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教学的重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教学的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教学的重点

新闻教学的重点范文1

关键词:电影文学;语文教学;故事;欣赏方法

一、电影文学

(一)电影文学的概念

电影文学是区别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的新的文学样式,主要指电影剧本,还包括影片中的解说词、歌词等。

(二)电影文学与其他文学的差异

(1)作品容量不同电影文学多数是以剧本的形式存在的,剧本则是为故事而生。可以理解为电影文学的主要任务是讲故事,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讲述故事。故事和诗歌散文不同,有其固有的架构,必须包含人物塑造、情节推进、故事、故事结尾。相比普通文学形式,电影文学讲求故事性,想要有好故事,就不能用“堆砌”的形式创作,不该有的部分一定要舍去。例如史书作品与改编电影文学作品的区别:前者讲求更全更细的记录,后者讲求改编出有艺术价值的故事。突出故事那就必须要突出主要人物,列出一至两条主线,所以电影文学的容量比其他文学形式小。电影文学的容量精简使得读者、观影者可以在短时间内体验到到一个故事完整的情节推进、跌宕起伏。由于电影文学的写作形式,作者可以选择什么时候让观者看到什么,做到烘托中心、突出主题的作用。(2)人物塑造普通文学形式,以抒情、悟感为主,电影文学以突出人物来推动情节。人物塑造是电影文学必不可缺的,不论是交待背景、推动情节、提出主题都能在人物形象中体现,所以人物塑造上十分重要。作为一个好故事它需要丰富的剧情、个性化的人物性格、和曲折的冲突感。只有把人物性格和形象塑造得很复杂很立体,才能对读者有具有吸引力。

(三)电影文学的特点

电影剧本运用文字来创造艺术形象,以此反映社会生活。作者本身的艺术品味、人生观念、认知态度就是一种艺术作品,通过剧本的方式创作并记录下来。和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是,电影文学创作完成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新艺术形式的开端,通过电影文学能创作出影视艺术,用视听的方式让阅读者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作品体验。运用独特的视野去欣赏文学,当文学阅读和影视欣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提供了一个支撑点。审美是影视艺术和文学作品教学的共通追求,将电影片段巧妙的引入语文教学,可以使两者很好的融合,在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深度上都会有很好的提升。

二、语文教学与电影文学

“由于电影画面含有各种言外之意,又有各种思想延伸,因此我倒是更应该将电影语言同诗的语言相比”①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的“梳理探究”栏目中设置了“影视文化这一章节”。其中设有对影视艺术的历史、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介绍。设有写影评、朗诵对白和分角色表演等实践要求。依据现有的情况,可以预见在未来的语文教学发展中,影视艺术的学习会越来越重要,而电影文学则是文学艺术与影视艺术的交叉点。通过对两门艺术的观析、审美来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分析能力、审美高度。

(一)对故事的背景预习

故事的背景蕴含极大地信息量,让学生在学习电影文学前进行故事背景的预习,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分析能力、联想能力、记忆程度都会有所提高。影视作品既是艺术又是文学,拍一部电影或电视剧,首先要有剧本,而剧本本身就是文学作品。小学语文中好多课文就是根据影视作品节选或改编的,观看这些电视电影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所以对背景有了了解,会对人物塑造、人物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人物是故事的灵魂,对人物理解得越深、对故事的艺术性体验得越强。

(二)电影文学阅读与排演

阅读和排演两者表面上看没有多大联系,但实际上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个教学要求的目标上都是指向———利用影视艺术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观影中受到教育、教学中需要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有明确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电影文学的阅读是使学生在文字上对影视艺术的欣赏,而排演是使学生在实践上对影视艺术进行体验。两者看似没有联系,但没有阅读打基础,排演无法顺利进行,而没有排演的电影文学阅读,似乎少了一些趣味与深度。

(三)写作与创作

电影文学结合观影可以在学习后布置影评写作,及时的感悟写作,有利于加深教学效果。让学生即欣赏又写作,将学生和作品之间的联系拉近一步。“如果学生只停留在视觉阶段而不能深入下去,不能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艺术魅力并感受理解最终养成审美判断的能力,即使把它组合到教学过程中,那也只能算是一种“花边语文”而己。”②

三、结语

新闻教学的重点范文2

关键词:古诗 中学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将这些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实施个性化教学,即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技术,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中学语文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结合,笔者认为主要有三大关注点。

古诗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极为灿烂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和瑰宝。古代诗歌的特点是朗朗上口,适合于中学生阅读和背诵。下面笔者主要从积累词汇、丰富想象、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四方面介绍古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积累词汇,开发语言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感悟了课文的语言特点后,教师应及时地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自己喜欢的实践方式中去,从而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使情感得到升华。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的语言学习,重要的不在于学了多少语言的名词术语,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学生学到规范精彩的文学语言。诗歌语言,往往又是很精炼的,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作品,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也各不相同,或优美婉丽,或放纵恣肆,或雍容典雅,或朴素自然。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琵琶音乐作的生动形象的描绘――“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还如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对春雨的细致入微的描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多读这类诗歌,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都是具有直接的作用。

二、丰富想象,拓展思维

思维,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分,文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联想和想象,发展想象力,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这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古今中外,不少伟人对诗歌都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据说,拿破仑出征时,骑在马上还在读歌德的诗。、等都爱读中国古典诗歌,他们还能写作精彩优美的诗词。这些伟人高尚的思想境界,宽广的胸襟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跟他们深厚的古诗词素养具有密切的关系。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而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生多读古诗名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高鼎的《村居》描写的是在明媚的春天,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放风筝的欢乐情景。在学习这首古诗时,可以让他们边背边想象诗的意境,并且用手中的彩色画笔画出诗中描写的自然美:在春光明媚的一天,一条小河的两边杨柳随风飘扬,绿草茵茵,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在草地上放起了“小金鱼”,“大蝴蝶”,“小燕子”,“小蝌蚪”等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风筝。这样可使学生在动手画画的过程中感受文学形象,开创他们的创新想象能力。还如学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诗句时,要引导学生想象,把学生带入冰雪冬天的意境。

三、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他们去说、去读、去讲。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着手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在班上开展每日新闻交流活动,利用早晨上课前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采集到的一条新闻,并且每天请一位学生上讲台讲述。这就促使学生通过观察、看电视、听广播、向家长询问等方式,学会采集每天要闻,并经过处理,选择重要的讲给别人听。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搜集、处理、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个性化发展。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为人们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非常适宜。学习古今优秀诗文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和语言美。比如,杜牧的《山行》,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写出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山景,表现了诗人热爱山河的思想感情。在优美的古今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德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好的诗歌同好的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一样,都能陶冶情操。但诗词的作用更为直接。其他文学样式,或侧重故事,或侧重知识,或侧重趣味,直接调节情感的作用都不如诗歌。诗是抒情的,直接诉诸情感,又有节奏,语短意长,易于背诵记忆,使人百读不厌,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四、拓展知识面,健全人格

学习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期待”,强化“自读反思”。如教学《火警,119》,我让学生读完每一个自然段都想一想,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读完全文后再思考,为什么说小杰是个了不起的孩子?以此启发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中,逐渐深入,逐步全面。在教完课文后,应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更多、更深的问题走出课堂,去查找资料,去调查访问,去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个性的需要。

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不同的诗歌往往反映了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形象地告诉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生活。诗歌是社会人生的浓缩,可以成为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多读这类作品,能够培养他们从小认识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比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耕耘夜积麻,村庄儿女个当家。”描写农民从早到晚,男女老少都要投入劳动的社会景象,表现了农民的勤劳和农村的生产紧张,使学生懂得社会生活用品是来之不易的,要节约、爱惜粮食,不要浪费的高贵人品。又如,曹植《七步诗》通过描写豆杆煮豆子的过程,告诫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和睦相处,团结诚信,争创一个和平安宁的大世界环境,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要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人生品格。再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诫学生要珍惜时间,要趁年轻力壮的时候奋发图强。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李福灼.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10.

新闻教学的重点范文3

关键词:中职语文;学生的需求;认识不足;课本

对于中职语文课程应该如何定位,如何教学,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集中的观点,那就是充分发掘语文的实用性和工具性,让这门文化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人际交往、应用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也以该教育理念为指导进行了多种实践,要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学生真正的需求,让学生爱上所选专业

什么是学生真正的需求?笔者每学期的第一堂课,都会就此问题进行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约40%的学生清楚自己的需求,能明确提出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而其余的学生是不了解自己的需要的,换言之,就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来中职不过是混日子而已。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就得帮助他们去挖掘自己真正的需求了。

如何帮助?笔者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每个学生入学时,都会被要求选择一门专业,然后才能开始真正地学习,而他们在选专业时,往往带着一点随意性,尤其是自身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孩子,他们并不完全了解这个专业,也不清楚自己是否真的感兴趣,更不会关心这个专业具体的就业前景。有人说,这些问题应该由专业课老师来解答。没错,专业课的老师是可以解答这些问题的,但是学习毕竟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专业课老师的介绍,不一定能很全面地解决学生的疑问,尤其在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上,专业课老师的认识,兴许没有文化课老师来得深刻,因此,笔者认为,想要学生爱上语文,首先要让学生爱上自己选择的专业、产生学习的愿望――这便是语文为专业课服务的开始。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语文老师应多与专业课程的老师进行交流,使自己对各类专业开设的课程有全面的了解,细心地找出专业课程中对语文知识的需求,分析该如何让语文知识为专业课程提供具体服务。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从具体的工作情景、未来就业的选择、自我升值的空间等方面向学生作介绍,让他们认识到这个专业的用途,认识到自己在掌握这门技术后,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怎样的改变。

二、在教学中创设尴尬情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古人云,“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窘境,也只有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才会真切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加以改进。再来看看那些没有明确学习目标的中职学生,他们拿着父母的钱来学校挥霍青春,得过且过,对自己的前途毫不关心,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到时候再说”。那么面对这样一群孩子,作为教育者,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如果让学生也置身于“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中,他们是否会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呢?是否会意识到自己该在哪些方面加以锻

炼呢?

我曾经在电子商务班上的一堂口语交际课上创设这样的情境:假如你是一名网络销售人员,销售的是××牌手机,客户让你介绍一下这款手机的性能,你该如何与顾客交流并最终把手机成功地销售出去?(我事先用PPT展示了手机功能的文字介绍)然后我扮演顾客,请学生扮演销售人员。这个设计一下引起了学生的兴

趣,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尝试。经过几轮交流,学生渐渐感觉到自己语言上的笨拙,如此一来,他们便很有兴趣地想学习销售的口语技

巧了。

三、要让学生相信,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可能

来中职学校读书的学生,成绩都不太好,在中学里是不被欣赏的一群。他们缺乏自信心,但又不愿被别人看穿,于是故意装出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这恰恰反映出他内心的自卑。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及时地识别这些假象,然后寻找有效的途径,帮助学生重新构建自信心。例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做得最好的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模拟一些情景,让学生重新体验成功;班级活动或比赛型活动,把任务分为多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学会团结协作的同时,也能让他们发现自己内在的潜力。不要忽略生活中的细微小事,学生在这些事情上做得好,也是可以体验到成功的;适当的时候,请求学生帮些小忙,只要完成,老师便可给予肯定,我们就是要让学生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可能。

新闻教学的重点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教学 问题 做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都很强的全面工作。高中新课程实验在我省全面实施已近两年了,通过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本人深感要完整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很不容易,许多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困惑。本文试就本人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几点做法,以抛砖引玉。

1、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1 新课程教学理念没有真正进入教师的头脑。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文化,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目的、理念等不清楚,对课程思想、内容体系缺乏深入的了解,仍然在以往课程的框架下进行思维。如有的老师认为课程改革换汤不换药,仍然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课堂除了装点门面的公开课尚能够体现新课改的一些理念,其它日常课堂依然是传统的“满堂灌”,自主、合作与探究只不过是一种装饰或者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点缀。

1.2 教材版本多,内容杂,对教材的深、广度难以把握。高中新课程化学教材,有鲁科版、人教版、苏教版等几种版本,而各种版本中包括章节顺序、设置内容都有很大不同,甚至连同一专题,设置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区别。如以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专题为例,在鲁科版中有设置《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这节内容,而其他两种版本都没有出现这节内容。又如,“焓变与熵变”这部分内容,在鲁科版、人教版中都有出现“体系自由能变化与焓变、熵变关系的公式:G=H-TS”,而苏教版中却没有写入这个公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样就让很多老师难以把握哪些内容要教,哪些不教,这势必引起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混乱。

1.3 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做得很不够。据调查,有80%左右的高一化学教师没有学习过初三化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初三化学教材及新课标了解不够。而初三化学新教材又变动较大,如在教学内容上,原大纲有要求,而现有初三化学新课标却删去的知识点共有十几项,如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和原子结构示意图;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及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等等。许多高一教师对这些变化不了解,这必然会影响高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几点做法。

2.1 要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把握课程改革的重要精神。如通过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等文件,要弄清新课程改革从原来的化学教学大纲到现有的化学课标在理念上共有如下六个方面的转变: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观转变;从过分强调掌握“双基”的化学课程向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的化学课程转变;从面向少数人的化学课程向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课程转变;从过分注重学科系统知识的化学课程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体现STS教育思想的化学课程转变:从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化学课程向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化学课程转变;从注重学习结果和知识获得的化学课程向既注重结果又关注过程,既注重知识的获得又关注科学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关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形成的化学课程转变。只有弄清了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弄清了新课程改革改在哪里、为什么要改等这些问题,教师才能接受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充分认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为新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打下基础。

2.2 了解初中化学内容要求,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教师要认真研读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对初中教材已经删除而高中课程又有要求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补充。如初高中衔接中应注意补充以下内容:(1)化合价的概念:(2)有关溶解度的计算:(3)酸、碱的定义: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从反应物判断)及应用:(4)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5)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定义,HCI和NaCl的形成过程;(6)物质的溶解过程;(7)元素的存在状态(游离态、化合态):(8)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9)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10)H2的实验室制法,H2的性质(还原性);(11)燃烧和自燃的定义;(12)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高温煅烧石灰石);(13)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合物的介绍:(14)Cr、SO检验;(15)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和判断。如果教师能从知识、学习方法和能力要求等方面搞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势必对学生学好化学有很大的帮助。

新闻教学的重点范文5

一、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不断创新,切实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语文课堂教学。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最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学习,我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我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思路、新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切合实际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用切合实际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比如可以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字词听写,名句名篇默写;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诗或一文,并且要求写相应的读书笔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二、以阅读教学为基础,自主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且具有创造性地阅读能力,积累丰富素材

(一)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会交流体会,鼓励个性发言。

让学生自主阅读,同时学会交流阅读体会,在学生充分的感知文本之后,教师要充当聆听者的角色,细心聆听学生所表达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发言,畅所欲言,想谈点什么就谈什么,感受得多可多谈,感受得少就少谈,感受得深可谈得深刻些,感受得浅可谈得肤浅些,关键的是要学会表达,要开口和大家交流,并能说出自己最想要说的,能说出自己的独到感受,应该充分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赏识学生,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张扬个性。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提高学生探究性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应充分利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我们更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但课外要在课内抓。教师首先要把课本上的阅读教材上好,讲活,学生才会有兴趣将之延伸到课外。

三、在活动上做文章,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组织竞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新闻教学的重点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 课堂教学

目前,语文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从多年来的实验来看,《语文课程标准》和与之配套的语文教材(语文版)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广大教师认为: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给语文课吹进了一股春风,给语文教师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之幸,也是千千万万学生之福。在多年的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定位,课程的基本理念及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有一些粗浅的思考和体会,现将它写出来,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一、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体验。就教师而言,有情感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一个冷漠、毫无激情的教师,他的教学必定是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创设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为此,语文教师就必须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投入感情,就有了体验的基础,就能以此生发出更加开放性的理解,而不会回到过去“结论式”的展现。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处处留心、善于倾听,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就会让你吃惊。教师若能用激励的语言促进学生进一步感悟,课堂就将更加精彩。学生作文中有独到见解的,语文教师应大加表扬并评上高分。作文能力有显著进步的,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并适当加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往往成为学生热爱写作和不断进步的动力。还要鼓励学生对课文和教师讲解的内容质疑或者提出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有不同的理解。这样师生互相交流,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又增进了情感。

二、语文教学要加大信息量

语文教学要适应当前整个社会需要。现在已处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和工作都需要依靠一定的信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有关语文信息积累、掌握和系统化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增强信息观念,不作脱离语言文字的架空分析,不重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向学生提不加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不能把语文课教成毫无信息价值的教材分析。我们教师不能再局限于课本,每学期教30篇课文已远远不够。不要机械地搬用教学参考资料讲课,应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应当让学生着重学些什么,以及怎样在学习中培养动手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向课外延伸是必然的趋势,有条件的农村中学可以提倡学生读报,订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杂志如《中学生阅读》等,甚至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上网搜集资料来获取信息。教师要给学生以支持,包括有用信息的渠道提供,阅读方法的指导,甚至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当然课堂上仍要对教材深挖深剖。课堂上教师如果忽视了对文本起码的阅读,为了追求课堂创新,一味地将一些课外的东西硬塞给学生,而那些真正需要花大力气去学习的东西反而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这岂不是本末倒置?

三、重视阅读

学好语文靠的是积累,而积累的最好途径就是阅读。缺少了对文本的阅读,何来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缺少了对文本的阅读,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缺少了对文本的阅读,如何才能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阅读一般应该达到下列目的:了解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并能把他们区分开来;了解并记住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得出自己的体会。阅读可分为强制性阅读和应用性阅读。强制性阅读就是读语文教科书。毫无疑问,语文教科书在形成学生语言的规范性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缺点是其不可选择性,单调和枯燥形。应用性阅读就是为了获取实用信息或交流思想而进行的有自由选择的,无特定教材的,暂时性的阅读。主要指报纸,杂志,文学作品等。此类阅读有着强制性阅读无法替代的作用。其优点是可选择性,实用性,真实性,趣味性决定了文章的可读性。在我们的教学中要二者兼顾,不能顾此失彼。

四、要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扮演支持者、辅助者、合作者的角色;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以学习为中心,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教服务于学。交往和合作是具有时代精神的,也是人的素质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因素。随着素质教育的步步深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越来越多的引入课堂,合作交流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将班级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的合作学习小组,以小组成员共同学习、讨论为活动基本形式,为每个成员创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小组成员的积极互赖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目标。加强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中的个人竞争变为了小组竞争,每个人都有小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了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几点问题:在学生讨论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在交流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还要注意内容的少而精,抓住契机促进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