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机构问题及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外培训机构问题及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外培训机构问题及建议

校外培训机构问题及建议范文1

教学评估是检验税务培训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是确保税务干部教育培训计划高水平高质量完成的重要保障,是不断改进培训工作、提高培训绩效的重要途径,但培训评估也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难点问题。当前,教学评估在观念、制度、操作三个层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教学评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评估是税务培训管理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衡量培训效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评估,可以反馈培训机构培训的效果,对后续的培训工作起到更好的借鉴作用。通过建立税务培训评估体系,对税务培训机构的综合实力进行客观评价,对税务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具有促进和激励作用。通过评估,促使被评估税务培训机构的业务活动更加规范,对税务培训机构自身发展和税务培训机构管理都具有规范作用。通过评估,查找不足,对税务培训机构发展具有诊断作用。但很多培训机构对以上这些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评估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第一,重视培训项目运转,忽视评估反思;第二,没有专设机构负责,多半是在教务处设岗,工作力度不强;第三,评估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评估水平参差不齐;第四,认识不统一,领导即使重视,但具体评估人员素质不高,工作随意,影响评估工作的质量;第五,学员参与教学质量评估的积极性不高,应付了事。

2.对评估效果深度挖掘不够主要是培训评估流于形式、走过场现象比较常见。往往是采用撰写学习心得或结业论文、填写调查问卷作为评估依据,评估往往只停留于学员对培训的满意度、对课程或教师授课的满意率等表面的量化指标,缺乏深度,难以深入分析学员培训后能力提升的情况,对于培训是否满足学员培训需求或者满足学员需求的程度,在哪些方面满足了学员的培训需求,学员还有哪些潜在需求等,没有切合实际的回答,培训效果评估不能提供富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对于改进培训难以起到实际效果。评估仅仅只评估了学员的反映层和学习层,对行为层和效果层评估没有进行,而学员培训后知识结构、行为态度和工作绩效的改善和实际能力的提高才是最能体现培训效果的重要评判标准,所以这样流于形式的评估耗神费力,没有实际意义。

3.评估方法缺乏多样化多元化、多样化是培训评估科学化的保证。从目前实际运用的情况来看,收集评估信息,主要通过学员座谈、学员问卷调查等方法,但干部教育培训对象在层级、职业背景、教育程度、培训需求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仅仅依靠问卷调查等单一方式难以及时、准确地对培训效果做出评估,缺乏参与性、互动性。而且,主观性强的评估,导致评估结果偏离实际结果,给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造成错觉甚至误解。另外,评估信息化程度不高,培训评估缺乏现代化技术手段支撑。由于没有建立先进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大多培训机构还使用手工填写评估表的方式进行教学质量评估,使教学统计工作耗时耗力。

4.信息反馈不够深入培训评估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指导、改进工作,提高培训水平,但由于评估结果反馈不全面、反馈不够深入,导致培训评估对工作改进完善的促动作用不明显。比如,培训评估结果多半只在培训机构内的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范围内反馈,未及时向送培单位反馈,没有在更大范围内产生提示作用,即使反馈也是仅限于告知结果,缺乏有关分析及改进建议;再如,评估与改进工作联系不够密切,评估中反映出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培训中依旧出现,培训评估过于滞后,对本期培训解决问题和改进工作指导性不强;又如,培训效果评估对学员没有直接影响,培训考核结果对学员的考核、职级晋升、转岗、薪酬待遇提高没有直接联系。

二、改进教学评估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认真对待评估工作培训评估,各家培训机构都在做,关键是是否用心、科学地做。评估的重要意义前已述及,培训机构应该从领导到具体工作人员都认真重视起来。一是要制定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应体现培训机构办学的条件、过程、目标与结果相结合,评估内容包括办学方针、培训质量、师资队伍、组织管理、基础设施、经费保障等方面,各项指标要量化,指标数据要易于采集、科学合理。每一项指标根据其在培训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规定相应的分值。二是要制定规范简便的评估办法,便于执行。三是要完善评估的组织形式。组建教学质量评估专家库,抽选相应专家组成评估小组,独立承担评估任务,甚至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四是要加强评估力量,即使无法专设评估处室,也要改变随便什么人都能从事评估的现状,选派认真负责、素质较高的人从事评估的管理和分析工作。(本文来自于《中国校外教育》杂志。《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2.注重评估指标体系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建设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中,要注意设计得科学合理,而不是顾此失彼和以偏概全。比如,针对培训对象的不同特点,应把能力培训作为税收培训教学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基础。在评估教学、考核学员、验收教学效果时,不是只看学员掌握多少理论,能说什么,而主要是看学员能做什么,培训后能力是否确有提高。目前的管理工作越来越强调管理的深化和细化,在税收征管工作中也大力提倡精细化管理,这也为税务培训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评估指标体系缺乏必要的精细化,必然会忽略一些值得重视的细节,从而影响评估的效果,甚至影响整个培训项目的建设和未来发展。因此,我们在新形势下也应该把评估指标体系精细化作为新的发展需要。另外,随着培训规模的日益扩大,评估的资料将越来越多,这些资料都应纳入一定的信息处理系统,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安全储存和快速查询,这就为评估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不是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和简单处理的时代。

校外培训机构问题及建议范文2

关键词中职学校;中职学生;职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8

目前中职教育中职业培训仍然是薄弱环节,中职学生由于缺乏操作技能,不能满足企业实际的岗位需求,因此对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是中职学校适应经济、自身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使他们能尽快适应现场工作的需要,笔者认为应该从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培训机构考核等方面着手,从行业和企业岗位的需求出发,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个人素质和岗前培训,进一步改革职业培训模式,强化技能培训,实现校企合作培训“订单”化。

通过职业训练和培养,鼓励学生参加职业培训,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使学生具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适应行业、岗位和社会需求。

一、加强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问题始终是一个困扰职业培训发展的重大问题。实践教学的创新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都要求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职业培训机构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可以采取专题学习、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督促教师不断加强政治理论修养,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可以组织教学观摩、开展教学成果评比和教学方法经验交流,全面提高教师授课能力;也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此外,还应积极鼓励青年教师主动参与或独立承担教改研究课题,多出研究成果,使之成为职业培训事业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专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以及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壮大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

二、建立校内校外职业培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的物质保证。因此职业学校要加强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但是中职学校普遍办学经费紧缺,对现代化大型设备的购置,对高科技含量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训练的需要。因此,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在政策、资金方面的强有力支持,建设实训基地,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满足培养实训人才的需要。

此外还应与企业携手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把实训课程安排到企业上,邀请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到培训课堂中进行技术指导,实现实训条件的社会沟通,达到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工作场景中,掌握本岗位的操作技能,确保学员技术过硬,从容上岗,胜任工作。

三、建立职业培训机构,搞好学生职业培训。

要使中职毕业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与众多的大专、本科生竞争,就必须突出中职学生的特点,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为此中职学生必须学好本专业的课程,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相关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为将来就业掌握相关技术,创造更多的就业条件。

通过培训能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有培训考核机制作保证。学校应专门设立培训机构,制定培训考核管理办法,采取有效的制约和激励措施,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将培训工作纳入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工作目标,加强培训与教师的考核挂钩。通过开展在校生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对通过培训并取得较好效果的优秀学生给予表彰、奖励。对通过培训效果差的学生则给予通报批评。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进而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培训中。

四、加强职业培训内容。

1、职业道德、个人素质培训。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之一,是对企业员工的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个人发展必备的条件之一。因此中职学生就业,需要一技之长,但更需要个人素养。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训的同时应加强诚信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特别是社会道德方面的教育。学校可以邀请企业负责人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充分理解个人素养,如纪律观念、合作观念、诚信意识、吃苦精神、创新意识、敬业爱岗、礼仪举止等素养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只有爱岗,才不会下岗,只有敬业,才不会失业。

2、加强岗前培训。

学校应在毕业前对各专业学生进行就业前的职业培训,引导学生做好就业意识、心态、价值观方面的准备,树立积极主动的态度,主动地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自身在就业时的竞争实力,朝着职业和岗位所要求的方向不断积累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3、改革职业培训模式,强化技能培训。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职业教育培训在形式上,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实际能力训练,授课内容和培训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培训机构强化岗位技能的培训,合理地安排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及其配合比例。此外,理论知识也应当最大限度地接近实际,实践技能的训练也应当贯穿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之中,并与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在培训方法上,许多学校或培训机构运用传统的“授课”“培训老师讲,学员听”的教学方式。这种培训方式,还有些培训机构采取放录像的方式,认为这样做既降低了成本,又可灵活掌握培训的内容,使学生简单地认为职业培训就是放录像。以上这些方式都容易给学生对培训留下枯燥、乏味的印象,使培训效果和培训效益大打折扣。培训应是以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为中心,关键在于加强学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应大力研究能够切实加强学员职业技能的培训手段和方法。

4、校企合作实现培训"订单"化。

要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人才,学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合,根据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根据企业用人"订单"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教育与培训方案。

参与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应与学校签定人才培养合同,优先录用合作学校的毕业生,并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在市场需求、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企事业单位也有责任向合作学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接受教师和学生见习和实习。

参考文献

[1]吴娜.健全和完善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探讨[J].肇庆学院学报,2008(7)

校外培训机构问题及建议范文3

关键词:中学生; 课外英语辅导;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045-002

如今,各类英语辅导班层出不穷,似乎成为了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第二课堂”。笔者在对桂林市中学生课外英语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的课外英语辅导班是由经营性民办教育机构举办的,这类机构既是为了教育,又是为了营利。因此,它们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也要按照经济规律进行经济活动。在本次调查中,笔者调查了桂林市中学生的辅导班英语学习现状,走访了多家桂林市培训机构,并访谈了几十名家长,分析课外英语辅导班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英语辅导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

一、桂林市中学课外辅导班的基本情况

课外辅导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学校的教育是普遍式的,而每个学生是有其个体差异性的,学校很难照顾到这种差异。因此,开展既能满足个别选择,又能综合多方面知识的课外辅导教育,是符合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在对培训机构进行访问时,我们了解到桂林市的培训机构种类繁多,有的规模很小,只有几间教室;有的规模大到拥有上百名专职教师。而且这些辅导机构的授课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有针对学生的各学科教育的培训班,如奥数、英语、写作培训班;有各类文体艺术培训班,如钢琴、跆拳道、舞蹈、书法、绘画培训班等等。这些培训班都十分火热,市场前景非常好;而且培训班的形式也很灵活,有诸如一对一教学、小班教学、大班教学等。笔者通过《中学生课外英语辅导现状调查问卷》得知,桂林市某校学生参加校外英语辅导班的学生比例达到了87%;可以看出,在中学阶段,课外英语辅导班这种形式是十分普遍的。

二、课外英语辅导班火热的原因分析

为了解课外英语辅导班这么受欢迎的原因,笔者分别对培训班市场的主要消费者――学生和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总结原因如下:

1.家长、孩子对高分的主观需求

有人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就使得家长想尽办法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英语辅导班、兴趣班、口语班等,以求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个人外在素养。根据对30位家长的访谈,有58%的家长提到孩子上课外英语辅导班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自己强迫去参加的;有42%的家长提到孩子是自愿参加辅导班的。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是有一定的分数要求的。通过在辅导班进行学习,他们更多的是想让孩子们“提高功课成绩,或在这个领域达到一定水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已经逐渐转变为对孩子考试竞争力的关切。然而对于家长的关切,66%的孩子却是对辅导班持无所谓态度,仅有22%的孩子对于自己所参加的辅导班“非常喜欢”。社会上长久以来的人才选拔模式,造成社会、家庭、学生对分数的不懈追求,这样的需求即是课外辅导班们兴盛发展的土壤。

2.被“培训”的无奈

根据我们的调查,也有很多学生和家长是处于“被培训”的状态。有些上进心很强的学生,看到自己的同学去参加课外辅导班,担心自己会成绩不如别人,便也去参加辅导班了。这类学生在我们的调查中,约占到10%。另外,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学校资源有限,择校、升学的压力让很多家长、学生不得不走进培训机构的大门。择校的基本特征是:“基本满足居民的需要;打破了‘学区制’下的户口限制;它发生的前提是不同的区域,甚至同一地区在教学质量上的区别;但在实践中经常和某种经济形势联系起来。”但是在现实中,根据访谈我们得知,家长们理解的择校是指对于重点高中的选择。择校规定,政府举办的公办高中在完成本年度招生计划的前提下,可以招收一定数量的择校生,但必须严格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因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每个家长都希望通过进行课外辅导来提高孩子的成绩,使他在择校的时候处于一个有利的位置,可以优先进入或是少花钱。

3.学生的课外学习资源有限

桂林市的中学虽然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开展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活动的次数有限,且学习意味不浓,许多家长也不曾将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当作是课外学习,他们仍然认为辅导机构培训才是唯一的课外学习途径。另外,以青少年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公益性校外教育机构接待能力有限、数量有限,使得学生选择和参加的机会少,这也是学生难以利用校外资源的客观原因之一。

三、课外英语辅导班存在的问题

1.昂贵的学费成为家庭的重担

目前桂林市有不少教育机构都在宣传中极力推荐“一对一个性化辅导”,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某教育机构的收费标准如下:初中英语一门课一小时130元,课时安排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一般来说,正常接受培训的情况也要每周两到三个课时,也就是说一个学期下来单英语一门的辅导费用要达到4680元至7020元。而根据我们对几十位家长的访谈,他们提到每个月对于孩子去英语辅导班的费用可以接受的范围在每月500元至1000元。况且这只是一门课程的辅导费用,如果再加上数学或其他学科,每个月的辅导费用是很可观的。因此,如果选择“一对一个性化辅导”,一般家庭的经济承受压力很大。

2.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夸大宣传效果

课外辅导机构的教师大多是水平不一的。根据我们的走访,其教师构成有中学在职老师,在校大学生,或是社会上的闲散人员等等。而且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很多在校的大学生、研究生在毕业之后就不会再选择继续留在原先代课的辅导机构。然而培训机构在自己的宣传册上对于自己的师资力量却是夸夸其谈,有的标明“专家――历届中考阅卷老师”、“一线名师”等等,难辨真伪。笔者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认为自己参加的英语辅导班对自己有帮助很大的学生约占19%;认为参加的英语辅导班有帮助但帮助不大的学生约占31%;认为英语辅导班没什么帮助的学生约占12%;在笔者对家长的访谈中,家长们也不约而同的提到参加课外英语辅导班,孩子的英语学习情况“效果不是太明显”;“说不太清楚”。

3.增加孩子英语学习负担

在《中学生课外英语辅导现状调查问卷》中,对于所参加的英语辅导班是否增加了学习压力一题,有约13%的学生认为“是,压力比较大”;有约61%的学生认为“是,压力不是很大”;有约2%的学生认为“不是,一点压力也没有”;有约4%的学生认为“不是,减轻了学习压力”。而在笔者的访谈中,在问及让孩子参加英语辅导班是否会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时,有58%左右的家长认为不会增加负担,认为孩子会自己调节好自己;42%左右的家长表示英语辅导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压力,孩子也是很辛苦的。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还是很高的,有的孩子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是被家长强迫着上英语辅导班的,这在无形之中增添了孩子的负担。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参加课外英语辅导班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孩子的负担。周末和节假日,孩子要在两三个培训班里来回,家长便要全程接送甚至陪同。除去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很多辅导机构会额外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备考试卷等。很多学生提起辅导班便觉得痛苦,家长也是无奈。这样的情绪如果带到正常的学校课堂学习中,便会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导致英语学习上不去,反而起到了反面效果。更有甚者,学生参加英语辅导班之后对于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下降,很多都依赖培训班的老师督促自己学习,离了老师的督促便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形成恶性循环。

四、对课外英语辅导班的发展建议

笔者认为,如果中学课外英语辅导班能够健康正常地发展,将是学校英语教育的有益补充。因为学校教育有时候不能兼顾所有的学生,而课外英语辅导班恰恰可以照顾到一些学生的特殊需求,因而它们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但现在的问题是课外英语辅导班尚未形成良性发展,有一定的弊端。如果想充分发挥辅导班的优势所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自身师资力量水平,聘请权威专家。课外英语辅导班的老师普遍年轻化,他们思维活跃,性格外向,但教学经验并不完善。如果能够建立完善的辅导机构教师资格选拔考试以提升培训机构英语教学老师的水准,那么辅导机构的师资力量就有了保障,对于学生亦是极为有利的。另一方面,如果辅导机构能够时不时地从名校聘请专家来授课、做讲座,学生的受益程度就更高了。在学校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名师教导,因此辅导班可以成为他们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的一个良好渠道。

(2)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位培训班老师提到自己是从中学辞职来到辅导机构任教的,原因是他觉得学校教学方式单一,而在辅导机构,他可以运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法去开展英语教育。辅导机构既是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完全可以打破学校教育的讲授式教学,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学校教育。授课方式的多样化一是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二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谓一举多得。

(3)向优秀的辅导机构学习其教学管理体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某些优秀的辅导机构之所以名气大,受众范围广,是和他们自身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有关的。他们有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日程安排,能够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其他辅导机构若是能够以行业内优秀的课外辅导机构为标准,完善自己的教学管理体系,那么课外辅导机构的质量标准就能够得到保障,辅导流程能够规范化,这样的发展趋势不论是对于辅导机构本身,还是学生,都是极为有利的。

五、结语

当前在各大城市,辅导机构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正处在快速发展完善中。我们应该本着全面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和评价它,能够使其办学行为规范化,发展得到有关部门的监督,以合理、健康的形式去发展壮大,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真正有益的补充,才是辅导机构日后兴盛发展的途径所在。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对桂林市中学生课外英语学习现状的研究与思考”(项目编号YCSW201416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徐春莲.关于高中生英语课外辅导的几点思考[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4

[2]雍佳,姚漓洁,田丽,钟蒙蒙.对中学生课外英语辅导现状的调查――以桂林市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

校外培训机构问题及建议范文4

关注1

有偿家教

看法:对补课行为有一定威慑作用

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应该严令禁止,还是“有条件地放开”?激烈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此次,《办法》明确指出,“不听劝阻,组织、要求、诱导学生参加校外有偿补课,或者参与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有偿补课”是“违反师德”行为,明确针对教师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校外补课活动,使规定更加准确、合理。

据介绍,不久前,南宁某城区教育局发现有老师强迫家长带小孩去某培训班补课,如此恶劣的行为,最后却不了了之,只是在会上不点名的批评。一所小学副校长告诉记者,不久前,一名家长拿着短信和通知条到学校告状,称老师要求其小孩去补课。学校调查了解后,对老师进行了警告。如果是在《办法》出台后出现这种情况,该老师将会受到更严重的处罚。

据介绍,由于南宁的很多家长有补课的需求,所以有偿家教在南宁比较盛行。一名小学副校长坦言,她经常会接到一些推不开的人情电话,希望能帮找家教。如果是家长和老师你情我愿进行有偿补课,学校很难抓实。

在南宁家教市场,还存在名师难求的现象。市民韦先生告诉记者,他认识的一位朋友,之前想请一位名师为小孩补课,但对方一直推脱,最后朋友通过关系,才让该老师答应在暑假期间帮补课。

部分老师认为,《办法》出台后,有偿补课现象虽然还是难以杜绝,但对明目张胆的大面积补课行为,还是有一定威慑作用。在南宁一些中学,一个班80%~90%的学生都在老师处补课,《办法》出台后,老师可能就不敢这样大胆了。

关注2

老师收礼

建议:可参照《刑法》相关规定制定标准

《办法》中还明确提到索要或者违反规定收受家长、学生财物的行为。老师们认为,老师收礼的问题正是当下师德方面关注的焦点,但收受礼物的“度”需要量化。

据悉,在南宁确实存在部分老师收受礼物的现象。在一些学校,语文老师会对学生说,教师节快到了,数学老师那么辛苦,我们是不是应该表示一下?而数学老师也会对学生说同样的一番话。还有些学校,则是一班老师到二班说,二班老师到三班说。一所小学的书记坦承,部分老师收受了家长的礼品,确实在座位编排、选定班干、三好学生推荐等方面存在私心。

黎女士向记者说了她被迫送礼的事情。黎女士说,一直以来,她都感觉自己的孩子得不到老师关注,但却不知道原因。有一次跟一位当老师的朋友提及此事,朋友建议她给老师悄悄送几次购物卡试试,几次下来,她发现情况果然好了很多。黎女士无奈地说:“我跟爱人都反感给老师送礼的行为,所以以前没朝这方面想过,但为了让老师对孩子好一些,现在却不得不这么做。”如果真的能刹住送礼风,她非常乐见其成。

老师们则普遍认为,《办法》将老师收礼的问题纳入“违反师德”行为,有利于规范教师队伍。不过,家长给老师送礼,很多是私下行为,在发现上存在难度。此外,什么样的礼物算违规,也需要量化。教育部专家解读时提出,对于教师收受财物的具体标准,建议可以参照《刑法》中有关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的裁定办法,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师收受家长、学生“礼物”价值上限,使对违规教师的处理有据可依。

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老师收礼的问题,并努力杜绝。今年教师节,滨湖路小学就给家长们发短信,明确表示不收礼物。而卫国小学在教师节前专门开了一次家长会,明确对家长说不收礼物。

关注3

教师处分

措施:既维护学生权益也保护老师

有校长认为,《办法》的一大亮点,是将对老师“违反师德”的处罚做了分层处理。《办法》对老师的处分包括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开除。其中,警告期限为6个月,记过期限为12个月,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期限为24个月。《办法》指出,教师受处分期间,暂缓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丧失教师资格的,不能重新取得教师资格。

让校领导们安心的是,《办法》在注意保护学生和家长权益时,为了避免老师受到“冤枉处分”,也对老师也给予了保护。教育部要求,学校及学校主管教育部门发现教师可能存在列举的十一条行为的,应当及时组织调查,核实有关事实。作出处分决定前,应当听取教师的陈述和申辩,也可听取学生、其他教师、家长委员会或者家长代表意见。必要时,可以组织听证。

记者留意到,针对此前关注度颇高的“范跑跑”之类事件,《办法》明确,“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时,不履行保护学生人身安全职责”也属于“违反师德”行为。而考虑到近来频繁发生的教师学生案件,征求意见稿还强调,处分决定应当在适当范围内公布,但涉及未成年人隐私的除外。

有关单位、教师及社会各界人士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提出意见建议:1.电子邮件:;2.自动传真:010-66020522;3.信函邮寄:北京市西城区大胡同35号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师德建设处,邮编:100816。

[ 新闻链接 ]

征求意见稿中违反师德的行为

(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言行的;

(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时,不履行保护学生人身安全职责的;

(三)在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评价中不公平公正对待学生的;

(四)在招生、考试、考核评价、职务评审、教研科研中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的;

(五)体罚学生的;

(六)以侮辱、歧视、孤立等方式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身心伤害的;

(七)骚扰学生或者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的;

(八)索要或者违反规定收受家长、学生财物的;

(九)开展或者组织参与针对学生的经营性活动,或者强制学生订购教辅资料、报刊等谋取个人利益的;

(十)不听劝阻,组织、要求、诱导学生参加校外有偿补课,或者参与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有偿补课的;

校外培训机构问题及建议范文5

【关键词】专业教育国际化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648.8

近年来,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我国高校陆续开办了一些财经专业的国际创新班。若干年后,这类创新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以国际会计创新班为例,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专业教育如何在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进行协调。

一、当前高校财经专业办学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向需求

(一)经济开放新格局迫切需要我们培养更多国际化的财经人才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始“走出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海外并购是国内企业获取先进技术、拓展海外市场的一条捷径。2009年中国的海外并购交易达到460亿美元,超过了以前所有并购的总和,有学者称2009年是“中国海外并购元年”。 2014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达到272宗,金额达到569亿美元。2014年中国境外投资首次超过外商对华投资,成为中国国际化的一道分水岭。过去中国投资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现在中国对于发达经济体的投资比如美国、欧洲也在增加。

国内企业赴海外上市数量持续增长。2014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共96起,其中香港上市72起,美国上市15起,其余市场9起。熟悉国际会计准则(IFRS)是赴海外上市的要求之一,目前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向IFRS趋同。在欧盟,就要求上市公司直接采用IFRS编制会计报告。

从发展态势来看,国际化已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常态。我国从没有象现在这样和世界的联系如此紧密。不论是海外投资还是海外上市,都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国际化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保障,由此产生了国际化财经人才的巨大需求。陈春华(2013)对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和上海立信会计学院进行的调查显示,这10所高校均将国际化列为会计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之一。

(二)参与全球竞争是为了服务本土经济利益,国际化财经人才培养必须建立在扎实的本土知识教育基础上

1.国际竞争以本土为根基。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本土经济社会发展,不是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要通过国际化实现“洋为中用”。从学习和知识创新的角度讲,大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本身就是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或者说本土化是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路径选择,要依据本国传统、文化及现实问题对他国理论和知识进行改造和吸收,以促进本土问题解决为目标(董成武,2014)。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游学期间曾经旁听了一门博士生的研修课程,吸引他的是一个小组的报告,这个小组的3名成员在印度进行了大约三周的实地调查,搜集了关于当地儿童唇裂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不止印度,有的小组去了巴西,还有的去了中国。因为美国顶尖高校认为他们培养的学生将来会成为美国和世界的领导者,他们要让学生感受到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美国的国际化从来都没有花架子,都是实用主义,是为美国本土服务的(秦春华,2015)。在国际上所有有竞争力的东西――不论是国家、企业还是文化都有着厚重的本土基础。

2.学生就业的主要市场在本土。根据我们的调查(见图1),即使选择的是国际会计班,学生毕业后国内仍然是主要的就业市场。扎实的本土知识是学生今后工作的基础,所以本土知识的教育不可或缺。

二、高校财经专业办学实践中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现实冲突:以国际会计专业为例

财会问题是企业国际合作与竞争要处理的关键问题,会计标准也是国际协调非常活跃的领域。我国高校为了满足会计实践国际化的需求,积极进行改革创新,重要举措之一就是举办了嵌入国际执业资格认证课程的国际会计方向班。例如1994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开始开设ACCA(英国会计执业资格)课程,南京审计学院在1998年开始和ACCA进行合作,接着2001年上海财大、上海外国语学院等高校也引入了ACCA教育。此外,还有一些学校举办了美国会计(AICPA)方向班、加拿大会计(CGA)方向班、英国管理会计(CIMA)方向班等。但其中最多的仍是ACCA方向班,到目前全国有80多所高校设置了ACCA国际会计班。

虽然经过20余年的改革实践,ACCA国际会计班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国际化会计人才,但仍存在许多不足,集中表现为教育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冲突问题。调查显示,这些冲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目标与内容设置上的冲突:过于强调国外会计和考证,忽略现实条件和学生需求

1.学习目标和课程设置

ACCA需要通过14门课程的考试,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ACCA班一般都会将14门考试课程纳入到教学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所有课程考试。ACCA考试没有中国本土会计学的内容,也就是说学生是否学习中国本土会计学,对于是否能够通过ACCA课程的考试根本没有影响,所以许多高校采取课程置换的方法,即以ACCA课程代替本土会计学的相关内容,毕竟四年的课时是有限的。高校目前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已经背离了当初引入ACCA课程的目的――将国际会计职业资格嵌入本科教学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国际化的财经人才,不是为了取得资格证书。学校之所以急于让学生通过考试,是因为学校把通过率作为自己的宣传手段,把通过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正是由于大量的课程置换,导致学生缺乏中国本土会计知识,并且知识体系不完整(马兰,2010)。

实际上将ACCA的14门考试课程纳入本科教学计划,对学生来说要求太高了。ACCA课程设置主要是针对在职人士的,他们已经有了一定学识基础和实践经验,而对在校大学生则有较大的挑战(田冠军,2013)。ACCA的课程只要在十年之内通过就可以取得准会员资格,所以如果要求学生在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就全部通过并不合乎ACCA设计初衷,更何况本科生的专业知识是零基础。

另外学生对于本土会计的学习实际存在很大的需求,如图2所示。

从结果可以看出,除了相关考试课程外,认为有必要增加中国本土会计课程的学生占了绝大部分,比例为88.3%,学生对于学习中国会计课程是有需求的。因为他们毕业后大部分选择的是留在国内(如图1所示),即使将来从事了国际会计相关岗位,本土会计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师资上的冲突:完全依靠本土师资,对国际化教学的胜任能力不足

关于师资的情况调查我们主要设计了两类问题:学生对教师本身专业素质的评价,学生是否选择校外资源及原因。

现在高校的ACCA成建制本科班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三类:外籍教师、本校教师和培训机构的讲师(况学文,2011)。外籍教师英语运用娴熟,具有西式的思维方式。但他们的授课效果和自身的专业素质有关,英语虽然是母语但专业知识未必扎实。培训机构的讲师一般自己参加过ACCA的考试,对于学习规律和学习难点的把握准确。但因为他们不是学校在编员工,他们的酬金是以课时来计算的,所以他们没有动力去和学生做更多的沟通,讲完课约定的任务就完成了。在人数上,外籍教师和培训机构教师只占极少数,国际会计班的授课几乎完全依靠校内在编教师。从学生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评价(图3)可以看出,当前国际班教学方面存在明显的胜任能力不足。图中3项应答在60%以上的问题都与国际化授课相关:对ACCA课程内容的了解(65.5%)、国际会计知识水平(62.57%)、英语水平(60.82%)。

调查(表1)还显示有54.97%的学生参加过校外培训或者网络课程,26.9%的学生虽然没有参加,但是有这个打算。较高比例的使用校外资源既是学生自主性的反映,同时也间接反映出校内资源的不足,尤其39.36%(图4)的应答者直接是因为师资问题而选择校外资源。

应该说学生的这种评价结果和我国高校ACCA目前的师资现状是相符的,ACCA的师资急需加强在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年会(2013、2014)中都有普遍反映,是全国许多开设ACCA课程高校的共识。造成现在这种师资状况捉襟见肘的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从客观讲ACCA被引入学历教育的时间相对来说还不长。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在一次一次的授课过程获得经验的沉积,这不仅包括自身专业知识的沉积,更包括对于学生学习难点和学习规律的把握。国内高校ACCA成建制班一般采用的都是ACCA的原版教材,授课也采用英语,这对于母语是非英语的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是教师自己对英文教材的准确把握,二是教师是否有能力把自己的理解转换为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在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有限的情况下,要明显高于英语国家会计教师的授课难度。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这也是为什么有许多教师在专业领域造诣极深,但讲课却不被学生接受的原因,因为这是两个过程,自己的学问深厚未必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被学生理解。采用英文授课表面上看只是多了一个步骤,即把母语转换为英语,但其实比这个要复杂得多。ACCA教学不是一种纯英语的技能培养,而是对财务会计技能和素质的传授和培养,ACCA任课教师需要对国外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熟悉西方的思维方式(况学文,2011)。所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ACCA教师不仅要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英语语言能力。在没有海外生活的背景下想成为一名优秀的ACCA教师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主观上的原因主要是教师自身对ACCA课程的投入程度。本校ACCA任课教师一般都具有英语好、专业知识扎实,学历高的特点,他们有条件和义务与学生进行沟通,给予学生多方面的指导。但是因为现行教育体制的评价标准更多的是看重科研,所以他们其实没有动力完全投入到ACCA的教学中。承担ACCA教学课程的很多年轻教师为了职称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去做高质量的研究,不会全身心投入到ACCA的授课中去(郭剑花,2014)。

(三)教学手段上的冲突:教材和教学语言不符合学生学习习惯

目前高校的ACCA国际会计班一般采用的都是英文原版教材。ACCA的教材是根据ACCA制定的考试大纲编写的,大纲每6年会进行一次修订。严格地讲,这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材,而是考试复习资料,表现在:一是信息量非常大,知识点繁多,并且对每个知识点的解释都很简单,缺少相应的阐述和说明(张横峰,2012)。二是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性和逻辑性较差而跳跃性大(况学文、刘晨华,2011)。我们的调查显示,学生对教材持正面评价的只有45.3%,大部分持负面评价。其中28.07%的学生反映教材的体系不太合理,不便于理解。

在调查中还有学生反映他们根本不看教材,只看辅导资料,这也印证了ACCA教材的考试参考资料性质,并不重视教材应该循序渐进、体系合理及注重阐释的要求。反映了对ACCA教材的不认可。从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学生对中文辅导材料的需求。

对于教学语言,我国高校ACCA的授课一般被要求要全英,最低也要双语。

从图5看,学生最认可的教学手段是先双语,再逐渐适应全英教学,有10.5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全英教学。一位资深ACCA培训机构的讲师也提到,对于中国学生应该尽量使用中文进行教学,因为这样更容易理解所传授的内容,并且进行思考、分析和总结(张雨桐,2008)。

三、如何协调专业教育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

(一)培养目标的调整

高校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国际化观念,不以考证通过率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的标准。国际化的培养战略应该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具有处理国际经济业务的能力,而不是满足于考过几门ACCA课程。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ACCA课程只是一种学习的形式,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学习和实践的课程。

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学生兴趣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应改进招生环节的宣传工作。调查显示仅有25.73%的学生是因为对国际会计的兴趣而选读了ACCA班,大部分学生(51.46%)只是遵循家长的选择。由于ACCA会计的学习难度要高于普通会计的学习,在缺乏兴趣支撑的条件下,会造成教学实施的困难,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二)教学内容安排的优化

1.增加本土会计所占比重。因为专业教育国际化的根本目的是服务本土经济社会需要,并且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意愿在本土(表1),所以即使国际会计班学生也应该受到系统的本土专业知识教育,本土知识课程不应该被国际化课程置换掉。在ACCA课程中的F3“FinancialAccounting”和F7“FinancialReporting”是财务会计系列课程,讲述的是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一些ACCA国际班就以这些课程置换了一般会计本科专业的两门主干课程:中级财务会计学和高级财务会计学。这两门主干课程是以我国的会计准则为基础编写的,是学生学习中国本土会计的窗口,也可以说是会计专业的精华所在。缺失了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就无法掌握中国本土会计知识。所以这两门主干课程不论是国际班还是普通本科班都是不应该被替代的。同样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也不应该被F2“Management Accounting”、F5“Performance Mnangement”和F9“FinancialManagement”置换掉。

2.加强本土会计与国际会计内容安排上的衔接和协调。一是时间上的衔接,应当使中国本土会计课程和国际会计课程同步进行。我们的调查显示,有52.32%的学生认为中国会计课程与国际会计课程应该同步进行。将两项课程同步进行,便于学生对比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分析差异背后的原因,感觉两者之间思维方式的不同,这本身是一个国际化和本土化兼得的过程。二是内容模块上的衔接。ACCA课程在专业阶段的难度相当于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难度,所以在本科阶段,没有必要把ACCA的14门课程全部开设。应当以现行成熟的会计课程体系框架,按财务会计、审计、管理会计三个模块对14门课程进行选择性安排。

(三)师资建设和教学手段优化

应当考虑建立专门的国际化会计教学团队,这样既可以加强教学效果,也可以带动对国际会计的研究。具体措施包括:教学经费适当向这个团队倾斜,团队教师可以优先参与国际化的师资培训学习和学术研讨会议,从而推动团队教师在外语和专业知识方面的提高。

对于教学语言的选择,学校不应一味要求授课采用全英或者英语的比例要达到多少。我们应当明确:第一,国际化不等于英语化。“国际化的本质在于对世界的清晰把握。”英语只是一种在国际范围内的通用工作语言,是我们和世界联结的一个工具。第二,专业课程的学习不是语言的学习,也和语言的学习不同。在专业教育中我们培养的是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直觉,许多专业词汇的含义学生只有通过母语的环境才能体会出来,进而能够深刻理解其意义,渐渐积累形成专业素养和专业直觉。我们中国有句俗话: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但在非母语的环境中,用本身就不熟悉的一种语言去解释另一个陌生的概念,学生很难达到意会的程度。

因此,在学生对于专业还没有任何基础时应该选择用母语讲解,不仅易于理解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英语和专业知识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可以选择用双语教学。当师生双方用英语交流专业的内容都没有障碍时应该全英教学。

关于教材的选择。鉴于学生对于现有英文教材多数持负面评价,但又无合适的其他英文教学资料可替代的情况下,应当在教学的初期和中期补充一些中文辅导资料,以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点,更好地使用现有英文教材。我们的调查中,有40.94%的受访学生表达了对中文辅导资料的需求。从长远看,应当组织有经验教师编写适合我们学生的教义或教材,而仅将英文原版的应考书籍作为参考资料。

(四)综合利用校内、校外两种教学资源

除了加强校内师资建设和资源利用外,还应有选择性地利用校外资源。例如高校可以和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合作,购买培训机构课件提供给国际会计班学生使用。相对于高校而言,培训机构更侧重于应试。培训机构的讲师一般都通过了ACCA课程的考试,有着备考经验。并且由于他们经常研究考题,对于考试的深浅、方向的把握也比较准确。

除了购买培训机构的课件外,高校也可以请培训机构讲师开展讲座,讲座的内容除了考试之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有关ACCA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指导等。

通过对培训机构资源的利用,可以提高校内教师吸收掌握ACCA动态信息的效率,也有利于校内教师学习借鉴培训机构一些好的教学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春华.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研究.财会通讯,2013(6)(上),31-33.

[2]董成武.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复旦教育论坛,2014年第12卷第1期,80-84.

[3]廖进球,谭光兴,朱晓刚.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8(1),59-61.

[4]马兰.ACCA成建制班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对策探讨.中国商界,2010(3),377-378.

[5]田冠军.ACCA认证国际会计人才供需分析及教学建议.财会月刊,2013(3)下,127-128.

[6]郭剑花.高校ACCA班定位探讨.财会通讯(综合版)2014(2)上,41-43.

[7]张横峰.ACCA成建制本科教学课程设置探析,财会通讯(综合版)2012(10)上,126-128.

[8]况学文,刘晨华.ACCA成建制本科教学师资配置问题分析.财会通讯(综合版)2011(9)(上),159-160.

校外培训机构问题及建议范文6

摘 要: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是制约宁波民营企业转型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性别结构比例失衡;员工基本素质较低,学历结构有待优化;职称结构非正态分布;职能结构比例失衡;专业结构不合理;人员结构稳定性较弱;配置结构欠科学等。从政府角度,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优化转型期宁波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转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结构

民营企业是宁波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可是其短寿问题层出不穷,因此,许多民营企业力图通过转型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转型期,企业运行的各个方面均离不开人力资源工作,人力资源结构更在其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宁波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转型的过程。本文通过对宁波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分析,从政府角度,探讨了优化宁波民企人力资源结构的相关建议,为促进企业转型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

一、宁波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

1.人力资源结构基质不良

一是性别结构比例失衡。通过调研分析,转型期宁波现有民营企业女性占比较低,拥有半数以上女性员工的企业比例仅为1/4左右,性别结构比例失衡。排除特殊行业和岗位的情况,这与部分企业存在性别歧视行为有关。

二是学历结构有待优化。目前宁波民营企业现有人员基本素质比较低,多数为大专或高中及以下学历,拥有本科学历人员的企业较少,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三是职称结构非正态分布。从宁波民营企业现有人员的职称结构来看,近50%人员无职称,且缺少初级和高级职称人员,特别是专业和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级人才比较缺乏。

四是职能结构比例失衡。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宁波民营企业现有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及管理人员较少,企业对三类人员的需求比较大。另一方面企业现有三类人员的基本素质亟需提高,即技术人员知识和技术老化;销售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代管理人员思想落后或二代接班人管理经验缺乏。民营企业转型过程中技术的创新与运用、产品的销售、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非常重要,上述三类人员的稀缺状况和素质状况造成了企业职能结构比例的失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转型发展。

五是专业结构不合理。从宁波民营企业目前情况来看,多数企业最为稀缺的是外贸人才、外语人才和IT人才,反映了企业对这些人才的吸引力较弱。

2.人力资源结构稳定性较弱

一方面人才流失较多。尤其是销售人员、生产线工人和技术人员。另一方面人才的引进比例较高。50%的企业每年引人比例近15%,10%左右的企业引人比例达到近30%。较高的离职率不利于宁波民企人力资源结构的稳定。

3.人力资源结构配置欠科学

一是人才的专业技术背景与其岗位的匹配程度不高。匹配度为30%-50%和匹配度仅为10%-30%的企业比例总和接近50%。

二是现有管理人员配置结构不甚合理。除了行业性质、岗位特征和特殊情况外,部分企业仍然存在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现象,部分企业管理人员负担较重、责权分工模糊、人员冗余等问题突出,人员组合尚未优化,对企业的管理效率造成了阻滞,很难向高效组织转变。

三是家族成员担任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比例较高。这主要表现在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中亲友普遍担任重要岗位等现象,具有较重的近亲繁殖倾向。这种在企业发展初期奏效的模式,很可能会成为企业持续前进的障碍。

二、优化转型期宁波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建议

目前宁波民营企业转型的发展,需要自身人力资源结构的有效调整。除了企业自身采取相关措施外,政府有关部门亦需要对其进行积极引领和扶持,提供资金、智力支持和政策保障等措施。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平等理念宣传,规范企业用工行为

一是强化平等理念宣传。与高校、公益机构、企业等多方主体联合举办各类主题活动或到民营企业定期和非定期宣传男女平等理念,宣传国家、地方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制度,引起公众注意和重视。

二是规范企业用工行为。通过各项法律和制度检验企业用工标准,审查各类民营企业用工信息和行为,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实施性别歧视行为的企业予以法律制裁,并进行相关惩处。

2.引导宁波高校加强民营企业急需人才建设

基于宁波民营企业众多的地方特色和企业人才需求导向,有效引导宁波各类高校加强民营企业急需人才建设,科学合理确立人才培养定位,优化和调整教育专业设置,助推宁波高校培养出适应本土的中高端技术型、管理型、技能型、研发型等各类人才。

3.建立企业人才资源供需共享平台和人才信息库

根据宁波地方特色,建立民营企业人才资源供需共享平台。鼓励企业通过用户名和密码注册账户,完善企业相关信息,并提供需求信息,同时建立监核部,监督和核查企业各项信息的完善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督促企业对缺漏信息予以完善,对提供虚假信息的企业予以剔除和通报,并给予相应惩罚措施。同时,注重对人才信息库的建设。通过网络渠道将相关各类人才的基本信息提供给民营企业,致力于信息共享和支撑服务。

4.完善人才引进和服务机制

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标准和政策。基于宁波特色,因势制宜制定人才引进标准,完善宁波综合性人才和专业人才引进政策和相关措施。

二是扩大宁波人才引进优势宣传。通过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前程无忧等国内著名招聘网站,浙江人才网、宁波人才网等地方网站,并建立宁波民营企业信息网,宁波民营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和人才政策信息,使用电话、电子邮箱、QQ群、微信、官方微博、信件等方式丰富联络渠道。

三是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引导社会各方力量,依托职介机构、人才培训机构或企业、商会、行业协会、宁波高校等,举办民营企业人才招聘活动和各种形式的人才主题活动,通过召开专业拔尖人才与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管理人才、高级销售人才项目推介会等形式,丰富人才引进活动。

四是完善人才服务机制。简化人才引进流程,给予引进人才优厚待遇和便利条件,提供主动便捷的服务。

5.设立奖励机制,搭建培训平台,鼓励和监管企业、高校、商会、行业协会参与人才培训

一是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积极搭建各种类型的民营企业人才培训平台,免费为各类企业人员提供相关培训。

二是鼓励民营企业进行人才培训。首先,督促并支持民营企业为本企业员工提供形式多样的培训。例如,学徒制培训、非正规性的学习、工作指导培训、程序化学习、模拟培训、远程培训、职位轮换、教练和顶岗、行动学习等方式,以提高各层员工的素质和胜任岗位的能力。其次,鼓励民营企业积极与外部培训机构、高校和行业协会沟通合作,增加培训的方式和手段。例如通过管理游戏、研讨、企业大学、行为模仿等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胜任能力。再次,支持民营企业积极与宁波大红鹰学院、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宁波地方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最后,提倡企业间建立培训互助体,鼓励和支持企业之间提供尽可能的培训与帮助活动。

三是鼓励宁波高校、商会、行业协会参与人才培训。提供经费资助,大力支持高校、商会、协会等为企业提供在职培训,成立民企培训服务中心、技术咨询中心等专门针对民营企业人员的培训机构。

四是设立奖励机制。适当奖励积极承担人才培训工作并成效显著的民营企业、宁波高校和各类商会、协会,同时严格监督各类培训主体,对实施违法违规行为的培训主体予以通报并取消其资格,创设良好的培训制度环境。

6.规范企业人员配置标准

建立并规范民营企业人员配置标准,鼓励企业定期进行自身配置制度审查,并开展非定期的行政指导工作,对人员冗余、配置不合理的民营企业督促其调整岗位配置,并对实行过度化家族管理企业进行合理化建议与指导。

参考文献:

[1]张富强.企业改革中的人力资源结构调整[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36(S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