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基础理论知识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基础理论知识笔记范文1
一、基础理论课程的地位和特点
在课程设置中,基础理论类的课程属于学科专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课程。基础理论课程之所以呈现出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得因于它独特的课程特点。
(一)内容的基础性
基础理论类课程的内容主要以概念、原理和规律为主,构成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框架体系,原理课作为专业必修理论基础课程,其内容涉猎该学科领域的各个主要分支方向,成为一门学科向不同研究方向发展的重要根基。大学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基础理论类课程往往被定位为专业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其后进行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先导课程。学生对专业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对专业学习的兴趣都是从学习基础理论课程开始的。
(二)影响的辐射性
学习基础理论类课程就好像建房时打地基一样。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说,前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自然会影响到后期进一步深化的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学生的专业教育角度来看,对原理课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一个人专业理论功底的厚度,进而决定了在该领域发展的空间和后劲。
二、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困境和原因
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专业课程都趋向于采用实践教学。但基础理论课程因其涉及大量概念、规律、原理等知识,在教学方法上的探寻一直都较为缓慢,仍然多采用传统讲授的方法。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注入了一股新鲜空气。多媒体教学将一改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教学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更直观、生动、形象地体现理论。但多媒体教学实践也给基础理论课程带来了一些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曾遇到过的新困境。
(一)多媒体教学的心理困境
现在高校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多表现为三种情况:其一,对多媒体教学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他们认为以前没有多媒体教学一样顺畅进行,现在实行多媒体教学是纯粹的形式主义,没有什么实际用处。这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优点知之甚少,且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更加不可能主动思考如何更好的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服务。其二,能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但缺乏相应的计算机知识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操作技能。这部分教师往往能领会多媒体教学的深远意义,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计算机操作知识而无法将自己对课程的设想和改善课堂教学的想法充分体现在多媒体课件上,只能被迫让多媒体沦为摆设。其三,能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热情。主要原因在于制作出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学校没有设立鼓励机制,因此这些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热情自然就日益消退了。
(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困境
在基础理论课程的多媒体教学中,通常使用的方式是依靠课件的展示,将理论、观点和原理性的知识点更生动、更形象的表达出来。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基础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的重点内容。就目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来看,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其一,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生搬硬套。有些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只是教案的翻版,将教案中的内容原封不动或者略有缩减的“填”入多媒体课件中。这样制作出来的多媒体课件只是充当了“电子黑板”的角色。
其二,多媒体课件内容的喧宾夺主。这种类型的多媒体课件往往非常花哨,穿插了图片、音乐、视频、动画等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却与教学内容联系松散,甚至毫无关系。这类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不仅没能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且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其三,多媒体课件层次的模糊不清。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播放是翻页形式,因此对知识层次的表现尤为重要。有些多媒体课件很缺乏层次表现意识,缺乏每页之间的衔接和呼应,造成学生在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时思维混乱,也妨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体系的全面掌握(三)多媒体教学的反馈困境
所谓多媒体教学的反馈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多媒体教学时表现出来的反应和学习状态。在多媒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状态主要有:
1、注意力的散乱。多媒体教学往往和传统讲授法结合在一起,教师在放映多媒体课件的同时会对课件上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更深入的讲解和诠释。但当课件翻页更新后,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会被吸引到投影机屏幕上,或忙于阅读新的内容,或忙于做笔记,忽略了教师的讲解内容。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把握很可能只浅泛地停留在课件的条条框框之中,而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2、普遍的浮躁心态。多媒体教学中使用的例证比传统教学来得更直观、更生动。课程中会更广泛的使用图片、视频、音乐等元素来诠释原理和规律,将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用具象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但这种特色的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隐患,即学生在接受多媒体教学中普遍表现出浮躁心态。这种浮躁心态最突出的就是“看热闹”。当在多媒体课堂中播放视频时,学生没有关注专业知识点,反而对视频本身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当视频播放结束,教师开始讲解分析时,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兴奋的情绪会快速低落,课堂气氛则显得更沉闷。
多媒体在广告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仍处在探索阶段,以上诸多困境的出现也恰好反映出深入探寻多媒体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其全面发挥独到的优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和研究多媒体教学方法的革新。
三、广告基础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方法的革新
针对以上提出的广告基础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困境,我们发现单纯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和传统讲授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不能实现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最大化,也不能实现多媒体教学的最佳效果。因此,需要利用多媒体独特的表现手法,尝试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课件的悬念设置和分层显示
悬念是激发好奇心和探索动力的极好因素。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多是结论性很强的理论和原理。如果采取直接陈述理论和原理,继而加以诠释和深化的讲授方式,必然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编制带有提问与引导解答相结合的课件,设置悬念环境,用悬念的方式引导和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过程能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发挥的空间,也能加强他们对课程关键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和记忆。
对于多媒体教学中整个课堂的组织,多媒体课件在设计上要特别注意利用分层显示的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组织的有序性。所谓多媒体课件的分层显示,即应用较为严密的逻辑顺序制作课件。在课件的第一层显示,该课程的体系结构,主要章节标题,标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并利用超链接达到每个层次都可以独立选择,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来选择点击该项;课件第二层则进一步显示体系下的具体知识点和教学内容梗概,第三层则是用以支撑相应观点和原理的广告案例及音像资料。分层显示的多媒体课件理论层次清晰,知识要点鲜明,列举案例生动,针对性及说服力强,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课程层次的清晰认识,对学习的重难点把握明确,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广告案例的多媒体展示和集体讨论
除了通过课件制作强化课堂讲授教学方法外,还需要运用多种方法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而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案例展示则是在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涉及概念、理论知识比较抽象的内容时,用实际例证让课堂讲授达到由虚到实的转变。学生能抽丝剥茧般的从诸多案例中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既能获得确实的体会又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
但是单纯的展示行为势必会让课堂气氛稍显沉闷,因此,案例的多媒体展示须和集体讨论结合在一起。为了进一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进行讨论和分析时可采用接力式的发言,营造课堂紧张思考的气氛,以此要求每个人紧跟多媒体展示进程加强对问题的思考。
(三)亲验式作品制作和作品竞赛
心理基础理论知识笔记范文2
关键词:中师教育;教学评价;教学改进
一、中等师范学校学生的特点
与高中、大学等其他类型的学校相比,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群体,虽然他们大多数智力正常、身体发育良好、多才多艺、富有创新精神,但是由于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所以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缺乏目标,不求上进,自制力差等一系列问题。
二、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选用不合理
《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适合高等院校教师教育公共课程的使用,教材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基础性,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本教材中的内容过于理论化,我们中师学生文化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对于书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存在很大的难度。教材内容着重强调的是学生对于教育、学生、教师、课程、教学、评价、研究几大领域看法与观念的转变,对于学生的考编考岗来说,内容也缺乏针对性,对于学生教学技能培养更是没有什么作用。
2.课时安排不合理
作为师范教育的专业课程,在我校五年制大专师范专业二、三年级学生使用这本教材,本教材共7个单元19章内容,学校每周给每个班级只安排2个课时,而且这本教材理论性太强,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上得太快学生更难接受。所以,我认为只有增加课时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3.教学方法缺乏实效
公共教育学是一门兼顾理论与实践双重性的课程,教学过程必须体现理论联系实践原则,既要让学生应用所学教育理论知识来解释教育现象,又要学会利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实践。长期以来,教育学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过于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忽视了学生专业素质、教学技能、专业情感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教育学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可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教育工作的兴趣。
4.教学评价过于死板
教育学的评价方式只采用考试的形式,且考试题目中客观题偏多,开发性题目偏少,且考试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特别是与学生今后的考编考岗联系不大。
三、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改进与革新
1.选用合适的教材
关于教材,尽量不要选用高等师范教育教育学教材,应采用适合中等师范学生理解掌握,适合他们考编考岗教学技能培养的教材。我校一直使用这本教材,但并不适合中等师范的教学。作为教师,我们只好在使用这本教材的同时穿插补充一些考编的内容,多本教材结合起来一起用,只是苦了我们的学生课上要记大量的笔记。
2.增加周课时数
保证足够的课时数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基础。作为师范教育的专业课,无论是他们专业素养的提升,还是应对今后的教师资格考试,还是专业技能的训练,充足的学习时间是保障。我认为一周安排4个课时较为合适。
3.改进教学方法
教育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育类基础理论课程,光靠教师的理论讲解,学生的记忆理解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育学教师更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掌握的同时,把教育学课堂作为实践教学的渠道,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局限于每学期期末的考试,而要注重学生平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仅要使学生会用所学知识来解题,更要注重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职业道德的培养,专业素养和科学态度的形成,这才是学生受用一生的东西。
以上是我对中等师范公共教育学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建议,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思考不能停止,因为问题随时可能出现。只要不断地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我们才会有进步,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自己专业的成长,这都是必经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冯霞.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应对[J].新教师数学,2015(06).
心理基础理论知识笔记范文3
关键词:高职国贸;专业课程:完善
从2001-2007年,我国贸易额年均增长率均超过25%,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1738亿美元,据世界经济合作组织估计,2008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与之相应,外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大幅攀升。有资料表明,我国外贸人才的缺口约为180万,仅广州外贸人才的缺口就达到了20万人,根据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的数字显示,2007年外贸人才的需求较2006年增长了25%。一方面,外贸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但另一方面,大量的外贸专业的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一项调查表明,外贸专业的毕业生从事外贸工作的比率不超过20%。大量的外贸企业认为,开设外贸专业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与企业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高职国贸类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以及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学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均对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有原则性的规定。加入wto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从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要求而言,传统的外贸专业课程体系与我国现实外贸形势发展不相匹配,外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没有真正反映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知识结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课程重点不突出 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突出课程重点,就是要根据目标岗位对国贸类人才的需求,开设用得上、学得精的专业课程。笔者认为,重点不突出就是培养核心能力的课程占总课程中的比例过低,一些与职业核心能力关系不够密切的课程开设过多,使得学生在有限的在校时间里对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时间明显不足。据笔者对杭州、温州和宁波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不少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时数占了30%左右,与外贸工作毫不相关或者关系不大的课程占到了40%以上。以浙江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国贸专业三年总课时为2200学时。英语课总课时(包括大学英语精读216学时,商务英语72学时,外贸函电32学时,英语泛读72学时,英语口语72学时,听力108学时)共572学时,占总课时数的26%。就课时数而言,高职国贸专业的该门课程已经占据比较大的比例,但是就实际效果而言。高职国贸专业毕业学生的商务信函写作和英语会话能力明显不足。
重知识体系建构,轻职业技能培养 国际贸易具有较强的实务性,因此。在国际贸易课程设置中,实践性教学应该是第一性的,其中的理论课程设置应该是为实践服务的。在课程形式上,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国贸专业课程的教学上,仍然以理论知识构建为主,人为的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技能课。不少教师认为,技术是理论的应用。基础扎实了,才能学好技术。因此,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被过分强调了。连一些专业技能课,如国际货运、国际运输与保险也以描述性知识介绍为主,仅仅在高年级阶段才安排一些实践和实训的内容。另外。一些宏观性很强的理论课,如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被广泛开设,出现了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上岗用不上”的尴尬局面,这种重理论、轻动手能力的教学方式,直接导致了毕业生不能直接上岗工作,还需要外贸企业对其进行专业技能再培训。
内容陈旧,与时代不符 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现代国际贸易实务的发展与变化,尤其是海关、税收、商检、外汇政策等进出口贸易管理政策的变化,需要相关课程的内容及时更新并与之同步。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适应高职院校职业特色的教材较少,其中的一些内容还存在着大学本科教材的烙印,如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实务谈判等教材,这些教材不仅理论性很强,还存在内容陈旧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图书市场的高职国贸类专业的教材进行分析发现,约80%的国际贸易实务或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等课本还是沿用《ucp500》作为施教内容,而涉及进出口报关课程中的“报关人”、“滞纳金和滞报金最低起征额”等知识点,还是2006年以前的内容,明显滞后。因此,高职国贸专业教材内容过时,是亟待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缺乏职业针对性 在中国加入wto组织后,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贸企业愈来愈重视岗位设置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以
岗位需求来招收和录用新的从业人员。从外贸业务流程而言,外贸企业的从业岗位设置主要有:货物报关、货物报检、单证制作、外贸跟单、外贸业务、国际货运等。依据外贸企业的特性,一般要求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某一岗位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兼顾上下岗位和岗位发展的专业知识。而目前高职外贸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外贸岗位衔接不够紧密。从笔者对杭州、温州和宁波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来看,全面开设国际结算、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外贸单证、外贸跟单实务、国际货物运输实务或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的高职院校较少,而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这些体现高职教育职业性的课程,不仅是区别本科教育的标志,也是学生顺利就业所必备。
内容重复,开课顺序不合理 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是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高职国际贸易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但它从属于理论性很强的经济学学科门类。高职国贸类专业的每门专业课程,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国际经济法、国际运输与保险都会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区域地理、文化学等相关的知识,内容重复,已经成为高职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如,国际结算与国际金融部分内容重复,国际货运与保险与国际贸易实务部分内容重复等。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有些学院的课程安排存在明显的先后顺序不合理,如,国际贸易实务课排在国际贸易理论课的前面,而且这门课有排在一年级的,还有排在二年级的,更有在一年级就开设国贸实务谈判课的。以上课程安排现象不仅让人匪夷所思,而且也很难想象其中的教学效果。
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基于岗位需求,优化课程体系 高职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职责的需求出发,以岗位任务群为主线,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满足本行业各岗位职责的多项要求。即满足外贸业务、外贸跟单、单证制作、货物报关、货物报检、国际货运等不同岗位及相应的岗位任务群的要求。经过对外贸行业岗位的调查,笔者提出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重点突出外贸业务中最核心的业务接洽、外语表达、单证制作、商检报关、函电、运输保险等能力的培养。此外,课程设置除了体现高职国贸的职业特性外,还要体现国贸的涉外性,除了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开设法律课程外,还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国际商法类的课程。同时,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沙龙等灵活教学手段,切实保障教学效果,使得高职国贸学生成为通晓外贸岗位实务操作、能运用国际惯例规避风险的复合型人才。另外,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注意切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先易后难、先基础后提高的规律合理安排课程顺序,降低学生掌握国贸专业知识的难度,提高学习兴趣。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职业技能 以外贸类专业目标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确定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并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大力度的改革。在课时安排上,国际贸易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实践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50%,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时进行实践能力训练。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形成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或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技能包括外语的应用技能、商务接洽技能、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和办公自动化技能、外贸应用写作技能等:专业技能包括外贸市场开拓、外贸单证制作、外贸函电应用、商检报关、跟单等;综合能力包括外贸市场分析、外贸公司管理、外贸产品销售、外贸团队管理等。在训练方法上,让学生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如外贸产品演示、外贸公司顶岗实习、模拟公司实训、单证制作训练、外贸心理素质训练、国际商务礼仪训练、外贸商务情报搜索训练等等。使外贸岗位技术应用与职业素质要求有机结合。在实训项目的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方式,实行现场的模拟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国际货运与保险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分别扮演海关、银行、政府、货运商、承运人、出口商、进口商、消费者角色,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国际货物运输的流程和各环节操作要点。
精简课程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优化课程内容,就是要全面清理目前课程中重复交叉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避免重复学习浪费,减轻学生负担。要从岗位对知识和技能需求的质和量出发,按照岗位需求,确定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量和学生掌握的程度。笔者所在的学院就曾经邀请了浙江多家省级外贸公司一线经理和资深专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最后确定的国际贸易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非常精简,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一环。变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逐步形成自成一体的、具有
特色的新型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这种教材至少具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特点。基础理论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合理选择确定知识模块及知识点,不必照顾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摒弃冗长、枯燥的知识陈述,使基础理论的表述简洁明了。同时,充实大量的图、表、例。加强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增加思考、训练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心理基础理论知识笔记范文4
一、营造愉悦和谐的氛围
复习课上,往往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场面:有的课堂上,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兴趣盎然,师生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的课堂枯燥乏味,死水一潭。之所以出现截然相反的局面,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精心设计课堂复习内容。笔者设计:每一节生物课在复习新内容之前,由一位学生上台向全班同学预告本堂课所要复习的内容,引入新课。这种方式本身比较新颖,台上同学的愉快体验可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台下学生对台上同学如何导入新课会感到好奇,从而诱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即使过去对生物课没有直接兴趣的学生,由于对该环节的兴趣,也会产生对生物课的间接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习题分配给几个小组,进行课堂小组和个人抢答竞赛,评价按男生与女生、小组与小组间进行记分,进行“优秀小组”评比。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特别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挑选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给他们提供机会,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和求知欲。
二、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提问,却很少顾及怎样引导学生提问,这种“生从师问”的局面下形成的学习心理依然是消极的、被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使课堂提问更切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学习实际,并充分挖掘他们的深层潜能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想办法循循善诱。例如在提问“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内,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充满了什么”,教师就要问他“细胞壁具有什么性质,细胞是不是什么物质都吸收,由哪层结构把关,细胞膜功能特点是什么,所学的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等等。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完全可以把题答出来。学生有了自信心才有兴趣,才有求知欲。
三、采用多种手段教学
最好的手段就是直观教学法,由于高二学生已把课程学完,所以利用课件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示。例如:把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课件让学生自己边演示边讲解,找到不同点。这样既复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对心理素质的训练,为高考做好了准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计划地针对学生实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微观抽象的内容用宏观生动的模型来展现,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学生之间的差距,教师不能搞一刀切,这样既浪费了优等生的宝贵时间,打消了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也会让差后进生感到吃力,容易丧失学习兴趣。教师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没有理由不教好每个学生。在工作中我时刻提醒自己,如何才能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我是这样做的:根据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分成三或四个层次,留的课后作业也要相应地分层次,根据作业情况掌握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便于在课堂上有的放矢,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另外,可以安排拔尖的学生帮助教师准备有关实验,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四、指导学生正确阅读
高三复习科目多,时间紧,任务重,加上安排给生物学科的课时相对较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比较完整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仅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是不够的。此外,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不能很好地复习,也很难记住或深刻理解教师讲的内容,而读书、做笔记能有效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故指导、帮助学生研究性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是高三复习的任务之一。阅读指导的内容很多,包括指导学生研究教材中的概念、术语;研究句子、句群的层次结构;研究原理、结论存在的条件、范围。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研究章节结构及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教材的基本内容融会贯通。指导学生研究图表时,要注意材料中图表、曲线等非文字形式部分的作用,要仔细研究它们所表达的内容,特别是隐含的知识。
五、实验复习策略
心理基础理论知识笔记范文5
【摘要】如何发挥好解剖学的实验教学作用?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解剖学知识,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笔者在实践教学中,体会如下:重视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不适;认真做好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使实验内容更丰富、更直观;调整教学的课时分布,加大实验课时的比例;采取“互动实验教学”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进考核方式,客观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解剖学;实验教学
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是临床医学及其它医学专业的铺路石。而解剖的实验教学是解剖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解剖学的教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如何发挥好解剖学的实验教学作用?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解剖学知识,把理论同实践联系起来,笔者在实践教学中,体会报告如下。
1 重视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不适
我所任教的是一所中专学校,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6、17岁,以前从末接触过尸体,而解剖实验课的实验材料是人体标本,有些学生听说要上实验课,课前就开始议论,甚至有的女生找到任课教师,要求不上实验课。面对这些学生,任教老师该如何处理?怎样才能转变这些学生的心理?变学生“要我上”为“我要上”。首先,教师要有耐心,不要高高在上,大声训斥这些学生,相反,要和这些学生缩短距离,要让这些学生愿意和你谈话,在谈话中,打开学生的心结,帮助他们克服恐惧、紧张、怕脏、怕气味的心理,端正学习态度,正确对待解剖学的实验课。其次,在实验课上,要经常鼓励这些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放下思想包袱,开动机器,真正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2 认真做好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使实验内容更丰富、更直观
解剖学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毗邻、血供及神经支配等。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有:挂图、模型、标本、及录像。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课件也应用于解剖的教学中。为提高实验效果,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挂图、模型、标本、录像及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讲解,针对学生普遍反映解剖学内容多,难学、难记这一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及记忆。其次,教师要预先布置实验内容,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让学生对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上实验课时不手忙脚乱。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实验内容设计是否合理,教材理解是否透彻,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验效果。为此,教师还应备好课,准备好与实验内容相关的挂图,录像、陈列标本及尸体,使实验内容更丰富,更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印象,强化学生的记忆,实验效果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3 调整教学的课时分布,加大实验课时的比例
解剖学的教学活动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总学时为108学时(我校采用的教材是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用),其中理论课时为68学时,实验课时为40学时。我校学生由于长期学习基础课程,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都停留在中学阶段,他们把大量的精力用在死抠教材上,死记硬背,缺乏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的教学中,时常会看到这样的学生,理论内容背得滚瓜烂熟,可是在标本和尸体面前却束手无措,知识和能力分离。随着教学模式的转变,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调整教学的课时分布,加大实验课时的比例。如运动系统,四大基本组织等,我们把理论教学放在实验室,学生面对标本及切片,教师进行讲解及演示。在下一次的实验课,把教师主讲复习的实验理论内容,改为学生来完成,要求学生不看教材和笔记,教师进行点评,指出学生在发言中的优点及不足。把教师操作的实验内容,改为学生来完成,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会重现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开发解剖实验室,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针对性的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4 采取“互动实验教学” 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要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作用,但“教”必须服务于“学”,才能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落到实处。传统的解剖实验教学中,以教师的演示及讲授为主,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只能使学生养成机械记忆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采取了“互动实验教学” 方式。首先,教师提出实验课的内容,学生分组进行预习,由学生确定观察的内容,在实验课上学生分组讲述标本,小组间相互讨论及交流,教师进行指导及点评,检查、总结、查疏补漏,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及实践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了实验效果。
5 改进考核方式,客观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心理基础理论知识笔记范文6
关键词:课堂 大学生 知识 实践创新 学习方法
1 基础理论课特点及学习方法
大学期间,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特别强调基础课和实践课的重要性。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强调了理解,鼓励创新思维的构建,特别要注意深入理解概念。如果说大学是一个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建立之本就在于基础课。
1.1 概念是理论的核心
概念是理论的核心,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反映对该理论的深入程度,所以必须重点花工夫对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如高等数学中的极限、连续、可导之间的关系。大学理论学习和中学理论学习的最大不同之处,最难掌握的地方,就是概念需要重点进行探索研究。
1.2 勤于思考,多提问题
我们在学习中往往会遇到“看都‘懂’,用无门”的现象,咎其原因便是学习未深入。如果学过以后没有问题可提,说明我们还没有学懂。会学的学生,每次学过后都会提出问题,有一些问题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得到解决,有些问题则是经过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研究或请教老师解决的(鼓励自问自答和互相讨论)。要使学习深入,主要的方法是勤于思考,发掘问题,通过“认真思考——提出问题(怀疑)——解决问题(肯定)——提高认识”的途径,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才能逐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1.3 思路的学习和训练
思路的学习和训练是一个艰难和长期的过程,可以配合看些科学发展史、哲学史,经常请教老师,借鉴成功和失败的教训,“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一个客观认识的过程,是一种创新思维的构建过程。
任何理论的建立,规律的发现,都有思路可以借鉴,并进行思路训练,经过举一反三,学会灵活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加强思路训练的直接法、筛选法、特殊值法、验证法、图象法、试探法等。学则变,变则通,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1.4 理论的系统理解——总结的重要性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 、“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也就是说,在读书过程中总结就显得至关重要。如何总结:
(1)养成总结习惯。每次复习后都应归纳一下,每学一章都应有小结,学期最后总复习时要有总结;(2)总结应简明扼要,尽量采用列表等形象的方式表达,便于看清事物间的联系;(3)要有重点与难点,从而突出事物间的联系;(4)特别要总结理论的总体思路;(5)最好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6)把每次考试当作是一次课程总结和检验自己学习效果的极好机会。
1.5 通过实践,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求知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应从思想上认识实践在认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中的重要地位。故应将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际相结合,注重第一课堂(特别是专业课)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与实验结合,与科研结合。实践不能与理论割裂,注意动手与动脑的有机结合。
配合课堂教学做适量的习题。注意做习题应有复习——做题——复习的过程,通过做题,锻炼能力,发现未懂之处,可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做题切不可取中学的题海战术,解题鼓励采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以便活跃思维,发掘创新思路。
学好基础课不但是学习后续课程所必需,也是今后考研之必要,更为成就主体形人才打好基础。
2 专业理论课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2.1 课堂教学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必学的,专业课则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目标有所侧重和有所选择。大学课程和中学课程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学习的要求和目的不同),有利于根据大学理论课特点学好本课程,故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首先大致了解一下全局有利于听课时对课文的理解,所以,课前最好能先预习5~10分钟,大致了解一下下堂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对学习内容预先有一个总体印象,做到心中有数。
(2)上课用心听讲,必须使自己的思路紧紧跟上老师的讲解思路,特别对有些着重理解的基础课,
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等,绝不可有一点点走神,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将会造成今后复习的很大困难(特别对新生来说),所以课堂纪律十分重要(不可迟到,迟到会打断大家的思路)。
(3)上课必须学会记好笔记,这点特别重要。这是和中学有很大的不同处。笔记要记提纲、重点和讲课新颖的地方。
(4)课后必须认真复习,并结合着做题,两者相互促进,不可偏废。要着重于理解(特别是概念)和探索问题。
在中学里,习惯于题海战术,但对课的内容不求甚解,在大学里绝对要不得,要重点予以纠正。当然,光看书不做题也是学不好的,俗话说“光看不练假把式”。
(5)学完每章内容要有小结,学完整个课程要有总结。
由于大学的学习和中学的学习有本质的不同,需要在建立信心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摸索大学的学习规律,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小结每次的失败和成功,总结每学期的学习和生活,最终必然会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取得学习的成功。
2.2 掌握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捷径
(1)重视基础课的学习,掌握系统学习的方法;(2)抓紧时间多实践,极早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培养个人特长,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及较强的实践能力;(3)以创新精神对待自己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3 实践、实训课特点及学习方法
由于中国大学培养目标不同,中学注重学习知识,而大学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地方,需要我们有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所以,实践方面的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学生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实践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身就是偏重于技术,所以更应重视实践学习。
3.1 重视实验学习
实验学习是实践学习的基础,实验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的是《大学物理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等。《大学物理实验》课是一门独立的课程,着重在实验技能、基本观念和科学素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强调对客观现象的观察和误差、结果的分析。它不但是一切实验课的基础,而且能使学生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能够得到最基本、最充分的训练。《电子技术实验》课是专业基础课。
3.1.1 对实验课学习的基本要求分为:
四个充分:充分认识实验课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地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克服动手时不动脑子的偏向;充分发扬探索精神,即使是验证性实验,也要多进行一些实验探索,提高自己的创新(包括设计)能力。
两要掌握: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学会基本仪器的规范操作,树立误差观念,努力减小在实验过程中的测量误差;掌握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的科学方法。树立定量观念,培养综合定量分析、科学推理,做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一种态度: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1.2 为做好实验,要做到:
(1)加强实验前的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和任务,了解实验原理,理清实验操作的整体思路,做到实验前心中有数,以避免在实验中完全被动地按实验讲义中的操作步骤照搬照抄。(2)熟悉实验仪器的主要性能、参数,仪器的调整必须思路清楚,操作规范、严格,对于一些有可能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注意事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3)重视原始数据的记录,要有对自己的测量数据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极端负责的态度。(4)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维护实验室整洁,爱护实验仪器。(5)写实验报告字体要端正,文字要简练,数据要齐全,图表要规范,计算要正确,分析要充分、具体、定量。
3.2 实训学习和技术水平
为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以适应今后实际工作和拓宽毕业后就业面的一系列技术考证的要求,应特别重视大学阶段的技术培训的学习。尤其是受大多数学生的青睐,说明大学生已开始重视实用技术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因人而异,但也有一般规律和通常做法。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尽快更新学习习惯和观念,努力探索适应大学生活的学习特点及方法,着重创新意识和素质能力的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孙昌龄.大学生学习方法[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7.
[2]维克托.p.梅厄拉纳,理查德.c.约克.大学生学习方法指导[m].文汇出版社,1987.12.
[3]熊文斌.大学生学习与谋职指南[m].中南大学出版
社,2008.8.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引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