段和巩固阶段。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来进行模仿练习,这个阶段学生对于动作技能的感受性差,对动作的控制力不强。此阶段的学习,以教师为主,可引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进行教学,比如说健美操,教师可选择把该课程的概念、特点、基本步伐、手型等内容,进行主次划分,教师在讲解时突出主要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将注意指向动作的主要特点上,再辅之以适当的教法和形式,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果。而在学习的高级阶段,以学生为主,例如在篮球运动中,在学习了基本的运球、传球技术和规则等知识之后,在教学比赛中,战术运用的比较复杂,无固定的知识、教法和形式,需要学生以基本的技术动作为基础,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不断加深对于动作的理解,这个阶段的学习如果还采用此理论进行教学,教师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将影响学生探究、发现、知识的规律,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区分教学所处的阶段,辩证地对待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选择合理的模式指导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4体育教学评价的制约
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帮助其改进、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进一步提高成绩。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但要包括体能与技能,还要将学习的态度与行为、交流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健康行为和进步幅度等纳入到评价范围,灵活采用多种评价方法,以更加立体、多面、科学的凸显体育学习评价的功能。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将评价标准僵化了,仅从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判断学习的效果,即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达到最高可能的水平(当然,不能低于及格水平)。应用在体育教学上就是要凭借技能的成绩来判断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这种评价方法未免有失偏颇,因为体育课以技能传授为主,先天的身体素质和有无体育基础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很大,如果仅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孰优孰劣,就会导致有的同学上课很认真,学习很努力,但由于体育基础和身体素质较差,分数较低;而另外一些同学上课不用心,学习偷懒,但由于具备良好的体育天赋照样拿高分。这样做的效果就是不但不能甄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严重挫伤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3.5忽视了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体育是教育和培养人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事实上,学生在体育课上不但能增强体质和掌握体育的技能,同时他们的创造力也能得到极大的发挥和锻炼。创造力,通过查阅辞海而知,即进行创造和发明的能力,包括敏锐发现问题的能力、预见和评价能力、寻求解决问题方向和途径的能力及完成某些操作和对设想进行检验的能力等。体育学科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开阔而独立的学习、活动环境及充分展示自我和表现自我的观察、操作、思维和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提高。对于学生来说,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是要求他们去创造特殊的、新的技战术或者全新的体育运动项目,而是培养他们能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意识和精神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培养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创造力就是培养他们创造性的学习的能力。例如,在个人项目上自己独立分析动作、理解动作和掌握动作的能力;集体项目上战术的进攻、防守和相持的相互配合形式和方法等。体育课堂上如果失去了创造性也就失去其迷人的魅力。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只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从任务的设计到最后的考核评价,教师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虽然该理论似乎也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和主动性,但仅仅是“教师在考虑教学任务的具体化时,对班上学生的学习特点加以考虑,比如学生的学习基础、背景、爱好、兴趣和个性特征等等,只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仅此而已,忽视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范文2
关键词: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8-0019-04
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材编排以及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的,对教学设计、教学方略问题的承上启下及对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自《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试行及颁布实施以来,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思想受到挑战,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逐渐成为主流,从而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发生了新的变化[1]。传统的体育教学已不能适应新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创新教育、学会学习等现念给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带来了彻底的变革,同时也给学校体育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基于新课改的理念,对现阶段高中“运动教育模式”的目标、特点等方面进行探析并运用其理念对教学过程再构建,使之更符合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要求,同时对引起的教学行为变化进行探讨,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运动教育模式”概述
1.“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与引用。运动教育模式是由美国体育教育家达里尔·西登托普提出的一种课程与教学模式,它是以来自于游戏理论的运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师直接指导、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为学习方法,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比赛为主线,提供给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真实、丰富的运动体验。
Siedentop的“运动教育模式”自建立起,就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且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得到了成功应用。在我国的中学体育教育课教学中虽应用还较少,但也为我国新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部分学者已开始将“运动教育模式”引入我国体育教学中,但是我们在看到“运动教育模式”优越性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体育教学实际应用中的相关问题。因此,从“运动教育模式”的目标、特点等方面来探讨“运动教育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建立更符合中学体育教学实际的“运动教育模式”及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2.“运动教育模式”的内容。Siedentop认为,“运动教育模式”的主要目标有三个:第一,促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有较强运动能力的人。第二,使学生成为熟练掌握运动各方面知识(包括运动形式和运动文化)与技能的人。第三,使学生成为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让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运动教育模式”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使得体育教育更加趋向于运动竞赛的特点。“运动教育模式”充分运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和“角色扮演”等形式以竞赛活动为主要的载体,试图让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体验到真实、丰富的运动实践。在这个模式中,学生有多种角色,如练习者、团队的管理者、竞赛的组织者、裁判员等。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是运动季,而不是传统的体育教学单元。一个运动季,包括练习期、季前赛期、正式比赛期和季后赛期。赛季的长度应不少于20节课[2]。在具体过程中还包含了团队联盟小组、正规比赛、最终比赛、成绩记录、庆祝活动,等等。
“运动教育模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成为一种较为完善的课程与教学模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台湾地区也较早引进“运动教育模式”的理念指导课程和教学,教师普遍认为运动教育模式比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效果好[3]。
二、新课改视域下高中“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过程构建
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和绝对的,都是具有一定的特殊功能和特点的教学过程[4]。在此借鉴美国“运动教育模式”,结合本国国情,依照现实教育资源及教学环境对其教学过程进行改进,期望达到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完成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中,教师要由“知识的授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教师应当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组织者的作用,突出其导向作用。实现新课改中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采取探究型学习、自主型学习和研究型学习,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适应学习化社会对人的需要。
1.以学期为单位的教学过程构建。针对“运动教育模式”,结合我国现阶段新课标对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的规定,从每学期课程整体进程上可把教学过程划分为:运动季前准备阶段、建立课堂常规阶段、季赛规划实施阶段。
(1)运动季前准备阶段。运动季前准备阶段是指必须在正式开始实施课堂教学以前完成的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对运动教育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全方位理解,教师对授课时具体影响因素的分析准备,以及编写学习手册等教学材料的准备。
(2)建立课堂常规阶段。此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组成固定的学习小组(运动队),使学生逐渐熟悉各种课堂角色(裁判等),建立运动教育模式教学的课堂常规,填写运动教育手册(主要包括:队名、队标、吉祥物、运动委员会人员名单、小组合作协议书、角色分配卡等基本信息),学习基本的运动技术,营造运动文化氛围,强化各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主人翁意识。[5][6]
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范文3
关键词:高中 体育 教学 德育 实践
一、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
1.应把德育工作贯穿到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活动很多是产生和反映在各项身体练习中,因此,应很好地将思想教育跟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教学过程学生思想活动变化的一般规律,积极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既教书又育人。
2.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并有系统地进行体育教学过程的德育。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进度、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在备课时确定课中思想教育的任务、要求、措施与方法,使德育工作贯穿于课的教学全过程。
3.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处处事事成为学生的榜样。体育教学过程的德育工作要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班集体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性别、体质、技术与技能等具体情况以及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备课时拟好德育措施,这样,一旦出现预先估计到的情况,就能心中有数“对症下药”,提高课的德育效果。
4.要善于利用集体舆论和发挥集体的力量做好课中德育工作。要发动和依靠学生群体,形成班集体良好的风气。善于调动和发挥学生中的积极因素,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二、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的原则
1.教书育人,“三育”并举。德智体并进,是体育教学过程的教育性规律。德育、智育、体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三个基本方面,它们共同构成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教学则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在一切情况下都在客观上对学生起着教育的作用。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增强学生体质,传授知识、技术、技能,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应当全面兼顾,既要有一定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保证增强学生体质的实效,又要重视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技能的传授,同时通过组织教学和练习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课中既炼身体、强体质,又学到知识、技术与技能,并提高了思想品德修养。
2.积极引导,正面教育。高中学生正值长身体、长知识并逐渐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期,这时他们的上进心、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比较强,尤其是当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中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在课中应坚持正面教育,以激励和表扬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为主,对课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应摆事实,讲道理,解剖分析,启发引导,并进行必要的批评以达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进行队列操练或徒手操时,常常会出现个别学生精神不够集中或动作迟缓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教育时,一般宜用肯定、表扬学生多数的做法,以调动学生积极的一面,而不宜采用指责、训斥的方法,免致挫伤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3.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体质、认识水平和思想状况等各不相同,进行教育的要求与方法也应有所区别。例如,对低年级的学生应运用具体生动活泼的事例进行正面的启发教育,坚持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而对高年级则应着重于摆事实,讲道理,以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又如,对男生要既严又亲,注意从活动中因势得导;对女生则要特别讲究教育的语气和态度。另外,还要根据学生体质好或体质差,技术好或技术差,是先进班抑或后进班,是纪律性强的班抑或纪律性差的班等不同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4.严爱结合,通情达理。体育教学过程要坚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和严密组织教学。如果要求不严,管理不严,组织不严,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教学质量就不能保证。但是,严要与爱紧密结合才能发挥积极的效应。爱是严的基础和内涵,严是爱的外延和表现,只有严和爱的结合,才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心、热心和耐心。因此,体育课中实施德育时,教师应当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维护学生的形象。这样,即使严格要求贯穿教学始终,学生也会感到通情达理,乐于接受,从而收到教育的效果。
三、高中体育教学过程德育的内容
1.选用世界伟人或者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及他们从事体育锻炼的故事等,既可作为专题理论讲授,也可根据课中实际情况潜移默化地加以渗透。
2.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教育。由于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教学内容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材。其中有的具有比较鲜明的思想性,如队列练习、活动性游戏、球类、接力等等。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和发挥这类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如通过队列练习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活动性游戏和球类教材等,都有各自严格的规则和集体配合的方法,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爱护集体,遵守纪律以及胜不骄、败不馁,勇敢、坚毅等思想品德教育。而对于一些思想性不明显的教材,则要善于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使学生明确体锻目的,不断端正对体育的认识和态度,从而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范文4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整体效应 主要因素
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其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根据系统原理,通过对体育教学及其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客观地分析并确定其基本构成因素,掌握它们的性质和职能,促进其同步发展与优化组合,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应,提高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速度和水准。
1.体育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作为一门教育性课程,包括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承担着学校教育中一个方面的目的任务。因此,搞好体育教学就成为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既是师生应尽的义务,又是教师从事劳动和学生享受体育教育的一种权利。
体育始终与其教学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抓好体育教学工作,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校体育目的与任务的实现。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是从小学到大学唯一连续开设的必修课,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它必须依照并达到国家统一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它固定教师、班级、课表上课,有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基本保证,具有可实现性、稳定性和实效性:它还是唯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有明确的方向性。这些充分展示了体育课在学校体育中的核心位置,必将对学校体育的存在与发展产生关键性、决定性作用。
2.影响体育教学过程的主要因素
体育教学是根据学校教育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安排进行的,体育教学必须向全体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人体运动技术技能,并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过程,锻炼学生身体,形成多种身体技能,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体育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把从体育教学大纲、教材、体育文献和教学论中获得的信息和有关学生体质、健康、体能、技能、智力和心态方面的信息,加工成教学信息,用一定媒介手段将其传输给学生;学生接收从教师、教材及其它来源(如报刊、电报、同学群体等)中得到的信息,将其加工(如认知、体验、反复练习和运用等),再按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师的要求,用答问、练习、测验、运用等方式,把掌握体育课程大纲教材的质量和效果反馈给教师(当然也同时反馈给学生);教师再加工传输,学生再接收并加工,如此控制往复,直到全面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若站在管理学角度分析,则可将体育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确定目标―组织实施―评估效果”的过程。
总之,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潜心探求其相关因素,协调其关系,就成为提高体育教学整体效率和效益的首要课题。
鉴于上述认识和理解,考察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相关因素,凡是从事过体育教学的教师都不难发现,它至少与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介手段等因素相关。笔者认为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评估和环境都是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主要因素,缺一不可。它们的性质和功能彼此独立、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堪称一个系统,其整体功能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3.体育教学过程主要因素的职能
教师与学校与教育并存,是活的知识技能载体,有思想有情感,不能为其它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取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显然只有教师才能具体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全面的,甚至是永恒的。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要随时分析过去、把握现在、面向未来,并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思考,围绕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作出决策,制订具体目标计划,安排学习条件,提供教学信息,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及传输手段方法,评估体育教学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实地领导、执掌体育教学过程,协调各种关系,不时了解、激励、教导、指引和影响学生,因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学校教育目标、全部教学设计均指向学生,落实在学生身上。在强调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等公民意识作用下,学生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同时又是被管理者,只有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智力、非智力和体力上全面投入,积极协同配合并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体育教材既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又是健身健心的重要手段方法。它以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的体系建造,包含了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念,培养的行为和习惯,集中反映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和价值标准。它既是传递的信息,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和成果;既是预期达到的,又是实际的。因而,教材的建设与执行对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媒介手段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的、刺激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交流形式或工具,包括讲课、讲解、示范、教具模型演示、电视技术、讨论、辅导、答疑、练习、游戏、比赛及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其主要职能是传递信息,促进学生学习。
评估包括总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前者以作出总结为目标,关心教学实施的结果;而后者则以为教学实施过程提出改进意见为目标,关心的是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诊断与计划调节。评估能揭示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有效程度,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活动中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便于作出鉴定、区分等级、预言其未来发展,又为有关教学策略、手段方法提供效能资料,以指导调整具体教学目标计划、实施手段方法及评估过程本身,确保体育教学沿着目标方向发展。
环境指为体育教学活动提供的背景。包括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风气或社会环境、学生集体环境、师生群体环境、教师集体环境及具体的课堂环境,其主要表现为对待体育及其教学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集体的价值标准,集体内部的交往,外部联系,以及有关物质条件特点,等等。无论是客观存在的,还是可以由教师操纵的,它支撑着整个过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结果。
4.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驾驭体育教学过程至少必须思考两个层次方面的问题。从微观上看,在具体教学工作中,要根据各因素互为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变化所构成的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实行动态对应协调。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以每一具体教学情境的独特性为依据,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手段方法及评估标准,不时运用反馈调节其教学行为,以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为此创造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
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范文5
关键词:中学 体育教学 质量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同时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当今教学过程中,教师履行着教育、教学的职责,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体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性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中学体育教师应了解教学的本质, 懂得人体科学知识, 尤其是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 要掌握体育教学的教育理论原理、 法则和方法, 对中学体育教学的知识内容要熟练掌握。中学体育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 其体质状态参差不齐生理心理反应因人而异, 兴趣爱好千差万别。因此,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因材施教, 注重学习方法的教育, 必须具备进行体育教育教学的各种技能, 以及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与训练的能力。
2 积极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难点就在于,教师是否调动了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性,改变了传统的对体育课是“可上可不上”与“可学可不学”偏见看法。这就要求教师采取措施把教学的目标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使他们产生强烈学习的愿望,培养出“我要学” 的自主意识。例如课堂上体育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愿望,在制定学习计划的时候征求大多数学生的意见。比如篮球课,可以询问学生们是更倾向于投篮练习还是自由组队打比赛。这样显示出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的交流,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感情,以后的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难题也更容易得到解决。教师要将教学过程的某些部分设计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其发挥体育中的特长, 引导大家的积极性。
二、重视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
1中学体育教学要更加重视身体素质的培养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成套运动的分解教学中的观点。例如在学习健美操的过程中,复杂动作的分解是必不可少的。可是等到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动作之后,教师应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动作的连贯性和协调性上来。教师应该将教学重点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只重视教学细节的教学方式,将多项运动共同纳入到体育教学当中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比如篮球教学过程,教师不应该只将注意力放在投篮、上篮或者带球过人的基本动作的分解练习中,而是应该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注重培养其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养。这样不仅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也有助于提高其竞争与合作的思想意识。
2 根据中学生心理特点,改革教学方式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学改革应该建立在现代体育教学的课改要求之下。这就要求,首先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和年龄特点,通过分析以及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来确定教学内容,以便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成体育教学的目的。由此,中学体育教师应更加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以及年龄特点,并结合当代社会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
三、利用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
1 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来解决动作技术教学难点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免会遇到一些技术复杂,难度大的动作。如果通过体育教师的漫长讲解,有时不但不利于学生掌握新的运动动作,如果不能快速掌握反而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例如广播体操的动作分解时,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快速便捷,更加直观的了解整体动作的难度和特点。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更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2 通过比赛来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参与意识
中学体育教学不仅仅要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运动原理和动作,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竞争合作意识,以及提高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体育教学中将比赛纳入到教学计划中,这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感和责任感。例如,体育足球课上,教师可以将全班分成一个个小组,各小组进行对抗性比赛。这样不仅仅可以让每个小队的成员产生归属感与责任感,也可以激励他们拼出全力来取得集体荣誉感。这样体育教学的效果就不仅仅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他们的心理素质也会得到飞速发展。
3组织校园体育文化专栏,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成功
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范文6
关键词:篮球 心理训练 高校 体育教学 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154-01
心理训练是高校篮球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训练策略,是一种特殊的身体心理训练方法,心理训练与技术训练、身体训练一起成为高校篮球体育训练的重要内容。篮球心理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篮球比赛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篮球训练水平,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主要研究高校体育教学中篮球心理训练内容,探讨篮球心理训练策略,为高校体育老师在高校篮球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1 高校体育教学中篮球心理训练内容
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中篮球心理训练过程中,老师需要根据不同年级以及不同身体素质学生的实际,制定出不同的篮球心理训练计划。篮球比赛与教学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体育比赛与教学,它具有激烈性、对抗性以及紧张性的特点,学生在实际的篮球教学以及比赛过程中,出现心里紧张现象也是极为常见的。通过开展篮球心理训练,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这是高校篮球教学过程中所必须要经历的环节。一般来讲,高校体育教学中篮球心理训练的内容主要是包括以下几大方面:第一,老师需要注重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包括学生在投篮中的注意力以及在比赛中与队友合作过程中的注意力。第二,老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实际的比赛过程中寻找出他们各自的心理障碍,通过有效的训练手段,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而保证篮球训练以及比赛的顺利开展。第三,培养学生的信心,包括理念培养以及信念培养,使得学生可以认识到自身的成就动机,建立起必胜的心理信念。第四,老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提高他们在比赛中战胜困难的能力与信心,努力改进学生在篮球比赛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提高其思维的灵活性。
2 高校体育教学中篮球心理训练策略
2.1 篮球心理训练安排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中篮球心理训练的安排,需要从实践出发,在实际的篮球教学或者是篮球比赛中,学生才可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进而发挥出自身的水平与能力。很多大型的篮球比赛项目中,学生会取得优异的成绩,与学生较强的心理素质有着极大的关系,最关键的是赛场上学生可以百分百的集中注意力,进而提高队友之间的配合度以及投篮命中率。篮球教学过程中的篮球心理训练是一项长远的计划,而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每一次的心理训练落实到篮球教学的全过程中,抓好每一次篮球教学训练的质量与效率,实现战术、体力、技术与心理的并行,从而使得学生篮球心理训练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在实际的篮球教学过程中,关于心理素质的训练,老师需要按照阶段进行,大体上讲,篮球训练基本阶段主要是分为三大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二是基本阶段,三是结束阶段,每一阶段的心理素质训练内容与要求都是不一样的。例如,篮球心理素质培养的准备阶段,老师对于学生心理训练的内容主要是在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上,为篮球比赛做好思想准备。而基本阶段,老师对于学生心理的训练主要是集中在自信心的增强与篮球的驾驭、意志力的控制等。
2.2 篮球心理训练操作
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中篮球心理训练的操作,笔者认为也应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一是准备阶段的训练。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准备阶段训练,也是分为两块的,一块是战前训练,另一块是长期训练。长期训练的基本内容是进一步增强学生在实际篮球训练过程中运用技术的环节,这一环节由于时间过长,因而很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心理,只要是经过了长期训练模块,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技术能力都会有较为大的改善。关于战前训练,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篮球比赛之前,对于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例如采用心理暗示、快动作高节奏的方法,使得学生以最快最佳的状态进入到篮球比赛过程中。二是基本阶段的训练。基本阶段的训练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篮球心理训练的关键环节,这一阶段主要是将学生的思想、心理调整与技术、能力调整相结合,从而使得学生无论是从心理还是从技术上都可以有更大的提高。这一阶段是对于学生进行自信心与意志力锻炼的最佳时期。例如,可运用注意力分配的方法,结合快攻与以多打少,对于篮球运动所需要的对抗性与多变特点进行针对性训练。再如,注意力转移训练方法,尤其是在篮球比赛中的攻防转化,适时的做好防守与进攻的转化,提高在防守与进攻相互转化过程中注意力的转移。三是结束阶段的训练。结束阶段的训练主要是对于学生调整、恢复与补充等环节的锻炼。关于调整主要指的是教学或者是比赛结束之后,学生心理与机理的调整,学生心态由激情到安定,由高涨到平和。恢复与补充是教学后与比赛后的必要环节,结束阶段是恢复的开始,是为了下一次训练而考虑内容的安排,课后的生理上、身体上的恢复,以及课下的心理恢复和物理的、化学的、营养的恢复与调节都应考虑周到。
3 结语
综上所述,篮球心理训练是极为复杂的过程,训练中要注意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发展篮球运动所要求的心理能力。在训练中要遵循自觉自愿、因人而异和持之以恒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及类型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同时要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及篮球运动的规律特点,充分发挥心理训练在篮球运动中的作用,在篮球教学与训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姚志国.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22): 42-44.
[2] 曹桂芳.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践[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2(3): 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