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课程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课程的特征

体育课程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 观念更新 角色转变 评价 课堂主体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和实施,产生了一批新的教学理念,如:“课堂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体育课程的名称也从体育改成体育与健康,并且非常明确地指出体育为健康服务,体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健康。在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传统上认为的好课现在未必是好课,过去认为不理想的课却也未必差。在新课标下如何评价一节体育与健康课呢? 

我个人认为应该由两方面来评价:一方面是同行老师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学生(课堂主体)的评价。两方面的比例各占40%,另20%由“上帝”来评价。如果说学生就是上帝,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学生方面的评价就占60%。如果学生都说这堂课好,非常喜欢,这节课应该是一堂好课;同时老师也评价的确是一堂好课,毫无疑问这是一堂非常优秀的课。从教师角度,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优劣: 

一、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主要体现为学生喜欢体育与健康课和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新课标十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努力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乐趣,并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得进步和发展。如果许多学生被动应付,“出工不出力”,只能将这样的课堂教学划分为差一类的教学。因为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只有这样,课程的目标才能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证。所以说,“学生主动参与的体育与健康课”才是好课。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始终让自己处于一个“主角地位”,学生仅是“配角”的情况截然相反。新课标强调在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下让学生学会学习,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快乐,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所以说,“以学生的体育活动、发展、提高、身心愉快为中心的课”是好课。 

三、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主要包括:课堂上,老师讲解、示范、应变、组织教学和评价的能力;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体育活动的能力。直到下课时,学生仍然意犹未尽,那才是好课。 

四、课堂教学创新程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标给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自由空间和创新天地,同时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看教学是否有新意、是否耳目一新。所以说,“敢为人先”的课是好课。 

我们很多老师上完公开课最关心的是领导、同行权威的评价,往往容易忽略学生对课堂的感受。事实上,老师的课上得好不好,学生最有发言权,学生喜欢的课就是好课。我们认为学生喜欢的体育与健康课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喜欢课的教学内容。经调查,学生最喜欢的上课内容是球类运动和游戏。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抓住学生兴趣这一突破口,科学巧妙地进行安排,真正体现学生主体,这样,教师做的“饭”学生“吃”起来才可口,才爱吃。 

2.喜欢课的形式和方法。课堂结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要讲究艺术性,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挑战,使体育课有特色、有趣味。如课堂上多采用比赛和游戏,能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锻炼欲望,使学生想上课,爱上课。 

3.喜欢课的场地和器材。体育课的场地要精心布置,保证学生运动安全,体育器材不但要符合质量标准,而且要新颖美观,这样学生使用起来才称心如意、爱不释手。假如踢足球变成踢石头,打篮球变成打烂球,这样的器材谁喜欢玩呢? 

体育课程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整合研究

1.引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与高技术人员的短缺矛盾日益凸显。我国为适应对经济发展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与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得我国高职院校无论是规模还是在校学生数量都成倍增长。有学者统计,截止2012年底,我国具有学历颁发资格的高职院校已达1215所。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迅速,但学校管理、课程建设等方面还不够完善,特别是课程的理念较为落后。与欧美职业教育先进的国家相比,课程改革的广度与深度还不足,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更是落后。高职体育课程表现出较为混乱的局面,特别是课程设置内容杂乱无章,本文作者通过对陕西境内比较有影响力的9所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内容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这九所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内容,通过内容分析各自的利弊,总结其中的共性与差异,结合教学实践,给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整合的建议。

2.体育课程设置内容的调查分析

通过对陕西境内九所职业院校的调查发现:机会所有职业院校,还是沿袭老的课程内容,把一些高难度的奥运竞技项目,如篮球、排球、体操、田径作为主要课程内容。表现出项目少、项目难度大、项目趣味性差的三个特征;其次,开设较多的还有武术套路等项目,而学生兴趣性极高的足球、乒乓球项目反而开设不多;有些院校根据专业不同开设了一些个性体育课程,主要有陕西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和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这两所职业技术学院均在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中,开设了与专业相关的形体操、健美操、体育游戏;有两所高职院校大胆进行了课程改革,陕西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机会全部把奥运竞技项目剔除出课程内容;把学生喜欢的搏击操、健美操、形体、羽毛球等项目作为主要课程内容,体现出专业培养的特色,以及项目的性别特征。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是则是大胆在冬季开设了游泳课,体现了课程开发的力度与特色。

3.体育课程结构的分析

通过对九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结构进行调查发现:有近一半4所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实行普修教学,全院一本教材,一个授课计划,一个授课标准,一个考核体系。还有4所院校体育课普修与选修结合,入校第一年全部在校生开设同样的基础体育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有以田径、体操,以身体素质达标为主要教学目标;陕西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三自主”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爱好选择体育项目,以班级为单位的选修。9所院校均未实行打破班级建制的自由选修。

4.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特征分析

4.1 课程学科化

有4所院校没有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也不考虑学生的爱好与诉求,全院统一使用一样的体育教材,统一的教学大纲,项目兴趣性差、难度大,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把技能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还有有4所虽实行普修、选修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素质达标设置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还不能不能完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所以,被调查的九所陕西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以学科为中心的特征十分明显。

4.2 项目趋同

大部分被调查的院校,还是把奥运竞技项目作为主要的课程内容。主干课程数量较少,难度很大。表现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相似度较高,项目大内容近似,趋同性很强。

4.3 特色课程资源少

被调查高职院校只有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冬季游泳特色课程;陕西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搏击操、形体操、瑜伽等课程;一些时尚、兴趣性强、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比如:街舞、轮滑等鲜有介绍与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除武术套路外均未见开设。

4.4 锻炼价值不大

被调查的九所院校开设,体育课程内容多以奥运竞技项目为主,把这些项目作为主干课程,但这些课程技术极难掌握,运动负荷学生难以承受,一般的学生很难熟练掌握,并把这些作为主要的锻炼身体的手段,所以,这些项目在高职院校当中并不适用,更不实用。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还表现出实用性不强的特征。

5.课程改革与整合的建议

5.1 围绕学生兴趣进行改革

只所以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主要原因是很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以学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浓厚,只有坚决抛弃以学科为中心的体育课程理念,围绕学生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内容,实行科学的三自主教学模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授课教师,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锻炼、学习体育技能的积极性。

5.2 开设特色体育课程资源

高职院校公共课程,包括体育课程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不断创新与挖掘特色课程资源,围绕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有兴趣的特色体育课程,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5.3 注重课程的实效性

不但要开设学生喜欢的体育课程,这些课程还要学生能够容易掌握,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目的是为了增加锻炼的手段,养成自主运用所学技能进行身体锻炼。

5.4 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内容

要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改革,体育课程也要适应这一要求,紧贴学生所学专业制定课程内容。各个院系根据学生专业,分专业制定不同的、个性化的课程内容。(作者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体育系)

基金项目: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编号:2011029Y.

参考文献:

[1]董路.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企业,2011(21):36-37.

体育课程的特征范文3

一、身体练习规定了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

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学生在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中,通过体验而获得的身体认知就是技术,而技术又通过学生的不断实践而被掌握就是技能。由此可见,体育课中技能的形成离不开身体练习,体育课中身体练习的重要地位,直接体现在体育技术与技能的重要地位,体育技术与技能也就成了其学科特征。可见,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技术技能为主要特征,既为体育课的多种风格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也为不同学制阶段的体育课的多种形式提供了实践上的指导。

二、身体练习是体育课上技能形成的基础

新课程在改革进程中广大体育教师的认识也得到了提高――通过身体练习可以实现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结论也被认可,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认识。但是,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应属于体能的范畴,诸如,走,跑,跳,投,支撑,翻滚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既属于体能又属于技能,这些技能的高低主要是通过体育课中身体练习也成为动作,即通过后天的身体练习而获得的。

三、身体练习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新课标上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身体练习的多样性,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一些竞技运动项目移植到同样课堂上来,经过认真的选择,组合与改造使之成为体育课程的内容。但入选以后其适应身体练习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校的客观实际。特别是一些竞技项目中的技术技能的高难度,运动负荷的大强度,学生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是难以适应的要能引起我们的注意。

四、身体练习的可替换性

体育课程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 高校隐性体育课程本质特征开发

体育课程改革是现代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现代课程研究认为,课程是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构成的,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实现新《纲要》提出的课程总目标,仅仅依靠显性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大力开发隐性体育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1.隐性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

隐性体育课程是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是非学术性的,它不直接指向体育学科内容,也不直接决定学生体育学习的成败,它更多地属于非实体性的体育精神文化,但其外延不能超过体育课程的范围。隐性体育课程的载体包括体育文化活动、体育竞赛交往活动、课余体育兴趣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它具有较强的随机性,教育范围相对较宽;它以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载体帮助学生获得非公开性体育教育经验,其影响是潜在的;隐性体育课程没有显性体育课程那样的教学计划与授课时序,它的计划是一种远期教育“规划”,是一种总体设想和处于意图性、预期性状态的“计划”。

2.隐性体育课程的开发

2.1开发物化隐性体育课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物化体育是指校园内各种体育场馆设施和体育艺术物态,体育艺术物态是指体育名言牌、雕塑、运动模型、体育宣传展览等,这些体育物化体,就其本身而言,没有任何生命和情感意义,但是通过教育者对其精心的设计和创造,就可使体育物化环境“活”起来,从而使校园内充满强烈的体育文化氛围和蓬勃的青春活力。高校应营造这样的体育文化环境,使每位大学生都能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2.2开发行为隐性体育课程

2.2.1树立良好的体育形象

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浓厚程度,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参与程度及投入程度,也取决于学校体育教师的人格、品行及教学风格等,因此,开发隐性体育课程的另一个切入点,应在行为体育隐性课程上下工夫。譬如,学校领导者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一方面与其个人的体育观念、体育品质和体育兴趣等有关,另一方面也跟体育教师为学校体育事业所作的贡献和成效业绩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学校体育部门的领导和教师在致力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同时,要善于取得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对树立体育教师的良好形象和提升体育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2.2丰富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隐性体育课程的教育活动,通常是在课外活动时出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无师教学”活动,是“无课堂”、“跨时空”的教育活动。隐性体育课程的教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不指导参与或较少指导参与的情况下,自主参与、自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主体活动。为此,学校的体育部门应努力贯彻实施新《纲要》的精神,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如:在搞好大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学校传统体育项目竞赛等活动的同时,还要主动配合校学生会、团委或学生社团等,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开展自主性的体育学术沙龙、体育兴趣活动、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最大限度地丰富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这种体育文化活动的长期积淀,对大学生的影响是迅速有效而极为深刻的。

2.3开发制度性体育隐性课程

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建立常规的体育教学制度、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管理制度和运动竞赛管理、课外体育俱乐部管理、体育社团管理等制度。另一方面学校和体育部门还应对以上制度延伸性的体育文化标志加以开发和利用,诸如学校体育的宗旨、主题,学校运动会的会徽、会歌、会旗等,它可直接反映学校领导者和体育教师的体育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些都是隐性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这些制度性体育隐性课程,可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2.4开发精神性体育隐性课程

由于校园体育精神的载体比较繁杂多样,诸如包括学校体育的传统、体育风气、领导者的体育风格、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等,它反映了深层次的体育思想理念,是大多数人认可并遵循的体育价值取向和信念,因此,开发精神性体育隐性课程,需要校园主体共同实践并反复选择和凝练。通过实践、选择和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校园体育精神,将直接影响着主体的精神状态和体育观念,影响着体育教育的进展,它具有极其强大的渗透力,并潜在性地弥漫在整个校园的各种环境因素和群体之中,形成一种浓烈的体育精神氛围,从而可使置身其中的广大学生具有向往感和亲切感,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隐性体育课程不像显性体育课程那样有明确的教学计划与规定的授课时序,因而它必须依靠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载体,对学生进行隐性、潜在的影响。为配合显性体育课程教育,完成新《纲要》体育课程的总目标,我们必须大力开发物化的、行为性的、制度性的和精神性的隐性体育课程,努力营造校园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形成优良的体育传统,建立合理有效的保障制度,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显性体育课程以外的体育精神体验,不断提高体育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 职业导向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应该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始终围绕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体育课程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脱离职业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和学生未来岗位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高职院校飞速发展,而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相对滞后。基于职业导向背景,研究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建设,探讨重构体育课程,充分发挥体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功能。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课程建设依据相对滞后。高职院校现有体育课程建设依据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忽略了职业教育特点,脱离了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需求的培养目标。首先,课程指导思想不明确。许多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指导思想不够明确,过于注重传授运动技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将来所从事工作对身体素质的特定要求,忽略了落实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其次,课程目标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的最终目标应该落实到针对专业需求的身体练习,拓展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体育的属性,既有一般教育原则的共性,又有体育自身的特性,即通过身体实践掌握技能。体育课程目标,应该切实为学生的专业、工种服务,通过有针对性地反复身体练习,达到“得以补偿”,提高学生身体局部活动的能力。最后,课程职业性特色不明显。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构建,不能脱离职业体能这个核心,应该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高职体育教育不仅要完成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还要传授学生对职业活动有益的体育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自身运动完成职业体能的储备。

2.体育课程模式操作性不强。研究发现,近几年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进,所有的高职院校在不断探索中进行了较大调整,越发接近于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开课模式多样,有“1+1、1+2、2+1、3+1、1+1+1”等多种形式。一般都设有基础课、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体育理论课等多种类型。体育课程模式的多样性,标志着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深入化,实用性体育教学已被部分高职院校所采用。一般,体育课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能够全面满足高职学生的各种需要。但由于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体育选项项目偏少,班容量较大,缺少预防、治疗相关职业病的教学内容。这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无法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

3.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体育选用教学内容,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强健体魄和健康心理素质,更要贴近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增加职业体能,突出学生职业病的防范知识,切实落实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往往以传授技术为重点,以形成技术技能为难点,还无法满足以上的要求。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内容存在竞技化倾向。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被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术、理论所代替,严重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专项技术,忽略了身体素质、职业体能、职业病防范知识。教学内容的设置,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材体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人文性、职业性。(2)教学内容脱离专业技能。大部分高职院校设置授课内容,没有考虑各专业、工种的特点,没有充分挖掘专业、工种问题情境,不利于学生自我练习与自我发展。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要尽量与专业技能融合,将职业技能、体能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改革之中。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应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性和操作性,设置教学内容时,应该结合相关专业拓展有益的练习内容,教会学生如何缓解、预防相关职业病。基于职业导向的背景,深挖师资、器材、场地等资源,拓展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情境,合理有效地开展教学。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职业导向下的对策

目前,高职学生的耐力、力量指标呈现严重下降的趋势,相关体育理论知识模糊不清,这对体育课程的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1.以突出职业特征为切入点。制约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各种因素中,决定性因素是传统落后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思想的落后,影响了决策,决定了结果。高职院校体育长期以来受普通高等院校影响,过于强调向学生传授体育专项技术,忽略了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发展的职业体能的提升。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围绕学生熟练掌握一两项体育运动项目,理论讲解过多地强调专项理论知识。这些措施,无法使学生适应复杂、艰辛的工作环境,无法完成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充分拓展健康的内涵,这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改革的切入点。

2.以优化教学内容为重点。研究职业教育体育课程建设,要结合本校的实际,针对不同专业优化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学生未来所从事的工作以技术型和服务型为主,大都处于生产第一线,单调流水作业较多,劳动强度大,长年累月的工作,会使身体处于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他们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对体能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一般体能、运动技能之外,还要突出对学生职业体能的培养。因此,教学内容的调整要有针对性。不仅要增加预防、减缓职业病的知识,还要突出职业体能储备的练习内容。例如,针对伏案型专业,长期保持坐姿,容易精神紧张,需要经常放松大脑、舒展肌肉,应该加强健美操、拳击等锻炼内容。

3.以调整教学模式为难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具有职业特色,突出岗位需求的实用性模式。现行的体育课程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特点、职业技能特点、职业教育的特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结合学生专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实习、实验、实训较多的特点,进行精心设计,进一步体现灵活性。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学时相对固定,现实操作中受师资、场地和时间局限,很多内容难以实现。要充分利用网络课堂、职业培训等多种渠道,强化重点,解决存在的难点。

4.以过程考核为突破点。高职教育正在从单纯的专业教育向专业与综合素质并重的教育转变。体育教学必须服务于这一转变,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因此,体育课程建设中学生评价方式必须进行大胆改革,不能单纯地以运动成绩来衡量。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平时练习、终结考核、提高幅度的整个过程。遵循多元化的评价原则,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改变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应把培养学生健康体质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融为一体,即评价方法上不再过分强调高度、远度、时间等显性指标,而忽略了意识、兴趣、态度等隐性指标。过程考核,重视学生努力的程度、进步的幅度、提高的难度,兼顾个体的差异性,突出教育主体的人格特征,充分体现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精神。

5.以丰富课外体育活动为拓展点。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转化而来,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和发展特点的制约,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建设受到场地、器材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开发现有场地、器材资源,发挥校本资源的优势,努力实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器材,精心布局,设置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根植职业体能储备的重要渠道。在选修课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长期参与体育锻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储备了学生的经验和体能,而且有利于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宋盛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调查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7(9).

体育课程的特征范文6

1.体育课不能承受之重

在新的课程体系下,体育课的设计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虽然我国中学阶段的体育课已经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但事实上体育课并不能承担所有健康教育的内容。体育与健康课,在很大程度来说,还是体育为健康的课。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学校体育课应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学生体质的下降是多因素的合力,仅仅是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并重新设定一系列的教学内容,也并不能扭转这个局势。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有很多相交相融的领域,根据安全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及安全教育的内容,在“健康”指导思想下设计的体育课成为进行安全教育的一种最佳选择,这是无可厚非的。关于这一点,应清楚地认识到,在体育课中渗透安全教育是体育的责任和义务,但体育课并不能承担所有的安全教育内容。因此在体育课中实施的安全教育,不是体育与安全教育,不能偏离体育课的主旨,应是体育为安全的教育、安全为健康的教育。

2.体育课程自身的安全问题

在体育课中实施安全教育,首先关注的应是体育课过程中自身的安全问题。学校体育安全是学校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论述较多,绝大部分论述是从法学角度切入的,主要关注了伤害事故发生后各方的权责问题。少部分研究关注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的建议。从法理角度分析体育课程中产生的安全问题,不是我们考察的主要对象。体育课自身带给学生伤害的原因及预防,才是我们剖析的重点。体育课中带给学生的伤害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难以预见的伤害,一类是可预见的伤害。难以预见类的伤害与体育运动的基本性质有关,即对身体的要求以及它的对抗性、竞争性,由此产生的伤害事故多属于偶发性事件,难以预防。可预见类伤害事故的发生是学校和教师的安全意识不够、教师工作的程序不够规范、责任心不强等导致的,因此其事故责任应由学校和教师负责,而这种事故通常是可以避免的(表2、表3)。

3.以体育课为载体的安全教育

除了体育课自身所蕴含的安全教育,体育课能否提供安全教育的其他内容,答案是肯定的。其原因有:①“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体育课内容与安全教育内容有很多交融的地方,可以就此方面深入挖掘,合理设计。②体育课学科特征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与安全教育在规避危险时对人的要求有很多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基本体能要求、技能要求、应急救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心理承受力(对恐惧的抑制,理性的分析危机)(表4)。

二、体育课程中实施安全教育的注意事项

1.不能破坏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征

正如上文所述,体育课程不能承受之重——体育课不能承担所有的安全教育内容,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安全教育。在体育课中渗透安全教育,首要的就是不能破坏体育实践类课程自身的学科特征。体育实践类课程其中最重要的是从事身体练习。从事身体练习,它是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其一是学习并掌握运动技能;其二是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前者反映的是课程的‘技艺性’,后者反映的是课程的‘自然性’”[2]。根据体育实践类课程的特征,要求在体育课中渗透安全教育的时候,不能将安全教育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来开设,不能将体育课完全替换为安全知识讲座,而只能是也必须是将安全教育知识融入到体育课中,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理解经过设计的安全教育知识。

2.教材内容的选择

既要不违背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征,又要将安全教育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给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设计、开发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这一精神完全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理念,即要求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开发创造出有特色的学校体育课。教材内容合理开发的首要步骤,是应当找出与体育课有相当密切关系的安全教育内容。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安全教育内容的分类,“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个模块。重点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知识和法律法规,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并掌握一定的技能”。联系体育课教材,进行初步的研究发现适合在体育课中实施的安全教育内容集中在社会安全、意外伤害、自然灾害、应急救护四个方面(表5)。表5中的内容只是与体育课联系较为紧密,但要真正在体育实践课中教学,还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将上述内容教材化。结合各项体育运动的特点,将上述内容通过设计、改造、整合等办法,在教学中采用,这就是素材的教材化,是从教材内容选择到教材内容实施的阶段。

3.科学的设计

除了体育课自身的安全工作通过引导、规范等措施努力解决外,其余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应通过科学的设计,以体育课为载体来完成。根据安全教育内容,结合体育课的特点,进行内容选择后,再经过教材化处理,方能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但事实上,不同学龄阶段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不同,知识和技能学习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教材内容必须经过科学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小学阶段以情境教学设计为主。将大量有关的安全知识通过游戏情境化处理,培养学生防范危险的意识,懂得遵守公共安全的一些基本要求。如以课题单元为主设计的体育课“小小消防员”“森林动物过马路”等。中学阶段在巩固安全意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逃避灾害的体能、技能和心理素质,掌握一些简单的自救和求助逃生知识。初中的体育教学项目应经过适应性改造,提升太过简化的内容,使竞技项目降低难度而具有亚竞技性质。如同样是消防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体育课,课题名称“消防英雄大比拼”、组合短距离跑、攀爬楼梯、运水(运沙)灭火、救护等科目,计算个人和小组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阶段在学生体能、技能和心理要求更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主动对危及安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的能力,从而更为主动地规避危险,提高生存生活质量。为达到这一目标,高中阶段较多采用模块式教学,一个模块是相关内容的若干个单元。如野外生存模块,可以设置攀爬单元、泅渡单元、紧急救护单元、定向运动单元等。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