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生理特点及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生儿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生儿生理特点及护理

新生儿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1

 

一、儿科疾病

(一)绪论

年龄分期和各期特点

(二)生长发育

(1)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2)体格生长常用指标

(3)骨骼发育和牙齿发育

(4)运动和语言发育

(三)儿童保健

(1)计划免疫种类

(2)预防接种实施程序

(四)营养和营养障碍

疾病

1.儿童营养基础

(1)能量代谢

(2)营养素(宏量与微量营养素)的需要

(3)水的需要

2.婴儿喂养

(1)母乳喂养

(2)人工喂养

(3)过渡期食物(辅食)添加

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和预防

4.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

5.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并发症

(5)治疗

6.单纯性肥胖症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与预防

(五)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1.概述

新生儿的分类方法

2.新生儿特点及护理

(1)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外观特点和生理特点

(2)新生儿护理

3.新生儿窒息

(1)临床表现

(2)诊断

(3)治疗

4.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1)临床表现

(2)诊断

(3)治疗

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与预防

6.新生儿黄疸

(1)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2)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鉴别

(3)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分类与疾病举例

7.新生儿溶血病

(1)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与预防

8.新生儿败血症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9.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1)病因

(2)临床表现

(3)治疗

(六)遗传性疾病

1.21-三体综合征

(1)临床表现

(2)细胞遗传学检查

(3)诊断与鉴别诊断

2.苯丙酮尿症

(1)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

 

(九)结核病

1.概述

(1)病因

(2)结核菌素试验临床意义

(3)治疗与预防

2.原发型肺结核

(1)病理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

3.结核性脑膜炎

(1)病理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

(十)消化系统疾病

1.解剖生理特点

(1)解剖特点

(2)生理特点

2.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1)临床表现

(2)辅助检查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

3.先天性巨结肠

(1)临床表现

(2)辅助检查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

4.小儿腹泻病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与预防

(5)液体疗法(小儿体液特点及其平衡失调、常用溶液配制、液体疗法基本实施方法)

(十一)呼吸系统疾病

1.解剖生理特点

(1)解剖特点

(2)生理特点

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并发症

(5)治疗

3.支气管哮喘

(1)临床表现

(2)诊断与鉴别诊断

(3)治疗与预防

4.肺炎

(1)肺炎分类

(2)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并发症

(5)治疗

(6)几种不同病原体所致肺炎的特点

(十二)心血管系统疾病

1.心血管系统生理特点

(1)胎儿、新生儿循环转换

(2)小儿心率、血压的特点

2.先天性心脏病概述

(1)分类

(2)几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3)先天性心脏病的检查方法

3.房间隔缺损

(1)病理生理

(2)临床表现

(3)诊断

(4)并发症

(5)治疗

4.室间隔缺损

(1)病理生理

(2)临床表现

(3)诊断

(4)并发症

(5)治疗

5.动脉导管未闭

(1)病理生理

(2)临床表现

(3)诊断

(4)并发症

(5)治疗

6.法洛四联症

(1)病理生理

(2)临床表现

(3)诊断

(4)并发症

(5)治疗

(十三)泌尿系统疾病

1.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1)解剖特点

(2)生理特点

(3)小儿排尿及尿液特点

2.急性肾小球肾炎

(1)病因

(2)临床表现与分型

(3)辅助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3.肾病综合征

(1)分类方法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并发症

(6)治疗

(十四)血液系统疾病

1.小儿造血及血象特点

(1)造血特点

(2)血象特点

2.小儿贫血概述

(1)贫血概念

(2)贫血分类(包括分度、病因分类、形态分类)

(3)治疗原则

3.缺铁性贫血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和预防

4.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和预防

(十五)神经系统疾病

1.小儿神经系统发育特点

(1)脑的发育

(2)脊髓的发育

(3)神经反射

2.热性惊厥

(1)临床表现

(2)诊断与鉴别诊断

(3)治疗与预防

3.化脓性脑膜炎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并发症与后遗症

(6)治疗

(十六)内分泌系统疾病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新生儿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2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观察;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黏膜等黄染的症状,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部分病理性黄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笔者从2004~2005年家庭访视中,对20名新生儿黄疸进行观察、治疗及护理,均能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名新生儿黄疸,男婴15名,女婴5名,生理性黄疸 13名,病理性黄疸7名。20名新生儿均在第1周家庭访视中,发现婴儿有黄疸,其家人均未发现,并向其家人讲解黄疸的相关知识,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以及婴儿黄疸颜色、部位等变化。2周后家庭访视,13名新生儿黄疸自行消退,确定为生理性黄疸,7名新生儿仍有黄疸,颜色加深,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查血清胆红素均超过 12 mg/dl,通过询问病史、家族遗传史以及观察婴儿一般情况,考虑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关,向其家人建议停止母乳喂养 1周,改为人工喂养,3天后6名新生儿黄疸下降,3周后黄疸消退,确定为母乳性黄疸,1名新生儿仍然较重,再次与其家长沟通,发现家长未给予重视,没有停止母乳喂养,认为小儿吃奶正常,没有生病,同时害怕小儿营养不良,再三向其家长耐心地解释,打消顾虑,取得配合,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并来我院检测黄疸的指数仍然很高,开始配合光照疗法及药物退黄治疗,8周后婴儿黄疸消退,影响婴儿正常预防接种。

2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分析

2.1新生儿生理特点

2.1.1胆红素生成较多由于新生儿红细胞数目较多,且其寿命短,短期内破坏多且快,每日生成胆红素约为成人2倍以上。

2.1.2肝脏功能不完善肝脏细胞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不足。

2.1.3肠肝循环特殊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加之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经肠壁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加重肝脏负担。 2.2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2.2.1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引起肝细胞受损伤,使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黄疸加重。

2.2.2非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遗传性疾病、药物性黄疸等。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而且发生率较多,达到1%左右。其特点是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婴儿一般状态良好,黄疸于4~12周后下降,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如黄疸下降即可确定母乳性黄疸。

3观察与护理

3.1精神状态观察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

3.2皮肤颜色观察观察新生儿黄疸的颜色、部位变化,可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3.3喂养奶量观察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不影响婴儿的饮食,这一点也是婴儿家长不重视的原因,认为小儿吃奶正常,身体没有病,其实是家长缺乏黄疸的相关知识,应引起广大婴儿家长注意。若婴儿出现拒乳、喂养困难、吮吸无力等,应予以重视,及时治疗,防止核黄疸发生。

3.4粪便、尿液观察观察婴儿粪便、尿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尿液颜色变化,反映黄疸轻重变化,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所以,粪便、尿液观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时诊断和治疗。

3.5生命体征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生。

3.6光照疗法用蓝光照射治疗时,婴儿双眼应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视网膜受损,除会阴、部位用尿布遮掩外,其余均裸露,持续时间1~4天。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应注意补充水分,注意保暖,防止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

新生儿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3

小儿从生命开始到成人,整个阶段处于生长发育之中,其生理、解剖、生化、免疫、营养、代谢、病理等基础医学方面均于成人不同,且各年龄时期的特点也不同,因此其疾病发生、发展、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预后等临床各方面也均有其特点。

1 解剖生理特点:小儿的解剖生理特点不仅与成人不同,在小儿不同年龄阶段也有较大差别。随着小儿的成长,各器官形态结构不断增长,其生理功能也不断完善。因此年龄越小,其器官的发育越欠成熟,生理功能也越不足,易患某些疾病。如婴儿时期生长代谢旺盛,能量需要比较大而胃肠消化能力较差,易发生消化、营养紊乱等,熟悉不同年龄时期小儿解剖生理特点,才能正确地作出诊断和处理。

2 病理特点:由于处于发育阶段,不同年龄时期对同样致病因素的反应及病理表现不同。如新生儿感染易出现体温低下,而年龄较大小儿可表现出发热,呼吸道感染,在婴幼儿常表现为支气管肺炎,而年长儿、青壮年易患大叶肺炎,维生素缺乏时小儿引起佝偻病及手足蓄溺症,成人则为骨软化症等。

3 诊断特点:由于不同年龄时期小儿的疾病种类和临床表现不同,儿科疾病诊断应注意年龄因素,以小儿惊厥为例:在新生儿可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颅内出血、低钙血症、低血糖症等引起,而婴幼儿则多为高热惊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婴儿手足蓄溺症等。3岁以上的年长儿童也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述疾病,常靠家长代诉,故对儿科疾病的诊断应严密收集病史和观察病情,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4 治疗特点:小儿免疫能力低下,调节、适应能力不足,因而抗病能力差,患病后病情进展较成人快且容易发生并发症,故应尽快治疗,除针对主要疾病外,同时应治疗并发症和并存症。细致的护理和一般支持疗法也非常重要,应熟悉掌握小儿药物剂量和用药的特点。

5 免疫特点:小儿,尤其婴幼儿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较成人低下,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因母体IgM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IgM水平低下易感染革兰氏阴性菌,新生儿从母体获得的IgG抗体,3―5个月后逐渐消失,其主动免疫IgG一般要到6―7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婴幼儿时期SIgA也缺乏,故易患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新生儿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4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5年6月产科参加培训的在职护理人员46人,其中,注册护士44人,注册护师2人。培训分3期完成。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 ①培训小组成员:由儿科主任牵头负责,2名医师参与制定培训内容并授课,培训包括正常足月新生儿特点与护理、新生儿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及新生儿疾病知识3个方面。②分阶段分批次培训:考虑产科护理班次的特点、工作强度及学历水平,尽量确保每名产护人员不疲于应对,制定简单可行方案,以幻灯片形式授课,每次培训时间不超过30 min。③考核:培训前后分别组织人员对相关知识进行考试,以百分制计,对培训前后的成绩进行比较。

 

1.2.2培训内容 ①理论知识培训:主要包括正常足月儿生理特点、正常足月儿护理要点、新生儿早期常见病的临床表现。需产护协助完成的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如: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新生儿静脉穿刺、洗胃、黄疸监测等和母婴同室新生儿观察表的书写规范。②实践技能指导:儿科医师查房与产护病房交班时间同步,指导新生儿护理及如何与家长沟通,并进行细致的新生儿查体、黄疸监测、喂养指导增强产护感性认识。操作性技术观看视频熟悉标准化流程,指定护理小教员直接带教。

 

1.2.3评价指标 理论和实践技能各50分,满分100分。考核内容以培训内容为主,实践操作以重复率为标准。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培训前后人员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的方法,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考核,所属人员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成绩(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通过对产护人员进行新生儿相关内容系统培训,临床护理质量明显提升,家长满意度调查明显提高。

 

3 讨论

 

3.1以目前我院的儿科现状,加强产儿合作是必要的 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991年联合发起了“爱婴医院计划”,提出了24 h母婴同室的措施,对产科和儿科有了更高的要求,儿科医师要在高危孕产妇分娩时预估新生儿分娩风险,并负责高危新生儿的管理工作,产科护士实施母婴同室的护理,这就要求母婴同室护理人员具备更多关于新生儿的知识,因此,我们组织了相关的培训内容,经考核,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对培训知识的掌握让我们的护理人员可以更好的用理论指导实践。

 

3.2了解新生儿相关知识,优化产儿合作,提升服务质量 在产科,由传统的护理模式向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转变,需要时间的适应和新生儿相关知识的学习,又面对新生儿这个特殊群体,许多低年资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经验及热情,巡视敷衍了事,有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对家长反映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反馈处理,缺乏有效的沟通。护理操作技术不娴熟,有关新生儿常用操作技术差,如静脉穿刺不能1次成功,送检标本凝血,重复洗胃等,这些均为我们的医疗行为埋下安全隐患,我们培训则弥补了潜在的隐患。实践证明,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的培训使我们的护理人员更从容的面对新生儿护理工作,打破了新生儿有问题问儿科医生的尴尬局面。不仅满足了新生儿、产妇的需要,也让产妇对新生儿护理充满信心。

 

3.3提高家长满意度,减少医患矛盾 母婴床旁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由护士在床旁进行示范和指导等,家属积极参与其中,掌握有关育儿知识及产后的保养教育。林卫通过对母婴采用床旁护理的模式发现,通过该护理,产妇可以较快的融入新生儿的生活,增加哺育婴儿的自信,成功的转变角色。

 

母婴床旁护理即新生儿护理如喂养、沐浴、换尿片等操作都在护士的演示下在产妇床旁进行,鼓励父母参与其中。而我们开展的新生儿相关知识培训使产护人员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产妇家庭在和护理人员的互动中增进了信任与理解,增加了沟通,无形中减少了医患矛盾。

 

4 结论

 

因此,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进行新生儿知识的培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对优化产儿合作意义重大。产科和儿科作为医院的两个高风险科室,纷争多,矛盾大,我们通过培训的模式,互相交流,增加了相互理解的机会,有助于高质量的完成每一次的产儿合作,这种模式值得临床相关合作科室推广使用。

新生儿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5

[关键词] 母婴同室护理;反馈式健康宣教;新生儿;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b)—0156—02

初产产妇不仅因为身体受到分娩的重创,体质虚弱,还因为角色转变后,心理常会出现大幅度波动,因此在进行产褥期产妇护理时,正确有效的健康宣教方法可以在促进产妇身体恢复的同时缓解因为照顾新生儿而产生的巨大心理压力[1—2]。本研究选取本院2011年6~12月入住的24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行反馈式健康宣教,对照组采用普通宣教法,最终实验结果显示,120例观察组产妇对产后护理效果全部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40例于2011年6~12月入住本院的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120例,平均年龄31.5岁;观察组120例,平均年龄30.8岁。两组产妇均为母婴同室护理,产妇无认知障碍,新生儿未发现明显外部畸形或其他疾病。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使用普通宣教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产妇采用反馈式宣教进行护理,即在常规宣教的基础上,定期对产妇做问卷调查,并根据不同时期产妇反馈的问题适当调整宣教的内容和方式,例如,(1)产妇身体恢复指导:产妇如有伤口疼痛应如何处理;注意会的清洁;应多进行床上、床旁活动及尽早下床;产后4 h内排尿防止尿潴留,如为留置尿管应定时夹毕尿管锻炼膀胱功能,尽早拔除尿管。(2)母乳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其正确的哺乳方法,应合理喂养,按需哺乳,教会其婴儿喂奶后的护理。(3)新生儿护理:以示范的方式指导产妇进行新生儿抚触,脐带消毒的手法,并告知其两项操作的时间、频率。教会家长给新生儿换衣服及尿布;提醒产妇注意观察新生儿有无溢奶情况,并注意新生儿的面色与肚脐变化,同时关注新生儿的黄疸情况以及排便情况。(4)护理:教会哺乳时新生儿吮吸的部位,注意的清洁,告知涨奶的表现,以及处理方法。(5)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提醒:嘱咐产妇出院后要注意合理膳食,遵守室内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学会自我体温监测,恶露的观察,对于观察组产妇,医务人员在不同时期要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势来初步判断产妇对健康宣教的掌握情况,明确产妇对宣教内容的熟悉和应用程度,再结合实际情况对产妇的身体恢复状况进行分析,根据结果适当调整宣教内容和护理方式,使产妇能够完全掌握宣教内容,如有必要可通过亲身示范、书面讲解、观看影视资料等方式,使宣教内容更加完善。

1.3 判定标准

针对产妇产后的子宫复旧情况、对新生儿的照顾、喂养情况及出院后注意事项实行情况几项内容设计调查问卷,让两组产妇全部对健康宣教结果作出评价,评价分为好、较好、不好3种。(1)产妇子宫复旧标准:子宫复位,恶露消失为好;子宫降入骨盆腔内,恶露减少,未出现血性恶露为较好;子宫复旧不全,恶露增多出现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延长为不好。(2)喂养标准:产妇未出现龟裂、涨奶等不良症状,可以顺利为新生儿哺乳为好;可以顺利哺育但是出现涨奶或龟裂,程度较轻,为较好;不能顺利哺乳,并伴有涨奶或龟裂等不良情况,程度较重,为不好。(3)新生儿的照顾标准:产妇能够自行完成教给她的所有新生儿照顾操作,并且能够区分新生儿的正常生理特点与病理特点,为好;能够独自完成其中3项新生儿护理操作,较为准确地分析判断新生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为较好;只能单独完成1~2项新生儿护理操作为不好。(4)出院后自身护理知识掌握标准:产妇熟知产后注意事项,并能加以理解运用的为好;可以复述大部分产后注意事项,对多数事项能够理解运用的为较好;对产后注意事项含混不清、无法理解的为不好。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通过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当P < 0.05时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综合分析问卷的反馈数据,结果显示两组产妇在身体恢复情况、母乳喂养情况、新生儿护理及出院后自身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等比较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产妇调查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产妇对住院期间的护理满意程度也高于对照组,如表1、2所示。

3 讨论

初产妇生产后不仅在生理上各方面处于较弱的状态,抵抗力差,易被各种疾病入侵,而且在心理上容易发生角色适应不良,易产生产后抑郁;另外初产妇缺乏自我保健以及照顾新生儿的知识。因此产妇在产后的恢复阶段面对着巨大的挑战[3]。鉴于这种需求,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致力于寻找积极有效的健康宣教方式进行研讨,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可以同时满足产妇自身恢复和新生儿护理两方面要求的方法[4—5]。

反馈式健康宣教法是指对宣教对象进行健康教育,之后医务人员会搜集宣教对象反馈的内容,包括产妇对自身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新生儿护理方法的应用及新生儿病理生理特点的判断情况,然后对该内容进行评估、整理,做出新的具有针对性的计划,再进行下一阶段的健康宣教,如此良性循环,直到达到最终目的。

人是具有不同程度自理能力的整体[6—7]。当人在自理程度上不能满足自身需要时就产生了自理缺陷,而护理就是用来补偿这种自理缺陷,其主要依据3个护理系统—部分补偿系统、完全补偿系统以及辅助教育系统[8]来完成自理缺陷的弥补。反馈式健康宣教育能够及时地了解产妇对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的宣教,从而对产妇在产后出现的自理缺陷进行补偿式护理。另外通过反馈结果,医护人员可以及时找出产妇在新生儿护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保证了初产产妇在产后社会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避免出现焦虑情绪。

与产妇的有效沟通是反馈式健康宣教的前提[9]。因此,医务人员应掌握有效的沟通方式,做到真诚自然,主动关心产妇的生理、心理需求,耐心讲解,以此来完善治疗效果。本院此次实验结果显示,母婴同室使用反馈式健康宣教之后,患者在自身保健及新生儿护理方面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反馈式健康宣教法在母婴同室的产后护理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建议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程宛,黄鹦. 产妇产褥期健康问题的调查及健康指导[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8):113—114.

[2] 朱淑君. 产后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分析[J]. 中国中医药咨询,2011, 3(21):216—217.

[3] 范桂红,王秀清,方淑彩,等. 产后延伸护理服务模式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9):73—74.

[4] 张艳玲,随风湖. 产后访视在产褥期健康教育的作用[J]. 中国社区医师,2011,13(10):376.

[5] 姚培琴. 健康教育对母婴同室产妇产后心理状况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297—5298.

[6] 李灵娟,张庆玲. Orem自理模式在母婴同室病房的应用[J]. 中外医学研究,2009,7(10):139.

[7] 刘宝珍. Orem自护理论在产妇产褥期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8):18—20.

新生儿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6

【关键词】游泳抚触;新生儿;生长发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410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32-02为了进一步了解新生儿游泳加抚触对新生儿成长发育的影响,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对100例进行新生儿游泳加抚触的新生儿与100例单纯沐浴的新生儿进行对照比较。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共出生新生儿1218例,抽取200例足月正常分娩的顺产、剖宫产儿,均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均母乳喂养,其中100例为观察组,经家属同意后予游泳、抚触,100例为对照组,按新生儿常规护理沐浴。

1.2方法

1.2.1新生儿游泳方法①由训练合格的专职人员进行,新生儿游泳期间必须一对一专人全程看护,保证新生儿在看护人员一臂之内。②游泳时间在新生儿出生24小时至5天内,选择在哺乳后1h进行,游泳在新生儿清醒、不疲倦、不饥饿、不烦躁的情况下进行,1-2次/d,每次10-15min/次。③游泳圈必须根据新生儿生理特点设计的,经过科学指导规范化的游泳项圈,新生儿游泳圈使用前要进行安全检查,包括型号是否匹配、保险按扣是否牢固、游泳圈有无漏气。④新生儿游泳前脐部须贴防水护脐贴。⑤游泳室要保持在28℃左右,水温要保持在38℃左右。⑥泳池水深大于60cm,保证新生儿不触及泳池底部。婴儿套好游泳圈,检查新生儿下颌部是否垫托在预置位置,观察游泳对新生儿颈部皮肤有无损伤等。⑦游泳时,套好游泳圈之后,将新生儿慢慢放入水中,始终保持新生儿头部位于水面之上。

1.2.2新生儿抚触方法在温暖的环境中进行,舒适,婴儿安静不烦躁时,一般选在婴儿2次喂奶中间,情绪愉快时进行,操作者心情要放松,要与婴儿进行充满爱心的眼神、语言等情感交流,全程均一对一,确保新生儿安全。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2结果

2.1婴儿体格发育参数比较出生时两组新生儿头围、身长和体重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42天后新生儿游泳组头围、身长和体重增长迅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