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护理诊断和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早产儿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早产儿护理诊断和措施

早产儿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01/12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早产儿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孕周30~36周,平均(34.8±3.2)周;早产儿出生体质量1250~2500g,平均(2135.3±548.3)g.早产儿父母均为初中以上学历,平均年龄(28.6±4.1)岁。根据患儿分娩时间分为观察组(2012~07/12)和对照组(2012~01/06)各60例,两组一般资料及父母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早产儿的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1)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无窒息史;(3)家属知情同意且配合治疗者。

    1.4排除标准(1)患有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畸形及需氧气支持患儿;(2)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3)原发性呼吸暂停;(4)失访患儿。

    1.5方法两组患儿采用相同的院内护理方法,对照组患儿不采用连续性护理;观察组患儿进行连续性护理,内容包含院内家长培训、早产儿建档和出院后家庭随访。

    1.5.1院内护理早产儿出生后,送人暖箱进行护理,暖箱温度模拟子宫环境,使患儿腋温36.5℃、肛温37℃。暖箱内湿度根据早产儿日龄进行调节,自80%缓慢调至6O%.做好隔离。暖箱定期清洁和消毒,患儿每日行1次擦浴和脐部护理,3次抚触护理,每次抚触时间10~15min,可同时播放轻柔音乐,抚摸过程中同时以温柔的声音跟患儿说话,以目光与患儿交流。抚触自头面部、经胸部、脐部、背部、上肢、直到下肢。

    1.5.2院内家长培训了解主要照看早产儿的家长(一般为早产儿母亲),通过问卷调查其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对早产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程度等,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出院前给予培训,内容包括护理内容、护理方法、护理目标、常规护理记录、护理操的动作、怀抱及抚触动作、异常情况观察等。

    1.5.3早产儿建档建立早产儿档案本,院内护理由护士记录,院外护理由责任护士与患儿家长共同制定家庭护理的项目、方法、频次和要求等,并要求家长对相关护理内容及时的登记到档案本中。包括:(1)日常护理,如皮肤、脐部、臀部等护理,体温、皮肤颜色、脐部情况、大小便等的观察方法和异常表现特点,体温测量和保暖措施,呼吸的观察,保护性隔离方法等;(2)明确免疫、体检、复诊时间;(3)喂养护理,提倡母乳喂养,并指导母乳不足情况下如何喂养,及如何应用鱼肝油等辅食给患儿补充营养;(4)感观刺激,包括抚触、音乐播放、对患儿说话、眼神交流等。

    1.5.4家庭随访患儿出院后,隔日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解家庭护理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疑问,督促家长对患儿进行按时、按需的各项护理。每周上门随访,仔细观察患儿皮肤、呼吸、发育等情况,测量体质量、头围、身长,检查有无黄疸,根据患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家庭护理计划。于两组早产儿纠正胎龄达4O周时进行生长发育情况比较,记录护理期间疾病情况。

    1.6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结果说明,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增长、身长增长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早产儿护理期间发病情况比较。

    结果说明,腹泻、贫血、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早产儿护理以往常常局限于院内,当早产儿出院后,家庭护理不受控制,由于家长对于早产儿基本特点、护理手段等了解不足,家庭护理可能存在不科学、不细致、无针对性等问题,不仅对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存在影响,还可能引发各类疾病,给患儿带来痛苦和不安全因素。

    目前连续性护理尚未具有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连续护理是指在不同的医疗服务机构间实现无缝隙衔接,为患儿提供连贯的健康照顾,形成患儿与专业医疗机构的持续联系。连续护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模式转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护理方式,将住院护理延伸到患儿出院后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帮助患儿完善自我管理。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连续性护理干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干预方式,可以提高缓患儿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改善护患关系,降低患儿的再住院率。

早产儿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2

通讯作者:张美英

【摘要】 目的 探讨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治疗对早产低体重儿营养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适于胎龄的早产低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通过对早产低体重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俯卧位及腹部抚触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把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流程重组形成护理循环贯穿在早产儿的日常护理中。对照组采取早产儿常规护理,两组均用同一种配方奶喂养,记录喂养相关情况(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肠道营养达418.4 kJ/kg・d的时间)及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结果 干预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8.5±3.1) d较对照组(11.0±3.0) d显著缩短(P

【关键词】 早产低体重儿; 非营养性吸吮; 喂养后俯卧位; 喂养不耐受; 综合护理干预

早产儿(尤其是胎龄小于34周,体重小于2000 g)的早产低体重儿由于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而且吸吮、吞咽协调功能差,经口喂养困难,临床上小于34周的早产儿一般不经口喂养,往往采用管饲喂养。如何使他们尽快能经口进食,缩短静脉营养的时间,提高他们生存的质量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本课题设计重组非营养性吸吮、腹部抚触、喂养后俯卧位及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的流程,使之成为一个护理循环,贯穿于早产低体重儿的日常护理工作中,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提高早产低体重儿喂养的耐受性。并于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新生儿科对符合条件的60例早产低体重儿的喂养情况进行临床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适于胎龄的早产低体重儿共60例。病例选择纳入标准: (1)早产儿、适于胎龄儿;(2)出生后6 h内入院、性别不限;(3)出生体重1200~2000 g,平均1320 g;胎龄28~34周,平均32.4周;(4)需经间断胃管喂养及静脉营养;(5)出生后Apgar评分1 min、5 min均大于8分;(6)与患儿父母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1)患先天性消化道畸形;(2)患先天性遗传性疾病;(3)无呼吸系统支持治疗。将符合条件的60例早产低体重儿按随机的原则分为两组:综合护理干预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胎产式、出生体重、头围、身长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组方法 由专门培训的护士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即在早产低体重儿喂养护理中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俯卧位及腹部抚触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把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流程重组形成护理循环贯穿在早产低体重儿的整个喂养护理中。

1.2.1.1 非营养性吸吮:在每次胃管喂养前给予早产低体重儿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吸吮5~10 min。

1.2.1.2 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法:遵医嘱将所需的胃管喂养的早产儿奶按量及速度使用微量泵匀速泵入,泵1 h停2 h。

1.2.1.3 喂养后采取俯卧位:每次喂奶后使用早产儿专用卧垫(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0820113714.3及国家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号:ZL 200830113331.1)给予抬高头肩部150俯卧1 h。早产儿专用卧垫的构造:提供一种供早产儿在暖箱能安全舒适地进行仰卧及俯卧的专用卧垫。卧垫由U型床垫和固定头部用的凹型小枕组成,U型床垫有柔软的U型护圈,凹槽形状(长45 cm,宽35 cm,高8 cm);活动的固定头部用凹型小枕为凹槽形状(长25 cm,宽15 cm,高5 cm)。床垫的下层设有双层布套,布套内放置水囊垫由软质聚氯乙烯塑料制成的医用塑料袋,规格29 cm×49 cm,单层厚度为0.13 mm),灌入30 ℃~36 ℃温水3600 ml呈水囊样。卧垫采用纯棉浅色绒布制作,U型护圈填充物为高弹力棉。使用前先将温度适宜的水灌入水囊垫内,并将水囊垫放入卧垫的底部的双层布套内,然后将卧垫放置于预热好的早产儿暖箱内,根据早产儿身长将凹型头部固定小枕放置于卧垫适合位置,当早产儿仰卧时,小枕的的凹口朝床垫里面,当早产儿俯卧时,小枕凹口朝床垫外面。调整好早产儿,使之舒适地俯卧或仰卧于小枕上,头部置于小枕的凹槽内,确保早产儿在各种卧位时的安全。

1.2.1.4 腹部抚触:每次俯卧后在下一次喂养前给予腹部抚触5 min。抚触方法为用掌心抚触,用力均匀、柔和、力度适宜,以脐为中心由内向外按顺时针方向抚触,同时用手指指腹轻揉左侧小腹部8~10次,每次抚触时间为5 min。抚触前用婴儿润肤油手掌,开始动作轻柔,逐渐稍加压力。抚触过程中密切观察早产儿反应,若出现哭闹、肌张力增高,肤色发生变化应暂停。同时将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形成一个护理循环贯穿在早产儿的整个护理过程中。

1.2.3 对照组方法 采用常规喂养(普通胃管间歇喂养法);两组均进行常规治及护理(药物治疗+静脉营养)。

1.2.4 配方奶及营养方案 两组早产儿均采用统一品牌奶粉(多美滋早产儿配方奶粉)进行喂养。因入院时间不同,于生后4~25 h开始喂养,从小量起:对于出生体重1000~1500 g早产儿,开始1 ml/次,每2 h一次,每天每次增加2 ml:对于体重>1500 g早产儿,开始2 ml/次,每2 h一次,每天每次增加4 ml。静脉营养两组均于生后第1天静脉输注5%葡萄糖溶液,第2天始加用6%小儿氨基酸,第3天始加用20%脂肪乳溶液,氨基酸和脂肪乳剂量分别从每天0.5 g/kg开始,每天增加0.5 g/kg,逐渐增至每3.0 g/kg。静脉入液量两组无差异。预计总液量第1天为50 ml/kg,按每天25 ml/kg增加,直至每天150 ml/kg。肠道营养418.4 kJ/(kg・d)时停用静脉营养,即达全肠道营养。

1.2.5 喂养不耐受处理 在喂养过程中,如胃内残留奶汁超过上次喂奶量的1/3,则将残留液打回,再将奶补至预计给予量;若下次仍有残留,奶量减少2~4 ml,若出现腹胀明显,则暂时停止喂养,遵医嘱给予清洁灌肠,必要时摄腹平片排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1.3 监测指标

1.3.1 喂养相关情况 记录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肠道营养达418.4 kJ/(kg・d)的时间,喂养过程中出现呕吐、腹胀、胃残留、呼吸暂停的例数。

1.3.2 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 参照董梅等[1]诊断标准,有以下表现1项或1项以上者即为喂养不耐受:(1)腹胀,24 h腹围增加1.5 cm伴肠型;(2)多次出现喂养后呕吐;(3)胃残留量超过喂入奶量的30%;(4)胃内有咖啡色样物;(5)>2次被下达禁食医嘱;(6)出生第2周末喂入奶量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早产儿喂养相关情况的比较 干预组患儿达到足量胃肠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鼻胃管留置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比较 干预组喂养出现呕吐、腹胀、胃残留、呼吸暂停例数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早产儿喂养相关情况(x±s)

表2 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比较

3 讨论

3.1 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进行护理干预的必要性 早产儿由于胃肠道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胃肠激素分泌不足,易发生喂养不耐受而出现胃潴留、腹胀、呕吐;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易出现呼吸暂停[2]。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也称喂养困难,主要是由于早产低体重儿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动力、免疫功能极不成熟而导致其喂养不耐受。临床表现为呕吐、腹胀、胃残留物增多、加奶困难、或同时存在着胃食道反流及胃十二指肠反流,因而影响肠道摄取热量,从而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3,4]。而胎龄小于34周的早产低体重儿由于没有协调及有效的吸吮和吞咽动作,食管下端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胃肠道平滑肌发育不完善,胃排空缓慢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胃肠道分泌激素的不足等原因[5],更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因此经口喂养很困难。

3.2 综合护理干预在早产低体重儿的喂养护理中有推广意义 本课题研究中使用的综合护理干预治疗指在早产低体重儿的喂养护理中同时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腹部抚触、喂养后进行俯卧位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并对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操作流程再造形成护理循环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通过临床研究表明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喂养后干预组患儿达到足量胃肠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董梅,华,丁国芳,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87-91.

[2] 蔡荣英,陈秀捞,黄洁,等.非营养性吸吮与眼罩遮光对危重早产儿早期胃肠喂养的影响.护理学报,2009,16(8):48-49,5.

[3] 朱璐兰.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质量新生儿胃肠道发育的影响.护理学报,2006,13(10):1-3.

[4] 韩林林.不同对早产儿发生胃食管返流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4):1339-1340.

[5] 胡晓静,赵敏慧,张玉侠.抚触按摩对促进早产儿排便效果的探讨.上海护理,2003,3(3):15-17.

早产儿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3

1早产儿特点

1.1外表早产儿体重大多在2.5kg以下,身长不到47cm,头围在33cm以下,哭声轻,颈肌软弱,四肢肌张力低下,皮肤红嫩,胎毛多,耳壳软,乳晕不清,足底纹少,男婴未降或未全降,女婴大不能盖住小。1.2呼吸早产儿呼吸中枢相对更不成熟,呼吸不规则,常发生呼吸暂停。早产儿的肺发育不成熟,表面活性物质少,易发生肺透明膜病。有宫内窘迫史的早产儿,易发生吸入性肺炎。1.3消化早产儿吞咽反射弱,容易呛乳而发生乳汁吸入。胃贲门括约肌松弛、容量小,易溢乳。早产儿以母乳喂养为宜,但需及时增加蛋白质。1.4神经神经系统的功能和胎龄有密切关系,胎龄越小,反射越差。早产儿易发生缺氧,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此外,由于早产儿脑室管膜下存在发达的胚胎生发层组织,因而易导致颅内出血。1.5体温体温调节功能更差,棕色脂肪少,基础代谢低,产热少,而体表面积相对大,皮下脂肪少,易散热,汗腺发育不成熟和出现寒冷发抖反应。体温调节困难且不稳定,因此,早产儿的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

2常见护理诊断

体温过低与体温调节功能差,与产热贮备力不足有关。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及消化吸收功能差有关。有感染危险,与免疫功能不足有关。不能维持自主呼吸,与呼吸器官发育不成熟有关。

3护理

3.1早产儿室配备与足月儿分开,除满足足月儿室条件外,还应配备婴儿培养箱、远红外保暖床、微量输液泵、吸引器和复苏囊等设备。工作人员相对固定,为加强早产儿的护理管理,最好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3.2维持体温稳定早产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升降不定,多为体温低下,因此早产儿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4℃~26℃,晨间护理时提高到27℃~28℃,相对湿度55%~65%。应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加强体温监测,每日2次~4次。一般体重小于2.0kg者,应尽早置婴儿培养箱保暖。体重大于2.0kg在箱外保暖者,还应戴绒面帽,以降低耗氧量和散热量;必要的操作如腹股沟采血等须解包时,应在远红外辐射床保暖下进行,没有条件者,则因地制宜,采取简易保暖方法,并尽量缩短操作时间。3.3合理喂养按照早产儿的体重、月龄,参考其活动、哭闹、大小便及有无病,给予5%糖水或奶喂养。奶喂养以母乳喂养为主,牛奶喂养时,牛奶与水按1∶1或2∶1的比例稀释,奶量计算方法较多,临床常以热量需要计算。喂养方法可视早产儿病情而定,生活能力即吸吮能力较强者可直接哺喂或奶瓶喂养;能力弱者予滴管喂养。早产儿易缺乏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出生后应补充维生素K,预防出血症。3.4预防感染早产儿抵抗力比足月儿更低,消毒隔离要求更高。更应加强口腔、皮肤及脐部的护理,发现微小病灶都应及时处理。经常更换以防发生肺炎。制定严密的消毒隔离制度,严禁非专室人员入内,严格控制参留学观和示教人数,超常人流量后应及时进行空气及有关用品消毒,确保空气及仪器物品洁净,防止交叉感染。3.5维持有效呼吸早产儿易发生缺氧和呼吸暂停。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吸入氧浓度及时间根据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若持续吸氧最好不超过3d,或在血气监测下指导用氧,预防氧疗并发症。呼吸暂停者给予弹足底、托背、吸氧处理,条件允许放置水囊床垫,利用水振动减少呼吸暂停发生。3.6密切观察病情由于早产儿各系统器官发育不成熟,其功能不完善,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娴熟的业务技能,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生以下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查找原因,迅速处理:①体温不正常;②呼吸不规则或;③面部或全身青紫(或苍白);④烦躁不安或反应低下;⑤惊厥:早期或重度黄疸;食欲差、呕吐、腹泻、腹胀、出生3d后仍有黑便;硬肿症;出血症状;24h仍无大小便。3.7复查时间及指证早产儿一般情况好、吸乳好,体重已达到2.0kg以上,可给予出院,出院后一般不需回院复查,如出现发热、拒奶、体重下降应送往医院就诊。

4急救护理

早产儿由于各系统器官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出现肺透明膜病、呼吸暂停、窒息及感染等。我科2007年1月—2007年8月收治早产儿合并肺透明膜病共5例,接受呼吸机辅助换气治疗的患儿有2例,经抢救及护理痊愈出院,护理体会如下。4.1呼吸道管理当早产儿接受呼吸机辅助换气治疗时,正确的翻身、叩背、吸痰方法是维持有效机械呼吸的关键。在病情危重期,各种管道、监护仪较多,翻身时动作要轻柔,细心观察各种管道的位置放置是否合适,勿出现折叠、管道脱开等情况。30min~60min翻身1次,方法是一手扶患儿侧卧,另一手示指、中指紧挟拍背器,有节奏地轻拍背部。拍背后,将吸痰管轻轻插入气管导管内,一边捻转吸痰管,一边退出,将痰液吸出,必要时重复吸痰。但2次吸痰间应给氧,以缓解发绀。痰液黏稠时,吸痰前予气管导管内注入生理盐水0.3mL~0.6mL。注意清洁患儿的口鼻部位,确保气道通畅。经常检查气管导管的位置,以防脱管。4.2静脉通道护理选择、保护并且有计划地使用每条静脉极为重要。我们根据用药选择穿刺血管,根据情况选用静脉套管针或头皮针,保证一次穿刺成功。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患儿的各项治疗。定时用肝素盐水冲管,或使用注射器输液泵小流量持续泵入肝素盐水,防止血管堵塞,保证各管道通畅。4.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患儿病情危重,且变化快,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们应安排责任心强的护士三班特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呼吸机各项指标及机器运转情况及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地为治疗提供可靠的资料。4.4喂养护理患儿吸吮、吞咽功能较差,入院后禁食1d~2d,病情平稳后开始鼻饲喂奶,每次2mL~3mL,每3h喂1次。每次喂奶前用5mL注射器接胃管回抽,观察胃内有无残余奶,以了解胃肠消化功能。随着体重的增长每隔2d~3d增加奶量2mL~3mL,喂奶次数减少。4.5预防交叉感染患儿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发生交叉感染。患有皮肤感染及呼吸道感染的人员,应尽量避免与早产儿接触,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探视管理,加强基础护理,尤其是皮肤及口腔护理,注意病床单位清洁及所用物品、仪器的清洁与消毒。新晨

5小结

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低下,易并发各种疾病,故对早产儿护理非常重要,早产儿室实行24h专人护理,并利用各种仪器监护,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评估病情,并制定和实施各种护理计划、护理措施终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减轻机体的损害程度,保证高水平的护理质量。根据早产儿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以及先进仪器设备和精湛的技术,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早产儿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4

关键词 早产儿 低血糖 护理

新生儿低血糖系指新生儿全血血糖<2.2mmol/L。在新生儿期较常见,其发生率在足月儿中1‰~3‰,早产儿43‰,早产儿体内糖原和脂肪储备不足,耗糖相对较高,容易出现低血糖症[1~3]。对26例早产儿低血糖的监测、治疗和护理,通过精心护理,均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10月收治低血糖早产儿26例,男15例,女11例,胎龄<31周3例,31~33周6例,34~37周17例;体重≤1500g 1例,l500~2000g 12例,2000~2500g 7例,≥2500g 6例;全部为单胎,4例伴有原发疾病,其中缺氧缺血性脑病2例,吸入性肺炎2例。26例早产儿临床表现为反应低下5例,面色苍白8例,拒奶2例,,呼吸暂停1例,无症状10例。

诊断标准:早产儿血糖<2.2mmol/L为低血糖[4]。

检测方法:采用快速微量血糖仪及相应试纸和针头,采足跟、指趾端毛细血管全血进行血糖检测。血糖值正常者每8小时检测1次,异常者给予常规对症处理后30分钟检测1次血糖,待血糖正常后改为8小时检测1次,血糖监测连续24小时正常者改为每天清晨喂奶前检测1次血糖,连续监测正常3天后停止检测。

处理措施:静脉推注10%葡萄糖溶液2ml/kg,随后继续用10%葡萄糖溶液以5~8mg/(kg·分)速度静脉滴入,血糖仍低时可加大输糖浓度至12.5%,加快输糖速度至14mg/(kg·分),低血糖持续时间较长时加用氢化考的松5mg/(kg·日),分次静脉滴入,血糖恢复后48小时停用。

结 果

26例低血糖早产儿住院期间,通过静脉输注10%葡萄糖等措施后,22例血糖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4例血糖在48小时内恢复正常,监测1~3天未再复发。

讨 论

早产儿低血糖临床较为常见,但有一定隐匿性,临床表现多与原发病有关,若未妥善处理,可导致脑损害和智力低下。其高危因素:早产儿,尤其是小于胎龄儿、开奶延迟、窒息、感染、败血症、母亲患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5,6]。

建立静脉通道:处理更应及时不论有无症状,均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首先静脉推注10%葡萄糖溶液以迅速恢复血糖,掌握10%葡萄糖溶液补量2ml/kg和静脉推注速度1ml/分,随后要维持和保证输糖浓度和输糖速度,按要求按时按量静脉滴入稳定血糖在正常范围,当静脉应用抗生素等药物时,注意糖浓度和速度的稳定,避免引起血糖波动。

加强血糖的监测:早产儿低血糖临床上多无症状,少数即使有症状也多不典型,护理上有困难,因此应熟练掌握此病临床持点,对高危新生儿除必要的对症治疗外,发现可疑者及时监测血糖确诊,给予正规治疗。快速微量血糖仪简单易行,用血糖仪可进行初筛,必要时可每2小时测血糖1次,以便及时发现低血糖,并进行纠正,避免因糖代谢紊乱加重早产儿的神经损伤而发生不可逆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我们对所有住院早产儿常规入院血糖初筛,至少每12小时检测血糖,直到病情稳定,经口喂养能维持正常血糖后继续监测1~2天。

早期喂养:母乳是婴儿最佳营养食品和饮料,应首先母乳喂养,如母亲尚未泌乳,可在生后1/2小时给予10%葡萄糖液口服,反复多次直至泌乳后改为母乳喂养。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吸吮吞咽功能良好者,可直接哺喂母乳;吸吮吞咽功能差者,可采用鼻胃管喂养,同时予以非营养性吸吮,即给吸空的橡皮,使胃排空加快,缩短胃肠道转运时间,使早产儿增长加快,住院时间缩短,快地从胃管喂养过渡到经口母乳喂养。若热能仍不足或存在有不能经胃肠道喂养问题者,采用胃肠道外静脉营养。

注意保暖,维持正常体温:冷或低体温状态下的新生儿易发生血糖异常,根据其体重及体温情况,给予暖箱保暖,及时调整暖箱温度,维持体温36~37.5℃,护理尽量在暖箱内集中进行,避免过多暴露患儿,减少能量消耗以防止新生儿低血糖发生。

加强原发病的诊治和护理:加强对新生儿原发性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对防治低血糖症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发现呼吸暂停,立即予以吸氧、吸痰等抢救措施。

注意足跟采血部位的护理:由于足跟部需多次采血检测血糖,故在操作时要严格消毒,采血后用无菌敷料包扎,减少感染机会,避免渗血不止。本组资料中无1例采血部位发生感染。

总之,早产儿易发生低血糖,但临床上常缺乏典型症状,且多无症状,无症状性低血糖比症状性预后好。在护理上应动态仔细,密切全面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确诊后尽早采用相应措施进行处理。此外,嘱孕产妇做好孕期保健,防早产发生。部分早产儿出院后因家长护理或喂养不当也易发生低血糖,故出院时应做好指导工作,出院后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以保证早产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马美丽,徐红贞.早产儿低血糖症的观察及护理58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36.

2 金汉珍,黄德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61-664.

3 李婷婷,林晓芳.早产儿低血糖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8,10:40-41.

早产儿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5

【关键词】 早产儿;病死率;死亡原因

随着新生儿重病监护医学的发展,早产儿特别是极低体质量儿的出生率不断提高,早产儿病死率呈下降趋势。但不可否认,早产仍是围产儿发病、死亡和远期致残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对九江市妇幼保健院近两年住院新生儿中死亡的55例早产儿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早产儿死亡原因,进一步降低早产儿病死率。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2007~2008年本院新生儿科共收治新生儿6777例,其中早产儿1739例,早产儿发病率25.67%。同期新生儿死亡104例,新生儿病死率1.54%。早产儿死亡55例,早产儿病死率3.16%,占新生儿死亡总数的52.89%。

1.2 一般资料 55例早产儿中男37例,女18例,男女之比2.06:1。胎龄:

2 结果

本组资料显示55例死亡早产儿的死亡原因(以患儿死亡的第一诊断为死亡原因)为肺透明膜病21例(38.18%),其中6例(10.91%)放弃治疗后死亡;感染性疾病15例(27.27%),其中肺炎12例(21.82%),败血症3例(5.46%);窒息9例(16.36%);肺出血3例(5.46%);颅内出血2例(3.64%);其他疾病为胆红素脑病、气胸、肺动脉高压、消化道穿孔、贫血各1例(1.82%)见表1。

3 讨论

本组资料分析显示,早产儿的病死率较足月儿高,占住院新生儿死亡数的52.89%,死亡早产儿中胎龄

肺透明膜病为早产儿常见的死亡原因,本组资料统计显示,肺透明膜病是早产儿死亡的首位病因(38.18%)。临床上对于无法避免的早产产前使用地塞米松可使肺透明膜病的发病率由57.1%降至16.7%[2],在患儿娩出后则应尽快予沐舒坦以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生成,经济条件允许的患儿预防性或治疗性应用肺表面活性质气管内滴入可大大降低肺透明膜病发生率,且可使肺透明膜病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存活率明显提高。但因其价格昂贵,使很多患儿不能及时应用,丧失了抢救机会。本研究6例肺透明膜病放弃治疗,大多数是由于经济问题,拒绝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呼吸机,丧失抢救时机。

感染是早产儿常见的合并症。近年来随着肺透明膜病死亡率的下降,感染性疾病相对增加,本组资料统计显示感染是死亡第二位原因(27.27%)。早产儿免疫力低下,加上胎膜早破等因素导致感染的发生率增加,早产儿感染70%为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是早产儿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故应加强防治感染措施,极低体质量儿尤其是有胎膜早破及羊水混浊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严密观察患儿体温、吃奶、活动等情况,警惕感染发生,力争早发现早治疗。院内感染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工作人员的手传播,尽量减少操作,在接触患儿前后充分洗手是减少和控制院内感染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手段。

由于新法窒息复苏的推广,因窒息死亡的婴儿较前下降,本组资料显示早产儿窒息死亡率16.36%,为早产儿死亡的第三位原因。对早产儿出生时采取正确有效复苏措施,将明显改善预后,笔者总结如下经验:①产房手术室均配备辐射保暖及抢救基本设备;②新生儿科医生常住产科负责分娩婴儿的观察,每一位孕妇分娩时均有新生儿医生在场监护,以减少窒息发生率,赢得抢救时间;③凡有窒息高危因素的孕妇,产儿科密切配合,共同研究治疗方案,分娩时由具有复苏能力的新生儿科医生在场组织大家做好复苏准备,复苏后即转新生儿产观察治疗。

肺出血、颅内出血亦为早产儿死亡常见原因。由于肺出血多发生在严重原发疾病晚期,死亡率高,因此,重点应放在积极治疗原发病上,肺出血急救治疗应争取在早期开始。由于早产儿生发基质血管特点,在呼吸机、输液、血管活性药物、异常分娩等多种因素下引起颅内出血,胎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出血严重易至死亡,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故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关键在于做好从产前、产时到生后各环节的工作。

总之,加强产前保健措施,减少早产儿发生率,加强产儿合作,提高窒息复苏水平,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减少院内感染发生率,可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存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早产儿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6

【关键词】护理;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胃肠营养

早产低体重儿(胎龄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08年3月-2010年7月广东省3家三级甲等医院和1家二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适于胎龄的早产低体重儿共280例。病例纳入标准:胎龄28周~34周;出生后6h内入院;出生体重1200g~2000g;需经胃管喂养;出生后Apgar评分1min、5min均大于8分。排除标准:患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有呼吸系统支持治疗。符合标准的28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40例(男78例,女62例),对照组140例(男74例,女66例)。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胎产式、出生体重、头围、身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实验组方法根据循证原则查阅了大量文献,设计重组护理流程,之后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士负责实施。重组护理流程为“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俯卧位腹部抚触”的护理循环,在早产低体重儿喂养护理中实施。具体方法如下:

1.2.1.1非营养性吸吮在每次胃管喂养前给患儿进行非营养性吸吮5min~10min,即给其吸吮空的橡皮。

1.2.1.2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法将患儿所需的配方奶使用微量泵匀速输注,注入量遵医嘱,在30min内均匀滴入,间隔2h喂养1次。

1.2.1.3喂养后俯卧位实验组患儿均使用专利产品早产儿专用卧垫,每次喂奶后抬高头肩部150俯卧1h。使用前先将水囊垫灌入300C~360C温水3600mL,放入双层布套内,然后将卧垫放置于预热好的早产儿,根据早产儿身长将凹型枕放于适合位置。当早产儿仰卧时,小枕的凹口朝下,当早产儿俯卧时,小枕凹口朝上。调整好患儿,使之舒适地俯卧或仰卧于小枕上,确保患儿在各种卧位时的安全。

1.2.1.4腹部抚触俯卧至下一次喂养前给患儿腹部抚触5min。抚触方法:用婴儿润肤油手掌,用掌心抚触,以脐为中心由内向外按顺时针方向,用力均匀、柔和、力度适宜。同时用手指指腹轻揉左侧小腹部8次~10次。抚触时开始动作轻柔,逐渐稍加压力。抚触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反应,若出现哭闹、肌张力增高,肤色发生变化应暂停。

1.2.2对照组方法采用常规喂养,由护士间歇经胃管灌注配方奶。患儿直接卧于暖箱内,给予仰卧或侧卧位。其他,如配方奶及静脉营养方案、喂养不耐受处理两组相同。

1.3监测指标

1.3.1喂养相关指标记录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肠道营养达418.4kJ/(kg.d)的时间、呼吸暂停的例数。呼吸暂停的标准: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无呼吸运动,如果呼吸停止5s~10s又出现呼吸,叫周期性呼吸;呼吸停止时间超过20s称呼吸暂停,多伴有发绀和心率减慢(

1.3.2喂养不耐受发生的情况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有以下表现1项或1项以上者:腹胀,24h腹围增加1.5cm伴肠型;多次出现喂养后呕吐;胃残留量超过喂入奶量的30%;胃内有咖啡色样物;>2次被下达禁食医嘱;出生第2周末喂入奶量每次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

2结果(见表1、表2)

3􀀁讨论

3.1􀀁传统的护理措施与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也称喂养困难,临床上通常采用间断胃管喂养及肠道外静脉营养。传统的间断胃管喂养将所需的奶液在短时间内一次性进入胃内,容易导致肠腔压力增高,对胃黏膜产生强烈刺激,甚至引起小肠缺血性坏死。加重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程度。虽然肠道外静脉营养能弥补由于肠内喂养不足所缺的营养物质,但使用静脉营养时间过长会影响早产儿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影响消化道结构和功能的成熟,易导致胆汁淤积性肝炎、肾功能损害、代谢紊乱、甚至败血症的发生。同时营养液价格昂贵、插管技术复杂,要求条件较高,不易普及。

3.2􀀁重组护理流程干预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在本研究实施前检索到一些国内外对单一措施的干预结果进行了报道的文献。如非营养性吸吮可以加速吸吮反应的发展,促进由胃管喂养向经口喂养的过渡,缩短完全经口喂养时间,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另可以通过口腔内的感觉神经纤维兴奋迷走神经,改变胃肠调节水平,刺激胃肠道的发育与成熟。有学者研究了俯卧位对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影响,认为早产儿头抬高150的俯卧位能促进胃的排空,减少腹胀。同时俯卧位使早产儿肢体活动少,能量消耗低消化吸收相对增多,是改善早产儿肺功能及消化功能的适宜。Field等研究发现,抚触有利于婴儿的发育,并能促进消化功能。而早产低体重儿胃肠喂养时使用微量泵持续控制泵入胃内,起到边注入边稀释的作用,容易使胃内排空,加快消化。可有效地减少胃内容物的反流,从而能提高早产低体重儿对喂养的耐受性。

业务流程重组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迈克尔.哈默首次提出。它是在对一个组织原有业务流程深刻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以顾客为导向,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系统性重新整合或重新设计,增加业务流程中有价值的内容,减少无价值的内容,以达到改善作业质量、提高作业效率和降低作业成本的目的。已被很多学者引入医院管理中。

本研究正是在BPR理念的指导下,将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腹部抚触、喂养后进行俯卧位这4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操作流程重组形成护理循环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在3家三级甲等医院和1家二级甲等妇幼专科医院4个中心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实验组患儿在喂养后达到足量胃肠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结果表明,重组护理流程能更好地提高早产低体重儿喂养的耐受性,能更快地缩短胃管留置的时间,减少静脉营养的时间,使早产低体重儿尽快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早产低体重儿住院时间,尽早与母亲团聚,提高其生存的质量。在临床上实施重组护理流程简单易操作,对早产低体重儿无创伤,不增加医疗费用,适合各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董梅,华,丁国芳,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87-91.

[2]于新颖,刘红梅,姜红.间歇泵奶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22(1B):138-139.

[3]邵肖梅.早产儿消化系统的特点及喂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716-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