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改革的教学观

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范文1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改已逐渐深入到教学的方方面面,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解读和对教材在教学中的实施,我们感觉到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在逐渐发生着变化,旧有的考试评价制度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教师在教改中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但有些问题还期待专家、同行能给予良策。

面对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认识与观念也随之改变。主要表现在:

(1)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法,使知识由被动地吸纳变为主动的吸收,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主体,满足了学生天生爱动的特点,动手动脑的能力得以锻炼,使学生遇到问题后知道怎样想和怎样做,提高了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标准,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真理;尊重和热爱生命,尊重和热爱祖国和人民,尊重和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使学生学会情感的表达与交流,以充实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学习兴趣热情高涨,使教学更加人性化。

(2)新课标倡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学生活动、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多,不可避免出现纪律问题,让学生总结、发表意见不可避免地出现时间紧张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课前一定要精心安排教学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课上做好组织管理工作。

新课程理念的应然要求每位教师实质上都有其教学观念,犹如每个人都有其人生观一样。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其教学观念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言: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反观教育教学发展的历史,教学实践领域每一次大的进展首先都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从夸美纽斯的自然主义到赫尔巴特的统觉教育理论,再到杜威的进步主义教学理论,以及本世纪50年代兴起的当代教学论,教学观念不同,以此为指导的具体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也不同。可以说,教师教学观念的实质性转变成为新课程的应然要求。

这要求教师必须克服教学的工具价值观,不断体验并研究课程与教学之间的相融关系,突破以往用固定方式处理教材和教学大纲的习惯图式,创造性地、灵活地、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对课程进行设计并实践。当然,教学观念的习惯图式一旦形成,即具有了一定的惯性和惰性,这会使新观念的融入变得非常困难,甚至导致观念转变的表面化和形式化。因此,教师对新观念从经验理性认识到理论理性的理解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课改实施中问题解决的对策

(1)多交流,促发展

教育局教研室举办课改培训活动,优质课评选,示范课展示,流活动,使教师从主观上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教师彻底转变观念。学有所依,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而实现新的教法优势整合、互补。

(2)立足校本,推进改革

1、开展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素质新课标实施中,一是对教师进行新课程理论培训,让教师理解新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掌握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政策,为新课程实施提供理论保障;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新课程实施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保证。

2、开展校本研究,推动改革进行

课程改革也同其他改革一样,是继承与发展的过程,是“扬弃”的过程。在课改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新问题、新情况。那么。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校本研究以学科研究为主体,研究内容可包括教材使用和开发,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课程实旋中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研究方式可以是个案研究或专题研究。

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范文2

关键词:大学课程改革 教师文化 变革

一、大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其归因

为了适应课程、社会、学生发展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大学进行了诸如更新课程内容、增加课程人文内涵的改革。然而,遗憾的是大学课程并没有因此而走向完美。它仍然存在多方面的不足。课程内容更新总是慢于知识更新的脚步;大学为了加强人文教育,增加了人文课程,却并没有明显地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时下许多高校正如火如荼推行的通识教育(在整个大一仍然实行普通教育),然而这样的课程能否经受现实的考验仍未可知。毕竟大多数学生本科毕业后不会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而是就业。

不论是通识教育还是人文教育的改革,都是致力于课程结构的改革,都是在中观层面上改革课程内各要素间的比例关系。大学四年的课时总量毕竟是有限的,人文课程所占课时的增加,意味着其他类型课程的减少,基础课所占课时的增加,则意味着专业性教育的削弱。然而,课程系统的功能不仅受课程内部的要素构成的影响,而且与各要素的素质有关。同样的课程在不同的学校实施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由不同的教师讲授也会产生不同的课程功能。决定各要素的素质的正是课程各因素中最具能动性、最重要的因素──教师。不幸的是,我国目前自上而下进行的课程改革措施没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使得教师成为课改中被忽略的因素。没有教师的大力支持,再完美的改革方案也注定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因为教师最终负责传递和定义教室水平的课程,教师决定着实际运行的课程,尤其在大学,教授们可能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设计者,教材的编写者。教师的教学自由权利也可能使得教师们排斥外在的课程改革。因此,笔者认为,教师的变革才是课程变革的关键。只有在课程结构更加完善的同时,变革教师文化,学生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大学课程改革才会成功。

二、教师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

教师文化是一种属于学校文化的亚文化。国外学者哈格里夫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教师文化作了阐释。他认为,教师文化的内容,是指一个特定的教师团体内,或者在更加广泛的教师社区之间,各成员共享的实质性的态度、价值、信念、观点和处事方式。分享和共识是教师文化内容观的基本要素。教师文化的形式,是指在该文化范畴内的成员之间具有典型相互关系的类型和特定的联系方式。教师文化主要包括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职业意识、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等。其中教育理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属于深层因素,内隐于人的内心,而职业意识、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是表层因素。作为教师文化的核心的价值观念,决定着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直接产生影响的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

教师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基石,它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功能。(1)教师文化具有引导功能。教师以其先于学生的良好训练,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各个环节做出自己的选择。学生则在教师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内化教师的价值观念,在思想和行为上发生改变,走向与教师的趋同。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文化往往表现了社会及学校的价值和传统,其文化特征对于整个校园文化风格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导向性作用。(2)教师文化具有示范功能。有影响力的教师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不仅学习他们做学问的方式,而且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事、仪表风范等方面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因而教师文化也常常是校园文化中学生文化及其他文化的示范者,表现出榜样的力量。(3)教师文化具有整合功能。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学校信息来源的多重性,社会现实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对渗入校园文化的社会综合文化做出“过滤”及“加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相应的整合作用,“涤”造较为理想的校园文化。(4)教师文化具有预警功能。大学教师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精深的专业知识,审慎的分析能力,审度社会、学校的发展,他们常常以超前性的眼光对可能存在的危机发出预警。因此,教师文化对校园文化具有预警作用,预防不良文化对校园的可能侵蚀。

三、教师文化的重构

教师文化的价值充分昭示了教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大学课程改革的现实处境又突显了教师文化重构的迫切性。经过不成熟的思考,笔者认为重构教师文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价值取向上,树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科研与教学并重的价值取向。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上主张科学教育人文化,人文教育也应以科学为支撑。 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知识体系、科学思想及信仰、科学精神及审美能力、科学伦理准则。而现行的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大都是工具性的内容,忽略了隐含在科学知识体系里的人文精神,因此,我们倡导科学教育人文化。教师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要挖掘、发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伦理等深层次的东西,使科学作为一种文化为学生所掌握。另一方面,人文教育也应发挥对科学的指引作用,以科学为支撑又超脱于科学。此外,教师还应树立科研与教学并重的观念。科研与教学是教师的双翼,教师如果忽视教学,而称不上一是名好教师,因为其传承知识、培育下一代的使命没有很好地完成。然而,如果教师不搞科研,则不能创新知识,也不能培养优秀人才,因而也称不上是一名优秀教师。大学教师只有科研与教学并重,才能不负其神圣使命。

转贴于 2.在课程设计上,树立课程的整体观。每一门具体课程都是某专业学生学习的一部分,是课程结构中的一个要素,但是各门具体课程的组合不一定能形成功能耦合,产生整体的效应。每一专业都有各自不同的核心课、外围课、必修课、选修课。同一门课程相对于某一专业学生来说是核心课、必修课,而对另一专业学生来说则可能是外围课、选修课。显然,同一课程对不同专业学生具有不同的要求。然而,目前大多数从事某一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对不同专业学生使用同一教学大纲、同一教案。这样的课程设计毫无疑问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所授课程在学生整体课程结构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同时还要考虑到该专业学生的需求,树立课程的整体观。其次,教材的设计要做到形式结构与实质结构的整体优化,变学科中心式的教材结构为学习者中心式的教材结构,同时注意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的编写要紧跟时代步伐,体现社会发展及人自身发展的要求。

3.在课程实施中,从控制型教师文化走向对话型教师文化。中国素有“尊师重教”“师道尊严”的传统,大学教师更以其作为高深知识拥有者的身份而常常以权威式的角色控制课堂,对学生实行满堂灌。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知识授受为主的教师文化。然而这种单向的师生授受关系,使学生习惯于顺从,成为知识接收的容器,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教师权威的不容置疑,又泯灭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相反,对话型的教师文化,则主张师生相互尊重,共同交流。在这种文化中,学校不再是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场所,而是学生中心,学生发展的场所;学生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进行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的学习。师生之间可能就某一话题、知识、情境等进行交流、讨论、质疑、争辩。教育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持续不断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处于一种平等的主体间性状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思维、情感、行为等都得到锻炼、提升。正如《学会生存》中所描述的:“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责之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4、在师德方面,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建设良好的师德文化。教师不仅通过传授知识以“言传”育人,更通过仪表风范、人格品质、价值观念等以“身教”育人。教师的人格、品德、言行举止等对学生来说都是“课程”。他们不仅要求“为人师表”的教师是社会公德的模范遵守者,能够遵纪守法、保护环境、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而且还是职业道德的忠实维护者,能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正、服务教育。然而,目前高校教师队伍的道德威信正在下降,这有外部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师队伍中一小部分人禁不住外界的诱惑,个人的品行不端,部分教师的学术道德水平低下,并且造成不良影响。“正己而后可能正物,自治而后可以治人”,教师只有自身先做到人格高尚、胸襟坦荡、为人正直,才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大学教师应自觉加强道德修养,让自身成为学生学习的正面榜样。

参考文献

[1]冯生尧,李子建.教师文化的表现、成因与意义[J].教育导刊,2002年4月上半刊.

[2]金崇芳.教师文化刍议[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范文3

关键词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看法

建国至今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也是先后进行了七个阶段和八次改革,其中的第八次改革名称也由原来的《体育课程与教学大纲》变为现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01年正式开始的第八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2008年进行了修改,这其中关于一些问题出现了一些争议,导致了一些一线的体育工作者思想产生了混乱,甚至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课改改什么

课改到底改什么,也即是课改的目标指向是什么?因此首先我们必须要解决好我们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问题,定好改革的基调才能够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比较和分析1978至2000年的体育课程改革目标。可以看出,不管是新课改还是旧课改,它们共同的改革目标涉及到的有:都重视教学目标的体系完整化建设;都重视了克服教材内容的竞技化;都重视教材内容选择的多样性以及灵活性;都重视终身体育;都关注到教学内容繁冗的现状;都强调体育考核改革。在对课标进行修订后认为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如下:首先是重视学习运动技术和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以突出体育课程性质;其次是完善和明确体育教学目标,现实体育课程核心价值,加强开发体育课程内容以及“三级管理”、“弹性指导”的结合;第三是加强体育学理的研究深化改革;最后是体育评价考核方面重视教师为主的目标达成评价。

综上分析可得出对于“改什么”的看法主要是课程内容和教学两个方面。

二、课改怎么改

(一)体育教师积极参与

课改的过程民主,广大体育工作者积极参与,才能够集思广益,真正有力地推动课改的进行,才能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真心拥护。为了使课改成为一个民主和有着广泛参与的过程,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课改的主体和目标应来自事件中的实际问题而非没有时间基础的、简单的“头脑风暴”;(2)要广泛宣传,详细解读课改的主体和目标,确保广大体育工作者正确理解,不偏读、不误解;(3)确保信息渠道的顺畅,保证上下信息的及时沟通和反馈,以便问题的发现和及时解决;(4)基层教师应积极参与和响应,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和解读,结合本地实际融入课改。

(二)科学严谨地理性推进

课程改革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过程,必须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明确可行的目标。理论源于实践,理论为实践做指导,科学的课改理论是指导课改实践的基本保证。没有明确的目标,课改就如同黑暗中行驶的航船没有灯塔的指引到达不了停泊的港口。只有把科学和严谨放入课改的过程当中,理性地推进课改才能使得课改本身增加了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积极稳妥地需循序渐进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和急功近利的做法的后果都有着前车之鉴,必须积极稳妥地进行,不快不慢的推进,过快或者过慢都是不行的。过慢会贻误了良好时机,过快则容易过而不及,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体育课改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跳过其中的一个环节直接进入到下一个环节,仓促的、跳跃的做法会使得准备不充分或者做出夹生饭。

(四)遵从学科特质特性

体育课程改改是体育学科的课程改革,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其他学科的课程改革的经验,但前提是立足于本学科的基础之上。体育学科,特别是我国的体育学科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年轻的学科,我们自身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如:我们的体育学力问题、体育课程编排问题、运动技术的学理问题、体育教学目标问题等等。针对如此众多的问题,我们必须解决好自己本学科的实际问题,坚守好学科阵地,立足根本完成使命。

(五)系统统筹地多方联动

改革就会涉及到利益问题,就会存在推力和阻力,联动处理好多边关系,争取多数处理好少数,推力做加法,阻力做减法,全面协同共进,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六)试推结合,边学习实验、边总Y出成果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进程,课程改革同样是一个曲折的进程,充满了艰辛和困难。必须学会摸着石头过河,边改革、边学习、边试验,边出成果边总结推广。

三、什么是成功的体育课改

判断什么是成功的体育课改要看体育学科的相关问题是否得到解决;体育学科是否得到发展;课改后是否有成效。

成功的体育课改的评判标准:一是体育学科本身的意义、本质方面。学生身体是否更加健康;运动技能否掌握与否;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增强;体育理论知识、原理是否知晓;运动兴趣提高与否。二是体育学科的发展。体育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体育课程编排的方法、逻辑;体育学历与体育教程、教法;体育运动的乐趣增强;教学环境优化等等的发展。三是体育课改所取得的效果。强化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课程名称的改变及重视健康,促进了对课程目的以及目标的思考;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定更加灵活;过程评价、激励评价、学生参与评价等评价方法的关注和探索增强;自主、探究、合作等新学习方式提高了对新教学方法积极性;健康和体育的结合在部分领域加强。

因此成功体育课改应该包含以下几条: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准确把握课程教学基本问题和难题;相关的理念和概念清晰准确;有明显的时效性;推动了体育教师专业化;提高了体育学科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课改怎么改[J].体育教学.2010.7:17-20.

[2] 毛振明.什么是成功的体育课改[J].体育教学.2010.9.

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范文4

【关键词】科学教育;课程改革;观念性

我国的科学课程标准指明每个生活在科学技术发展时代的人,小时候就会感受到科学技术带来的影响,在现代的科学技术将直接和国家的竞争相联系。所以国家都相当重视科学的教育,并制定了各国之间的科学教育课程标准。最近几年的时间,我国也开始将科学教育列入教学课程标准中,学课程改革的实施必须有很大的支持系统,系统由物质性、制度性、观念性等构成。文章论述的观念性支持,简单来说就是要构成帮助科学教育改革顺利实施的观念,特别是现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

一、我国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1.绝对性的科学知识观

一般来说人们通常认为科学是和自然、社会、思维相关的知识体系,19世纪很多人们都是这样理解科学的,但是这种给知识体系的观点相对来说是较为狭窄、并且较为局限性的,无法表现科学的整体面貌。这种绝对化科学知识观对教育影响深远,人们思想中认为科学只是科学家的专利,普通人根本无法接触这种科学结论。一些科学性的教材在介绍和解释科学理论时具有很大的宣布真理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常使用验证性的实验来证明一些理论。学生对于这些理论理解是科学是一个定律、无法改变的绝对性真理,无法了解科学知识的相对性及科学发现的实际过程。科学在这种情况下只单一地面向过去,而不面向未来。科学教育较少关注学科的研究动态。不对科学发展趋势加以了解,只对学生的科学性系统知识进行要求。绝对性的形成了较为封闭的教学方式。

2.重视结论却对知识的发生过程不加以重视

对于学生来说,科学探究的过程比单纯的结论具有更大的价值,只有当结论是探究出的产物时,其得出结论的过程才更为人所信服。但是我们的科学教育只对于结论加以重视,却对过程不加以重视,体现在科学课程编制使用成功模式,就是只在教科书中提到的科学成就密切相关的部分工作才被列入教科书中,却忽视科学家在成名前走过的路及犯过的错误。这就是说,教科书在反应科学成就时对于历史很少考虑到,抛弃科学发现和进步的真实背景,只对结果进行收集,知识作为人类智慧的一种体现,是文化继承的结果,但是科学教育不可以只局限在非过程化的结论以及结论的传授。所有知识都要在知识的角度上发展起来。但是我们在教育中通常不重视这部分过程。

3.重视读科学却忽视做科学的学习方式

我国的科学教育在多重作用的影响下,潜移默化的走向了读而不是做的教育道路。读科学指的是被前人验证了的客观性真理,科学教学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所以在学习时空上,教学教师进行严格把关。学生动手能力和机会缺少。教学目标上侧重于对学生逻辑思维培养却忽视对于解决能力及操作能力的培养,忽视教学中让学生讲科学原理变为解决真实情景中问题的工具,教学方式上很少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等方式来获取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情感态度。作业的形式上教师鲜少布置像观察类的实践性作业,再这样的教学方式下科学实验都使用黑板实验进行完成,并且课堂的演示大都是验证性实验,教缺乏自由发挥机会,学生缺少自主探究过程,教学如果只是一种知识的工具却缺少自身独立性的价值,那他就会缺少科学教育应当具备的探究及创新功能,那从本质上来说就不是真正的实验,就只是一种验证知识的方式。实验教学是一种探索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育中的观念

我国的应试教育价值取向是一种筛选制度,已经逐渐影响了社会价值的导向,使得教育界愈发功利化、考试作为一种评价制度,不应只注重对于学生能力的测评,这种应试教育使得教师的教学行为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对科学实验不加以重视,对于方法过于轻视、科学精神的贯彻未落实到位。都使得我国的科学教学一再止步不前。近年我国教育理论界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从目的性上来看都需要从学生的素质出发,尤其是实践及创新精神对于学生的发展。不仅是知识方面的掌握,教学过程中主张智慧的探究过程及生命的体验过程。

三、总结

有人对中美两国的科学教育做过比较,发现两者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从课程及教材方面。美国使用综合性的科学教育,但是国内目前使用的是分科教学,在教和学方面美国中小学科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倾向使用归纳推理的方式,注重演示和实验部分的操作内容。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但是我国目前的中小学就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所以我们需要明确中小学科学课程的编写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范文5

关键词:展示设计;教学改革;案例教学;项目工程

《展示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在国内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院于1999年开设《展示设计》课程以来,已有十余年的时间。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前沿性与特殊性,决定了展示设计知识理论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学科间的交叉也越来越多,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重点改革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更深一步教学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展示设计》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在当今展示设计发展过程中,不同学科和领域与展示设计相交融,对展示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丰富的作用,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点。展示设计教学目标主要应该把握两个方向:一是系统地学习展示设计的一般理论和设计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尊重和应用传统,从中把握展示设计的一般规律;二是准确把握当今设计新动向、设计新思潮、社会需求等,积极、及时、准确地吸取相关学科发展的新成果,确保展示设计课程的时代性。因此,在教学中不仅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更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展示的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二、《展示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相续举办,国内市场更加国际化,市场和社会对展示设计专业有了新的要求。如何使学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挑战和把握机遇,已成为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依据教材内容,教学重点不突出

教材内容较为全面,教师往往依据教材内容讲授知识点,造成了很多知识的不必要重复。例如,展示空间设计部分,在《室内设计初步》课程中已经学习了室内空间的系统知识,其中就包括展示设计的空间部分。

(二)学生实践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设计及制作方案的能力,对于展示设计的材料、 施工工艺等方面的教学都得不到重视。展示设计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设计系统,从概念到方案,从方案到施工,从平面到空间,从装饰到陈设,每个环节都要接触不同的内容。由于学校与企业联系甚少,学生对理论知识缺乏具象的认知,因此对理论知识理解模糊,大部分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普遍存在缺乏实际案例的设计与施工经历。

(三)学生的个体作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展示设计项目中,由于牵涉项目多、分工细,需要多人、多部门合作,因此训练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尤其重要。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作业往往由个人单独完成,同学间协作不够,缺乏团队精神。

(四)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欠佳

效果图表达真实感不够,空间比例不协调,施工图图纸表达不够规范,不能掌握编写设计说明的方法,版式设计不美观,展板及文本的编排形式及内容不明确,不知道如何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如何与甲方沟通,甚至忽视沟通的重要性。

(五)考核方法单一,学生作业多为应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仅依靠一张试卷或几张作业,主要考查学生作业的最后效果,缺乏对过程的监督,学生作业往往是在临近交作业时仓促完成,质量不高,学生的能力也未能充分发掘。

三、《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方法

(一)明确课程定位

本课程以理论知识介绍为基础,具备基本的设计实践能力为目标。具体来说就是懂得展示设计的基本概念,懂得展示设计的一般规律及设计方法,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项目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职业能力。

(二)划定课程内容的侧重点

依据时展、社会需求以及就业后面临的工作方向,划定课程内容的侧重点。例如,以最为常见的商业展示为主要专题教学,由浅入深、分层次、分阶段的进行教学。达到以点带面,重点突出的教学目标。

(三)推行“案例教学法”,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不能让学生对展示设计有真正的实践体会,更加缺乏职业能力。在课程中增加案例教学,带领学生走进设计室、项目工地,体会真实的展示设计环境,感受空间、认识材料与施工工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设计工作室

设计工作室以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以骨干教师为核心,以设计方案与施工为目的,由具备一定研究、设计、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专业工作室教学团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及社会需求进入专业工作室学习,学生全程直接参与设计与施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2.构建以“工程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框架

为了能让学生对实际工作中的设计项目有整体性的把握,掌握项目实施的流程,熟悉项目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就项目中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共同分析讨论,教师最后进行总结。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提高,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推销自己设计作品的能力。

根据工程项目设计的需要,学生应学习掌握以下内容与步骤:

(1)设计任务书的解读与分析,与甲方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能力。

(2)对现场的勘测、记录,对相关项目进行市场调查与研究。

(3)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充分运用各种创意思维方式和方法,形成符合设计任务要求的创意构思。

(4)在创意构思成熟后,运用图形语言,绘制草图,将创意构思视觉化表达,根据需要制作模型或实物小样,经过反复讨论、评价,形成最后的设计方案。

(5)根据国家相关制度法规,对设计方案预算报价。

(6)利用三维设计软件对设计方案模拟表达,供方案讲解使用。

(7)设计方案在获得甲方签字确认后,进行施工图设计,将方案具体化。

(8)配合施工单位、协助监理公司和甲方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监督,选定各种材料的样式、质感和色彩。

3.以“现场实践”为教学手段

教师带领进行现场实践,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材料及施工工艺的现场讲解与点评,指导学生进行材料设计和施工训练。

(四)考核方法的转变

在考核模式的改革上,改变单一的考核模式。根据展示设计的实际能力要求和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采取过程性考核考试形式,注重平时表现、思考和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考核内容和方式以全面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为目的,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设计表达能力与实践职业能力。

四、结束语

近两年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出新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我们把课程改革内容付诸于教学实践,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教学原则设计,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由于课程内容更精简更接近实际,教学方法更易于学生接受,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当然,这些措施仍然需要改进,教学改革的探索仍在继续。

参考文献:

[1]凌士义.展示设计[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范文6

关键词:水族馆科学与技术;教学改革;水产科普;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166-02

水族馆是收集、饲养和展览水生动物的机构。可专养海洋生物或淡水生物,也可兼养;既有供观赏或普及科学知识的公共水族馆,也有供科研及教学专用的水族馆。包括所谓的“海底世界”“极地海洋世界”也属于水族馆。“水族馆”这一名称也时常用于一些水族类商店[1]。

本课程是为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教育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水族馆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创意与设计的能力。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水族馆运行技术原理,内部构成、基本设计、水处理技术、控温技术、光控制技术等知识,初步具有水族馆创意设计与构成设计的能力,了解水族馆的经营管理体系,为将来从事水族馆相关工作打下技术基础。因此,为适应水族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探索,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1 水族馆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较早出现水族馆式的国家,如王象晋在《二如亭群芳谱》中载:元时燕帖木儿(1330年前后):“于第中起水晶亭,亭四壁水晶镂空,贮水养五色鱼其中”。世界上第一家水族馆是法国于1789年建立的[1],而世界上第一所对外开放的水族馆是英国于1853年建立的。接着,柏林水族馆和巴黎水族馆也相继成立。1856年美国在纽约博物馆内开办了供展览用的水族馆。到1929年,全球已有45个公共或商业性的水族馆[2]。1930年,在、杨杏佛倡议下,青岛水族馆靠社会募捐建立。世界上除建立公共或商业性水族馆外,还有主要为科研服务的水族馆,其中最著名的为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水族馆、摩纳哥海洋研究所水族馆、英国普利茅斯海洋生物站水族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水族馆等。至1970年世界水族馆名录上已载有468个水族馆[2]。

2 教学改革的方式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针对传统教学内容的选择,增加新型化、科学化知识。教学内容应注重其实用性,必须以实用性为出发点,越来越多的行业人才进入岗位后,没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支撑,就难以在该行业发展下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定期的更新,以最新、最好的观念传给学生。可以通过对海淡水水生生物的科普读物编撰和科普宣传活动来使学生增加了解水族生物以及水族馆的结构;可以通过海淡水水生生物科普网站建设增强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可以通过定期的科普宣传活动来加强大众对水族馆的了解,促进水族馆的发展;通过实训基地的生产实践,收集调整后方案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反馈信息,完善教学内容,增强实用性。

2.2 教学方式的改革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增加实习基地教学。为了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教学组与重庆汉海海洋生物科普有限公司协议,学校将使用重庆汉海海洋生物科普有限公司设施来设置相关科研工作站和建立学生实习场所。

2.2.1 建立实习基地 在实习地点实习,将最大化的增加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由学校为每一个年级学生的课程需要而设计实习内容和时间,具体实习时间和安排在实施前要商定好。各年级学生的实习内容如下:一年级学生:了解水族馆的发展以及技术。(前后场参观,不安排实际操作);二年级学生:水质分析与管理、维生系统操作;三年级学生:水族馆鱼类营养与繁殖;四年级学生:水族馆鱼类鱼病防治。

2.2.2 建立科研实验室 建立水族科学与技术的科研实验室,鼓励学生研究相关项目,通过学生自身的研究以及导师的指导,可以解决水族方面的问题。既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水族馆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能力。设计研究项目相关内容如下:水族馆展示鱼类营养研究与饲料开发;水族馆展示用肉食鱼类营养强化剂(营养补充剂)研究(针对长期饲喂冰鲜鱼的营养补充剂);水族馆展示名贵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中国原生观赏鱼开发与推广;中国原生鱼类保育增殖研究;水族馆展示鱼类疾病预防与治疗,疾病病理与机制研究;海水观赏鱼开发与推广;适合家居观赏的海水缸成套系统集成与开发推广。

2.2.3 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 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将实用的实践课程与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讲解第五章水族馆的管理时,因为水生生物的饲养是水族馆运营的基础,所以教师可以详细的描述水生生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各种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2.3 课程考核的改革 本课程通过在实习基地学习,其考核方式与传统有所不同。传统课程是理论老师通过期末理论考试来给学生作评分,而本课程考核则是学校的理论课老与实习基地的实习导师共同参与评价,两者均占50%。学校导师通过期末理论考核以及平时表现来作评价,实训基地导师通过学生实际操作、纸面报告和平时成绩来评价。

以往的课程注重理论成绩,忽视了实践动手能力的考察,所培养的人才有局限性,往往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很好,却出去工作后并没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本次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不仅知道为什么,还知道怎么做。

我国的水族馆在联机化、组合化、数控化和机电一体化水平上已取得领先优势[4],为了继续保持这种优势,我们的学生将不断的提升数字化能力,而数字化知识考核将占理论考核成绩的25%,着重电脑操作水平,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3 小结

自从实施了本次课程改革,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其专业知识的吸收效率,而且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解决水族馆中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随着我国水族馆的不断建设、发展,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我们将继续改革更新,不断创建更好的教学方式,培育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张先锋.第四届国际水族馆大会盛况及观感[J].水产科技情报,1997,24(26):243-248.

[2]李济馨.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1589-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