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心理学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心理学笔记范文1
一、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比较教学的必要性
就语文教学来说,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以其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的特点,一改传统语文教学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给原本沉寂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另一方面,随着新课程改研究的深入,从听、说、读、写等不同的角度,对字、词、课文及学生的习作等文本材料(包括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环境,散文的结构,议论文的论点、论据等)进行比较的比较教学已被广泛运用。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水平。
二、如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展开比较教学
(一)利用网络进行比较教学设计
备课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既要备学生、备教材,还要备教法,在此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网络,就能占有大量的有关信息资源,再将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比较、归纳,最后形成这一堂课独有的知识内涵。
具体说来,老师在进行比较教学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准备:
1.字、词、句、段上的比较
在字、词层面,既可以是语音上的比较,也可以是字形上的比较。在句段层面,则可以从句式、修辞手法、语气等角度进行比较。例如“难道我是愚蠢的吗?”与“我不是愚蠢的”及“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与“多么美的花纹和色彩”,前者用的是反问句,强调语气,后者用的是反复手法,也是加强语气。
2.文章整体谋篇布局、表现手法上的比较
对于那些同样的主题或者同样体裁的文章则可从谋篇布局、表现手法上进行比较。例如同样是论述秦国灭亡原因的文章,《阿房宫赋》采用赋的形式,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之能事,而在结尾往往发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而《过秦论》则采用议论的方式,在一组组史实的对比中,得出秦灭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同样是议论国家灭亡原因的《六国论》则采用“先议——后叙——再议”的结构方式,使文章显得内容繁杂但又条理井然。
3.人物形象的比较
比如同样是精神胜利,桑地亚哥又与《阿Q正传》中的阿Q有本质不同,比如桑地亚哥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是一个令人敬佩的硬汉,而阿Q则自轻、自贱、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是一个令人哀其不兴怒其不争的弱者。但是,二者似乎又有一些共同点,那就是结果都是一无所有的失败者,而且失败后也都会在精神上进行抗争,是精神上的胜利者,只不过这两种精神胜利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说桑地亚哥精神抗争的手法是自激励,那么阿Q则是自我麻醉;如果说桑地亚哥精神抗争的目的是继续战斗,那么阿Q则是为了逃避现实;如果说桑地亚哥的精神抗争是建立在面对现实的基础上的,那么阿Q则是建立在虚幻的想象中。
(二)利用多媒体展开比较教学
理论表明,学生在学习时获得的信息80%来自视觉,视觉心理对学生认知发展十分重要,运用多媒体展开语文比较教学就是基于这种理论,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许多显而易见的好处,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适时适量利用多媒体,可以使得教学生动形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它不但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增强教学演示的直观性,而且节省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课堂环节更加紧凑,更加优化。
(三)课后给学生布置比较学习任务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展开比较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要把这种比较学习延伸到课堂外,因此语文老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可以在学生有条件的情况下,有意识地适量增加比较学习任务,例如,学了《六国论》,就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苏轼及苏辙,甚至光绪年间湖南人李桢论六国的文章,比较他们观点的异同,表现手法的差异,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还加强了运用网络搜索引擎,综合各方面信息的能力。
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展开比较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1.网络信息技术教学不应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尽管网络信息技术教学有上述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不同,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的自觉性与自制力不同,加上不知道应该学习些什么和怎样去学习,所以在广袤无垠的网络里如果没有教师的启迪与引导,很难自主地去进行学习。同时传统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在面对面的过程中进行教与学,老师的语言、行为、举止,对于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这是网络信息技术教学难以替代的,因此网络信息技术教学不可能也不应该全面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
教育心理学笔记范文2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整合 优势 弊端
现代信息技术集直观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并茂,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改善了数学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与感受,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但如果用心观察我们身边的课堂,就会发现有些教师误把信息技术当做万能钥匙,在教学中使用不当甚至滥用的现象屡见不鲜。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利与弊。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很短,课堂上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容易感到疲劳,而信息技术可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信息技术把学生最喜欢的影视所特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电脑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人机互动,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造了多种感官的刺激因素,人为地给学生制造新的兴奋点,使学生入境动情,产生数学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出示两幢侧面都是三角形的房子,一高一低,老师让学生猜一猜哪个房子是长颈鹿的?哪个房子是小松鼠的?学生很快就回答:第一幢房子是长颈鹿的。老师追问:为什么?生答:第一幢房子高。师追问:哪里到哪里是房子的高?生答:从房顶到底面的高度。师立即演示课件,并及时板书“顶点底面”。多媒体辅助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整节课推向。在愉悦的气氛中,学生不仅了解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高是怎么画出来的,而且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图形绘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图形教学中,有些图形不好画,也难画标准。有了电子白板,教师不仅能画出标准而美丽的图形,还能展示学生的作品,更能节省时间,让师生用更多的时间学习更多的内容,从而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量角器”时,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再用量角器在黑板上操作。由于教具不透明,刻度又小,在量角的大小时,挡住了角,对应的角的度数只有前几排的学生能看见,有时没压住,量角器还会往下滑,影响角度的正确性。整节课既费时又费力,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差。电子白板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绘图功能,各种图形工具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能够让教师尽情发挥的专业舞台,从而使抽象的空间思维变得形象直观。教师只要点击一下量角器,就可以随意移动,刻度可以随意放大,把量角的步骤演示得很清楚,老师讲解后,学生也可以上台操作。这种教学方法的直观性、实用性很强,学生可以轻松理解数学方法,为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3.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就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动态,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课本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时,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时分有了不同程度的认知,但在课堂教学中,这些理论知识学生却不太容易掌握。因此,在上这节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一个龟兔赛跑的动态圆形跑道,龟兔同时开始,同时结束,从而得出乌龟和兔子所用的时间一样,乌龟跑一大格,兔子正好跑了一圈。接着,把乌龟和兔子用FLASH幻化成时针和分钟,圆形跑道变成钟面,跑道上的绿树变成刻度,学生根据钟面上的指针变化,清晰地看到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所用的时间一样,时针走一格是1时,分针走一圈是60分,从而得出1时=60分。这个环节的设计,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还能把一些比较抽象、难度大的问题还原为形象直观的动态过程加以演示,一边演示、一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启发诱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新知变得形象具体,化静为动,便于理解掌握。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运用多媒体,把圆柱化静为动,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变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具体形象地演示,学生知道了原来圆柱的表面积就是两个底面圆的面积加上一个以圆的周长为长、圆柱的高为宽的长方形的面积之和。既较好地解决了“化曲为直”的认识过程,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圆柱的侧面和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发展了空间观念。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利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华罗庚曾说:“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而多媒体能够使数学生活化,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重量单位”时,我利用电子白板中的工具制作了课件,先给学生出示几个物体的重量,并展示相关重量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之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一辆小轿车、一瓶洗衣液、一包“上好佳”等图片,通过课件展示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使学生凭借生活阅历认识到生活中很多的物体时需要用不同的单位表示重量的,将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中的动态数学,将丰富多彩的生活数学素材带到数学课堂上。从而使学生在直观的事物与抽象的数学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进而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奥秘。
6.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结尾,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进程发展的最后的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经历了40分钟的高强度学习,普遍呈现疲惫状态。虽然短暂,但是教师最难调控课堂教学时间的阶段。在课结束之前,我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轻音乐,重新回放了整节课的PPT,让学生更系统地认识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在放松中对刚刚有点遗忘的知识又重新回想起来,教学效果比较好。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弊端
1.内容过于花哨,影响教学效果。
有的课件,画面美轮美奂,达到声、光、电的有机结合,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漂亮的画面,过分地追求声像效果,不仅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扰乱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有位老师上了《小数的加、减法》后,设计了一道练习:4.28+0.72,可老师在课件上画了一个漂亮的小朋友,小朋友的头挡住了“2”和“8”这两个数。学生做题时发现这个问题并问老师,老师自己也一时看不清楚,翻教案看,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利用多媒体设计的课件应简洁明了,避免花哨。
2.片面追求直观,忽视动手操作。
一些年轻教师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前去网上下载了和本节课相关的PPT,没有考虑创设的情境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学生的需要,没有根据学生的学情,没有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的认知新知只停留在表面,整节课似乎都在看表演,缺乏亲手实践,导致学而不能致用。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时,课堂上老师用FLASH课件,演示圆柱从它的直径分成两半,再把分的两半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得出圆柱的体积就等于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整个环节动画演示得很完美,学生赞叹声一片。但做练习时,如:将高为5分米的圆柱切拼成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圆柱增加30平方分米,求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只有几个学生会做。原因是该老师只注重课件演示,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完美的课件演示很直观、形象,学生都能清楚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但在课件上学生看不出将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多了几个面,多出来的面是什么形状。如果课堂上教师利用圆柱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后,再进一步延伸,让学生摸一摸,就清楚了圆柱拼成长方体,多了两个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这样学生求解表面积和体积就得心应手了。
3.预设不足,制约使用效果。
精心设计的课件往往是设计者“个体式”地操作,难以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资源。而有些老师平时不注意学习计算机理论和实践,只懂皮毛。上课之前,在百度文库中顺便下载一个课件,在没有吃透教材,不了解学情时,上课时只点鼠标,从第一张点到最后一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课件虽然灵活生动,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制作课件的时候如果没有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充分预设,遇到课堂上的意外又缺乏应对策略,教学中就会发生“死机”现象,从而弱化使用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给教师提供有力的教学支持,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整合是非常关键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把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添上画龙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冬梅,张松廷.浅谈多媒体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利与弊[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6).
[3]黄爱勤.新课标下数学课堂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13(4).
[3]陈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误区与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7).
教育心理学笔记范文3
关键词:物理教学;信息技术;整合;利弊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03-01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即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基于多媒体和因特网的教育技术系统,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在学科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学科内容有机的结合,以完成相应的课程教学任务,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一改以往的“粉笔+黑板”,可充分发挥学生独立自主性,实现教学思想、策略、模式、过程的信息化,借此来提高教学效率。但笔者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作用
1.1 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要花较多的时间板书,尤其是上练习课的时候,画图用的时间则更多,课堂效率难以提高,而信息技术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难题。教师提前在电脑中输入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如文本、公式及图片、视频、声音等,在上课前做好课件,上课时鼠标一点就可显示出来,从而省下大量的时间用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或者增加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样,课堂信息量自然增大了。
例如,在复习初中物理电学内容时,牵涉到的有电路图、实物连接图及电流、电压、电阻与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法及读数等等,而且还需要安排大量的练习题。内容如此之多,板书就费了不少时间,复习效果自然不理想。如果在课前用信息技术把有关的电路图、实物图以及一些常用公式及练习题准备好,那么在上复习课时教师就可运用多媒体就图启发、由图比较、看图推导公式,为学生提供记忆线索,引导学生一步步建立完整而系统的知识结构,掌握物理规律,然后利用练习强化训练,增强记忆。如此一来,一节原本时间仓促的复习课由于引入信息技术就变得“游刃有余”,不仅复习内容得到巩固,而且复习效果更好。
1.2 能够实现具体到抽象或者抽象到具体的转变,易于学生理解。对难以讲解的概念、定理、定律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物理情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设计汽车突然启动时人为什么会后仰,汽车突然刹车时人为什么会向前倾,可首先引入一段汽车启动或刹车的视频或动画,然后抽象为模型,再对模型进行分析。通过这种由具体到抽象化的处理,学生很轻松就理解了这一问题。
1.3 可以模拟物理实验或物理过程。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的观察能力需要认真培养,而培养观察能力最好从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中获取。由于受到常规仪器和学校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不尽人意。
比如,物理实验中的许多基本仪器、仪表如电流表、电压表、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多用电表等的使用和读数,学生在课堂上第一次接触,加上仪器本身小,刻度也小,可见度差,给教学造成困难,成为不应有的教学难点,还有在物理演示实验中,教师在讲台上演示,教室后面的学生往往不容易看清楚,这些都可以用实物展台或摄像头将其放大在屏幕上。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的整合,可以突破常规仪器的局限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比较复杂或是难以演示的实验进行模拟,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使实验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1.4 实现教与学过程的再现,丰富学习资源,拓展学习途径。在传统的课堂里,记笔记、看笔记是学生常用的一种方式,如果某个学生对某部分内容没能明白或需要做的笔记没能记下就比较麻烦。而有了信息技术手段的帮助,教师在上课时的内容可储存起来,放到网络中,学生可在课后随时随地调用,实现教与学过程的再现,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
利用局域网,将教师的教案、参考资料、多媒体演示课件等做成共享文件夹,供学生查阅、参考、复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因特网或资源库中搜集素材,丰富学习资源,拓展学习途径。
2.在物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弊端
近几年笔者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实践中,同时也发现多媒体课件也会给教学带来一些弊端。
2.1 长期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会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成“放电影”,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看电影”。用课件代替教师上课,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记忆不深。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思路,让课件牵着师生走,学生没有一点自主发挥的余地,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2 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虽然可以增大课堂的容量,绘画的图形规范,例题的解题过程全面,但使用多媒体课件,图形、例题的解题过程快速闪现,如光路图、电路图等初中重点图形的作图过程就不能详细教给学生,例题的解题过程展现太快,留给学生的思考余地就不足,等等。
2.3 大量使用多媒体模拟实验代替教师的演示实验会使学生的实验能力下降。物理既然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功能就不仅仅是让学生准确地感知物理事实,也是学生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方法,通过实验,也就能起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新精神的重要作用。如果大量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而不让学生亲手操作,将使学生养成不尊重客观事实,不理解物理学本质,不愿动手做实验的坏习惯。
教育心理学笔记范文4
关键字:信息技术; 开放教育;优势;弊端
Abstract: with the coming of the 21 st centu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TV university, as open education,education, education and so on various types and non-academic education base, is continuously explore how to from the traditional teacher-centered teaching mode change to with students as the center of new education model.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make open education students develop at any time and pla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Teachers can make full use of images, sounds, animations, slide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eaching resources for effective integration links, develop its peculiar vivid, interesting, and interactivity, personalized effects, and thus improve the learning interest of the students,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ourse, everything has two side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teaching application also ha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is article through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the comparison, the article elaborated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how to foster strengths and circumvent weaknesses, thus further promote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wor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pen education;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自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创办开放教育以来,已经走过了十多个春秋,许多教育工作者始终坚持不懈地探索在开放教育教学环境下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子课件,网络课程,电子留言板,电子邮件等信息技术使开放学员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个性化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具有相当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的优越性
1.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模式必将受到信息化时代的挑战,给外语教学手段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运用多媒体平台也就成为了每一位英语教师所必须掌握的教学手段。通过利用声音、动画、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连接,制作出生动形象的网络资源,使枯燥的教学内容趣味化,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比如,我在讲授开放英语本科的“文学英语赏析”这一课程时,涉及到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由于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古英语使学生读起来晦涩难懂。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互联网收集了大量的视频、音频和文本资料,将其以声、像、图、文并茂的电子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们通过先观看原著的电影版产生视觉和听觉的共鸣,然后再听视频讲解,对重点和难点段落有了进一步理解,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英语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笔记范文5
阻滞对比思维,是在传承中医病机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医心理教育治疗学临床实践不断创新发展而成,是思维病机系列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笔者在近年来中医心理临床诊疗科研过程中逐渐体会到,该病机能够充分但不必要地支配着约占临床40%的心理与心身病症群,主要涉及:肝郁气滞(忧郁、自卑、自闭、自杀倾向),肝火上炎(烦躁、愤怒、暴力言行、头痛、头晕、眼胀),心胆气虚(焦虑、惊恐、心悸)、不寐(睡眠障碍)等,使用阻滞对比思维的患者容易反复体验“羡慕、嫉妒、恨”,对自身攻击可能患神经症走进医院,对他人攻击则可能违法犯罪走进监狱。因此,医者对本病机的认识越深刻,就越能从整体和根本上抓住治疗关键,提高疗效。本文从基本定义、分型、衍生倾向、实践意义等方面对阻滞对比思维进行论述。
1基本定义
1.1阻滞对比对,有对象、对方、对立之意。对比,是指主客观世界的两种(多种)事物或现象进行相对比较分析异同的倾向。具体可包括外界与自身、外界之间、自身前后左右、思维前后等的对照比较。例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以及小巫见大巫、学习雷锋好榜样、大相径庭、相提并论、天壤之别、各有千秋、相形见细等均属于对比范畴。对比属于中性同,如果应用得当则有助于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发展,反之则反。
阻滞对比,是指个体关注两种(多种)事物或现象对比异同之后的消极方向和消极状态,从而阻碍其心身健康发展的倾向。比如,黯然失色、望尘莫及等即属于此范畴。
1.2阻滞对比思维方式阻滞对比思维方式(二-tardative contrast thinking),简称“阻比思维”,是指个体在认识主客观一切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与相关联系及其想象加工的过程中,不断选择和区分多种参照对象从横向、纵向进行异同对比,并追求过程与结果中的消极方向和状态加以强化,从而阻碍合理自我意识的构建,导致其成长滞后的习惯化思维倾向。简言之,阻滞对比思维就是应用阻滞对比对主客观多维世界进行认识、加工的思维倾向。比如,跟自己的过去比精力或青春形象、跟世界首富比资产、跟古代皇帝比权力等。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与阻滞对比思维相对的是发展对比思维。具体来说,是指个体在认识主客观一切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与相关联系及其想象加工过程中,不断选择和区分多种因素从横向纵向进行异同对比,并追求过程与结果中相对积极的方向和状态,以促进其健康发展的习惯化思维倾向。第二,在中医心理教育治疗之思维方式病机系列研究中,阻滞唯我思维,主要反映个体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局限,此病机主要决定疾病的病程长短。阴阳两极思维,主要反映个体对主客观世界的认知加工过程趋向阴阳极端的倾向,此病机主要决定了症状的轻重程度。阻滞对比思维,主要反映个体与现实外界、个体发展历程对照比较过程与结果中的选择消极关注倾向,此病机既可催化和加强前两种思维病机的病症表现,又可独立致病攻击自身和他人。
具体而言,阻滞对比思维联合阴阳两极思维的患者更具攻击性;联合阻滞唯我思维的患者,则更易处于长期想回到过去不痛苦时候的状态,或长期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等。一言以蔽之,阻滞唯我思维会让患者不能顺利融入社会之中(走不出去);阴阳两极思维会让患者内忧外患(死去活来;阻滞对比思维让患者在社会中迷失自我(走不回来。
2基本分型
2.1纵向阻滞对比思维纵向阻滞对比思维,是指个体以关注并强化自身主客世界前后异同对比中消极成分为主的倾向。具体表现有:我受不了自己不如从前、想回到年轻时的状态、记忆力不如从前、想办法要回到没有发病的状态等。临床上可见于疑病症、身区体形式障碍、抑郁状态、焦虑状态、强迫状态、失眠、人体解体、瘴症,以及偏执、胆怯等人格倾向。
2.2横向阻滞对比思维横向阻滞对比思维,是指个体以关注并强化当下客观世界与自我状态异同对比中消极成分为主的倾向。具体表现有:觉得别人比自己好、受不了别人比自己好、关注和探究身边对自己态度差的人、嫌弃自己笨、过度自尊或自卑等,反映其盲目攀比、虚荣心强。临床上可见焦虑状态、抑郁状态、激越状态、妄想状态、失眠、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以及强迫、自恋、反社会、胆怯等人格倾向。
3衍生倾向
3.1强求公平公平,有平等、平分、不偏颇之意。强求公平,是指个体关注对比双方(多方)因素并刻意追求平等而不偏颇状态的思维倾向。一般来说,当处于对自己不利的情境时,容易刻意关注对比双方的因素并追求平等而不偏颇的状态;当处于对自己有益的情境时.则容易忽视或淡化对比双方是否偏颇。可表现有:付出什么就期望回报什么、付出多少就期望回报多少、付出就一定能得到回报、做坏事一定会得到报应、相信“老天是公平的”等。
追求公平根源于对比思维,是由纵向与横向阻滞对比思维交织在一起而引发。简言之,没有对比思维就没有所谓的公平。此外,人类竞争意识、机遇、概率、实践活动等亦促进和发展现实的不公平。事实上,人类生命起源的受精过程即可反映不公平,因此,不公平是历史发展的常态、是促进生物进化和多样化的动力源泉之一,而绝对公平的社会与现象几乎不存在。
3.2求异排斥求异排斥,是指个体关注对比各方的差异因素,并选择其中一方或多方为立场、而排斥其他对象的思维倾向。排斥是针对差异性对象或因素,融入部分阻滞唯我思维的成分,强调个体立场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特殊性。可表现有:强调自己跟他人不一样、自己的病最怪或最难治、自己付出最多等。临床上常见于躯体形式障碍、幼稚神经症、无聊神经症、懒惰神经症、软弱神经症、瘴症转换障碍,以及偏执、表演、强迫等人格倾向者。
3.3求同屈从求同屈从,是指个体关注对比各方的差异因素,并压抑、掩盖或改变自身差异,以迎合、屈从于外界达到近似或相同的思维倾向。求同屈从与求异排斥相反,主要是因为担心由于自己和他人的差异而被孤立或承担相应责任,因此,通过从众来追求一致而获得安全感。可表现有:压抑自己的想法、模仿他人言行、担心自己想法跟别人不同等。临床上可见于抑郁症、焦虑症患者,以及胆怯、依恋、强迫等人格倾向者。
4实践意义
4.1治未病首先,指导家庭教育。中国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几乎都会经历不断选择和区分多种因素,并从横向和纵向角度进行异同对比。例如,当老师公布全班同学的成绩排名,或父母把孩子跟邻居家孩子进行对比,均属于培养孩子的横向对比思维习惯。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找到对比过程与结果中的积极因素(比如今年比去年有何进步、他人有何优点值得学习借鉴等),使之成为孩子不断学习的动力和榜样,促进其茁壮成长。同时防止转向阻滞对比思维,以达到从教育层面“治未病”的目的。
其次,对成人而言,一般自我意识缺失和偏移的人容易通过和外界、过去的对比来了解现在的自己,这样又可能引申出自我界限意识模糊不清,以至时常在对比中迷失自我。因此,深刻认识自己、定位自己、肯定自己、激励自己、调节自己,可以有效防治在无意识中应用阻滞对比思维后给自己带来的诸多麻烦和痛苦。
教育心理学笔记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6-21270-02
Teaching Reform about the Graduation Project of Computing Major and Cultivating the Creative Ability of Students
ZOU Han-bin, LEI Hong-yan, YAN Jun-biao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s and Technology,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angde 415000, China)
Abstract: The graduation project, as a practice process, is not replacede for other teaching processes about the function and the position played in the teaching of whole undergraduate course . The quality of the graduation project is the important basis of weighing the teaching level too.About the appearing question of the graduation projec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computing major,this paper hav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 of teaching reform from the several processes of the teaching and the graduation project guidance, the graduation project title selected, graduate control of design Controlling and managing, replying of the graduation project.And this paper have analyzed how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manipulative ability and creative ability in the course of graduation project, strengthen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
Key words: computing major; the graduation project; teaching reform; the creative ability
1 引言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最后阶段,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检查。毕业设计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1]。同时,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因此,毕业设计作为一个实践环节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然而, 由于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学生一般都把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放在首位,忽疏毕业设计的质量,很难达到毕业设计的预期效果[2]。因此,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是必要的。
2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校对指导老师、课题的范围、毕业设计的内容、格式作了一些相应的规定,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能力不平衡、老师的指导不到位,大部分学生急于要找工作,毕业设计过程似乎使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达成了共识:毕业设计是一门一定能通过的必修课程[3,4]。评分标准偏低、答辩及评审走过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也放松了对毕业答辩的质量控制,造就了毕业设计整体质量下滑。主要表现在:
1)课程教学与毕业设计脱钩。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一般都设计到编程,而且老师考虑到学生以后的就业,一般要求使用比较流行的开发工具。在一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程序设计课程主要有C/C++、Delphi、Java等,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学只能完成教学任务,设计到应用的层面很少。理解能力强、勤奋好学的同学可以在教学的基础上升级,将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提高到应用的层面,在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这样的学生很少。这样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时要一边学程序设计语言,一边作毕业设计,很难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理论课程比较多,但相应的实验课时间少,有的没有,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理解不透彻,到毕业设计时要用到相关的理论学生感到很困难,影响毕业设计的完成。
2)选题不合实际。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一般都是由指导老师按照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感兴趣的知识点提供,在系部安排的时候可能导致学生想跟的老师想选的课题不能选,成绩差的学生安排的理论性强难度很大的课题,部分指导老师所指导的所有学生成绩不好编程能力差,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老师指导无法进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主要由编制实际的应用系统和理论算法的研究两部分组成,但在实际老师提供的课题由于理论性强,是前沿理论,学生以前没有接触,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根本不能理解,无法完成毕业设计,最后只能从网上下载完成毕业论文。有的课题所用的开发工具复杂,学生学习开发工具的时间占了毕业设计的大部分时间,设计到最后只有界面,功能没有实现。
3)设计过程监控不到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过程一般包含选题、文献查找、开题、中期检查、程序测试、卷写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评定。但对这些过程中的程监有时候会形成空白地带,老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学生有计算机,有的学生在实习单位实习,有的学生在外地找工作,毕业设计不在实验室进行,老师不能定时会见学生。在老师要向学生进行相应的检查时,学生敷衍老师,说客观原因,老师也不能强求,只能放松要求,不再强抓过程,只注重最后的毕业论文。
4)答辩不完善。答辩由学生的讲解和老师的提问两个环节组成,由于前期准备工作不扎实,答辩走过场,答辩只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排名,一般只限制排名在最后的学生可能不及格,不能促进学生积极的进行毕业设计。
3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方法
1)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工作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强调实践教学,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完成相关的实验和课程设计任务,理解相关的课程内容,加强学生的编程能力培养。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扩展知识的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分组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老师与同学一起帮助分析,如果可行,可以让编程实现自己的想法,这样即深化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又发挥了同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了编程水平,加强了团队合作意思,为毕业设计创造了有利条件。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选择一个适合学生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对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是非常重要的。在选择题目时候老师要与学生多沟通,使学生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能力且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和进一深造有利的课题,系部在题目确认的时候只做适当的调整,使每个指导老师的学生的能力均匀分布,有利于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相互之间的协作。毕业设计的选题要一人一题, 并且真题真做, 与工程实际和科研课题紧密结合, 同时加强中期检查和把好评阅答辩质量关, 严格实行末位淘汰制, 从而使学生达到了系统巩固和扩大所学知识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据毕业实际管理的需要,实行院、系、专业教研室三级管理。学院成立以主管副院长为组长、教务处长为副组长、各系主任为成员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毕业设计工作领导与协调。规定指导教师资格要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且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师德良好,有一定实践经验,工作认真负责。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一般不得超过8位,保证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时间。
4)指导老师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实时掌握学生的设计情况,进行合理的指导。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应为人师表,对每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严格把好质量关。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敢于批评教育,建议每周师生见面制度,严格按照任务进度执行检查,严禁弄虚作假。指导老师要定期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进度、遇到的问题,此时,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讲,当学生碰到难题时,指导老师不要包办代替,要善于启发,循循善诱,提高学生自己寻求、积累知识、信息和技术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与工作态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指导老师要熟悉学生的设计内容,能正确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正确的引导。
5)完善毕业设计成绩考核办法。毕业设计的成绩应该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学生的平时表现由指导老师把握;二是学生的编程水平,由系部派专门的老师对毕业设计完成的程序进行测试;三是现场答辩成绩,应该由所在组的老师按照评分细则打分,取平均分。这样即可保证毕业设计成绩的公正,有可在各个环节促进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任务的完成。
4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科研训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计算机专业必须为学生提供享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特别要重视吸引大学生尽早介入科研训练与科技创新活动, 如开设研究性、创新性实验或科研专题讲座,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全国性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竞赛, 在校内举办系列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老师的研究课题等。这样即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新,怎么创新,又可以为毕业设计准备素材。
2)在毕业设计课题的开展过程中,真正体现出“学生就是课题的主持人”。让学生自觉、自主的去解决问题,此时指导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相互协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一方面,指导老师要让学生尽早体会到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只是继续学习的基础,新知识的学习对于实际的应用工作是必须的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指导老师要让学生自始至终觉得他们是课题的主人,必须严肃对待课题。学生将通过认真的钻研和付出的艰辛劳动,培养坚持真理、敢于创新的精神,进而顺利地完成知识与能力的转换。
3)加强计算机专业指导老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否则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通过各种产学合作方式,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程训练和实践锻炼, 促进其从“双门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一方面,应从企业吸纳一些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后,聘请他们作为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 另一方面,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现场参观、实地考察、学术交流、技术咨询和职工培训等机会, 并且支持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科技攻关、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活动, 以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学生实习指导能力。
5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计算机专业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实践性环节,是检验大学生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试金石”。本文分析了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提出了对毕业设计进行教学改革的方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该改革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提高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肖亮,韦志辉,吴慧中.本科毕业设计创新团队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6):93-94.
[2] 刘健.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5):110-113.
[3] 张倩,李志民,赵宇.本科毕业设计教学中结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