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课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课的意义

美术课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中学教育;美术教育

欣赏美术与进行美术都是创造的过程,整个美术欣赏过程是对欣赏者创造能力培养的一个经历路程。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面对作品时,会产生各种形象特征明显的视觉感受,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会使欣赏者产生种种有关于各种事物或场景等的联系与想象,从而使欣赏者在自己的这种想象与关联之中产生作品的共鸣感。而这种共鸣感则是来自于欣赏者通过对艺术者所创造出的艺术作品的感受、想象、深入体验和理解等一系列的视觉性思维活动。

一、美术欣赏课的概念

所谓欣赏,作为欣赏者来说,一幅作品表现形式往往在画面上具有生动性,某一方面上容易触动观者记忆当中的某些形象画面,且作品往往来源于从生活,能够反映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满足人们从某一感情程度上的内心情感。因为艺术形式的不同,所以对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艺术欣赏,就不会有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作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审美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个性,发展智力的方式。

二、中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美术教育是一门发展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的技术性学科。在美术教育进程中,情感投入是必要的环节。情感投入,一方面是教师能够把所讲述内容的情感倾注于美术课堂之中,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去欣赏、体会美术作品的精神和情感。在美术课教室里,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课程资源,比如剪纸或泥塑,剪纸或泥塑相对而言艺术感染力浓厚,比较浅显易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自发性学习的成效会更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加入课堂户外教学,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大自然的艺术魅力。在这种多样化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形成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型美术教学。

三、美术欣赏课在中学教育中的意义

通过教学实习,笔者发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重视程度不够,并且兴趣不高,甚至感到美术欣赏课是在耽误时间。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上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究新方法,让学生真正明白在中学教育中开设美术欣赏课的意义所在。

(一)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随着国家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教育教学的目标所在。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体系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欣赏课,不仅可以提高艺术类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美术作品,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和欣赏能力。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众所周知,在当今这样一个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也处处存在着欣赏美的人。欣赏是一种审美能力,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内心情感的共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直观的教学用具、模型、范画、多媒体、幻灯片等,帮助学生培养感知艺术美的能力,提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从一定意义上说,美术欣赏与美术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美术通过作用于人的情感,从而改变人的思想,进而影响社会。美术教育可以培养性格,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促进学生的身心成长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1](p89)。如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在美术课上,利用可循环再造的废物等拼贴画或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从而丰富了课堂生活,促使学生体验到美术活动的乐趣,学会了如何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扩大知识领域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广阔无垠和无比丰富的,对于每一幅美术作品来说,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不管是从历史背景、创作理念还是其他方面来讲,每一幅画都有不同的故事和感受。欣赏任何一幅美术作品,都可以让我们接触到一些平时涉及不到的领域,同时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正确认识真善美和提高精神境界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六)与各学科之间相辅相成

看似独立的美术欣赏课,实际上是一门多样性的科目,它与其他很多学科都有着密切联系。诸如欣赏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从中不仅可以看到色彩、构图等方面的运用,还能从中认识到画面故事当中的历史背景、政治因素等。在欣赏过程中需要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智力因素,如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等以及非智力因素当中的思想、情感、道德素养、兴趣爱好、意志、性格、毅力、信心等。所以说,美术与各学科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联系的。

结语

美术欣赏课是提高中学生整体素质的宝贵资源,是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美术欣赏课可以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素养,让学生能通过微妙和温柔的情感表达出具体的艺术作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美术课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 高中 美术课 绘画 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9-01

绘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语言。在人类的远古时代,没有文字,人们都是用绘画来进行交流,所以说绘画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可是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更多的开始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忽略了这些艺术课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伴随着美术课等艺术类课程的减少,我们不得不反思,不得不重新的认识美学以及审美价值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教育并不只是科学知识的教育,还要教人们做人,做一个有审美的人。对此,我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经验。

一、教师要认清教学的真正目的

我们今天探讨的问题是针对高中美术课的教学,因此面对的主体就是广大的高中学生,因此我们不能对其有过高的要求。高中生无论是经历还是阅历都是有限的,并且当今学生的课业负担如此沉重,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们有过强的美术功底和美术素养。所以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绘画兴趣,培养他们形成独特的审美价值以及较高层次的思想水平为主,而不是刻意的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怎样的画画功底。毕竟他们只是学生而不是专业的画家。让学生从心底真正喜欢上绘画,具备美学素养,让他们多方面的发现自己的天赋,为将来的从业多培养一条路,多给学生未来一些选择。认清侧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点而不是专业技能。

二、正确的选择课程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所教学的对象都是普通高中的学生。而非艺考生或者专业技能极强的美术学校的学生。所以我们要在选择课程上进行一番细致的斟酌。假使我们在高中的美术课课堂上选择的都是一些枯燥的理论课程,那势必会让学生们感到厌烦。因为那些理论性的东西太生硬,也确实不适合这些没有什么美术素养的学生。所以我们要选择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以带动学生的兴趣为目的。

三、教师要勇于改变教学方式

很多时候,高中的美术课程大多选择教授学生石膏像,素描等等。坦白说,这些都是需要比较强的美术功底的。学生们只会对这些感到厌烦。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们画一些简单的又有趣的东西。比如漫画。漫画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美术画种,不需要太强的功底,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对画画产生兴趣。所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四、将绘画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联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而存在的。所以学科与学科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才能将知识不断扩展。

五、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求教学的高质量

高中本来给我们上这些艺术门类课程的时间就比较少,各个学校给我们安排的美术课时也是少之甚少。所以我们必须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寻求更高的教学质量。要想提高质量,就必须有正确清晰的教学方法作为指引,其次必须要有学生的全力配合,完全的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必然会使这些课程顺利的进行下去。

六、示范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在大家初学色彩的时候,我认为,老师创作出一幅画,让学生临摹,可以使学生产生很强的兴趣。

老师本身就具有权威性。因此老师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带有趋向性的学习和模仿。在示范之余,对一些学生个别辅导也是非常不错的教学方式,毕竟每个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都是不同的,所以对于一些接受的比较慢,领悟力稍微差一些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有利于使所有学生都燃起对美术的兴趣,使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共同前进。这是一种公平公正的教学方法,非常值得推荐和学习。

七、有针对性的开设一些适合艺考生的课程

近些年,艺术类考生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学习美术的高考生也越来越多。单纯只是课堂上的那些简单的美术知识还不足以满足艺考的要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艺考生开设一些高考类的美术课程。更有针对性和更具专业性。从历年考试的情况来看,考试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方向:风景,静物和人物。所以我们必须有针对性的将这些内容传授给参加艺术类高考的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这样才不会让学生面临艺考时候慌乱的乱了阵脚。

八、结语

当今学习美术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利用好课堂的时间,将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教给学生,就在无形之中帮助了参加艺考的学生,使他们拥有了比较坚实的美术基础,在考试中不会乱了阵脚。对于那些文化课考生,也可以帮助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减缓压力,劳逸结合,既放松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审美价值,提高了他们的欣赏水平。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桂琴.观察是绘画通往艺术的桥梁――试谈高中美术素描

教学中的观察方法[J].新课程学习:中,2012(5):146-147.

[2] 沈劲.对高中美术绘画课程教学的重新认识[J].中学教学参考,

2012(9):86-86.

[3] 沙景雯.打破思维定式,谈高中学生应如何“画画”――对高中

美术绘画模块教学的几点想法与思考[J].文教资料,2010(18):

259-260.

美术课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美术;本土;校本课程;开发

我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这里的学生普遍是羌族,这里有非常丰富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可是在现代资讯的影响下,现在的学生更关注外面的世界,对本土文化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如我在进行羌族剪纸艺术的考察时,曾在学生中作过小范围的调查,结果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听说过羌族剪纸,亲眼见过这门艺术的更是寥寥无几。通过此次调查,我更深深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美术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认识本土文化。教师立足本土文化,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与近年来教育界非常提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相吻合。

由于现在的美术课并不是单一的绘画课,而是有着人文性质的综合艺术课程,所以开发校本美术课程,首先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本地的资源信息,寻找美术资源,如:本地域范围内相关的历史起源(包括地理位置、地貌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等)、人文风俗(包括习俗、服饰及民间工艺、饮食、歌舞、建筑)文化遗址(包括介绍本地的建筑、遗址)、文化精粹(包括本地的山歌、民间故事、酒歌)。教师不仅要了解当地的美术资源,还要广泛探索一切和本民族有关的内容,才能深入广泛地进行课程改革。

在理县的羌族聚居地,有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桃坪羌寨”有浓郁的羌民族风情,有独具特色的民歌民谣、羌戏,还有秋千抱蛋,拳下翻身等民间体育活动,还有别具风味的羌族美食,美丽的羌族服饰更是可供探究一番……

如此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蕴藏着多姿多彩的资源。这些资源都能为我所用吗?答案是否定的。文化资源不能等同于美术课程资源,需要我们从课程的具体情况出发,对大量的材料进行概括和梳理,选取典型的材料。

下面我就以一个课例,介绍本校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在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有一课《古朴精美的华表》,介绍的是北京天安门前的华表,华表对于我们很多羌族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而羌族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羌碉,却为学生们所熟悉。所以我把本课改为《古朴精美的羌碉》,通过本课向学生介绍独具建筑特色的羌碉文化艺术。

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两个单元进行:

单元一:介绍羌碉,探索与思考关于“羌碉”的意义

1.教学引导基本问题

“羌碉”的作用是什么?

“羌碉”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归属?保护?防御?隔离?监禁?

“羌碉”社会人文、政治、环境的关系?

2.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羌碉,从描述的形象、功能、环境等社会关系,进而反思其意义

3.引导学生从描述羌碉与人文、地理、政治等等文化关系,进而反思其意义

单元二:我们生活环境中的羌碉

1.讨论羌碉与文化、环境的关系

以羌碉图片提问:从视觉上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介绍羌碉:羌碉的民间故事、羌碉的建筑特色、羌碉现状。

2.创作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创作活动,从而体现艺术课的特征,达到“艺术整合课程”的内涵。

回到生活,观察羌碉:从材质、功能等问题进行思考。

教师提供影像资料,激发学生思考生活、环境,发现羌碉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创作活动

以个人或分组进行创作活动,以居住环境中的“羌碉”为主要观察对象。

学生针对观察对象,进行近距离观察、丈量、材质分析、速写、搜集照片,充分认识其实际状况;了解人与碉的关系并记录、采访。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和归纳资料,鼓励学生作出反思,并将所得的意义和隐喻,作为艺术创作的文化内涵。教师归纳并介绍可作为创作“碉”的一些材料、形式和技法,同时找到学生确立作品表达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再针对需要,选择适合的材料、表现形式和技法。

以“碉”为题,用选择的材料和技法,制作作品,教师保持与学生互动。

创作完成,同学相互分享和评析“碉”的作品理念。

最后,进行课堂评价。

至此,一堂完整的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构建和教学设计基本完成了。

美术课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美术 课堂 情绪 情境 情趣 情感

初中学生尚处于身心发育过渡时期,在审美技巧与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与熟悉,但对事物形体与价值认识仍处于模糊阶段,特别是对事物的造型与主题、色彩与情感、常理与创新等有待进一步探究与发现。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美术学科过度的把知识与能力目标作为唯一教学主旨,实际上这样是扼杀了学生在认知世界的广泛性和思维角度的多元性,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大量的艺术作品描摹者或机械操作加工者,没有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的内心需要的最高境界概括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要求着我们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一定要充分运用各种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各个阶段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与智慧,让学生活跃在定势之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翁和未来的开拓者。其间,情绪反应不但能够完全体现学生心中的需求层次和认知水平,也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双边沟通的内在联系,并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实现情感目标的渗透与内化。

一、课前准备的情绪酝酿有助于理清教学思路

一堂优秀课的重要体现在于教师激情的展示。诚然,艺术教师课前所做的准备不但要熟悉整个教学步骤和细节处理,更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作出细致分析和科学预测,还要在充分备课之外酝酿一定的教学情绪去感染自己,使自己进入课题角色,了解内在情感目标的递进和和转化。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既可以避免气氛的单调与进程的茫然,又能够在贯穿总体目标的前提下清晰教学环节的设置和教学重点的突破。

如九年级美术教材中的课题《静物有声》,就要在于理解作品《冠军的象征》内在蕴涵的情感体现,培养对自然,对生活,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尤其对“冠军”的崇敬和怀念,才能掌握静物画中的情感基点,从而启发学生赏析范画中“物”与“情”的内在同统一,并能初步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显现需要表达的情感主题。这样,教学环节自然就设计为:观察―欣赏―分析―体会―交流―尝试―练习―描述―内化等,使学生站在有形艺术的角度提炼客观事物中的主观感受,并学会色彩、肌理、构图等元素表达主体情感。

二、导入课题的情境塑造有利于营造良好氛围

美术之所以又称之为视觉美术,就因为有许多的符号形象,在刺激着我们的视觉器官,影响着我们的大脑思维。常规的导入课题经常采用大量的视觉形象,如符合主题的摄影图片或名师范作。虽在意识形态方面给学生一定的影响,但需要引起学生正常的情绪反应远远不够。有的可能还会适得其反,因为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讲,对名家范作缺乏必要的背景理解,对审美技巧也存在严重的不足。他们可能认为目标太高觉得望尘莫及,或是理解不透由而误入歧途。

其实,美术与音乐、语言等听觉艺术有密切的关联,而情感又是满足个体需要的主观体验,有效借助器乐与声乐以此制造情境,导入新课,完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欲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时刻辅以课堂口语变速与变调,也可以带动学生条件反射性的情绪反应,从而集中注意力,打开师生互动的通道,形成共鸣。引题时,还可以出示生活中熟悉的客观原型,有利于增强视觉的直观性,也为学生的分析理解和有效尝试作好铺垫,使学生自然进入观察思考的角色。

如:七年级美术的《傲雪梅花》课题,笔者在导课曾经作过这样的尝试:在教室墙壁上用国画作品装点空白之处,课前连续播放音乐古筝曲目《一剪梅》,而在讲台上摆放了两盆绽放的梅花盆景,自己则带领学生朗诵诗词《咏梅》扮演赏花的角色。如此全方位的布置与设计顿时让学生广泛的参与其间,并积极搜索有关词句赞美梅花并分析与国画的联系,引起积极的关注和讨论。

三、资源整合的情感沟通有利于挖掘内在潜能

对于有些课目的内容,学生较为陌生,甚至难以欣赏。课堂中,优化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便于学生找到生活与美术的情感沟通切合点,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打下了伏笔。如借助文学里的情感表述和写法特点准确概括艺术原型的本质特色,借助音乐的韵律节奏全面分析美术形式的审美技巧、借助数学的形体结构客观评价造型元素的组合方法,或是借助民间艺术的色彩启示丰富表现手法的多样参与,还有社会实践的地方特色强化美术功能的社会意义。

如八年级美术《大提琴》其表现形式为“抽象组合”,学生在认知实践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难点。我首先是在大提琴演奏曲目伴奏下出示了大提琴的原型,和学生共同讨论并运用数学知识概括了器具的形体特点,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活跃与连通。随后追踪到造型元素的点、线、面、体,并用音乐的鼓点、独奏曲、交响曲、歌曲作了类比,学生从内心开始对造型元素有了半立体的认识。接着,再运用多媒体技术处理对大提琴的局部解析展开,以快捷方式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满足了学习需要,以此连接旧识与新知的结合。教师以身比拟,形象逼真的描画出物体拟人化的特点,便于连接师生的情感距离,达成共识,更利于理解造型元素内在蕴含的抽象情感意义,为后面的作品分解与价值判断做了展开。

四、直观示范的情趣影响有利于开拓思维角度

美术课堂上示范的随意勾画,即显现出教师的艺术功底,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也暗示出美术制作方法的普遍特点:“胆大心细”,使学生能解脱传统的学习定势,对自己的作品充满愉悦之情。在作品欣赏时,运用课件达到立体教育效果,有效打破“打散重组”的心理桎梏,并清晰地展示了作品绘制的来龙去脉,满足了学生认知与巩固的层次需要,便于解构课题的教学难点与重点。

参考文献:

[1]关于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现状的研究曹莉 《教师》2010年 第27期

美术课的意义范文5

1 创设意境,激情导学

美术教学活动是在教师设计的特定情境和一定的生活空间里发生的。教师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情境,让教学活动充满一种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随即产生强烈的求知冲动和欲望。教学意境的创设,可以考虑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布置一个优美宜人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对鲜明形象的感知和探求本知的激情,体验美术教育情境中蕴涵的生命意义。第二,创建一种澄明畅快的心境。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宽松、自由、愉快的学习氛围,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中含蓄、潜在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浮动起来,并生发开去。教师与学生同时以情人境,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万物。在美术课堂里,视觉与听觉的同时效应,音乐与美术的通感,都能将师生引向艺术的伊甸园。借助其他学科的辅助,如语文、地理、历史、计算机等,全面作用于人的感官机能,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以诚实纯净的心态,接纳多元文化,多元艺术。第三,营造一种自然而幽深的意境。如上《图腾柱》一课(广西版《美术》教材第十四册),就可以运用展示大量象征中国灿烂的民族文化的图腾柱作品图片,播放有关图腾崇拜的影片,提示这些图腾与各民族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吸取丰富的人文内涵,并在制作过程中体验美,受到图腾图案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建立起积极的学习心态,保持良好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引导其产生执着痴迷的探索情怀,轻松愉快的学习、交流,发挥奇思异想,很快地进入创作状态。

创设意境,激情导学,是应用情意性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策略。通常,在这种美好的情趣和教学氛围中,促进学生的情感与外部世界相应融合,感知教师提供的真实形象,初步弄懂美术教学内容所表达的本来意思,借助形象产生丰富生动的联想;同时也促进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教材相接,了解美术材料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了解间接知识和真实生活的联系,将自己原有的生命体验和新鲜材料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体验。如此促进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以材料为中介,在一种美好的情趣和氛围中产生交流和对话的欲望,享受表达和聆听的喜悦。师生在这和谐融洽的情境中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愉悦,同时步入一个知识的广阔天空,达到美术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2 引导感悟,主动求知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对学习内容(物)及其所隐含的意义(神)心领神会。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神与物的有效对接,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而情意性策略的积极介入,则是达成这一学习目标的关键所在。例如《美化我们的校园》(广西版《美术》教材第十一册),要求学生综合所学有关美术造型和设计的知识,根据实地考察,结合自己的创意,对所在的校园进行全盘的规划。这里涉及到色彩的选择,艺术与建筑技术以及实用价值的有机结合。教师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经验和书本知识相联系,进行思考,通过校园设计这一实践,掌握设计技法,初步了解建筑规划设计的基本规律。教师可启发学生:原校园设计存在哪些不合理性,要做怎样的改进才使得它更合理更实用更美观?启发本身就是一种误解的过程:首先是渗透在知觉中的感悟。学生对校园设计存在一种感性的认识,距离教学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于是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要求与学生认知之间的矛盾、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在美术设计课的教学中,这种矛盾往往就是学生发展的动力。教师的启发,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以往积累的知识经验,以一种适合其认知的方式重新组合并呈现出来,形成某种新的结构,学生的求知兴趣在把握世界中得以发挥。其次是渗透在想像中的领悟。即学生运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心理背景,对学习内容引起相关的联想、想像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去寻找“我最喜欢的学习乐园应该是怎样的环境”,对新校园作理想的构思。再次就是渗透在情感中的体悟。即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将自己对学习内容和情境体验与自身的生命体验等感情活动紧密地融为一体,深入对象的情感,为设计的对象注入生命。教师走入学生的设计思维领域,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其深化感悟,顺势而为,促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构图。

情意性策略能促使学生在感悟中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快乐,产生更为强烈的求知愿望,引发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教学活动中,只有以情引趣,趣中藏知,学生才会主动求知,满足其探索欲,达到更高层次的愉悦。所以师生总是在双方的教学活动中,对内容的感知、理解、解释、欣赏、运用都会受到自身情感的影响。由此,在特定情感影响F进行美术教学活动,又会作用于情感,引发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3 触动心灵,自由驰骋

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学内容或情境的自由交往与自然融合,是学生在对所学知识和情境感知的基础上,情感和想像的相互渗透与契合。教学是认知活动,更是情意活动,因此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和形象,让学生以自己具备的情趣与品位,在与其交流的过程中,达到情感的激动、情趣的激活和品位的提升。例如《桥》(湖南版《美术》教材第十四册),通过欣赏图片和模型,带领学生获得大量的古今中外名桥信息和知识,分类了解桥的材料,以及桥的设计原理。尝试采用纸板、树枝、竹片、塑料板、易拉罐、碎布、铁丝等材料进行设计创作。在桥的模型设计及制作中,教师将桥进行分类展示,并动手演示制作过程,鼓励学生运用身边的材料,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导学生对当前材料和以往经验进行变异、重组、加工,构成新的体验对象。

材料的多样化为美术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不断发现及变化的材料同样使师生精神振奋不已,是从外在的诱因人手,引发学生内在因素的激发,非常很巧妙地应用了情意性策略。美术教学中通过学生心灵与教材或情境的情感联系,通过情意感知和想像的相互渗透,通过想像和已有材料或经验的自由交往,教学所提供的材料就能逐渐融入学生心灵,成为学生心灵起飞的载体。在激发学生情意行为的情况下,自由的创造和创造的自由,让学生心灵升腾起自由的。

4 注重体验,感受境界

是指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产生共鸣,多向的协调互动,学习美术完全成为情意性行为。由此导致学生的精神从教学本身超脱出来,达到超越自我,超越自然,步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例如《远古的呼唤》(湖南版《美术》教材第十四册),教师可利用本地仿原始艺术而建立的民俗风情园的有关资料,给学生讲述一个个远古时代的人物和故事,给自愿表演的学生穿戴上原始部落人的披挂和头饰,随着渐渐由远及近、缓缓而来的鼓声,教师声情并茂地复述剧本《火种》的台词:暴风、洪水过后,部落的篝火熄灭了。没有火的生活是不可能的,首领和长老们决定派一个青年去寻找火种。火种找到了,部落上下欢呼他的归来,但火种不慎落入水中,希望又一次破灭。人们绝望的时候,青年尝试运用他从部落学习来的法宝……钻木取火,生命之火又重新点燃。这时师生仿佛融进了原始部落的氛围,整个教学进入一个远古的年代,大家共同体验先民的生活和情感追求,感受原始艺术质朴、粗犷、奇特的魅力。教师适时展示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的真实写照,引导学生融入一种探究意境。浓烈的情意促使学生在表现画面时,色彩与笔触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应用情意性策略优化课堂教学,体现在另一方面,就是师生在美术教学活动的互动和对话中,通过感悟和想像,进而被教学过程中展示的材料和情境深深地感动和吸引,美术学习自然成为一种快乐的情意行为。例如《多变的立体造型》(广西版《美术》教材第十四册),运用现代高科技材料制作的精美的立体造型,以及独特的创意,让教师与学生惊叹不已,师生在探索美术设计材料的开发与运用中,感悟艺术语言的独特性与材料的密切关系。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有趣的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发问,引导学生对材料和技术、设计创意等问题的探究这类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有了自由的空间,以至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这就是说,应用情意性策略优化美术课堂教学,要求师生同时转化角色,淡化传统师道尊严,双方以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境为中介,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实现信息的交换、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认同。此刻身心便可在一瞬间获得自南,同时做到淡化技能训练,用玩玩的心态来轻松愉快地创作,生命的体验便可以从徘徊于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知识与运用的境界超越出来,上升到体悟、品位、欣赏的境界。一堂美术课由此变成学生接受心灵洗礼、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人生体验。

5 自我建构,提升素质

美术课的意义范文6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是由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学的重心聚焦于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上,把教学过程的性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和生长,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它还突出了传统教育所忽视的情感作用和价值观等问题。

基于对“非指导性”的理解,下面我就以苏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放飞希望》一课为例,来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非指导性”思想进行教学的。

二、美术设计、应用课现状分析

《放飞希望》这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除了对风筝制作技巧的掌握之外,还强调对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的了解与赏析。在以往在美术课堂中,涉及到学生设计应用的课程,一般以“课堂导入――教师提问――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演示――学生设计――教师评价”这样的流程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以间接的方式了解设计的方法,被动的讨论教师提前预设好的问题,缺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探究而生成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在自我意识的体现等方面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实验流程

针对上述的现状,在本课的设计中,结合“非指导性”的理念,针对“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一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步骤:搭风筝;说风筝;看风筝(包括看我国各地典型风筝以及看各种风筝的类型和特点);做风筝(这一环节主要包括:确定风筝的外形;做成一个无骨的风筝);画风筝(画风筝的图案);议风筝(包括师生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法);总结拓展阶段。

下面我就具体的来谈谈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步骤。

首先是课的导入部分,我采用的是谈话的方式:“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教室,有什么新奇的变化,”为话题,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接着,通过让学生比赛搭风筝,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密切合作,以及探究搭风筝的过程,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搭建风筝的过程也使他们明白风筝的基本的结构。这种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为下面的学习作下了铺垫。因此这一环节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非指导的思想。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说风筝。美术课堂的教学准备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我通过预习案的方式,运用“非指导性”理念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去了解有关风筝的由来及历史,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同时,也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方便。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看风筝。这里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我主要是围绕我国的三大风筝产地,结合各个地方的地域特点来了解风筝的特点。这个过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欣赏、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的。第二个部分是看各种类型的风筝。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的学习方式,来了解各地风筝的类型。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只起引导作用,而把学习的主动权做到真正还给学生。

第四个教学环节:说过了,看过了,下面就来做一做。做风筝是本堂课的重点,到底如何让学生动手来做,我第一步是考虑风筝的造型,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怎样才能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画出一个别具一格的风筝造型呢,我首先是让学生通过欣赏大量的传统的,以及现代的各种造型的风筝,在学生有了丰富的视觉体验的基础上,接着我及时提取其中的造型元素,并记录在黑板上,使这些风筝的造型元素能够更直观更真切的让学生来感受,并激发学生以灵感进行创作。其次在造型的基础上,我再加以示范,在造型上添加风筝的尾巴和线,制作出一个简单的无骨风筝。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和体验这几个阶段最后创作。制作出造型各异的无骨风筝。

第五个环节,这一环节是画风筝,也是本课的难点,我带领大家在教室里小飞一下并展示一下刚刚制作的只有造型,没有图案的不具备美感的风筝,接着把同学们的风筝与其他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对比,同时以质疑的方式问学生,我们的风筝能不能表达自己的心愿。通过这样的对比以及我的质疑,引导学生自主的去发现问题,在学生产生疑惑的基础上,我及时的通过媒体,展示许多具有生动美感图案的风筝,让学生欣赏和感受,再引导学生从图案的寓意、形式美法则以及色彩这三个方面的探究来加深对风筝图案的理解。教师再次示范,能够表达心愿的并具有形式美感的作品,让学生再次深切的感悟及直观的体验风筝图案的魅力。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找到方法来解决问题,画出能够表达自己心愿的生动美丽的风筝图案。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并以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完成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最后是学生创作部分。

第六个环节是作业的展示与评价阶段,这一阶段我主要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来完成的。在整个评价的过程中,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表达对作品的想法。这一环节,我主要是以积极鼓励学生为主。对于学生的作业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