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教育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与教育的关系

文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体育教学;相互关系

一、语文教学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在初中阶段,两者都属于学科体制内的必修课程,且对初中生的成长以不同的侧重点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一)文化支持与健康支持的统一

两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地首先表现为互相支持性。即:语文教学对体育教学起到文化支持。即通过基本母语知识与运用母语开展其他知识研究。对体育学科而言,就是运用语文知识开展的体育知识研究、体育技能总结与体育文化传播,把体育的实践性技能转化为可以教育表达的语言内容开展教学。初中语文教学对体育教学起到较为典型的影响有,如生命教育、健康教育与体育意识和精神教育。例如《生命,生命》、《安塞腰鼓》、《再塑生命》、《热爱生命》与《谈生命》等,都具有对体育教学的直接支持意义。体育教育对语文教学起到健康支持。这种支持表现在两点:第一,通过体育教学初中生获得健康身体是他们开展语文与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让他们能以较为健康和积极地状态开展语文学习。第二,常态化的体育能力与体育意识,能让初中生充满活力,让他们的思维和学习保持着较高的兴奋状态,推动了语文知识学习、问题思考与解决。

(二)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统一

从教学模式而言,语文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育,初中体育侧重于实践知识的教育。两者之间的统一性表现两个层面:语文教学对体育教学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支持。在语文教学的基本母语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下,让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关于体育展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交流成为非常顺畅的过程,减少了因为表达模糊导致的理解性的差距。体育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力与体验感悟提升能力支持。体育作为初中较为典型的实践性学科,其通过初中生的经常性的体育课堂学习与平时的体育锻炼,让自己在不断地运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与培养思考和总结习惯。尤其是体育的团队性活动,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了全面地应用,对其语文知识的正确性与运用适当性进行检验。如在体育学习中训练与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个性培养能力、知识探索能力、学习的毅力与坚韧不屈的精神等。

二、语文教学与体育教学的目标统一路径

虽然两者之间,其专业知识与教学教法方面有着截然的区别,但两者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高度一致,需要两学科教师积极地开发学科教学内容的潜力,实现相互支持更大的支持与统一。

(一)培育人文意识

两者都具有人文教育功能。语文教学以文学与人学的统一性培育体育人文意识。即语文以文学的美、生命健康的文学诠释、各种事物与科学知识的人学解读等,培育初中生的体育人文意识。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战胜困难的教育,会激发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地去克服身体运动带来的各种负面体验,激发他们努力、坚持,进而去收获自己的理想的健康状态。如《愚公移山》中的坚持与坚韧精神教育,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与体育运动一样,都需要在长期坚持的情况下,才可能收获各种具有个性的工作技巧和方法,使自己得到快速的成长。体育教学以运动与健康的统一性传播培育人文意识。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虽然多是学生的体育活动,但教师也要开展相关与技能的讲解,尤其是在学生因为体育项目学习的难度与造成的身体负面感受产生畏难情绪的情况下,体育教师也需要运用语文教学的教法,如摆事实、讲道理、兴趣培养与精神激励等,让他们能从各自理解角度产生积极地理解与认识,进而认识到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投入到更积极地学习中。

(二)培育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对体育发展、体育教学具有专业性支持的文化。两学科对体育文化的培育功能,以各自学科内容的优势得以展开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统一。语文教学从精神与意义方面培育体育文化。即语文教师会根据课文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其与体育的关联性以适当的方式等开展体育文化教育。如《济南的冬天》能启发学生开展冬季特色体育运动的文化形式,《安塞腰鼓》能启发学生把传统特色体育项目与民族珍贵地域文化结合起来等,让学生开阔视野,实现各学科知识的之间的大融合与相互学习启发。体育教学从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培育体育文化。即教师在开展相关项目的教学时,会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向学生开展如该项目的发展史、适应地区与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现状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体育学习有着较为综合全面地了解,以激活他们更加广泛的兴趣,如体育史学习、体育项目欣赏与体育艺术的研究等,推动体育学习与语文学习的统一。

文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2

将创新教育同语文教学盲目结合在一起,不但不会起到任何积极地作用,而且会对正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产生影响,阻碍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落实,降低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终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实践发展原则。实践是创新的第一动力,在渗透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遵循实践发展原则,必须要以课本教学内容为基础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较多的实践机会,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动手、动脑。此外,教师还必须要以教学任务为基础制定一些符合教学任务又具有极强研究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要利用课本中的文章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并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创新教育,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和创新教育的教育目标。

第二,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民主和谐原则。依照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遵循民主和谐原则,并要以民主和谐原则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教师要想更好的实现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就必须要放下自己的架子,摆正自己的心态,走到学生之中去,全面建立起朋友型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此外,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必须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第三,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与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能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发现新的知识。因此,要想全面贯彻落实创新教育,教师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观,并要遵守以人为本原则,调整教学观念和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语文教学活动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心理、思维特征以及兴趣等情况,才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于对其进行创新教育。

二、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措施

第一,必须要转变教学的观念,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因此,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我们必须要依照素质教育来全面革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与创新教育融合在一起。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走出来,要树立起以语文教学为核心和主导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树,并要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并将各个科目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转化成为综合能力。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训练为主、思维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才能更好地将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第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必须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更好地进行创新教育,语文教师就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要想实现教学的目标和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必须抓好一个“趣”字。可以采用妙语激趣法。语文学科研究的对象是语言和文字,而语言又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发展到今天,其内容的丰富程度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妙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相声中幽默的语言文化和表达形式带进课堂之中,以此来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或是利用一些优美的古诗词来当做开场白。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教师开展创新教育。可以采用人物激趣法。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通过榜样,能够更好的激发我们不断前进。纵观当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之所以缺乏学习的热情,是因为其不了解学习目的以及学习的意义。而针对这样的情况,人物激趣法则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情况。通过教师所树立的学习榜样,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能够使其明确参与语文学习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推动意义。此外,在使用人物激趣法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增加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来强化人物激趣法的作用。可以采用景物激趣法。教材中的文章,有许多是描写景物的优秀文章,既有寥寥数言便将人带进文章所描写的环境之中,又有浓墨重彩的展现景色的优美支出,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对于这些文章来说,其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其所描写的环境当中,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文字旅行”,因此,教师在讲解这些文章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仔细的品味文章的字词句,全面熏陶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为开展创新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开展课堂讨论

文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3

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这表明,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值越大,教学效率越高;比值越小,教学效率就越低。提高教学效率,就是要提高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比值。语文教学效率包括知识的数量、能力的训练、思想教育的效果等。决定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因素、教材因素、教法因素等,但教师因素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因为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一、人格与效率

人格即指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曾说:“人生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人境界。”当今社会中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最多,进入道德境界的人少一些,进入天人境界的更少。我觉得合格的教师至少应该是道德境界中的人。试想一下,一个思想道德低劣,在利益面前斤斤计较,在上级面前卑躬屈膝,在有权势的家长面前唯唯诺诺,在出身低微的家长面前颐指气使,能不引起学生的反感么?教师没有事业心,不注意尊重学生,即使他的业务水平再高,学生也会对他产生一种排斥力,不愿意上他的语文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效率从何谈起?正如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所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和很不会积极热情学习这门学科。”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在邪恶面前不怯懦、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扶持落后者,关心上进者;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保有一双公正、诚实的眼睛;永远操有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带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那么学生就会对你产生信赖感、亲切感,深深地被你的魅力所吸引,学生就会对你所教的语文感兴趣。我国古代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之说,用人格力量征服学生,我们称之为“人格效应”。有了“人格效应”,教学效率肯定会提高。

教师的人格美还表现在教师的服饰穿戴一举一动上,因为教师的服饰也是他的生活观、审美能力人格化的体现。不修边幅,拖沓粗俗,或摆阔显富,珠光宝气,都不能让学生赏心悦目,自然影响教学效率。

那么,一个语文教师的高尚人格从哪里来的?它来自教师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来自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来自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来自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和对假恶丑的切齿痛恨,来自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宽阔博大的胸怀,来自对教材透彻而正确的认识,来自和学生共同奋斗的内在需要。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注意教师的人格作用。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由此可见,加强修养,提高人格力量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一着。

二、思想与效率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科学,它“除了能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外,还具有思想教育、情感熏陶、道德感染、培养性格、意志和审美观念等功能”。(引自黄品泉《试论钱梦龙的“人格总体论”及语文教学观》一文。见1990年第6期《语文教学论坛》)同时,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些性质与特征,便“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有知识、能力、智力方面的目标,而且还有认识、教育、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目标。”(出处同上)这就是说,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而且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

教师的思想魅力来自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经常学习哲学,关心时事,思想敏锐,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深邃的哲理。当一名教师摆脱了“匠人”的呆气,愿意向学生说心里话,愿意与学生交流思想,当学生发现了教师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体会到老师的思想活力,教师的点拨弥补了自己的思想和知识的缺陷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由迷恋教师的讲课而喜欢上这门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转贴于

事实上,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感染力强,容易吸引学生,为什么学生还会感到语文课枯燥无味呢?有些小说,为什么学生课下初读时兴味盎然,而在课堂上经老师讲解后反而兴味索然呢?除了与教师陈旧的教学模式有关外,还有一点,就是某些教师的思想观点过于保守,照搬教学参考书,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如学习《故乡》,在分析了闰土的种种不幸之后,一定要冠以这“正是揭示了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的中心(人教版教参云),将一个活生生的闰土贴上历史标签。其实,在文中,作者又何尝没有对“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的悲哀情感呢?由此可见,教师缺乏思想的深度,唯上唯书,怎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提高教学效率呢?

再者,我们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滚滚而来,旧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正受到猛烈的冲击,社会变革的范围之广泛,内容之深刻、速度之迅猛都是前所未有的;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我们若思想僵化,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技艺与效率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一个业务水平很高的教师是非常受学生的欢迎的,甚至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这种崇拜可以变成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语文教师必然具有较强的朗读能力,无论什么文体,语文教师读起来,应是字正腔圆,优美动听。

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词汇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语文教师应该是一本“活字典”。

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背功。语文教师的厚积,应包括背诵大量的文章。背诵课文令学生头疼,如果老师常常出口成章,名篇佳段不离口,学生除了佩服老师的文学功底外,主动背诵,欲与老师比高低,展示自己才华的心情就难以按捺了。教师若有学者的风范,学生就会如飞蝶恋花般地崇拜老师,崇拜知识。

语文教师必须能写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笔字。字要写得端庄大方,笔顺要正确,你要求学生有一个眉清目秀的作文本面,可自己的板书龙飞凤舞,杂乱无章,你哪里还有说服力呢?

语文教师还必须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体现在教学中,实际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文贵独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得到艺术的熏陶和教育。例如教《荷花月色》这篇课文,若逐段讲析,肢解课文,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这就需要教者从艺术的角度去发掘。若注重朗读、设置情境,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那种“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从而深刻地理解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效果要好得多。

文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4

一、艺术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一)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与情操。

“艺术如人生”,有良好的修养、高尚的人格与情操,方有激励人、打动人、感染人的艺术传达。艺术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精神产品。一个品位低俗、灵魂肮脏的“艺术家”,其创作是不能打动观众的。正是有了不爱财如命、不附和流俗的伦勃朗,才产生《夜巡》诉讼案,使其生活一落千丈。然而,后人认识他,是巨人,是大师,名留青史。因为巴尔扎克不会哗众取宠,所以在其葬礼上有政府代表称其为“风雅人物”(就连福楼拜也把他归为“二流货色”)。然而,《人间喜剧》这座从浪漫派的云端走到社会现实土壤的世界文学史上最宏伟的系列小说大厦最终诞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部文学巨著就其规模和气势而言,不仅前无古人,而且直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称得上后无来者。雨果称巴尔扎克“是一个天才”,“今天,人们哀悼一位天才之死,国家哀悼一位天才之死”。然而谁又知道荣誉的背后伟大的巴尔扎克在贫困中挣扎、沉浮、呕心沥血的经历呢?

可见,举凡中外历史上优秀的艺术家,无论其人生境遇多么坎坷,都有着高尚的思想品德,有着光照后人的人格操守。中学艺术教育中,介绍中外艺术家时,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融德育于美育中,才会丰富中学美育的内涵。

(二)艺术教育对思想品德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艺术教育对思想品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一方面,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修养,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促进人思想品格的升华。纵观历史,多少思想卓越、品格高尚的艺术大师在生前树起了“德艺双馨”的丰碑,以其品格和作为昭示后人。另一方面,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思想品德教育有独特方式,即是在自始至终的审美过程中实现的。受教育者是在全身心的精神愉悦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也是最轻松愉快的受教育过程。

二、艺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关系

(一)文化教育是艺术教育的强大基础。

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高低对艺术素养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文化素养跟不上,艺术素养的形成只是一句空话。达?芬奇不仅是伟大的画家,而且是卓越的科学家、力学家、数学家和诗人,正基于此,才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巨作问世;米开朗基罗不仅是伟大的画家、雕塑家、卓越的建筑师、工程师和诗人,而且解剖学知识超过当时最著名的外科医生,才有伟大而科学的《大卫》、《创世纪》的问世;但丁的《神曲》,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罗丹的《加莱义民》,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靳尚谊的《歌手》,罗中立的《父亲》,贝多芬的《命运》,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哪一件不是在深厚文化沉淀上产生的巨作?

舞台,展厅,是一个平台,一个文化的平台。艺术家在台上是文化的传播者,面对的是台下的接受者。台下坐着的不全是一字不识的农民,有学生,有学者,有教授,有科学家,如果这些人的文化素养比你高得多,那么你又能在台上传播什么呢?外在动作是内在修养、内在情感的迸发。在电视歌手大奖赛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某些歌手声音条件的确不错,但综合素质问题的回答却总是令人瞠目结舌,不仅会影响其参赛得分、公众形象,更严重的是综合文化素养的问题直接影响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更不用谈对作品的表现与再创作。余秋雨先生说:“你当个普通歌手可以,而如果想当艺术家,想成为大师,对不起,你得学习,文化素质是基础。”

在艺术教育中强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有利于从一个独特角度调动学生热爱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使其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从而学会做人。

(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对艺术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大量的生活经验、艺术经验由此产生。

民族绘画、民族音乐的底蕴在民族地域。搞艺术,尤其是搞民族艺术的艺术家应该到社会底层去,到民族地域去,体验、实践。这样才能感受和表达真正的民族的东西。“小米饭把我养大……胡子里长满故事”,罗中立的《父亲》,陈丹青的《西藏组画》,马玉涛的《马儿呀,你慢些走》,李双江的《怀念战友》,多么感人,这些都表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列宾为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三赴伏尔加河,与纤夫们同吃同住;为了《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三赴乌克兰做长期调查研究。倘若“艺术家们”一辈子待在深宅大院,天天闻着烤鸭唱民歌、画藏民,就只能将汉人的脸上抹得黑黑的,名曰“卓玛”,给北京人头上绑一条白手巾,名曰“汉子”,练几声长调曰“草原”,这样所谓的“艺术”,绝不是真的。

到基层去,到民族地方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创作,这才是我们民族艺术的希望;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素养,是艺术从业者成为艺术家的必由之路。

文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5

一、课堂幽默:相关概念的辨析

在笔者看来,很多研究者没有区别作为心理学概念的幽默与作为教育学概念的课堂幽默,于是出现了简单移植的状况,很多老师把课堂幽默理解为“搞笑”、“讲笑话”、“拿学生开涮”甚至是“冷嘲热讽”,个人认为这是存在误区的。

“幽默”,英文是“humor”,本义指人的“体液”,英国人文主义戏剧家琼生应用于戏剧作品之后,这个词开始流行,后林语堂先生将其译介到中国。“幽默”这个词指的主要是人的性情、气质方面,属于心理学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幽默与笑话、风趣、讽刺、非逻辑、歪理、错位、机智等概念有关。课堂幽默是一个教育学的话题,如何区别作为心理学话题和作为教育学话题的幽默,或者说如何将心理学意义上的幽默有效地转化为课堂幽默,这是需要研究的。

课堂幽默不等于搞笑。现代意义的课堂教学提倡主体性,要求学生互动,这无可厚非,但有的课堂故意营造一种热烈的氛围,将课堂的一切元素“搞笑化”,有意地做出一些动作或者用夸张的语言引学生发笑,将讲台变成“舞台”,教师成了“演员”。这种做法尽管也能达到笑的目的,但这种笑是外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

课堂幽默不等于讲笑话。活跃的课堂氛围对于激发学生和教师的思维具有很大的作用,有的教师课前预备了很多笑话,甚至提倡备课时要“备笑”,将通俗的笑话生硬地添加、移植到课堂教学中。不可否认,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是有的笑话与课堂教学内容脱节,完全“为笑话而笑话”,这是有偏颇的。

课堂幽默也不等于拿学生开涮甚至热讽学生。一个班级会有一些思维活跃的、善于逗人发笑的学生,有的教师在课堂沉闷的情况下就会调动这些“潜在资源”,故意拿这些学生开心。有的教师甚至对学生的偶然错误揪住不放,讽刺学生达到逗其他人发笑的目的。殊不知,这些做法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反而达不到课堂幽默的效果。

因此,只有先从教育层面上分析课堂幽默,从课堂幽默和搞笑、讲笑话等之间的区别而不是联系入手,才能使课堂幽默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课堂幽默:从价值研究和方法研究走向课堂教学内容研究

当今教育界,研究幽默教学的不在少数,但大都停留在价值研究和方法研究的层面上,并没有真正从课程理论和课堂教学理论的层面上加以阐发。

周国雄先生的《幽默教学方法论》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作者讲述了幽默的属性与特征,分析了幽默的审美情结,然后提出了教师要拥有丰富的致笑手段,这些手段包括:寓真于假法、美丑易位法、反差对比法、随机应变法。[1]时腾飞先生的《教师教学幽默的培养》从教师主体的教学幽默的培养入手,具体论述了教学幽默培养的几种手段:加强对学生认知特点的掌握,树立真实、宽容、同情的人生观,要有对学生的爱。[2]于庆军先生的《课堂教学幽默艺术“七法”》在论述幽默的价值之后,重点论述了七种幽默艺术方法:婉曲释义法、巧用笑典法、借题发挥法、刻意精细法、故错解疑法、逻辑归谬法、自我调侃法。[3]总之,对于教学幽默的研究,学术界研究的重心在于归纳幽默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总结课堂教学中幽默的手段。

其实,幽默是不能离开课堂教学内容而单独存在的。一节成功的课,应该是幽默和教学内容紧紧相结合的,而不是仅仅当做调节课堂氛围的手段,或是抽象论述课堂幽默的意义和作用。以往的研究其实是一种主体性的研究:论述幽默的价值和意义,主要是针对学生,例如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等等,有的研究者还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而论述幽默的手段,这主要针对教师,从教师的态度、情绪、反应力以及知识结构入手研究。这些研究是不可缺少的,但都忽视了课程的存在,完全离开了课堂教学内容。课堂幽默本质上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因此,笔者认为,在研究学生主体和教师主体的同时,课堂幽默的研究一定注重教学内容的研究。

三、课堂幽默:从教学幽默到语文教学幽默

幽默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其意义和手段都已经有很多人研究。但是研究语文课堂幽默的文章寥寥无几。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首先要意识到作为一种普遍手段的教学幽默和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的幽默,两者是有区别的。语文学科有着它自己独特的特点,而且语文教学幽默要远远比一般的教学幽默复杂得多。

林健美的《让幽默教学走进语文课堂》一文研究的是语文课堂中的幽默,仔细阅读会发现,这篇文章的逻辑和研究普通的教学幽默并没有区别。作者研究了教学幽默艺术的功能: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心智。接着又分析了运用教学幽默艺术的基本原则:亦庄亦谐的原则,服务语文教学的原则,联系学生实际原则,发展学生个性原则。[4]从本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是:作为普遍手段的教学幽默添加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例。这样的研究还是没有脱离价值研究和手段研究的藩篱。再比如2006年湖南师范大学程朝霞的硕士论文《论语文教师的教学幽默》,这篇论文系统性地阐述了语文教学幽默的问题,作者认为:“语文教学幽默是语文教师为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依据具体的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含蓄精练、诙谐有趣、意味深长、富有哲理,能给人以启迪的语言、表情、动作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启迪他们的智慧所体现出来的幽默感。”[5]在作者看来,良好心态是语文教师教学幽默生成的前提,渊博学识是语文教师教学幽默生成的基础,机智用语是语文教师教学幽默生成的表象,体态语言是语文教师教学幽默生成的帮手,快捷创新思维是语文教师教学幽默生成的保证。[6]第三章重点阐述语文教师教学幽默的机智运用。这篇硕士论文尽管很详尽很系统,但是依然没有跳出价值研究与手段要求的研究思路。

四、课堂幽默:作为一种言语现象

笔者认为,对于语文课堂幽默的研究,一定从教学内容而不是教学方法层面加以研究。王荣生教授认为:“关于采用哪一个维量来描写语文教学方法,我们主张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照教学方法,而反对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7]以前的研究者重点探讨语文课堂幽默的价值与手段,将课堂幽默当做一种教学策略。一定的教学策略只有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作用,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抛开课堂教学内容单纯地研究幽默的价值和手段,这是一种喧宾夺主的做法。一种教学策略是好是坏,不是看策略本身是否科学,而是看它是否被用于合适的地方并且产生合适的效果。具体到语文教学上,笔者认为,只有从课堂教学内容层面研究,才能揭示课堂幽默的内容与价值。

李海林先生在《言语教学论》中指出:语文即言语。在他看来,语文就是语言应用,就是言语。李海林先生认为:“语文教学,从教学内容来定义,就是言语意图教学、言语环境教学和言语风格教学,用语文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语意教学、语境教学和语体教学。”[8]在我看来,课堂幽默应该从语境和语体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语境,不仅表现在言语活动本身,而且还跟具体的现实课堂有关。课堂幽默的语境其实也离不开言辞本身和现场的教学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语境意义上的课堂幽默就是幽默言辞和幽默语境。这两者之间显然是密不可分的,前者往往是后者的基础。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的课文《陈奂生上城》中描写陈奂生在出了五块钱之后的动作与心理,学生一定忍俊不禁,陈奂生的心理完全从作者的语言中体现出来了,这就是幽默的言辞。学生的积极参与分析陈奂生的心理状态就会营造一种幽默轻松的课堂语境,这种课堂语境又会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陈奂生心理”的历史和现实渊源。幽默的语境会让学生更加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幽默本身就是教学机智的体现,它要求教师具备丰厚的知识。

语体是在不同的交际情况下形成的语言风格特点。语体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类。课堂教学意义上的语体教学指的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语言风格。幽默其实就是一种语言风格的体现。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尽管都和语言应用有关,但是言语作品的风格却是多种多样。选择合适的语体能够营造相应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利用语言手段使言语活动适合特定的语境。教师应该形成多样化的教学语体,以适应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内容适合庄重典雅的语体,有的适合通俗幽默的语体,有的则适合科学逻辑语体。优美的唐诗宋词,适合用典雅语体,让学生在教师的优美文辞中体会诗词的美感;王朔的小说,适合用幽默语体,让学生在教师的戏谑谈笑中领略王朔独有的姿态。教师采用幽默语体,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语体感,即对言语风格倾向的直觉性判断”[9],学生形成幽默的语体感,其实也是运用语言能力的体现。

总之,笔者认为要改变当前语文界在幽默研究方面的价值研究和手段研究的倾向,意识到幽默研究和语文幽默研究的差异所在,从而走向对幽默与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从语境和语体两个层面研究语文课堂幽默,这样才能从学理上进行语文课堂幽默的研究。

注释:

[1 ]周国雄《幽默教学方法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2] 时腾飞《教师教学幽默的培养》《教育教学研究》,2007年第3期。

[3] 于庆军《课堂教学幽默艺术“七法”》 《新课程(综合版)》2008年第8期。

[4 ]林健美《让幽默教学走进语文课堂》,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4年版。

[5][ 6]程朝霞《论语文教师的教学幽默》,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版。

[7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文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6

[论文关键词]语言 文化 差异 互动

文化交流是推进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所要完成的目标之一。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文化和语言

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是在特定的地区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形成的,渗透于所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语言作为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其特殊性体现在,如果没有语言这一重要工具,人们将很难了解并掌握与之相对应的该民族的文化。不过我们也应该知道,语言本身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只是起着一种工具、载体的作用,这一工具归根到底还是要为一定的内容而服务。语言最终的承载内涵是文化知识,脱离了这一背景,语言工具就是没有意义的空壳。

二、文化差异

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反映不同的特定文化。同时,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这些文化上的差异性作用于语言,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不同语言。

1 地理环境差异。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生活在不同自然地理环境里的人们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会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水产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语言中带有明显的海洋文化特征。而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人们很少或从未离开过土地,土地是人们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因而大家对土地有着极其浓厚的情感。地理环境的不同在人们的语言表达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如,在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所表达的寓意与水有关;而汉语却是“挥金如土”,所表达的寓意与土有关。

2 社会习俗差异。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的语言作为这个民族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特定的语言,脱离了所依附的相关文化背景,是根本无法获得生存的。比如,中国人在一段时间不见面后,常会说:“你最近胖了”来表示恭维,可是“You are becoming faI recently”这样的句子让西方人听起来,却会以为对方是警告自己该节食了。

3 思维方式差异。思维是人脑对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由于受到物质世界的影响,各民族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其思维方式也各异。这些思维方式又会反过来对该民族使用的语言产生影响。西方人注重逻辑分析和推理,在语言信息的安排上常常采用一语破的,即先点出主题和观点,然后再从其他方面进行补充阐述。而中国人的思维注重整体,是发散式的,在语篇和结构上往往会有形散而神不散的使用。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在语言上,就会产生英语句子多为前重心,而汉语却多是后重心的现象。这样的句子特点,在表达时间时最为明显。如,2010年6月16日星期三上午7点,翻译成英文则是7a.m.Wednesday.June 16.2010。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内容,文化差异还表现在很多方面。但要肯定的一点是,分析这些文化差异对学生学习外语的影响,无论是从理论上看还是从教学实践上看,都将是大有益处的。

三、教学现状

在现实的交际中,由于学生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虽说所讲的话都符合语法规则,依然会造成误解甚至导致交际失败。具体而言,可以将原因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学生没有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也无法获得接触西方文化的机会。一方面,学校里讲授英语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是中国教师,外教很少,很多教师自身也缺乏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学生交流的对象往往也都是中国人,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讲英语,很有可能会造成错误的表达被轻易地接受,而且不容易被察觉。当语言的教学都不能保证正确性或广泛性的时候,它的使用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2 大多数学生是在掌握汉语的基础上学习英语的。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对于不太熟悉的语句,很多人往往会按照汉语的习惯进行直译,或用汉语进行生搬硬套,从而形成了很多错误的表达方法。

3 学生学习目的的偏离。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但是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相当一部分学生却是为了能够通过各种级别的考试,获得一定的证书而学习英语;教师也为了让学生得到高分而在努力,这就背离了英语学习的目的。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只是一味地去积累单词,掌握语法,却忽视了语言的实际应用,忽略了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

四、互动教学

显而易见,那种仅仅注重外壳的语言教学,必然是不成功的教学。在现代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合乎语法的语言,同时也要注意使用恰当、得体的语言,避免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功能。目前在我们国家,英语的教与学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单一的语言教学很容易就会出现“一言堂”。新的形势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要把教学重心从单纯强调语言形式转为形式与内涵相结合,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互动。

其一,教师。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应转变教学理念,要认识到文化教育对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还要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我的综合文化素质,最终将文化内涵的灌输自然地融入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解词汇和语篇时,对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解释,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就解释到哪里。比如在教授单词compromise时,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把它同中文里的“妥协”等同起来。殊不知它们在很多方面迥然不同。对中国人来说,妥协意味着消极应对,而中国人在原则问题上从不让步,即使在谈判桌上也是如此。但在美国文化中,妥协是达成协议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过程,因此,它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二,学生。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主体学习作用。比如在课堂上,通过给学生小组布置相关文化任务,如情景模拟对话、举行辩论赛等,激发学生主动、认真地去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帮助学生了解语言背后所蕴涵的深层文化内涵。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的是,教师不仅要纠正学生所犯的词汇、语法等表层的语言错误,对于学生所用的语言形式正确但不符合文化背景的深层的语言错误更要及时指正。从而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同步发展,最终真正并有效地掌握和运用该门语言。

2 积极利用课外活动的辅助功能。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是理所当然,但是如果仅仅依靠课堂,让学生真正地全面了解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也是勉为其难的。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外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来进行辅助教学。

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文学作品、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有关文化背景方面的材料。还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收听VOA或BBC等外文电台节目来获取第一手的文化材料,并在下次课上检查,不要流于形式。此外,英语角、英语晚会等活动,也为许多人创造了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把学到的英语知识正确地应用到实际的互动交际中。不过,根据不少高校英语角往往不能善始善终的经验教训,有必要设立专人进行指导与监控,学校可聘请外教并定期安排教师与学生一道参与英语角活动。

3 大力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制作出与语言知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多媒体课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形象直观地在课堂上实现语言与文化的互动教学,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对所学语言文化知识产生兴趣。

也可以在课下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登录相关的教育教学网站,从中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来在线学习,或是通过BBS或E-mail向教师请教问题、与其他学习者讨论问题、分享心得,更可以通过即时通信软件(MSN、雅虎通)等与外国人直接进行交谈,达到在互动中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